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定国-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具体的起因,由于我并不在金陵,所以并不知晓。但现在事实是:苏一已经被关进了金陵府的天牢,整个苏府的人员,都已经被限制了出行。”李道明缓缓地道,尽量把知道的信息,完整地透露给苏三。
他‘叭’地一下收了手里的折扇,轻轻地放在手边的侧桌上。“这消息,大人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便是今天早晨,再晚个一天,估计这武陵府里,应该都会知道了。一个三品的大员,中书省里握着实权的副相,说抓便抓了,一定会在朝野,再次掀起大波。林海录的事情,尚未尘埃落定;便又出了苏一这件事情,凭谁都可以看出,这是。”李道明原本想说,这是太子党与吴王党之间的党争。太子失了一个林海录,便要拉下苏一找补回来。但,这话如果说出去,就太露了,于是出口便改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他轻轻地一笑,把扇子又拿在了手里,‘叭’地一声打开。既然是党争,那就表明,苏一就算被抓进了天牢,也不会即刻便死。只要人不死,那就应该有办法可以想。其实他听到这个消息的下一刻,最担心的就是,苏一会步了唐季虎的后尘。好在那是在天子脚下,各方面的牵制大多,就算是太子想立刻就除掉苏一,也要顾虑许多。因此,苏一不会一被抓进天牢,便丢了性命。
另一方面,他也想到。情势应该是非常严峻的,抓拿苏一这样的三品大员,一定是要有圣上的旨意。而促成圣上下达这样旨意的事情,一定是一件足够要了苏一老命的大事件。否则以皇上处置林海录的案子来看,依皇上的心性,是不可能这么快,下那么大的决心……
是什么样的事情,让苏一住进了天牢?这当然是他必须要了解的事情。但苏三猜想,这件事情必然与吴王有牵连,要不然单单只是苏一一个人的错处,吴王说什么也可以保得下来。可事情一旦与吴王自己有了牵连,那只怕当形势不妙的时候,不用太子党们动手,吴王为了避免引火烧身,苏一也只是死路一条。
而这,只怕也正是太子党的目的所在:逼吴王自乱阵脚,迫吴王失人心。
这基本上,是最坏的一种猜想,但几乎也是最有可能的一种猜想。不过,就算事实就是如此,吴王就算知道苏一不可保,那也要装腔作势地先保了再说。实在保不动了,他才会舍了苏一。否则,他拿什么话,去安慰那些依附于他的人?
正是取了吴王,不敢堂而皇之地舍了苏一的心,所以苏一的性命,暂时也是无碍的。
既然苏一性命暂时无虞,那苏三便自然可以从容计较。瞬间闪过这些想法,苏三便决定把这个话题先放一放。
因对李道明问道:“大人是明天起程回金陵吗?”
李道明再也想不到,苏三这个时候会突然问这个话,愣了愣才轻轻地点了点头。
“哈,那宁远让盈儿准备一些酱料给大人带回去,给家人尝尝鲜?其实,再过一段时间,金陵也就有了炸鱼块的分店,到时,在金陵,这炸鱼块,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了。”苏三轻轻地一笑道。
李道明与张合对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的讶异。李道明意识到苏三并不想在苏一的话题上多谈,心里虽然好奇苏三为什么这么淡然,但也只能压下好奇心,跟着苏三把话题给扯开了。
“喔。是吗?这倒是一个好消息。我还正担心,以后要吃这炸鱼块,要托人从武陵城带呢?这下好了。”李道明这些天可是吃这炸鱼块有些上瘾的。不管是酒宴,还是自己小酌,若是少了这道炸鱼块佐酒,那简直是少了人生一大乐趣。
张合见二人把话题说远了,急得不行,他是真为苏三担心的。他旁观过唐季虎将军被抄家败亡的全过程,因此深刻地明白,在李道明说的这种情形下,苏一要么就是安然无事的被保下来;要么就是因为,犯下重罪受死。受死还算是轻的,怕只怕,抄家灭门祸连九族,这也并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苏三对他也算是有救命之恩,而且还曾为他设身处地的参赞过。于情于理,于他未来的发展,他都不希望苏三在这件事情,掉以轻心。因此,他不能不提醒苏三几句,便把话题又扯了回来:“苏先生,宁远老弟,你别把话题扯开,钦差大人,还张合我,都不是什么外人。咱们现在算是过了命的交情。这件事情,不算小,而且后果非常严重,你至少也要听听,李大人把金陵里的情形为你解说一二吧!真要是有什么为难处,大家一起商量,三个人的脑瓜子,总比一个人的好使吧?”
