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乌纱-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紧接着又一根箭羽飞了过来,张盈挥了一下刀子,准确地将箭挡开。这时后面那两个砍了别人脑袋的人已经冲近,提刀就劈,前面那人一刀向张问斜劈过来,张问大急,速度太快,躲也来不及,突然那刀子一软,手连着刀从张问身边就嘡地飞了过来,在地上摔了老远。那人的手已经被割下,大声惨叫。

张问撒腿就跑,张盈向另外那个人刺了一刀,那人举刀在胸前乱挥一阵,张盈急忙缩回手,向后一跳跟上了张问。另外一个玄衣女子拿了一柄软剑去攻那刺客,两人打将起来。

张问回头见人群里一个人举着弓箭对准了自己,忙指着道:“快搞死那射暗箭的。”

刷地一声,一支箭已飞了过来,与此同时张盈使劲拉了张问一把,张问身体扑了过来,躲过了一箭。后面那侍卫听见张问的喊声,已有了警惕,在面门前面挥剑抵挡,嘡地一声打开了那支利箭。

这时张问旁边另外一个玄衣女子将一根竹管拿到嘴前一吹,那射箭的人就大叫一声,丢下弓箭,捂住眼睛惨叫起来。

“啾啾!”张问听见两声闷响,就闻到一股硝烟味,两颗烟花破空而去。过了一会,就响起了啪啪的马蹄声,一队骑兵从菜市口冲将过来,将朱由校等人围在正中。张问见状长嘘了一口气。

朱由校怒道:“将贼子尽数拿下!”

骑兵冲将进去,杀入战团,刺客们急忙逃窜,又被射死几人。

锦衣卫过去寻活口,一无所获,跑的跑了,死的死了。众人护住朱由校回到驻地,又调了百余人防备。朱由校坐在椅子上正怒气冲冲地训斥一个锦衣卫,那穿黄衣服的锦衣卫跪在地上像捣蒜一般直磕头。

这时张问暗地里竟高兴起来,李如梓不是很牛么,你妈的想杀谁就杀谁,这下好,居然搞到了世子身上,够他喝一壶了。

魏忠贤也站在张问旁边,他正害怕着呢,身子微微在颤抖,世子幸好没事,要是挂了,魏忠贤等一起出来的太监还不得顶罪?

张问便低声说道:“那些刺客恐怕是李如梓的人。”

魏忠贤瞪眼道:“你知道是谁干的?”

张问低声道:“我只是猜测,魏公公可知道,上回死在锦衣卫牢里的,有个叫郑悯,是李如梓的女婿。这李如梓养着许多私兵,在浙江霸道着呢,今天这阵仗,连锦衣卫都死了好多个人,除了他还有谁有这么大能耐?”

张问心道:这下连什么珠子也不必说了,免得让朱由校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多。

魏忠贤听罢便弯着身子走了进去,在朱由校旁边耳语了几句。朱由校将那锦衣卫喝退,叫张问进去问话。

朱由校铁青着脸,用手帕捂着嘴咳嗽了两声,冷冷说道:“张问,你知道是谁干的?”

张问忙道:“下官不敢确认……昨晚上杭州发生了一个血案,死的人是杭州的一个商贾,听说就是是因为得罪了李如梓,才遭此厄运。下官在浙江从未听说过这样的血案,一晚竟然死了几十口人,有这样势力的,恐怕没两家……”

这时魏忠贤也在旁边帮腔道:“上回死在锦衣卫牢里的人,有个叫郑悯,就是李如梓的女婿。”魏忠贤说出来,以证明自己是有能耐有眼线的人。

朱由校道:“李如梓是谁?”

魏忠贤闭口不答,他根本就没听说过。张问便说道:“李成梁的儿子。一个叫李如柏,是军中大将;另一个就是李如梓,是个商人,许多商人和官员都与之有来往,势力不容小窥。”

朱由校脸色苍白,咳了两声,闭上眼睛喘了会气,寻思着其中关联,又想起那本账上,有个桑家……桑、梓,桑莫不是表示李如梓?

