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里属于颍川郡中部的繁昌县,距离唐军主力所在的颍川县约八十里,队伍在急行军两天后,有些疲惫了,速度已经放慢了下来。

这时阴沉的天空开始飘起细雨,仿佛筛子筛过一般,细细密密飘落在士兵们脸上,格外地冰凉。

徐世绩骑在马上,搭手帘向远处看了看,远远地,他看见了矗立在细雨中的一座城池的轮廓,那里便是繁昌县城了。

这座县城对徐世绩尤为重要,他们轻装疾行,没有携带辎重粮草,只携带了三天的干粮。

而斥候探明,繁昌县城内有储存近三万石粮食,守军却只有千人,徐世绩当即下令:“加快行军速度,夺取繁昌县!”

二万隋军加快了行军步伐,不久,大军抵达了县城,县城大门已开,县令带领十几名官员已站在城门外等候,没有看见一个守军的身影。

当徐世绩的战马上前,县令连忙迎了上来,双膝跪下,“繁昌县县令陈羽叩迎隋朝天军,恳求天军心怀仁义,善待县中黎民。”

李孝恭注重经营中原,颍川县的主要郡县官员都已换成唐朝官员,因此这个陈县令实际是唐官。

不过徐世绩并不在意,他现在关心的是粮食,马鞭一指,徐世绩问道:“城中守军何在?粮食有几何?”

“回禀将军,城中守军闻天军到来,已在一刻钟前全部逃散,粮食封存在库,约三万石。”

徐世绩一颗心放下,只要粮食还在,一切都好说,他翻身下马,扶起县令笑道:“县令请起,隋军是仁义之军,绝不会扰民。”

他随即下令,“三千人入城,其余大军在城外驻扎!”

三千隋军浩浩荡荡开进城内,而一万七千余隋军则驻扎在城外,一顶顶帐篷矗立而起。

一个时辰后,几名报信骑兵向北方疾奔而去。

……

隋军大营已经推进离颍川县二十里外,唐军因为在襄城郡的惨败,使军队人数进一步减少到了五万人,而隋军则因为东城郡秦琼部的增援到来,军队增加到六万人。

这样一来,隋唐两军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逆转,隋军占据了优势,而且隋军士兵无论在士气、体格和战斗经验等等方面都要强于李孝恭的士兵。

再加上李靖指挥有方,中原东线战役的胜利天平已经倾向了隋军。

隋军的中军大帐内拜访着一座用黄泥塑成的城池模型,长宽各一丈,摆放在一座木台上,稍有眼光的人都会认出来,这便是颍川县城的缩小。

这是李靖受沙盘的启发而特地制作的城池模型,是根据两百名斥候耗时十天探查得到完整地颍川县城数据制作而成,非常直观形象,这将给攻伐县城带来极有力的帮助。

县城模型周围,围战着十几名大将,李靖手执木杆,正给众人分析这座城池。

“目前李孝恭死守县城,但也可能会撤军南下,我们且当他死守城池,来分析一下夺取县城的可能性。”

李靖的木杆指向城墙,缓缓对众人道:“颍川县是中原大县,城池周长三十里,城墙高两丈五尺,高大坚固,城内纵深宽大,足以容纳他的五万军队,从城池本身来说,这座城池很难打,以我们六万军队,要想攻下这座粮草充足,且有五万军队镇守的大城,几乎是不可能。”

这时,旁边秦琼沉声道:“可李孝恭的军队未必愿意死守城池。”

李靖点了点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刚刚接到总管的加急快报,唐廷很可能已经决定放弃中原,撤军回襄阳,那么就在这一两天之内,李孝恭应该要撤军南下了,但如果我们进逼得急,反而会使唐军不敢撤军,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北撤到许昌县,给李孝恭创造一个南撤的条件。”

李靖看了一眼众人,“大家的意见呢?”

罗士信沉吟一下道:“我是担心他们撤军太快,我们追之不及。”

李靖微微笑了起来,“这个问题我已经想到了,我已下令徐世绩火速赶往繁昌县,从后面截断唐军的退路,估计他已经到了,很快就会有消息传来。”

秦琼大喜,“如果徐世绩已经在南方等候,那这一战我们必胜无疑,我支持长史的方案,先北撤许昌县,给唐军南撤的机会。”

李靖又望向其他几人,“大家都赞成吗?”

