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杀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棒杀,一种是捧杀,宇文述无疑是在用第二种方式,他很清楚自己和杨元庆的仇恨太深,如果他在杨广面前说杨元庆坏话,会让杨广怀疑他的用心,他便换了一个方式,赞扬杨元庆的忠心和能干,但同时又以时间跨度来提醒杨广,杨元庆在丰州时间太长了。

宇文述心里很清楚,把杨元庆调出丰州,要比杀了他还难受,而且齐地形势复杂,民乱虽由高丽战事引起,但仇恨之种早已播下,叛乱可不是那么容易平息,只要杨元庆平乱不利,他就会有被罢免,甚至被圣上怒而斩首的后果,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快事。

杨广背着手在御书房来回踱步,虽然他对杨元庆有了猜忌之心,但另一方面,他的杨元庆的军事能力却很信任,他知道杨元庆不会辜负他的期望,不过也正如宇文述所言,杨元庆是他的一把利剑,利剑总是要留在最关键时候用,现在齐地造反的势头并没有起来,过早把杨元庆调来,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他有点拿不定主意。

这时,这时宦官在门口禀报,“陛下,观王和段尚书来了!”

两人来得正好,杨广点点头,“宣他们进来!”

片刻,观王杨雄和兵部尚书段文振快步走了进来,躬身施礼,“微臣参见陛下!”

杨广召见段文振是想问他山东乱贼造反的情况,可早派人去召他,他却迟迟不来,令杨广有些不悦。

“段尚书,为何才来?”

“回禀陛下,刚才遇到杨尚书,和他说了几句,耽误了一点时间,请陛下见谅!”

杨尚书自然就是杨玄感,杨广冷冷问:“他说了什么?”

段文振也是杨素的老部下,他也是故意引出杨广的疑问,连忙道:“回禀陛下,陛下前些日子曾在杨子津大宴上说,军中诸将多嫌征高丽艰苦,不愿出征,今天杨尚书告诉我,征高丽是国之大事,平时食君禄,享名利,现在又安能为贪图舒适而不去?他愿意尽遣诸弟去辽东赴战,请微臣安排!”

杨广微微一怔,这个回答令他有点意外,杨玄感竟然想让家人参战,一转念他便明白了,这是杨玄感在刻意讨好自己呢!他心中暗暗冷笑一声,却假惺惺叹息道:“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不愧是太仆之后,他有忠君之心,朕又怎能不成全。”

杨广便对段文振道:“虽然他想尽遣诸弟去辽东,但朕也不能太过分,你就安排两人,可授予鹰扬郎将,随军出征。”

“臣遵旨!”

杨广没有意识到杨玄感的深虑,更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心思转回正事上,又问段文振:“朕想知道,清河、渤海、齐郡等地的民乱如何了?”

“回禀陛下,就是齐郡长白山的王薄聚集了上万人,还有清河郡高鸡泊有贼首高士达、张金称聚了几千人造反……”

杨广忽然打断了段文振的汇报,“这个高士达和高熲有关系吗?”

“回禀陛下,两人没有关系,高士达自称北齐皇族后裔,不知是真是假。”

杨广哼了一声,“继续说吧!”

“还有就是豆子岗的富豪刘霸道,也聚了几千人,此人却是北齐遗臣,别的盗贼大都是几十人、百人的小盗,皆为饥民结伙抢劫作乱。”

杨广点了点头,还好,事态不是很严重,他便随即下旨道:“可命令各郡都尉和鹰扬郎将互相配合捕杀盗贼,捕到就地处斩,不留余孽。”

“臣遵旨!”

