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孝恭虽然在浅水原被薛举击败,但他却率三万军在上洛郡大败乱匪朱桀,收复了上洛郡,派重兵把守武关,李渊遂命他为南路军元帅,率五万军入汉中巴蜀。

就在李渊四面出击,凯歌连奏之时,一个让他无比恐慌的消息传来,杨元庆亲率重兵东征,出现在马邑郡。

武德殿内,李渊坐在地图前已经快有两个时辰,尽管他此时势力强大,但他骨子里却害怕杨元庆,他一直把杨元庆视为他的大敌,如今杨元庆率军东征,他立刻想到自己的老巢太原,杨元庆东征,攻打太原将不可避免。

该怎么应对杨元庆的强势东征,怎么样才能保住太原,此时,李渊终于相信了次子世民提醒他的话,杨元庆入关中的意图是拖住他的军队,杨元庆的真正目的是东进。

不过就算相信也无可奈何,他现在根本就无力顾及河东和太原,他四面出击,能够调集的富余军队只有五万人,而且这五万人还要拱卫长安,除非是把南下巴蜀的李孝恭军队调回来,可这也不现实,如果他放弃巴蜀,就会被萧铣西梁军抢先占领,而汉中巴蜀各郡都表示愿意效忠他,这又是他承受不起的代价。

李渊心中忧虑之急,这时,一直在旁边陪同他的长子李建成小声道:“父亲,孩儿认为形势还没有那样严重,也不用太过于操心。”

李渊看了儿子一眼,“说说你的理由。”

李建成因为上次判断杨元庆入关中的原因失误,他心中着实有些不安,他一直不敢多言,只因为父亲的焦虑让他心有不忍,才终于出言相劝。

“父亲,孩儿认为杨元庆刚刚和突厥大战,损失严重,他要防御丰州和灵武郡,他不可能派太多的兵力出征,现在得到的消息是他只带了三万人,这就证实了孩儿的判断,就算他剿灭刘武周,获得不少兵力,但刘武周军队的战斗力要弱得多,实际上,我们在兵力上并不比他弱,又有太原坚城之利,孩儿认为,关键是要选好将帅,父亲应该着重考虑这一点。”

李渊点点头,长子说得有道理,他又问:“你认为谁为主将比较稳妥?”

“孩儿建议屈突通为主将,他防守能力较强,而且杨元庆也对他颇为忌惮。”

李建成提到屈突通,李渊的眉头微微一皱,便问建成:“何以见得杨元庆对他有忌惮?”

“父亲忘了吗?屈突通在大业九年被任命为关内诸郡总管,率五万军进驻延安郡,整整两年时间,杨元庆不敢动他,直到去年雁门之围,屈突通才撤去,这不符合杨元庆的强势作风,只能有一个解释,杨元庆对他颇为忌惮。”

李建成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李渊心中却不是太相信屈突通,他想起屈突通在河东郡忠于隋朝,最后被逼无奈才投降自己,还不到两个月时间,他怎么能任命屈突通为主将,只是这个真正的原因他不想说出来。

“可是我担心屈突通可能和元吉合不来,他们甚至还没有见过面。”

“父亲,元吉守太原城,屈突通为外援,两人其实并没有什么联系,应该无妨。”

“让我再考虑一下吧!你先退下。”

“是,孩儿告退。”

李建成知道父亲是不太愿意派屈突通为主将,心中有些遗憾,但他却没有办法,只得施一礼,退了下去。

李渊又沉思片刻,这时,侍卫在门口禀报,“禀报大丞相,裴长史求见。”

李渊对裴寂一向信任有加,他连忙道:“速请他进来!”

片刻,裴寂匆匆走进房间,向李渊一躬到地,“微臣裴寂,参见唐王殿下!”

李渊不准别人称他为他为唐王,不准称臣,惟独裴寂坚持称李渊为唐王,自称微臣,为此李渊当众斥责他几次,他就是不改,李渊拿他也没有办法。

此时他对裴寂的称呼也已经不放在心上了,李渊叹了口气道:“长史可是为杨元庆之事来见我?”

“正是!”

