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枭雄-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沁芳和两名侍女退了下去,船舱里只剩下他们祖孙二人,萧后叹了口气,这才缓缓对杨倓道:“倓儿,今天就要到河阳了,有些话祖母要和你谈一谈。”
“孙儿愿听祖母教诲!”
萧后慈爱地笑了笑,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比你两个弟弟都聪明,但你却比两个弟弟固执,这也是祖母最担心的地方,祖母怕你看不清形势,做出傻事来,倓儿,祖母要告诉你,大隋其实已经灭亡了,此隋非彼隋,你明白吗?”
杨倓低头不语,萧后深深看了他一眼,眼中的忧虑更加深了,叹息道:“祖母知道你一心想继承皇祖父遗志,恢复大隋江山,但祖母要告诉你,这已经不现实了,杨元庆为人不错,能看在你们父亲的面前,把你们兄弟三人救回,他已是仁至义尽了,否则借王世充之手杀侗儿,借李密之手杀你,简直易如反掌,你明白吗?”
杨倓默默地点了点头,这一点他明白,这也是他矛盾之处,他确实是知道杨元庆是因为答应过父亲,照顾他们兄弟三人,可是大隋的江山就这么烟消云散,使他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萧后又苦口婆心劝他,“现在杨元庆还是以隋为国号,至少你曾祖父是文帝,你祖父的武帝,还是大隋的开国者,大隋的社稷还在,不同的是皇帝变了,庆幸他也姓杨,如果触怒他,到时恐怕连大隋国号都保不住,你祖父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原谅你,如果你能顺从他的安排,至少你们兄弟三人都能平平静静地过一生,祖母的后半生也能在荣华富贵中度过,你祖父的子孙后代也能继续繁衍下去。”
杨倓叹了口气,“祖母放心吧!孙儿心里明白,不会做愚蠢之事。”
就在这时,舱外传来船工大喊:“靠岸喽!”
萧后和杨倓走出船舱,只见大船正缓缓向岸边靠拢,远处河面上大船密布,桅杆如林,足有数千艘大船,这是河阳县到了。
……
河岸边站满了数千士兵,守卫森严,在驳岸旁,杨元庆带领十几名文职军官已经等待了半个时辰,旁边站着刚刚从太原赶来的记室参军张亮。
张亮见文职军官们都比较远,便低声对杨元庆道:“殿下应该借李密之手除掉皇长孙,留着他会是后患。”
杨元庆负手淡淡一笑,“我既然已答应过他们父亲,保他们兄弟三人一生平安,自当遵守承诺,何必多虑?”
张亮出身贫寒,又曾上过瓦岗,性格比较偏向于阴暗,他又劝道:“幼孙杨侑生性淡泊,沉溺于书籍文学,将来可为学儒诗人,次孙杨侗出家为僧,愿清静修为,不惹凡尘,可以无忧,惟独长孙杨倓被立为皇太孙,心怀祖志,就怕他不识时务,一心复国,会给殿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杨元庆看了他一眼,不以为然地笑了笑,“麻烦什么时候没有呢?假如杨倓有本事替我纠集起一批复国志士,我还求之不得!”
杨元庆这句话使张亮顿时醒悟,殿下的深谋远虑,是他远远不及。
这时,一名士兵大喊:“陈留船队已到!”
杨元庆向河面望去,只见远处河面上一支船队正正缓缓驶来,足有数百艘之多,为首的一艘大船慢慢靠近河岸。
大船靠岸了,船板搭上河岸,十几名宦官宫女护卫着萧后和杨倓下了船,杨元庆快步走上前,在萧后面前跪下,“臣杨元庆救驾来迟,致使太后受屈,臣罪该万死!”
萧后望着这个她曾经厌恶和痛恨过的年轻男子,她余生的荣华富贵就将寄托在他的身上,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令她心中无限感慨,也有点忐忑不安,杨元庆会不会记当年之仇。
萧后连忙虚托一下,“楚王殿下请起!”
接着又安抚他道:“楚王不必歉疚,你能把哀家从乱臣贼子中拯救出来,已经令哀家感激不尽,你只有救驾之功,而绝无罪责。”
“谢太后之恩!”
