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枭雄-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我们害怕,撤军回丰州,那么他就顺理成章地派大军进驻关北,说不定会成立关北总管府来钳制丰州,如果我们强硬而不撤军,我估计屈突通的军队不会进入关北,以避免和我们发生战争,这里面很微妙,就看我们怎么把握。”
杨元庆点点头,“两位的意见都很好,但我觉得屈突通的军队虽然不会进入盐川郡,避免和我们的正面冲突,但他很可能会进入灵武郡或者延安郡,尤其灵武郡,那里是关北最大的产粮区,一旦屈突通的军队进入灵武郡,他便可以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能和我们长期对峙,所以我考虑派军队进入灵武郡,阻止屈突通的军队。”
“那延安郡呢?”张庭问道。
杜如晦笑了笑道:“张司马没有明白总管的意思啊!总管就是想让屈突通的军队去延安郡,而把灵武郡让给我们。”
张庭这才恍然,拳掌相击道:“不错,这确实是一个趁机夺取灵武郡的大好机会,用延安郡换灵武郡,果然是好买卖。”
“事实上,我连延安郡也不想让给他,不过照顾他面子,还是让他先进驻,然后我再逼走他。”
说到这,杨元庆又笑道:“其实我只想要三个郡,一个是榆林郡,这是我们的东大门,尤其北面沿黄河一带,不过这边不用担心,这是我们天然的势力范围,朝廷若驻兵则补给不上,朝廷夺不走;其次是盐川郡,铁矿战略意义重大,决不能丢失;最后便是灵武郡,不仅这里土地富饶,人口众多,更重要是,这里是丰州的咽喉,被人卡住咽喉,我们的日子就难过了,如果朝廷在灵武郡驻军五万,那么我们根本就动弹不得,圣上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换掉韦嗣云,事关丰州生存,我宁可和屈突通大战,也绝不退让一步。”
这时李靖问道:“总管的意思,是准备直接派兵进驻灵武郡吗?”
杨元庆点了点头,“事实上,我刚才已经命令苏烈率一万骑兵,抢先进驻灵武郡。”
李靖微微笑道:“总管好魄力,我来说说新任太守丘和吧!我和此人很熟,他和我父亲关系极好,他最早是右武卫将军,因杨谅之乱而被派去守蒲州,出任蒲州刺史,但被杨谅的军队冒充妇人,夺下了蒲州,他当时翻城墙逃走,后来又出任左监门卫将军,不久被御史弹劾,改任代州刺史,大业三年,圣上巡视雁门,他因献食有功,被调任博陵郡太守,此人八面玲珑,很善于见风使舵,而且骨子里极贪贿赂,他儿子丘行恭却不错,是一员猛将,我也不知圣上为何派他来做灵武郡太守,或许认为他是右武卫将军出身。”
说得这,李靖站起身笑道:“我愿意请命一行,和这位丘太守谈一谈。”
杨元庆点点头道:“李使君不妨告诉他,要么接受我的五百两黄金,要么他离去,灵武郡太守我杨元庆来当!”
