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定国-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二老如今的层次,一旦说起这个话题,那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讨论了。
“听说我们的这位林大人,前几天把城里的富商乡绅都召集去了……郡守府的官衙被烧了,他该要想法子,弄点钱把郡守府重新修起来了……说起来,乱匪倒是帮了他一个大忙,估计弄来的钱,一大半要落到林大人的口袋喽。”胜老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有得只是平静,让人看不到他说话时,内心真正的意图。
济公却一笑道,“你的消息可是过时了……郡守府重修要钱,他可以从府库里面先支着,找这个借口向人要钱,虽说也是个理由,但是他好硬性去要?”
“给多少,那是大家的心意,多了少了,他摆脸子,也没人看。最多找个人,在议款的现场起个头,定个调子下去,设下个基准……”
“这基准还不能设高喽,设高喽,有没有人捧场,还是二说……所以,用重修郡守府这个借口,要想弄许多银子,只怕并不是很容易。”
“可是,另一个借口,大家可就逃不脱了。”
“匪人当街刺杀朝廷命官,治安已经恶化到这种地步,郡府要强军缉匪,你们支持不支持?府军要增兵缉盗,你们支持不支持?不支持?要是哪天,你们被匪人所害,可别怪郡府不帮你们做主。”
“要钱,要人,要物,你觉得你的命,值多少?一千两?二千两?这一回,我们的林大人,不弄出个几万两银子,只怕是不会收手的。”
胜老轻轻地喝了一口茶,听着济老说完,这才缓缓地说着:“城里有钱的人家,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十几家……之前弄出个增税,就已经‘括’了一遍……如今,府库里面虽然也有银子,可以修郡府,但是他舍得用?所以,重修郡府这个借口,林大人恐怕不会放弃,不用这个借口,再括一遍,他不会收手……”
“至于缉匪嘛,这可是一个无底洞。增兵,强兵,缉匪,都是要钱的。只要林大人想,这缉一次匪,便可以伸手要一次钱,只怕到今年年底,林大人都不会放过这条财路。”
济公不由皱了皱眉头,却向苏三道,“苏小友,怎么看这事?”
林海录召集各富商和各乡绅到临时郡府议事的事情,苏三是知道的。这事情,李家和苏家,都牵涉在其中,他想不知道消息,都是难事。
没有刻意去问过这些事情,他因此也并不知晓其中的细节,如果不是今天二老在他面前聊起这事,他仍然准备装聋作哑,或者就只听听二人讨论一回,也就算了……
却不料,向来不拿这些事,与他讨论的济老,今天却突然有此一问,倒叫他心里有些诧异?
这个诧异,只是下意识的反应……别看大家在一起钓鱼,谈笑之间不是老友,便是小友相称,只怕这也只是二老对自己,有些许欣赏而已,应该还没有把自己放到能与二人,交谈国事的地步。所以济老问出这些,当然是有些奇怪的。
之前不与自己交谈,大抵是认为自己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很有见地的看法。有才学与有政见,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现在,却突然拿这些来问他,只怕是受了仲秋才子集会上,自己写诗带来的影响,认为自己应该可以接触这些,所以才开始重视起自己。
唉,本以为躲开那些才子,便会把影响降至最低,却不料,这影响倒是无孔不入的,连二老对自己的看法,也有了改观……
以后,只怕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自己就算是想藏,也是藏不过去的……
做和尚?还是算了吧……还没有清心寡欲到那种地步……得了,随其自然吧。
“呃。还能有什么看法?不过就是一句话而已……”他叹了一口气,轻轻地道。
“哦,什么话?”胜老也好奇地看向苏三。
“多行不义,必自毙呗。”他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胜老便一笑,看向济公。济公却微微点头,脸色有些郑重。
他也算是个人精了,喝茶的眼睛,扫过二人的反应,脑子里便灵光一闪,放下茶杯的手,便顿了一顿。倒似从二人的表情中,读到了许多意思一般。
难道,难道。
“难道,朝廷里,有人要对林海录动手?”
“噗……”“噗……”
二个老人家,同时把茶水给‘噗’了出来。像看怪物一样,看着苏三……
他看到二人如此反应,心中便有了定论,继而却突然站起来道,“你们二位,该不会在想法子,把苏三往都城里举荐吧……”
“叭嚓。”“叭嚓……”二只茶碗,摔破在地面……
“宁远,如何得知这些?前一句,倒可以猜出来,这后一句,还仅仅是我们二个私底下的商议,你从哪里得知?”
