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重生之武宗记事-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殿上,各土司藩国相继于御前叩拜,他国夷人亦各行其礼。
  坐在高处见阶下宫人来往,各色官员锦衣华服觥筹交错,朱厚照才有一种置身于历史洪流的真实感。弘治皇帝宫中人员简单,只一个皇后,一个太子,连称呼都与寻常人家无意,朱厚照很少有作为太子的自觉。如今他看见这大明盛世,胸中满是在现代不曾有过的□□上国的自豪。
  明朝到弘治七年已经屹立了一百六十六年,历经十一代君主,这是自唐朝华夏民族最强盛的时刻,而他朱厚照正是这个盛世的亲历者。想到这些他心中激起了满腔斗志,闭关锁国又如何,宦官当政又如何,吏治腐败又如何,看爷改天换日。
  而此时的朱佑樘亦是欣慰,自他登基那一刻起,他便发誓要做给这天下看。看他朱佑樘,堂堂正正的朱家儿郎,将这至□□来的基业治理的井井有条,看他做的比他的父亲要好。现今天下虽然仍就不比□□成祖治下,老百姓的日子却比成化年间好了许多,他焉能不喜。
  两父子都高兴的结果就是都喝了一肚子的冷风,第二天一大早双双病倒,张皇后不方便照顾朱厚照,朱厚照便由朱佑樘照顾。两个人一个如今满脑子开海禁,除弊端,一个满脑子想培养一个绝代圣明的继承人,一拍即合。一时间两个病号其乐融融,父子感情又上一层楼。
  朱厚照整天粘着朱佑樘,与诸大人都混了个脸熟。他本身就长得好,又极有眼色,往往在气氛僵持之时能让大家缓和些,所以大家都愿意太子在旁旁听。
  这一天朱厚照正在那里习字,杜意德却进来辞行。此时正是佥民壮法将要颁布的空当,朱佑樘心中也有些打鼓,拉着杜意德说了好些话。朱佑樘又想起杜意德的独子杜若比朱厚照大一岁,有心要给朱厚照找个伴这件事来,就把朱厚照叫出来见杜意德。
  朱厚照对这个跟前世爱人同名的小孩子也很好奇,表现的更加乖巧,让第一次近距离见他的杜意德夸了又夸,让朱厚照都不好意思了。朱佑樘在一边看着自己乖巧的儿子,心中更是生了一番感慨。一会儿杜意德跪退了,朱佑樘叫他过来,摸摸他的头叹了一口气,与朱厚照说些杂话,说着说着就绕到佥民壮法的来历。
  明朝早期是用军卫法部署全国军队,在各个省计算谁更重要来设立卫所,用卫所来维系军籍,而军士就隶属于卫所。明朝初年卫所军士主要来自军户,到了朱厚照的曾祖父执政的正统末年以后,军户制废除,募兵制逐渐成为主要兵役制度。而现在朱佑樘要将这个制度写在纸上成为法令,这就是佥民壮法。
  佥民壮法规定按州县大小确定募兵数,一般以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为单位征取,选年二十岁至五十岁精壮充军。州县在八百里以上的,每一里募兵二人,五百里的每里募兵三人,三百里的每里募兵四人,三百里以下者每里募兵五人,平时由当地政府进行训练,发给粮草,作为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
  朱佑樘拿着礼科给事中孙鼐的折子,一字一句的念给朱候照听。“阿照,你已经三岁了,虽然你不懂这些,我确实要慢慢教你。这便是祖宗的基业,总有一天要传到你手上。你年幼却聪慧,太傅们也往往向我夸赞你,我却又喜又忧。喜的是得此储君天下有福,忧的是怕你落入伤仲永之流。如今你年岁见长,父皇慢慢教你这些,望你不要辜负啊。”
  朱佑樘竟然情不自禁的红了眼眶,却见朱厚照一副小儿无知模样,感慨只能积郁心中,自去批他的折子去了。
  朱厚照表面上装作一副不懂模样,心中却感动不已,本来想到天家无父子,没想到却有一对可爱又可敬的父母。他轻轻抱住朱佑樘想给他一些安慰,朱佑樘见他这般体贴自己,深恨自己这副病弱身体怕是不能长寿,不能为朱厚照多加护持,当下又多了几分寻医问药的心思。
  自这一天起只能跟朱佑樘旁听的朱厚照在乾清宫偏殿有了一张小小的桌子,朱佑樘空闲时便在这里教他处理政事。这件事非同小可,有大臣多次上书言太子年幼不合礼制,都被朱佑樘驳回。
  