段二六 覆灭

朱由校坐在椅子上咳嗽了几声,回头看了一眼堆满木匠工具的敞榭,说道:“你们都下去吧,魏忠贤,去把上午没做完那只鸟拿出来。”

等张问等人拜谢告辞之后,朱由校走进敞榭,脱了外套就开始干起活来。两个太监在旁边打杂,谁也不敢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朱由校将刨刀放到案上,回头说道:“今天这事,那么多人都看到了,叫锦衣卫如实报上去,明白吗?还有,我已经查明了,长生珠在一个叫李如梓的人手里。”

魏忠贤急忙说道:“是、奴婢这就去给蒋千户传话。”

朱由校看了一眼魏忠贤的身影,转头又拿起刨刀,哗哗推着木头,夕阳从敞榭西边照进来,让地上的木削都变成了金黄色,也让朱由校的脸上泛着沉静的金光,就像神仙一般。

朱由校干了一会儿活,觉得身上舒服了许多,坐下休息了一阵,他闭上眼睛养神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郑贵妃的脸。

这次朱由校被人袭击,闹将上去,郑贵妃又脱不了干系。朱由校这时心情平静下来,觉得自己的位置是越来越稳了。

万历皇帝有两个儿子,一个就是当今太子,是长子;一个就是福王。万历皇帝更喜欢福王一点,因为太子的母亲是个宫女,万历甚至都不想承认太子是他的儿子,可惜起居注上有记录,就是他干出来的,没法抵赖。

朱由校就是太子的儿子,皇长孙;郑贵妃是福王的母亲。

几十年前,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可惜大臣们不同意,这就是国本之争,闹了几十年,党争就是这么越来越厉害的。后来的妖书案、梃击案,最后都扯到郑贵妃身上,成为大臣攻击对手的工具,弹劾对手勾结郑贵妃意图谋权之类的。“郑氏一党”,“居心叵测”,这些字眼用在对手身上相当诛心。

朱由校完全明白郑贵妃对权力的欲望,可惜她每次都干的不好,次次引火烧身,到现在,原本喜欢她的皇帝都不太喜欢了。拿梃击案来说,她居然想用暴力手段干死太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她指示的,总之这样的恶毒,男人怎么会喜欢呢?

这次朱由校被刺客袭击,估计又要扯到郑贵妃身上去,于是太子和世子都是受害者,都是善良的人。朱由校想到这里,手上刨木头更加有力起来。

朱由校甚至想着,等查抄李如梓家产的时候,弄点银子回去,同时弄颗珠子说是长生珠,让锦衣卫交到鸿胪寺去,爷爷就更加喜欢自己了。

锦衣卫的眼线和密探遍布全国,不到一个月,就将李如梓的老巢查了出来。皇帝听了世子的汇报,又有钱又有珠子,而且是居心叵测有谋反嫌疑的坏人,便指示要彻查到底。

长生珠不能出了差错,不仅要有锦衣卫的人参与,还要世子和太监们监督。在锦衣卫驻地里,便商量起怎么对付李如梓来了,听锦衣卫密探说李如梓府上藏有私兵,不定会遇到抵抗。

相比之下,李如梓的亲戚李如柏等将领官员还好办些,都是朝廷里的官,直接招来问罪就是。

这时一个太监走了进来,跪倒说道:“殿下,张问在门外求见。”

朱由校想了想,对锦衣卫们说道:“张问是咱们的人,查出贼首李如梓,也有他的功劳,让他也来出出主意。”

锦衣卫听到“是咱们的人”,顿时对张问另眼相看,便叫人把张问带了进来。张问听说要他参与查抄李如梓,心里一万个愿意。张问还有些不敢相信,强大的李如梓,这么就要玩完了,一种复仇的快感涌上了张问的心头。

旁边一个身穿飞鱼服的高大汉子就是蒋千户,长得跟大汉将军一样的身材,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在皇帝身边当大汉将军。蒋千户想着上回被刺客袭击死了好几个兄弟,这时候便提议道:“殿下,要不让镍司衙门派兵去打,咱们只管收查东西就是了。”