哪里得知?他心中倒是一笑。这个问题,可不好解释。
第080章 我决定投笔从戎
朝廷里有人想对付林大人,这个确实是猜出来的。
二老平日里也谈一些政事,但是语气比今天却显得激烈,之前他便有些奇怪,二老既知林大人如此胡为,还如此波澜不惊,较之以前评论时的激烈,反差很大啊。
等自己说完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后,二老更是一脸的沉着,并没有附合,也没什么评价。
虽然他还不能确认,这里面有事?但猜一猜,还是可以的。能让二老,在林海录如此敛财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如此平静,特别是济公,还有闲心来问他,对此事看法……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性最大,那就是二人已经收到了些风声:有人要收拾林海录。
至于二老要举荐他的事情,就不是猜的了。
既然二人准备要拿一些政事来问他,那只怕,就是抱着要举荐他的意思了,否则,二人还真是吃饱了没事情做,这么关心他的想法?
这个其实是经验之谈。上一世,他不仅经历过这个,而且还是一个实施者。
从他手里被提拔上来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在这方面,他自然保留着十足的敏锐,不用开口,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都能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所以,这第二句,却不是猜的,而是确证的。
二老摔了茶杯,反倒吓了他一跳,心里却埋怨二老,也太沉不住气了吧……好歹也是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不至于吃惊成这样吧。难道,这个很难猜的吗?
“先别管宁远是怎么知道的。还是说说这举荐的事吧……知道二老是好意,只是宁远还是向往那种‘垂钓东湖边,悠然见炊烟。’的生活,二老便饶了宁远吧……”他苦笑连连。
二老是真有这个心的,可他确实没有这个意……虽然其他人想得二老的推荐,难上加难,但是,这于他而言,实在是没有什么吸引力……
济老见苏三如此推脱,不由发起怒来,“好你个苏三,年纪轻轻,竟然说出此等话来。我等七老八十,尚且心系朝廷;你空享这安宁,却不思报效国家?如今,京国与原朝,正在密谈结盟,联手对付我封朝,如若成功,封朝与二国之间,必有一场血战。宁远既有才学,在此关键时节,倒要退缩?须知,封朝既灭,你苏三,也就成了亡国之奴。”
亡国之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到这个词了……如果济老所言不虚,京国与原朝,又真得结成了盟约,那封朝破灭,还真的只在顷刻之间呢?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他可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的呆子。
封朝的历史,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读,便是现今一些时政动向,他也并不是没有耳闻。在他看来,原朝与京国根本不可能接成盟约。
其一,原朝要到达封朝,必须要经过京国,‘京国’有几个胆子,敢不设防地让原朝骑兵入境?
其二,原朝久被京国欺凌,虽说这几年势大起来,可是在京国人眼里,还只是不成气候的小国。别说,原朝人不会同意与京国结盟,便是京国人,也不可能同意与原朝人结盟;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二国结盟,对原朝半点好处都没有。就算原朝诚意结盟,不是想着借结盟之意,暗袭京国。可出兵出力之后,就算打下了封朝,以原朝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控制得住,南边的封朝领土。因此,打下了封朝,也就没有原朝什么事了,反倒是,得了封朝领土的京国,强大了起来,原朝的灭顶之灾,也就到了。
所以,他敢断言,二国之间,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那就是结盟,这一盟结成,不仅封朝要亡,原朝也要亡……
因此不管原朝装出什么样的急切姿态,要与京国结盟,那都只不过是原朝放出来的烟雾弹。其目的,就是吸引封朝的人,去和他们谈判,然后从封朝这里敲上一笔,事实是:只有封,原二国结盟,才会对原国最为有利……
一切,都是原朝人,在其中捣鬼……所以,所谓的亡国奴,至少在三年内,不可能实现。
倒是原朝真与封朝联手灭了京国,那才真是灭顶之灾到来的时刻。坐看原朝等了京国的领地,渐渐势大起来,封朝也就到了完结的边缘……
如果可能,保持三国对峙的状态,是最平静不过的了,只是,这也只是他的一个最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已,他可以这么想,但封朝的朝堂之下,能这样想的人,有几个?……
恐怕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开始挑选前去原朝谈判的人手了。
挑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人,要有能力,还要有影响,因此,职别不能低;另外,必须还要是一个一心为国的忠臣,因为此行,要穿过京国人的国土,稍稍走漏了一点风声,那就很有可能挑起战事。
这个人会是谁呢?
