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力,这就会影响大局。”

韦云起默默点头,又道:“听殿下的语气,似乎把江南看得很重。”

“那是当然,只有稳住南方,才能依靠南方的税赋支持朝廷,才能有利于北方民生的恢复,现在大隋北方千疮百孔,唯有依靠南方输运钱粮物资,才能渡过开国难关。”

杨元庆说的是实话,历史唐朝初年之所以能迅速恢复经济,实现贞观之治,根本原因就是靠南方的财力,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通过水运将南方钱粮源源不断运来北方。

而中唐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同样也是因为疏通了漕运,使南方物资能大量北运,使关中及北方的物资空前繁荣。

唐朝的两次兴盛和安史之乱后苟延残喘百余年,实际上都是得益于大运河的漕运,而宋朝索性就直接建都在运河之畔。

韦云起明白杨元庆所指,也赞成杨元庆重视南方的思路,他又沉思片刻道:“殿下,这样说起来,巴蜀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杨元庆微微一笑,“古人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巴蜀的重要性我自然明白,我心里如明镜一样清楚。”

韦云起呵呵一笑,“殿下明白就好,卑职就不多言了。”

杨元庆的思路又回到了这次航行上,大方略方面他已经考虑好,但一些细节他需要再向经验丰富海员确认一下。

杨元庆向张龙张虎兄弟笑着招手道:“请两位过来!”

大帐内都是亚将以上的军官,张龙张虎兄弟地位低微,一直躲在角落,不敢吭声,杨元庆忽然叫他们,将他二人吓了一跳,连忙上前施礼,“请殿下吩咐!”

“我想问你们二人,从这里出海航行到长江口,需要多少时间?”

兄弟二人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这条线路他们走过多次,了如指掌,张龙立刻躬身道:“启禀殿下,如果顺风的话,十天便可到,如果是逆风,最快也要半个月。”

说起顺风,旁边王君廓接口道:“这几天我发现都是南风,偶然也会有北方,好像风向不定。”

这也是杨元庆想了解的一个问题,他刚才在码头时就发现旗脚飘向北方,明显是东南风,这让他有些担忧起来。

张氏兄弟虽然在军机大事没有说话的余地,但在航海和风向上,他们却是专家,尤其张虎,对风向问题了解极透。

他随即答道:“启禀殿下,还有各位将军,我们这里感受是南风,这是因为燕山山脉阻挡了北风南下,但在海面上现在却是北风,大家可以在夜里三更后再观察,就会发现变成了北风,不过,现在正好是风向交换之时,应该过不了多久,北风就会越来越弱,南风占优势,每年都是这样。”

张虎的解释让众人无话可说,没有谁会三更时分跑去测风向,杨元庆眉头一皱道:“那还有多长时间风向会变?”

张虎想了想道:“按往常时间还有十天左右,但今年天气暖得早,真的就难说了,我估计最多还有四五天。”

‘才四五天?’

杨元庆眉头皱成一线,今天已经正月二十二日,对于他来说,时间已经很紧张了,他又问韦云起,“现在军队准备情况如何了?”

韦云起明白杨元庆的意思,立刻躬身回答:“回禀殿下,已经完全就绪了。”

杨元庆缓缓点头,对众将道:“如果今晚三更后是北风,那今晚就出发!”

……

当天晚上,北风大作,从两更时分起,风向就变成了北风,一队队士兵正迅速列队地登船,头戴金盔的杨元庆站在高处,手握刀柄注视军队登船,杨宁站在他身边,有些担忧地问:“父亲,孩儿也要参战吗?”

