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呢?”

罗艺看了施荣一眼,他更关心击败窦建德后怎么办?不会是击败窦建德后,两军又再次交战,这个结局他受不了。

施荣微微一笑,“击败窦建德后,罗将军可率本部军马撤回幽州,然后我们重新开战,和原来一样。”

这时,旁边的罗诚终于忍不住问:“难道一定要斗个你死我活,没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吗?”

罗艺回头狠狠瞪了儿子一眼,怒斥他:“不准多言!”

施荣呵呵笑了起来,“少将军说到点子上了,这次我奉命前来,实际上有三个方案,刚才给罗将军所言,只是第一个方案,罗将军是否愿意听楚王殿下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书面,杨元庆亲笔写在纸上,这应该是正方案,后面所谓的两个方案只是口述,显然只是一种试探,罗艺不露声色道:“施参军请继续说,罗某愿意一听。”

“其实罗将军应该猜得到,第二个方案是希望罗将军能够归顺隋朝,罗将军本来就是隋将,回归隋朝是理所应当,楚王殿下说,如果罗将军回归,可封襄阳县公,武侯大将军,若罗将军愿意从文,则封太守,治理一方,留名百世。”

身后罗诚刚要开口,罗艺的后脑却仿佛长眼睛一般,一摆手止住了儿子的插口,他又继续不露声色问:“那第三个方案呢?”

“第三个方案要简单得多,罗将军交出所有军队,我们保证罗将军全家安全通过河东前往关中,同时准罗将军带走两百名亲兵。”

罗艺点了点头,杨元庆开出的条件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笑道:“先不慌谈后两个条件,第一个方案我答应,请转告杨总管,三天后的一更时分,我们一同发起对窦建德军的进攻。”

……

施荣告辞而去,罗诚立刻着急地对父亲说:“父亲,杨总管已经开出了具体条件,为何我们不答应?”

罗艺看了儿子一眼,淡淡道:“杨元庆开出的是什么条件,襄阳县公,武侯大将军,这个武侯大将军又是什么玩意?你就不会想一想?现在秦琼、杨思恩、裴行俨等人也只是将军,他却给我一个大将军,估计就是画一个大饼给我,虚职罢了,当我罗艺是三岁小儿吗?唐朝至少还给我一个纳言的高官,他却只给我一个太守,你说我会不会答应?”

“可父亲不是说,李渊不过是看中了幽州的军队和地盘,如果父亲真的变成光杆总管,李渊就会翻脸不认人吗?”

“我是这样说过,但我当时忘记了一点,李渊若想收买天下之心的话,他就必须善待我,你知道千金买骨的故事吗?现在我就是那堆没用的马骨,我不接受大隋重禄,千里迢迢投奔大唐,李渊若不重用我,他就会失信于天下。”

说到这,罗艺冷冷一笑,“我相信李渊不会这样做!”

罗艺从随身的箱子里取出一本奏疏,递给罗诚,“你立刻乔装前往长安,想办法将这本奏折交给太子,然后你就在长安等我。”

罗诚几乎要将嘴唇咬出血,他接过奏疏,再一次恳求道:“父亲再考虑一下吧!孩儿觉得唐朝没有前途。”

罗艺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叹了口气道:“为父知道你曾是杨元庆的部将,比较念旧,可是你要将目光再看远一点,杨元庆本身就曾是幽州总管,我对他没有任何利用价值,所以他封我为武侯大将军,就表明他只会恩养我,而绝不会再重用我,相反,李渊也想夺河北,夺幽州,那他肯定会继续用我,而且太子手下无大将,我去投靠太子,我还会得到机会……”

罗艺按住儿子的肩膀,凝视着他的眼睛,“机会,我儿明白吗?为父东山再起的机会,只有在唐朝才能得到!”

……

施荣回到隋军大营,他一路疾走,很快来到中军大帐前,他向一名亲兵拱手道:“请禀报总管,就说施荣回来了。”

“施参军请稍候!”

