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便渐渐将一个完整的计划勾勒出来,杨元庆最早发现了乔钟葵军的软肋,那就是他骑兵不足,因为乔钟葵来代州是攻城,便只带了五千骑兵。

在前天和他一战中,五千骑兵也消耗近半,骑兵不足便导致乔钟葵的一个无奈之举,他既要保护大营,又要留足军队对付自己,所以他便大营内留下八千弓弩兵和矛兵,这样一来,叛军的漏洞就出来了,正如侯莫陈乂所言,用少量军队扮作主力,而他们的主力则投入到正面战场,此战,乔钟葵必败无疑。

众人散去,杨元庆将杨家臣留下,他还有重要事情对他说。

“这一千进攻大营的骑兵就由你率领,虚张声势,引而不攻,只要拖住大营之军,就算你立下大功。”

“属下明白!”

杨元庆沉思片刻又道:“平息杨谅之战结束后,你就留在幽州为将,这也是祖父的意思,把甲组的九名弟兄留给你,给大家挣一份前途吧!”

杨家臣默默点头,他离开京城前,主人杨素也告诉过他,平息杨谅之乱后,他们一部人就要留在幽州为将,铁影十八骑跟随杨素十几年,年纪都大了,主人要给他们一一安排前程。

杨元庆拍拍他的肩膀笑道:“先不要想这么多,集中精力打好这一仗!”

……

‘咚!咚!咚!’

战鼓声的节奏开始加快,代州大战即将展开,这是关系到杨谅大局成败的一战,如果北部战败,就将严重牵制住杨谅在并州南部的战局,杨谅手中虽然有二十余万兵力,但府兵精锐只有十万,而仅代州之战,他便投入了五万府兵精锐,现在还有三万八千人,最后的决战拉开了序幕。

两支军队已摆开阵势,旌旗招展,矛戟如林,杨义臣目光注视着两里外的近三万叛军,他的眼中渐渐露出了兴奋之色,对方只有三万人,骑兵只有五千,这是杨元庆给他创造的机会。

杨义臣战刀一挥,厉声高喊:“矛盾步兵,前进!”

前列五排共四千矛盾步兵刷地举起长矛和巨盾,开始向叛军阵营进发,紧接着是两千弓弩军,再后面又是四千长矛步兵,四千跳荡兵,四千骑兵分两队护卫两翼,二万四千步骑兵队列整齐,杀气腾腾。

在轰隆隆的进攻战鼓声中,朔州军率先出击,对面敌军大阵内也敲响了战鼓,此时,乔钟葵心中没有一点把握,就算加上五千幽州军,对方的总兵力也比他少,但对方却有九千骑兵,而他只有三千,骑兵数量远远超过他,在旷野作战中,骑兵有着强大的优势,实力对比,他处于相当不利的下风。

更要命是,杨元庆的五千骑兵不知道在哪里?乔钟葵可以肯定,杨元庆一定会在关键时候杀出,就看自己预留的八千军队能不能最后敌住他们。

乔钟葵回头向大营望去,他的大营就在三里外,这又是个比较尴尬的距离,他不由暗暗叹息一声,他已经尽力,成败就看天意。

“柱国,敌军已经进攻了!”一名亲兵大喊,打断了他的思路。

乔钟葵凝视远方,他也冷冷下令道:“弩兵准备迎战!”

鼓声大作,战旗挥舞,五千弩兵列阵成三排,五千把擘张弩瞄准了列队前进的朔州军。

在中原军队作战中,弩所能发挥的威力要远逊于对胡人作战,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原军队不仅弩箭犀利,防护能力也同样强大,他们不仅身着铁铠,同时他们的盾牌能有效抵挡箭矢,相比之下,胡人重视骑兵冲刺,防御能力较弱,这就使弩箭的威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当朔州军进入百步后,叛军鼓点加密,黑旗挥舞,五千弩弓同时发射,一时箭雨铺天盖地,射向朔州军,四千矛盾步兵发一声喊,同时举起六角藤盾,密集的箭雨射入军队集群中,不断有惨叫声起伏,尽管藤盾能有效防御箭矢,但毕竟没有无懈可击的防御,在密集的箭雨中还是有近百人被箭矢射中,有的当场阵亡,有的被箭射伤,蜷缩在地上,不能前军。

四千矛盾步兵并没有停步,依然举大盾缓缓前进,后面的两千弩兵也同时还击,两片箭雨在空中交织,遮蔽了天空……

“弩兵撤下,长矛军出击!”