“先坐下再说吧!”

李渊请裴寂坐下,又命人上了茶,裴寂这才建议道:“微臣劝殿下不用多派大军,派两万人足够,关键是要选对主将?”

李渊点点头,“建成也是这样劝我,我也接受了,关键是这个主将我拿不定主意。”

裴寂好奇地问:“不知世子推荐何人为主将?”

“建成推荐屈突通为主将。”

“不妥!”

裴寂立刻摇头,“世子的推荐,微臣绝不赞成。”

“为什么?”

“殿下,屈突通投降尚不到两月,家眷还在洛阳,一旦越王赦他之罪,召他去拱卫洛阳,殿下说他是去还是不去?”

裴寂的话说中了李渊的心思,他本来还有点犹豫,现在他下定了决心,决不能派屈突通为主将,副将也不行。

裴寂又道:“微臣今天来是想提醒殿下,河东钱粮富庶,人口众多,正是起兵自立的宝地,且不可用外人为主将,微臣推荐李叔良为主将,刘弘基为副将。”

“可是杨玄感兵败教训尚在,尽用李氏为将,恐怕会重蹈玄感覆辙。”

“不然!”

裴寂笑道:“杨玄感用家族的策略本身没有错,只是他的族人大多是庸碌之辈,才坏了大事,而殿下族人英才济济,当以大用,再说武重族人,文重良才,这才是固守江山的良策,殿下不必多疑。”

李渊被说动了,其实最合适是次子世民,但薛举直接威胁关中,非世民不能抵御,李孝恭又南下巴蜀,李叔良略逊一筹,不过他为人稳重,兵马娴熟,不过和杨元庆相比,李叔良还是差了一点,还需要一个谋略之士辅佐,这样就圆满了。

李渊便笑道:“李叔良、刘弘基虽有带兵之才,但文略欠佳,我想请长史一并同行,北救河东,不知裴公是否愿意?”

裴寂躬身道:“殿下有令,裴寂安敢不从!”

李渊当即下令,封李叔良为河东道行军元帅、右骁卫大将军,河东各郡军马皆受其调遣,又命刘弘基为副将,裴寂为行军司马,率两万关中精兵前去支援河东。

也就在这时,杨元庆在马邑郡大破刘武周的消息传来,局势危急,李渊催促李叔良立刻北上支援。

……

刘文静匆匆来到了武德殿前,他向侍卫道:“请转告相国,刘文静有急事求见!”

刘文静是两天前才从丰州回来,李渊亲自置酒替他压惊,坦言是自己的失误,才使刘文静蒙受被掳的耻辱,并下令嘉奖刘文静宁饿死而不屈的风骨,赏他白银千两,让他在家静养,等身体恢复后再官复原职,这一切都让刘文静感动不已。

这几天他在家中静养,没有参与军务,忽然听到李渊派李叔良为主帅前去河东救援,令他大吃一惊,急忙赶来阻止。

片刻,侍卫出来道:“丞相有请先生,请随我来!”

刘文静跟着侍卫,快步向内府走去,走进官房,刘文静上前向李渊深施一礼,“卑职参见相国。”

“刘公身体可好一点?”李渊异常关心地问道。

“多谢相国关心,卑职的身体已经好了,随时愿为相国效力。”

“不急!不急!”

李渊呵呵笑了起来,“你是本相第一大才,有你施展才华的机会,我要求你把身体彻底养好,需要什么物品,尽管开口。”

“相国的美意卑职心领了,但卑职今天来,是想劝相国不要用叔良为主将,他虽有才,但他不是杨元庆的对手,如果他再失败,恐怕太原危急,河东危急,卑职建议调回世民去河东,可命窦抗扼守大震关,先采取守势,薛举必然会北上进攻李轨,且让他们两家内斗,我们可坐收渔人之利,等太原局势稳住,拿下巴蜀,再回头对付薛举不迟。”

李渊微微笑道:“世民虽然能干,但我也不止他一个大将,叔良是我从弟,我对他很了解,他从小弓马娴熟,好学兵法,可谓文武双全,就算他差一点,还有裴寂和刘弘基辅佐,取长补短,足以对付杨元庆,再说临阵换将是兵之大忌,我既已用他为将,又何悔之,刘公不用再说了,这件事我已决定,不想再更改。”