众人纷纷赞成,这时,帐外有士兵禀报,“启禀长史,徐将军派人来紧急送信。”

李靖精神一振,“命他们进来!”

两名报信兵走进大帐,单膝跪下禀报:“禀报长史,徐将军已率两万军占据了繁昌县,县城内有粮食,特派我们前来告之长史。”

李靖见条件已经成熟,便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拔营北上,开往许昌县驻扎。”

一个时辰后,六万隋军收拾了营帐,拔营起兵,向三十里外的许昌县开去。

……

就在隋军北撤后的次日,从长安赶来的使者抵达了颍川县,带来了李渊签发的圣旨,正式命令李孝恭南撤襄阳,放弃中原。

李孝恭负手站在城头之上,久久凝望着北方,他知道隋军为什么撤往许昌县,从繁昌县逃回守军告诉他了一支军队截断了他的退路。

这必然是从襄城郡开来的徐世绩的军队,此时李孝恭心中充满了苦涩。

半个多月前,极力主张撤军的人是他,因为他意识到了战略上的不利,可当时圣上不肯撤军。

而当半个月后的今天,当他意识到撤军会导致严重后果时,圣上的撤军旨意偏偏又来了,这让李孝恭不知该说什么好,唯有一声长叹。

他想到了一句古语,‘刻舟求剑’,今天不就是这样吗?现在时局已发生变化,隋军已经完成了战略包围,撤军将无险可守,唯有坚守城池,隋军才难以攻打,或许还能争取到一点时间。

可圣旨却无情地到来,使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时,长史独孤怀恩上前道:“殿下,我们可以向圣上说明情况,现在我们面临隋军包围的境地,据城待援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李孝恭叹了口气,“这不是圣上的手谕,而是朝廷做出的正式决定,圣旨上有内史省和门下省的大印,更重要是,秦王的军队已经西撤了,我们的援军在哪里?”

李孝恭凝视着西方,他忽然心中生出一个念头,会不会是李世民不想承担援救自己的责任,才这么积极撤退?

李孝恭心中一阵冰寒,又缓缓说:“一旦秦王大军撤入关中,杨元庆的五万主力从西而至,那时将是十三万大军包围颍川县,一旦城破,必将全军覆没,就算你我能侥幸逃回关中,我们又怎么向朝廷交代?因为抗旨不遵,导致全军覆没!”

“可是,走也不对,战也不行,进退两难,我们怎么会走进这个死局?”独孤怀恩恨恨道。

李孝恭苦笑一声,“其实这早在屈突通的意料之中,他当初就告诉过我,如果我不及时撤离,唐军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今天的情形完全被他说中了,当时他给我三策,上策就是立刻撤军,那时是我们唯一的机会,趁隋军未部署完成之时,果断撤军,保存实力,可现在时机已失。”

说到这里,李孝恭的心中充满了惆怅,这其实是决策制度出了问题,掌握决策权的人不了解实情,而临战大将却无权作出战略抉择,或许,这就是杨元庆一定要亲自出战的缘故。

当天晚上,考虑了整整一天的李孝恭在反复权衡利弊后,终于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亥时,颍川县城门大开,五万大军带着辎重浩浩荡荡向南撤离。

撤,还能保存五成以上兵力,守,最终是全军覆没,更重要是,即使撤军失败也是朝廷战略决策失误,而非他李孝恭作战不力。

就在李孝恭大军撤离颍川县的同一时刻,隋军斥候立刻将唐军南撤的情报传送去了许昌县,李靖立刻率领六万大军一路衔尾追击。

第四十七章 雨夜追击

队伍已进入繁昌县境内,离县城还有二十里,时间到了午夜,颍川县南下的官道上漆黑一片,星月都被厚厚的云层覆盖,黑压压的云层俨如蒸笼上的盖子,使大地白天的积热无法散发,天气格外闷热。

没有一丝风,凝重的空气预示着暴风雨即将到来,突然,一道耀眼的亮光划破云层,枝形的闪电震撼着平原和森林。

在闪电照过的刹那间,官道变得雪亮,只见官道上布满了密集的军队,一辆辆牛车满载着粮食和军用物资,正艰难地缓缓向南而行。

大车两边则跟随着细长如水流般的军队,部分是步兵,也有骑兵交错其间,刺眼的闪电使部分牲畜受惊,惊慌地嗷叫起来,四下冲撞,使队伍一阵大乱。

李孝恭位于队伍的中间,他不时抬头望向夜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使他心中沉甸甸的,他感觉这是一种预兆,预示着他南下道路的艰险。

这时,独孤怀恩骑马飞奔追上来,“殿下!”