乔钟葵见弩军无法大量杀伤敌军,他改变战术,由长矛兵出击,数千弩兵如潮水般退下,八千长矛步兵迎战而出,密集如林,矛尖闪烁着杀气。

杨义臣见天空上的箭雨消失,又毅然下令,“命矛盾军冲击,两翼骑兵杀上!”

战鼓声再次敲响,这是加快战斗的命令,四千朔州矛盾步兵加快步伐,向敌阵猛冲而去,两翼四千骑兵以弧线杀出,直击敌军侧翼,两支军队在鼓声中轰然相撞,矛尖相撞,血光四溅,战马奔腾,刀劈如电,惨叫声,悲鸣声,喊杀声、头骨破碎,四肢分离,数万大军在尘土飞扬中混战成一团。

……

乔钟葵是奉命攻打代州,他带有大量的粮食和辎重,后勤给养对他的四万军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旦他的粮食被敌军焚毁,并且后路被截断,那他的军队在三天内就将全线崩溃,因此保住大营和粮食辎重也是他的重中之重。

大营距离战场只有三里远,这是乔钟葵最关键的底线,不管杨义臣怎么引他北上,他都坚决不肯离开这个距离,这就能保证军队可以随时回援大营,也能使大营内的守军随时可以支援战场。

乔钟葵在大营内留驻了八千军队,五千弓兵和三千长矛步兵,就在大战爆发两个时辰后,幽州骑兵终于出现在大营以南三里外,大旗猎猎,尘土飞扬,令军营守军十分紧张,五千弓弩兵严阵以待。

战场上的激战已经进入白热化,双方所有的兵力全部投入,朔州军两万四千人对并州精锐三万人,尽管并州军数量占优,但朔州多出两千骑兵,并且没有弩兵,使双方势均力敌。

战场上尘土飞扬,黄尘弥漫天空,遮蔽阳光,使天日无色,鼓声、喊杀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争之惨烈使每个士兵都俨如在地狱断崖前挣扎,随着时间推移,士兵的体力就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而体力就在于平时的训练。

尽管双方都是精锐之兵,但两个时辰的鏖战还是使每个士兵都变得筋疲力尽,都处于一种体力崩溃的边缘,战争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乔钟葵心急如焚,如果这个时候幽州骑兵杀出,那他就完了,他最终决定放弃大营,调八千生力军投入战斗。

就在他刚要下令之时,远方忽然传来了激昂的号角声,“呜——”

这劲吹的号角声仿佛原野上的风暴,山中的雷鸣,黄尘弥漫,马蹄声敲打着大地,五千幽州骑兵在最关键时刻杀来了,铺天盖地的骑兵出现在并州军右侧。

主将杨元庆一马当先,手执巨盾和破天槊,战马赤红色的鬃毛飘舞,他头盔上的红缨在风中飞扬,在他身后,五千骑兵呼啸向前,如同奔向海岸的汹涌大浪,每个人心中的战争狂热又像火焰一样在他们的血液中燃烧,高举长矛扑向并州军。

并州军军心开始动摇,右翼大将王拔见形势危急,他大吼一声,“跟我迎战!”

他率领一千骑兵冲上迎战,王拔大枪挥舞,直取杨元庆,杨元庆扔掉盾牌,目光冷厉,战马疾驰,破天槊尖爆发出千斤冲力,马槊快如闪电,比王拔的铁枪快了一步,一槊刺穿了王拔的铁铠和胸膛,两马交错,王拔战马已空,他魁梧的身体被杨元庆高高挑在槊尖……

幽州骑兵的杀来使朔州军士气高昂,也使并州叛军惊恐万分,乔钟葵尽管知道会有这一刻,可当它真的到来时,乔钟葵却感到一种无尽的绝望,就像他陷入沼泽,当污泥即将漫过他头顶的那一刻。

“营内军队出击!”