这时,宇文述笑道:“陛下,臣还有一招釜底抽薪之计,可让齐地造反之火燃不起来。”

“宇文爱卿请说!”杨广对他的建议极有兴趣。

“陛下,饥民造反其实并不可怕,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一击便溃,关键是不能让六镇余孽参与造反,他们作战能力极强,一旦造反,势必难以对付,这些人大多孔武有力,骁勇善战,陛下只要下旨,将河北、齐鲁等地的骁勇善战者皆征去辽东作战,这样既可增加辽东兵力,又可断造反之兵源,一举两得。”

旁边段文振极为反感‘六镇余孽’四个字,他的父亲就是六镇戍卒,被安置在北海郡,这岂不是在骂他?而且宇文述自己也是六镇余孽,他却居然出这种馊主意,段文振刚要反对,杨广却点了点头,“宇文爱卿所言极是,朕准了。”

段文振暗暗叹息一声,圣上不了解民情,这样只会逼反更多人,但他却不敢劝谏杨广,杨广本来就不喜人劝谏,尤其在事关高丽之战,他更是不听任何劝谏,谁敢劝他,必死无疑。

这时,杨广的目光终于转到了杨雄身上,笑了笑道:“朕想和你说一说令郎之事。”

第二十章 君心似虎

宇文述和段文振都退下去了,房间里只剩下杨广和杨雄两人,杨广背着手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黑沉沉的夜,杨雄不敢吭声,房间里十分寂静。

也不知过了多久,杨广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有点嘶哑, “朕只恨可以相信的人太少。”

杨雄不知道圣上为何感叹,还是不敢吭声,杨广轻轻叹了一口气,为了高丽战役,他殚尽竭虑,数月的操劳终于使他显得有点筋疲力尽了,他坐回了龙位,疲惫地闭上眼睛。

过了良久,杨广又徐徐道:“甘州总管屈突通、凉州总管樊子盖、丰州总管杨元庆、代州总管冯孝慈、幽州总管元弘嗣,这五大边镇总管的兵力加起来超过了二十万,都是精兵强将,可中原腹地的军队已经所剩无几,边重而腹空,国之大忌,朕很担忧啊!”

杨雄心中有点受宠若惊,圣上能对他说这些心里话,就足见对他的信任,他也隐隐感到,圣上召他来,极可能和这件事有关,他小心翼翼道:“陛下,臣觉得他们都是大隋栋梁之臣,不会有不臣之心。”

“不是这个问题。”

杨广又叹息一声,“若他们胆敢有不臣之心,朕早就把他们杀了,他们这五人,每个人在其位皆呆了五年以上,都有了根基,假如他们的部将欲图富贵,拥戴他们谋逆,朕就担心他们身不由己。”

杨雄之所以在皇族中能一直受宠,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就是他摸透了杨广的心,杨广表面宽容,实则猜忌心极重,尤其对皇族猜忌尤甚,他最终信任的皇族,也只有自己和兄弟杨达。

杨雄心里很清楚,杨广看似犹豫,其实已经做出了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就是最好的态度。

杨广又道:“屈突通和樊子盖都是老将,资历深厚,樊子盖可为兵部尚书,段文振则调为幽州总管,屈突通为右骁卫大将军,兼长安留守,冯孝慈资历稍浅,朕准备任命他为清河郡太守,就是杨元庆,朕有点犹豫不决。”

杨雄已经明白杨广说得是三儿子杨师道,他更不敢多言。

杨广看了他一眼,缓缓问道:“如果朕让师道兼任丰州总管,观王认为他可能胜任?”

杨广的态度并不肯定,带着一丝试探的语气,显示出他内心的犹豫,虽然齐地的匪患并不严重,可以暂时不用元庆来剿匪,但宇文述的暗示却又让他生了忧虑,杨元庆在丰州呆得太长了,长得足以让他建立起对抗朝廷的威望。

以前他就有这个想法,但那时他对杨元庆颇为信任,但自从他决定征高丽后,他对杨元庆就有了猜忌之心,这种想法也就更加让他不安。

他已经决定把杨元庆调走,可如果调走他,又由谁来接任?杨广心里委实拿不定主意。

杨雄却吓了一跳,原来圣上竟然想让自己的儿子来接任丰州总管,如果是凉州总管或者甘州总管他都千愿万愿,可是丰州……

且不说杨元庆给他送了一笔厚礼,若夺杨元庆之位,使他面子上过不去,更重要是他儿子是文官,武力不足,而丰州又是突厥南侵的重点区域,一旦突厥南侵,他儿子挡不住,丢了丰州,免官是小,万一死在丰州,他可承受不起这个打击。