☆、第四章  弘治七年

  弘治七年相对安乐祥和的九月已经过去。紫禁城最后一片黄叶已经落下,阴沉的天空下起了第一场冬雪,飘飘洒洒宣告着冬天的到来。
  朱厚照刚踏进乾清宫,御前侍奉的何公公就拉住他“殿下小心,前日黄河决堤,皇上刚刚才发了大脾气。”朱厚照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刘公公才退下。
  进入殿中,便听见朱佑樘训斥众臣。这样的场合他是不好闯进去的,朱厚照只好避在偏殿静心写字。过了一会儿正殿的声音却越来越大。只听一人慷慨激昂道:“陛下登基以来体恤民生艰难,用度一减再减,各类开支相较先帝竟少了八成有余。如今黄河泛滥,百姓民不聊生,国库尚有盈余,难道连治河的钱都没有了吗?”听起声音到有几分像兵部尚书马文升,他是由文转军向来主张实干,不像其他文官只知道息事宁人。
  此时又有一人抢答道:“虽则皇上励精图治,只是从元年以来国家天灾不断,长城南北狼烟四起。先有白昂黄河治水,徐贯远赴江南,刘大夏刘大人分水治黄,所费不赀。如今圣上刚刚颁布佥民壮法,支出甚巨。这水是该治,可是国库实在支不出银子了。”这个朱厚照却听不出来是谁了。
  只听先前那人打断道:“漕运虽为天下要务,黄河却也关乎国计民生,如今保槽抑黄,民怨载道。比之决之治之,不如一次见效。如今河南之民不欲黄河入境而谋杀朝廷命官,难保下一次便被有心人利用挑起民怨。”
  此时朱厚照听见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刘健说道:“治河之事可以从长计议,漕河之事却刻不容缓。如今百官之奉、万姓之给,都来自漕运。运河直通京师,如果河堤决口。船运受阻,不出一月京师告急。所以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惩治刁民抚慰民众,早日在贾鲁河北岸构筑好大堤,防止运河决口。”
  先前辩解那人再要说话,弘治皇帝却打断他说道;“刘爱卿所言正得我心,漕运之事关乎国家社稷。传下去令河南巡抚等应严行禁止河南之民阻筑河堤,各地官府不能令行禁止者,一起治以重罪。至于治黄之事,就交于工部同户部商议。”他顿了顿又说道:“惩治刁民只需重惩居心不良者,无知乡人便放过吧。”
  见皇帝已经下定决心,大臣们只得跪谢皇恩,退出殿去。
  听了这么久朱厚照总算听懂了怎么回事。原来这明朝自永乐大帝朱棣开始因为政治中心从南京移到北京,漕粮等物资都要从南方调集,以苏州府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赋税成为国家的命脉。而运输这些物资的运河便成了重中之重。为了保证运河的通畅,所以明朝历代治黄往往以运河为重。
  为了保证山东境内的运河不被冲决,惯常的做法是在豫东地区的黄河的北岸建筑堤坝,逼迫黄河河水南流或是在黄河河道冲决时为了及时堵塞,在稍微靠上的河南境内河段开凿支河。今年十月,在黄河决堤堵塞仪封县黄陵冈决口后,山东委派官员和民夫在贾鲁河北岸构筑大堤防止黄河影响漕运,当地的河南民众为了不让黄河入境,就图谋谋杀被派去筑堤的官员。这件事上报到了弘治皇帝面前;这才出现了刚才那一幕。
  对于朱佑樘来说,这件事其实也是两难,在那里坐了一会儿,实在没有心情批改奏折就出来瞧朱厚照。见朱佑樘走过来,朱厚照也不敢分神,提笔一个“国”子写的工工整整端正大方。“今日的字写得不错,进益不少。”
  “都是父亲教导有方。”朱佑樘真的是一个好父亲,教导儿子耐心又宽容,寻常人家的父亲尚且做不到,更何况朱佑樘是个皇帝,在万万人之上。
  “今日你也听见了,有何感想?”朱佑樘看见朱厚照写的那个“国”字心有所感,突然想听一听这个孩子的想法。
  朱厚照心下大骇,他只是一个三岁孩童罢了,朱佑樘居然问他此事。他心中百转千回,不知如何作答。一时静默无语。