亲兵匆匆进去,片刻出来施一礼:“总管请施参军进去。”

大帐内,杨元庆正坐在桌案批阅奏疏,这是今天中午才送来的奏疏,有三十余本,都必须要他签字批准。

施荣匆匆走进了大帐,上前深施一礼,“卑职参见总管!”

杨元庆也在等他的消息,便放下笔笑了一笑问:“他接受了哪个方案?”

“回禀总管,罗艺只肯接受第一个方案,第二个和第三个方案他没有表态,卑职感觉,他似乎有点嫌总管开出的条件太低了。”

杨元庆忍不住冷笑一声,如果罗艺真是这样想他一点也不奇怪,唐朝封他北平郡王,还给他开出了纳言的高位,自己却只给他襄阳县公和太守之职,他当然不干,但他以为自己是什么?在眼前这个局势下投降,难道他还想继续当幽州总管不成?

他答不答应都已经由不得他了,杨元庆背着手慢慢走到帐门前,注视远处的涿县县城,县城很安静,窦建德并没有再一次发动攻势,还有三天时间,三天后,一切都将尘埃落地。

……

幽州城以东约二十里外的官道上,一支从渔阳郡开来的军队正疾速行军,这支军队约三千人,是驻防渔阳郡的幽州军,率领这支军队的将领名叫董熙,年约三十七八岁,身材高大,使一杆铁枪,威风凛凛,但他的目光中却总有一种难以言述忧郁。

董熙是幽州副总管侯莫陈乂的心腹,在幽州从军已经十三年,从一名小小的旅帅一步步升为渔阳督军,在幽州军有着颇高的威望。

董熙是接到了罗艺的紧急命令,命他放弃渔阳郡,回幽州城驻防,一同接到命令的,还是军都陉的守将薛万均和安乐郡督军王朴。

这样一来,幽州城的守军就增加到两万五千人,足以守住幽州城,罗艺极为担忧窦建德大军会乘乱夺取幽州城的危机便化解于无形。

远远地,董熙看见了远方的幽州城,大约还有十几里路程,他看了看天色,已是午后了,士兵们行军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还饿着肚子,估计幽州城不会有什么问题,他立刻令道:“大家就地休息一个时辰!”

士兵们都累坏了,纷纷找地方坐下来吃干粮,有人则抓紧时间睡一会儿,温暖的阳光照在身后,并不感到寒冷,不少士兵牵马到不远处一条小河边饮水,河面上只覆盖一层薄薄的冰,轻轻一敲便碎裂了,河边很快便挤满了饮水洗脸的人马。

董熙也找一块大石坐下,亲兵将一块夹有干肉的面饼递给他,“将军,吃一点吧!”

董熙似乎有点心事,他一边喝水吃干粮,一边在低头想着什么,隋军已经打到了涿县,再过不久就应该杀到幽州城,董熙低低叹息一声,已经快十三年了,这一天终于到来。

“将军!”

一名士兵快步走上前,指着远处道:“有人找你,说有很急之事!”

董熙顺着士兵手指方向望去,只见百步外的官道上站着一名牵马的男子,三十岁左右,长得黑瘦,目光却十分锐利,远远注视着自己。

董熙心中一动,立刻站起身,向这名男子走去,走到近前,他打量一下男子,问道:“我就是董熙,你找我有何事?”

男子微微一笑,取出一面隋内卫军银牌,出示给董熙看了看,“在下罗善文,是太原内卫军校尉,奉杨总管之命,等候将军多时了。”

董熙一惊,他一把拉住男子胳膊,向西走了几步,离开军队稍远一点,低声问道:“楚王殿下有什么信给我吗?”

男子点点头,从怀中摸出两封信递给他,董熙接过信揣进自己怀中,又问他,“我怎么联系你?”