李孝恭放慢了马速,他对独孤怀恩很尊重,这不仅仅是独孤怀恩身份高贵,他是大隋独孤皇后之侄,同时也是大唐工部尚书,位高职重。

更重要是,独孤怀恩是独孤家族的嫡子,他背后是强大的独孤氏,他是独孤家族利益代表人之一,以独孤氏这个关陇第二贵族的身份,独孤怀恩就足以赢得李氏皇族的尊重。

“殿下,这样行军下去,恐怕不行!”独孤怀恩忧心忡忡道。

李孝恭回头往后望去,正好又是一道闪电划过天际,他看清了队伍,延绵十余里,如果隋军从后面追上,那他的后军将立刻溃败。

李孝恭也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他向四处张望,不远处约三里外,有一片黑黝黝的阴影,他记得那时一片占地数百亩的黑松林。

“传我的命令,军队去黑松林避雨!”

队伍纷纷离开官道,转向空旷的原野,士兵在旷野中飞奔,向三里外的黑松林奔去,但满载辎重的牛车在荒野中却难以行走,车夫拼命驱赶,旷野乱成一团。

这时,一阵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打下,倾盆大雨终于来临了,白茫茫的大雨笼罩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气。

士兵们发一声喊,拔足向松林飞奔而去,连车夫也顾不上牛车,简单用油布把牛遮盖住,丢下牛车便向松林跑去。

雨越下越大,天地间灰茫茫一片,连十步的人影都看不见,五万唐军挤在数百亩大的森林内,不安地等待着骤雨停息,松林密集,俨如天然避雨场,虽然也有雨水飘进,但比起外面却好了很多。

李孝恭则坐在一块大石上,尽管他神情很平静,但目光里不时闪过的一丝不安,却暴露了他的真实心态,他在估算隋军此时的位置。

隋军虽然位于距颍川县五十里外的许昌县,到现在这个位置应该要行军一百三十里,就算隋军得到消息迟缓一点,但他们轻兵简行,一天一夜的追击,也要奔出一百余里,这样算起来的话,隋军追兵应该离他们很近,最远也就二三十里。

就在这时,大雨中奔回两名斥候,大雨已将他们淋成落汤鸡,他们被领到李孝恭身旁,单膝跪下禀报,“禀报殿下,隋军主力没有辎重,轻兵追赶,现已在……二十里外的一片森林内。”

李孝恭蓦地一惊,如果雨势停下来,隋军不就追上自己了吗?他再也坐不住了,站起身令道:“速传我的命令,所有偏将以上将军速来集中!”

……

唐军的情报非常准确,此时隋军主力确实在二十里外的一片森林内,他们眼看要追上唐军,但一场突来的暴雨使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六万大军躲在另一片森林内,等候暴雨停止。

在森林内的一处空地内,搭建了一顶行军帐,李靖正和十几名大将商议着即将到来的战役,帐内摆了一座小沙盘,正好便是这一带的地形。

“前面二十里外只有一片黑松林。”

李靖指着一片用松针制作的松林,“这片黑松林大概有三四百亩,下这么大的雨,李孝恭别无选择,只能在这一片松林中避雨,松林四周都是平原,很适合摆开战场,我估计李孝恭此时应该发现了我们,他一定不会再继续前行,就会在松林外摆下战场。”

李靖看了众人一眼,他有点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我们已较量了一个多月,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

众人皆磨拳擦掌,人人脸上都露出期待之色,憋闷了一个多月,大战终于到来,这时秦琼忽然问道:“请问长史,徐世绩军队现在在哪里?”