  朱厚照却不知道,他乃是九月二十四的生日,是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时,按照时、日、月、年的顺序来读他生日,恰好是“申、酉、戌、亥”,是“贯如联珠”之象,正是帝王之命。这个生日也与□□相似,因此他刚出生时就被朱佑樘寄予厚望。他表现的又比一般孩童聪慧,朱佑樘一直不将他做三岁小儿看待,今日实在忧心已极才言不择口问出这番话来。
  见朱厚照不知如何作答,朱佑樘也未多想,只叹道:“民生艰难,国库空虚。”
  朱厚照不好再沉默,故作稚态说:“国库空虚,就多赚钱呀。”
  朱佑樘听见儿子的回答哭笑不得:“你还太小,要知找钱犹如针挑土,花钱犹如水冲沙,赚钱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
  “高公公说阿照的东西值好多钱,那些夷人争相购买我国物品,就把阿照的东西都卖给外国人吧。”朱厚照不好直接提开海禁,鼓励海运贸易,只得迂回行事。他口中的高公公原名高凤是内官监右少监同时代理薪司,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正德八虎之一。不过现在他还是历史盲朱厚照心目中好太监一枚。这位公公勤奋又稳当,每次朱厚照听课,他都好好记录。他出身内书堂学识是不错的,还经常跟朱厚照讲一些历史故事奇闻异事。
  “傻孩子,你乃太子,怎么能行商贾之事。我国乃□□上国,地大物博,何至于沦落到和夷人夺力的地步。”朱佑樘只觉得朱厚照是小孩思想,对他的话不置可否。
  “孩儿受教。”朱厚照知道此事急不得,古人□□上国重农轻商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是一时间就可以改变的。
  “你母亲今天可好?”张氏怀孕已经七个月了,这个时代妇人生子就是进一次鬼门关,张氏虽然贵为皇后亦不例外。
  “母亲今日精神很好,早上还进了两碗香米饭,还和蕙香姑姑一起看雪呢。”
  “这就好,你母亲整天呆在屋子里,你每天记得多去陪陪她。”朱佑樘为朱厚照理了理有些凌乱的发髻,忽然对朱厚照说的海贸之事心有所感,只是还只是零星想法,慢慢来吧。
  一场冬雪过后,天气却反常的晴起来。十一月北京地震。地震发生在半夜里,张氏当是正在坤宁宫中睡觉,地震来时慌乱之中动了胎气,吓煞了众人,幸好抢救及时,孩子得以保全。
  此时张氏已经怀孕九月,孩子马上就要出来了,还出了这等事故。大家都不敢有所懈怠,就怕张氏在生产时会出什么差错。
  另外宫中宪宗王太妃病重,太医的意思是就在这几天了。不知道小皇子或小公主什么时候会出来,只愿千万不要和太妃的好日子撞上,怕不吉利。
  十二月在农历上平凡无奇的一天,在公元1495年1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萌萌哒的二皇子顺利的从妈妈张皇后的肚子里出来了。
  张氏有些难产,用了一天半才将他生出来,庆幸的是生下他后恢复的还不错没有什么大问题。
  朱厚照怔怔看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血脉相连的兄弟——刚出生二皇子有着一个尖尖大脑袋,皮肤红的像猴屁股,眼睛还没张开,鼻子凹凸不平,没有脖子,小短腿,看上去像极了E。T。(外星人)。这真的是我的兄弟,难道他不是外星人。这就是在看到小包子第一眼时朱厚照心中的真实想法。
  其实这也不怪朱厚照,在他还是朱候兆时,他妈老蚌生珠有他三弟时他已经住进寄宿制高中,待他看到他三弟时,三弟已经长得白白胖胖了。现在这位小弟弟是他看到的第一个初生婴儿,虽不比平常婴儿长得丑,也难怪他惊奇。
  看到妻子顺利的生下第二个孩子,朱佑樘忐忑的心终于放下了。开始主持告慰天地,通知百官。回头见大儿子愣愣的站在那里,朱佑樘以为孩子没见过这种场面被吓住了。环视四周见一应宫人各自忙碌无人照看太子,他正要发怒,只见朱厚照拉着他的手声音娇软的说,“弟弟好丑。”
  朱佑樘觉得好笑,“你不喜欢弟弟?”
