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向氏已怀了三个月身孕,虽然小腹还没有隆起,但她的反应比较大,动作稍微快一点,她便会觉得胸闷难受,所以她走路小心翼翼,芊芊细步,不知究里的夫人们还在后面暗暗指点,赞她款步姗姗,袅袅娜娜。

她走到秦琼夫人贾氏面前,挽住她的胳膊,“贾夫人跟我来,我给你看一件有趣的东西。”

秦琼夫人贾氏年已三十七八岁了,已经做了祖母,女儿只比向氏小一岁,她打扮得很朴素,头戴银钗,脸上略施薄粉,穿一身稍旧的长裙,虽然是锦缎长裙,但款式很老,看得出有点年头了,她这身打扮在诸位珠光宝气的夫人中有点格格不入。

贾夫人出身小商人家庭,但知书达理,生性简朴,看不惯铺张浪费,最近一个多月太原官场后院忽然刮起的这股奢侈之风令她十分反感,她便写信告诉了自己丈夫,秦琼又将此事告诉了杨元庆,因此才有了今天的宴会。

或许是因为秦琼和程咬金关系极好的缘故,贾夫人也格外关照程咬金妻子向氏,向氏几乎隔三岔五便来找贾夫人聊天。

贾氏十分厌恶这个苏威的新妇叶氏,头上戴的金翠像暴发户似的粗俗不堪,嘴上还刻薄讥讽,她正要走开,听见向氏叫自己,便回头笑问,“什么事?”

贾夫人又关切地看一眼向氏的肚子,小声问:“要不要紧?”

“今天还好,肚子里的小家伙争气,没有给我捣乱。”

向氏眉开眼笑地拉着贾夫人向外走去,“我给你看一样东西,真的很让人惊讶。”

她带着贾夫人来到前院,院子里停了一辆马车,一大群夫人正围着马车指指点点,贾夫人慢慢走上前,她心中也有点奇怪,马车非常普通,没有任何装饰,除了稍微宽大一点,其他和租赁车行的马车没有什么区别。

马车本身没有什么奇怪,贾夫人只是奇怪这么一辆略显寒酸的马车竟然出现在楚王府。

向氏打开车门,探头看了一眼,回头道:“车厢里更简单呢!”

众夫人都涌上前,探头向里面望去,只见里面只铺着一床地衣,摆一张小桌子,其他什么都没有,更没有车壁上的装饰。

“这是谁的马车,竟然摆放在正院?”众夫人们都奇怪地问。

这时一名小丫鬟上前施礼,“各位夫人,王妃请大家进正殿了。”

一名夫人指了指马车问她,“这是王府上的谁的马车,怎么停在这里?”

“回禀各位夫人,这是我家王妃的马车。”

前院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众夫人面面相觑,这么寒酸的马车竟然是楚王妃的马车,令人不可思议。

“不会吧!”

向氏有些不相信地问:“这真是王妃的马车?”

小丫鬟一本正经道:“王妃说,天下还有很多穷人吃不起饭,还有很多孩子冻饿而死,她当约束自己和王府,力求简朴,不能有半点骄奢,这是王妃对我们说的。”

“说得好!”贾夫人忍不住鼓掌叫好,院子里十分安静,很多夫人都羞愧地低下头,王妃把马车摆在这里,就是给她们看的。

丫鬟又道:“大家跟我来吧!王妃请大家进殿。”

众人跟着丫鬟走进了大殿,大殿里已经安静下来,夫人们都纷纷入座了,这时有侍卫高喊:“楚王妃驾到!”

