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明史-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总督的权力如果太大,而且不受到约束的话,那灾难只是迟早的事情。当时,帝国政府还有议会,以及帝国的司法机构,民间百姓的监督。但是这些总督却几乎不受到任何力量的约束与监督,毕竟,皇帝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地区,而当设置的总督越来越多的时候,皇帝就更不可能保证能够监督每一个总督的行为了。为此,朱祁钰必须要为这些总督上一道枷锁,而他想到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将总督直接设置成为帝国内阁政府下的一些官员,并且在帝国政府中设置新的部门,由帝国政府来管理这些总督。当然,这个部门也是向皇帝负责的,因此,皇帝对总督的管理并没有改变,反而得到了加强。
新成立的帝国海外领地事务部的职权中,并没有任命与罢免总督这两项。当时,这个部门的职能就是监视与督察那些海外领地的总督。按照朱祁钰设置的规定,海外总督每年都要向该部门递交行政报告,包括税收,人事任免,以及军队调动,地区纷争的处理等,总督必须要讲其采取的政策向上级部门汇报,然后由这个部门来负责确定这些政策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应该向皇帝提交奏章。当然,总督的行为仍然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可以在比要的时候,单独向皇帝提交奏章。
显然,这其实也是一个约束性的部门,并无多少的实权。这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毕竟总督是皇帝任命的,而且总督府有这很大的独立性,管理的又是属于皇帝的私人领地,所以朱祁钰并不想让政府过多的介入到海外事务中去,因此,在政府中设置一级监管机构是比较合适的,这也符合朱祁钰本人的利益。
帝国最后一类海外领地就是殖民地。在西方,其实是将海外领地与殖民地等同的,这两个称呼的含义差别并不大。不过,在明帝国,这两个舍义是有区别的。帝国的海外领地实际上就是帝国拥有主权,一直行政管理权的属地,其中的三类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而这些属地的来历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原本没有主权的荒地,而是直接从主权国家掠夺而来的地区。相反,在明帝国殖民地所指的,则是通过二次掠夺,从掠夺者手里夺取的土地,以及在一些没有国家,但是却有土著人居住的地区建立起来的,并且与土著人达成了某种合作关系的地区。当然,这种区分在很多时候是不严密的,而在当时,殖民地指的就是帝国在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所建立的据点,种植庄园,矿藏等等地区。当然,殖民地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这里有大量的移民,或者是今后将有大量的帝国百姓移居到此,并且成为了当地的主体居民,而海外领地则不具备这一特点。
管理殖民地相对就要简单许多了。虽然按照帝国的规定,这些殖民地其实也是皇帝的私人领地,但是朱祁钰却将很多殖民地的所有权赏赐给了军队里的将士,因此殖民地既属于军队的资产,同时也属于政府的资产。而负责管理殖民地的是帝国内阁政府。当时,帝国内阁政府有两套机构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一是专门成立的帝国殖民部,二是隶属于帝国国防部的军事资产委员会。
因为当时有很多殖民地的土地是归属军队(军人)所有的,所以这两套管理机构虽然复杂,而且有重叠的部分,不过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至少,朱祁钰本人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剥夺军人的利益。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后来政府开始清算军队资产,并且由皇帝亲自下令出台了相关的军队管理办法,严禁军人拥有海外领地,将属于军队与军人的海外殖民地的资产权都收归了国由,或者是变卖给了商人。当然,这些都是今后的事了。
在这五年中,朱祁钰做的这件事情其实就是规范了帝国对海外领地的管理办法。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其根本还是在通信与交通方面,这是因为这两点受到了限制,因此才出现了一些虽然不那么稳妥,却是不得不采用的手段与办法。而提高通信速度,改善交通状况,这成为了朱祁钰要在这五年之内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三节 条条大路通京城
可以说,在十九世纪,电报,铁路,以及蒸汽船出现之前,通信与交通问题成为了限制各个国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当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合理的,而且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并且尽一切可能的完善海上航线,建造航行速度更快的帆船,以此来满足通信与交通的需要。
信息传递所导致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当时,从杨天奉所在的西亚地区送一条消息回到帝国京城,就算送信人员一直不停,并且在每个驿站都换人换马,那么也至少需要十五日的时间,才能将信送回,来去就是一个月的时间。这还算好的了,在顾成林的远征军中,因为只能走海路,要想把消息送回帝国,就算选择最好的航线与路线,并且用最快的帆船,那么,从阿克拉港到狮城,所需要航行的时间为六个月,而从狮城上岸之后,走陆路,由中南半岛的驿站系统将信送到京城,也至少需要十三天的时间,也就是说,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这还得赶上合适的季节才行!