“在幽州城东北,有一家鸿丰酒肆,董将军可以在那里找到我。”

说完,男子向他拱拱手,翻身上马,猛抽一鞭,马匹向幽州城飞奔而去,董熙望着他走远,心中涌起一种掩饰不住的激动,少主人没有忘记自己。

士兵们依然在官道两边休息,董熙却骑马来到一片空旷的原野中,他回头对十几名亲兵道:“你们就在这里等候,我去方便一下。”

他翻身下马,快步走到一堆灌木丛后蹲下,从怀中摸出了信,一共有两封,一封信是写给他的,而另一封信却是写给他的顶头上司侯莫陈乂。

第四十五章 明智决定

幽州的城门缓缓开启了,董熙率领三千军队进了幽州城,幽州城内已是戒备森严,城头上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街上也冷冷清清,行人稀少,几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大战将临的肃杀。

“老董!”

城头上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董熙一抬头,只见城头有人在向他招手,正是他的顶头上司侯莫陈乂,董熙从仁寿四年便跟随侯莫陈乂,一直是侯莫陈乂的心腹,在派系林立的幽州,他们是属于实力派,仅次于薛氏兄弟。

董熙催马上前笑道:“我正好有事要找大哥”

侯莫陈乂最早是李景的心腹爱将,后来跟随元弘嗣镇守幽州,杨元庆接手幽州总管后,他成为杨元庆手下八名督军之一,率军驻守北平郡,杨元庆是从辽东直接返回丰州,而侯莫陈乂因留在幽州而没有跟随杨元庆离开。

不久,侯莫陈乂被封为幽州副总管,协助薛世雄镇守幽州,在薛世雄手下,侯莫陈乂日子过得并不好,薛世雄因为杨元庆的缘故对他比较冷淡,再加上薛氏兄弟几次想夺他军权没有成功,使他和薛氏兄弟的关系变得十分恶劣,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去年,薛世雄在进攻窦建德不利而阵亡后,本应是侯莫陈乂接任总管之职,而罗艺因得到了薛氏兄弟的支持而夺取了幽州军权,侯莫陈乂只能接受罗艺为幽州总管的现实。

不过侯莫陈乂和罗艺同在幽州多年,彼此有点交情,他们相处还算比较融洽,罗艺一直努力调解他和薛氏弟兄矛盾,虽然没有调解成功,但至少表面上没有翻脸。

这次罗艺率军去救援涿县,便留侯莫陈乂率本部一万军镇守幽州城,侯莫陈乂快步走下城头,拍拍董熙的肩膀笑道:“是不是要我请你喝酒?”

“现在哪有心情喝酒!”

董熙向左右看了看,低声道:“我有正经事找大哥。”

侯莫陈乂招手叫来一名偏将,命令他道:“去安排一下董将军部属的宿地,就安排在我的北大营内,告诉卢参军,务必和我的士兵一样待遇。”

“遵命!”

偏将匆匆赶去,侯莫陈乂一直对面街上的一家小酒肆对董熙笑道:“打仗归打仗,喝酒归喝酒,两码事,跟我去喝一杯。”

董熙对副将吩咐几句,便跟着侯莫陈乂进了酒肆,两人来到里间小屋坐下,侯莫陈乂是这样的常客,他对酒肆掌柜道:“按照老规则再加一份便可。”

很快,酒菜送上来,侯莫陈乂摸了摸酒壶的温度,温得正好,他给董熙倒了一杯酒,给自己也满上。

“说吧!有什么重要事?”侯莫陈乂细细品了一口酒问。

董熙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低声道:“楚王殿下到涿县了。”

侯莫陈乂起身到门口探头看了看,酒肆里就只有他们两人,掌柜坐在那里打瞌睡,一名伙计则在门口晒太阳,他关了门回来坐下,不露声色地将酒一饮而尽,又提起酒壶给自己满上,半晌,他淡淡说:“来了又怎么样?”

侯莫陈乂的态度让董熙有点惊讶,他怔怔看了侯莫陈乂片刻,问道:“你不会是因为罗艺让你守幽州城,你就准备忠诚地为他殉身?”

董熙和侯莫陈乂已有十几年的交情,与其说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不如说他们是挚友,在私下里,他们之间是看不到上下级的界线。

侯莫陈乂想了一想,反问他:“那你想怎么样?”