杨元庆疼爱地抚摸着儿子的脑袋,摇摇头笑道:“你不用参战,你只是去旁观这场波澜壮阔的平南征战,看看父亲是怎么扫平南方。”

第六章 牵制荆襄

南阳郡新野县,这里是多条河流的汇聚之地,发源于北方伏牛山区的数十条大大小小河流,奔腾南下,在新野县附近汇聚,最后在南方襄阳一带流入汉水。

正是有多条河流过境,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使得南阳郡也成为富饶之地,在隋末大乱中,南阳郡也遭遇巨大的冲击,乱匪朱桀一路烧杀抢掠,最后驻兵南阳郡。

数年的破坏使南阳郡也变得满目疮痍,民生凋敝,一座座村庄荒芜,县城破败,人口比大业初年全盛时锐减了六成以上。

但在隋唐所达成的最新协议中,南阳郡和西面的淅阳郡一起被划入了隋朝版图,杨元庆所任命的新太守已经上任,人口和土地的普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下一步的均田制推行打下坚实基础。

但另一方面,由于南阳郡紧邻襄阳郡,成为了隋唐争霸的最前线,就在签约后不久,徐世绩便派副将高子开率军一万进驻南阳郡,但这仅仅只是一种安全驻防。

在新年过后不久,隋军又在南阳郡驻兵三万,使南阳郡的驻兵达到四万人,由徐世绩亲自率领,四万大军驻兵新野,兵压襄阳,距离襄阳郡只有二十里。

在新野县以南约三十里的一片旷野里,紧靠淯水的西岸,矗立着一座占地数百亩的巨大兵营,兵营呈板墙式构筑,高约一丈五尺,坚固而结实。

兵营上空战旗飘扬、旌旗招展,高达三丈的赤鹰战旗飘扬在营门上空。

在营门两旁,耸立着两座同样三丈高的哨塔,各有两名哨兵在哨塔内巡防,警惕注视着四周的情形。

在距离这座大营约七八里外,有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山丘高约十几丈,东西长两里前往襄阳的宽敞大道就从这座山丘旁穿过。

山丘上树木葱郁,植被茂盛,时值初春,草木生机盎然,各种鸟雀在大树上齐声鸣叫,此时在一株茂盛的大树上,两名唐军斥候正在眺望远处的隋军大营。

从他们所在的位子可以清晰地看见远方大营内的情形,一顶顶白色帐篷整齐排列,一队队士兵在校场上操练,还可以看见板墙上数百巡哨兵在来回走动。

“数得清楚吗?有多少顶大帐?”一名唐军斥候小声问道。

“大概有一千顶大帐,都是中型帐,一帐一队士兵。”

“那就是有五万隋军了。”

树上唐军斥候摇摇头,“还要去掉军械帐,大概有四万隋军左右,应该一半是骑兵。”

树下的唐郡斥候迅速在纸上画着地形及扎营图,又将军队数量和战马数量标注在旁边。

“看清楚帅旗了吗?”

树上唐军斥候看了半晌,眉头一皱道:“看不清帅旗上的字,不过他们赤鹰军旗是银边,那就应该是总管级的主将,极可能就是徐世绩。”

正说着,一队隋军巡逻骑兵从官道处向这边奔来,吓得树上的斥候跳下树,匍匐在草丛中。

等巡哨骑兵过去,两人悄悄离开了山丘,在山脚树林内牵出战马,翻身上马,向南方疾奔而去。

……

襄阳城,这里是唐朝荆襄行台总管所在地,由刚刚升为荆王的李孝恭出任行台总管,掌握着荆襄军政大权。

和长安朝野一样,李孝恭也在关注着长安政局的变化,也和众人一样,对唐朝的内忧外患深感焦虑,他没有遮蔽自己的眼睛,他也看到了隋朝愈加强势,全面进攻唐朝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李孝恭也根本不相信隋军会遵守协议,停战两年,恐怕连半年都等不到,如果隋军不利用战胜突厥的契机,不利于唐朝内乱,那真是杨元庆无能了。