他嘶声大喊:“放弃大营,全军出击!”

赤色双旗挥舞,命令守军出击,八千守军从大营内奔出,却遭到了一千幽州骑兵拦截,阻断了大营士兵北援之路,也扼断了并州军的最后一线希望。

五千幽州骑兵如海啸般吞没而至,从侧面杀进了并州军,并州军右翼率先奔溃,紧接着溃退的浪潮席卷全军,并州全线溃败,杨义臣趁机纵兵进攻,并州军大败,士兵们互相践踏,争先恐后逃命,丢盔弃甲,四散奔逃,或跪地投降求饶。

这一战,朔幽联军斩敌一万,俘敌二万余人,夺取粮食物资不计其数,主将乔钟葵死在乱军之中。

代州惨败不仅使杨谅的五千精锐全军覆,同时使整个并州的局势开始向不利于杨谅的方向发展,支持杨谅的十九个州在代州大战后,有十一个州转而倒戈朝廷,不再支持杨谅,而保持观望的三十三个州则纷纷发表讨逆声明,斥责杨谅谋逆。

受代州大捷的鼓舞,河内行军总管史详率两万军队,在须水大败进入冀州的三万叛军,使杨谅企图跨过太行山,进军河北的计划破灭。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庆贺,杨广下旨重赏代州之战的军队绢五十万匹、银五万两,并封杨义臣为上大将军,相州刺史,赐绢二千匹,女妓十人;封李景为柱国,拜右武卫大将军,赐绢三千匹,女乐一部。

封偏将杨元庆为大利城和九原城双城城主、上镇将军、赐勋仪同三司,进爵飞狐县子爵,赏绢万匹,白银五千两。

其余有功将领皆有封赏,杨元庆随即将他的赏赐分给手下官兵,自己不留一物,一时五千幽州骑兵欢声雷动,人人心怀感激。

第三十三章 猛将须陀

张须陀自从上司史万岁死后,便又沉寂了好几年,他军职并不高,只是车骑将军,因平南宁州蛮族造反有功封为仪同,一直都只是中级军官。这几年一直驻兵在汉中,升职乏力,使他郁郁不乐。

这次杨谅造反,他本以为和自己无关,不料,他却被兵部一纸牒文调入京中,加入杨素的平叛大军,并被杨素任命为第一军亚将,这使得张须陀惊喜万分,见到杨素才知道,这竟是他徒弟杨元庆的推荐,这使张须陀悲喜交集,感慨万分。

十年前,他成为五岁顽童杨元庆的师傅,那年他三十岁,只是一名军中团主,一晃十年过去了,他的徒儿在边关初露头角,屡立战功,成为大隋边将的后起之秀,而他张须陀已经四十岁,人到中年。

实际上他教授杨元庆也只有三年,他原以为元庆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元庆的成就固然让张须陀感到欢喜,但他也为自己的不得志而闷闷不乐。

可没想到他的徒弟并没有忘记他,十年后,使他终于得到了他这一生最关键的机会,当得知是元庆的举荐,那一刻他眼睛都湿润了。

人到中年,使张须陀格外珍视这次机会,他为先锋,在蒲津关渡黄河时,率五百斥候偷渡黄河成功,以五百人对三千人,击败了蒲津关守将纥单贵,为杨素大军渡过黄河立下首功,正是这一战,他颇得杨素赏识。

杨素十万大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各州县守将听闻是太仆杨素亲率大军前来,纷纷不战而降,仅仅三天时间,大军便推进到了霍邑县以北。

霍邑县位于晋州以北,是晋、吕、沁三州交界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尤其霍邑县以北是高壁岭,山势起伏陡峭,像一座巨大的屏障阻断了北上道路,而霍邑县以东也同样是山脉连绵,介山、霍山、乌岭山三座大山脉延绵千里,将并州南部一隔为二。

杨谅便命萧摩诃为主将,大将赵子开为裨将,率十五万主力大军驻兵高壁岭上,居高临下,大军在高壁岭上扎下连营,延绵五十里,杨谅又亲自率八万军为后援,驻扎在离高壁岭不到二十里的灵石县内。

杨素大军在拿下霍邑县后,十二万大军兵临高壁岭下,最后的决战便在高壁岭拉开。

张须陀快步走过大营,一直走到杨素的帅帐前,躬身行一礼,“请禀报大帅,亚将张须陀参见!”

