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实如此,主要是李密需要在去除瓦岗军字号上得到单雄信的支持,去除瓦岗军很凶险,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李密军的分裂,正是因为得到单雄信的全力支持,李密才度过了改国号这个难关,所以在是否打洛阳这个大问题上,李密也接受了单雄信一派的建议,放弃荥阳,迁都到了陈留。”

李渊听懂了封德彝的分析,点了点头道:“朕明白封爱卿的意思了,要先和单雄信及房玄藻沟通,然后再和李密谈,这样结盟就万无一失,是这样吗?”

封德彝却摇了摇头,“陛下,其实若想对付杨元庆,其实还是要和邴元真谈,他和杨元庆有杀师之仇,而且此人极贪贿赂,很容易收买,只要收买了他,莫说让李密对付杨元庆,就算将来对付李密时,他也会成为内应。”

李渊微微叹息一声,“朕得爱卿,俨如多得一只眼也!”

他立刻对李世民道:“朕会立刻派使者前去和李密商谈,你可命唐风先一步收买邴元真,只要能收买他,绝不吝啬厚币。”

“儿臣明白了,立刻去办!”

……

就在唐朝政事堂决定发动洛阳战役的同时,太原紫微阁也在举行一次重要的军政会议。

杨元庆刚从马邑郡返回,他已将乌图余部安排到伏乞泊一带,并用粮食、布匹换取他们的牛羊,给他们送去了盐和茶叶,以支持他们安定下来。

紫微阁内,十几名重臣会聚一堂,在众人座位中间则摆放着一架巨大的沙盘,沙盘是河南道十二郡的地图,杨元庆站在沙盘前,对众人缓缓道:“各位大臣,现在安定了河北,突厥也暂时无暇难顾,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应该是考虑争夺中原。”

他取过长木杆指向沙盘道:“在中原三大势力中,以李密为最强,以窦建德为最弱,但窦建德实际上和李密是一体,所以王世充反而是三者中的孤立,更重要是,从战略说,拿下洛阳,就阻断了唐朝东图中原的道路,使它难以向东发展。”

五名相国中的杜如晦接口道:“可是殿下想过没有,拿下洛阳,就等于身处李渊和李密之间,若他们二者结盟,我们极易受到腹背夹击,很难在洛阳立足。”

“杜相国的想法很正确,却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为了牵制住李密,我们不妨考虑和江淮杜伏威结盟,让杜伏威从南面牵制李密,分散李密的兵力,这样就算我们拿下洛阳,李密也不可能倾力协助唐朝,事实上,我已经派使者前去杜伏威接触了,很快就会有结果。”

这时,崔君素问道:“可我们现在和王世充尚有盟约,如果这时候去攻打他,会让天下人怎么看?”

“盟约?”

杨元庆不屑地冷笑道:“我们和王世充从来就没有过什么书面的盟约,当时为了对付唐朝攻打弘农郡,才和他达成一个互助的口头协议,而且说得明白了一点,是我杨元庆个人和王世充达成的协议,和朝廷无关,朝廷完全可以不承认这个协议存在,更重要是,我们有充分和他开战的理由。”

“殿下是指王世充篡位之事吗?”崔君素听懂了楚王所指。

杨元庆点了点头,“无论如何,我们和洛阳的朝廷是同枝,一旦王世充篡逆,他推倒的便是隋朝,如果我们无动于衷,这才会使天下人诟病,所以积极战备,耐心等候机会,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我希望朝廷能够全力支持军队南攻洛阳。”

……

自从夺取洛口城,得到了大量粮食后,洛阳的粮荒终于得以解除,随着粮食充裕,物价迅速平息,治安也逐渐好转,王世充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人心安定,王世充本人也极大获取了民心。

‘洛阳人只知世充而不知皇泰,士庶良贱叩拜世充车驾,口呼万岁者不绝于路,天有异象出,彩气瑞兆,龟献图腾,时有耳闻。’

这是一名读书人的笔记,真实地记录了洛阳王世充即将登基的先兆。

事实上,王世充已经等不及了,他之所以在发动兵变后没有立刻登基,就是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赢得民心,经过近半年的治理,民心已经渐渐开始转向他王世充。

此时的王世充已经等得急不可耐了。

上午,皇泰帝杨侗还和平时一样,坐在桌前读书,他已经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一个傀儡,所有大权都被郑王王世充独揽。

这时,门外忽然传来宦官的声音,“圣上正在读书,你们来这么多人做什么?”

