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3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咬金现在很了解杨元庆,不伤一兵一卒是杨元庆最喜欢听到的话,比他拿下金锁关还要管用,事实上,隋军还是有两名受伤的斥候,那个他只能隐瞒住了,现在只要能升爵位,他老脸也不要了。

程咬金又随即下令,“将这座关隘给我夷为平地,城墙城门统统推倒!”

“将军,这没必要吧!”旁边有人劝道。

程咬金眼睛一瞪,“怎么没有必要,万一老子从关中退回来,被截断后路怎么办?统统推倒!”

数千士兵一起动手,不多时便将金锁关的城墙拆毁推倒了,这时,又有将领劝程咬金,“程将军,不如现在直接杀到关中去,动摇唐军军心,咱们也抢得头功。”

这名将领的建议说到程咬金心坎上去了,他正是这样打算,好像有个什么鸟人曾经说过,先进关中者为王,他程咬金也不要什么王,只要封上国公,就心满意足了。

“大伙儿带上干粮,跟我南下关中。”

……

隋军的后勤主营依然在上郡洛交县以南,这里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的粮草每天都会运往浅水原隋军主力,隋军共动员了三万辆运粮牛车,近五万民夫往来于数百里长的后勤保障线上。

隋军的后勤主将由贾润甫担任,他率领一万军队保护后勤运输的安全,当然,仅靠一万军队是无法保证大营和运输线路的安全,尤其隋唐大战这样的最后决战,后勤保障的重要,不言而喻,一旦粮草有失,就可能引发全军溃败。

历史上这样的战役比比皆是,杨元庆也深有体会,当年突厥大军兵发雁门关,不就是因为后勤被隋军偷袭而全军溃败,杨元庆已是身经百战,绝不会在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上给唐军有机可趁。

就在杨元庆率八万军南下浅水原的第二天,左武卫大将军来护儿便率三万河北隋军赶到了上郡隋军大营。

这样一来,保护后勤的军队便已达四万人,来护儿和贾润甫各施其责,来护儿分一万军队给贾润甫,贾润甫率两万军镇守后勤大营,而来护儿老当益壮,率领两万军负责沿途运输安全。

从洛交县的隋军大营到浅水原的隋军前军大营大约有三百余里的路程,横跨上郡和北地郡,一路并不是平坦通途,而是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运粮牛车要走三天,才能到达目的地。

由于路途漫长,山峦起伏,运粮车很容易遭到唐军袭击,贾润甫便将两万军队分为十队,两千人一队,沿途跟随着粮车西行。

这天中午,一支由三千辆粮车组成的运粮队抵达了北地郡和上郡的交界处,这一带叫做子午山,属于北地郡襄乐县管辖,和沿途其他地区一样,这里黄土深厚,山峦重重,一条条巨大的沟壑俨如撕裂了地面。

在一条长约二十里的巨大的沟壑内,三千辆牛车拥挤在一起,数千民夫躲在一片阴凉的树林内休息吃干粮,一千余隋军护卫骑兵也在沟壑的另一边休息。

就在这时,远处一名巡哨骑马飞奔而至,远远便大喊:“快撤离,唐军骑兵杀来了!”

护卫隋军的主将是一名郎将,名叫娄重,他听到喊声,腾地站了起来,大吼道:“全部上马!”

一千余隋军骑兵纷纷上马,这时,远处沟壑入口尘土飞扬,马蹄声激烈如闷雷,郎将娄重脸都白了,从这个气势来看,唐军骑兵规模至少有五六千人,而他们只有一千二百人。

娄重当即立断,回头喊道:“速叫民夫赶紧上山逃命,不要管牛车了!”

其实不等他下令,树林内的数千民夫就俨如炸窝一般,惊恐万分奔出树林,有人去赶牛车,但大部分人都顾不上牛车了,纷纷撒腿向来路奔跑。

十几隋军骑兵飞驰而至,对还在赶牛车的民夫大喊:“不要管了,快上山逃命!”

他们又追上民夫们大喊:“向山上跑!”