他往胜老的脸上,看了一眼。只见胜老微眯着眼,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应该会派这只老狐狸去吧?有威望,有影响力,再给个名义上的高官,经验还丰富,关键是一心为国……嗯,倒是极有可能。
只是这只老狐狸,不会是在打自己的主意吧?举荐自己,难不成,就是想带着自己一起赴原?
不去,不去,打死都不去……这还了得,原朝在大草原上,只是单边的行程都要走大半个月,那还算是快的。一来一回光路上,就要去了二个月,冒着重重危险,还得天天赶路,至于去受这个罪吗?
不行,得想个办法推托……
‘啪’地一拍桌子,苏三站了起来。
济公吓了一跳,胜老也抬起眼皮看他。
“原来竟是这样,亡国奴?居然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刻……济老为何不早说?”
济公气势一弱,苏三这话说得大义凛然,颇有一股子,救国于危难,舍我其谁的气势。
“我等热血青年,岂能坐视灭国?前恨犹在眼前,狼子野心者,又来谋我封朝。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济老,胜老,二位放心,宁远必定拼尽全身气力,也要救国于危难……从今日起,宁远投笔从戎,誓死报效国家……二老不必劝我……宁远这就回去准备。不送,不送……”他说完,一边掉头就走,一边向后摆手,嘴里说着‘不送’,人已跑出老远。
二老,看着跑远的苏三,又看了看湖边来不及带走的那些渔具,下巴都掉到了地上……
“他这是投笔从戎?我怎么看着,像是逃命去了……”济老眼珠子都瞪了出来……
第081章 还是顺其自然吧
胜老也是一脸的苦笑,摇了摇头道,“看来,他是真不想出仕的。”
“哪里由得了他?”济老恨声道。
“还是算了……人各有志。”
济老恨恨地看着已经消失的苏三,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真是属兔子,跑得比狗还快。居然装出一副慨然以慷的样子,倒是把老头子我唬得一愣一愣的。哼,真要是惹急了我,就给他硬来个投笔从戎,看他怎么哭……”
胜老也只是笑笑,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不远处的湖水……已经秋深了,再过一个多月,北边该要下雪了吧,这除夕只怕是,不能在南边过喽。
济老见胜老一脸沉思的表情,倒是猜出他心里的几份心思,便坐下轻声道,“此去关系重大,你这身子骨,可吃得消?”
胜老一口饮尽杯中的茶水,啧啧嘴道,“便是吃不消,要也吃得消。”
二人小声地交换着一些意见,间或也谈谈北地的风土人情,更多的时候,却是沉默……
“站住。”济公府中的小仆,对着一名冒冒失失跑来地小孩,低喝了一声。
那小孩吓了一跳,被小仆吓着了,呆在原地不敢乱动。
胜老与济公看了过去,只见小孩手中拿着一张纸条,眼巴巴地看着二人。
“送信的?”胜老问道。
小孩点了点头。把手里的纸条给举起来。
胜老与济公互视了一眼,才对小仆点了点头。
小仆便接过小孩手里的字条,走过来,递给济公。
小孩却仍然不肯走……
二老并没有急于打开字条,而是问道,“怎么不走?”
“说是有一两银子的赏钱。”
“一两银子的赏钱?”胜老有些诧异,这也要得太多了吧。“是什么样的人,让你来传信?”
“是个背着手走路的哥哥。他说,把这个字条送给湖边喝茶的二个老头,就有一两银子的赏钱。”
济老一听便知道,是苏三。嘴里一边说道,“让人送信,自己不给钱就罢了,还管这里要赏钱,还要一两之多。”另一边,却摆手让小仆给钱……
小孩见真有一两银子的赏钱,高兴的差点蹦起来,跑二步,差点摔倒,踉踉跄跄蹬出去好远,才稳住身形跑开了……
济公这边把字条放在桌子上对胜老道,“猜猜那小子,会写些什么?”