他轻轻一笑,把扇子一摇了摇,笑对张合道:“张大哥的心意,苏三心领了。依苏三看,这件事情,李大人还是置身事外的好。再说,李大人也不在金陵,许多事情也在猜测之中。因此,再加三十个脑袋,说来说去,也都是些不切实际的考量!与其这样浪费时间,不如不去说他。再说,苏三心中已有盘算,大哥且先安心。”
张合真是无语,当事人倒没事,反来劝自己安心了。不过,苏三说得也有道理。李道明的消息虽及时,但只怕事实的一小部份,只怕也讨论不出什么名堂。
李道明一边听着苏三话,一边想了又想。终于决定应该给苏三一句实在话,否则自己于心不安。因说道:“若是遇上什么难决的事情,做为御史,老夫可能还有些独到的法子,若是能帮上宁远一些忙,宁远尽可知会一声。”
他便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也并没有说要李道明一定帮忙的话,只是淡淡地一笑,扇了轻轻一摇,一笔带过。
第219章 第一任院长
眼看着时间差不多了,三人一道,摆开了仪仗,一路朝‘武陵大学’走去……
何应文听说钦差仪仗已经出了行辕,便领着合府的大小官员,在武陵大学门外台阶下,候着钦差的车驾。
等了好一会,才见一路人马,由远及近。只见二名侍卫,各提着一面铜锣开道,后面跟着四面回避牌,四面肃静牌,又有十面旗手分列左右,一面大旗上写着:钦命武陵府观察使李。
旗手后,是一队带刀的侍卫,衣冠鲜明,威风凛凛。再后面,才是李道明坐着的八台大轿。大轿的四周,由二十名军士护卫着,不紧不慢地朝武陵大学行来。
仪仗后面,张合与苏三骑着马,带着十名铁骑,分二排并行,与钦差仪仗拉开了一箭距离。一路过来,更是威风凛凛,反倒压过了前面钦差仪仗的威严。
何应文见仪仗到了‘武陵大学’的门前,便领着百官上前恭迎钦差落轿。难免在阶前又说些客套的话。
寒喧已毕,便有人燃起了爆竹,因门前有个揭牌的仪式,所以本府的大人,必然是要上前讲几句话的。
何应文不好在钦差面前坐大,便让钦差大人讲。钦差大人也有考虑,自然不肯夺了何应文的风头,便也让了。
宋平见二人都让,再请之下,还是不肯上前,便道:“那就让武陵大学的第一任院长来讲。”
何应文与钦差大人便问道:“第一任院长是谁?”
“武陵第一才子——苏三!”
苏三在下面听到这话,不由吃了一惊。他可是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宋平居然当着这么些人的面,就这样说了,这岂不是把他往上逼吗?
宋平却不去看苏三的脸色,而是大声地道:“武陵大学,仍是义学。这个倡议,便是苏三提出的,若是没有当初这个提议,也就没有今天的武陵大学;武陵大学从提议,到今天成立,再到许多大小细节的管理,都是在苏三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可以说,武陵大学是苏三精神的体现;苏三是武陵城公认的才子,是城中年轻文人学子的领袖。由此,我们这些初创者,才决定推举苏三为第一任院长。这个推举,经过以济老为首,刘老,徐老等名家大儒的商议通过。目前,已经在武陵大学内归档备案,今天武陵大学成立之日开始,任命便即刻生效。所以,请苏三院长给我们讲几句。”
哗啦哗啦地掌声响起,特别是那帮整天到他那里混吃混喝的穷学生,鼓得最为起劲。
何应文倒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李道明显见得是高兴的。一帮名宿在下面听到,选出了一个年轻学子当院长,本是有些不太高兴,但宋平站在上面,意气风发的一席话,也不可驳。何况还经过了济老等人的同意,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因此也一起跟着起了哄。
苏三有些头大,暗怪宋平这么大的事情,没有提前知会他一声。不过,他被赶上架,也不是一次二次了,脸皮也早就厚了。因此便走到台阶上,与李道明和何应文、济老等人行了礼,这才极自然地站在了一处。
一转脸,看着阶下密密的人群,脸上微微一笑,却又很无奈地对众人道:“这,是一个意外。”
众人见苏三不紧不慢,说话张驰有度,张口又是这么一句,不禁都是大笑起来……原本以为苏三一定会紧张,对着众人说不出话来,却没有料到,这种情形一点也没有在苏三的身上看到。
“也是一个惊喜。武陵大学的成立过程中,苏三确实出过一些主意,但这些与真正脚踏实地,做着这份事业的他们来说,微不足道。”苏三伸手轻轻一指边上围站着的宋平等人,认真地道。