他很清楚自己儿子的状况,毕竟资历不足,让他为五原郡太守最为适合。

杨雄脑海里迅速闪动着应对之策,他知道不能明着拒绝,但他也不能答应。

“陛下的厚爱臣感激不尽,师道从小好文厌武,不像长兄文武双全,若让他带兵守丰州,臣担心他守不住丰州,尤其现在圣上要打高丽之战,中原兵力空虚,突厥人必虎视眈眈,这时候更需要能镇御突厥的大将戍边,杨元庆威震突厥,若把他调离丰州,臣担心丰州有失。”

虽然杨雄的话很有道理,但杨广却不是这样想,他微微冷笑一声道:“当初朕试探他,想把丰州分为数郡,他却以不便防御,汉朝旧制来搪塞朕,说到底他是不愿其他人来分享丰州,可丰州是他的吗?朕本来很信任他,可他却经不起试探,让朕怎么能放心他?”

“还有!”

杨广不准杨雄插嘴,又冷冷道:“他是杨素的孙子,就凭这个,朕就不会让他独镇一方。”

杨雄心中叹息,杨元庆任丰州总管已近六年了,圣上从来不说他是杨素的孙子,现在却又提起此事,说到底,还是杨元庆没有利用价值了,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千古不破的至理。

但杨雄还是想着要还杨元庆一个人情,他沉思片刻道:“陛下决定调走杨元庆,臣当然不敢反对,但从对付突厥来考虑,臣推荐一人为丰州总管,可同样能抵御住突厥人的威胁。”

“你想推荐何人?”

“臣推荐工部侍郎鱼俱罗接任丰州总管。”

“鱼俱罗?”

杨广笑了笑,“朕把他从调出来,现在又把他调回去,他能接受吗?”

“陛下,老臣和他关系颇好,他对老臣说过,他不习惯官场,很怀念从前的戍边生活,如果陛下再把他官职升一升,再调他回去,他必会感恩不尽。”

杨广也知道鱼俱罗在突厥中也有威名,确实是戍守丰州的最佳人选,可是他是杨元庆的师父,让他去似乎不太合适,杨广有点犹豫。

杨雄心里明白圣上的犹豫,又诚恳劝道:“陛下,所谓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鱼俱罗虽是杨元庆师傅,但他对陛下却是忠心耿耿,公私分明,陛下信任他且重用他,他心中只会感激陛下,绝对会忠心于大隋,忠心于陛下,而且让他去丰州,杨元庆也能顺利交权,不会生出事端。

杨雄的苦劝终于使杨广接受了,他点了点头,“好吧!朕同意由鱼俱罗出任丰州总管。”

杨雄又连忙道:“陛下,杨元庆为大隋戍边多年,也应善加安抚,以安其心。”

杨广笑了起来,“这个不用你担心,该怎么安置他,朕心里比你清楚。”

大业七年二月底,杨广发布了一系列的重大人事调动,几乎都是针对边疆掌军权重臣,将他们调离边镇且皆被重封,甘州总管屈突通加封为右骁卫大将军兼长安留守,凉州总管樊子盖为兵部尚书,幽州总管元弘嗣改封纳言,加太子少师,代州总管冯孝慈改任清河郡太守,封爵雁门县公。

而丰州总管杨元庆则出任御史大夫,加封柱国、太子少保,执节监察冀、兖、青三州。

丰州总管改由工部侍郎鱼俱罗担任,同时封鱼俱罗爵临河县公,加官银青光禄大夫。

……

三月下旬,鱼俱罗终于回到了他梦萦魂绕的边疆,当年他被调离丰州时,喜不自胜,以后终于走上了青云官道,可一入京城深如海,他才知道官场的黑暗和尔虞我诈,根本不是他这种人能适应,他出任工部侍郎五年多,基本上就闲了五年,现在又调他回丰州,还被升官加爵,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九原县郡衙内,由杨师道主持,杨元庆和鱼俱罗举行了交接仪式,将兵符、令箭和印绶正式移交给了鱼俱罗,杨元庆随即又在九原县著名的北雁酒肆里设宴款待鱼俱罗。