刘文静心急,还想再劝,李渊却对旁边侍卫笑道:“把我那支千年人参拿来,我要送给刘公滋养身体。”

李渊亲自把刘文静送走了,他又回到房中,站在窗前沉思了片刻,转身慢慢从抽屉里取出一封信,这是刘文静在丰州写给家人的平安信,李渊听说刘文静有消息,便以思念为由,把这封信要了过来。

李渊面无表情地又看了一遍这封信,他的目光落在最后一行上,‘丰州富饶,人民安定,吏治清廉,令天下士人向往之,乃乱世中一块净土也!’

李渊的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

第二十二章 娶得佳妻

丰州军营一座大帐内欢声笑语,三百对新婚夫妻共坐一堂,共饮新婚庆酒。

数天前,杨元庆告示三军诸将,凡旅帅以上未娶妻者,皆可报名迎娶宫女,那日刘武周送来三百名宫女,个个仪态婀娜,姿容上佳,身家清白,而且都是完璧之女,使隋军将官们个个怦然心动,因此未娶妻者踊跃报名,皆想娶宫女为妻,一时间报名之将有二百余人,杨元庆又将部分未娶亲的亲兵凑上,凑成三百人。

将他们的名籍做成纸条,用红绳拴上,送去给三百名宫女随意抽选,配成了三百对佳偶,夫妻对拜成婚,圆房三日后,杨元庆大摆筵席,宴请三百对新婚夫妇。

大帐是缴获的突厥可汗王帐,可容纳千人共餐,正面摆下三百张桌子,一对夫妇共坐一张,其余将领则分坐两边,一盘盘烤好的美味佳肴送了上来,一壶壶美酒摆在桌上,肉山酒海,笑语喧天。

杨元庆举起酒杯对众人笑道:“按理,各位成婚应该明媒正娶,有亲迎等步骤,但现在是战时,一切只能从简,不过明媒正娶是有的,我就是大家的媒人,你们可以回去告诉父母,丰州总管杨元庆是你们的明媒,你们也是在丰州军营内正娶成婚,这是军营第一次开放禁令,这里,我祝大家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请大家饮了这杯酒。”

在一片笑声中,大家饮了第一杯酒,杨元庆又举起第二杯酒笑道:“这一杯酒应该是我妻子敬各位新妇,但她不在军营,只能由我来代劳,我要告诉各位夫人,你们身边的丈夫是丰州军的梁柱,将来都是国之重臣,都会封官封爵,嫁给他们为妻,是你们的福气,你们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这一杯酒我敬你们,你们就是我杨元庆之妹,假如你们被丈夫所欺,可尽管找我妻子告状,但我也希望你们能敬爱丈夫,早生贵子,这杯酒敬各位夫人。”

杨元庆将第二杯酒一饮而尽,众新妇也都端起酒杯浅浅喝了,杨元庆又一挥手,“拿上来!”

只见三百名士兵依次走上来,每人手上都端一只盘子,盘子放一只绿布包裹,士兵们将包裹放在每个人桌上。

杨元庆笑道:“这就算是我作为兄长给各位新妇的嫁妆,大家可以看一看。”

众人心中好奇之极,都忍不住打开了包裹,顿时一片惊呼,每只包裹里是一锭五十两的黄金,五颗明珠,两件首饰,一面铜镜,每个人都一样。

大帐内窃窃议论之声顿时响成一片,女人们互相交头接耳,谈论着各自的首饰。

杨元庆也坐了下来,李靖给他斟了一杯酒,微微笑道:“当年你祖父在破陈后,也替手下亲兵娶了百名陈朝宫女,总管这是在效仿先祖么?”

杨元庆愕然,“我祖父也这样干过?”

李靖点了点头,“他为此还被御史弹劾,说他收买人心,但先帝没有怪罪他,不准朝廷再议论此事,后来便不了了之,想不到总管也颇有先祖之风。”

杨元庆笑了笑道:“这些将领都是我打天下的栋梁,怎么能不好好笼络他们。”

“是啊!”