宋平等人顿时觉得胸中一热,胸脯不自觉地又挺了挺……
苏三接着道:“按照武陵大学,义学的定义,学院已经制定了规章,把大学的管理权交给了学生代表,先生代表,名流代表,捐助人代表共同管理。在以‘义’字,为基础的前提下,他们将对大学的各项大事,进行协商处理,并且行使管理的权力。因此,这个大学,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属于大家的,就算是院长,也要服从于这个管理会的决定。所以,这个管理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院长’。宁远很高兴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也很高兴能出任第一任院长,对于以济老为首的管理会的决定,宁远也表示服从;但宁远自知才薄智浅,又加上宁远还是学子的身份,名不正,言不顺,恐难当此大任。因此,今天是苏三第一天当院长,只怕也是最后一天当院长。成立仪式结束后,宁远会向管理会请辞……”
下面顿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宋平等人自然是不愿意的。
可也有人说苏三识大体的。
苏三却不去听这些议论,只是大声地道:“虽然只有一天,但这一天,苏三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武陵大学院长!那苏三还是要尽一尽院长的义务,因此,苏三就讲几句。”
苏三这番话下来,大家不仅了解了武陵大学的管理方式,也对苏三这么谦逊的态度,报以了好感。心里有些不太服气的,听到苏三已经当众请辞,那点不平衡,也都散去了。
济老倒像是料到必然会是这样的结果,虽然难免叹息了几声,但并不是不能接受。
于是,大家一齐鼓起掌来,要听苏三要说些什么。
“武陵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面省了二个字,那就是‘君子’。‘君子’自强不息,‘君子’厚德载物;所以,我们兴义学,并不是让所有人都学贯古今,文传千古;也不是让所有人都要出类拔萃,拜相封候;而是希望,每个进大学的人,都能成为君子,成为一个于国于民于子孙后代,做实事做功德的人。哪怕你在义学只学了几个字,回去后,你把这几字再交给别人,那你便是一个君子。”
“君子,就是正直,有德行,肯做实事,肯做有意义事情的人,武陵大学要培养的,便是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了这样的人,才是君子,才可以进而自强不息,才可以进而厚德载物。只要大家抱定一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那咱们这义学,就绝不会拒着各位求学的学子。不论你的年纪,你的出身。武陵大学欢迎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求学心的莘莘学子入校交流学习。只要大家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那‘武陵大学’一定会成为整个封朝,最大,最好的学院……”
苏三的发言虽然短暂,但他演讲的技巧却炉火纯青,控制场面的能力,也绰绰有余。因此,就不论他的发言的内容是否鼓动人心,便是他这年轻的样子,能这么从容地当众说话,那都要给他喝个采的,何况苏三的话里,还含着许多道理。
自然是一齐叫起好来。
第220章 风雨读书家国天下
苏三等场面静了静这才道:“现在,就请钦点钦差武陵府观察使御史台御史李大人与本府青天武陵府尹何大人,共同为武陵大学,揭匾。”
然后往边上一退,力邀二位大人上前揭匾。二人推了一回,这才上前,把盖在匾上的红纱给揭了下来。
只见一块乌金黑匾上,端正地写着‘武陵大学’四个乌金大字。这几个字,在阳光的映衬下,气势十足。
众人赞了一番,许多人便已认出,这正是周济周老爷子的手笔。这样的字,在武陵城,没几个人能写得出来。
这时,何应文指着正门的二边道:“这门匾有了,为何这二边的楹联却空在这里……”这话自然是问得宋平。
原本是没有准备做楹联的,因此也就一直放着了,见何应文问起,他也不好说,不做楹联,那不是当面给何应文难堪吗?