数千民夫这才如梦方向,纷纷向山上奔去,这时,五千唐军玄甲轻骑兵已经杀到,主将刘弘基见隋军只有一千余人,大喝一声,“杀!”

两支骑兵轰然相撞,在山坳内激战,唐军骑兵一层层汹涌杀上,娄重率领一千余隋军骑兵拼死抵挡,给民夫逃跑创造时间。

“娄将军!”

一名校尉大喊:“弟兄们顶不住了。”

娄重见左翼即将被唐军突破,一旦唐军骑兵突破一个口子,他们的后路将被断绝,面临前后包围夹击,最终全军覆没,娄重此时已经顾不上民夫了,大声喝令:“撤退!”

千余隋军骑兵拨马东撤,向山坳的另一边奔去,后面数千唐军紧紧追赶,不时放箭射击,不断有隋军士兵惨叫落马,但三千辆牛车救了隋军骑兵一命,隋军骑兵风驰电掣而过,后面的箭矢射向牛车,拉车的牛立刻混乱起来,左右奔跑,充填于路,阻断了唐军的追赶。

第八十章 隋唐大战(十)

当来护儿闻讯率军赶来时,刘弘基已经率领唐军骑兵走远了,山坳中满地狼藉,粮食被抢,抢不走的粮草则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毁,三千头牛也全部被唐军杀死,倒在血泊之中。

除了被杀了牛,到处可见阵亡的隋军骑兵和数百名来不及逃走被杀的民夫,山坳里充满了粮草焚烧的烟火味和刺鼻的血腥之气,从山上返回的民夫纷纷跪在自己的牛车前,失声痛哭。

娄重也中了两箭,他被士兵扶了上来,单膝跪下请罪,“启禀来大将军,卑职有负重托,领军不力,致使隋军死伤惨重,向大将军请罪!”

这一战隋军阵亡近四百人,损失惨重,来护儿满脸铁青,尽管他已经意识到唐军会来骚扰粮队,却没有料到来得这么快,他克制住心中的怒火,又问道:“有多少唐军骑兵?”

“启禀大将军,约五千唐军骑兵,战斗力很强。”

来护儿有点头痛了,确实有点防不胜防,运粮队伍太漫长,长达数百里,而对方是骑兵,来去如风,他的两万军队又要护粮队,又要追杀敌军,就显得太被动,根本顾不过来,这可怎么办?

这时,一名郎将建议道:“来大将军,不如把所有牛车集中在一起行军,军队前后护卫,若唐军来袭,我们便迅速集中兵力应对。”

这个建议不错,来护儿点点头,就这么办。

子午山的偷袭迫使来护儿不得不改变策略,他将三万辆运粮牛车集结在一起,两万隋军骑兵前后护卫,延绵二十余里,继续向西进发……

在离官道五十里外的一片森林内,五千唐军骑兵正在休息吃饭,等候斥候的情报。

刘弘基在子午山一击得手,士气大振,但刘弘基也知道,子午山的骚扰还不足以截断隋军粮道,必须要有一次更沉重的打击,彻底摧毁隋军的粮车,使隋军一时无车运粮,这样便能彻底中断隋军的粮食供应。

刘弘基心中很紧张,他已经意识到,或许他的粮草之战能改变整个关中局势,他刘弘基能挽救整个大唐帝国,想到这,他双腿激动得有些颤抖起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这是去探查粮队的斥候回来了,刘弘基立刻站起身迎了出去,只见两名斥候飞驰而至,斥候翻身下马,单膝跪下禀报:“启禀将军,隋军三万辆粮车现并一起赶路,前后有大约两万骑兵护卫,正逶迤西来。”

刘弘基眉头一皱,竟然并做一起行军,这倒不好办了,他略一沉思又问道:“粮车队伍前后有多长?”