杨元庆起身,又向杨倓拱手笑道:“欢迎长孙回大隋。”
杨倓心情复杂,但礼不可废,他是晚辈,应当是他先行礼,他连忙深施一礼,“侄儿杨倓参见皇叔!”
萧后见杨倓没有使性子,心中大为安慰,她又给女儿杨沁芳使个眼色,让她也上前见礼,杨沁芳会意,上前盈盈施一礼,“参见楚王殿下!”
杨元庆呵呵一笑,躬身回礼道:“原来长公主也到了,真是令人欣慰,这下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杨沁芳倒想起一事,又微微一笑问:“我听说丹阳也在太原,这是真的吗?”
杨元庆点了点头,“丹阳公主目前住在臣的府中,由臣妻照顾她。”
杨倓脸色微微一变,丹阳公主怎么能住在杨元庆府中,这礼仪上似乎有点不太合适,萧后却老于世故,不等杨倓质疑,便笑眯眯说:“丹阳年幼不更事,能得到楚王庇护,那是她的福气,哀家感激不尽。”
杨元庆也不再多解释,立刻命几辆马车上前,请她们上了马车,等萧后坐定了,他才慢慢走上前,站在车窗前对萧后拱手道:“请太后先在河阳城内休息几日,再乘船去太原,太后行宫臣已安排好,望太后放宽心,有臣在,没有任何人再能伤害到太后。”
萧后深深注视着杨元庆,柔声说:“哀家过去对楚王曾有无礼之处,望殿下多多宽容,不要放在心上。”
杨元庆也淡淡一笑,“太后言重,过去的事情臣已经不记得了,只希望将来太后能善待于臣,以安享晚年。”
杨元庆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过去的事情大家都不要再提,只希望以后双方合作愉快,如果萧后配合得好,那么可以保她安享晚年,否则……
两人目光一触,皆心知肚明,两人都微微笑了起来,萧后点点头,“楚王之恩,哀家铭记了。”
她放下车帘,马车启动,向河阳县城而去,杨元庆一直望着马车走远,这才回头走到等候多时的魏使房玄藻面前,拱手笑眯眯道:“房先生一路辛苦了,杨某已期待多时!”
第二十三章 世充求救
大帐内,杨元庆正在听取河内郡长史杨意的禀报,杨意也是隋朝宗室,深知自己该效忠谁,他躬身道:“太后对行宫的各种条件很满意,已经安住下来,没有任何意见,很感谢殿下的安排。”
杨元庆点了点,在他印象中,萧后为人刻薄,心胸比较狭窄,但在遭遇大难后,性子便开始变化了,居然连一个县令都很客气,足见她的转变,这倒是一个聪明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以后好打交道。
“长孙怎么样?”杨元庆又问道。
“长孙很沉默,显得情绪很低沉,至始至终一言不发,下官和他说话也不理睬,太后还斥责他无礼。”
杨倓的情绪低沉在杨元庆的意料之中,也可以理解,他是长孙,肩上担负的责任要比其他人都大得多,但愿他能认清形势,不要做出愚蠢之事。
这时杨意又道:“太后让我转告殿下,她想和殿下好好谈一谈。”
杨元庆笑了笑,“这些天安排行宫,辛苦你了,你若见再到太后,就说这几天隋军即将发动洛阳战役,我很很忙,有时间我会专门去觐见太后,向她请安。”
“下官明白了,下官告辞!”
“去吧!”