一间雅室内,杨元庆和鱼俱罗对坐饮酒,鱼俱罗见杨元庆始终有些闷闷不乐,他心中颇为歉疚,便对他道:“元庆,我们二人师徒一场,你有什么话都可以对我说,只要我能办到,我一定照办。”

杨元庆苦心经营丰州多年,眼看大乱将起,他准备拥丰州自立,却没想到,杨广在这个时候对边疆重将进行大调整,打乱了他的计划,令他心中颇为恼火,但不幸中又有万幸,竟是师傅鱼俱罗来接任,这样他打下的班底和根基就能保住。

杨元庆也听说这是杨雄的推荐,看来这是他的十万亩蒲桃园发挥了作用,才在这个最关键时刻没有让自己功败垂成,使他暗暗庆幸。

“师傅,我手下将领跟随我一场,都是热血正直的好男儿,我只希望师傅能继续任用他们。”

这是杨元庆最关心之事,他的七名铁卫分别出任鹰扬郎将,掌管着丰州最精锐的一万骑兵,另外杨思恩出任丰州副总管,马绍出任大利城镇将、胖鱼出任乌海城镇将,还有长史杜如晦,司马张庭,这些都是他的心腹,也是他的根基,他不希望鱼俱罗破坏自己的根基。

鱼俱罗心里明白,他笑着点了点头,“你师傅我已是五十余岁的人了,还能再做几年?我其实只想在自己的喜欢的地方度过最后几年官宦生涯,你的东西我会替你保护好,你就放心去。”

杨元庆很了解自己的师傅,忠君爱国,在他面前不能说造反,更不能说自立,只能说师徒之情。

但还是有一些话他要明说,否则鱼俱罗以后知道了会很恼火,他沉吟一下便道:“去年十一月,圣上曾下令调丰州一万人赴辽东备战,但最后丰州只去了一千人,这件事师傅知道吗?”

鱼俱罗点点头,“这件事我知道,听说是因为西突厥大举东进,你们的军队已经到了马邑,又撤回了丰州,圣上最后也就取消了丰州的调兵,对吧!”

杨元庆苦笑了一下,“事情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是我的计谋。”

“计谋?”鱼俱罗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是计谋,因为我不想让丰州军去辽东送死。”

杨元庆叹息一声道:“师父可知道圣上发动高丽战役的真正用意吗?”

鱼俱罗犹豫一下道:“我听说一种传言,说圣上实际是想对付关陇贵族。”

杨元庆摇了摇头,“这不是传言,这是事实,是圣上亲口告诉我。”

鱼俱罗黯然,他知道杨元庆和圣上的关系,既然杨元庆这样说,那这个传言必然是真的,可是这个赌注也未免太惊世骇俗了,事关大隋的生死存亡啊!

杨元庆又道:“这件事圣上不准我告诉任何人,我连岳祖父都没有说,但我却告诉了师傅,因为我希望师傅能明白,现在朝局异常混乱,大隋甚至会有崩溃的危险,留下丰州一块净土,让它成为大隋最后的擎天之柱。”

鱼俱罗默默点头,低低叹了口气,“你安心去吧!我完全明白了,假如真有那一天,我会把丰州还给你。”

第二十一章 建德逼反

清河郡漳南县的水灾早冬天时终于退去,但它淹没了漳南县所有良田,断绝了人们的最后一线希望,饥荒随即席卷全县,一个秋冬全县人口锐减近半,窦建德所在的刘家屯,也由原来百余户人家锐减到三十余户,其他人家不是饿死便是逃走,可逃走也没有活路,不是落草为寇,就是死在他乡,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了,在农民们看来,大业七年的天比锅底还黑。

窦建德没有逃走,一方面他还有一点点余粮,可以靠熬粥渡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极为眷恋故土的人,不到迫不得已,他绝不会离开家乡一步。