想到唐朝的内乱,这让李孝恭更加深感忧虑,他是高层旁观者,要比当事者看得清楚,比一般的旁观者更看得透彻。

几次大战使他慢慢回过味来,其实唐朝的失败就是败在内乱上,从第一次中原之战的失败,到第二次中原之战的失败,两次大败奠定了今天隋强唐弱的局面。

而这次惨败恰恰都是败在唐朝内乱上,高层决策失误,太子和秦王兄弟二人的夺权严重影响到了大唐的军国决策,所以说,内不稳,乱之源。

相反,隋朝内部却凝成铁块,杨元庆敢于放权,让紫微阁七相共决政务,而他统领军事,文济武略,相得益彰,才使得隋朝在面临突厥严重入侵的情况下,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加强大。

李孝恭负手站在窗前长长叹了口气,唐朝之败,并非败在强敌之上,而是败在内部的争权夺利。

时值今日,圣上才终于明白过来,开始要削夺秦王的军权,可现在秦王羽翼已成,还来得及吗?

李孝恭原本是秦王的坚定支持者,但为了大唐内部能稳定下来,他也毅然放弃了对李世民的支持,改而全力支持唐帝李渊进行内部整肃。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就是唐朝的乱臣贼子,至少李孝恭不这样认为,李世民有军事才能,统兵能力很强,但现在的局面下,唐朝只能壮士断腕,才能赢得新生。

圣上要想社稷不乱,无疑只能是保太子,那也就不得不放弃秦王李世民。

李孝恭在反复考虑了很久后,终于接受了李渊的封爵,被封为荆王,成为第一个非嫡系而封国王的李氏宗室。

在决定立场后,李孝恭的心态也变了,他现在希望圣上能早日夺秦王军权成功,将唐朝内部稳定下来,那样或许他们还有一线希望。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亲兵的禀报:“启禀殿下,新野斥候有情报传来!”

李孝恭霍地转身,他这两天就在等南阳郡的消息,两天前他得到紧急情报,隋军大队进入南阳郡,这使他感觉到了一种压力,也感到了一丝杀气。

“拿进来!”

门开了,亲兵快步走进,单膝跪下将一卷情报呈给李孝恭,李孝恭打开情报看了一眼,脸色微微一变,居然有四万隋军,就驻扎在新野县,距离襄阳郡约二十里之处,极可能是徐继业统帅。

李孝恭快步走到沙盘前,按照情报上所说的地方,找到了隋军驻兵的两江口,他脸色更加大变,从那里南下便是平坦大道,杀到襄阳城下只要半天便可。

但情报里说隋军建筑的是板墙军营,这让他略略放心一点,板墙军营更偏重于防御,不过……

或许这是隋军的虚兵之计,让他们以为隋军只守不攻,而且不是为了进攻,他们为什么不驻扎在城内。

四万大军进驻边境,难道是因为……李孝恭想到了他得到的另一个情报,萧铣和杜伏威同时在调兵遣将,摆出了准备联合进攻李密的姿态。

李孝恭忽然明白过来了,这是隋军在牵制自己,不准自己从后面进攻萧杜联军,一定是这样。

李孝恭的眼睛紧紧注视着江都,他越来越怀疑,杨元庆并不是要对唐朝下手,而是要先攻打李密。

就在这时,门外又有亲兵禀报:“启禀殿下,李密特使抵达襄阳,求见殿下。”

李密特使居然来了,这在情理之中,但又有点让李孝恭感到意外,他略一沉吟,便猜到使者来意,估计是想让自己从后面进攻萧杜联军。

李孝恭苦笑一声,看来杨元庆早就算准了李密会来找自己,布局江南,环环相扣啊!

但不见又不好,李孝恭便点点头,“请来人去外堂稍候!”

……

不多时,几名士兵便将李密的特使请到了总管府外堂,李密特使名叫祖君彦,是李密的记室参军,此人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不善于言辞,但文采极高,李密的军书羽檄,皆出自他手。

这次他受李密派遣赶来出使襄阳,确实是为了和李孝恭联合对付萧杜联军。

祖君彦被请到外堂,只稍稍等了片刻,李孝恭便背着手不紧不慢地走了进来,祖君彦连忙上前深深施一礼,“君彦参见荆王殿下!”

李孝恭微微一笑,“原来是祖参军,久闻大名了,请坐!”