亲兵进去禀报,片刻出来笑道:“张将军,大帅请你进去。”

张须陀快步走进帅帐,只见杨素站在一幅地图前,久久沉思不语,张须陀上前单膝跪下行礼,“张须陀参见大帅!”

“张将军请起。”

杨素坐下,又对他笑道:“张将军对攻打高壁岭可有什么想法?”

张须陀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山岭上只有几千人,那强攻拿下高壁岭也无妨,偏偏山岭驻扎有十几万大军,这就不是夺取山岭那么简单了,这就是两军决战,如果强攻高壁岭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张须陀便躬身道:“卑职以为奇兵为上,强攻为下。”

杨素点点头,他也是这样考虑,他又笑问道:“那怎么个奇袭法?”

“卑职以为,大军可以走雀鼠谷,绕过高壁岭,直接进攻灵石县汉王军,汉王军必然会向高壁岭上驻兵求救,然后埋伏一支弓弩军在高壁岭山后,可趁其不备,半路伏击,此战必胜。”

杨素抚掌大笑,“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

他拍手两下,几名亲兵领着两名道士走进大帐,两名道士身穿黑布道袍,腰束布带,年纪都在四十岁上下。

杨素指着他俩对张须陀介绍道:“此二人是霍山三清宫道士,他们知道霍山内有一条秘密山谷,直通高壁岭后,你可率一万军为奇兵,奇袭高壁岭的重任,我就交给你了。”

张须陀慷慨领命,“末将绝不辜负大帅期望!”

张须陀接过杨素令箭,转身出营,杨素随即命长孙晟率三万军扮作主力与高壁岭上敌军对峙,杨素则亲率八万大军,沿着汾水西岸穿过雀鼠谷,直扑灵石县。

……

霍山山势陡峭,一座座山峰耸向天空,山上覆盖着浓密的森林,偶然也会露出大片笔直的陡壁,陡壁上或寸草不生,或者爬满藤蔓,这些峭壁就像被刀削过,峭壁下堆满了各种形态万千的岩石,有的小如鹅卵,有的巨如三层高楼,一条弯曲幽长的山路便从这些大大小小的岩石中穿过。

夜幕初降,山路上格外地寂静,两边树林和岩石缝隙中传来沙沙的声音,偶然会有一只夜枭从大树上发起,发出惨厉的怪叫,令人毛骨悚然,但很快,山路上的寂静便被一支行军队伍打破了,一万步骑兵两人一排,在潮湿但不泥泞的山路上疾速行走,马蹄杂沓声,战刀的锵锵声和偶然传来的轻轻谈话声,山道旁的大树上不时有一群群宿鸟也被惊醒,扑愣愣飞起。

张须陀骑在战马上,一边走,一边和一名道长说话,“崇碧道长,你说这条山路年初才出现,这是什么意思?”

两名道士,一个崇碧,一个叫崇元,都是本地人,他们道观就位于霍山东面,两人是来下山来采办物品,听说高壁岭上有叛军阻路,便主动找到大营,愿为朝廷大军带路,杨素在一番盘问后,最终相信他们是真心愿为朝廷效力。

崇碧道士骑在一匹毛驴上,他捋须笑道:“这条山谷叫永安谷,因为它一直通往永安县,其实这条山谷一直就存在,但前方被一块巨岩阻断,行人到达巨岩后,就必须攀岩而过,牲畜走不了,所以这条谷道不太引人注意,大家宁可从高壁岭走,也不远,路也好走,但就在今年年初,那块巨岩突然断裂,中间出现一条狭窄的岩道,就像被刀劈开一样,这样牲畜就可以从岩道中通过,使这条谷道真正可以利用,过了巨岩,再走十里,便到了高壁岭背后,另有一条山谷直通叛军大营北面。”

说到这,崇碧道士一指前方,“将军,就是那块巨岩!”