只听一阵脚步声,楚王妃裴敏秋在一群丫鬟簇拥下,从正门走进了大殿,她面带微笑,姿容皎若秋月,头梳反绾髻,头上没有任何华丽的首饰,只用一根简单的玉簪穿过,脸上薄施粉黛,让人惊讶的是,她身上竟然穿着一件白色的细麻短襦,系一条长裙,也是用细麻织成,明显有点粗糙,一身打扮和贫寒人家的主妇没有什么区别,但她举手投足之间那种雍容大气的风度却是在坐任何一个夫人都无法比拟,她一一向各位夫人点头示意,从容向殿堂上方走去。

大殿内顿时有些微微骚动起来,堂堂的楚王妃竟打扮得如此简朴,一些聪明的夫人都隐隐猜到了,这是楚王妃要以身作则,刹住最近这股官场后院流行的竞奢之风。

裴敏秋走上殿堂,看了众人一眼,面对微笑地歉然道:“今天请大家来赴宴,招待不周,请大家多多包涵!”

大殿内还是很安静,没有人敢多说话,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无比的羞愧,王妃的布衣荆裙和她们的珠光宝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裴敏秋举起酒杯,又对众夫人道:“天下远未统一,苍生未受福泽,将士们在前方为国浴血奋战,此天寒地冻之时,在开宴之前,我提一个建议,我们每个人为前线将士捐一百双鞋袜,以尽我们慰军之心意。”

这时,十几名丫鬟端着大盘子走进来,盘子里放着鞋袜,裴敏秋又笑道:“这些鞋袜都是我带领家人做的,包括我这身衣裙,也是我亲手纺线织布做成,我并不是要求大家像我一样纺线织布,大家也可以去买,并不贵,这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如果每个人都捐一百双鞋袜,那么十万将士就可以感受到后方支持和温暖。”

叶氏紧咬嘴唇,她忍不住问道:“请问王妃,你刚才说你这身衣服是自己亲手纺线织布做的,是真的吗?”

裴敏秋笑着点点头,“叶夫人若不相信,我可以示范!”

她回头吩咐丫鬟几句,丫鬟下去了,片刻,十几名家仆抬着一架纺车和一台织布机上来,摆在大殿上,裴敏秋走到织布机前坐下,整理了线头,她动作熟练地操作起织布机,‘咔嚓!咔嚓!’大殿里响起了机杼声,一幅细麻白布渐渐在她手中织成。

……

次日,太原城头的大街上再也看不见镶金嵌银的华丽马车,官员府里驶出来的车辆,都变成了一辆辆简单而朴素的寻常马车。

第二十一章 钱货漏洞

楚王妃的宴请引起满朝轰动,文武百官纷纷赞扬,盛赞王妃克己俭朴,乃天下臣民之福,王妃的以身作则,使官场后院的夫人们纷纷收敛了竞奢的习气,出门上街开始行效俭朴之风,虽然不可能让女人一下子改变心性,但至少抛头露面之时都变得低调了,首饰绸衣也只能私下在家里穿戴。

不仅女人们收敛,连官员们自己也不好意思再招摇显摆,尽量衣着简朴,鞍马寻常,上行下效,一件小事便使整个太原的风气得到了巨大改变,浮华奢侈之风一洗而尽。

就在太原民众纷纷盛赞王妃之时,杨元庆却不在太原,体会不到官民对王妃的爱戴,新年将至,他作为军队最高统帅,不可能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他在两千骑兵的护卫下,浩浩荡荡来到了河东郡,和驻守河东郡的五千将士共饮屠苏酒,然后将转到河内郡,再和河内郡的将士共度新年,他还要马不停蹄赶往恒山郡和上谷郡,那里的将士也在等着他。

腊月二十四,杨元庆抵达了河东城。

此时由于隋唐两朝达成了和解协议,两朝之间的边境驻军已经大幅度削减,唐朝将大量兵力调去对付梁师都,而隋朝则将兵力调去河北,使原本重军驻防的河东郡一下子冷清下来。

河东郡的主将是亚将崔破军,听说总管到来,他出城三十里前来迎接。

‘呜——’远方号角吹响,崔破军率领三百名士兵飞驰而至,他翻身下马,上前在杨元庆马前单膝跪下,“末将崔破军,特来迎接总管前来河东郡视察!”

杨元庆下马将他扶起,笑呵呵道:“崔将军请起!“

杨元庆又对三百名向他下跪的军士摆摆手,“各位弟兄辛苦了,请起吧!”

“谢总管!”