……
灵武郡是关内北部除了河套平原外的另一处肥沃之地,也就是后世的宁夏平原,这里河渠众多,水源充沛,早在西汉时,朝廷便开始大规模开发这一带,黄河灵武郡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先民的辛勤劳动使灵武郡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
灵武郡原本有驻军八千,但在第二次高丽时被抽调走五千士兵,使郡兵只剩下三千人,而在太守韦嗣云签署了关北共同防御协议后,这三千郡兵的指挥权被丰州夺走,三千郡兵也以训练的名义调去盐川郡整编一个月,回来时已面目全非,所有旅帅以上军官,全部由丰州军担任。
韦嗣云已被调回朝廷,而新太守丘和正在赴任途中,就在这个关头,一支万人骑兵队正浩浩荡荡从北方向灵武郡疾奔而来,这便是杨元庆派来实际占领灵武郡的一万丰州骑兵。
如果杨广默认了他对关北六郡的控制,那么杨元庆也会给朝廷留几分面子,只用控制郡兵的方式间接控制灵武郡,大家表面上都过得去。
但杨广的反击迫使杨元庆不得不撕破脸皮,实在是灵武郡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对丰州太重要,正如杨元庆所言,灵武郡就是丰州的咽喉,一旦灵武郡被朝廷卡住,丰州将动弹不得。
事关最切身的利益,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要么就一场争夺恶战,要么朝廷的军队远离灵武郡,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一万骑兵的督军正是苏烈,他率军进入了灵武郡,并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南下,两天后,大军抵达了灵武郡郡治回乐县,一万骑兵便在回乐县城东扎下了大营,而县城内有三千郡兵把守,三千郡兵的都尉叫做刘挚,是杨元庆的亲兵队正出身。
在杨元庆的骑兵抢驻灵武郡三天后,一队百余人的骑兵护卫着新任太守丘和从东方缓缓而来,丘和眯着眼望着风沙满天,黄尘漫漫,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恼火和忧虑。
丘和今年已六十岁,饱经世事,坦率地说,他不想来灵武郡,他深知灵武郡太守的危险,但宇文述却偏偏推荐了他,他心里很清楚,就是因为大业三年宇文述向他索要五万吊迁职费,而他没有给,便留下了今天的祸患,这让他心中充满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他已身不由己。
这时,他已经远远看见了回乐县城,终于要到了,丘和长长松了口气,就在这时,一名随从大喊:“使君,你看那边!”
丘和顺着他手方向望去,一下子愣住,只见数里外竟然有一座军营,帐篷密密麻麻,足有数百顶之多,四周围住高高的木栅栏,一杆赤红色大旗在大营上空飘扬,大旗上依稀印着一只黑色雄鹰。
丘和脸色刷地变得惨白,他反应过来了,那是丰州军的赤鹰战旗。
第二十二章 背后较量(下)
丘和呆立了半晌,他是军旅出身,看出大营的驻军至少在万人以上,难道灵武郡已经被杨元庆占领了吗?如此,他来做太守还有什么意义?
护送父亲前来就任的三子丘行恭勃然大怒,他一挥长槊,厉声喊道:“朗朗大隋天下,竟公然谋反,我去问他们!”
丘行恭拨马奔出几步,丘和大喝一声,“给我站住!”
丘和知道自己这个儿子虽然已三十余岁,但脾气暴烈,行事冲动,若不严厉束缚,他会闯下大祸,他冲上前便是一记耳光,大骂:“浑蛋!你要害死我吗?”
丘和狠狠瞪了他一眼,怒道:“连圣上都不敢动兵攻打,你算什么东西,如你鲁莽闯下大祸,我非宰了你不可。“
丘行恭低下头,心中含恨,却不敢再吭声,这时,一队骑兵从远处疾奔而至,老远便喊道:“是丘太守吗?”
丘和一怔,回头望去,只见来了二十余人,为首是一名身着文官袍服的男子,三十余岁,他一下子认出来,这不是李诠之子李靖吗?
丘和和李靖之父李诠交情深厚,李靖年少时他还指点过李靖武功,不过李诠去世后,他们间的往来便少了,丘和已有七八年没见到李靖。
他知道李靖被杨元庆举荐为幽州司马,后来杨元庆叛逃丰州,李靖也跟去了,如此说来,李靖此番不是来叙旧。
丘和又嘱咐儿子几句,他催马上前笑道:“李贤侄,数年未见了。”
李靖在马上躬身施礼,“世叔身体康健,令人欣慰。”
丘和微微一笑:“老骥尚能伏枥,我自当为朝廷效劳,为圣上分忧,贤侄怎么会在这里?”
“我是从丰州而来,奉杨总管之命来见世叔。”
李靖这样一说,私交便成了公事,丘和点点头,“那随我进城一叙吧!”
李靖向丘行恭见礼,丘行恭却沉默不语,李靖一笑,不以为意,与丘和并驾齐驱同行,丘和马鞭一指远处军队大营,“李司马,那是怎么回事?”