“回禀将军,前后相距二十余里。”

刘弘基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有办法对付隋军粮车了。

……

隋军三万粮车正浩浩荡荡向西行军,过了子午山后,道路变得平坦起来,这里是驰道,宽阔平坦,可容五马并行,两辆粮车并驾而行,两边又各有一队骑兵护卫,由于队伍太长,来护儿并没有过于分散兵力,他把军队分为前后中三段,各六千骑兵,另外两千骑兵则分散开,沿途护卫。

天色渐渐到了黄昏时分,队伍到了一处比较开阔的盆地,方圆百里,盆地内森林密布,一条坦途直通盆地两侧,队伍已经进入了北地郡境内,再向西行一百二十里,便可抵达浅水原隋军大营。

来护儿位于中军,他向两边打量着地形,两边都是起伏低缓的土坡,一两里外,便分布着大片森林,由于天色已近黄昏,两边树林显得有些模糊不清,来护儿心中忽然有一种强烈不安的感觉,他感觉唐军一定就埋伏在这片树林之内。

就在这时,身后忽然有人大喊:“大将军,后军有警,唐军骑兵袭击后军。”

来护儿他大吃一惊,他立刻喝令道:“传我的命令,中军速去援救后军。”

刚下令,他心念忽然一动,唐军应该也知道自己的部署,后军有六千隋军骑兵,就算唐军全面压上,也未必占得了便宜,难道这是敌军的调虎离开山之计?

想到这,他霍地扭头向两边森林望去,他放仿佛看透了森林,森林内正藏着数千名虎视眈眈的唐军骑兵,来护儿决定赌这一把,他当即改变了军令,大喊一声,“中军不准妄动,命前军火速来援助中军。”

尽管这个命令有点古怪,但手下还是照办,三支火箭射向天空,这是命令前军来援助中军的信号。

来护儿随即又下令,“火烧树林!”

数十名骑兵手执火把向森林奔去,正如来护儿的猜测,袭击后军的唐军只有五百余人,真正的唐军主力就躲在中段的树林内,这是调虎离山之计,把来护儿的中军调去援救后军,使中段粮车没有了护卫,唐军便全线压上,抓住机会杀牛毁粮。

这时,刘弘基见隋军刚要去后军,却又停住不动,他立刻意识到来护儿识破了自己的计策,眼看三支火箭腾空而起,数十名骑兵手执火把奔来,显然是来烧林,刘弘基心中大急,立刻下令道:“突击!”

南面森林内爆发出一片呐喊声,四千余唐军骑兵冲出了森林,向粮车队疾冲而来。

来护儿冷笑一声,果然不出自己所料,唐军用调虎离山之计,他也随即下令:“弓箭列阵,射击敌军!”

粮车队伍停止前行,民夫们吓得纷纷钻进粮车内,隋军开始反击,六千骑兵列阵成三排,张弓搭箭向铺天盖地杀来的唐军骑兵射去,箭矢如雨,前冲的唐军骑兵一片人仰马翻。

来护儿见唐军来势凶猛,仅仅靠箭是无法阻挡,他战刀一挥,又一次下令:“停止射箭,迎战而上!”

六千隋军骑兵喝喊着,执矛向唐军骑兵冲去,一万余骑兵队在长达数里的缓坡上鏖战在一处,此时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在昏暗的光线中,双方依然能分辨敌我。

战马长嘶,喊杀声震天,很快从前后赶来的两支隋军骑兵一万余人,从左右包围夹击唐军,尽管这支唐军战斗力十分强大,但毕竟人少,经不住隋军数倍于己的骑兵绞杀,渐渐的,唐军死伤惨重,人数越战越少。

刘弘基见败局已定,他急得大喊:“向南面突围!”

他率领最后的二千余骑兵向南面突围,企图冲进森林,但来护儿何等经验老道,他早料定唐军只能逃回森林,穿过森林逃生,他不会再给唐军逃亡的机会,早已调了三千骑兵从南面堵住了唐军骑兵的逃亡之路。

当刘弘基率领数百人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奔向森林时,迎接他的却是三千把黑黝黝的弩箭,弩箭平端而起,锐利的箭尖对准了逃亡前来的数百唐军。

一声梆子响,三千把弩箭同时发射,密集的箭矢如暴风骤雨般射向迎面逃来的数百人,刘弘基这才发现他们从一个包围陷入了另一个包围,他眼睁睁地看着密集的箭矢向他射来,他已躲无可躲,大叫一声,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来护儿冷冷笑了一声,“后辈小儿,跟老夫斗,还差得远呢!”