李靖微微一笑,“我想,他一定会在最关键时出现。”

……

滂沱大雨足足下了一夜,旷野里积满了雨水,倒处是一汪汪的水坑,地上变得十分泥泞,稍不留神便会滑倒,数千辆辎重大车淋了一夜的雨,很多老牛都疲弱不堪,倒在泥泞之中。

但此时,唐军已经顾不上辎重大车,他们黑松的北面排下了战列大阵,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大战。

天色已微明,晨曦笼罩着清亮的早晨,这是入夏以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天空还下着针尖般的蒙蒙细雨,细细密密,士兵的头发上挂满了水珠,远处的情形若隐若明,森林上面笼罩着一层青烟,像最薄的青纱罩在森林之上。

在这寂静的早晨,一声接一声的重鼓响起,‘咚——咚——咚!’单调而枯燥,但它每一声都会敲进士兵的心中,提醒着大战即将到来。

李孝恭凝视着远方,他已经隐隐看见了,一支黑压压的军队出现在数里之外,这一刻,他心中倒平静下来了,他最终还是躲不过这一劫,这是上天的安排,注定他们要和隋军一战。

李孝恭深深吸了一口气,一种为将者的勇气开始在他心中燃烧,无论是胜是负,他都要倾力而战,为了捍卫唐军的荣誉,他决不能退缩。

他缓缓拔出战刀,厉声高喊:“这是我们决战的时刻,让我们鼓起勇气,欢呼胜利!”

五万唐军振臂高喊,声势直冲云霄,李孝恭骑马疾奔,再次举刀大喊:“胜利!”

“胜利!”

一片呐喊声使唐军开始振奋起来,长矛举起,战刀出鞘,士气开始高涨……

李靖率六万隋军在距离唐军两里外停下,他并没有高呼口号,而是在冷静地观察唐军的阵型和兵种,和隋军一样,一场大雨使彼此的弓弩都失去了战斗力,弓弩军变成了长矛兵,列在左阵。

而正面则是骑兵,约一万五千人,整齐地排列成三个大方阵,右面则是刀盾军,约一万人,还有数千斥候军分布在四周。

唐军和隋军的装备及其相似,一样的盔甲和兵器,不同的是,隋军的骑兵比对方多了一万人,其中还有三千重甲骑兵,这是杨元庆的部署,重甲步兵在西线,而重甲骑兵则安排在东线。

“秦将军何在?”李靖厉声喝道。

秦琼上前躬身施礼,“末将在!”

“我任命你为右翼主将,率五千骑兵对阵刀盾兵,不要急于冲杀,待中军激战后,再向敌军进攻!”

“末将遵令!”

李靖又看了一眼罗士信,喝令道:“罗士信将军何在?”

“末将在!”罗士信声音慷慨激昂,出列接令。

“我给你你一万五千长矛军为左翼,对阵敌军的长矛军,也和右翼一样,不要急于作战,待中军激战后,再后发制人。”

“遵令!”

李靖一一安排了将领,最后他深深看了一眼对方阵营,厉声高喝:“擂鼓,重骑兵出击!”

“咚!咚!咚!咚!”

五百面大鼓同时敲响,鼓声惊天动地,使天地也为之变色,隋军骑兵俨如水波劈开,向两边分散,出现了一支人马皆披重甲的重骑兵队伍,人人手执马槊。

薛万彻忽然大喊一声,“杀啊!”

“杀啊!”

在震动心魂的鼓声中,三千重甲骑兵骤然发动,马蹄声使大地为之颤抖,骑兵队杀气冲天,以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向唐军中部席卷而去。

……

李孝恭的脸色大变,他没有想到隋军中竟然出现了重甲骑兵,他虽然有对付重甲骑兵的床弩,但没有从辎重车中卸下,更重要是,经过一夜的暴雨淋漓,弓弦已软,床弩无法使用。

李孝恭反应极快,他当即喝令,:“推上兵车阻拦!”