李靖叹息道:“为主公者须恩威兼施才能得军心,总管能替部下娶妻,让他们组建家庭,这份恩情大家都会记在心中,只是我觉得这次娶妻有点简单仓促,总管应该回去后再给他们操办。”

杨元庆凝视酒杯半晌,淡淡一笑道:“他们都跟我多年,这次东征,也不知什么时候会战死沙场,尽快替他解决终身大事,给他们留下后代,留下一脉骨肉,也算是我给弟兄们的一个交代。”

李靖默然无语,他这才明白杨元庆急于让手下将领成亲的一片苦心。

杨元庆将酒一饮而尽,一回头,见另一边的罗士信郁郁寡欢,便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让你自己挑一个,你怎么不干?”

罗士信摇了摇头,“看到她们,我就想到自己的亡妻,我不想再娶。”

杨元庆心中叹息一声,又缓缓劝他道:“我知道你重情重义,但至少你也应该给自己留个后人,给罗家留一脉香烟,这才是为人子的孝道,你说呢?”

罗士信低头不语,过了一会儿,他苦笑道:“以后再说吧!”

“我会让你大嫂替你留心,为你娶一个好人家的女儿。”

罗士信默默点头,“多谢师兄!”

杨元庆目光落在程咬金的身上,见他喜得脸上开花,不由笑了起来,这小子也终于娶妻了。

在三百名新郎官中,只有程咬金因夺取汾阳宫立下大功,杨元庆特准他自己挑选,程咬金在三百名美女中足足挑了半天,眼睛都挑花了,最后才从三百人中挑选出一个他认为最温柔、最美貌、最贤良、皮肤最白皙的新娘。

程咬金的新娘姓向,名叫秋水,今年十八岁,济北郡东阿县人,和程咬金同乡,这也是程咬金在最后五人中选中她的关键原因。

一夜恩情,程咬金才知道她原来是自己邻乡大地主向重山的孙女,他从小就知道,也算是门当户对,这让他更加怜惜新妇。

向秋水坐在程咬金身旁,喝了几杯酒,更显得容颜娇艳,她主动给丈夫切肉,给他斟酒,伺候得程咬金欢喜异常。

程咬金取出一块玉佩递给她,“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只有程家之媳才有,你带着它去九原县见我老娘,她就认你了。”

向秋水收下了玉佩,她盈盈一笑道:“请夫君放心,妾身一定会照顾好母亲,不知夫君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妾身一起带回去给母亲?”

程咬金仰头想了半天,这才慢慢吞吞从怀中摸出一块玉牌,“这是我这次立功的赏赐牌,可以去九原县总管衙门支取一万吊钱,娘子一并拿去吧!交给母亲保管。”

向秋水接过玉牌,浅浅笑道:“夫君不要用钱吗?”

程咬金摆摆手,“反正过了今晚就不准喝酒了,没有酒喝,我也不用花钱,再说我还有军饷俸禄,实在用钱时再支用一点。”

“可我听说俸禄军饷是发给家人。”

“是吗?我还不知道。”

程咬金心中顿时有些后悔,虽然不准喝酒,但逛青楼也需要钱,总不能两手空空,他想把赏赐玉牌要回来,但向秋水却已经把玉牌贴身收好了,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向秋水嫣然一笑,给他满上一杯酒,“大丈夫应以事业为重,多建功勋,我和母亲以后要依靠你了,还有将来我们的孩儿。”

“嗯!我会的。”

程咬金端起酒杯,迅速瞥了一眼旁边包裹里的黄金,得想个办法把它弄过来,向秋水却从包裹里取了一件首饰给他,“这件首饰夫君收好了,假如急着用钱,可以用它换钱。”

程咬金心中苦涩,连忙将首饰塞还给她,干笑一声道:“这是你的嫁妆,你自己收好,再说首饰是女人用的,我拿着会被人笑话,男人一般都是揣一锭金子。”

“多谢夫君能体谅妾身,这些嫁妆我打算孝敬给母亲,作为给她老人家的见面礼,夫君将来若急用钱,可写封信回来,我会托人把钱送来。”