他一摆手,两人分宾主落座,一名侍女端了两杯茶上来,李孝恭笑问道:“祖参军是从江都过来吧!一路可顺利?”

“唉!别提了。”

祖君彦苦笑一声,“我原本是从杜伏威地盘过境,那里戒备森严,一路盘查,后来该走水路,这才躲过盘查,过来一趟着实不易啊!”

“现在听说江南局势很紧,杜伏威和萧铣有联手对付江都的迹象,估计又是一场大战要爆发了,魏军应该准备好了吧!”

“我们已经在全面准备了,不仅要对付杜萧联军,还要防范隋军从北面入侵,压力很大,所以我家主公特派我出使襄阳,希望魏唐能联手对付杜伏威和萧铣,剿灭两家之后,萧铣地盘归唐,杜伏威地盘归魏,不知殿下以为如何?”

李孝恭是不会趟这滩浑水,且不说隋军在新野牵制唐军,就是没有隋军牵制,他也不会和李密联手,而是坐山观虎斗,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后,再来摘取战果。

不过他也不能明着拒绝祖君彦,他已想好了拒绝之策,李孝恭叹了口气道:“我当然愿意和魏主共猎江南,只是我没有权力擅自出兵,此事我必须要请示圣上,等待圣上的同意。”

第七章 兵压关内

李密当初决定入主江南,就是想割据东南一隅,形成隋唐魏三足鼎立之势,一旦成势,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若隋唐大战,李密则兵发中原,从东面牵制隋军,而如果隋军攻魏,唐军则从西面进攻河东和关内,逼迫隋军撤军。

这其实就是当年魏蜀吴三国的翻版,形成了三足鼎立,对峙局面很可能就会延续数十年,这是杨元庆绝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他必须在唐魏尚未结盟之前,打破三国鼎立的趋势,先灭掉弱势一方的魏国李密,使三国鼎立变成两强对决。

但杨元庆也知道,就算唐魏尚未结盟,唐朝也会看出隋军攻魏的危险和隋军兵力不足的机会,他们会不会抓住这次机会?尽管唐朝已经露出怯弱之态,可能性不大,但在这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上,杨元庆不想冒任何风险。

他招募新兵十万,用来镇守河东和河北,而大将秦琼率领十万大军进驻关内道,加上会宁郡盛彦师率领的三万驻军,从东西两线兵压关中,迫使唐军不敢轻举妄动。

这只是战略,而从战术上,秦琼也使用了和杨元庆事先商议的计谋,打出了金边赤鹰军旗,这就意味着杨元庆本人也在关内。

十三万隋朝大军兵进关内,磨刀霍霍,直指关中,使唐廷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隋军的强势威胁也缓和了李氏父子间的尖锐矛盾。

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李世民擅自离京去了扶风郡,名义上是去练兵,实际上是掌控住了扶风郡的五万精兵,使李渊企图软禁李世民,彻底剥夺他军权的计划落空。

李渊恼火万分,他一方面命驻扎在潼关的李神通接管驻扎在冯翊郡的三万精兵,另一方面李渊又连发九道金牌命李世民入京,但李世民就是置之不理。

眼看唐朝高层矛盾即将激化,而隋军的强势进驻关内却又暂时缓和了这个矛盾,李渊改封李世民为西路军元帅,算是勉强承认了他对五万军队的掌控……

扶风郡雍县,这里是扶风郡的郡治所在,李世民所控制的五万大军,除了长孙无忌率一万军驻扎在大散关外,其余四万大军全部驻扎在雍县附近,而李世民也不住在县城,而是住在军营内,牢牢控制住这支军队。

白色的帅帐内,李世民负手站在一幅巨大的木雕地图前,久久沉思不语,尽管他不在长安,但他还是能从唐风手中得到最新的,包括李孝恭今天上午送来的紧急快报。

把各种零零星星的情报串起来,李世民似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只是他还有一些事情没有想通,他需要把思路整理清楚。

这时,房玄龄慢慢走到他身旁,低声道:“殿下是不是觉得杨元庆并不在关内,金边赤鹰旗只是隋军的虚兵之计。”

李世民点了点头,沉声道:“我总觉得萧铣和杜伏威这个时候联合进攻李密有点怪异,似乎他们行动和隋军进兵关内道有什么关联。”

“殿下为什么会这样想?”