“我现在正在做,劝说你献幽州城投降!”董熙很坦率地说道。

侯莫陈乂冷笑了一声,“向谁投降,谁会理睬我们,我可不想把热脸贴到别人冷屁股上。”

董熙很了解侯莫陈乂,敏感的自尊,当年杨元庆没有把他带走,他便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杨元庆对他不重视,只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在为那件事心怀芥蒂。

董熙苦笑了一声,从怀中取出信放在桌上推了过去,侯莫陈乂眼一瞥,一下子看到杨元庆三个字,他的眼睛顿时瞪圆了,愕然地看了一眼董熙,迟疑着问:“你……和你他联系过了?”

董熙摇了摇头,“是楚王殿下派人找到我。”

侯莫陈乂没有看信,而是奇怪地注视着董熙,如果杨元庆派人来联系,应该是联系自己才对,怎么会联系远在渔阳郡的董熙,而且并没有什么关键人物。

侯莫陈乂忽然有些醒悟过来,他盯着董熙,缓缓问:“你究竟是什么人?”

董熙端起酒杯笑了笑,“大哥还记得杨家臣吗?”

侯莫陈乂腾地站起身,不可思议地注视着董熙,惊讶道:“难道你也是?”

董熙点了点头,“我留在幽州的九铁卫之一,七人跟着少主回了幽州,只有我和李进没有走,大哥,很抱歉,我瞒了你这么久。”

侯莫陈乂知道杨元庆当年有十八铁卫,但他只认识杨家臣一人,他做梦也想不到,跟了自己十三年的董熙也是铁卫之一,还有在高丽阵亡的李进,居然也是。

侯莫陈乂慢慢坐了下来,心中乱作一团,这几年来他经历坎坷,仕途不顺,他一直有点怨恨杨元庆没有把他带走,是对他的轻视,而这一刻,连董熙也是杨元庆当年的铁卫,他忽然有点明白了,恐怕杨元庆是故意把他和董熙留在幽州。

侯莫陈乂慢慢从桌上取过信,拆开看了一遍,信中简单述说了十几年的交情,但真正的内容只有一个,希望他能携幽州城投降,以后的幽州总管将由他来担任。

侯莫陈乂深深吸了口气,杨元庆竟然答应把幽州总管之位交给自己,这当然是他梦寐以求,但这份信任使他心中对杨元庆的一丝不满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心中只有一种被信任的感动。

侯莫陈乂又沉思了片刻道:“现在关键是薛万钧,他是我们最大的障碍。”

董熙大喜,侯莫陈乂这样说,就表示他答应了,他立刻道:“楚王殿下是希望我们三天之内拿下幽州城,只要我们今晚有所行动,扳倒薛万钧并不难。”

侯莫陈乂摇了摇头,“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薛万钧对我防备异常,他现在就住在军营内,十八名亲兵和他寸步不离,不可能拿下他。”

董熙眉头一皱,“这就有点麻烦了,时间只有三天,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吗?”

侯莫陈乂注视着酒杯,良久他缓缓道:“办法倒是有一个,就看能不能骗过薛万均。”

说到这,他神秘一笑,把董熙的好奇心立刻勾了起来,不知他说的是什么好办法。

……

博陵郡安平县,这里是博陵郡和河间郡的交界处,距离窦建德的都城只有两百余里,这也是地处冀中平原,月亮刚刚上来,皎洁的银光洒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远处分布着大片的银灰色的阴影,在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在树林旁是一条宽阔的大河,那便是冀中有名的大河滹沱水,它俨如一条黑色的玉带,在月光下莹莹发光。

尽管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经过数年的乱匪涂炭,这里也成了赤野之地,方圆数十内没有一座村庄,只有县城躲着千余户幸存的民众,夜幕笼罩后,他们不敢走出县城一步。

此时,就在一片茂密的树林旁的草地上,却密密麻麻坐满了数以万计的黑影,有的人裹着军毯睡觉,有的人在窃窃私语,也有的士兵在偷偷喝上两口藏在怀中的烈酒,抵御着早春夜里的严寒。

