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宅斗]嫣然-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嫣然跟着侯夫人上前向陆太夫人行礼。侯夫人送的寿礼是一块羊脂白玉碾的观音像,有一尺高,十分传神。陆太夫人才叫丫鬟接了,旁边便有人笑道:“呀,我瞧着这观音,怎么有些像老祖宗呢。”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就都落到那说话人身上,见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女,身量高挑,穿着杏红色缠枝莲花褙子,头上一枝莲花头翡翠钗绿得如同一汪水,眉目如画地站在那里,笑语盈盈。她旁边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眉眼间与这少女有几分相似,却平淡了许多,穿着枣红色团花袄子,眉眼之间也有几分傲气,看起来是母女二人。
周三太太就低声对顾嫣然道:“那是陆二太太和陆家大姑娘,单名一个盈字的。”
原来就是陆镇的妻女。顾嫣然就不由得仔细看了一眼。陆二太太其实生得不错,打扮得也十分富贵,但因有青春逼人的女儿在旁,倒显得淡了。不过,比起在陆太夫人另一边的茂乡侯夫人来,她便要胜出一筹。
茂乡侯夫人的长相委实不大好叫人恭维。若说丑倒也不是,眉眼却也端正,只差在生了一张方脸,顿时就把八分姿色减到了只有六分,瞧着没来由地就叫人不喜。大约茂乡侯夫人自己也知道这缺点,就觉得别人都在议论她,因此总是端着一副严肃的神色,更教人没法亲近了。
“别说,大姑娘这么一说还真是,这观音当真跟太夫人有几分相像呢。”旁边顿时就有人捧起场来。这观音低眉垂目,陆太夫人眼皮也是下垂的,与人说话时往往不抬起来,若说这一点,倒当真与这观音像有些相似。今日来的人大都是巴结茂乡侯府的,自然一迭连声地只说好话,捧得陆太夫人也露了笑容,道:“盈儿这孩子,就是爱说话哄我开心。”
旁边便又有人凑趣笑道:“这是大姑娘一片孝心呢。”
茂乡侯的爵位虽然是长房承了,但京城中无人不知,茂乡侯是个没出息的,只爱与美妾们厮混,如今在朝里只得个闲散职位。连同茂乡侯世子,也一样是个纨绔。倒是二房的陆镇,既有功劳,又有孝顺的好名声,还得皇帝青眼,显然前途无量,故而在这茂乡侯府里,二房的地位并不逊于大房,甚至还有青出于蓝的意思。如今二房的陆盈说了这句话,下头顺着奉承的人自然少不了。
陆太夫人十分高兴,当即叫人把这观音像小心翼翼请了佛堂里去,对下头顾嫣然和周三太太送上的礼物便淡淡的了,倒是仔细看了一眼顾嫣然:“这就是周二少奶奶?”
周鸿如今也是京城新贵了。立下那样的大功,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皇上甚至为了他成亲好看,将他岳父的官也升了。此刻陆太夫人这样一问,众人的目光也都落到了顾嫣然身上,便有人笑道:“当真是年轻。”
这话究竟是称赞还是讽刺,其中的意思只有说话的人自己知道。倒是陆二太太笑道:“听说周二少奶奶是孟祭酒的外孙女,果然是书香人家的气派呢。”
周二少奶奶姓顾,可陆二太太不提顾家,偏提孟家,当即就有人在底下小声道:“可惜顾家没什么门楣。”且还有几声轻轻的嗤笑。
顾嫣然对陆二太太笑笑:“夫人过奖了,我也听说过郑家老太爷当年独力劈虎的威名呢。”
孟素蓉虽然离开京城十几年了,但十几年前京城里这些人家的事她知道得可不少。陆二太太娘家姓郑,父亲倒是清贵翰林,可祖父不过是个猎户罢了。她暗指顾家家世拿不出手,可她郑家还不是一样,往上数三代,谁又强过谁。
陆二太太的脸色一下子就沉下去了。陆盈转头打量了一下顾嫣然,抿嘴一笑:“听说晋王府孟侧妃书画俱佳,周二少奶奶是孟侧妃的表妹,想必也极有造诣。今日腊梅开得好,少不得大家要动动诗兴画兴,周二少奶奶可要不吝赐教啊。”
在座的姑娘都是高门大户出来的,颇有些以才女自居,此时听了这话,都有些跃跃欲试。陆盈含笑看着顾嫣然:“周二少奶奶意下如何?”
顾嫣然欠了欠身:“这些都是未出阁的姑娘们的雅趣,我只怕不合宜了。”已经嫁为人妇的女子,极少有再讲诗讲画的了,每日里单是管家理事都忙不过来,哪有那个闲情逸致?