……

如果说来护儿歼灭偷袭粮道的唐军骑兵只是一种防御,保护隋军粮道的正常通行,在战略上没有太大的影响。

那么程咬金的铜官道之行,却比东线的隋军更早一步地冲击整个大局,尤其对浅水原的李世民的浅水原主力军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程咬金铁下了一条心要先进入了关中,当他率一万军抵达同官县时,却意外地得到一个情报,一支同样是一万人的唐军正向同官县开来,离同官县只有三十里。

这个突来的消息吓得程咬金心惊胆战,他立刻下令隋军进入同官县,依靠城池来迎战唐军。

同官县是一座小县,周长不过十里,城高只有一丈八尺,也没有护城河,这样的城墙并没有什么防御意义,程咬金站在城头上,远远注视唐军援军到来,他已经看见了一支唐军正向县城奔来,离县城大约还有十里。

不过让他有点奇怪的是,这支唐军速度很慢,难道他们已经知道同官已被占领而特地放慢速度吗?

就在这时,萧延年带领几名斥候骑马飞奔而至,在城下大喊:“程将军!”

看在萧延年夺回蜈蚣岭,而不跟他程咬金争功的份上,程咬金对萧延年的态度好了一点,不再那么凶言恶语了,偶然也会露一点笑容,他探头问道:“发现了什么?”

“启禀程将军,这支唐军都是新兵,队伍不齐,军容不整,体力也跟不上,大多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卑职建议不要给他们休息的机会,立刻迎头痛击。”

程咬金眨了眨小眼睛,这样行吗?要知道他的性格是先躲为上,从来没有什么迎头痛击的想法,他有些犹豫。

萧延年看出了程咬金的犹豫,更明白他的心思,又大喊道:“程将军,这是立大功的机会,击溃这支军队,我们便可以率先杀入关中,程将军之威名将震动天下,这是封爵国公的机会,请将军务必抓住!”

‘封爵国公’四个字将程咬金打动了,是啊!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他如果不抓住,那就真的只能做一个县公了。

“他娘的,是死是活,赌上一把!”

程咬金下定了决心,回头喝令道:“整军出城,跟我迎头痛击敌军!”

第八十一章 隋唐大战(十一)

唐军一万援军便是几天前才招募之兵,李世民的原意是让这些新招募之兵去守城,把有训练的士兵换出来支援铜官道和东线,不料李元吉说服了父亲,把四万守城军夺走。

万般无奈之下,李建成只得派新兵支援两地,尽管他也知道,新兵支援没有任何意义,但多少让他心理上有点安慰。

一万新兵从长安一路奔跑而来,早已累得筋疲力尽,眼看到同官县,大多数人都已跑不动了,不少人甚至趴在地上再也不肯起来。

这支新兵的行军速度很慢,走了两天才到铜官道,正好和撤下的殷开山部擦肩而过。

率领这支万人军的唐军主将是永安王李孝基,他在巴蜀大败,扮作商人逃回了长安,被李渊一顿大骂,革去他永安王之爵,降职为左骁卫将军。

李孝基的心情不好,脾气也极为暴躁,一路上吼骂这些新兵,命士兵用鞭子抽打驱赶。

“你们这些没用的废物,你们是去打仗,不是去赏花,起来!”

李孝基一边大骂,一边用鞭子狠抽几名趴在地上不肯起来的士兵,这时,他的一名亲兵骑马飞驰而至,“王爷!”

亲兵有些惊恐道:“我们发现同官县好像有隋军。”

“什么?”

李孝基大吃一惊,他打手帘向数里外的同官县望去,没有看出什么异常。

就在这时,只听四周战鼓骤然响起,鼓声如雷,突然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旗帜,四面八方喊杀声震天。

李孝基惊得鞭子落地,这声势至少是数万人的兵力,只见前方尘土飞扬,一支数千人的骑兵向这边席卷杀来。

唐军士兵惊恐万分,纷纷后退,李孝基挥刀大喊:“稳住,迎战上去!”