毫无疑问的,通信问题其实是限制帝国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同样的,也正是因为在通信方面受到的限制,所以皇帝不得不下放权力,让领军作战的将领,海外总督等获得更大的权力,以此维持帝国的海外领地系统,以及让帝国军队能够更有效的作战。当然,在有杨天奉,顾成林这些将领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严重,毕竟这两人的能力都是超群的,而且对皇帝也忠心耿耿。不过,这毕竟是个问题。而且是个严重的问题。不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的办法,就只是建设更好的道路交通系统,建造更好的快速帆船,尽量缩短通信用的时间。
当然,交通方面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当时,帝国远征军的兵力补充,物资运送等方面主要是依靠海运。海运比陆运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一艘大型商船(运输船)装载的货物超过了两万石,如果这要用马车来运送的话,至少需要装上一千辆马车,这就需要一千匹马。以及一千名马夫,还有押送的军队,需要动用的人力在两千左右,而一艘大型商船需要的船员只在一百人左右,甚至五十人都足以控制船只航行了。而一支船队的商船可以达到数十艘,甚至上百艘,而一支地面运送部队地规模却很少超过三千两马车。也就是说,一支船队的运送能力是一支马队的数十倍以上。显然,海运在运输能力方面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不过,海运却有一个非常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时间!
在风帆时代,船只要借用风力,就不可能随心所欲的航行,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这一点,在海运方面的体现是非常清楚的。从帝国出发,任何一艘前往西洋的船只都要受到季节的影响,这是季风所造成的,而且是无法改变的。每年,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最适合船只向西航行,同样的,也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最适合船只从西洋返回帝国。因此,海运的时间限制特别的明显。另外,因为受到风力因素的影响,所以海运的速度也不快。比如,从广州港出发,到达白羊王国南部的港口,需要花费大概四个月的时间。相反,走陆路的话,却只需要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时间而已,因为陆路本身对天气并不是很敏感。
显然,在风帆时代,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为了保证帝国远征军能够获得足够的物资,所以,让两条运输通道都畅通,并且保持两条运输线路都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这成为了帝国远征军能够战胜敌人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当时,帝国的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的发达了,虽然柴氏家族的衰落对帝国海上商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这却让更多的商人获得了进入海上商业活动这一领域的机会。在柴氏家族退出帝国历史舞台之后的五年时间内(也就是朱祁钰推广政府改革的那五年),帝国的商船队规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很多。比如,当时叶氏家族新办的帝国北方航运公司就在五年内拥有了至少八百五十艘商船,郑梦秋的郑氏集团也拥有了一支规模在五百艘商船以上的贸易船队,而胡大名更是厉害,他在短短五年时间之内就成为了帝国在西洋地区最大的商人。属于他的商船超过了一千五百艘,几乎控制了整个西洋地区的海上贸易活动。另外,还有三十多家海运集团拥有上百艘商船的规模,而那些拥有几十艘,十几艘,以及几艘商船的小型海运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了。
按照当时帝国政府与这些商人签署的协议,所有海运公司的商船都严格的按照帝国军用运输船的标准建造,其使用的材料,以及建造的标准与战舰相差无几。为此,帝国的造船工业都是全力生产,很多船厂不得不配备两班工人,每天十二个时辰不停的生产舰船。另外,生产舰船用材料的工厂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时,大沽港是帝国最重要的战舰建造基地,最初只有两座木材处理工厂,其主要的工作就是烘干橡木,这是建造战舰与船只的最重要的原料,在帝国海上商业发展的最为迅猛的这五年中,大沽港的木材加工厂已经扩大到了八家,而且每一家工厂的规模都扩大了很多。当然,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因为大量的商业订单,让这些工厂都是全天不停的在生产,并且不断的雇佣更多的工人。另外,建造舰船所需要的帆布(风帆所需要的布料要比普通的布料厚很多,而且大很多。这是考验一个国家纺织工业水平的表现),铁钉(用来契合船板的,这直接关系到了舰船的牢固,同时也是考验一个国家钢铁冶炼工业能力的表现),青铜冶炼(制造火炮用的),大型水力锻造工厂(主要生产舰船上用的铁锚),食品加工业(远洋航行时,食品,以及水都是用木桶储备的,而且大部分食品需要进行粗加工,以减少船只的负担)等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显然,这些船队实际上就是帝国远征军的基本保障。当时,帝国海军另外还拥有十支运输船队。每支船队拥有运输船五十到八十艘,而且都是大型运输船。当然,这些船队的船员都已经被编入了帝国海军之中,船队本身也是属于帝国海军的。不过,最为根本的还是帝国所拥有的商船。只要有需要,这些商船都将按照与帝国政府签署的协议。以及帝国的相关法令,直接被征召,为军队服务。设想一下,近万艘的商船所能运送的军队,战争物资有多少?而当时,帝国的商船规模,仅仅以数量计算,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五倍以上。如果以运输能力计算的话,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十倍以上了!