“我们有重要大事要禀告圣上,你快闪开!”

随即门开了,走进来十几名大臣,为首是段达和云定兴,他们走到杨侗面前跪了下来,杨侗眉头一皱,“各位爱卿,有什么重要之事吗?”

十几名大臣对望一眼,云定兴沉声道:“各种瑞兆已现。这是上天降下的旨意,今郑王功高德重,当以为天子,以应天意,希望陛下能遵从唐尧和虞舜的做法,将帝位禅让郑王。”

“什么!”

杨侗勃然变色,心中大怒,斥责他们道:“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如果隋云未亡,这种话就是大逆不道,如果真是上天之意,那也用不着什么禅让,你们直接拥他上位就是了,你们都是隋臣,久负隋恩,今天你们竟能说出这种无父无君之话,你们还有脸在朕面前出现吗?”

皇泰帝神情严峻,在场所有人都流下了冷汗,这时,有人高喝一声,“郑王殿下驾到!”

第二章 世充登基

大群披甲士簇拥着王世充冲进了皇泰帝书房,王世充身着金盔金甲,腰佩利刃,杀气腾腾,他心里很清楚,杨侗绝不会轻易答应退位,杨侗刚才的怒斥,他在门外也听得清清楚楚。

“陛下!”

王世充一声厉喝,走上前凶狠地瞪着杨侗,“众大臣金玉之言,陛下为何听不进去?”

小小的书房里挤满了披甲武士,个个体格健壮,满脸横肉,就像一群狰狞凶残的恶虎,旁边还站着十几条穿着文袍的毒蛇,恶虎和毒蛇将杨侗瘦小的身躯团团包围。

杨侗毫不畏惧,昂首道:“朕是大隋皇室子孙,郑王欲取隋朝江山,直接杀了朕就是了,何必要什么假惺惺禅让,徒令天下人耻笑,司马昭自以为是,留下千载骂名,难道郑王也想效仿司马昭,留下一个王世充之心吗?”

杨侗不卑不亢,带着讥讽,令王世充下不来台,王世充恨得眼睛都快瞪出血来,忽然,他怒气消弭,脸上堆出一丝虚伪的笑容。

他的声音也变得柔和,“陛下,今日海内尚未安定,需要立年长一些的人做君主,以便统一天下,待天下安定,一定会恢复您的帝位,我王世充在此发誓!”

王世充抽出一支箭,猛地一折两段,冷然道:“我王世充若违誓言,有如此箭!”

如果是在半年前,杨侗或许会被他的话所迷惑,但现在杨侗早已看透了他的虚伪,就算他用亲爹亲娘来发誓,也不会信他,天下改姓为郑,还能再改回隋吗?

杨侗不屑一顾,“哼!郑王就免了吧!既然郑王想当皇帝,就去当好了,何必要糟蹋一支好箭,留下它还能给将士们杀逆贼。”

“你!”

王世充勃然大怒,他猛地抽出战刀,“你不怕我一刀宰了你吗?”

后面甲士也一起抽出了战刀,刀光闪闪,寒气逼人,吓得十几名大臣都变了脸色,杨侗却微微一笑,盘腿坐下,眼睛一闭,伸长了脖子。

王世充目光死死地盯着杨侗,恨得几乎将他一口吞掉,这时,云定兴上前打圆场,劝王世充道:“郑王殿下,臣再劝劝圣上,殿下再给他一点时间吧!”