朱由校心道让官府也参与,李如梓的罪行就更多人知道了,正好让大臣们去搞郑贵妃,于是就点点头道:“也好。”

张问想着镍司衙门那些兵不禁打,万一让李如梓跑了,不是白高兴一回?张问想罢压低声音道,“总督也是浙党的人……下官怕李如梓那宅子里有秘道,不多些人控制周围,万一跑了。”

李如梓勾结的官员多是东林激进派,自然要叫浙党的人去干。

众人觉得有理,朱由校便用皇帝给的圣旨,叫人传浙直总督调兵围剿。

那李如梓的老巢在德清县的一个乡下地方,十分隐蔽,却还是逃不过锦衣卫的眼线。朱由校等人准备了一番,便带着人马向德清县赶去。同时总督府调来两千兵马,骑兵在前,骤然而至,将李宅周围尽数控制。

朱由校和张问等人刚到李庄,就见一个穿红袍的官儿骑着马奔了过来,跳下马来,在马旁边纳头便拜。

朱由校从马车上走下来,张问急忙退开几步,以免造成误会,让红袍官儿拜了自己。

那红袍官儿长得尖嘴猴腮,张问见罢他的面相,心道不知道他是怎么混到大员位置的。只听得那人拜道:“下官浙直总督崔呈秀拜见世子殿下,下官一接到殿下的手令,便马不停蹄带兵前来护驾,不敢延迟。”

崔呈秀完全不说朱由校手里有圣旨这回事,只说是听世子的命令,让朱由校听在耳里十分受用。

“起来吧,都围好了?”朱由校问道。

“围好了,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正是午时,头上的太阳正烈,朱由校用手掌遮在眉骨间,看了一番那宅院,内有箭楼,果然很牢固的样子。

朱由校便带着众人靠近了些观看,崔呈秀急忙劝诫世子注意安全。

“这里离那边起码还有两百步,弓箭也射不到,关什么事?难道他们还有炮?”朱由校说道。

崔呈秀忙弯腰道:“炮应该没有吧,我们有炮。”

朱由校饶有兴致地说道:“轰几炮看看。”

崔呈秀听罢对旁边的人说道:“殿下有令,用炮轰击,快过去传令。”那人听了便爬上马背,向远处的军队里奔去。

过了片刻,只听得轰轰几声巨响,朱由校张问等人急忙用手捂住耳朵。远处腾起了白烟,几枚炮弹打进了李宅的院墙,打得砖石瓦木乱飞,里面的狗汪汪乱叫。这乡村里,顿时热闹起来,远近都有人的说话嘈杂声,军营那边还有人哇哇直欢呼。

朱由校抚掌笑道:“有意思,打仗都是这个样吗?”

崔呈秀道:“回殿下,要是有敌兵,他们会冲过来。”

朱由校哦了一声,说道:“叫大伙打进去捉人吧。”

远处又放了一阵炮,将那围墙炸得一片狼藉,里面的楼宇房屋也是坍塌一片,然后一队骑兵从菜地里踩过去,乱放了一阵箭,便冲进了院子。

过了许久,一个骑士从院子里跑了出来,下马跪倒道:“反抗的人都杀掉了,其他人关在院子里,请殿下示下。”

朱由校忙道:“快把兵撤出来,让锦衣卫进去收查。”

张问见罢这场并不太刺激的战斗,心道:高手再多,遇到军队也得玩完。火炮火枪,乱箭如雨,高手顶个屁用。

朱由校让太监跟着进去,吩咐仔细寻找那颗长生珠。而李如梓一干人等被人从宅子里押了出来,准备押送京师问罪。凶多吉少是肯定的人,涉嫌刺杀世子,没有能活的道理。他原本觉得自己很安全很强大,祸从天降,到死都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

张问走到囚车面前,看着一脸沮丧的李如梓和他的儿女们,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蒋千户走到旁边,很疑惑地看了张问一眼,不明白他张问高兴个什么。

张问见罢蒋千户,从身上摸出一叠银票,悄悄塞进他的袖子,说道:“给兄弟们买碗酒喝。”