杨意告辞而去,杨元庆又沉思了片刻,他坐回自己的位子,随手拿起李密的结盟协议,他已经和房玄藻谈过了,双方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不过这个所谓的同盟也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李密拒绝了和隋军共击唐军的要求,他也拒绝了隋军不进军中原的要求,双方都回避了实质性的问题,应该说这只是一种礼节性的同盟协议。
但这种礼节性的同盟也很有必要,至少双方结束了敌对状态,很多事情大家可以坐下来谈,双方从刚性对抗变成了柔性对抗,无论对隋对魏都有好处,很多时候,坐下来谈也能解决问题,战争毕竟只是一种外交的延续。
比如隋军占领东郡,如果没有这种同盟协定,双方极可能会爆发一次战役,但有了这种同盟协议,杨元庆就能给李密一个面子,找个借口,比如救济灾民,防御窦建德等等,实质上还是隋军占领了东郡,但李密也可以对将士们交代,这就是一种默契。
就像唐魏之间也签署了同盟协议,所以唐军就能以对付隋军为借口,明目张胆出兵颍川郡,他们真正目的,却是要占领中原。
杨元庆又仔细看了一遍这些条款,其中最后一条,是隋军不得支持江都陈棱,这个条款有点滑稽,有点掩耳盗铃,它等于就是暗示了魏军要夺取江都,就不知李密和李渊的协议中有没有这一款?
这时,帐外有亲兵禀报,“启禀总管,巡哨在河边发现了一艘船,船上人自称是王世充使者,前来求见总管,现已在大营外等候。”
杨元庆眉头微皱,又问:“使者叫什么名字?”
“好像还是王仁则。”
原来是他,杨元庆心领神会地笑了起来,“把他带来见我!”
……
王仁则这已经是第四次来见杨元庆,但也是他心情最紧张的一次,他不知道是否能拯救郑国,王仁则跟着士兵走进大营,在副帐前等待片刻,一名亲兵出来道:“我家主公请你进去。”
王仁则长得皮肤黝黑,身材健壮,但他却穿了一件白色儒袍,头戴平巾,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快步走进了大帐,帐内,杨元庆正坐在案前批阅奏疏,他连忙上前躬身道:“王仁则参见楚王殿下!”
尽管王仁则被封为唐王,但他这个王和杨元庆的楚王,实在是不能相提并论,连他自己都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王爵,杨元庆当然也不会承认他的王爵,更不会承认王世充的一城之帝。
“王将军,好久不见了,请坐!”
杨元庆客气地请王仁则坐下,又亲兵上了茶,这才关切地问:“不知现在洛阳的战况如何?”
王仁则叹了口气,“郑军两战两败,损失了两万余人。”
“这是为何?”
杨元庆有些不解,“据我所知,你们的军队一部分是我师傅训练出的精兵,另一部分是彪悍的江淮军,战斗力相当强大,为何会两战皆败?”
王仁则苦笑了一声,“这个确实一言难尽,不瞒楚王殿下,是宗室干涉军队太多的缘故。”
“哦!”杨元庆脸色露出恍然大悟之色,“原来是这样,看来是郑王用人出了问题。”
随着和杨元庆谈话增多,王仁则内心的紧张也慢慢放松下来,他虽然是武将,但他却和王世充一样狡猾机敏,他的杨元庆的态度和语气中已经嗅到了一线希望。
其实他在渡黄河时,在北岸看到了遮天蔽日的大船,他便知道隋军肯定会出兵,肯定不会允许唐军占领洛阳,那么隋军将在何时出兵,这就是整个战局的关键了,这也是王仁则出使隋朝所求。
想到这,王仁则便用十分诚恳的语气道:“楚王殿下,郑国一直是以隋朝马首是瞻,一直跟随大隋,忠心耿耿,现在唐军大举来袭,洛阳危急,恳请殿下看在过去我们一直忠心跟随的份上,拯救洛阳,否则,我们被迫投降唐朝,将会使洛阳成为大隋之心腹大患。”
王仁则恳求的话语中明显带有威胁之意,如果隋朝不肯支援洛阳,那他们就投降唐朝,让洛阳成为隋朝的心腹之患,杨元庆脸色一变,怒道:“你是在威胁我吗?”
王仁则其实是急不择言,说完他也后悔了,他立刻双膝跪下,顿首泣道:“王奴绝不敢有半点威胁殿下之意,实在是洛阳形势危急,我们盼望隋军如婴儿盼父母,若殿下再不相救,洛阳就完了,恳求殿下出兵!”