宋平这段时间在苏三那里学了不少东西。现在又办了许多事情,每天接触的人,也多了起了,因此胆子也大了许多。再说,他才情也是极好的,脑子也自然灵活,心路一放开,自然不会像原先那么木讷,便应着何应文道:“正是要等今日,请大人赐一副楹联的。”
何应文听了宋平这话,心里头高兴。但继而一想,不行。当着这么些人的面,万一自己做出来的楹联不够看,那岂不是丢了脸面。回头这楹联是要做上去,还是不做上去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心中没有底气,他自然是要推托的。
便笑道:“哪有这种道理?本府那点才情在钦差大人这里,根本是不够看的,何况今天济老,刘老,徐老都在场,哪里有本府做楹联的份?钦差大人,要不您来?武陵大学能这么顺利地成立,钦差大人您可是居功至伟的。”
李道明哈哈一笑道:“摆着武陵城第一大才子在这里不用,岂不可惜?人家做了一任院长,总得留下点什么东西给‘武陵大学’吧?”
何应文便一转头对苏三道:“得了,你就别推脱了!这楹联今天,非你莫属。快快做来,咱们还要入内参观。听说今天,你们搞了一个伙食堂,每个人一份饭,二份菜,都分配好了,各吃各的。咱们今天也要试试你这里的伙食。哈哈……”
众官员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表示对伙食堂,很感兴趣……
那边早有人搬来了条案,上面准备好了笔墨纸砚……
苏三便对着四周打了一个团揖道:“既然如此,那宁远便也‘人过留个名,雁过留个声’,献丑了。”
说罢走到条案后,把醮饱墨的笔提在手中,停在砚台的上方,当第三滴墨汁滴下来的时候,苏三已经有了腹稿,因此用笔锋在砚边抹了一笔之后,这才在纸上写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一联是明东林党人顾宪成所作,原本就是东林书院所用过的对联,内里所含的意思很深远,而且对仗工整富有诗意。如此好联,如果空放在那里,绝对是暴敛天物的,因此便在这里用了出来。
又想着,自己好歹也来封朝这么长时间,沾染着这些古人的文风,自己未必就做不出一副对联来,因此写完这一联后,自己也想出一联,却不停手,直接跟在顾宪成的对联边,又起一联写道:
自强不息常怀凌云壮志,厚德载物勿断上善若水。
字体虬劲有力,颇有几分颜体的风骨。苏三上下看了几眼,心中还是比较满意的,知道自己这几个月的苦功没有白练。
这才放下笔,退到一边。
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自然不会挤到案前去观望,也恐打扰了苏三发挥。见他写好了,才有下人上前,把苏三写好的字,拉直垂挂起来。
大家往前走几步,往那字上去看……只见苏三一口气写了二副,显见得是要大家从二副中择出一副来做楹联的意思。
可是大家把这二联读完之后,一时之间便有些难决了。二联果然都是上佳之作,只选一副,可就有些难办了。
前一联固然是极好;写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系国家大事。上联将风雨声与读书声联系在一起,既有诗意,又含着读书须风声无阻的深意;下联有治国平天下的壮志雄心,而且与上联紧密相连。既对仗工整,而且首尾意思相承,难得是,也正合着今天这场合,也很合学院这样的地位。
后一联也是大好;上下联,紧扣了校训,把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更一步地表述了个清楚明白。教导学生,不能只顾着读书,还要有自强自德的修身之心。暗合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若论与‘武陵大学’联系的紧密性,自然是这一联胜出了一些。
一时之间大家议论纷纷,在佩服苏三才思的同时,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济老与李道明、何应文,还有刘老、徐老、黄兴同等人站了一处。他们一边听着边上人的议论,一边说着自己的看法。二联都是好的,肯定是都要用上的,但这门外这幅,还是要仔细地挑一挑才好。
济老考虑了一番开口道:“诸位,且听老夫一言。”
众人便静了下来。