虽然这样说,向秋水还是悄悄把一颗明珠塞进他手中,刚刚才成婚,怎么可能真的一点钱都不给他。

……

三百对新人喝完婚庆酒,都各自回自己鸳帐,他们今晚是最后相聚,明天大家就要分别。

杨元庆去了中军大帐,他命人把李靖、裴行俨、秦琼等主要将领请来,一齐商议南下攻打太原之事。

这次剿灭刘武周,丰州军一共得了八万降卒,去老弱留精壮,最后整顿得到了五万军队,所有旅帅以上的军官,都是从丰州军中抽去升一级担任,用河套五县送来的兵甲装备后,日夜进行训练。

只是训练士兵需要时日,而攻打太原已是时不我待。

“各位,我刚刚接到长安传来的消息,李渊派族弟李叔良为主将,刘弘基为副将,裴寂为行军司马,率军两万来援救太原,如果考虑河东各郡驻军和太原之兵,李渊在河东的军队共有十万人,而我们只有八万人,但我们的强大骑兵却是对方无法比拟,所以这次对李渊军的作战,我准备发挥骑兵优势,以速度和时机来取胜。”

杨元庆看了众人一眼,又缓缓道:“这次我打算分为南北两军,南军是三万骑兵,由我统帅,北军是五万降军,由李司马率领,我得到情报,敌军已将晋阳宫的物资全部搬进太原城内,晋阳宫已成一座空城,那么北军的基地就设在晋阳宫城内,李司马,你可以一边训练军队,一边和太原城对峙。”

李靖点了点头,“卑职明白!”

杨元庆又对众人道:“而我的三万骑兵,我打算分为五军,我率一万骑兵为主军,其余两万骑兵分为四军,每军五千人,裴将军为第一军。”

裴行俨立刻站起身行一礼,“卑职遵令!”

“苏将军为第二军!”

苏定方也站起身,“遵令!”

杨元庆向他们点点头,目光又落在秦琼和罗士信身上,“秦将军为第三军,罗将军为第四军。”

这时,杨巍急道:“总管,那我的一万军队呢?”

杨元庆笑了笑,“你率一万军队受李司马节制,给我占领霍邑县,霍邑县是整个河东的咽喉要道,你的军队就死守此县。”

杨巍愣了一下,他以为是让他守马邑郡,如果他的军队南下,马邑郡岂不是空虚了。

杨元庆仿佛明白他的心思,便笑道:“如果李渊的军队想来抢占马邑郡,我还求之不得。”

李靖眉头微皱,他明白杨元庆的意思,但杨元庆的部署中有一个漏洞。

“总管,如果马邑郡和雁门郡空虚,会不会被魏刀儿趁机过来掠夺人口,卑职建议杨巍将军守马邑郡和雁门郡,至于霍邑县,卑职派人去镇守。”

杨元庆沉思了片刻,其实他是想用马邑郡和雁门郡为诱饵,引李渊军队北上,不过他确实没有考虑到河北的势力。

杨元庆点了点头,“那修订一下,按照李司马的方案。”

第二十三章 智取霍邑

在疾速行军五天后,这天夜里,秦琼的第三骑兵队抵达了霍邑县境内,夜色笼罩着无边的旷野,远处是韩信岭模糊的山影,四周格外地安静,两里外一座小村庄也沉睡了,看不见一丝灯光。

五千骑兵如一条长长的黑龙,进入了一片占地约百亩的树林,树林里十分昏暗,也异常安静,鸟雀在骑兵进树林时扑棱棱地惊飞了一大片,一条涓细的小河穿过树林,汇进了数里外的汾水。

军队进驻树林,小河边顿时热闹起来,士兵们洗脸饮水,战马也伸长脖子和士兵同享甘美的河水,有几个鲁莽的士兵脱光衣服跳进河中,引来士兵们一片低低的咒骂,几名军官冲上去,用长矛将他们逼出河水,咒骂变成了哄笑。

士兵们开始各自找地方,疲惫地躺在地上,慢慢啃食肉馅面饼,头脑里开始想着如何能升职娶宫女,他们的爱马则静静地站在一旁咀嚼干草,不时同情地看一眼他们的主人。

“有才老弟,你说总管为什么就不让咱们也报名娶宫女?”一名身材矮壮的士兵小声问,他闪烁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半是羡慕半是遗憾的神情。

“这么多和尚,才几个尼姑,你说怎么选?”