“我在想,为什么萧铣和杜伏威不怕唐军袭击他们后路?结果李孝恭那边传来消息,徐世绩率四万大军驻兵新野县,距离襄阳不到百里,这就让我忽然想到,萧铣和杜伏威进攻李密,其实是杨元庆的安排,所以杨元庆来替他们解决后面唐军的威胁,那么,杨元庆真正的目标其实不是唐朝,而是李密,是这样吗?”

“殿下思维慎密,令人佩服!”

房玄龄由衷的赞叹一声,又道:“其实我也觉得萧铣和杜伏威联合攻打李密有些蹊跷,因为在上一次对战中,杜伏威和萧铣也同样损失惨重,连辅公佑也阵亡了,这才两个月时间,杜伏威怎么可能缓过气来,再次进攻李密,所以萧杜联合,其实并非是他们本心,而应该是杨元庆强制他们出兵的结果。”

经房玄龄这一说,李世民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不过他还是有不解之处,他一指地图上的青州道:“我唯一想不通的是,既然杨元庆要打李密,为什么不先取青州,隔着一个青州,他怎么从北面出兵,如果兵入彭郡,他难道就不怕刘黑闼从后面袭击?”

房玄龄淡淡一笑,“这就是杨元庆的高明之处,迷惑李密,以为杨元庆青州未取,不会攻打江南,可是他却忘记了最关键一点,忘记了杨元庆是怎么取高丽的。”

李世民一惊,他连忙在地图上细看,从隋军的潞河军港画一条路线出来,他不由倒吸一口冷气,这时,李世民一切都豁然贯通了,萧杜联军不过是个诱饵,李密真正的危险是在水路之上。

“不行!”

李世民当即立断道:“这件事要立刻通知李密,让他防范隋军从水路进攻。”

房玄龄叹了口气,“殿下,恐怕是来不及了。”

“这……”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失望之色,他忧心忡忡道:“如果李密被灭,那隋军在东面就没有了牵制,下一步,隋军必将全部包围关中,先生,我们危在旦夕啊!”

房玄龄缓缓道:“或许还有一策,可以挽回大局,就怕圣上不肯。”

李世民略一沉吟,眉头皱了起来,“先生是说……出兵中原?”

房玄龄点了点头,“出兵中原,逼徐世绩回撤,这样李孝恭就能从后面进攻萧铣和杜伏威,挽回李密的颓势,或许李密就还能有一线希望。”

李世民背着手走了几步,他也知道这个时候很难劝服父皇,但情况危急,他无论如何要试一试。

“那我给萧相国写一封信。”

……

十万隋军进驻延安郡,令长安也十分紧张,目前整个关中地区有驻军十五万人,除了冯翊郡的三万军和扶风郡的五万精兵外,长安城还有八万驻军,由李孝基统领,驻扎在灞上。

另外柴绍率领三万军队驻扎在上郡和北地郡,陇西郡和河湟一带还有两万驻军,二十万大军分布在关中周围,将关中防御打造如铁桶一般。

这天上午,早朝散了后,萧瑀便疾步匆匆向李渊的御书房走去,他是在昨天很晚才接到李世民的亲笔信,在信中李世民提到杨元庆很可能会从海路南下,袭击江都城,尽管李世民只是猜测,但萧瑀也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以杨元庆喜欢走诡计的性格,他极可能会走这一步棋。

更重要是萧瑀赞成李世民的观点,东方的李密极为重要,保持三足鼎立,将有助于眼前的格局稳定,这一点萧瑀必须要向李渊说清楚。

萧瑀一路快走,走进了武德殿,不多时便来到了御书房前,他对门口当值的宦官拱了拱手,“请替我禀报圣上,就说萧瑀有急事求见!”