杨元庆又向崔破军身后看了看,笑问道:“萧旅帅在吗?”

一名年约十六七岁的年轻旅帅骑马奔上来,在马上拱手,“萧延年参见总管!”

萧延年正是宇文成都之子,两个月前带着母亲来到太原投靠了杨元庆,杨元庆将他们母子安置在自己府中,又安排萧延年去晋阳宫做侍卫,萧延年却不愿呆在京城,愿意去军中实战,考虑良久,杨元庆便同意他从军,并破格任命他为军中旅帅,驻防河东郡。

杨元庆因为宇文成都的关系,对萧延年格外爱护,萧延年长得酷似其父,身材高大魁梧,力大无穷,也使一杆凤尾鎏金镗,他武艺得到父亲真传,超然绝伦,只是还比较年轻,作战经验不足。

杨元庆上前拍拍他的肩膀笑道:“新年要不要回去陪母亲过年?”

杨元庆只是开一个玩笑,不料萧延年却肃然道:“从军当年不得请假,军纪如山,末将安敢回太原!”

杨元庆哈哈大笑起来,“好!好一个军纪如山。”

他翻身上马,从亲兵手上接过自己的弓,抽出一支铁箭,对萧延年笑道:“当年我和你父亲曾比过箭,听说你的箭术不亚于父亲,让我见识一下。”

萧延年年轻气盛,他不止一次听父亲说过,杨元庆箭术天下无双,他心中极想一见,他也自恃箭术高明,便毫不犹豫摘下自己的两石硬弓,抽出一支箭,对杨元庆拱手道:“请总管出题!”

杨元庆抬头向天空望去,冬天候鸟南下,天空宁静,倒是在百步外的小河边有一株柳树,柳枝细长密集,杨元庆用铁箭一指,“那边有一株柳树,你可射百步穿柳之术。”

说完杨元庆催动战马疾奔,奔出一百五十步,他张弓搭箭,在高速中一箭射去,铁箭如黑色闪电从密集的柳条中穿过,没有动一枝柳条,赢得士兵们的一片喝彩,杨元庆放下弓,笑吟吟地看着他。

萧延年咬一下嘴唇,百步穿杨他没有问题,但一百五十步他从未射过,他忽然狠狠一咬嘴唇,催动战马狂奔,也奔至一百五十步外,猛地回头一箭射去,箭飞疾快,从密集的柳条中穿过,但最后一根柳条却微微动了一下,引来士兵们一片遗憾的叹息声。

萧延年的脸顿时胀得通红,羞愧地低下头,杨元庆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希望下次见到你,你能左右开弓一百五十步外穿杨而过。”

杨元庆微微一笑,在众人护卫下,向河东城疾驰而去,只留下萧延年怔怔地望着柳树发呆。

杨元庆没有急着进城,而是去了蒲津渡,按照隋唐两朝间的和解协议,双方在蒲津渡恢复原有的铁索浮桥,此时一座长长的铁索浮桥已出现在千里冰封的黄河之上,为了不影响航运,这座浮桥也采用了李春的办法,利用冬季枯水期,围堰排水,在河底打下一百二十根木桩,在河中央建造了一座真桥,船只就能从巨大的桥洞下穿过,远远望去,浮桥在河央处形成了一道弧形,气势壮观,时值新年前夕,铁索浮桥上人来人往,格外热闹,很多商人赶着骡马,满载着货物从对岸过来。

杨元庆立马在一座高高的山丘上,注视着远方的关中,天气晴朗,可以清晰地看见对岸的森林和山脉。

凝视片刻,杨元庆又回头问崔破军,“最近对岸唐军有什么异动吗?”

崔破军摇摇头,“回禀总管,没有任何异动,我们也常派斥候扮作商人去对岸查看情况,对岸也大概有五千驻军,主将叫盛彦师,前几天,还派人送来几百筐山果,我们也送去一些羊肉。”

停一下,崔破军又道:“好像裴长史有什么重要事情要朝廷禀报,昨天还说起。”

话音刚落,有士兵便喊道:“裴长史来了!”