一边说,他一边向王世充使了个眼色,王世充重重哼了一声,转身向屋外走去,霎时间,房间里的披甲士都走得干干净净。

云定兴干笑一声,“陛下先休息吧!明天臣再和陛下好好谈一谈。”

杨侗冷冷道:“你就别做清秋大梦了,朕除了一死,没什么好谈。”

云定兴尴尬万分,不知该说什么,只得无奈地转身出去了,一行人走出含凉殿,一名侍卫奔上前对云定兴道:“云相国,郑王殿下请你去一趟!”

云定兴点点头,快步向王世充的官房走去。

……

官房内,王世充刚刚回来,喝了一口茶,便和等在这里的侄子王仁则及兄长王世恽商议军情。

自从河北战事结束后,王世充和其他中原两大势力一样,都极为担心杨元庆的下一个目标对准自己。

尽管王世充和杨元庆有过愉快的合作,但王世充心里明白,他和杨元庆的合作已经过去,彼此各为利益,不会讲什么旧情,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隋军先打李密。

“叔父,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军队太少,只有七万军队,又要防御李密,还部署在黄河边防隋,还要防御唐朝,捉肘见襟啊!”

王仁则不管政务,他只管军事,现在军队不足,让他处处受压,早憋了一肚子气,今天叔父若不肯募兵,他也撂担子不干了。

旁边王世恽劝道:“仁则,你也不是孩子了,现在我们只有洛阳和弘农两地,能养七万军队已是不易,不要再为难你三叔了。”

王世充也是带兵大将,当然知道兵力不足的痛苦,他叹了口气道:“这件事我会放在心上,等帝位坐稳了,我会在洛阳和弘农募兵,一定会让军力到十万。”

王仁则大喜,笑道:“三叔的承诺,侄儿可记住了!”

王世充呵呵一笑,拍拍他的肩膀,“好好给为叔练兵,把七万人都练成精兵,我会赏你一个赵王当当!”

“多谢三叔。”

王仁则行一礼,告退下去了,这时,王世恽关切地问:“三弟,今天进宫谈得怎么样?”

想到杨侗,王世充心中顿时一股怒火燃起,恨恨骂道:“那个小兔崽子软硬不吃,真他娘的想一刀宰了他,还憋了一股子火回来。”

王世恽眉头一皱,“那索性就杀了他直接登基,还要禅让这么麻烦做什么?”

王世充叹了口气,“主要是怕百官不肯啊!否则我怕什么?而且,我答应过杨元庆,把杨侗给他,还真不能杀此人。”

“三弟还在意那件事吗?都已经快翻脸了,还管这个承诺做什么?”

王世充无奈地苦笑了一声,“就算翻脸也得给,狡兔须留三窟啊!说不定将来有一天,就因为这件事,我们王家还能留下一脉香烟。”

这时,门外有侍卫禀报,“启禀王爷,云相国来了。”

“让他进来!”

侍卫的禀报将王世充的思路又拉回到禅让之事上来,片刻,云定兴匆匆走了进来,躬身施礼:“下官参见郑王殿下!”

王世充立刻问云定兴:“他现在什么态度?”

“启禀殿下,还是一样,软硬不吃。”

王世充大怒,“你不是说能劝服他吗?给我使眼色,让我出去,你是什么意思?”

云定兴慌忙道:“殿下息怒,下官的意思是说可以用计谋,他答不答应,其实都一样。”

“计谋?”

王世充眼睛眯了起来,“此话怎么说?”

“殿下不就要是禅让诏书吗?我们模仿他的字迹写一道诏书,甚至让内史舍人直接写一道诏书,盖上玉玺,他同不同意,又有什么关系?把他囚禁起来,百官也不见不到他。”

“说得好!”旁边王世恽赞道。

王世充眉头微微一皱,“那禅让时怎么办?需要他出面的。”

云定兴微微笑了起来,“那更简单了,我们把禅让坛筑高一点,百官们站远一点,然后找一个面目和他依稀相仿的少年,穿上龙袍,再用罗盖遮一遮……”

不等云定兴说完,连王世充也赞了起来,“果然妙极!”