宦官点点头进去了,片刻出来道:“萧相国,圣上请你进去。”

萧瑀稍微整理一下衣帽,也略略理顺了思路,这才走进入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李渊正和太子商议春耕之事,大唐各地严重缺少耕牛和马匹,地方官纷纷向朝廷求援,李建成的意思是,能不能暂时向军队紧急借一些马匹,春耕结束后,再把马匹还给军队,这让李渊很是为难。

毕竟十万隋军在北方兵压关中,要他为了春耕把军队马匹借出,这个恐怕不妥,李渊想了想道:“关陇都是冬小麦,春天不必耕种,就把关陇的耕牛和牲畜集中送去汉中和巴蜀,保证那边能及时插秧,你看这样行不行?”

李建成道:“或许我们可以向西蜀的羌人买一些黄牛,解燃眉之极,父皇觉得如何?”

李渊想了想,笑道:“这倒也可以,如果能问他们买到一些马匹,那是最好不过了。”

“儿臣可以让蜀中官员试一试。”

就在这时,萧瑀快步走了进来,躬身施礼道:“微臣参见陛下!”

“萧相国有什么要紧事吗?”李渊柔声问,他一直很看重萧瑀。

萧瑀不敢说李世民写信给他,尤其李建成在场的情况下,最好回避李世民,他连忙道:“回禀陛下,微臣昨晚考虑,萧杜联军攻打李密,极可能只是诱饵,微臣可以断定,杨元庆已从海路出兵,从背后攻打魏军,陛下,魏军危矣!”

其实李密的重要性,李渊也知道,众人在朝会上讨论过,有了李密在东方牵制杨元庆,隋军不敢全力攻打唐朝,这一点已是共识,李渊也微微叹了口气,“就算如此,恐怕也来不及通报李密了,从长安赶去江都,最快也要二十天,那时战役恐怕早已经结束了。”

“陛下,还有办法挽救!”

“什么办法?”李渊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他警惕地看了萧瑀一眼。

“陛下,我们可以出兵中原,逼南阳郡隋军退兵,这样荆王之军便可以从后面攻打萧杜联军……”

“不可能!”

不等萧瑀说完,李渊便毫无商量余地的摇了摇头,“我放弃这么利益才和隋朝才签了协议,我绝不可能毁了协议,让杨元庆再抓住我们的把柄。”

第八章 暗斗不息

萧瑀没有想到圣上竟然回答得这么坚决,他也有要费一番口舌的心理准备,可是这么断然拒绝,还是让他没有料到。

萧瑀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无比失望,他其实明白圣上的心理,圣上从骨子里惧怕了隋朝,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那一纸毫无约束力的契约上,现在要他撕毁契约,出兵中原,他怎么可能答应?

李渊阴沉着脸,萧瑀的建议让他极为恼火,让他出兵中原,这是一个相国说得话吗?

当初为达成这个协议,唐朝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现在居然轻描淡写地要出兵,早知如此,还要签这个协议做什么?

李渊的怒火充填于胸,他沉着脸一言不发,旁边太子李建成却明白父皇的恼怒,他柔声对父皇道:“父皇,萧相国急迫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李密确实很重要,如果能救他,我们当然可以行动,但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李密,比如派人去送信给他,让他留意海上的动静等等,但像萧相国所说出兵中原,儿臣也不赞成。”

太子的理解让李渊怒气稍稍消退一点,他狠狠瞪了萧瑀一眼,又对李建成道:“你告诉你萧相国,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萧瑀也叹了口气,躬身施一礼,“请太子赐教!”