在滹沱水旁,罗士信手握战刀手柄注视着矗立在地平线上的一片森林,他脑海里却在思索着这次的任务,率三万军直抵乐寿县,逼迫窦建德从涿郡撤军,但这个任务并不简单,乐寿县是窦建德的都城,那里长年驻扎着二十万大军,其中十万大军已经北上,还有十万大军在严密地防御着他们的都城,由大将王伏宝率领。

罗士信当年跟随张须陀时,曾经在济北郡和王伏宝打过一仗,他知道此人是狠角色,统帅能力极强,而且也足智多谋,那一仗王伏宝只率三千余人南下偷袭济北郡粮仓,却和自己的五千军队打了个平手,最后从容撤退,那时罗士信最感窝囊的一战,现在想起来,还让心中生出一丝恨意。

虽然这样,罗士信却非常重视这个对手,窦建德之所以让王伏宝来镇守都城,总有他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王伏宝忠诚,罗士信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此人善战,能替窦建德守住都城。

“将军,已经休息一个时辰了,可以出发吗?”副将李海岸走到罗士信身边低声问道。

罗士信摇了摇头,“再等一等,等斥候回来,我有一种预感,我们从博陵郡杀过来,对方很可能已经知道我们动向,我担心对方十万大军布下口袋,让我们钻进去。”

这时,一队骑兵从远处疾奔而至,罗士信精神一振,“他们来了!”

片刻,斥候奔至罗士信身边,翻身下马,单膝跪下道:“启禀罗将军,我们在五十里外的饶阳县发现了数万军队。”

罗士信冷笑一声,“果然不出我所料!”

第四十六章 渐束袋口

罗士信沉思良久,又问斥候:“有多少军队,装备如何?”

“回禀将军,我们前后发现两支军队,饶阳县一侧有两万余人,另一支约四万人,正向河间郡方向,行军速度极快,他们装备参差不齐,有皮甲,也有两档铠,但更多是皮甲。”

旁边副将李海岸有些兴奋起来,“将军,饶阳县只有两万余人,或许这是我们的一次机会。”

罗士信当然知道这是机会,如果在从前,他会毫不犹豫率领军队杀过去,但现在他不能这样做,他被任命为恒山郡主将,他必须有主将的觉悟,罗士信摇了摇头,“总管并没有给我这样的命令,他只是命令我向窦建德施压。”

“可是……”

李海岸有些不甘心道:“如果能全歼敌军,也是一种施压,无论如何总管应该感到高兴,而绝不会责怪将军的擅为。”

罗士信叹了口气,“李将军,我过去的想法和你一样,总觉得杀敌越多越好,但我现在有点后悔了,你看看我们四周,这么肥沃的土地,竟然数十里没有人烟,我们一路过来,到处都是被摧毁的村庄,如果再像从前那样打下去,河北就要变成草原了。”

“可是军队不打仗,那还叫军队吗?敌军可不会跪下来投降。”

李海岸对罗士信的仁慈念头有些不满,敌人杀隋军时,可没有那么仁慈,“我不同意将军的话,慈不掌军,如果抱有仁慈想法的话,那总管还打什么河北,窦建德不是做得很好吗?休养生息,组织军队屯田,不像魏刀儿那样暴虐,那索性就让窦建德统治河北,河北一样不会变成草原。”

李海岸原是唐军将领,是李叔良的得力部将之一,李叔良的军队被整编后,他也被封为亚将,原本驻军上党郡,这次攻打河北他被调来出任罗士信的副将。

李海岸为人耿直,他心中有不满的事就会憋不住,一定要说出来,罗士信和他共事一个冬天,对他的脾气也大概了解。

虽然李海岸语气里充满了一种不满的情绪,但罗士信并没有生气,笑了笑又解释道:“我并不是说我们不打仗,我只是想说,总管自有他的深虑,现在隋军的战略重点并不在河间郡,而是在涿郡,他没有让我进攻窦建德的军队,我们就不能擅自行动,如果要发动这种大型的战役,必须要事先禀报总管,这就是他亲自坐镇河北,来指挥全局的原因,就是担心秦琼掌控不了全局。”

李海岸虽然不甘心,但他也明白罗士信说得有道理,总管不可能不知道河间郡有十万驻军,却不命令他们去歼灭,而只是让他们施压,必然是所考虑,他们确实不能擅自行动。

李海岸心中不由有些歉意,为刚才自己的不满情绪而愧疚,他便问道:“那现在我们怎么办?”