另外,帝国所有商船上的水手都是帝国海军的预备役官兵。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相关的预备役制度,只是设立了一个统一的预备役司令部。不过,大部分的商船船员都是优秀的水手,如果帝国政府下达了征兵令的话,那么,他们随时可以成为优秀的海军官兵,加入舰队,为帝国征战!
显然,帝国海军的强大并不仅仅是因为帝国政府,以及帝国皇帝的支持。从根本上讲,海军与陆军的差别,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海军到底有多强大,这其实是由其海上利益决定的,这个规律,在任何地方都实用。比如,当时欧罗巴的众多国家中,荷兰人就是依靠海上商业起家的,所以他们的舰队在当时是最强大的。另外,英格兰人需要依靠海洋生存,而且是一个岛国,其海上商业的利益也很大,所以英格兰的舰队也是很强大的。相反,如同法兰西,西班牙这类的国家,乃至神圣罗马帝国,都有着超过了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却没有最强大的海军,因为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在陆地上,而不是在海洋上!
毫无疑问的,在朱祁钰时代之前,明帝国的利益也是在陆地上的,北方的威胁,让明帝国已经无暇他顾了,哪还有实力来发展海上力量。同样的,禁海政策也扼杀了帝国商人在海洋上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帝国进入海洋世纪。而在新政推广之后,蒙古被帝国击败,并且被帝国吸收了之后,帝国商人的脚步开始迈向海外的时候,海洋利益已经成了帝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而正是在利益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帝国商人,百姓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并且纷纷“下海”,捞取利益。在这一影响下,帝国不但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拥有的了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船队,而且,还为了保护帝国的海洋利益,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当然,对于实力原本就是世界第一的明帝国来说,“下海”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而且,这只是数百年的海洋世纪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相对而言,帝国的陆上交通系统其实并没有海上航线那么重要,不过,这却更引人瞩目,而且是最受到关键的事情。可以说,朱祁钰在让帝国休养生息的这五年时间里,帝国耗费最大的工程并不是杨天奉与顾成林两人的远征,而是帝国的道路建设工程。这一工程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因为牵扯了很多国际问题,而导致倍受关注。
如果说,海上航行的关键是建造船只,并且派遣探险队寻找更合适的航线,开辟更多的航道的话,那么陆上道路系统的建设,就是在已知的世界范围之内,建造出能够到达陆地上每一个角落,并且将每一个地区都连接起来的,浩繁的道路网络。“网络”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了这里。当然,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数百年之后,这个词还会有另外一个意思,而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建造道路系统可以说是帝国固本的重要政策,而且是关系到未来数百年帝国兴盛的重要工程。后来,帝国首先建造铁路系统,并且不辞麻烦的建造全新的铁路交通网络,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当然,在火车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之下,公路交通网络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且也是当时朱祁钰最为重视的三大基础工程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水利工程以及港口系统工程)。而在这三个巨大的工程之中,道路系统工程无疑是最为困难,也是耗费最大的一个!
建造道路本身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二是工业基础。当时,帝国已经生产出了第一种水泥,并且开始全面应用到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上来。可以说,水泥的出现,给帝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钢筋混凝土地出现,更是让帝国在建筑,水利工程,道路等方面将给帝国带来更多的好处。当然,在这两个要素之中,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修建出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浩繁的道路系统来!
按照朱祁钰的规划,帝国的道路系统西达白羊王国的都城。北达大草原北部最为偏僻的草场,南到中南半岛南端的狮城,东至北洋的出海口。整个道路系统呈现五横五纵的形式,这还仅仅只是十条主干道,而在这十条主干道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辅助道路。仅仅只计算这十条主干道的里程了达到了二十五万里,如果算上辅助道路的话,总里程将超过一百万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将这些道路全都连接起来,并且拉直了的话,足以绕地球赤道十二圈了!