只见十几名骑马之人从远处奔至,为首官员五十岁上下,身材中等,容貌很像裴矩,他便是裴矩长子裴文靖,长年在地方上为官,杨元庆娶裴敏秋这么多年,也只见他两次。

裴文靖原是南阳郡太守,因乱匪朱桀率十万大军攻陷南阳郡,裴文靖仓惶北逃,新隋朝建立后,裴文靖被任命为河东郡长史。

裴文靖虽然有一个精明过人的相国父亲,但他本人能力比较平庸,入仕二十年才被升为太守,属于虎父犬子类型,不过他的长子裴晋却不错,年轻有为,早在洛阳便是年轻一代官员的佼佼者,裴矩对儿子很失望,他把希望都寄托孙子身上。

裴文靖虽然能力平庸,但为人却很谦虚低调,也比较清廉,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他催马上前向杨元庆躬身施礼,“卑职河东郡长史裴文靖,参见杨总管!”

杨元庆笑着回礼问道“新年期间,裴长史要回太原吗?”

裴文靖摇摇头,“今年卑职事务繁忙,暂时不回去了,打算明年清明回闻喜祭祖。”

杨元庆点点头,“辛苦裴长史了,刚才崔将军说你有重要事情要禀报朝廷,不知是什么事?”

裴文靖想了想道:“卑职前几天破获一家私人钱庄,得到一个情报,有商人利用新旧钱币的漏洞谋取暴利。”

新隋朝建立之前,河东地区和大隋其他郡县一样,都是使用比较差的大业钱,由于私钱泛滥,货币极为混乱,新隋朝建立后,立刻发行含铜量极高的新钱,大业钱禁止流通,所有县城内都指定了专门的邸店为兑换点,准许民众用旧钱换新钱,并严禁私人兑换,在太原就发现了漏洞,有人铸造假新钱来兑换旧钱,哄骗那些没有见过新钱的 人,然后用兑来的旧钱再去换真的新钱,一旦发现就是满门抄斩,刑罚极为严厉。

杨元庆的脸立刻沉了下来,“什么样的漏洞?”

在河东郡发生这种事情,他第一个反应便联想到了唐朝铸假钱来河东流通,破坏隋朝币制。

裴文靖见杨元庆脸色沉了下来,明白他的心情,便连忙笑道:“这个漏洞倒不是铸造假钱,而是隋唐两朝之间的币值漏洞。”

杨元庆微微一怔,隋唐两朝之间的币值漏洞,这倒是他没有想到,他心中倒有点兴趣了,追问道:“具体说说,什么样的漏洞?”

“听说长安有邸店专门收购我们的新钱,两文新钱可以换五文大业钱,而在我们这边,两文新钱只能换四文大业钱,所以有人就利用这一文钱的差价,来回倒手,从中牟取暴利。”

杨元庆沉思良久,忽然问道:“新钱可以关中流通吗?”

“当然可以,我们新钱的含铜量很高,在关中地区非常受欢迎,如果流通量足够大的话,我估计关中店铺也不再收大业钱了。”

杨元庆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是这样,他完全可以用新钱去关中大量购买粮油布匹等重要物资,这几年他们在盐川郡开采铁矿时也同时开采伴生铜矿,得到了大量的上品铜锭,一直在大规模铸钱,现在他们铸造的钱已经完全能满足河东地区的流通,如果再加大铸钱量,用铜钱换取唐朝的物资,这是很不错的削弱唐朝的办法。

甚至在晋阳宫仓城的仓库内就堆放有大量兑换来的大业钱,本来是打算熔化,既然大业钱可以在唐朝流通,那为什么不用这些钱从唐朝购买粮食布匹等物资呢?

这个念头让杨元庆有些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在他们和解中就有一条,双方保持贸易畅通,这就使他大量采购关中物资成为可能,尤其在冬天,黄河冰面可随意通过,只要用一个月的时间,他便可以重创唐朝的国力,使关中物资面临严重短缺。

想到这,杨元庆立刻对裴文靖道:“我打算接见河东郡的大商人,你替我安排一下,时间就订在明天上午。”

杨元庆随即又对身后陪同他出访的裴青松道:“我要立刻发一封鹰信给太原,你记录吧!”