云定兴工于奇巧之术,心思也极为慎密,他又道:“还有,殿下要做得像一点,要三次上表辞让,然后再矫诏敦促百官劝进,只要皇泰帝不露面,一切都要做得像真的一样。”

王世充极为满意,他拍了拍云定兴的肩膀,“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了,做得好,我让你做百官之首,任尚书左仆射!”

云定兴欢喜异常,连忙跪下道:“臣谢主隆恩!”

王世充仰头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得意。

……

在一系列眼花缭乱地表演后,‘皇泰帝’正式将天下禅让给了王世充,王世充用全套皇帝车驾进入宫城,即皇帝位,随即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明。

而皇泰帝杨侗则在宫中出家为僧,法号悯然,数日后,王世充命人驾一叶小舟,将僧人悯然秘密送去了太原。

……

陈留县位于今天的开封以南,属于梁郡管辖,它紧靠通济渠,河网纵横,交通便利,隋王朝在这里修建了货运中转站,筑有上百座大仓库,不仅具有交通和物资储运上的便利,而且四周沃野千里,它所在的梁郡同时也是河南道十二郡中人口最为密集的一郡。

正是这些种种优势,使得李密决定将新都城安置在陈留县。

此时李密已经成功地去瓦岗化,随着他正式将国号改为魏,瓦岗军便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但李密此时手中也不再有四十万雄兵的辉煌,他的兵力只有二十万,不过他俘获了宇文化及的近六万精兵,使他拥有一支人数达十二万的精锐之军。

正是有这样一支精锐之军,所以李密并不是很惧怕隋军,也不畏惧唐军,他自诩为第三势力,足以和隋唐两军。

晚上,魏王府外书房内,李密背着手站在一幅地图前,眯眼凝视着地图,而在他身后,内史令邴元真正在劝说他和唐军结盟。

“王爷应该知道,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是隋朝杨元庆,而不是唐朝李渊,唐朝还可以往南方发展,灭掉萧铣和林士弘,再继续向南向东扩张,可以和我们和睦相处,但隋朝不一样,它只能向南,我们就是隋朝必然面对的敌人,联唐抗隋符合我们的根本利益。”

邴元真这么卖力地劝说李密,是唐朝三千两黄金刺激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他骨子里对杨元庆的惧怕。

当年大海寺之战,便是他协助李密一手策划,导致张须陀自尽而亡,也使他和杨元庆之间结下了不解之仇。

邴元真心里很明白,他又含蓄地提醒李密,“王爷应该还记得张须陀吧!秦琼、罗士信、牛进达和贾润甫这些张须陀的旧将都得到了重用,还有杨元庆是张须陀之徒,具说他们情同父子,王爷认为和杨元庆可有和解的可能?”

第三章 唐魏结盟

唐朝的使者是黄门侍郎温大雅,他在抵达陈留县三天后才得到了李密的接见。

陈留宫勤政阁,这是李密处理公务的官房,温大雅在几名侍卫的引领下,走过长长的走廊,来到了李密官房的大门前。

“启禀王爷,唐使带到!”

“请他进来。”

大门开了,温大雅安昂首走进了房间,房间内宽敞而明亮,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正中间坐着身着紫龙袍,头戴三梁冠的魏王李密,左右各坐了一名大臣,李密对面放着一张坐榻,显然是留给他的。

此时温大雅却注意到,靠窗户摆放着一张宽两丈,长三丈的巨大沙盘,自从杨元庆率先使用沙盘后,其他各大势力都跟着效仿,李渊的御书房内也放着一张涵盖整个中原的巨大沙盘。

温大雅收拢心神,快步上前向李密行一礼,“大唐皇帝陛下特使温大雅参见魏王!”

“原来是温侍郎,请免礼!”

李密的文学修养极好,本人又是出身关陇贵族,这便使他的排场和礼仪都还像模像样,颇有一点正式王朝的气势,李密自我感觉也良好,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一座像样的都城,像太原或者长安那样的大都城替他撑起门面。

李密又微微一笑,摆手道:“温侍郎请坐。”

“多谢殿下!”