胜老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摇了摇头,道,“猜不出来。”
“我猜一定是说:又不想投笔从戎了;而且我还猜,他今后都不会来钓鱼了。”济公边想边说。
“虽然不知道他写些什么?但,只怕济老这二个猜想,都会落空了……”
济公不信,便把那字条打开看。只略略扫了一眼,便不自觉地‘噫’了一声,随后,才把字条递给一脸好奇的公孙胜。
公孙胜接过字条,往上看去,只见上(“文”)面写着:胜老(“人”)此去,当多注(“书”)意身体,北方(“屋”)风寒,要多穿些衣裳;到了地方,并不急于一时,且慢慢地谈,便是谈不成,于封朝也并没有影响,原、京俩国,生死对头,绝难成盟,那些流言,不过是原人哄人的手法,想来是骗不过胜老的。至于宁远,还是让他在武陵做只‘米虫’好了。
胜老看到这最后一句,不由轻笑了一声。“可惜,可惜啊……也许以后有机会,会让我们这们小友改变心意吧。”
“这小子在信中所说的:那些传言都是原人的手段?这,是真的?”济公问道。
“嗯,多半是真的。原、京二国结盟的可能性,很小。”胜老点了点头。
“那,我们为什么不坐等着原人上门求盟?”济公问道。
“呵呵,如果朝廷里的官员,都有宁远小友这份见识,这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皇上的性子,济公也知道,眼下,只怕不可能。有人担心原、京结盟成真,恐怕不论付出何种代价,也是要把原人拉过来的。我去,也只是不让原人占很大便宜。至于结盟的事情,我自从得到消息之后,就从没有担心过。”
“哦。原来是这样。哎,看来,我也是那些担心的人中之一了,如果不是这小子点破,我还以为那二国,真要结盟呢?”
“呵呵,济老专心学问,于这些事上,不甚明了,也是正常。只是那些朝堂上的大人们,也这么想,那就有些不应该了。”
“这么说,那小子,比那些个不识时务的大臣们,还要强上一些?”
胜老便是一笑,也不答济老的话,而是对着远处看了良久才道,“宁远那里,就且由着他去吧。既然他能递出这样的字条,那就说明,他还是关心国事的……这样的人,不可能一辈子,蜇伏于此。既然他现在不想出世,那必然也是有他的理由。许是没有准备好?许是有其他原因?总之,举荐的事情,不提也罢。”
济老点了点头,才笑道,“这么说,那一两银子的赏钱,还是值得的……”
“自然是值得的……”
“还好,这次没有被那小子骗了去。”济老笑了笑,继而又道,“倒没有想到,这小子,还真是深藏不露啊……你说这小子,是不是太老成了一些啊……”
“老成?只怕是老辣才对。”能听风而知音,并且先一步做出决策,避免拖泥带水,不是老辣是什么?
这事二个老人家聊了聊,便算是放下了。
武陵城中,还是一如往昔般的宁静,似乎远在极北的那些纷争,与他们这些普通人全无干系,事实上,他们也很难知道这些消息。
做生意的,照常做着生意;闲着无事的人,照样闲着无事。
大好的时光,就轻轻地从身边走掉,没有什么起伏,没有什么波澜。没有那些惊心动魄,也没有那么多,烦乱的杂事……
钓鱼,他还是经常会去,尽管几日之后,胜老便不见来,再往后,济公也去的少了……
天气渐渐地有些凉了,早晚的温差也越来越大。有一天王少游,跑到了书院,从聚仙楼集会之后,这还是王少游第一次到学院中来。
说了许多话,最后才说,过二日便要去都城,济公给他举荐到一位大人家去做幕僚,先熟悉一下都城的环境,也好准备明年的大考。
便是有名气的才子,多半也是要多做准备的,大考不仅考的是才学,考的还是才子们,对朝廷行政的适应能力,但凡是有些希望,可以高中的才子们,往往要提前找好门路,汇集到都城,来赚些名声,为大考造势。
那些匆忙从各地赶来的,慌慌张张应考的学子们,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学,只怕在主考官心中已有成见的情况下,很难出头……
以王宇的才气,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了,但是往各地才子堆里一放,倒还真不是特别突出,而才学这东西,如果不是高出二三筹,只怕也显不出来。因此为了更有把握,先做些铺垫,不可避免。
能得到周济的推举,做了体制内的人,这已经是给了王宇,半块敲门的砖,只要明年大考之前,他能积攒下一些名气,大考之时,又不考砸,王宇多半能得个进士出身,于是那半块敲门砖也凑齐了。
至于什么时候能放个实缺,到什么地方任职,这些就不在话下了,有济公学生的这个身分在那举着,总归是有人能使得上力的。