第二十二章 河东绅商

次日一早,裴文靖带着十五名河东郡的大商人快步前往府衙,尽管这十五名大商人都有亿万身家,在河东民间都有响当当的名头,但在士军农工的隋朝,商人是没有任何地位,不准骑马,不准纳妾,只准穿黑色布衣,在大多数涉及商人的官府审案中,败诉方大多是商人。

但随着天下大乱,这些繁琐的条文对商人们也失去约束力,不少商人也偷偷地骑马穿袍,甚至不少商人都有了华丽的马车,娶了小妾,但随着新隋的建立,很多商人害怕被清算,又偷偷地将马换成驴,将锦袍压箱,改穿黑布衣,将小妾称为丫鬟。

尽管新隋并没有清算商人们的一些愈规行为,但他们依旧惶惶不安,有的甚至给自己安排了后路,不料,昨天裴长史忽然找到他们,说楚王将接见他们,这令十五名大商人惊喜交集,这是从未有过之事,这意味着什么?尽管在官方,杨元庆只是尚书令、摄政王,但在民间,几乎所有的民众都把他视为皇帝了。

他们并不指望杨元庆的一次接见就能改变商人的地位,但这是一种信号,一种姿态,一个好的开端。

十五名大商人都身着黑色布衣,簇拥在裴文靖的身后,跟着他走进了府衙议事堂,见楚王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麻烦,不用事先学习礼仪,也不用统一口径,更不用沐浴更衣,只是士兵一次又一次的搜身让他们感觉到安保之严密。

议事堂内,河东郡太守杜淹正陪同杨元庆说话,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在洛阳官任工部尚书,一个多月前,由于洛阳局势紧张,杜淹便和挚友戴胄以及杜如晦之弟杜楚客从洛阳逃到太原,杨元庆遂任命杜淹为河东郡太守,杜楚客出任吏部郎中,戴胄为大理寺卿。

杜淹听院子里传来脚步声,见裴文靖身后跟着大群黑衣商人,便对杨元庆笑道:“他们来了。”

杨元庆找这些商人来,一方面固然是和昨天的想法有关,另一方面,他也想通过这次契机,稍稍提高商人的地位,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能加快河东河北的物资流通,什么事情都靠官府,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这时,十五名大商人走进了议事堂,这些商人已经见过太守杜淹了,他们见杜淹陪同一名年轻的军中高官,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就是掌控隋朝的君王,楚王杨元庆。

裴文靖上前施一礼,“启禀总管,他们都带来了。”

十五名商人一起跪下,“小民参见楚王殿下!”

“各位绅贾免礼,请坐!”

大堂两边摆放了十几张单人坐榻,就是给他们准备,十五名大商人都一一坐下,每个人却在回味着刚才杨元庆对他们的称呼,居然叫他们绅贾,绅是指有名望的大户人家,一般轮不到他们,行走倒卖货物称为商,坐地开店卖货称为贾,平时人们都称他们为行商、商家或者大贾,绝对没有一个绅字,而杨元庆居然叫他们绅贾,这难道就意味着他们的地位将有所改变?每个人的心中都开始亮了起来。

紧接着又有十几名侍卫给他们上了茶,令商人们有点受宠若惊,连声感谢。

杨元庆看了众人一眼,大多四五十岁,很多长得肥头大耳,大腹便便,虽然穿着地位低下的黑衣,但这种养尊处优的派头,却不是一般人能比拟,他微微一笑,问道:“在座诸位有没有谁去过丰州?”

众商人面面相觑,最后坐在第二位的一名商人道:“回禀楚王殿下,我的商队曾经去过几次丰州,小民没有去过,只是听手下管事描述了一下。”

杜淹低声对杨元庆道:“此人姓李,是河东郡有名的粮商。”

杨元庆点点头笑道:“原来是李绅贾,你不妨给大家说说你手下在丰州的所见所闻,你可以实话实说。”

“是!”