李建成微微一笑,“萧相国的想法是不错,但不务实,比如我们出兵中原,徐世绩在南阳郡的军队就会撤离吗?如果他们不撤离,那我们出兵中原就没有半点意义,反而撕毁了很艰难才达成的协议,而且,我们出兵中原,延安郡的隋军趁机杀入关内,会是什么后果?后果只有一个,隋唐大战提前爆发,杨元庆全力进攻唐朝,这个时候,李密会支援我们吗?萧相国就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李渊冷冷看了萧瑀一眼,“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

萧瑀万般无奈,只得低声道:“微臣明白了。”

“你可以退下了,李密那边,我自然会派人去提醒,你把心思多放在朝政上,就是朕最大的宽慰。”

“多谢陛下宽容,微臣告退。”

萧瑀慢慢退下去了,李渊这才重重哼了一声道:“本来朕也不想这么对待萧相国,可是朕心里明白,这一定是那个逆子怂恿萧相国来劝朕,朕怎么能容忍那个逆子!”

“父皇,其实他也是好意……”李建成低声劝道。

李渊惊讶地看了太子一眼,但很快,眼中的惊讶变成了怒意,“现在你倒替他说话了,难道要朕再把他招回来,给他许诺一番,这样你心里就舒服了吗?”

李建成连忙后退几步,深深施一礼,“请父皇息怒,儿臣只是觉得现在应该以大局为重,暂时抛弃个人仇怨,一起携手对抗隋朝,等我们击败隋朝,没有了外患,那时再来清算彼此间的仇怨。”

李渊目光紧紧地盯着李建成,渐渐地,他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李建成的宽容之心,使他有几分感动,他也微微叹息一声,“你是宽厚的兄长,朕也希望他能知错,只要你们兄弟合心,没有什么事做不成。”

李建成也低下头,“儿臣也希望他能知错,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更希望他能来父皇面前认错,只要他肯来,我一定会原谅他。”

李渊点了点头,“你这些话,朕会让人转告给他。”

“父皇没有什么事,儿臣就告退了。”

“去吧!朕有点累了,想回宫休息了,有什么事,下午再说。”

李渊只觉精神疲惫不堪,等太子离去,他便起身回了内宫。

……

李建成匆匆回到东宫,他在书房里呆坐了片刻,随即令道:“请杨洗马过来一趟!”

这段时间李建成心中颇为欣喜,他已经慢慢掌握的主动权,成功地夺回了属于太子的所有利益,更重要是父皇终于明白秦王争权是造成大唐动荡的根本原因,父皇开始逐渐收他的军权,朝廷终于一步步走回正轨。

虽然父皇醒悟得有点晚了,但李建成相信,只有励精图治,大唐就一定还有强盛的机会。

不过李建成心里也明白,没有人肯甘心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秦王被逼到最后,还要跑去扶风郡直接控制军队,足见他根本就不愿意认输,不愿意放弃军权。

李建成其实很担心父皇真的原谅秦王,那会对自己的太子之位极为不利,必须要想办法让父皇对秦王彻底寒心。

不多时,杨峻匆匆走进了太子书房,躬身施礼道:“杨峻参见殿下!”

李建成点点头问他:“我让你去查长孙无忌侵占民田之事,查得如何了?”

杨峻现在兼任东宫巡查署统领,东宫巡查署是李渊同意李建成建立的一个调查机构,名义上是调查民生民情,实际上是李建成的情报机构,为了表示对杨峻的信任,他让杨峻担任了巡查署主官。

杨峻连忙躬身道:“基本已经能肯定了,长孙无忌在蓝田县多占了十五顷土地,卑职已派人去蓝田县收集证据,过几天就会有消息。”

“办得不错!”

李建成夸奖他一句,又再三嘱咐他,“这件事要抓紧,而且证据要确凿,不能给长孙无忌翻案的机会。”

“卑职明白,一定会尽快拿出结果来。”

“去吧!我期待你的消息。”

杨峻施一礼走了,李建成望着他走远,这才冷笑了一声,对一名心腹宦官道:“让冷延寿来见我!”

片刻,一名穿灰衣的男子匆匆走进,单膝跪下行一礼,“参见殿下!”

灰衣男子叫冷延寿,跟随李建成已有五六年,曾经是李建成的贴身侍卫,现在是李建成的秘密暗探,是李建成真正的情报头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