蒋千户从袖子里拿出一个角看了一眼面值,脸上一喜,说道:“这怎么使得、这……”

“蒋兄弟,帮兄弟一个帮……问明白谁是李七妹……”张问压低声音道,“把那娘们的乳尖割下来,这点银子就当买她的玩意。”

蒋千户想了想,说道:“这容易,这些人迟早都是死,少个东西没什么。”

到了下午,朱由校找到了一颗珠子,大伙认为是长生珠,又翻出了许多值钱的东西,就准备打道回府,其他的事情,就留给锦衣卫去处理了。现款朱由校拿走,还有其他财产下边的人也能分一杯羹了。

蒋千户寻了个空档,将一个瓶子塞到张问手里,说道:“问明白了才动手的,错不了,我用酒泡着,免得坏了。”

张问心情很好,这玩意拿回去送给沈碧瑶,无疑是最好的礼物,谢了蒋千户,蒋千户又道:“张大人既然是世子殿下的人,咱们就是自己人,以后用不着这么客气。”

张问拜别朱由校,和张盈等人一起乘马车回杭州。张盈和张问同车,她见张问一路上一个劲笑,忍不住说道:“相公现在仇也报了,不如离开官场吧……浙党和东林是不会饶过你的,两边都要弹劾,这官不当也罢。”

“可我不当官了做什么呢?”张问有些迷茫起来,仇也报了,眼下心里除了轻松和高兴,反而觉得空落落的没有了目标。

张盈道:“咱们家不愁吃不愁穿的,随便做点什么吧。”

张问点点头,又道:“我的籍贯在京师,要是辞官了得呆在京师不准乱走……辞官也不容易,听说前任兵部尚书写了七十多次辞呈都没回应,一怒之下把乌纱帽丢掉自己走了。”

回到杭州,张问直接回家,也不用躲躲藏藏了。李如梓栽到了锦衣卫手里,没有能翻身的可能,各处的财产商铺也会被尽数清理,那都是银子,锦衣卫没有不卖力的道理。

张问掏出瓶子看了一会,又将瓶子从车窗扔了出去。这时张问突然想到,沈碧瑶既然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自卑,没必要再拿这个东西去刺激她。

他闭上眼睛,开始思索朝廷可能会怎么处置自己。虽然有世子这个大靠山,可现在作用还不大,朝中的大臣肯定不会放过自己。朝中已经决定停止改盐政策,导致改盐失败的一应官员,都要受到严惩,张问作为盐课提举,现在外廷也没人帮他说话,无疑是替罪羊之一。

东林这回可谓是一败涂地,李如梓牵连的那一帮东林激进派,都要被浙党攻击清洗。不仅牵扯到勾结盐商抬涨盐价,直接导致改盐失败,而且还要被浙党扯到郑贵妃身上去。

浙党执政以来,一直将清理东林作为首要方针,这回可谓是天赐良机。而东林的败北,和张问不无关系,所以吵起来的时候,东林肯定会顺带拉张问下水。浙党那边压根就管不住张问的死活,自然不会自找麻烦。

张问意识到,这回可能其罪难逃了,不过有世子在后边说张问是自己人,死罪应该不至于,降级或者罢官是免不了的。

想到这里,张问松了一口气,罢官就罢官吧,等世子做了皇帝,自然就翻身了。

回到家,张问又翻出那本大明日记来看了一番,关于明朝后期,上面只记录了几件大事,其中就有努尔哈赤造反之后与明军的第一次大战,叫萨尔浒之战,以明军惨败结束。张问看到这里倒是没有多少痛心疾首的心情,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是很在乎朝廷兴亡,说穿了,谁当皇帝关他张问屁事。

不过看到后面,最后被蛮夷统治,张问就有点不太爽了。他想来想去,还是现在这种生活方式比较适合自己。况且如果改朝换代,张问还能做地主阶层么?好处都被女真人占了,咱们还有什么搞头?