王仁则苦苦哀求,已是泪流满面,杨元庆的脸色稍稍和缓一点,这才道:“并非是我不肯救郑王,实在朝廷反对得厉害,朝廷大臣皆言,自古天下只有一帝,从来没有一帝去救另一帝的道理,这是我的为难之处,只要郑王能替我解决这个难题,我即刻出兵!”
这就是杨元庆开出的条件,要求王世充去除帝号,恢复郑王,王仁则心中暗叹一口气,杨元庆这个条件真的不容易啊!
他还想说什么,可当他看到杨元庆那凌厉的目光,那丝毫不可商量的决断,他心中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万般无奈,他只好答应了:“我立刻赶回洛阳,劝说主公去除帝号,向大隋称臣,只希望殿下能信守诺言,尽快出兵。”
杨元庆淡淡道:“果真如此,我绝不食言!”
……
王世充得到准确情报,秦王李世民此刻就在北邙山下青城宫旁的大营内,唐军的壁垒还没有筑好,军营内只有两万军,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王世充终于没有能抗住这个诱惑,亲率五万大军倾巢而出,他们渡过谷水,进逼青城宫大营,向唐军大营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此时,北邙山的篝火点燃了,向数十里外唐军主力求援,与此同时,李世民在大营内安排了五千弓弩兵,又将一万玄甲轻骑兵列阵北邙山下,另外派尉迟恭率五千骑兵渡过谷水,袭击王世充后军。
大战打了整整一个时辰,王世充大军疯狂地进攻唐军大营,遭遇到弓弩军顽强的抵抗和两侧唐军骑兵不断的左右攻击,处处尸横遍野,但王世充却仿佛铁了心一般,无论死伤惨重,他一定要拿下唐军大营,他已经看到了军营内的李世民。
郑军在付出数千人阵亡的代价后,终于打开一道缺口,冲进了唐军大营内,就在这时,由唐将翟长孙和唐将侯君集率领的一万骑兵忽然杀至,分散地飞驰着,马蹄下扬起成团的灰尘,他们战刀劈砍,长矛猛刺,和王世充精锐的江淮军在大营外展开激战。
这一次江淮军在王世充的率领下,完全没有了前两次的混乱,他们进退颇有章法,作战骁勇,进攻极为犀利,郑军率先击溃了侯君集的五千骑兵,迫使尉迟恭部放弃进攻后军,率五千骑兵赶来接替侯君集的败军。
双方死伤不断增加,由于兵力悬殊,李世民的军队抵不住了,军队被打散,李世民身后只有十几名骑兵,还有大将丘行恭跟随。
一百余名王世充的骑兵紧紧追赶,李世民身边的亲兵越战越少,只剩下将丘行恭一人,这时,一阵乱箭射来,李世民的坐骑中箭倒毙,丘行恭下马跪射,射杀数十人,箭无虚发,追兵这才惊惶而退。
丘行恭这才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李世民,他步行作战,连杀十几人,就在这时,远方传来的一片激昂的号角声,唐军主力杀回来了,六万主力奔涌杀来,铺天盖地,声势浩大,王世充见此战已无法取胜,只得下令撤军。
唐军一路追赶,一直杀到城下,这一战双方皆死伤惨重,唐军死伤一万余人,王世充损失近两万人,使郑军只剩下三万人,李世民随即包围了洛阳,率领大军昼夜不停地攻城,王世充率军拼死抵抗,洛阳城万分危急。
第二十四章 略施小计
就在罗士信被迫撤离虎牢关后的第三天,李靖率三万大军抵达了管城县,此时,盛夏的炎热依然没有过去,烈日炎炎,大地上热浪滚滚,俨如蒸笼架火,连走一步也觉得难以忍受,只有早晚才会感到一点凉意。
夏蝉扯着喉咙叫得震天响,在管城县北的一片占地百亩的树林内,三万隋军和战马都躲在森林内休息,养精蓄锐,等待夜间行军作战。
在森林外一条小河边,挤满了冲凉喝水的士兵和战马,喧嚣热闹,尽管天气炎热之极,但隋军的军纪更加严厉,没有人敢完全赤身入水,十几名军法官斜挎腰刀在河边来回监视。
这时,远处来了两人一马,窦线娘骑在马上,用手掌遮住刺眼的阳光,远远向森林眺望,她眼中有些忧虑,“罗将军,女子出现在隋军中,不太好吧!”