张须陀也看见了,一块巨大无比的岩石放佛从天而落,正好镶嵌在狭窄的峭壁中间,把整条谷道堵得严严实实,这块岩石宽约八丈,高十余丈,上面长满了藤蔓,就在岩石中间出现了一条宽不到一丈的石缝,正好可以牵马通过,裂缝很新,果然就如道士所说,是今年年初才裂开。

队伍开始缩为一队,举着火把,从这条长数十丈的石缝中一一通过,通过石缝,大约又走了十里,前方出现两条岔路,一条通向永安县,另一条山谷便是高壁岭。

此时,他们已经到了高壁岭背后,距离叛军大营不足五里,火把全部灭掉,一万隋军在两名道士的向导下,走进阴暗潮湿的山谷,向叛军大营摸索而去。

……

灵石县是一座小县,城墙矮小破旧,高不足两丈,基本上没有什么防御价值,而且城内狭小,只有不到千户人家,点一炷香便可绕城一周,最多也只能容纳一万余人。

杨谅的八万大军,只有三千亲卫和他驻扎在城内,其余大军都驻扎在城外,杨谅将临时行辕安置在县学,这也是县里最好的一组建筑,约二十几间屋子,杨谅便住在县学中的文昌阁内。

此时已是五更时分,文昌阁内依旧灯火通明,杨谅又是一夜未眠,他已经三天没有合眼了,严峻的局势使他越来越焦虑,原本有十九州响应他的举兵,但代州大败后,支持他的州县纷纷倒戈,他现在只剩下一小块地盘,包括太原城在内的太原府南部,以及灵石县所在的吕州,只剩下这一小片地方。

他开始感到一种穷途末路的痛苦,虽然他还有二十余万大军,但实际上这些军队都是各州弱兵,真正的精锐之军不到四万人,更要命是,他的军粮仅能支持二十万大军十天,十天后,他的军队将粮食断绝,必然是全线崩溃。

他就像一个被判处秋后处斩的死囚,一天天地等待着那个断粮日子的来临,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如果当初能够听从裴文安之劝,趁朝廷准备不充分,直扑京城……

如果他能够宽容乔钟葵的难处,再派三万军去支援他……

如果他当初直接杀了杨元庆,保住幽州窦抗……

所有的如果,都代表他一个个决策失误,甚至只有走对其中一个,那么时局就绝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动,可惜一切已无法再挽回。

现在杨谅的称帝野心已经完全消泯了,他现在只想如何能自保,保住他的后半生荣华富贵,杨广是他亲兄,如果他投降,他二哥能饶过他吗?

“殿下,睡一会儿吧!”旁边一名老宦官小声劝他。

“我睡不着啊!”

杨谅低低叹息一声,就在这时,门外有人惊呼:“火,大火!”

杨谅一愣,门砰然被撞开,一名侍卫大喊:“殿下,高壁岭上火光冲天。”

杨谅惊得心都快跳出来了,他奔到院中,只见高壁岭上果然是火光冲天,大火带足有十几里,正是山岭上的连营被烧着了,杨谅就仿佛一脚踩空,心直坠下万丈深渊,完了,他全完了。

他呆呆地望着高壁岭,这时,又一名侍卫冲进来,大声道:“殿下,斥候传来情报,发现杨素主力,距离我们只有五里。”

杨谅惊得跳起来,大吼:“快!命令军队起来,准备战斗。”

“殿下,杨素大军并没有夜袭,他们已经停止前进。”

杨谅一颗心稍稍放下,他背着手在院子里来回疾走,头脑乱成一团,现在他该怎么办?

高壁岭上的军队他已经不指望,就算大部分逃回来,他也养不活,况且杨素的主力就在他们身后,根本就逃不回来。

不行,他必须撤退,撤回太原城,依托太原城的坚固城墙进行防御,他在太原城内经营近十年,应该能守得住。

他刚要下令撤军,咨议参军王頍急急忙忙奔进了院子,“殿下,机会来了。”

杨谅脸一沉,用一种极为不满的语气道:“哪里有什么机会?”