李绅贾想了想,便提高声音道:“大概在前年,我的一支商队去丰州贩蒲桃酒,在丰州呆了不到一个月,他说对丰州最大印象就是规矩很严厉,但又很自由,说比如进城时,所有的兵器都不准携带,在一个城池超过三天就必须向官府备案,写清滞留理由,最多不能超过一月,如果超过一个月,就要申请定居,要交一笔保证金,当然事后会如数退还,这是严厉的一面,而自由的一面就是商人可以随意穿衣服,可以骑马,没有什么商籍、匠籍,只有民籍和军籍之分,商人没有任何歧视,和正常的平民一样……”

看得出这个姓李的商人很健谈,是个做生意的老手,很会揣摩杨元庆的心思,说到严厉的一面,他尽量轻描淡写,说到自由的一面,他又浓墨重彩地描述,杨元庆没有打断他的侃侃而谈,他慢慢喝茶,注意商人们的表情,当说到商人没有任何歧视,和正常的平民一样时,所有人都了异常变化,有人坐立不安地扭动身子,有的人听得全神贯注,眼睛里闪烁着期盼的亮光。

看得出,商人的地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其实杨元庆很清楚,天下争霸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势,也是经济、政治乃至于民心相背的全方位争夺,说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民心又是和经济、稳定等等紧密相连。

北隋之所以做得不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丰州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物资,所以支撑得起,还有河东受到的乱匪涂炭要比河北河南少得多,本身的人口经济状况都不错,但随着河北战役的推进,丰州的积累逐渐减少,他就不能再耗用从前的积蓄,必须要靠自身的经济发展来实现复兴,这就需要依靠商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

等李绅贾说完,杨元庆又对众人道:“丰州之所以严厉,是因为要防止细作混入,事实上如果是统一的江山,那就不会有那么多严厉的限制,但自由是我的思路,我主张取消商籍和匠籍,恢复他们的正常民籍,我也不赞成先帝对商人的歧视,我打算全面取消对商人的种种限制……”

杨元庆说到这里,下面的商人顿时骚动起来,每个人都异常兴奋,窃窃之声响成一片,杨元庆摆摆手,又让众人安静下来。

“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之所以给丰州商人这么多自由,那是因为他们自己争气,新移民来了,商人们总是主动地帮助官府,他们搭建粥棚,帮助临时安置移民,突厥打来了,他们尽其所能帮助老弱撤退,给前方的将士捐衣捐粮,兴办学堂,照顾孤老有的他们的出力,如此,当我提出丰州撤销商籍时,便得到了丰州官员们的一致支持,可谓水到渠成,不瞒各位,我刚才称呼大家为绅贾,这是我在丰州的一贯称谓,其实和你们无关。”

大堂内一片寂静,楚王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要想得到自己,获得平等,还得靠他们拿出实际态度来,众商人沉默良久,一名资历最老的商人道:“启禀殿下,我们也愿意这样做,就怕官府不领情,民间几百年来形成的歧视难以改变,所以我们有顾虑,不敢为之。”

杨元庆笑道:“几百年形成的歧视和想法确实很难改变,但不是没有机会,在盛世机会不多,但在乱世却是很好的机会,如果你们在乱世有所作为,相信会极大扭转这种歧视,而且我不会因为你们的努力就惠及所有商人,那样也不公平,我会在河东郡进行试点,你们成功了,我就会率先在河东郡取消商籍,给你们以平等待遇,你们的子弟甚至也能考试入仕。”

议事堂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旁边太守杜淹和裴文靖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露出欣喜之色,他们都知道这些大商人都富可敌国,可一个个都一毛不发,如果能够把他们财力物力调动起来,将会极大减轻官府的压力。

这时,那名资历最老的商人又问:“启禀殿下,那我们又该怎么做?”