罗士信目光投向北部,凝神思索片刻道:“也有可能是我判断错了,王伏宝放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在饶阳郡或许只是诱饵,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来狙击我们,他很有可能是率军北进上谷郡,逼总管撤军,不要管饶阳县的诱惑,我们要以涿县战局为重,必须替总管挡住王伏宝军队的北上企图,同时切断窦建德军的粮道。”

半个时辰后,罗士信率领三万大军向东北方的高阳县方向疾奔而去,高阳县是王伏宝大军进军上谷郡的必经之路,也是窦建德十万大军的粮道中枢。

……

涿郡的对峙进入到第三天,窦建德没有再发动对涿县的进攻,而是把大营转移到了涿县南部三里外,不再背对隋军,这样,他的军队和隋军以及罗艺的援军形成了一个‘品’字型对阵,他在南,隋军在西,罗艺援军在东。

大帐内,窦建德站在沙盘前久久沉思不语,这次他强势插入幽州战局看似风险极大,可一旦他成功,他获得的收益也是极为丰厚,他将得到五千重甲骑兵,这些年,他虽然从契丹和突厥手中购买了大量战马,但他的骑兵还是很弱,他必须要得到这支强大的幽州重甲骑兵,他才能和杨元庆精锐的军队抗衡。

为了打破目前的对峙局面,窦建德已经下令大将王伏宝率四万军奔袭上谷郡,逼迫杨元庆退兵,只要杨元庆撤回上谷郡,那么他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涿县,再迅速回撤。

现在窦建德忧虑的恒山郡的另一支隋军,杨元庆在恒山军部署兵力的目的,很显然就是为了牵制自己,现在自己军队北上,那么恒山郡的隋军会不会去袭击自己的老巢?

这时,长史孔德绍快步走进大帐,低声禀报道:“王爷,高阳县传来紧急消息,一支约三万人的隋军在昨天下午占领了高阳县。”

窦建德心中一惊,这显然就是恒山郡的隋军了,他立刻在沙盘上找到了高阳县,这里正好是北上上谷郡的必经之路,窦建德倒吸了一口冷气,隋军很显然是发现了他们进军上谷郡的企图,要拦截住王伏宝的军队,这样一来,自己逼杨元庆西撤的计划便落空了。

窦建德心中心中有些焦躁起来,他不可能在涿县呆太长的时间,他携带的粮草只能支持七天,而隋军占领高阳县,同时也阻断了他的粮道。

窦建德抑制不住内心的烦躁,狠狠一拳砸在沙盘上,‘砰!’的一声,木头做成的高阳县城砸得四分五裂,他霍地回头喝令:“命令王伏宝务必在三天内击溃高阳县隋军,若失败了,让他提头来见!”

孔德绍吓了一跳,慌忙上前劝道:“王爷息怒,以隋军的精锐和装备,王将军的四万人未必能取胜,一旦失败,还会危及到我们都城的安全。”

“那你说怎么办?现在我们的粮草只能坚持五天,难道就让我放弃,跑了就是为了凑个热闹?”窦建德恼羞成怒地吼叫起来。

“卑职能理解王爷得到重骑兵的急切,但卑职害怕的是,最后重骑兵没有得到,反而损兵折将,得不偿失,王爷,需要理智啊!”