“白瑜娑乱匪不久前侵扰过灵武郡,郡兵人少,无法应对,便向丰州求救,杨总管特派一万骑兵前来护卫灵武郡,暂时驻扎此处,不会进城,请太守放心。”
这不是进城不进城的问题,丘和默然无语,他不知道杨元庆的暂时驻扎,究竟要暂时到多久?
县城内颇为热闹,人流如织,熙熙攘攘,商业繁华,丝毫没有受到城外驻军影响,不时可以看见一队郡兵列队走过,军容整齐,让丘和颇为满意,他心中的不安也渐渐平静下来。
一行人来到郡衙,在郡丞许涵的主持下,举行了简单的拜印仪式,丘和便正式成为灵武郡太守,他来不及和郡丞细聊,便将李靖请入客房谈话。
他们一路上已经入题,此时丘和也不再寒暄,开门见山问道:“李司马就明说吧!杨元庆是什么意思?”
李靖也不急着把黄金拿出来,他淡淡笑道:“杨总管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希望丘太守能继续遵守前任韦太守签署的六郡共同防御协议,就只有这个要求。”
“那城外的驻兵怎么办?”丘和又继续问。
“如果丘太守答应遵守协议,而且屈突通的军队也离去,那么,一万驻兵将会撤离灵武郡。”
丘和在官场中历练四十年,早已成精,他沉思片刻道:“那份协议我还未看,这样吧!让我看一看,了解一下情况,三天后我再答复李司马,如何?”
李靖站起身拱手笑道:“那我们三天后再谈!”
……
就在丘和抵达灵武郡的同一天,关内讨捕大使、左屯卫大将军屈突通也率五万大军抵达了弘化郡北部的弘德县,这里是马岭水上游的丘陵地区,山丘低缓,沟壑纵横,大军在起伏不平的山道上艰难行军。
屈突通也是隋朝老将,年约五十六七岁,纵横沙场多年,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次他率军至关内剿匪,真正的用意是将杨元庆的势力赶出关北,但屈突通又得到了圣上旨意,命他尽量避免和杨元庆的军队爆发战争,作为一名大将,这种命令让他感到屈辱,他必须看杨元庆的脸色来进军。
屈辱归屈辱,他却无可奈何,他必须尊重圣上的旨意。
“禀报大将军,前方已是弘德县!”一名士兵上前禀报。
屈突通也看见了,远方一座盆地内出现了城墙,那里便是弘德县,紧靠马岭水。
“传我的命令,大军进驻弘德县!”
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往弘德县而去,弘德县是一座小县,县城周长不足十里,城内人口不到千户,几经白瑜娑乱匪侵袭,县民或逃亡或被杀死,城内居民只剩下二百余户,连县令也被乱军掳走,生死不明,县城内只有一名张姓县尉,带着百余名男子守卫城池。
听到朝廷大军到来,张县尉吓得慌忙带人前来迎接,张县尉在屈突通战马前跪下,“弘德县县尉张平参见大将军!”
“你们县令为何不来见我?”
张县尉垂泪道:“县令两个月前被乱匪掳走,至今生死不知?”
屈突通一愣,又问道:“乱匪最近可来过这里?”
“回禀大将军,掳走县令后便一直没有出现。”
沉默半响,屈突通问他道:“灵武郡最近的情况你了解吗?”
张县尉摇了摇头,“卑职上次去灵武郡是一年前,最近县民只有逃走,没有回来,卑职不知。”
屈突通心情索然,便下令道:“大军就地驻营!”