济老指着二联道:“这二联自然是各有胜场,刚才诸位都说了,老夫就不复述。在这里老夫只说一点……武陵大学是义学,既然是义学,那就要与平民百姓贴得更进一些。这门联,便是义学与百姓见面的第一关,门前人来人往的,也要从这门联中,认识咱们这‘武陵大学’。因此,老夫认为,当选一副意思通俗易懂,内容直白一些,好懂一些,朗朗上口一些的对联张贴。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何应文眼睛一亮道:“济老此言最好,若是这般想来,当选这风雨读书联了。”
众官也一齐道:“对,应该选前一幅的;后一幅深了一些,不是读书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别再把想来上义学的人给吓跑了。哈哈。”
李道明倒是有些佩服起苏三来,倒不是因为他这么短的时间里连做了二幅对联;也不是因为这二幅对联,都堪称名对;他佩服的是,苏三这种处事不乱,胸藏万壑的胸怀。苏一的事情,他到底是绷得住的。
众人一齐叫着,便选定了那前一幅对联。李道明便又对苏三这字夸奖了起来。这字写得铁骨金钩,力透纸背,一看便让你眼前一亮,端地是一手好字。
经李道明这么一点,大家被对联本身吸引的目光,又转到这字上来了。
不免又是一番谈论,什么好话都往苏三身上堆了过来。苏三只是淡淡地笑,有夸奖的,他便只是‘谢谢’二个字回过去,倒显出一种大家的风范。
下面观望的人中,尽多报了名的新进学人,早就听说苏三的才名,今个亲眼见着了,再想起这人是自己的院长,不由都感自豪起来;再加上那帮天天与苏三打混的穷学生们,一个个地,对苏三更是崇敬有加,心里早就把他当成一个大师级别的存在。
因此,众人看苏三的目光,便有些仰视了……心里,自动地与他拉开了距离,把苏三放在了一个高出自己几层的位置上去了……
苏三的字再好,也有夸完的时候。这时众人才由宋平导引着,走进武陵大学参观。
苏三得了今天的头彩,心知再出风头,便要惹出某些人的怨言,便没往前去,而是慢慢地托在后面,在一边陪着。
第221章 报信的李技
林府原本就大,所以里面的房舍也自然极多。本着尽量少改动,少花钱,高效使用的原则。对原有的房舍,只是局部地进行了改造;
推倒重建的是不可能的。多数的改造,无非是把房舍里多余的东西清出去,摆上大通铺,尽可能地先解决睡的问题。
有些院子,改成了学生们居住的地方;有些院子,改成了授课的课堂;原来的正厅被专门腾出来,做了‘读书馆’。馆里,摆了许多书柜,分门别类地放着许多书籍。
因此,大家一进了大门,进第一进院子,便能看到正厅门外,立着二面大铁牌。
一面写着:读书馆;一面写着:入内噤声。
于是众人便一齐走进了这‘读书馆’……
正厅原本就大,宋平又把左右侧厅,连着通往后院的通道一并打通,因此,更显得大了。由于墙上多开了许多窗子,若不是阴雨天,光线相当充足。
整个正厅的中央,摆了许多长桌,板凳;靠墙的地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柜。许多书籍分门别类的放置着。柜头上,更是写着许多明细的分类……
李道明看着这些,笑对宋平道:“嗯,这处地方,置得好……能把有限的书籍,充分地利用起来,这便比什么都好。而且,能在这样的地方读书,旁边再坐着同龄的学子,互相激励着,这做学问的气氛,比自己一个人闷着头读,要强多了。不错,着实不错,这点子好极了。只是这许多书架还空着,而且这书,也少了一些,人多的时候,只怕会不方便……”
宋平忙道:“便是这些书,那还是在何大人的支持下,费了许多力气,才收集起来的。我们正准备发动全城藏书的人家,好心为这个读书馆,再捐赠一些书籍,若是成了,到时候,这书便多了。”
何应文听了宋平这话,心里其实是有些不太好意思的。
宋平来找他筹书的时候,他不仅没怎么上心,而且隐隐觉得没这个必要,因此只是象征性地拔了一些书过来。无非是一些教习的课本,品种少不说,数量也不多。如今,这里的这么些书,绝大部份,应该都是宋平另外想办法弄来的,这里面,其实没他什么功劳……
不过,宋平如此说了,他自然也不会点破。便笑道:“也没想到这读书馆的规模这么大。宋平他也不早点说!早知道的话,本府家下那些空置的书,也该一起捐过来的。”笑对着李道明说了这些后,便一转头对道后面的官员乡坤道:“大家也都看到了,这读书馆的藏书并不多。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做不做得出学问,与藏书量丰富不丰富,还是大有关系的。所以,你们回去后,家里有书的,便选一些捐过来,这可是造福学子的一件大好事,大家一齐抬柴,这火才烧得旺啊……”