躺在地上的士兵不屑地瞥了他一眼,却不留神被战马伸嘴咬去了手中的面饼,他恼火地拍了马脸一下,‘去!吃你的干草。’

他又翻身在枕头的马袋里摸出一张牛肉小葱馅饼,卷起来慢慢地啃,眼睛眯成一条缝,享受着牛肉葱馅的美味,娶宫女对他来说太遥远,还是牛肉饼实在,在中原,牛肉可是一般人吃不到的美味。

矮壮士兵惆怅地叹息一声,自言自语道:“有才老弟,你说什么时候总管能打进洛阳去呢?”

“好了!别做梦了。”

旁边的士兵摸出一块肉干塞给他,“吃吧!吃饱了去立功,立功就能升官,争取升到旅帅就能娶上宫女了。”

“这倒也是!”矮壮士兵嘟囔着找个地方睡觉去了。

在树林深处已经搭起了一座小帐篷,这是专用行军帐,厚实的羊毛织成,密不透光,帐篷里灯光昏暗,勉强可以看清桌上的地图,秦琼正全神贯注地站在地图前,研究着夺取霍邑县的办法。

这次秦琼接受的一个任务,就是用闪击战替李靖的北军夺取霍邑县,秦琼在很多年前来过一次霍县,他对这座县城还有点印象,城墙高大坚固,地势险要,一边是高岭,一边是断崖,断崖下是滔滔的汾水,这座城池扼住了南下的必经官道。

“进达,我想先派人去探查一下守军虚实,你觉得呢?”

这一次秦琼的副将不再是程咬金,而他的老伙计牛进达,两人合作多年,配合默契,牛进达话不多,但他看问题却比较透,能说到点子上。

“我觉得总管让我们骑兵来夺取霍邑县,压根就不是让我们攻打城池,他是想利用骑兵的快,让我们智取霍邑县。”

“我明白你的意思,守军做梦也想不到我们来得这么快,他们现在还没有防备的想法。”

秦琼沉思片刻,忽然笑了起来,“我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

“刚才我们来的时候,不是看见一片村庄里有一座大户人家吗?你还说院墙修得像城墙一样。”

牛进达明白了秦琼的意思,“那我去吧!”

“不!你看守军队,我去。”

……

秦琼所说的村庄叫罗赵村,是霍邑县的大村,原本有村民三百余户,这里离县城很近,一旦闹乱匪,村民们便躲进县城,但去年的贼帅毋端儿造反,使罗赵村遭遇灭顶之灾,村民们逃的逃,死的死,只剩下五六十户人家。

村中有一座大户人家,主人叫罗右蒲,曾当过临汾郡太守,也算是官宦人家,毋端儿占据霍邑县时,他做了毋端儿的长史,保住了房宅和家族,后来又投降了李渊,因为年迈,没有再出仕,留在家中静心养老。

所谓林欲静而风不止,他的府宅紧靠霍邑县这个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就注定了罗右蒲不得安宁。

在一片犬吠声中,一队三百余人的骑兵进了村,很快将罗府团团围住,村外也有数十人把守道路,不准任何人离开。

秦琼翻身下马,上前拍了拍门环,“我们是齐公部下,前来送信!”

门内站满了几十名家丁,拿着棍棒刀枪,如临大敌,一名身子肥胖的管家正趴在门上从门缝偷望,外面是大群官兵,一般人是分不清唐军和隋军的区别,看起来也不是杀气腾腾。

胖管家便跑上台阶对一名年迈的老人道:“老爷,是一队骑兵,不像是乱匪。”

这时,外面又传来秦琼柔和的声音,“我们是齐公部下,前来送信!”

或许是想不到附近还会有什么乱匪的缘故,老人便点点头,“开门吧!”