五万隋军开始驻扎营地,一顶顶大帐矗立,数千士兵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埋放鹿角,一队队斥候四散而去。
此时天色已黄昏,屈突通带着百余亲卫,骑马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丘上,从上向下俯视扎营的情况,这是他的风格,他喜欢从高处视察扎营,这样视野更加广阔。
残阳渐渐西落,余晖撒在山丘和军营上,大地抹上了一层殷红的血色,使屈突通心中生出一丝不祥的预感,他的目光向西北方向望去,他是想进驻灵武郡,一种直觉告诉他,杨元庆的军队极可能已经抢先,屈突通长长叹了口气,他心中对大隋王朝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次日,屈突通接到斥候情报,杨元庆已派一万骑兵进驻了灵武郡,另外在盐川郡的一万丰州骑兵也已是战备状态。
屈突通万般无奈,只得下令大军东进延安郡。
……
灵武郡回乐县,城西的军仓前聚集着一千余人,八百郡兵守卫着这座存储有三十万石粮食的大粮仓,目前回乐县内的粮食仓库一共有四座,规模最小的是义仓,只有存粮两万余石,其次是县官仓,有存粮五万石,再其次是郡官仓,有存粮十万石,但最大的却是军仓,有存粮三十万石。
此时在军仓前聚集的上千人分两派对峙,一边是守军仓的八百郡兵,另一边是新任太守丘和率两百余名郡县衙役。
直到上任三天,丘和才深切体会到了共同防御协议的深刻含义,灵武郡的所谓郡兵已经不再归郡里指挥,指挥权被杨元庆夺走,这样一来,城门的控制权、城内治安管理、河道控制权,以及灵武郡万顷军粮田,全部都被丰州控制,他这个太守的权力被夺走一半,只能审审案子,管管民事,就算管民事,也有很大一部分权力被夺走,比如征调民夫,没有军队协助,他们根本就办不到。
丘和心中异常沮丧,他今天想视察军仓,却被郡兵阻拦,不准他入内,这令丘和有些恼羞成怒了。
他当即调来两百衙役准备硬闯,但守仓郡兵却毫不示弱,也立刻增援五百郡兵,变成八百对两百。
丘行恭骑在战马之上,挥舞长槊准备率衙役冲进去,这时数百郡兵同时举起军弩,刷地对准了丘行恭,军仓校尉大喊:“你胆敢冲击,我必将你射成刺猬!”
丘和见又有上千郡兵向这边支援而来,他便知道已无法入内,只得暗暗叹息一声,对丘行恭道:“不要再闹了,回郡衙!”
此时丘行恭已被上千郡兵包围,用弓箭和军弩对准他,丘行恭也无计可施,只得被迫跟随父亲离开了军仓。
“父亲,杨元庆欺人太甚,向朝廷禀报吧!”丘行恭恨恨道。
丘和摇了摇头,他叹口气对儿子道:“明天你就回长安去吧!灵武郡的事我自己能处理好。”
丘行恭愣了半晌道:“父亲想屈从吗?”
丘和苦笑了一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灵武郡就是丰州的屋檐,我还能直得起腰吗?”
“可是父亲怎么向圣上交代?”
“交代?”
丘和看了一眼儿子,冷笑道:“我若丢了灵武郡,被杨元庆直接吞并,那才是无法向圣上交代,你走吧!留在这里,你会给我惹祸。”
丘行恭眼中射出仇恨之色,慢慢低下了头。
一行人回到郡衙,一名随从奔下来禀报:“太守,丰州李使君又来了,在客房等候。”
丘和点点头,三天时间已到,他也想和李靖摊牌。
房间里,李靖背着手站在窗前,他心里有数,以丘和的为人,他应该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门开了,丘和从外面走了进来,李靖转身拱手笑道:“世叔想好了吗?”
“请坐!”
两人坐下,李靖还没有拿出五百两黄金,他觉得不需要给丘和什么贿赂,他也会一样乖乖服从,李靖面带笑容,耐心地等待丘和回答。
丘和叹了口气道:“协议我可以续签,但我有两个条件。”
“世叔请说!”
“一个条件是城外骑兵请驻扎到五十里外,另一个条件是,回乐县有三座城门,至少让出一座城门给我,否则,我有一种坐牢的感觉。”
李靖沉吟一下道:“我说过,驻兵只是暂时,只要世叔肯签署协议,只要屈突通的军队撤退,丰州骑兵自然就会撤走,至于让出一座城门,我可以答应。”
说完,李靖取出六郡共同防御协议,放在丘和面前,“世叔请签字吧!”