重甲骑兵的速度并不快,他们的强大是在于力量,唐军立刻摆上几百辆兵车,但还没有摆完,重甲骑兵的狂潮便冲杀而来。

尽管有几十匹披甲战马被兵车撞倒,但三千重甲骑兵所携带来的强大力量,仍然将兵车撞得粉碎,三千重甲骑兵冲进了唐军的大阵之内。

蓄势已近一个半月的中原决战,终于在繁昌县北面的旷野里拉开了序幕,骤雨初歇,战争爆发。

第四十八章 东线突破

凝望着隋军三千重甲骑兵杀进唐军大阵,李靖慢慢眯起了眼睛,眼睫毛上挂着的水珠子连成一片,使目光有些模糊。

但李靖并没有擦去水珠,他的思绪却飞向南方,能不能携此战之威,大军一路南下,杀入荆襄?

他知道唐军在荆襄的人数不多,基本上和他相仿,估计也是临时从巴蜀调来,这是一次机会。

李靖骨子里非常自负,但这次中原大战,他却将杨元庆佩服得五体投地。

整场战役的战略部署都是杨元庆一手策划,他就像一个谋定而后动的弈棋高手,思虑全局,步步连环,用一种明谋将唐军渐渐逼入绝境。

尤其利用窦建德和宋金刚的矛盾,巧施反间之计,挑动窦宋之间的战争,解除了河北的后顾之忧,使秦琼之军投入中原战役,从而隋军兵力超过唐军,奠定了最终胜局。

在这场两线同时进行的战役中,杨元庆制定了东攻西守的策略,东线作战,西线对峙,将精兵集中在东线,而西线则是稍弱之兵。

正是这样的战略安排,使李靖率领的四万精兵都是跟随杨元庆多年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是整个隋军的精锐。

在春天攻打窦建德的战役中,他们也参战了,正是他们从侧翼杀入窦建德军大营,一举击溃了窦建德军。

相对于杨元庆的大气挥洒的战略布局,李靖更精于战术布兵,尽管他们已经两次大胜唐军,但他对唐军依然没有一丝轻视。

唐军的装备同样精良,或许他们作战经验略逊一筹,仅仅强于刘武周的军队,和隋军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但他们训练很好,阵容整齐,使他们在阵型上有着高人一筹的作战能力,所以李靖才使用重甲骑兵冲乱唐军阵型。

李靖注视着重甲骑兵的冲击,当重甲骑兵将兵车撞得粉碎之时,他立刻喝令,“骑兵准备!”

战旗挥舞,两万骑兵刷地提起了长矛,动作整齐划一,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人素质。

“列队冲击!”

两万骑兵分为一百列,每列二百人,间距一丈,队列整齐,仿佛经过周密丈量过一样,除了长矛外,他们每人还配有五支短矛,每支短矛重约七斤,用精铁打制,靠臂力投掷远,二十步外距离刺穿敌人。

这是隋军在雨中无法使用弓箭时,用来远程杀敌的另一种利器。

骑兵开始发动了,双手执矛,战马奔腾,喊杀声震天,手中的锐利的矛尖在初升的霞光下熠熠闪烁着红光。

这支担任冲击中军任务的骑兵是隋军最精锐之军,最早是丰州军,长年与突厥人作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配备着精良的骑弓,有效杀伤射程有百步之远,唯一的缺点就是雨中无法使用,为了弥补这个弱点,每名隋军又配有精钢打造的短矛五支,适合短距离投射,其次便是刀、长矛和盾,装备齐全。