孔德绍一直反对窦建德出兵幽州,但窦建德的决心太大,他的反对一直没有效果,他只好沉默等待机会,而这一次隋军占领高阳县,使窦建德骤然变得被动,孔德绍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又继续劝道:“卑职最担心的是,杨元庆和罗艺联合对付王爷,现在罗艺军队按兵不动,杨元庆的军队也按兵不动,卑职怀疑他们之间已经达成了秘密协议,准备联合进攻我们,现在隋军拿下高阳县就是一个信号,说明杨元庆并不是无所作为,他一直就在背后操纵,难道他就想不到和罗艺联合吗?”

孔德绍一针见血的分析使窦建德有一种无力之感,他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战略错误,不该冒然插手幽州战局,现在导致有点骑虎难下了。

窦建德背着手望着天边的朝阳,他并不是魏刀儿之流的乱匪,而是有着雄才大略之人,他固然因为一时贪婪而走错了路,但他恢复理智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努力去改正。

窦建德叹了口气,“或许你说的正确,可现在如果仓促撤军,必定会遭到杨元庆和罗艺的联合追杀,我现在是骑虎难下。”

孔德绍等的就是窦建德这句话,他立刻道:“只要王爷决定退兵,卑职有一计,可保王爷安然无事撤退。”

窦建德大喜,“你快说,是什么计策?”

……

幽州城内的防御可谓泾渭分明,侯莫陈乂的军队负责东城和北城,薛万钧的军队负责守卫西城和南城,两人之间没有往来,虽然罗艺一直极力调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但作用不大,仅仅只是互不理睬。

薛万钧年约三十余岁,经过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和官场磨练,他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太子昭身边那个充满阳光的年轻侍卫,他心机开始变得深沉,权力欲望开始变得浓重,虽然他们兄弟支持罗艺成为幽州总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成为罗艺的铁杆心腹,在幽州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薛万钧主张投降唐朝,他和唐朝驸马柴绍的私交极好,柴绍也向他承诺过厚职,而兄弟薛万彻却主张投降隋朝,他们和杨元庆有旧交,他们应该能得到重用。

兄弟二人的意见一直相持不下,但有一点他们意见一致,在兄弟之间没有达成共识之前,他们谁也不会擅自行动。

此时,薛万钧心中也同时很焦虑,他兄弟被围困在涿县城内,情况不明,现在局势越来越紧张,他们之间却无法联系。

薛万钧站在城头,远远望着涿县方向,心中充满了忧虑,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

就在这时,远处官道上,两名骑兵向城池疾奔而来,薛万钧的亲兵喊道:“将军,好像是送信兵!”

薛万钧也看见了,两名骑兵速度非常快,仿佛带有很重要的使命,他心中有点不安,难道出什么事了吗?

片刻,两名骑兵奔至城下,大声喊道:“我们奉王爷之命来找薛将军,请问薛将军何在?”

薛万钧探头出城问:“我在这里,有什么事?”

一名骑兵举起一支金令箭,“王爷有令,命薛将军火速前去支援涿县,涿县形势危急!”

第四十七章 意外溃营

报信兵被带上城头,将令箭交给了薛万钧,薛万钧接过令箭看了一眼,竟然是罗艺的金令箭,罗艺有三支金令箭,他曾经说过,只有到最危急的时候他才会使用金令箭,这件事只有极少数幽州高层知道,既然罗艺开始使用它,就说明形势真的危急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回禀将军,窦建德大军攻破涿县,隋军却袖手旁观,王爷率军和窦建德军血战,虽然重新夺回城池,但损失惨重,现在急需将军救援。”

薛万钧吃了一惊,连忙问:“薛万彻将军情况如何?”

“薛万彻身先士卒,率军和窦建德军血战,但不幸被箭矢所伤,他身中三箭,已危在旦夕。”

听说兄弟已危在旦夕,薛万钧猛地咬紧了牙齿,额头青筋爆出,捏紧拳头喊道:“传我的命令,全军紧急集合!”

他又对身边亲兵道:“你去告诉侯莫陈乂,就说涿县形势危急,王爷命我去火速救援,幽州城就交给他了。”

薛万钧对侯莫陈乂倒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