  “喜欢,弟弟很好,就是丑了些。”朱厚照是真觉得这个弟弟好丑,虽然知道孩子会越长越好看,但心里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冲击。
  朱佑樘年幼时先是被纪氏藏匿,后来母亲早逝无有弟妹。身为皇子,后宫中的弟妹出生都不关他的事,在朱厚照出生前他也没有见过新生婴儿,因此能理解大儿子的想法。“弟弟过两天就会长漂亮的。阿照以后就是兄长了,要好好照顾弟弟。”
  弘治七年十二月庚申朱佑樘有了第二个孩子,朱厚照有了一个弟弟,历史上两岁早夭的蔚悼王朱厚炜。
  马上就是腊八节,新得第二子的弘治皇帝欢欢喜喜的宴请百官共同庆祝。
  十二月十三日宪宗顺妃王氏去世,内官监右少间高凤受命致祭顺妃。这位在朱厚照眼里温厚忠良的太监辞别了太子前往金山,却不知道他的命运正在改变。
  总的来说弘治七年并不是一个太好的年份,两京地震六次,国家依然灾难不断,外敌依然虎视眈眈,这一年白昴治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所修运河孝宗亲赐康济河,这一年佥民壮法实,施边境烽火墩台新筑边境得以喘息。这一年朱厚照三岁开始睁眼看这个世界,这一年他又一个新弟弟一个和他有着共同血脉的白包子。这是弘治七年,历史即将改变,他的滚滚洪流不知会驶向何处。
  这是弘治七年,一切都将改变。
  

☆、第五章   弘治八年

  弘治七年就这样匆匆过去,年终六部汇总一年的工作,户部呈上来的成果最亮眼。到弘治八年初,人户已达九百九十万九千七百二十五户。这样的数据在现代人看来没有什么特别,可是要知道在弘治元年一国人口才九百一十一万三千六百三十户,短短八年增长了八十万。这让新得一子的朱佑樘很是高兴,政绩尤其是这样的对于朱佑樘来说就是对于他最大的肯定。
  新年的热闹自然不用多加赘述,从腊月二十四祭灶后,朱厚照就换上了葫芦景蟒袍,帽子上还佩戴着喜庆的大吉葫芦,万年吉庆铎针。
  新年将至,他也不用再上课,每日便看着宫人在各门旁放置桃符板、将军炭,在门上贴门神,在屋里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的画像。他的床上也被悬挂上金银八宝。李嬷嬷指挥小太监在门前堆芝麻秆,又忙着院中焚烧半干的柏树枝丫。
  朱厚照年岁太小,又贵为太子,这些事他自然是插不上手的,他闲着无事就每天都去逗弄朱厚炜小包子。小包子还很小,才睁开眼睛没几天,原来皱皱的红色皮肤在出生十来天后变得又白又嫩。美中不足的是,因为皮肤生长的缘故小包子脸上长满了白色的死皮,看起来像蛇蜕似的。
  作为朱佑樘的儿子,朱厚炜小包子的奶妈就有五个,个个都波涛汹涌。看见这些奶妈,朱厚照又想起了他刚出生时的黑暗时光。让他一个将近三十岁的汉子为了生存去喝奶,真是羞煞他也。
  朱小包子还太小;嗜睡又好哭,朱厚照也不好太打扰他,只是每天未时申时之间带一些颜色鲜艳的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去逗他。在现代时听老妈说这样对孩子好,有助于孩子眼神经和听觉神经的发育,他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只能将信将疑。
  到了农历正月初一正旦节,周太皇太后,皇太后王氏就在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各国使臣的行礼。今年宫中刚薨了一位太妃,皇后有刚刚生了小皇子,就免了各位命妇的朝贺。朱厚照也没闲着,也在奉天殿陪着朱佑樘接受众臣的行礼。