张问想到沈碧瑶,说不定国家灭了,她连富商也做不成了。当然张问自己也可能没法过荣华富贵的日子了。

留辫子,屈膝蛮夷?张问一想到这个心里就别扭,就像一个女人,本来都嫁人以身相许了,结果被抢了去,被逼把自己献给另外一个人一样屈辱,一样不爽。

正在这时,淡妆走到门口,说道:“禀东家,门外有人求见……是沈小姐的人。”

张问道:“快请进来。”

不一会,就有一个玄衣女子在淡妆的带引下走了进来,那女子带着帏帽,看不见脸。这种帽子常常是女人出门的时候戴,以免抛头露面,用皂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

那女子拱手道:“少东家听说李如梓覆亡,特遣属下来多谢大人。”

张问摆摆手道:“这件事是相互协作对付共同的敌人而已,沈小姐不必客气。”

女子又放低声音道:“昨儿少东家请郎中把脉,少东家有喜了……”

张问啊地惊叹了一声,随即又闭上了嘴,不再说话。他倒是不在乎娶了沈碧瑶,不管怎样,她都怀上了张问的后代,张问倒是懒得计较她的身体缺陷或者心理缺陷。只是猜不到沈碧瑶是怎么一个心态,愿不愿意嫁给自己做妾室,只能先等等再看。

张问又试探道:“沈小姐就为了这个事叫你来的么?”

女子道:“少东家问大人,朝中大臣欲对大人不利,大人作何计较,是否要隐居一些日子?少东家可以作些安排。”

张问瞪眼道:“那不是畏罪潜逃?请你转告沈小姐,我并无性命之忧,如果朝廷降罪要押送我回京师,请沈小姐照应盈儿和寒烟。”

女子拱手道:“少东家只说了这些话,如果没有别的事儿,属下就此告辞,定会将大人的话带到。”

那女子走了之后不久,张盈便走了进来,在张问前面坐下,张了张嘴,说道:“相公,沈小姐既然有心帮忙,何必要去受那活罪?”

张问心道张盈为什么不吃沈碧瑶的醋呢?他想罢好言说道:“盈儿,咱们躲来躲去有什么用呢?等以后,如果真像那本日记说的那样,蛮夷入主中原,我们不是完全成了别人的鱼肉?还不如身在庙堂,说不定能出点力不是。”张问左右看了看,低声道,“只要世子登上大位,我定会得到重用。现在躲起来,啥也没有,咱们就是寄人篱下,日子久了,总是不太好。”

张盈道:“沈老爷现在只顾着修道,沈家也没外人……”

张问摇摇头道:“还是自己家好,这宅子虽然是沈家的,可她送我了就是我们的了,和直接住她们家不一样。”

张盈面有担忧之色道:“官场险恶,相公要多加小心。”

“李如梓这样的死敌都栽了,怕什么?”张问笑道,“放心,我自会小心。如果朝廷要招我进京,你和寒烟就先和沈小姐在一起,寻个机会,把我后娘接回来。”

“相公放心吧,妾身一定将家里照顾周全。”

段二七 红丸

六月初,天气越来越热了,杭州依然繁华似锦,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张问这些日子常常去衙门日常办公,因为这时候朝廷里对于浙江改盐怎么收场,估摸着也差不多争出结果了,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张问需要了解实时动向。

一日,总铺收到了两份重要公文,传到了张问手里。张问一看邮符,一份是户部的,一份是吏部的。

张问先打开户部的公文,内容是下令浙江盐课提举停止改盐,复开中折色,以疏通淤塞盐引。张问看罢,将公文递到旁边的黄仁直和陈安上旁边,说道:“终于闹腾完了,改回原样。”

黄仁直听罢看了一眼张问面前另外一份吏部的公文,摸着胡须说道:“那另外一份,就该是大人的去处了。”

陈安上看张问的眼光充满了佩服,半个多月前,张问就说过在这位置上坐不久,居然真的算准了。

张问点点头,扯开漆封,将吏部公文浏览了一遍,说道:“居然是去辽东……这算是流放么?”