丘和提起笔,心中很是无奈,如果屈突通的军队进入灵武郡,他或许就不会签字,偏偏屈突通的军队去了延安郡,这就意味着,屈突通也放弃了灵武郡。
丘和只得在协议后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十三章 远方来人
虽然十月的五原郡已是寒风肆虐,但九原县内却热闹异常,五原郡的秋试即将在三天后举行,来自五原郡各县以及关内陇右各郡县的数千士子聚集一城。
尽管关陇士族和贵族子弟对五原郡的秋试不屑一顾,但对于寒门子弟,这种以公平考试入仕的机会是极为宝贵,尽管各郡官府严禁士子北上,但还是有上千关陇寒门士子涌进了九原县,寻找他们的人生机会。
九原县已准备充分,给所有前来参加秋试的士子们提供免费食宿,不过,还是有很多士子都愿意凑钱在各酒肆内喝酒聚会,谈论天下大事。
在九原县南门外,有一座叫做‘巴山蜀水’的酒肆内挤满了前来用餐的士子,这里距离士子们居住的郡学较近,每天都有大量士子结伴涌来,生意格外火爆。
下午时分,数十名随从护卫着两辆马车从南方风尘仆仆而来,随从首领奔至前面一辆马车前,躬身道:“老爷子叫我吗?”
马车内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声音虽老,但精神很好,“闵校尉,这边有座酒肆,我们先休息一下吧!”
“好!我这就安排。”
老人又叫住了他,笑道:“去问问江姑娘,她如果不愿意就继续走。”
校尉又催马到第二俩马车前,躬身道:“江姑娘,老爷子说想在酒肆休息一下,问问你的意见。”
马车内的声音很轻柔,“阁老想休息,我没有意见。”
数十人簇拥着两辆马车向酒肆而来,一名伙计迎了上来,满脸堆笑道:“各位来得很巧啊!刚刚走了一批士子,空出不少位子,大家请进小店休息。”
车门开了,第一辆马车下来一名精神矍铄的老者,看样子已七十余岁,正是高颎,高颎跟随杨元庆进京后,随即便去蜀郡投靠儿子高表仁,在蜀郡住了大半年,便听说了杨玄感造反,杨元庆被迫逃亡丰州之事,他心中深感不安。
恰好此时杨元庆写信邀他去丰州考察,高颎便毅然决定去丰州一趟,不料在长安遇到了也准备去丰州的义成公主,才得知义成公主已改随母姓,叫江佩华,他们便一同结伴前来丰州。
这时,第二辆马车上的义成公主也下来了,不过她已改名为江佩华,和隋朝公主已没有关系,她穿一身白色长裙,头戴帏帽,身材修长,风姿绰约,宛如不染人间烟火的仙子,在这萧瑟的冬日里格外地引入注目,连见多识广的店伙计都看得眼睛发直。
尉迟绾瞪了一眼伙计,店伙计如梦方醒,慌忙道:“几位客人楼上请!”
尽管已是下午,但酒肆内依然坐满了酒客,基本上都是士子,一楼已经坐满,二楼有一半位子空着,几名伙计正在清理,而另一半则坐着数十名士子,大声谈论着,使酒肆里格外热闹。
江佩华的进来立刻使酒楼内安静下来,几乎所有士子都向她望来,尽管看不见她的容颜,但她绝代风华般的气质依然令士子们看呆了眼,有人低低惊叹,“美哉!倾国倾城,罗敷可嫁?”
甚至不少人的眼睛转到了尉迟绾身上,她没有带帷帽,同样容颜俏丽,却有一种英姿飒爽之气,只是她手握横刀,目光冷厉,令士子们不敢多看,目光又转到江佩华身上,她的一举一动都优雅温婉,令人心醉。
江佩华带着尉迟绾在一处靠窗的桌前坐下,高颎则坐在她们对面,数十名护卫则坐在他们四周,这种情形他们已经习惯,看一看没有关系,只要不上来惹事,护卫们都不会过问。
一名伙计上来伺候,高颎指指护卫,“给他们上酒菜,我们这边来三杯清茶便可,如果可以,再来两盘瓜果。”
伙计一脸为难道:“新鲜瓜果倒是有,但没有茶,只有酪浆,茶被朝廷禁运,市面上已经看不见了。”
“那就来几盘瓜果,再来三杯清水。”
“好咧!”