大门嘎嘎地拉开了,大群全身盔甲的士兵走进了院子,吓得家丁们连连后退,秦琼拱手笑道:“在下是从太原过来,奉齐公之命,前来送一封信,哪位是罗家主?”

“老夫便是!”

老人站起身,心中颇为惊疑,他和齐公李元吉从不认识,会送什么信给他?

“信在哪里?”

秦琼取出一封信,上前递上,就在罗右蒲要接信的一瞬间,秦琼忽然发动,他一拳一脚打翻他身后的两名健壮家丁,一把刀横在了罗右蒲的脖子上,冷冷道:“最好叫住你的家丁。”

突来的变故使家丁们一怔,他们随即大吼着要冲上来,罗右蒲一声大喊:“都别乱动!”

形势很明显,对方的百余名士兵都没有发动,若真打起来,他们一个都活不成,看得出对方并没有杀他们的打算。

罗右蒲是老官场了,便猜到了对方的几分来意,恐怕对方是有事要请自己帮忙。

“你们是什么人?”

“进房里说吧!”

秦琼将罗右蒲拉进了房间,他给士兵们使了个眼色,士兵们将一群不知所措的家丁全部缴了械,三百多名骑兵纷纷进了大院,大门关上。

房间里,罗右蒲坐了下来,他看了一眼秦琼,不急不缓道:“说吧!你们是什么人,找我有什么事?”

“我们是丰州隋军,想要攻取霍邑县,所以特来请你帮忙。”秦琼脸上带着诚恳的笑容。

罗右蒲愣住了,半晌,他嘴里艰难地迸出四个字:‘丰州隋军?’

丰州隋军离他太遥远了,他不知道杨元庆已经率军灭了刘武周,他脑海还想着丰州,那是河套之地,在几千里之外。

“你们取霍邑县做什么?”他脑海一片茫然。

“这个你不用管,你若还是大隋子民,就帮我们取城,事后必有重谢。”

罗右蒲连连摇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家里就只有一百多名家丁,让我怎么帮你?”

这时,一名校尉走了进来,施礼道:“禀报秦将军,从管家口中我们已经问到霍邑县的情况,他说霍邑县约有一千驻军,他们老爷和守将及县令的关系都很好。”

“该死的软蛋!”罗右蒲低声骂道。

秦琼冷笑一声,“你若识时务,就帮我们,否则,你这座府里一个人都活不成,你应该知道什么叫杀人灭口!”

……

次日一早,霍邑县和往常一样城门开启,放人进城出城,一队队商贾赶着满载货物的毛驴走进了城门,城门前站着百名士兵,身披盔甲,手执长矛和盾牌,目光冷厉,没有一丝笑容,在乱世之中,每个士兵都绷紧了弦,有一种的本能的警惕。

尤其霍邑县这种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李渊派了一千精锐的士兵守卫,守将名叫段礼,是李世民手下大将段志玄的侄子,也是一名武艺高强的年轻勇将。

段礼和平常一样,在城头来回巡视,他很敬业,每天在城头要呆三个时辰,他已经得到快报,唐军准备要丰州杨元庆争夺河东,作为战略要地,霍邑县就显得格外重要,段礼也因此倍加警惕。

不过段礼确实想不到隋军已经杀来,太原城还未开战,这里应该还是大后方,段礼虽然很警惕,但还远没有进入战备状态。

这时,他忽然看见远处来了大群人,背着桌子,挑着担,赶着牛车,扛着粪叉,足有三四百人之多,浩浩荡荡向城门处走来。

段礼立刻对士兵喊道:“上去看看!”

几名士兵奔了上去,片刻一人回来禀报:“是罗赵村的罗老爷子过七十大寿,进城摆酒席。”

这时,罗右蒲的管家上前施礼笑道:“段将军,请行个方便!”

段礼认识他,他心中有点奇怪,罗老爷子过七十大寿,他居然不知道,这时,他又看到了罗右蒲的次子罗显,大家都是很熟悉之人,段礼便不为难他们,对士兵们喊道:“放他们入城!”

三四百人浩浩荡荡走进了城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