众人纷纷道:“应该的,这都是应该的……回去就办。”
何应文却知道这些人面子上是应了,回头却不一定会照做。如今书的价钱很贵,许多人舍得买去装裱门面,却不舍得捐出来,便对宋平道:“本府原就管着学政,如今是统管全局,这学政,也还是当管的。你这里好生地记着,有谁捐了,捐了些什么书,都要一笔一笔地记好,回头呈给本府过目……”
宋平心中大喜,忙点头应是。
当初他向苏三报怨,何应文太小气,不肯给书。可是苏三却教他今天在这里捧捧何应文。虽然不解,为什么何应文拔得书少,还要捧他,但他还是按照苏三的意思来做了,却不想收到这样好的结果。
眼看着何应文身后的这些人,一个个都盘算着要捐多少书的样子,他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心思一动,便紧接着对何应文道:“大人给‘读书馆’这四壁,题几幅字吧。要不然,这空荡荡的墙上,没个警语,也不太像。大人这回可千万不要推脱了。”
何应文见宋平这么灵活,便哈哈一笑:“那好,便写几幅字?钦差大人您别躲,也得写几幅。”
李道明这回也不推辞了。笑道:“何大人先请。”
说话间,自然有人搬来了条案。何应文见李道明礼让,便不客气了,提笔写了几幅字:‘慎思笃行’‘不耻下问’‘勤学’
这些字何应文平日练的最多,因此写起来,还是很顺手的。众人便一迭声地叫好。
何应文把条案让给了李道明。李道明便也笑着提笔写了几幅字:‘将勤补拙,笃学不倦。’‘品学兼优’‘天道酬勤,宁静致远。’
李道明停了手,自然也是有人叫好,不过这叫好声,却没有为何应文叫好的声音响。这也就是官样的文章,李道明倒也不在意这些,把笔一放,与何应文对笑而过。
大家参观完这里,便往后面各个院子里转去了。
苏三没有跟着他们,而是坐在读书馆前面的院子里,等他们转出来。
这院子的侧面,靠东边的位置,已经花了大价钱,树了一块碑。碑上准备刻上为武陵大学出钱出力的捐助人姓名。只是按照苏三的提议,今天还要再捐一场,然后一齐刻上去,所以暂时还是空着的。
呆会他们出来后,还要在这里有个新的捐款仪式。所以,苏三便只在这里等候。
没等多长时间,苏三便看到了李技匆忙地走进了院子,闷着头便往院后走去。
李技是早已经回了金陵的,现在他一个人,出现在这里,自然是因为有事,才专程来找自己的。苏三见他神情慌张,根本没有留意到院子里有自己,便出声招呼了一声。
李技听到苏三的呼唤,忙收住了脚步,转过来身。确认了院中的人,正是苏三,这才赶紧小跑了过来。见面第一句话便是:“三爷,大事不好了……”
自然是大事不好了,要不然,李技也不会这个时候跑到武陵。
他明白李技口中所谓的大事,指的是什么。因此先不接李技的话头,而是把目光轻轻地扫了一眼四周,见没有旁人,这才镇静地道:“你先不要慌乱,大哥被抓进天牢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
看着李技一呆,张着嘴说不出话来,苏三才接着说道:“你是先到了苏府,再到这里来的吗?”
李技见苏三已经知道了苏一的事情,好不容易才转过思维,才回答苏三的问话道:“没有到府里,先碰着了小安,是小安说三爷在这儿,李技便找过来了。这是苏大人的亲笔信。”
“亲笔信?”苏三有些诧异了。按说苏一被抓进了天牢,苏府又被金陵府的人马给封锁了,李技能送个口信到武陵,就已经是个意外了,这亲笔信按理说,是送不出的来才对,这是怎么回事?
李技见苏三诧异,忙解释道:“这是大人头天便写好的信,当时就交到了小人的手里。嘱咐小人,若是出事,便将此信亲手交给三爷您。小人不住苏府,在金陵有自己的住处。因此,苏府被封的时候,小人并不在苏府,所以并没有受到影响。”
点了点头,苏三接过李技手里信,信很厚实,可见得里面写得内容很多。“这么说,大哥心里还是有警兆的……”
苏三并没有就打开看,而是把信塞进怀中。才又对李技道:“你现在且回苏府。找到老爷了,把金陵里的情形与老爷子说一说。这消息瞒不住了,明天这府陵府里,便都知晓了。与其让老爷子听了别人的消息,惊慌失措,不如先让他心里有个底。不过,你去说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