温大雅坐了下来,李密又笑着给他介绍旁边两名高官,“这两位是尚书右仆射房玄藻和内史令邴元真,都是大魏王朝的重臣,温侍郎想必也听说过。”

温大雅当然知道,李密虽然从宇文化及手中接纳了一帮隋臣,像裴蕴、虞世卿等人,不过是充充门面,而大权实际上还掌握在他从前的心腹幕僚手中,就像眼前这两位,这也是封德彝从李密处逃回来的主要原因。

“原来是两位重臣,大雅久仰了。”

三人各自见礼,当温大雅和邴元真行礼时,两人交换了一个眼色,有一些事情彼此都已心知肚明。

房玄藻却像老僧坐定一样,眼睛半闭,仿佛什么都和他和他无关,温大雅的见礼他也爱理不理,显得十分傲慢。

这倒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房玄藻反对和唐朝结盟,他不希望李密卷进隋唐相争中去,他看得很透,唐朝明显就是在利用魏朝,房玄藻坚决反对,但李密却很热衷,令他无可奈何。

温大雅在房玄藻处碰了个冷脸,有些尴尬,只得笑了笑,对李密道:“鄙人前天已上呈了我朝陛下写给殿下的亲笔信,想必殿下应该已经看过,不知殿下是否愿意接受我朝陛下的建议。”

李密淡淡一笑,“我确实已经看过唐朝皇帝的亲笔信,也充分考虑了他的建议,从原则上,我可以接受他的方案,只是一些细节上需要再商讨一下,不知温侍郎能否能做主?”

温大雅略略一怔,连忙欠身道:“如果改变不大,我可以做主!”

“改变倒是不大,不过我想追加一些小条件。”

温大雅听说李密想追加条件,他心中有些紧张起来,尽管他临行前唐廷已经考虑到李密可能会提出条件,但朝廷准备让步的地方并不大,其中圣上明确表示,土地和人口坚决不让步。

温大雅实际上可以做主的余地并不大,但他沉住气道:“不知殿下想要什么条件?”

“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需要唐朝提供给我三十万石粮食,以作为军需之用。”

听到对方要三十万石粮食,温大雅一颗心略略放下,荆襄那边粮草充足,三十万石粮食拿得出,这个条件他可以答应。

不过他不能一口答应,让李密觉得太容易了,温大雅脸上露出为难之色,沉吟一下又问:“不知魏王殿下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至于第二个条件嘛!”

李密拖长了音调,语气变得冰冷起来,“我要一个人头,封德彝的人头,作为结盟条件。”

温大雅吓了一跳,第一个条件还是他装模作样,但第二个条件他就真的不能接受了,怎么可能!封德彝现已是唐朝的内史侍郎,已是显耀高官,唐朝怎么可能再把他的人头交给李密,否则,以后谁还敢投靠唐朝。

“第二个条件有点强人所难,请魏王三思。”温大雅委婉地拒绝了李密的第二个条件。

“这样我就很遗憾了,我本想和唐朝结盟,可惜啊!”李密摇了摇头,言语中充满了遗憾之情。

“殿下,可否换一个条件,将心比心,如果唐朝提这样的条件,殿下能接受吗?”

李密仰头想了片刻,眼中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既然是强人所难,那我只好换一个条件了,好吧!我不勉强唐朝,我就换一个条件,我要十万匹绢布。”

这才是李密的真正条件,封德彝的背叛虽然令他恼火,但那只是面子上的损失,现在李密更看重的是实际利益,粮食、布匹这种最现实的财物,用一个封德彝人头换取十万匹绢布,这可是大买卖。

温大雅一下子明白了李密的意图,他心中暗骂一声无耻,好在这个两个条件都没有触犯了土地和人口的底线,他可以答应。

“魏王殿下还有别的条件吗?”