但很多事情由不得他,从三月中旬,各地便传来消息,官府开始大规模征兵,凡各乡骁勇有力者皆要从军去辽东参加高丽战役。

这个消息在清河郡各县激起千层浪,如果是从军去京城戍卫,为了吃军粮,大家都会踊跃报名,但是去辽东,谁都明白,那是去送死。

逃亡潮再次席卷漳南县,大凡会一点武艺的,纷纷离家逃亡,连窦建德的挚友刘黑闼也丢下妻儿,一走了之。

窦建德却不敢随意走,他有妻子儿女,他逃走会连累家人,而且他已三十八岁,是当外祖父的人了,官府怎么可能还抓他?再者,这年头谣言多如牛毛,谁知道是真是假。

直到三月十七日这天早晨,县尉亲自带着几十名衙役到他家中,当场给他办理了服役登记,直接将他带走,他才知道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每个郡都有募军名额,再拆分到县,漳南县的名额是三千人,要募集三千名骁勇善战者,如此,窦建德怎么可能逃得掉。

尽管被募集为从军,但窦建德还是决定认命,他非常配合官府,再加上他曾担任里长,在乡中威望很高,很快他便被任命为二百人长,在县城中进行训练,准备四月初赶赴辽东。

窦建德的训练之地在县南门旁边一座占地七八亩的小校场内,原本是训练郡兵的场所,现在成为近五百名骁勇青壮们的训练场所,每天训练弓箭、矛法,由一名郡里来的校尉统帅。

如果不是因为要去辽东,其实这样的日子倒也不错,每天除了训练就是睡觉,还有一日两餐的官粮管饱,窦建德是两百人长,还能多得一点米,托人带给妻子,连他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日子不错,如果运气好一点,东征高丽说不定也能侥幸逃回来。

这天一早,县里传来一个惊天消息,县令去征发骁勇时被人杀了,消息迅速传遍全县,连窦建德他们也有所耳闻。

不过此时离出发的日子还有三天,县令是死是活和他们没有关系,窦建德也和平常一样,带领手下在校场上训练弓箭,其实大家都是练家子,谁不会射箭舞刀?这些所谓的训练只是为了应付校尉,混顿饱饭,窦建德自己就是武艺极高强之人,弓马娴熟,既然他是两百人长,他也要做出表率来。

“今天上午每人射一百箭,下午是安排练矛,最后几天训练了,大家都卖力点吧!”

窦建德大声喝喊着,他也拾起一张八斗步弓,张弓搭箭,略略偏一个仰角,弦一松,强劲的箭脱弦而出,划过一道弧线,正中靶心,引来一片鼓掌声。

窦建德略略有些得意,捋须笑了起来,这时,一名士兵在门口喊道:“窦百长,门口有人找!”

窦建德吩咐几句,转身快步向大门走去,走出校场大门,是他的妻子托人送信来了,就是他本村人,他认识。

“四郎,什么事?”

“大哥,大嫂让你回去一趟,说有紧急事情。”

窦建德现在有点担心,便回去向校尉请了一个假,由于窦建德表现得很不错,没有逃跑之心,校尉便答应,规定他明天天亮前必须返营。

窦建德的家离县城约十几里,他心中担心,一路小跑回了家,一进家门便高声问:“娘子,出什么事了?”

“大郎,你终于回来了!”

他妻子迎了出来,紧张道:“孙二来了。”

她低声在丈夫耳边道,“他浑身是血,好像是犯命案了。”

妻子说的孙二就是他的好友孙安祖,年纪比他小两岁,从小和他一起拜师学艺,算是师兄弟。

窦建德一惊,“他人在哪里?”

“大哥,我在这里!”

只见孙安祖从里屋走了出来,半边衣服都是鲜血,孙安祖身材魁梧,脸型瘦长,又有一个‘孙驴’的外号,是县里有名的行侠仗义之人,他在仁寿四年曾经进京参加武举,失败后回乡开了一家武馆,招了几百名弟子习武,在县里也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窦建德见孙安祖表情紧张,便问道:“出什么事了?”

“我把……县令杀了!”

窦建德大吃一惊,连忙把他拉进屋问道:“怎么会出这种事,到底怎么回事?”