所以,王宇此去京城,应该说是要大展鸿图的,少则一年,多则二三年,必然得个实缺。此后,便算是平步青云了,这种可以料见的未来,也不知道羡煞了多少旁人。
结伴同去的还有赵一白,何采臣与吴子坤。相比之下,他们几个,就没有王宇那么好运气了,到了都城,他们几个,大抵是要找些坐馆之类的事情,先稳定下来,再靠着自己的努力,才好有所发展,所以前景并不如王宇那么明朗……
王宇自然也向他发出邀请,大家一起结个伴,往都城去,也好有个照应。
王宇知道苏三与济老的关系,在他想来,如果苏三也能同去,以他的才气,带一带他们,对于他们这些人,都是有利的……何况苏三的亲大哥就在都城任职,有苏三在都城,他心里也会比较有底……
他便笑了笑,只说对大考并不感兴趣,不如在家里,教教孩子,有趣。
第082章 转眼便是重阳
王宇是知道苏宁远性子的,因此也不力劝,只是惋惜了一回。
大考也要到明年的秋天,时间还早得很,就算他会去参加大考,今年秋天就要准备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却是有点浪费时间。
对于大考,他是感兴趣的,这古代人考试的过程,他倒很想体验一回。一个人坐在一个单独的小隔间,住上个二天二夜,憋出几段文字,随后便榜上有名,高中状元,带花游街。
从此后,也就从普通百姓,跃进了龙门,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啧啧,这种好事,便是在前一世高考得中状元,也不可能享受到啊。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大考得中,便占着一样,倒是不知道,如果自己真要是去了,而且又真考上了,会是怎样的春风得意。
且看那时,有没有那个兴致吧,反正现在是没有那个心情节的。
不过,除王少游以外的那几位才子,苏三倒也是见过的。品性才学都很好,若是没有推荐,倒是有点可惜……不如自己做个顺水人情好了。
因此便写了一封信,把众才子的人品才学,在信中介绍了一番,让王宇带给众人,到都城之后,交与苏一安排……
想来苏一是会给自己这个面子的,何况,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考前对这些才子们照顾一二,若真有得中的,以后也是他的一大助力。
为官的怕只怕,自己挑中的人才,是些欺世盗名之徒,功不成文不就,万一惹出什么祸事出来,反污了自己的名声。
有了家里人推荐,又细说了众才子的学问人品,有了这个保证,那就大致不差了。
这封信王宇转到众才子手中,众人难免的又要过来答谢苏三的厚义。几人在书院中,吃了顿烤鱼,喝了一点老酒,也就算是苏三给他们辞行了……
重阳节前二天,众人才收拾停当,众人在酒楼里又吃了一席,才往都城赶去,……
看着这些年轻人,结伴奔向未来,他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这种失落来得有些没有来由,就好像人生中突然缺少了一点什么……他知道,那是激情。
不过,他现在还没有做好拥有那种激情的准备……不在意,似乎成了借口;或许,他是心里害怕。
害怕拥有到最后,仍然是离弃……
生活回复到最开始那样的宁静。
李月儿仍然每天中午都到书院。前几天为王宇他们一伙辞行,吃的烤鱼,就是李月儿的手艺,已经相当不错了。
吃得他们几个舌头都掉了,都说,如果在都城开一家这样的烤鱼店,那绝对火爆……又夸他有福气,能找到厨艺这么好的妻子。
他也只是笑笑,其实这手艺,倒是从他手里传出去的。不过有一点也是确实的,那就是‘青出蓝,而胜于蓝’。要叫他自己去做这烤鱼,只怕味道还做不出这么好……
众人夸月儿的话,她自然也是听到了的,只是她仍然没有从他的脸上,看到她希望有的表情……她的心气很足,似乎要与他一直这样相持下去。
他自然是乐于维持现状的。
‘任记炸鱼’的生意慢慢地平稳了下来,当每天以五百文一斤,限量供应二百斤,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大家也从疯抢中平静了下来……
任盈盈也动了一些脑子,为了避免大家排队,特别准备了一些竹片,弄出不同的断面,供客人提取炸鱼块之用。因此交了钱的客人,拿了竹片,便不用在这里干等,可以先去采卖其他东西,再来取炸鱼块。
虽然这样一来,门前那排着长队的情形不见了,但‘任记’的生意,却并未受此影响。