隋军五千骑兵势如奔雷,像一把锋利的战刀向唐军士兵迎头劈来,沙场上尘土弥漫,不少唐军士兵还没有反应过来,要战还是要逃,但隋军骑兵已经杀进了唐军士兵群中。

霎时间惨叫声骤起,这些筋疲力尽的新兵被吓破了胆,他们很多人几天前还是农民,拿着锄头耕地,或者是小商人,走街串巷卖货,刚到长安便发了一身沉重的盔甲,很多人连盔甲的绑带都不会系,更谈不上什么训练。

当战场上的惨烈杀戮突然而至,这些唐军新兵瞬间崩溃了,一万唐军调头便逃,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在生命遭遇威胁之时,激发了他们身体中的潜能,他们拼死奔逃,争先恐后,互相践踏,惨叫声、哭喊声响彻原野。

“稳住阵脚,不要慌乱!”

李孝基大声叫喊,但已经没有人再理会他,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惊恐的叫喊声中。

“王爷,军队已经完了,快撤吧!”几名亲兵焦急万分地劝说李孝基。

李孝基见兵败如山倒,不由长叹一声,他就说新兵不能上阵,太子偏偏不听……

李孝基调转马头便逃,百余亲兵簇拥着他,没命地向南方奔去。

程咬金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战斗,竟然一战击溃,比当年的中原乱匪还不如,他忍不住大笑:“他娘的,这还是士兵吗?比骚娘们还不如,一碰身子就软瘫了。”

旁边一名郎将低声建议道:“将军,殿下不是说杀不如俘吗?抓了这一万人当战俘,或许奖赏更高。”

一句话提醒了程咬金,对!他怎么忘记了。程咬金连忙大喊:“活抓战俘!”

隋军骑兵改变的阵型,变成了两条长蛇,在败兵的一左一右,向远方拉伸,就像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袋,将一万溃逃的唐军士兵包围。

“投降不杀!”

数千隋军高声大喊,唐军败兵走投无路,纷纷跪地投降,此时的程咬金勇气倍增,他仿佛看见了国公的爵位在向他招手。

他立刻下令留一千军看管战俘,他本人则率九千骑兵向关中腹地杀去。

这是第一支杀入关中腹地的隋军,程咬金一连攻克华原县和三原县,顿时关中震动。

……

此时关中东线也变得岌岌可危,负责防御关中东线的唐军主将是淮安王李神通,他率领三万军队镇守潼关和蒲津关,此时李神通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十万隋军兵压东线,其中两万人进攻潼关,八万人攻进蒲津关。

蒲津关外的铁索桥已经被拆除,但隋朝工部尚书李春却率领三千工匠,仅用三天时间便修建了一座坚固的浮桥,使隋军能顺利渡过黄河,兵压蒲津关下。

李神通已经两天没有入眠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唐朝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或者说大事已去,他的三万军无论如何阻挡不了十万大军的进攻,那他该何去何从?

李神通背着手在房间里一圈圈地踱步,心中焦虑不安,这是他的心腹大将史万宝走了进来,“王爷,卑职有几句话想说。”

李神通点点头,“进来说吧!”

史万宝原本是长安大侠,拉了一支军队在关中造反,李渊入关中之前,他投降了李神通,又利用他的声望说服了关中其他几支反贼投降,为李渊迅速扫平关中留下了大功,被封为原国公。

此时的局势他比谁都清楚,唐朝眼看大势已去,他怎么能不为自己寻找一条后路呢?难道也要他史万宝为李唐殉葬不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过史万宝也知道,李神通是李唐宗室,是不可能投降隋军,只能用计把他调走。

“王爷,卑职在考虑,为什么我们就死守关中,不能为自己寻找一条后路呢?”

李神通看了他一眼,他知道这名手下的歪点子很多,或许他真有什么办法,便问道:“你想说什么?”