罗士信则牵马步行,就像一个陪着新妇回娘家新郎官,就差头上戴一朵花,他的伤并不严重,是因为受剧震而引发吐血,而他的昏迷则是因为脱水加之体力消耗过大造成,休养几日便康复了。
两人心有灵犀,但言行却止于礼,彼此都爱恋着对方,只是谁也不好意思说出来,两人之间还隔着一层若隐若现的薄纱,这层薄纱恐怕要到成婚之日才能消除。
罗士信微微一笑,“你不用担心,军队中有女护兵,你可以和她们在一起,没有什么影响。”
窦线娘听说有女护兵,一颗心稍稍放心,这时,她见远处河边挤满了冲凉的隋军士兵,不少人赤着上身,她眉头一皱,“我不能过去,那边有士兵在冲凉。”
罗士信看见了岸上的军法官,便笑道:“无妨,有军法官在,士兵们不敢无礼,只管随我过河。”
虽是这样说,窦线娘还是有点紧张,她索性取出帷帽戴在头上,用帽檐四面的轻纱遮住脸庞。
这时,有士兵看见了罗士信,顿时引起一阵骚动,罗士信是隋军中仅次于总管杨元庆的猛将,作战身先士卒,体恤士兵,在军中拥有很高的威望。
这支军队中很多人都是他的部下,众人听说他为了掩护士卒撤退而下落不明,心中都为他感到担忧。
此时罗士信的突然出现,令士兵们惊喜异常,纷纷大喊起来,“罗将军回来了!罗将军回来了!”
有人奔回去向李靖禀报,不少人见罗士信带着一个女子,都纷纷把衣服穿上,咧嘴直笑,罗将军终于要成亲了吗?
十几名军官围上来,七嘴八舌问候,关切之情流露于颜表,令罗士信心中感动,他对众人道:“我受伤了,被这位姑娘拯救而留得性命。”
众人看了看窦线娘,都意味深长地笑了,纷纷上前向线娘行礼致谢,“多谢姑娘救我家将军性命!”
窦线娘的脸绯红,幸亏有薄纱遮住,她也像军人一样拱手回礼,“各位将军不必客气,小女子只是偶缘巧遇,不敢受各位将军之礼。”
这时,李靖、王君廓和程咬金从树林里迎了出来,程咬金老远便大喊:“老罗,我以为你挂了,昨晚我还给你烧香祭灵!”
窦线娘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罗将军,这就是你说的那个程咬金吧!还有的有趣。”
罗士信又好气又好笑,但此时他见到程咬金却觉得格外亲切,连他那张臭嘴也不是那么可憎了,他快步上前,给了程咬金肩窝一拳,笑骂道:“你这个浑蛋,是不是把我的灵牌也做好了。”
程咬金被打个趔趄,差点摔倒,他也不着恼,挠挠头笑嘻嘻道:“我还想给你做一副棺木,以尽兄弟情谊,没想到你回来了,那就给我省下一笔钱。”
他忽然看见了窦线娘,眼睛一下子瞪圆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小子怎么把线娘找来了。
“老罗,你要老实交代,你究竟干了什么事?”
罗士信却不睬他,上前单膝跪下,向李靖施一礼,“末将失守虎牢关,向长史请罪!”