转眼便是重阳。
这一天,武陵有个风俗。那就是:插着茱萸到城外岷山登高、赏菊。
到了这一日,但凡有些身家的家族,一般都要倾室而出,往岷山登高,往岷园赏菊。大家都相信,登高可以避灾;遍插茱萸,则能避邪。
怀着这样朴素的念头,和美好的寄望。重阳这天,一向无人问津的岷山,今天总会人满为患。
对于文人才子而言,这个节日也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
菊花、遍插茱萸的游人、倾城而出的热闹、悠悠缠绕在心头的思亲之情,这些都能极大的激发才子们的心绪。
虽没人组织重阳的诗会,但三五好友,结伴同游,兴致所至,留下来的诗篇倒是极多。
重阳节,在另一个层面上,便也成了诗人们的盛宴,这一天,他们总是不会错过的……
只是这个节日,对于苏三而言,却没有那种内心的激动。
前一世,到了这一天,他听得最多的,就是哪里组织了老人登山;哪里又组织了老干部的座谈。来来去去地总是在老人的范围打转。至于其他的活动,倒是少了许多。
像封朝这样,会举家登高,男男女女都插茱萸的情形,那是绝然不会出现的。
因此他对重阳节,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
“少爷,咱们今天去不去岷山呢?”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少爷今天不用教学,一大早起来,就在园子里‘跳舞’,已经跳了一个多时辰了,好不容易才停手,却没有一丝一毫,要出门的意思……
“去岷山?”他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诧异地问着玉儿。
玉儿则吃惊地道,“少爷该不会忘了今天是重阳节吧。”
喔,重阳节,要登高,去岷山,好像是有这么个说法。
“今天估计全城有一半的人,都会去岷山。府里的马车,也一大清早就已经出门了,老爷,还有二少爷,都去了岷山。大管家不知道少爷去不去,还派了小安驾马车过来给少爷。”玉儿轻灵地说着。
他倒没有想到,一个重阳节,能让半数的武陵城人,都出动。虽然玉儿说得有些夸张,但也可以想见这重阳节,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
既然是这样。
“那好吧。咱们也去吧。”他看着玉儿期盼的眼神,笑了笑道。
今天重阳,学校里倒是停了一天的课,只是学生们却没有放回去,都留在学堂里温书。
既然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到岷山去看看,见识一下封朝的重阳节,那也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玉儿听少爷同意去了,高兴的跳了起来。接过他手里的手巾,连忙就去准备。
其实也没什么好准备的,无非就是给少爷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又往兜里装着一些银钱,这样就准备好了。
“来,少爷,玉儿帮您插上。”
“我自己来吧。插上?这是什么,是花吗?”
“少爷不认识吗?这是茱萸花啊。”
“要插在头上的吗?”
“当然喽,插茱萸,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今天一样都不能少哦,男女老少,今天都要插茱萸的,少爷不会不好意思吧?”玉儿咯咯地笑道。
第083章 玉儿,你戏弄少爷。
确实有些不太好意思……男人头上插花。不过,既然大家都戴,那自己不戴反而不美了,就当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吧……
“那就戴吧。”
玉儿咯咯地笑着,帮他把花插好。
“少爷戴花,真美!”
无语……
上了马车,马车一路往城西出城。沿途车马众多,在出城门的时候,还堵了好一会儿,才出得城来。看来倾城而出的话,也不是特别夸张。
“只是玉儿,那些骑马的男人,怎么没有头插茱萸呢?”
玉儿偷偷一笑,假意认真地道,“哪里啊,我看看?”
趴在马车的小窗里往外看,看了好一会儿,才回过头来笑道,“也可以戴在手上,或者佩戴在香包里的。”
上当了。他盯着玉儿看。
玉儿忙慌张地把脸别看,嘴里却自言自语地道,“少爷不生气,少爷不生气,千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