  接下来几日忙的便是祭祀皇陵,告慰太庙,大祀天地。等到这些事情都过去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明时称的上元节便到了。对明朝人来说,上元节是除了正旦节,中秋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在官员假期稀少的明朝,只有在中元节文武百官才会有十日这样长的假。
  在民间从初九开始,就有灯市供百姓看灯会买花灯。上元节要吃元宵,制法是用糯米细面做皮,内用核桃仁白糖做馅,在园簸箕上洒水滚成,像核桃一般大。
  到了十五就有勋戚富商在北京城内张灯,设鳌山,放烟火。其中尤以鳌灯——元宵节用彩灯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最为壮观。而且上元节这一天是男男女女们最自由的日子,无数浪漫爱情从这里萌芽,如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皆是描写上元节盛况。
  明朝宫廷尤其看中花灯 ,虽然朱佑樘厉行节俭,但在上元节的花费上仍然不吝啬。初八开始,宫中就开始悬挂种种花灯,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盛,葫芦,双鱼,艾叶等等,造型丰富,到了夜晚,点亮灯中烛火,美丽绝伦。乾清宫前的丹陛上,从正旦节前就要立一对高大的雕龙木质灯柱,在汉白玉台座中用铁栓穿固,灯柱用来悬联挂灯,这对灯一直要到正月十五过后才会撤下。
  宫中不止悬挂花灯庆祝上元节,连灯市也多在乾清宫和午朝门外。朱厚照从未见识过古代元宵节的盛况,就缠着朱佑樘放他出宫去看灯会。朱佑樘拗他不过,只得点头答应,不过只许人抱着他去逛,半个时辰就要回来。
  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趁朱佑樘在午门和百姓同乐的时候,朱厚照由朱佑樘身边的李广公公陪着由小门乘着一乘青衣小轿出宫朝灯会行去,左右陪着锦衣卫扮的家丁四位,身后各色乔装打扮的高手各自隐在人群中。
  到了闹市朱厚照便下轿由李广抱着逛灯会。置身于明朝街头,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不宽的街道两旁挂满花灯,虽不如宫灯精致却别有一种意趣。来来往往人流不绝,有父母牵着,手中拿着小灯的垂髫幼童;有相携而行亲亲密密,贴耳细语的年少夫妻;也有手持折扇,身穿圆领大袖长袍的读书人带着侍从潇洒而过;还有那全家上阵的,儿子扶着母亲儿媳抱着孙子;凡此种种络绎不绝。
  越往中心行去,灯饰越华丽,人群越密集。金莲灯、玉楼灯、荷花灯、芙蓉灯、绣球灯、雪花灯……拂拂纷纷,皎皎洁洁,一片珠玑。更有骆驼灯、青狮灯,猿猴灯、白象灯等惟妙惟肖。一些造型奇怪的螃蟹灯,两条胡须的鲇鱼灯,绿藻灯也偶尔可见。只看得朱厚照目不转睛。
  到了耍戏的地方,耍杂技的,卖大力丸的,挑着担的货郎沿街叫卖好不热闹。 
  一家货行搭起高高的木架上面挂满花灯,灯下坠着灯谜,猜中灯谜者就送花灯。一大群人围在那猜谜。朱厚照想挤进去,李公公忙小祖宗、小祖宗直劝他。他也不好与众人为难,想走却也不舍。
  正犹豫中,一个锦衣卫扮的青衣小厮从货行对面的酒楼过来对随行的锦衣卫头子耳语几句,那锦衣卫便带着两人上了酒楼二楼雅间。这雅间的窗户正对大街,街上景色一览无余。
  李公公做主叫了几碟小食并一盏清茶给朱厚照解渴充饥。朱厚照也有些疲乏,便趴在窗框上往外看。见街道熙熙攘攘,国人夷人同乐,十分高兴。
  看的久了朱厚照却看出了不对。对面那货行旁有一小门,黑漆漆小门虚掩着,两个满脸络腮胡的大汉在门口卖花灯,身后的花灯将小门堵得严严实实,只留一条人宽小缝。那两个络腮胡大汉也不像寻常商人那般叫卖,两双目露精光的眼睛四处张望。一旁卖糖葫芦的,挑着货担的货郎都有意无意的在那道小门面前徘徊。