李靖是大元帅府长史,主管具体军务,虽然不直管诸将,但他在军中职位仅次于杨元庆,像罗士信、秦琼这些将军都要比他低一级,他昨天抓住一名屈突通的探子,知道了一点情报。
李靖连忙扶起罗士信,安慰他道:“我已听程将军说了详情,屈突通有万人来攻,你们只有千人,水源断绝,我又接应来迟,虎牢关失守,非战之过,罗将军不必自责。”
“多谢长史宽恕,士信愿为先锋,重新夺回虎牢。”
李靖微微一笑,“屈突通有一万人守关,硬夺是不行,不过夺回虎牢对我而言易如反掌。”
罗士信一怔,他正要再问,李靖却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窦线娘问:“这位姑娘是……”
罗士信脸一红,“她是我的救命恩人,愿意加入女护兵。”
程咬金急得把李靖拉到一旁,对他低语几句,李靖这才恍然,原来是她。
他隐隐约约听杨元庆说起过罗士信之事,原来这位就是窦线娘,虽然隋军军法严格,战时不准家眷入营,不过军中有女护兵,而且窦线娘还不算罗士信家眷,倒可以入营。
李靖便对窦线娘笑道:“窦姑娘愿为隋军女护兵,其志可嘉,我营中有百名女护兵,我可任命姑娘为校尉,统帅女兵!”
窦线娘大喜,翻身下马施礼道:“多谢李长史之封!”
……
当天晚上,李靖便率三万大军向西出发了,虽然李靖在丰州时,曾经指挥过一场对突厥人歼灭战,但在中原战场上,这却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一场战役,对阵荆襄唐军主将李孝恭。
杨元庆给了他临战决策之权,军队虽然不是很多,但职责很重,他的任务是击败李孝恭,占领荥阳郡和颍川郡,取得中原战场上的主动。
李靖虽然没有责怪罗士信丢失虎牢关,但并不意味着虎牢关不重要,相反,虎牢关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拿下虎牢关,就截断了洛阳李世民和颍川李孝恭两支军队的联系,这也是李世民要夺回虎牢关的重要原因:攻打洛阳,图大中原。
所以,在和李孝恭交战之前,李靖必须要先夺回虎牢关,以防李世民军队进攻自己后方。
大军急行军一夜,第二天清晨,三万大军抵达了虎牢关,此时虎牢关依然由屈突通率一万军守卫。
屈突通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他挖了一个大池,作为饮马水池,又挖了五口实心井,用以盛士兵饮水,经过这些准备,屈突通不用再担心被人断水。
此时,屈突通已经得到三万隋军抵达荥阳郡的情报,他心里很清楚,隋军必然会攻打虎牢关。
但他并不担心,他有一万守军,再加上虎牢关的高大坚固,他完全有把握守住这座中原第一关。
屈突通快步疾走,走下几道台阶,他来到一间石屋前,刚走到门口,便听见里面传来赵王李玄霸的怒吼:“给你说了多少遍,我没有什么病,非要我喝这苦药,我死也不喝!”
屈突通摇摇头,走进了房间,房间里,一名军医正在劝李玄霸喝药,但李玄霸却从小怕喝药,死活不肯喝。
“殿下伤势怎么样了?”屈突通走进屋问,比武的结果也令他感到吃惊,罗士信竟然打伤了李玄霸,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军医连忙把他拉到一旁低声道:“问题不大,已经康复了,不过防万一,我还是想让他喝药,可是他怎么也不肯。”
“唉!他实在不肯就算了,不要勉强他。”
停一下,屈突通又问:“他可以骑马回去了吗?”
“应该可以了。”
主要是因为李玄霸身份尊贵,是圣上的嫡三子,不能让他出任何事情,所以屈突通打算把他劝回去,以向秦王交差,而且把他留在虎牢关,总觉得他会闯祸。
屈突通走上前笑眯眯哄他道:“殿下为何不回洛阳,我听说杨元庆要亲自领兵攻打洛阳,说不定你能有机会和他比武一番。”
屈突通也知道李玄霸头脑有问题,劝是劝不了,只能用这种哄骗的办法,况且杨元庆极可能亲自领兵南下,所以也不算哄他,至于杨元庆肯不肯和他比武,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李玄霸顿时大喜,他急不可耐道:“真的吗?那我可要回去了。”
“不急,我马上写封信,殿下替我带给秦王。”
李玄霸是个火暴子脾气,一说起来他就要走,他顿时焦急地催促道:“你快去写信,我可等不及了。”
屈突通苦笑一声,“我马上去写!”
屈突通向门外走去,刚走到门口,一名士兵在门口禀报:“启禀老将军,隋军大队人马已到,有人在关下挑战。”
“是谁?”