伙计刚要走,高颎又叫住他,好奇地问:“怎么有这么多读书士子,附近有官学吗?”
伙计笑着解释道:“老爷子是刚来五原郡吧!官学倒是在百步外,不过大后天将是五原郡的秋试,现在县城里集中了四五千读书人,都想着考试求功名呢!”
高颎点点头,“原来如此,你去吧!尽快上菜。”
伙计奔去了,江佩华抿嘴一笑,低声道:“如果这些士子知道阁老在这里,不知会有什么反应?”
高颎呵呵一笑,捋须道:“我已淡出朝堂多年,估计这些年轻士子都已不知道我,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可以不知道高颎,但不能不知道杨元庆。”
江佩华默默点了点头,她已一年多未见到杨元庆,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伙计片刻送来瓜果和清水,又给护卫们上了烤肉和蒲桃酒,酒桌上变得热闹起来,渐渐地,士子们也不再关注江佩华,他们又开始谈论起天下之事。
一名士子大声道:“诸君可听说杨义臣在高鸡泊斩杀了张金称和高士达,击溃乱匪二十余万,河北之乱平矣!”
角落里一人却冷笑道:“平个屁!杨义臣一个瞎子罢了,自以为有功,他不过是在给窦建德做嫁衣,替窦建德杀了张金称和高士达,河北乱匪更加强盛。”
高颎有些惊讶,他向此人望去,只见另一边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年轻的黑脸士子,衣着寒酸,和另外几人一桌,高颖暗暗忖道:“此人倒了解河北之乱。”
几名士子脸胀得通红,站起身斥道:“你又知道什么?在这里胡言乱语。”
那名黑脸士子却不慌不忙道:“在下知道窦建德礼贤下士,宽以待人,绝非草莽之辈,将来必成河北之雄,他早想除掉张金称和高士达,是怕失失军心,现在杨义臣替他除去,他岂不快哉?我还知道,蒲山郡公李密投靠了瓦岗,朝廷却不闻不问,日后瓦岗必成朝廷心腹大患。”
李密上了瓦岗,酒楼里一片寂静,更多人是疑惑,此时李密并没有什么名声,众人只知道他是关陇贵族,但他有什么才学却很少有人知晓,高颎却知道李密大才,当年杨素最看重李密,特命儿子玄感和李密交往,不料李密却投靠了瓦岗,这让高颎也颇为惊讶。
他端起茶杯慢慢走到黑脸士子前,肃然问道:“李密投靠了瓦岗,这个消息可当真?”
黑脸士子点点头,“千真万确!”
他忍不住又叹道:“我认识李密,劝他来丰州投杨总管,他却断然拒绝。”
高颎若有所悟,又笑问他道:“你认为李密为何不肯来丰州?”
“我以为是一山不容二虎!”
高颎暗暗赞叹,“这个年轻人倒颇有几分眼光。”
“小友是哪里人?口音不太像关陇一带。”
黑脸士子见高颎气质儒雅,目光湛然,非同于常人,他不由肃然起敬,起身施礼,“在下荥阳士子张亮,家境贫寒,求仕无门,听说丰州以才取士,所以特来报考。”
高颎捋须点点头,“希望你能金榜高中。”
他又对众人道:“以才取士是大势所趋,只要大家有真才实学,就一定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就算这次考不中,也不要灰心,只要再刻苦攻读,明年还有机会,年轻人的锐气和青春,是你们最大的财富,你们也是大隋王朝的希望。”
高颎的话赢来酒楼士子的一片鼓掌声,他们谁也想不到,这位慈祥而卓然不凡的老人,便是大隋王朝最德高望重的宰相。
忽然,酒楼外传来一阵激烈的马蹄声响,仿佛有千余骑兵到来,酒楼内外一片鸦雀无声,所有士子都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江佩华站起身向窗外望去,片刻,她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容,只是帷帽面纱遮住了脸庞,没有人能看见她的笑意,这时,楼梯口一阵急促的奔跑声,酒肆掌柜跑上来对高颎连连施礼道歉,“老先生,是我怠慢了,杨总管亲自来迎接老先生。”
酒肆内一片哗然,士子们听到杨元庆亲自来迎接这个老人,都惊讶万分,这个老者会是谁?是朝廷高官吗?有人猜会不会是裴矩,杨元庆的岳祖父不就是裴矩吗?也不少人偷眼向江佩华望去,或许杨元庆来迎接的是这个仙子般的女子。
这时,黑脸士子张亮忍不住问道:“请问老先生贵姓?”