  一会儿便有稀稀拉拉几个穿着不同的妇人抱着熟睡的孩子从他们之间走进小门去,再也不见踪影。朱厚照直觉不对,一个两个如此也就罢了,怎会一家有如此多的孩童,而且今晚都是妇人带着熟睡孩子回家的。
  朱厚照也不会傻到当众说破,只是指着那条巷子对李公公说道:“这几户人家的小孩子都好爱睡觉,这么热闹也吵不醒。”
  李广也支头望去,正要对小殿下解释小孩都是爱睡的,却一眼便看见了形迹可疑的几人和一个正要进门的妇人。那妇人怀里的小孩白嫩可爱,正呼呼大睡,果真对如此吵闹的环境一点反应也没有。那妇人长得五大三粗衣服破破旧旧,孩子身上的衣服却光鲜亮丽。
  李广是人精,虽然年少入宫,眼力价确实一点不差的,只这一眼便看出了不对。要知明朝这种拐卖孩童的事不知凡几,若是平常李广决计不会管这种事的,只是今日太子亲眼见了,不好不管。
  虽然太子还是三岁稚童还什么都不懂,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李广立马将跟随而来的锦衣卫换过来,仔细说了异状。那锦衣卫听了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不敢怠慢,立刻将周围散落埋伏的各人召集起来将那门口几人控制了。
  李广知道此事太子这里旁观怕是不妥,忙叫剩下保护太子的几人护着他和太子回宫。朱厚照自然知道事理,也不挣扎,就由着李广哄着他回去。
  李广将朱厚照送回慈庆宫,不敢耽搁,忙去向朱佑樘禀报。
  朱佑樘只觉气愤,天子脚下岂容此等人做出如此罪行。他也不管今天是不是上元节,立刻将锦衣卫都指挥使牟斌唤来,命令他严查。
  要知道的在此事中最生气是这些锦衣卫。早在太子出宫前,他们便打点好了一切,平素在这里活动的鸡鸣狗盗之徒都被通通交代在今天不许再在这里出现,就在今天天色未暗之前他们还又盘查了一遍。如今居然出了这样的事,还是太子亲眼看见,又捅到了皇帝面前,这不是活生生打锦衣卫的脸吗。因此这些锦衣卫都憋着气想要赚回脸面来,每个人都用上了十二分的力气。
  锦衣卫连夜抓人开审,拿了供词,立马捉拿犯人。至此轰动朝堂的煤矿拐卖案正式暴露在世人的眼光之下。
  正月十六还在上元节假中,锦衣卫却不得闲,卢沟河西边开煤窑的煤老板们还等着他们去抓,昨夜得信潜逃的犯人还未归案完毕,牵涉到此案中的大小官吏还没有处理。却不知这京城中有多少人睡不安稳了,假过不舒服了。
  随着被抓捕的人越来越多,事件渐渐清晰起来。原来这却是京西煤矿卢沟河西边开煤窑的煤老板们勾结京城干惯这勾当的人贩子做的。当然这些京中某些官吏也出了不少力。
  

☆、第六章  弘治八年

  
  就在北京近前的京西煤矿负担着京城百姓的燃煤供给,煤炭行业兴旺发达,暴利之下有人为省人工不走正道,以前是诱骗拐卖良家子女,收留流浪儿童,让他们日常在煤矿做苦力,十分相似现代的黑煤窑。若要有人从黑煤窑逃出,就立即派人杀死灭迹,严防泄密。他们上下打点的好,做的也隐秘,以前大多还是以吸收流民为主。
  去年北京三次地震,虽然震级都不大,但矿中坍塌砸死了不少黑工。新年开始,矿中人手相差许多,这些人就动了心思。这北京城中有一人名唤刀爷的,以前也和京西煤矿的人在此事上有些牵扯。他前些日子又得了一笔大单,几个南面的老板要三四十个家事清白容貌秀丽的小女童并十来个男童。
  刀爷有销路,京西煤矿早年做惯了这些事有经验有人,两方一拍即合,合谋在初八到十五的上元节灯会中或掳或拐弄到了八十来个小童。这些小童中容貌姣好者便卖给南面的老板,稍次的今后要在这京西煤矿中度过一生了。这一本万利的生意本来做的挺好。京西煤矿与朝中官员牵连颇深,平时就上下打点好了,他们做事也小心,平日都是一日一换据点。锦衣卫打招呼他们也知道,但太子出宫这样的事又不会宣扬的人尽皆知,他们只当哪位内眷今日出宫,也没放在心上,哪想就被太子逮了个正着。