三千重甲骑兵杀进了唐军大阵,在唐军阵营中横冲直撞,不断撕裂唐军的防御阵型,杀得唐军尸横遍野,哀嚎满地。

尽管李孝恭是第一次和隋军作战,也是第一次和重甲骑兵交锋,但丰富的作战经验使他一眼便看出了重甲骑兵的优势和弱点,也看出了李靖的作战企图。

重甲骑兵主要是用来冲击阵脚,抵御弓箭,但今天没有弓箭,使他们没有发挥出最大优势,但他们弱点就是不能持久,他们不可能反复在军队中冲击,必然是直接冲过敌阵远去。

很显然,这支重甲骑兵只是一个诱饵,吸引唐军的注意,真正的威胁是后面的骑兵。

后面的两两万骑兵已经如惊涛骇浪般杀来,李孝恭脸色有些变了,能在快疾的奔跑中依然保持着整齐的队列,连唐军的关陇骑兵也不到。

显然他们整体配合十分娴熟,仅从这一点,这就是一支前所未见的劲敌。

其次他们没有使用弓箭,每人却拥有多支短矛,在短矛之外又有一杆长矛,由此可推断,短矛是他们的投掷武器,尽管短矛的射程上不如弩箭,可在近距离投掷,杀伤力惊人。

而且他们的马很健壮,高大强健,这比河陇的青海马还要厉害,这是从突厥马中精挑而出,明显比唐军的河陇马还要快上一筹。

从这支精骑兵身上,李孝恭忽然意识到了杨元庆的战略,从一开始,杨元庆便战略重点放在东线,他自己率军在西线不过是个幌子。

这就像反用田忌赛马,以上马对下马,用他最精锐之军来对阵力量稍弱的襄阳唐军,以保证绝对取胜。

而他自己却领弱军在西线虚张声势,利用秦王保存自己实力的心态,对峙而不打。

此时李孝恭有一种被对方玩弄于股掌的痛感,只是他没有时间去体会这种被玩弄的羞辱。

他必须要寻找到对方的弱点,集中力量打击,否则此战他撑不过一个时辰。

李孝恭看不出隋军骑兵的弱点,但他却想到了唐军的优势,他高声喝喊:“恢复阵型!”

唐军军旗挥动,战鼓隆隆,开始迅速调整阵型,这就是唐军最大的优势,训练有素,他们迅速集结,重新恢复了被重甲骑兵冲乱的阵型。

这种阵型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结构,而在于兵要找到将,将要找到兵,校尉要指挥旅帅,旅帅要统领队正,保证军队作战体系的完整。

此时唐军已经不在意重甲骑兵的威胁,将整个注意力都转到即将杀到的隋军骑兵上来。

唐军一万五千关陇骑兵也缓缓向前推进,一手执长矛,一手举巨盾,用两腿控制着战马,保持着严密地阵型,两军越来越近,嘶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鼓声隆隆作响,鼓舞着各自士兵的士气。

两百步……一百五十步……一百步,隋军已经冲入唐军弩箭的杀伤范围。

但在密集的雨雾中,唐军没有弓弩射击,李孝恭一声令下,唐军刷地举起长矛,准备迎接隋军的第一波冲击。

李靖并没有急于下令投矛,他目光锐利的盯着唐军的盾,仿佛看透了这些盾牌,这些盾牌是无法抵挡住隋军的钢矛。

五十步了,李靖还是没有下令,不少隋军大将的手心都浸出了冷汗,这是他们多年作战从来没有遇到,攻击方竟然用短矛发动远距离投射,这是李靖的战术发明。

这时,隋军陡然加速,而唐军骑兵也迅速向后退,唐军队列的间距开始拉大了,这也是李孝恭的聪明之处,在最后关头将间距拉开,这样隋军短矛的杀伤面积就小了。

战马奔腾,隋军骑兵呼喊着向唐军铺天盖地杀去,三十步,李靖战刀一指,大吼一声:“投射!”

鼓声如雷,前面数排隋骑的千支短矛倏地投射而出,千支短矛投射出千百道抛物线,短矛如劲雨,呼啸着向唐军骑兵群刺去。

尽管李孝恭已经想到短矛的厉害,但最终战果还是让他痛苦地闭上眼睛。

强劲的钢矛交织成了一片密雨,在空中飞舞,声势骇人,刺穿了唐军骑兵的盾牌、射穿了铠甲,直透身体,战马扑地摔倒,骑兵惨叫着从马上摔倒,瞬间人仰马翻,近四百人被射翻。

凶猛的投刺令唐军士气为之一挫,紧接着又是千支短矛投射而出,密集地刺入唐军骑兵中。

短短两轮短矛投射,唐军便损失了近八百人,就在两轮短矛投射完毕,凶猛的隋军骑兵瞬间冲进了阵脚已乱的唐军大阵之中。

隋军显然没有打算和唐军集体混战,他们以百人为一队,各自灵活作战,尽量用短矛的威力打乱唐军阵脚。

他们时而互相配合,溶为一体,时而分散开来,各自作战,虽然看似散乱,但仿佛有一根绳将他们牵在一起,这根绳子便是隋军的指挥旗,旗帜不断变幻出各种组合,指挥着隋军的进攻节奏。…》小说下栽+wRshU。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