显然,要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没有人力资源是不行的,而且在大量机械工具出现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当时,帝国其实已经开始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修路技术了。比如,使用炸药爆破,来减少人力使用量。另外,通过在沿途各个重要地点建立小型的炸药工厂,以及水泥工厂来减少运输的麻烦(当然,这得根据实际的情况,特别是水力资源的情况来确定)。不过,人力还是最为主要的,而帝国依赖的,正是日本的劳动力资源。
在日本战败之后,上杉谦信的幕府与帝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与协议,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协议就是,在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二十年之内,可以用人力资源来支付战争赔款。后来,这几乎成为了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主要方式。在最初的几年内,日本已经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劳动力,而且基本上都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后来,在朱祁钰制订了帝国的道路修建工程计划之后,明帝国开始更大规模的从日本获取劳动力。仅仅在这五年之内,日本就向明帝国输出了两百万的劳动力。不过,这些劳动力的素质下降了不少,其中包括了不少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年,还有年龄超过了五十岁的老人,以及大量身体比较健壮的妇女。不过,不管这些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毫无疑问的,这些人,正是明帝国能够在二十年之内完成一项世界奇迹般的庞大工程的主要动力。
当然,五年的时间其实是不够的。道路修建工程不但贯穿了整个朱祁钰时代,而且还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不过,这其中最初的二十年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二十年之内,日本至少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八百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修路的。这也许算得上是日本人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吧。而在这二十年之内,朱祁钰规划的十条主干道先后完工,这为帝国后来修建辅助道路打下了基础。即使是在数百年之后,这十条主干道仍然是帝国道路交通的基础!当然,在修路方面,除了人力,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的贡献了。
在水泥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了修路的主要原料。特别是当橡胶轮胎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改善道路品质成为了提高运输能力,速度的关键因素。以前那种用碎石,或者是石板铺设的道路已经落后了,这些道路不但质量差,而且成本高昂(石材的开采成本在水泥大规模生产之后,就已经超过了水泥的生产成本),难以维护。因此,修建水泥公路成为了重点。当然,除了水泥之外,钢材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简直就是在考验帝国的工业实力!
当时,修一段长十里的公路(朱祁钰定下的标准是能够供四匹马车并行,这也成为了帝国后来修建公路的基本标准。只不过,马车变成了汽车),需要耗费水泥二十万石,另外,需要铺设路基的碎石十五万石,加固路基的钢铁五万石左右。以此为标准进行计算的话,修一条从帝国京城到白羊王国都城的道路的话,那么需要超过七亿石的水泥,五亿石的碎石,以及近两亿石的钢铁。而在景泰十五年,帝国的水泥产量是五亿石,钢铁产量是十亿石。就算不把开采碎石需要的人力计算在内,那么,以帝国这一年的原料产量来计算的话,都无法满足这一条道路的修建要求!
当然,帝国的工业实力是在迅猛增长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的水泥产量就达到了十五亿石,钢铁产量达到了十三亿石。显然,带动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帝国国内的巨大需求。二十年内,帝国修通了十条主要干道,这些道路需要的材料,就足以让帝国的工厂全力生产至少十年(以景泰十六年的水泥,钢铁产量为标准进行计算)。当然,这还没有包括在其他方面,比如港口建设,城市建筑等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了。
当然,修建道路所带来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看管以百万计的日本劳工,就需要帝国至少动员近二十万的军队(预备役部队),而这些军人的福利待遇让政府的军费支出增加了很大一块。安置数百万日本劳工的生活也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当时,帝国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外劳工部,来管理这些日本劳工(后来,明军俘获的战俘也由该部门负责管理)。不说别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所雇佣的日本劳工就已经达到了三百八十万,而要满足这三百八十万日本劳工的最低生活保障的话,那需要多少粮食呢?以当时每人每年消耗谷物六百斤计算,每年,帝国就要在这些人身上花掉至少两千三百万石的粮食,而当年,帝国的粮食产量才五亿石左右,就算是满足帝国百姓需要都还有所欠缺。为此,帝国一直在大规模的进口粮食。景泰十六内,帝国进口的粮食达到了一亿七千万石,几乎将所有附属国出产的多余粮食都买了回来!当然,随着后来帝国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帝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粮食短缺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朱祁钰当时所订下的道路修建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在景泰十九年(政治改革的第五年)时,十条主干道中,连接到帝国京城(北京)的五条道路的国内部分已经基本上完工了。以前,罗马帝国的人曾经说过,条条大陆通罗马,而现在,却是条条大路通京城。而京城道路系统的直接受益者,自然是帝国的百姓,还有那些帝国的大资本家!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四节 工业帝国
没有任何人会反对,在明帝国崛起的过程中,工业是其主要的动力,甚至很多人都认为,明帝国能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且将这个头衔保持了数百年之久,甚至还有可能保持数百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明帝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相对而言,在景泰十四年到景泰十九年期间,也就是朱祁钰在帝国修养的这五年时间中,朱祁钰本人对工业的重视并不够,或者说,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一些基础性的事务上去,而没有太多的为工业发展指明方向。不过,这五年是明帝国工业发展的黄金五年,同时,是帝国工业由萌芽走入了正常发展的关键五年。很多人都认为,这五年是明帝国工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五年。而且,这五年中,明帝国工业产值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从帝国建立,到景泰十三年之间的这几十年国家总产值之和!可以说,这五年,正是明帝国全面向工业国家过渡的最为重要的五年了!