  这事接连惊动了太子皇上,巡山给事中、巡城御史、锦衣卫巡捕官,五城兵马司几家联手破案。有了锦衣卫的雷霆手段,这些犯人一个咬一个,顺藤摸瓜带出一大片和这件事有染的大小官吏。这些官吏大多不是因这件案子被捕的,只是平时都有收受京西煤矿的孝敬。也怨他们倒霉,事情闹大了,谁也不敢替他们遮掩,平时正常的孝敬此刻便是受贿通匪的铁证。
  上元节十五、十六城门是不关的,一些身在北京城中人曾经参与京西煤矿拐卖罪行的人听到了风声都逃了出去,一些京西煤矿中的人也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官兵们正到处搜捕。十六日一大早,都察院就张榜告示,让犯人们自首,如果有所隐匿和再犯就枷号充军。
  官兵进了京西煤矿,找到了两百多瘦骨嶙峋肮脏不堪的各色男女。他们吃的是猪食,被人当牛用,睡的是草棚,一身皮肤在煤矿中染得漆黑,身上臭不可闻,犹如人间地狱。又在犯人的指认下挖出枯骨不知几许。
  朱佑樘看到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的奏疏,气的把自己的心爱狮头玉纸镇都摔了。他登基七年,最渴望的就是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希望自己在青史上是千古明君。可是就在北京城里在天子脚下,这些刁民竟然明目张胆的做出这种事来,还让自己的稚子亲眼看见,让他如何不发怒。最可气的还是自己的这些臣子,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为这等龌龊事情保驾护航。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这些人罪不可恕,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各自有所处理,当然那些顶大的大人各有其脱身之法,其中各有隐情,不为外人道也。
  弘治八年新年伊始就遇到这样的案件让朱佑樘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一封军报更是点燃了朱佑樘的怒火。
  河套一直是中原和游牧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成祖在位时因为明朝兵力内撤,蒙古游牧部落便顺势占领了河套,并在此常驻频繁南下骚扰明朝边地及中原地区。
  而元朝灭亡后,北元分裂形成的鞑靼部落的主要首领,被明朝人称为小王子,前后有多位小王子,他们也时常进犯明朝的北部边境。
  弘治八年正月二十八,两方联合起来入侵凉州。总兵官都督刘宁带兵迎敌,斩杀三十余人,生擒五十余人。到了深夜,有贼寇再次入侵,被斩二十余人。第二天,左参将杨玉,副将陶桢,带兵赶到,贼寇才都溃败逃走。
  在边境历史上这是很稀松平常的小摩擦,这样的事在边境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但这次极为不同。因为回乡祭祖的安定侯杜意德及侯夫人江氏被贼人掳至塞外,两人不堪受辱自尽而死,鞑靼人还将他们弃尸荒野,待到刘宁找到尸体时,两人的尸首已经被狼咬的看不出原样。
  先说这位江夫人,她原是宫女出生。她的父亲是一个七品芝麻官,母亲是一个破落秀才之女,两人两情相悦,却不为婆母所容,只得嫁入姜家做了小妾。江氏的母亲极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