士兵上前低声说了两句,屈突通吃了一惊,他警惕地看了一眼李玄霸,吩咐士兵道:“看出他,不准他出门一步!”
说完,他匆匆向城头走去。
虎牢关前,罗士信单枪匹马,在城下大声叫骂:“李玄霸,你变成缩头乌龟了吗?我罗士信向你挑战,敢不敢再来一战。”
“李玄霸,你是不是回你娘那里吃奶去了?给我滚出来!”
“李玄霸,你狗屁的天下第一,你是狗屎第一!”
罗士信在大骂叫关,屈突通眉头皱成一团,这可不行,那个傻子不经激,要出事,他立刻令道:“擂鼓!掩盖住他的喊声。”
话音刚落,只听见‘咚!’一声闷响,就仿佛千斤一击,整个城楼都震动了,随即一片惨叫传来。
有人在城下惶恐大喊:“老将军,赵王要出城去,已经杀人了!”
第二十五章 反夺虎牢
在城池攻防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战局,导致整个城池的易手,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守城战的‘黑天鹅事件’。
比如历史上刘武周攻下太原城,就是因为城内豪强意外献城,导致本无能力攻打坚城的刘武周占领了太原城,从而实力暴涨。
今天虎牢关也同样发生了‘黑天鹅事件’,李玄霸成为了这次事件的主角。
不同的是,这次事件完全是李靖的精心策划,利用李玄霸高贵的身份和他的武痴性格,用罗士信为诱饵,诱引李玄霸出城作战。
用什么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结果,事实证明,李靖的计策完全成功了。
屈突通为将三十余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令人头痛之事,李玄霸就仿佛生活在一个与世人隔绝之地,他所思所想都是自己的意志,而从来不考虑对战局的影响。
难怪自己出征时,秦王很歉意告诉他,‘吾弟恣意妄为,心智不全,望老将军多多包涵。’
现在屈突通才理解秦王说这句话的含义,李玄霸确实是恣意妄为,此时怎么能让他出关作战?屈突通大喝一声,“不准开关,给我拿下他!”
城门口,李玄霸已经气得几欲疯狂,罗士信的挑衅使他彻底失去了理智,他抡起大锤向城门猛地砸去,‘轰!’一声巨响,城门晃动,尘土扑簌簌落下,四周已经没有人,地上躺着十几名被他砸死的士兵。
这时,数百名士兵胆怯地靠近他,有人大喊:“赵王殿下,你回去吧!不要为难我们。”
“李玄霸,你这只缩头乌龟,你是被我打怕了吗?”城外传来罗士信的喊声。
李玄霸的眼睛已经血红,他蓦地回头,大吼一声,冲杀进士兵群中,大锤挥动、疯狂砸打,脑浆迸裂,血肉模糊,打得士兵们惨叫连天,尸横遍地,数百士兵被打得四散奔逃。
二十几名士兵被他堵在城洞内,吓得跪下磕头,苦苦哀求,“殿下饶命!饶命啊!”
李玄霸怒吼,“给我把城门打开,否则我砸死你们!”
士兵们都吓得魂不附体, 纷纷奔上前去,拉掉铁门闩,奋力推门,虎牢关的城门‘吱吱嘎嘎!’打开了,但吊桥却还拉着,不能直接出去。
李玄霸却不管,他冲出城门,紧靠城墙疾奔,一直奔至最南处,前面是一丈宽的壕沟,他纵马一跃,战马越过了壕沟,调转马头向罗士信杀去,厉声狂叫:“小罗头,与我决一死战!”
罗士信却大笑道:“痴儿,我们去老地方决战!”
他调转马头向汜水镇奔去,李玄霸喊声如雷,在后面紧追不舍。
李玄霸刚冲出城,屈突通便骑马冲了下来,几名士兵焦急大喊:“老将军,赵王杀出去了!”
屈突通心中焦急万分,他早已看见三万隋军就在另一头,如狼群般地窥视,李玄霸居然视而不见,使他心中忍不住慨然长叹,“当真是愚痴之儿!”
“放下吊桥!”
屈突通大声喝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