“卑职在考虑,唐军应该开辟一条关中至陇右的通道,如果关中保不住,就索性退到陇右,如果有可能,再占领河西,利用陇右和河西为根基,再向西发展,西部地域广阔,或许能重建西大唐。”

李神通叹了口气,“恐怕圣上不想离开关中。”

“那王爷可以去啊!走洛水道北上关内道,趁丰州和灵武郡一带隋军兵力空虚,一举占领这两地,夺取粮食,再杀进河西,王爷,隋朝举倾国之兵围困关中,其余很多地方都必然空虚,正是有机可趁啊!”

李神通低头不语,他感觉这太冒险了,他踌躇良久道:“恐怕士兵不肯跟我冒险。”

史万宝心中暗叹一口气,这李神通确实做不成大事,没有一点魄力,“可是王爷,现在关中危在旦夕,十万隋军陈兵在外,若不想办法破局,我们就会被困死在蒲津关,王爷,形势危急啊!”

“这个我也知道,我在等朝廷的消息,太子那边一定会有援军,他已经承诺我,很快就会派援军到来,我们再等一等。”

史万宝心中冷笑一声,他可不想再等下去了,就在这时,一名士兵飞奔来报,“启禀王爷,大事不好,隋将秦琼率五万军从洛水道杀来。”

突来的消息令李神通大吃一惊,他心中慌乱成一团,已顾不上身份,连忙问史万宝,“史将军,现在我们该如何是好?”

史万宝心中暗忖,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立刻道:“王爷,蒲津关两面都可以防御,但潼关不行,那边只有五千军把守,一但隋军杀到潼关之后,潼关就完了,卑职愿速领兵一万,增援潼关,请王爷赶紧催促朝廷援军,成败就在此一举。”

李神通心中慌忙万分,无暇分辨史万宝的真实用意,不过一万军队还是太多了一点,他想了想道,“也好,你可 率五千军速去增援潼关,潼关就由你为主将,邵忠为副将,朝廷方面的援军我来催促。”

李神通当即拨付了五千军队给史万宝,命他镇守潼关,史万宝星夜出发,率军向潼关赶去,次日天刚亮,史万宝率五千军队赶到了潼关。

潼关守将也是李神通的一名心腹部将,名叫邵忠,他听说史万宝来接管潼关守备,立刻出城五里相迎,邵忠在史万宝马前单膝跪下,“卑职参见史大将军!”

史万宝马鞭一指,“给我拿下了!”

一群士兵扑上来,将邵忠按到在地,邵忠大喊:“史将军,卑职无罪!”

史万宝冷笑一声,不理会他,又命人将邵忠的亲兵全部抓捕,他率军抵达潼关,立刻召集数十名将领训话。

大堂之上,史万宝摁剑在坐下,冷冷地望着二十几名偏将和郎将,在大堂四周,数百名校刀手执刀而立,令二十几名将领忐忑不安。

“各位将军,我先告诉大家一个消息,秦琼已率五万隋军从洛水道杀来,已经杀到我们后面,最迟明天,五万隋军将抵达潼关后背,我们将腹背受敌,大家说,大家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大堂顿时一片惊呼,二十几名将领都露出了惊恐的神情,众人窃窃私语,史万宝重重咳嗽一声,打断了将领们的议论,厉声道:“我再问一遍,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将领们忽然明白了史万宝的意思,一起单膝跪下道:“愿听史将军做主!”