他对王頍很恼火,当初就是此人劝自己放弃进攻京城,使他丧失了最重要的一个机会,现在他又跑来说机会,这让杨谅怎么高兴得起来。

王頍却没有体会到杨谅的不满,他依然兴奋道:“殿下,杨素亲率大军孤军而入,如果殿下能击败他,那么殿下便可以反败为胜,继而收复所有失地,兵指京城……”

“够了!”

杨谅一声怒斥,王頍不提兵指京城还好,提到兵指京城,杨谅便顿时想起当初他劝自己放弃取京城,使杨谅心中怒不可遏。

“我已经决定,立刻撤军回太原,谁敢再劝我,杀无赦!”

王頍大惊,他扑通跪倒,流泪道:“殿下,杨素大军一日行军二百里,他的军队早已是人马疲惫,如果殿下能亲自率大军进攻杨素,必然能大胜敌军,现在殿下望敌而退,会让三军以为我们怯弱,败坏将士士气,殿下,不能撤军,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啊!”

“来人!”

杨谅怒不可遏,指着王頍大喊:“给我乱棍打出去。”

十几名侍卫用棍子将王頍架了出去,老远还听见他在大喊:“殿下,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啊!”

杨谅已经毫无斗志,他立刻下令:“传令三军,撤回太原城。”

……

高壁岭上,张须陀发现敌军防御疏漏,而且山岭山地方狭窄,大帐密密麻麻,一顶挨着一顶,风势极大,这简直就是为火攻而设营,张须陀毅然调整了计划。

按照原计划,杨素主力会佯攻灵石县,逼杨谅向高壁岭上军队求援,再由张须陀伏击前去援救灵石县的叛军,但此时,他不需要伏击,直接纵火烧营。

烈火迅速燃烧,汹涌的火焰被风势卷向山岭西部,一顶顶帐篷上赤焰飞腾,形成了一片十几里的火海,整个高壁岭都仿佛被大火吞没。

大营内,十几万叛军哭爹喊娘,汹涌烈火中,他们互相践踏,嘶声惨叫,争先恐后逃命,大营外,一万隋军杀出,截断叛军逃生之路,直杀的人头滚滚,死尸堆积,空气中弥漫刺鼻的血腥和焦臭。

张须陀挥刀在敌群中劈杀,大刀所过之处,横尸累累,他已经斩杀了叛军裨将赵子开,这时,他一眼看见了萧摩诃,他催马疾奔,大刀在火光中掠过,直劈萧摩诃的脖颈,萧摩诃虽已七十三岁,但他曾是盖世猛将,他见张须陀刀势凌厉,顺势向后一趟,刀锋从他鼻尖劈过,但他毕竟年迈,腰力不足,起身速度偏慢了一步,被张须陀反手一刀,雪亮的刀锋从他后颈劈入,‘喀嚓!’血光迸射,萧摩诃斗大的人头飞出一丈多远,无头尸体血喷如泉,缓缓栽落马下。

几名亲兵一拥而上,将萧摩诃的人头挑在竹竿,高声大喊起来,“萧摩诃已死!叛军主帅已死!”

萧摩诃被杀,最后抵御的数千人军心涣散,四散奔逃,张须陀厉声喝道:“堵住出口,不投降者,就地格杀!”

第三十四章 杨谅投降

一个时辰后,熊熊大火已经吞没了整个高壁岭,而高壁岭的十五士兵只逃出不足八万人,七万余人被杀死、烧死、自相残杀而死,整个高壁岭山头死尸堆积、臭味刺鼻,俨如森罗地狱,这场偷袭战也是整个平定杨谅战役中死伤最惨烈的一战。

张须陀也因这一战备受争议,数十名文官联名向隋帝杨广弹劾张须陀过于残暴,请求严惩张须陀,而杨素却力保张须陀大功,最后杨广不计他此战之功,也不计他过,而以他夺取蒲津关之功,封张须陀上开府仪同三司、出任齐州司马。

……

高壁岭一战,是决定整个战局的关键,当杨谅十几万大军在高壁岭溃败后,便已经注定杨谅失败的结局。

五天后,杨素率十五万大军抵达太原城,同时李子雄和杨元庆率三万幽州军,杨义臣和李景率六万朔代之军,以及并州十五州州兵,共计三十万大军包围了太原城。

并州总管府内,杨谅将自己关在房内,一天一夜谁也不见,他已经绝望了,他是杨坚最宠爱的小儿子,从小便将他捧上手中长大,从未遇到过任何挫折,可当他第一次挫折来临时,却是他生与死的考验,是他人生的衰与荣的转折。