“就在上午,县令带一群衙役到我家,命我召集弟子去服兵役,我说妻子去年病饿死,官府不管,现在却要我招弟子服兵役,我不干,县令就用鞭子抽我,我一怒之下,便拔出他的刀将他杀了,估计县里马上就要抓我,我想问你借点钱。”

窦建德也心急如焚,回头对妻子道:“你去柴房下面小地窖里把那袋麦子拿出来。”

他妻子呆了一下,极不情愿地转身去了,那袋麦子她是打算留给女儿的。

“大嫂,不用了!”

孙安祖看出窦建德妻子脸上的难色,转身便走,窦建德叹了口气,一把抓住他,他从贴身的内衣襟上扯下一只小小布袋,塞给孙安祖,“这里面一共有十五颗银豆子,是我最后一点家产了,三天后我就要去辽东作战,顾不上你,你就自己逃走吧!”

孙安祖心中感激不尽,沉声道:“我已经找人去通知了我的弟子,让他们都去高鸡泊聚头,建德,朝廷不仁,你跟我一起走吧!”

窦建德的儿子天顺去年送米去辽东,再也没有回来,生死不知,儿媳冬天时难产死了,家里只剩下妻子和已出嫁的女儿,他不忍抛下她们,便摇摇头,“我有妻女,我若跟你走,他们也活不成,你去吧!假如有一天,我也活不下去了,我就去找你。”

孙安祖向他一拱手,“建德,我们后会有期!”

他也不走大门,轻轻一跃,跳过院墙便走了,很快便无影无踪,窦建德呆立了片刻,不由长长叹了口气。

他一回头,却见妻子扛一袋麦子出来,不由一愣,“你这是做什么?”

妻子满脸不高兴道:“给女儿送去,家里就这一袋麦子了,你还整天送这个、送那个,我饿死就算了,我不想让女儿和外孙也跟着饿死。”

窦建德无奈地叹了口气,刚才他也是一时意气,忘记家里就只有这一袋麦子了,只得点头道:“好吧!我不在你就住在女儿家里,我要明早四更才走,送完麦子你就回来,我们把最后一瓶酒喝掉,算是告别。”

妻子抹了一把泪水,转身走了,窦建德回屋收拾东西,他家本是很殷实的中户人家,有百余亩地,家有存粮,有两头牛,还有家财,但天灾和人祸,使他已经完全破产,上个月皇帝过境要献食,官府把他的最后一头牛也牵走了,他已倾家荡产,只剩下几间被大水冲坏的破屋。

窦建德呆呆地坐在窗台前,他不知道自己的后半辈子该怎么办?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算一算妻子应该回来了,他叹息一声,从箱子里找出最后一瓶酒,准备和妻子离别。

可就在这时,隐隐听见他妻子的喊声:“大郎,快跑!”

声音大概在数十步外,窦建德大吃一惊,他冲上屋顶,只见他妻子拼命向家里跑来,后面追着大群士兵和衙役,这是来抓捕孙安祖的人,有人向官府告发,孙安祖逃到了窦建德家,士兵和衙役立刻上门来抓捕。

他妻子一下摔倒在地,几名士兵冲上来乱刀劈砍,将窦建德妻子当场砍死。

窦建德眼睛都红了,他仰天一声厉啸,转身跳下屋子,向后面数百步外的小河奔去,他一头栽进了河中。

……

夜色中,窦建德回到校场,他从床下摸出一把刀,大步向校尉住的屋子走去,恰好在门口遇到校尉,“窦建德,回来得蛮早嘛!”

窦建德一言不发,迎面就是一刀,长刀刺进校尉的胸膛,校尉惨叫一声,倒地身亡。

听到了惨叫声,营房里的骁勇们纷纷奔出来,窦建德一刀砍下校尉人头,对众人高声道:“开皇十八年,大隋富强,先帝派数十万军去攻打高丽,尚且失败,如今水涝成灾,饥民遍野,满目疮痍,皇帝却不知体恤人民,依然要发兵征高丽,天下必定大乱,大丈夫生于乱世,就算死,也做番大事,怎能去高丽填沟壑,各位弟兄,我窦建德决定去投奔高士达,愿意跟我走的,我们同享富贵,共立功业,不愿跟我走的,你可以去官府告发,说是我杀死校尉,免得被连累,弟兄们,愿意造反的,跟我来吧!去砸开粮仓,夺米造反!”