史万宝得意地笑了起来,站起身道:“好!各位将军,唐军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须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所以我决定,开潼关投降隋军,如果志向不同者,可以走,我史万宝绝不勉强。”

“我们愿随史将军投降!”众将皆一致表示愿意投降。

史万宝目光扫过众人一圈,见人人皆愿意投降,他点了点头,“传我的命令,开潼关城投降隋军。”

唐军在东线的防御终于崩溃了,随着潼关守将史万宝的投降,裴行俨部两万隋军进入了潼关,加上秦琼的五万军队,前后十五万大军围困蒲津关。

就在兵困蒲津关的当天晚上,蒲津关唐军兵营发生了内讧,数千唐军不愿再为唐朝效力,杀将造反,开城向隋军投降,隋军杀进了蒲津关,李神通在绝望中自杀身亡。

李神通之死,意味着唐军在关中东线全线失守,十五万隋军杀入关中。

第八十二章 隋唐大战(十二)

长安永兴坊紧靠皇城东面,在长安各坊中名气并不大,但它却有一个很出名府邸,那便是齐王府,齐王李元吉的府邸。

齐王府占地约一百八十亩,府内建筑气势恢宏,美奂绝伦,俨如皇宫一般,不过齐王李元吉在他这座皇宫巨宅中所居住的时间并不多,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蜀地度过。

这天上午,数百名东宫侍卫护卫着太子李建成的车驾缓缓停在了齐王府前,太子殿下驾到,早有门口的侍卫飞奔进去禀报了。

李建成下了马车,背着手目光阴沉地望着这座府邸,四弟元吉的突然背叛,令他非常意外,也格外地愤怒,本来京城的四万军权是掌握在他的手中,但父皇却把这四万军权给了元吉,打乱了他打算用这四万军支援关东的计划。

但昨天晚上,李建成却得到一个更可怕的消息,四弟元吉有逼宫的打算,逼父皇退位,让位给他,这便使李建成忍无可忍,今天他必须当面把话说清楚了,元吉到底是什么企图?

权力是一种可怕的毒药,有的人不能拥有权力,一旦他得到这种毒药,就会立刻变成魔鬼,李元吉无疑就是这种人,他得到长安的四万军权,就意味着长安城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开始迅速褪变了,人性泯灭,魔性肆虐。

此时的李元吉只有一个念头,夺取皇位,一脚踏上天子殿,就算只当一天皇帝,他也要尝一尝九五至尊的滋味,他这辈子只有这一次机会,如果他不抓住,他必将死不瞑目,他的心已经被魔鬼占领了。

王府内,李元吉正在内书房和他的几名心腹商议兵变细节,房间里除了李元吉之外,还有齐王府长史王叔宝、户曹武士逸,以及两名幕僚段达和朱桀,另外还有李元吉的侍卫副首领李德仁,一共五人。

王叔宝今年约五十岁,原本是李渊的幕僚,李渊入主关中后,他因坐赃而被惩处,贬为庶民,不过李渊又想到他的功绩,重新启用他,封他为齐王府长史。

王叔宝心中对李渊十分不满,他认为李渊不念旧情,薄待于他,一直心怀忿恨,一旦李元吉掌握京城军权,他便立刻怂恿李元吉兵变,深得李元吉之心,成为这次齐王兵变的主谋。

武士逸是工部尚书武士彠的次兄,他是因为武士彠的缘故而得封一个小小的齐王府户曹,他同样也是对朝廷心怀不满。

他和王叔宝的关系极好,在王叔宝的拉拢下,他也加入了这次兵变计划,李元吉许他将来任尚书左仆射之职。

另外两人段达和朱桀,原本是王世充的手下,段达是王世充篡位的首谋,阴险毒辣,后来成为王世充的相国,而朱桀曾是南阳食人魔,凶狠残暴,但另一方面却又敢做大事,极有魄力。

这两人在王世充覆没时逃出了洛阳,他不敢投降杨元庆,而是秘密投靠齐王李元吉,并献上金帛,李元吉知道他们是有用之才,便藏匿于府中,这次齐王兵变,他们两人都是积极的策划参与者。

李德仁原名叫王德仁,也是王世充手下赫赫有名的大将,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王世充兵败后,王德仁也跟随段达投奔了李元吉,李元吉喜欢他的骁勇,给他易容更名,改名为李德仁,他和武士逸负责给李元吉暗中招募骁勇之士。

其实按照李元吉的想法,他既然控制四万军队,那索性就直接发动兵变,囚禁太子,逼父皇退位,但王叔宝却坚决反对,其他几人也不是很赞成。

“殿下虽然拥有兵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