明帝国的工业能在这五年时间里得到全面的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此之前,朱祁钰为帝国的工业资本家扫除了发展道路上的所有障碍,特别是为大工业资本家腾出了发展空间来。寡头商人集团的倒台,柴氏家族的没落,这些都给庞大的新兴工业资本家阶层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巨大的国内市场,利润更为丰厚的海外市场,让帝国的工业资本家终于能够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步入黄金发展阶段了。
其实,从一些数字对比中就能发现这五年中,明帝国的工业发展到底有多么的迅速了。景泰三年,明帝国正式全面推广新政,鼓励发展工业与商业。到景泰十三年,在这十年之中,明帝国的工业产值翻了五倍。比较具体的数字是,景泰十三年,明帝国的布匹产量为一千五百三十万丈,钢铁产量为五亿石(当时。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最为重要的两个数据指标)。而到了景泰十八年,明帝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在景泰十三年地基础上增长了十倍,其中布匹产量达到了一亿三千万丈,钢铁产量达到了二十八亿石。另外,纺织工厂,钢铁冶炼厂的数量也比景泰十三年增长了近八倍!
当然,从这些数据上就完全看得出来,在“黄金五年”中,帝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是之前十年的四倍以上。当然,仅仅进行数字方面的比较是无法完全看清楚这个时代的具体特征的,一些细节方面的体现其实有着更为巨大的含义。
当时,最重要的工业技术有三样。一是机器,二是金属冶炼方法,三是化工工业。而这三样可以说是整个工业的基础,而正是在这“黄金五年”中,帝国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全面的完善,特别是在《帝国专利法》出台之后,帝国的工业发展得到了一种新的动力,而且各大资本家也更乐意将钱投到研发之中去了!
《帝国专利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以保护技术专利而出台的法案。在这部法案出台之前,帝国虽然已经有了“专利”的这个概念,但是却没有任何保护专利的措施。当时,很多工业技术并没有得到应有保护,往往是某一种技术出现之后,各家工厂都全部采用,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资本家,特别是小资本家乐意接受现实。利用其他人的发明来进行生产,而不主动进行发明。显然,这将让工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整个工业时代,发明是最为关键的动力,只有对发明的重视,才能带来新的技术,也才能让新的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才能推动工业的发展。显然,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认为可以从别人发明的专利获取动力的话,那就不会有人来主动提高技术了,结果就是导致工业无法得到前进地力量!
朱祁钰曾经采取了不少的办法来鼓励,甚至是专门成立相关的机构来搞工业发明。比如,帝国公立大学,还有后来的帝国科学院,工程院都有这方面的职能。而在工业时代初级阶段,这样的机构已经能够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了。不过,这却是有弊端的,特别是当工业发展的要求提高了之后,就不可能有这些单独的,而且没有能够从工业发展中获得利益的机构来推动工业发展了。显然,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资本家自己投资研发新的技术,用资本家追求利益的动力来推动技术的发展。
《帝国专利法》本身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出现的。在这部法律出台之后,只要申请了专利保护的任何发明,都将得到帝国法律的捍卫。那么,除了发明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之外的任何人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都要向发明者支付一定的酬劳。显然,这就鼓舞了发明者,而且也鼓动了更多的资本家,特别是有实力的资本家自己出资搞发明,这样,专利技术不但能够让工厂的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同时,通过出售发明专利,或者是授权生产,也能够带来一笔不小的利润。
当时,《帝国专利法》所带来的变革是非常巨大的,而几个特别有头脑的工业资本家也第一批成立了他们自己的研发机构。比如叶子天成立的“叶氏研究基金”就通过向一些发明者,以及大学院校等机构出资,资助他们进行发明,并且按照协议分享发明专利,以带动工厂革新。郑梦秋成立的“科研基金”的性质也比较类似,不过郑梦秋做得还要彻底一点,他利用自己在大学里的同学,专门用这一基金支持了一批科学家,而这些科学家的发明则按照协议与郑梦秋分享。当然,类似的鼓励发明的机构在当时并不少见。
当然。发明在得到了重视之后,其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让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工业的生产力的发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