忽然有人振臂高呼,“与其死在高丽,不如反了,还有一条活路。”

“反了!”

数百人一齐高喊,浩浩荡荡向县城粮库奔去,无数饥民跟着他们,窦建德率领手下砸开了粮库,开仓放粮,窦建德带领数百名骁勇之士去高鸡泊投奔高士达,拉开了他的造反序幕。

第二十二章 庶叔积善

四月中旬,正是春意最盎然之时,一辆牛车缓缓驶进了崇业坊,牛车里,杨积善脸色有点紧张,他是去找杨元庆,尽管他不想去见杨元庆,但为了儿子的前途,他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杨元庆。

因为他儿子杨巍年初率领庶孙闹事,这几个月来杨积善承受的压力极大,杨家的嫡子们都把怨气发泄到他的头上,谁也不给他好脸色,大嫂郑夫人更是恨他入骨,已经连续两个月扣发他的月钱了。

虽然他现在也不缺这点钱,但这种成为家族公敌的感觉却很难受,儿子杨巍就坐在他身旁,又高又胖的身躯占去了大半个座位。

杨巍是跟杨元庆一起回来,他依然是丰州府的鹰扬郎将,只是因为杨家的事情,杨元庆比较倚重他,他也是刚回来几天,一直住在岳父康巴斯家中,今天特地去杨府把父亲接来。

“父亲,不用紧张,他不会记小时候的仇!”杨巍感觉到父亲有点紧张,便笑着劝父亲道。

“紧张你个头!”

杨积善伸手便在杨巍头上抽了一巴掌,恨恨骂道:“你给捅了多大的漏子,你一拍屁股跑了,最后却让我来给收拾烂摊子,现在我都被折磨得焦头烂额了。”

“父亲,我回来也是为了处理这件事,你其实不用管。”

“你不是我儿子,我就不用管!”

杨积善又是一巴掌抽去,他从小抽儿子后脑勺习惯了,现在也改不了。

杨巍捂着头,无可奈何地苦笑一声。

……

杨元庆回来已经三天了,杨广也准了他十天假,在家休息十天,他将正式上任,赴河北齐鲁监察。

见一见刚出世的儿子,好好陪一陪妻女,去见见岳父岳母,这几天杨元庆一直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书房里,一名从清河郡逃进京的崔家子弟正在给杨元庆讲述乱民造反形势,崔家子弟叫做崔杞,是崔伯肃的族侄。

“我回来的前两天,清河郡都尉魏少生率三千郡兵去围剿反贼,却中了贼兵埋伏,被杀得大败,魏少生也战死了,现在清河郡已经乱作一团,各县城门每天只开一个时辰,城里住满了各乡逃来的大户,我们崔家各房也都逃进县里,不敢再呆在乡里。”

杨元庆又问道:“现在高鸡泊有几支反贼,势力如何?”

“原本只有高士达和张金称两支反贼,但最近崛起一支新的反贼,颇为抢眼,便是他们将郡兵杀得大败,首领叫做窦建德。”

“哦?”

杨元庆颇有兴趣道:“给我说说此人的情况。”

“此人是漳南人,是上个月才举旗造反,先投靠高士达,出任他的司兵,窦建德有一个朋友叫孙安祖,是张金称部下,和张金称发生火并,孙安祖被杀,他的手下全部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力量由此壮大,便脱离高士达独立,此人势力增长得非常迅速,击败郡兵时听说有五六千人,现在应该破万了。”

“此人名声如何?我是说窦建德。”

崔杞想了想道:“具体我不是很了解,毕竟他崛起时间不长,不过在清河郡有一种说法,叫高士达抓,张金称杀,窦建德不抓又不杀,估计此人比较会笼络人心。”

杨元庆点了点头,这时门口家丁禀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