“别的就是希望我们双方能以诚相待,共同对付隋军南扩。”

温大雅郑重地点了点头,“就凭魏王殿下‘以诚相待’四个字,两个条件我都答应了。”

……

温大雅离去,邴元真也退下了,房间里只剩下房玄藻和李密两人,房玄藻是坚决反对和唐朝结盟,他并不像邴元真那样存有私心,而是他认为和唐朝结盟,是战略上的失误。

“王爷可意识到我们魏朝和隋唐相比还缺什么?”

这一点李密心知肚明,他负手慢慢走到沙盘前,久久凝视着沙盘,良久,才叹口气道:“我现在最缺的就是人口。”

“王爷说得不错,唐朝有关中和巴蜀,又占据了富庶的荆襄,人口众多,而隋朝有河东和丰州,我听说丰州正陆续向河北迁移人口,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我们就缺少一个像关中或者河东那样人口密集之地,所以实力上始终比不上隋唐两朝。”

房玄藻看得很透彻,说出了李密现在最大的软肋,其实李密还有一个软肋,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虽然他俘获了杨倓和萧后,那隋朝的皇后和太孙,而他建立的朝代却叫魏朝,军队也叫魏军,这就有点不伦不类,使他丧失了正统,萧后和杨倓的政治优势也没有能发挥出来。

但和名正言顺相比,没有战略之地的软肋更为严重,他为什么提出要三十万石粮食为条件,就是因为他的军粮严重不足。

他占据的地盘根本无法养活二十万大军,只能用军队屯田,但军队屯田也解决不了燃眉之需,没有人口,就没有粮食和赋税,也没有兵源,这是李密最大的软肋。

而房玄藻知道李密的问题所在,他也想到了应对之策。

“王爷,其实我们可以向南方发展,以江都为都城,以吴越之地为腹地,北可控江淮中原,南可达吴越三闽,足以和隋唐三分天下,如此,为何要替唐朝卖命,被它所利用?”

房玄藻的一席话使李密有些动心了,虽然在隋朝前期,南方经济人口不能和北方相比,但在隋末大乱中,北方遭受极大破坏,大量人口南逃。

相反,江南遭受战争破坏却相对小一些,反而成为经济发达之地, 虽然在隋末后期,江南也有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造反,但在那个时候,各个诸侯都已经比较重视民生,不再掠夺杀戮,懂得放水养鱼了。

李密首先想到的是江都城,城池高大宽阔,人口众多,后来成为隋朝陪都,是一座可以和太原、长安媲美的大都城,若能得江都,那他就可以直接登基称帝。

“这件事让我再好好想一想,再想一想!”

房玄藻其实也不是要李密立刻答应什么,毕竟事关重大,不可能一下子答应什么,同时也不是要他反悔和唐朝结盟,关键是只要李密心中有自己的利益,他就会悠着点,不会倾尽老底替唐朝卖命。

“那卑职告退了!”

……

李密独自一人负手站在沙盘前,他又想起了往事,其实说起来他和杨元庆的渊源很深,当年第一个赏识他之人便是杨素,他在牛背上读书,被杨素看见,一番交谈之下深以为奇,命儿子玄感和自己交往。

杨玄感是他平生第一挚友,包括杨玄感的造反,也是他一手策划,但却没有想到,他现在最大的敌人,竟然是杨玄感的儿子,杨素之孙,使他深感人生际遇之奇妙。

李密又负手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绚丽的晚霞,将整个天空都染成了紫红色,李密最后悔之事,便是击杀了张须陀,正是击杀张须陀,使他和杨元庆结下了不解之仇,他们之间的恩怨只能是至死方解。

这个死结让李密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

第四章 江淮伏威

隋末各路乱匪之中,势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瓦岗翟让、李密,第二是河北窦建德,第三就是江淮杜伏威。

杜伏威的势力主要在淮南,在江都郡以西,江淮之间的广大土地,包括历阳郡、丹阳郡、钟离郡、淮南郡、庐江郡五地,有兵力十余万人,其中最精锐之军有四万,被称为‘上募’军。