黄仁直放下手里的公文,接过张问递过来的信纸,一面看一面说道:“听说被调去辽东的官吏,痛哭失声,纷纷要求外调,估计有点门路的都不愿意去,正缺人呢……兵部主事、武选清吏司,这是正六品的官啊,呵呵,恭喜大人,只降了一级。”

陈安上也揖道:“贺喜大人,浙江的事办砸了,还是比下官高一级呀。”

张问没好气地看向陈安上道:“改盐办砸了,是我的责任吗?被降一级,还是去辽东,要不咱们换换,你当正六品的官去辽东,我在这盐课司进油水如何?”

陈安上摸了摸猴子般的脑袋,脸色难看道:“这官也不是想换就换的啊。”

张问拍了拍公案上的印匣,说道:“好了,这印让给别人来用。陈大人,去叫人把帐目清理一下,报到户部去,我准备一番得回京诉职。”

张问清点了帐目公务用印,然后和黄仁直离开了衙门。上了马车,张问才对黄仁直笑道:“比我想象的要好,起码还六品的官不是。在浙江呆了近一年,啥政绩没做出来,现在不进不退,还是正六品,也算是公平合理,呵呵。”

黄仁直摸着胡须摇摇头道:“辽东可不是好地方,不然大伙也不会争着要外调了。”

“主辽东事务的,看样子还是杨镐。东林这回实在是没底气去争了……好像听说杨镐的办法是四路合击,黄先生认为这法子好用么?”

黄仁直半眯着眼睛道:“不管好用不好用,还没开始布兵呢,现在连大人这样远离朝廷的人都知道了,这样路人皆知,还能好用么?”

张问叹了一口气,想了想说道:“杨镐、袁应泰、熊廷弼等几个人中,我还是觉得熊廷弼要靠谱一点,可朝廷偏偏不用他。”

黄仁直道:“此人不好相处,朝中大臣对他没好感……听说刚调到浙江学道,就叫人杖打了几个有钱有关系的生员,激怒了巡按御史荆养乔,两人正争相上书对骂。他每到一处,总是和人结怨,没办法……”

“久闻熊廷弼大名,我还没见过他,不如今天我们就去拜会一下如何?”张问道。

黄仁直不置可否,反正张问这样的小官,又没法决断军机,在辽东事务上持什么观点也没人在乎。于是二人转道去学道衙门拜访熊廷弼。张问在门口下了车,叫人送去名帖。

熊廷弼并不清高,既然是同僚拜访,便出门迎接张问入内。张问打量了一番熊廷弼,见其身长约七尺,身宽体胖,脸宽,眼小,留着八字胡,四十多岁的样子,面向还算周正。

张问揖道:“下官张问,拜见熊大人,因朝廷初召为兵部主事,不日将往调辽东,闻熊大人精于辽东事,今日冒昧叨扰,欲请教一二,以其致用,望熊大人多多指教。”

熊廷弼听罢笑道:“原来是张大人,老夫略有所闻,略有所闻,你还能做兵部主事……不错、不错。”

张问听罢熊廷弼话里有话,显然是挖苦张问在浙江乱搞一通,毫无建树不说,还惹了一身腥臊的事。张问心道此人说话果然不是很中听……不过张问事先有了心理准备,知道他就是这么一个性子,也懒得很他计较,自找不痛快。

张问想罢勉强陪笑了一声,和黄仁直一起,跟着熊廷弼进了客厅。三人分宾主入座,皂隶上茶。熊廷弼先端起茶杯请茶,张问和黄仁直这才客气地端起茶杯,客气的那一套还是要做足的。

熊廷弼对着茶杯吹了一口气,大大咧咧地说道:“张大人去辽东,是干什么去呀?”

张问听罢熊廷弼的口气,心下就想刺激一下他,便说道:“大事有杨大人主持,下官自然就听杨大人差遣了。”

张问提到杨镐,意思就是你到底没有杨镐混得好,人家眼看就能做经略了,你还在摆弄那几本四书五经。

果然熊廷弼一听到杨镐,脸上就有不悦之色,哼了一声,公然对着张问这么一个外人说起同党大员的坏话来了,“他那个四路合击的想法,真是异想天开,分兵自弱是兵家大忌,努尔哈赤一定会集中兵力逐路消灭,老夫看他杨镐是拿大明的家底当儿戏。”

张问早就听说熊廷弼一贯主张在辽东以守为战,便说道:“那熊大人的意思,辽东只能守不能战?”