杨元庆摇摇头,“该怎么做由你们自己决定,我建议你们成立商会,大家坐在一起商量该怎么做,而不是官府要你们就做,不要你们做就不做,那不行,有了商会,你们就可以协调行动,也不至于这家出钱,那家出钱多,会有人觉得不公平,我的建议你们想想。”

成立商会,这倒是个好办法,只是官府会同意吗?所有商人都向杜淹和裴文靖望去。

杜淹苦笑一下,对杨元庆道:“只要朝廷下旨,同意各郡成立商会,卑职没有意见。”

“这个没有问题,我回去后就会让朝廷下发旨意,准许河东郡先试行,如果河东郡的试行情况不错,紫微阁将正式讨论修改隋律中涉及到商律的部分,你们河东郡可以先试行商会。”

杜淹点点头,“卑职明白了。”

说到这里,杨元庆又对众商人笑道:“今天找你们来,是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刚才已经说了,希望商人能发挥作用,协助官府安置灾民,扶助老弱,现在我再说第二件事,是我想托大家做一个大买卖。”

第二十三章 隐形力量

杨元庆取出两枚铜钱,一枚是他发行的新钱,一枚是旧大业钱,他将钱放在桌上对众人道:“这两枚钱大家都很熟悉,我听说有人利用这两枚钱在隋唐间的差价来谋取暴利,我不知在座诸位中有没有人这样做,我这里要提醒大家,我已经给军队下了命令,严禁关中的大业钱进入河东,当然少量可以,每个人携带大业钱不能超过十吊,先警告半个月,半个月后超过千吊者将直接抓捕入狱,钱财没收,如果商人带了一千吊钱怎么办?很简单,去买货物入境,不要再触犯禁令,这件事我先提醒大家了。”

一名商人道:“回禀殿下,这件事我们都有所耳闻,但我们没有做此事,对我们来说,拿巨额铜钱在关中行走风险太大,这件事是关中那边的商人在做,殿下禁止大业钱入境,也就堵住了他们的门路,这件事我相信以后不会再有了。”

“好吧!既然如此,这件事我就不再说了。”

杨元庆便不再提此事,话题一转,他又笑道:“自从新钱发行以来,已经半年多了,我们手中储备了大量兑换来的大业钱,都堆放在晋阳宫仓库里,本打算全部销毁熔铸,但听说关中和巴蜀还在通行大业钱,我就想,与其销毁它们,不用利用它们从关中买些物资回来,我知道你们这些大商人都有各自的门路,我想把钱交给你们,由你们替我购进物资,什么物资都可以,粮食、油盐、布匹、茶叶、丝绸、牛羊、木材等等,这件事办得好,我会记下你们的功劳,怎么样?”

十五名商人大眼瞪小眼,他们现在才明白楚王找他们来做什么,刚才说了半天让他们激动的话,原来竟然是让他们去掏唐朝的家底,以他们的门路不是不可以办到,只是一旦被唐朝查获,就会面临扣人扣货的危险,当然,货物风险与他们无关,但人和骡马的损失却是他们的,这里面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沉默良久,那名资历最老的商人道:“殿下,这样做会有很大的风险,我们担心……”

不等他说完,杨元庆一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淡淡道:“你们都是河东郡有名的大商家,和关陇商贸紧密,我是外行,不懂得怎么回避风险,但你们应该知道,这件事你们回去商量吧!钱过两天就会从太原运到,我等待你们的好消息。”

……

十五名商人都无可奈何地回去了,裴文靖临时有事先去处理,议事堂内只剩下杨元庆和杜淹两人。

在杨元庆和众商人谈话之时,杜淹基本都没有多言,但他心中却有很多忧虑,直到此时他才小心翼翼道:“不瞒总管,其实我也觉得这件事风险很大,一旦唐朝发现,他们确实会遭遇很大的危险。”

杨元庆对这个风险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他笑了笑道:“这件事杜太守就不用替他们操心了,他们都是成了精的商人,他们知道该怎么回避风险,他们绝对不会把自己陷入到危险境地,比官府要懂得多,所以很多事情不妨交给他们去做,他们会做得更好。”

杜淹见杨元庆胸有成竹,而且这件事已经定下来了,他担忧也没有意义,他又想到另一件事,道:“其实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