房间里,杨谅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闷酒,已喝得酩酊大醉,在他身边坐着一名绝色美女,杨谅最宠爱的姬妾卢姬,她正柔声劝说着杨谅,“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早点投降,这样还能保一个富贵,以殿下亲王身份,只要二皇兄饶过殿下,后半生的荣华富贵肯定不会少,殿下不要揪心了,实在不行就投降吧!臣妾支持你。”

杨谅搂住美人的香肩醉醺醺道:“其实若不是他们逼我,我早就投降了,怎么会等到今天,投降了,我杨谅一样地位极人臣,一样地享受荣华富贵,人生在世,不就是‘享受‘二字吗?美人,你说对不对?”

“殿下说得极是,整天打打杀杀有什么意思,中秋节都过了,我们连月都没赏,哎!殿下不觉得遗憾吗?”

“回京后,我们天天赏月,说实话,我也想回京了。”杨谅长长叹了口气。

两人在房中说着话,这时,外面忽然传来喝喊声,“我要见殿下,你们让开,让开!”

院子里,上柱国裴文安执剑闯进了院子,十几名侍卫团团将他围住,裴文安也不再冲撞,而是厉声喝道:“殿下,军中传言殿下要投降,已闹得军心不稳,请殿下前去澄清传言。”

裴文安心中充满了愤恨,当初他建议杨谅取蒲津关,如果杨谅采纳,那么他们早就攻进关中,但杨谅却优柔寡断,半路放弃。

他后来又劝杨谅集中兵力取幽州,打通前往辽东之路,但杨谅却舍不得放弃并州,最后导致今天的全线溃败,使他心中对杨谅充满了失望和愤怒。

刚才他听杨谅的一名心腹大将说,杨谅已经准备投降,这个消息让裴文安又惊又怒,压抑在心中的愤怒终于爆发了。

“殿下,你要去给将士们说清楚,绝不会投降!”

半晌,房间里传来杨谅懒洋洋的声音,“孤家想投降又怎样?”

裴文安愣住了,半晌,他高声道:“太原城内还有精兵五万,粮食百万石,水源不绝,城内到处可以种粮,城高墙厚,完全可以支持一年,殿下可以坚持,等朝中生变。”

“孤家已经累了,不想再玩了,结束吧!”

“玩?”

裴文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他向后退了两步,怒火在他心中再次燃烧,他厉声喝道:“殿下此言对得起为殿下战死的将士们吗?代州数万人阵亡,蒲州、高壁岭死伤十余万,他们都是为殿下而死,而且死后还要背上叛逆之名,他们为殿下付出性命,殿下一个‘玩’字就可以打发吗?”

“那是他们自己愚蠢,怪不得别人。”杨谅依然在房中轻描淡写道。

裴文安呆住了,良久,他心中的愤怒却消失了,眼睛里流露出了一种深深的悲哀,惨然一笑道:“是!我们都很愚蠢,为了一个视将士如草芥的独夫,我们不惜放弃家小,放弃名声荣誉,放弃自己的性命,我们真的很蠢啊!”

他仰天大喊:“苍天,你杀死我这个蠢人吧!”

杨谅大怒,“把此人乱棒打死!”

“不要你杀,我自己死!”

裴文安悲怆大喊:“我裴文安为了一个毒王,竟然送了数万将士的性命,我该死!我确实该死!”

裴文安将剑横脖子,猛地一拉,自刎身亡。

数十名侍卫呆呆地望着裴文安尸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他们默默地将裴文安的尸体抬出了院子,房间里隐隐传来杨谅的声音,“美人……我们再喝一杯。”

……

城外隋军帅帐内,主帅杨素一一接见各路主将,杨元庆单膝跪下,抱拳给祖父见礼,“上镇将军杨元庆叩见大帅!”

杨素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心中欣慰之极,孙子能在这次平叛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