熊廷弼叹了一气道:“这道理不是很简单么?辽东地广人稀,实荒蛮之地,内地调军,士卒毫无战心,谁也不愿意死在那地方。只有依靠辽人守土,辽人有切肤之痛,才能奋勇保土,方是存辽大计。”

张问听罢点点头,觉得熊廷弼倒是一针见血,有洞察人心的见识。

去打仗就可能没命,人为什么要去打仗?有的是没有办法铤而走险要抢劫,现在的努尔哈赤遭了饥荒,就是出于这样的动机;有的是被人打到家里来了,要操起家伙反抗,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财产,不打就得变成奴隶。

而明朝内地调过去的这些人,要他们去流血进攻赫图阿拉,赫图阿拉和士卒们有啥关系?至少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战心全无,可以说是有原因的。

如果收编辽东本地汉人,守卫家乡,保护自己的利益,就有切肤关系了,也难怪熊廷弼一向主张以守为战,这样确实保险得多。

张问想了许久,又问道:“可是辽东原本就是我们大明的地方,现在努尔哈赤公然造反,如果坐视不管,岂不是养虎为患?”

熊廷弼说道:“张大人此言差也,努尔哈赤虽然善战,但不足为患。老夫在辽东时,闻得努尔哈赤捉住汉人,便驱为奴隶,试问谁愿意做奴隶?这样下去,辽东人口只会逃亡严重、越来越少,我们再四面封锁,建州人自取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张问听罢很是赞同熊廷弼的观点,越来越觉得,还是熊廷弼主辽东靠谱,可惜张问说了不算,只能和熊廷弼相视叹了一气。

因为熊廷弼在辽东呆过,张问又请教了一些辽东方面的信息,这才拜别熊廷弼,回家交代家事,准备北上京师。

张问原本是打算让张盈留在浙江料理家务,但是张盈担忧张问的安全,坚持要跟着去。张问也觉得有张盈在身边要安全一些,便让张盈乔装成书童一起北上。他又去和沈碧瑶告别,同时把寒烟和吴氏交待给沈碧瑶,让她代为照顾。

七月初,张问等人到达京师,他赶着去吏部交接公文,然后去兵部报道,等待派遣辽东。而张盈则在家张罗着人收拾青石胡同的院子,那是张问的祖宅。

为辽东战事准备的兵马军械粮草等还未准备妥当,朝廷对于辽东经略的人选也没完全敲定,还在争论,所以张问报道之后,就在家里等着。

他挂着六品的官职,但是廷议等场合也没资格去,相当于赋闲在家,偶尔去兵部衙门了解信息而已。

张问原本以为朝廷现在关注的,肯定是辽东事务了,却不料次次去听到的消息都是关于红丸的,敢情朝中大臣争论的不是谁主辽东事,而是鸿胪寺炼出来的红丸。

张问听到红丸这个词,想起大明日记上有记录一个红丸案,不过应该是泰昌朝的事情了……

朱由校确实从李如梓府上搜出了一颗大珍珠,不知道是不是长生珠,但是不敢隐瞒,回到京师后,就将珠子交给了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自然也不认识,就找来鸿胪寺卿李可灼,问他是不是长生珠。李可灼见罢那粒大珍珠,通体晶莹,有暗红光辉,确实是稀世珍宝,便高兴地告诉皇上是长生珠。

皇帝急令李可灼炼丹。李可灼用长生珠配以其他修道药物,其中含汞,所以炼出的丹药成红色,称为红丸仙丹。因为那长生珠个头很大,李可灼不敢私吞,只得全部做药,炼出了三粒。

这时候首辅方从哲获悉丹药的事,急忙上书皇帝慎用丹药。万历不听,方从哲连上奏书,并痛骂鸿胪寺的官员。

后来方从哲担忧万历皇帝,说丹药既然有三颗,先用一颗试药,无碍之后才进献皇上。万历想着长生珠来之不易,自然十分肉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