高颎捋须微微一笑,“老夫姓高。”
说完,他向江佩华点点头,两人缓缓下楼去了。
酒楼上士子们议论纷纷,姓高的官员会是谁,是高孝基吗?那黑脸士子张亮忽然一阵激动,高声大喊道:“我知道他是谁了,他是高颎!”
众士子一片惊呼,一齐向窗户涌去,只见酒肆外有上千骑兵戒备,白裙女子已经上了马车,丰州总管杨元庆亲自拉开车门,请高颎上车,高颎上车时,忽然想到什么,回头又向二楼的士子们看了一眼,笑着向他们招招手,上了马车,两辆马车在骑兵们的护卫下进了城,很快便从视野消失。
众士子长吁短叹,原来和他们一起吃饭的老人,竟是闻名天下的名相高颎,他们竟然不知,黑脸士子张亮呆呆地站在窗户旁,他自言自语,‘大丈夫若不能为相,当虚度一生。’
第二十四章 目光深远
杨元庆在九原县的官宅位于县城东部,占地约十亩,这一带风景秀丽,绿树成荫,郡衙、县衙、总管府都在这一带,官员们的府邸也大多在这附近,四周环境幽静,治安极好。
江佩华的马车停在了府门前,早已等候在大门前的裴敏秋和张出尘以及阿思朵等人都奔了上来,江佩华从马车下来,众人和她一一拥抱,尽管江佩华非常矜持,但此时在异乡和她们重逢,她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杨元庆骑马在不远处望着她们,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他感觉出尘的建议是正确的,应该把她俩接到自己家中,而不应让她们独自生活在南方。
高颎也微微叹了口气,看了一眼杨元庆,仿佛是自言自语道:“难得啊!竟然肯放弃公主的身份,甘为平民。”
这时,裴敏秋上前给高颎行一礼,又问杨元庆,“夫君,你不带阁老一起回府休息吗?”
杨元庆笑了笑,“阁老要先去一趟总管军衙,我们晚一点回来。”
“好吧!我先带公主回府休息。”
杨元庆点点头,他又深深看了江佩华一眼,她那优雅的气质使他再一次想起了杨丽华,杨元庆轻轻一叹,催马向总管衙门而去。
……
总管府议事堂内,高官们纷纷来向高颎见礼,尽管高颎从官场隐退多年,但他在大隋王朝崇高的威望,依然使他倍受尊重。
待众人都退下去,杨元庆这才笑道:“高阁老来得正好,我正在考虑谁来做这次秋试主考官,阁老来正好挂这个名。”
高颎捋须微微笑道:“挂个名没有问题,只是你不担心被圣上知道我在你这里吗?”
“知道了又能怎么样,他的态度我早已不放在心上了,关键是阁老自己愿不愿意?”
“我有什么是不愿意的,又不是让我上瓦岗落草。”
高颎开个玩笑,又道:“说起瓦岗,我刚才在酒肆遇到一个士子,他告诉我,李密居然上瓦岗落草了,这倒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他不是跟玄感,就会来跟你,居然落草为寇!”
高颎显然对李密加入乱匪有些耿耿于怀,一个堂堂的八柱国的子孙,竟然落草为寇,估计他也是走投无路了,高颎叹息一声。
杨元庆却不以为然,李密加入瓦岗是出于野心,扶杨玄感不起,他便想自己逐鹿天下,他怎么可能来投靠自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