江淮一带也并不是只有杜伏威一支势力,只是杜伏威最为强大,此外还有吴郡沈法兴和余杭李子通,以及江都郡陈棱,这四支势力占据着江淮和江南。

陈棱在宇文化及兵败后逃回了江都,手下有一万多残军,他利用隋朝留下的粮食和物资重振旗鼓,赈济灾民,招募士兵,渐渐使兵力扩充到了三万人,据守江都城。

在江南、江淮四大势力中,李子通和沈法兴皆奉李密为主公,陈棱自立为江都王,而杜伏威则是效忠于洛阳皇泰帝,去年被皇泰帝封为淮王、淮南五郡兵马总管,但此时,洛阳王世充篡位,使杜伏威处于一种深度迷茫之中。

这天下午,一支小商队赶着数十匹满载货物的骡马走进了历阳城,商队为首之人正是从太原而来萧琎,二十几名士兵扮作商队伙计,保护萧琎一路南下。

他们要穿过李密的势力范围,不可能披甲戴盔、穿着朝服南下,只能改扮成商人,历阳是杜伏威的都城,人口密集,商业繁华,城内客商来来往往,叫卖声此起彼伏。

萧琎带来的是北方皮毛,在江淮一带比较少见,一进城便被几家商铺的掌柜围住了,争着要买他带来的皮毛。

他们把毛皮脱手,便在城门附近找了一家客栈,众人进了客栈,这是一家历阳城内颇有名大客栈,掌柜姓王,四十余岁,长得肥肥胖胖,看起来十分和蔼和亲。

手下们去休息了,萧琎则找到了掌柜,他有一些事情需要问问掌柜,两人在后堂坐下,王掌柜命伙计上了茶,笑眯眯道:“听萧兄口音好像是北方人,偏偏萧兄又是江南大姓,这倒是有点少见。”

“这很正常啊!隋破南方,被送往北方的南方大姓不计其数,我不过是其中一人罢了。”

“这倒也是!”

王掌柜又笑眯眯道:“这次来历阳,除了卖货外,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吗?”

本来是萧琎想打听一些消息,不料却反被掌柜盘问,他笑了笑,“也没什么事?只是还想找几个流落江南的亲人,倒有件事想向掌柜打听一下。”

“你说,只要我知道,一定奉告。”

萧琎沉吟一下道:“我和几个洛阳朋友走散了,也是商人,他们也要来历阳县,不知这两天,历阳县可有从洛阳过来的人?”

萧进是想打听王世充的使者,他知道杜伏威原本是效忠皇泰帝,现在皇泰帝被废,王世充篡位,他肯定会派人收买杜伏威,就不知使者到了没有?

“从洛阳来的?”

掌柜想了想,笑道:“三天前倒是有一队人马从洛阳来,不过不是商人,听说是使臣,别的洛阳人就没有听说了。”

萧进的心顿时一沉,王世充果然派使臣来了,就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喧闹,一名伙计跌跌撞撞跑进来。

“掌柜,外面冲进来好多士兵……

王掌柜腾地站起身道:“士兵来做什么?”

伙计看了一眼萧琎,胆怯道:“他们是来抓这位萧爷?从北方来的皮货商人。”

王掌柜迟疑地看了一眼萧琎,“萧兄,这是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既然来抓我,我就去看看吧!”

萧琎估计是自己哪里露出了什么破绽,被人告发了,不过他并不紧张,他本来就是使臣,奉命出使,何惧之有?

萧琎快步走到前院,只见,前院站着数十名彪悍的士兵,人人手执长刀,萧琎走上前拱手道:“我便是从北方来的皮货商人,各位找我有何事?”

为首校尉狠狠瞪他一眼,一挥手,“把他抓起来!”

十几名士兵冲上,抓住了萧琎的胳膊,萧琎重重哼了一声,“我是大隋使者,你们胆敢无礼!”

一名士兵从他怀中摸出了一块银牌,大喊:“校尉,他有腰牌!”

校尉接过腰牌,他认字不多,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