陆盈也被这理由噎了一下。顾嫣然年纪比她还小呢,可已经嫁了人就不能再跟闺阁少女们厮混了,这也是合情合理的。纵然她想说顾嫣然这是怯战,却也说不出口。因这是习俗所默认的,姑娘们可以做诗会文会,可家中主妇却以理家为本,若成了亲还到处去参加什么诗会,抖落自己的文才,只会被人视为不安于室,不务正业。陆盈总不能逼着别人去认这名声。
陆二太太对顾嫣然冷冷地盯了一眼。丈夫被孟节弹劾,她心里自然是不满的,本拟当面给顾嫣然一个难堪,让她吃点教训也就是了,谁知道这小媳妇儿年纪轻轻的,口舌倒利害,胆子也大,倒弄得陆盈有些下不来台了。
平南侯夫人心里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怒。喜是喜顾嫣然不知轻重得罪陆家,想来周鸿在外头也要吃亏的;怒则怒长房也是周家人,万一陆家将二房也恨上了可如何是好?当即开口道:“二少奶奶,陆大姑娘既有这兴致,你去奉陪一二也可。”
不管怎样她也是婶娘,顾嫣然不能在外人面前反驳,便低了低头表示默认,目光却在厅中寻找孟素蓉。一会儿随便谁爱去作诗作画的,她得去找母亲说说话。
平南侯夫人能说会道,这会儿将这事掀了过去,便妙语如珠地奉承起陆太夫人来。她委实是个会说话的,明明都是奉承,却教人听不出半点刻意来。跟陆太夫人说着话,还不忘了带上茂乡侯夫人和陆二太太,真是八面玲珑,四座生春。
有平南侯夫人在前,顾嫣然和周三太太乐得不用说话。两人悄悄走开了,周三太太才低声道:“今日仔细些。”得罪了主人家,难说她们会下什么绊子。
顾嫣然点点头。她也不想惹事,但陆二太太说到顾家人头上,她若由人欺了去,那可真是不孝了。周三太太也明白,拍了拍她的手道:“你做得都对。”哪有让人踩到头上的道理!
顾嫣然冲她一笑,忽然看见窗户边上有一对母女,居然是她认识的人——甄太太和甄真!
这两人不是应该在沔阳吗?几时回了京城?顾嫣然心里想着,就仔细看了两眼。只见甄氏母女还是穿得红艳艳的,可那股子精神头却比不得在沔阳时了。尤其是甄太太,虽然衣饰华丽,却掩不住眉眼间一股子焦躁灰败的意思,倒是甄真还昂着个头,像只小斗鸡似的。
忽然从外头走进个女孩儿来,年纪十四五岁,身穿湖水色小袄和百花不落地的裙子,华丽得如同一只小孔雀,身边环绕了两三个同龄的女孩儿,都是面带奉承之色。
这女孩儿一进来,甄太太就推了推甄真,甄真便颇有些不情愿地起来,也陪着笑加入了进去,显然是去讨好那女孩儿的。
“那是茂乡侯的嫡女,陆宛。”周三太太见顾嫣然注意,便随口说了一句。
是茂乡侯的女儿?难怪这样的前呼后拥。顾嫣然想起甄家跟茂乡侯府仿佛还是亲戚,难怪心高气傲的甄真也得上前讨好。只是,这母女两个怎么会在京城呢?
作者有话要说:我的拖延症已经没救了嘤嘤……
☆、第85章
在厅堂里环视片刻;顾嫣然终于找到了孟素蓉。
今日来的贵女贵妇们实在太多;顾运则只是个正五品的郎中,因此孟素蓉坐得远,跟几个丈夫品级差不多的妇人们一起说话;顾怡然则跟几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儿在一边说笑。顾嫣然认得其中一个是她昌平侯府闺学里的同窗,是御史家的女孩儿;也是庶出;平日里就与顾怡然关系不错。
周三太太本也没什么品级;正觉得跟了平南侯夫人坐在前头不自在,见了这样;便推了顾嫣然过去;自己与那几个妇人说起话来;也让顾嫣然去与孟素蓉说几句话。
孟素蓉总看着女儿瘦了,还当她是为了谢宛娘的事儿烦恼,顾嫣然少不得跟她说了几句庄铺的事儿。说到做些低廉香粉和绢花卖到乡下去,孟素蓉便叹了口气:“牙白那丫头,还算是聪明,也会替主子分忧。只是这生意不得长久,京城里的铺子,往乡下卖东西那是自贬身价。你说的这几个铺子,位置都不错,还是得做些好脂粉才行。”
顾嫣然忙道:“也只是想把积压的这些东西卖出去就算完,也不敢打着京里铺子的名声。小成掌柜做脂粉的手艺不错,等空出了银钱周转,就还如从前一般经营。”在京里做生意,必须有拿得出手的高档物件儿,这个脂粉铺子从前最拿手的是桃花粉和桃花露,如今作坊的师傅虽然被拉走了,但小成掌柜手艺已经学到了七八成,且年轻人有些创新的闯劲儿,只要有时日,并不怕做不出好东西。
“回头娘再给你几个方子。”孟素蓉叹了口气,摸摸女儿有些尖的小下巴,“只是娘这几个方子,都要新鲜原料,咱们十几年没回京城,这进货的地方却不熟悉,你看看你铺子里的伙计可知道?”
顾嫣然却灵机一动:“娘,不如我们自己种花。”平南侯夫人分她的两处庄子,她也都看过了,俱是靠山的,每年出的粮食有限,主要是为了主子们春夏之时去避暑游玩。既是游玩之处,想必花木本就有的,平南侯府豪富,自不会打这些花木的主意,但如今到了她手里,却是要想想怎么生钱了。
孟素蓉对此颇为赞同:“若种出来了,不愁日后少了原料。”只是这由种粮改为种花,怕还是要投些银子进去,“若是银钱不凑手,记得跟娘来说。三四千现银,娘还拿得出来。”
母女两个喁喁说了半晌的生意经,顾嫣然才想起刚才看见的甄氏母女:“娘,你瞧见了么?”
“甄家人?”孟素蓉略有几分诧异,她还当真没有注意到呢。
“在那边——”顾嫣然悄悄指了一下,“不知道几时回的京城。”
孟素蓉往那边瞥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不必管她们。这里人多,想来她们也不曾看见我们。”母女俩又说起别的,便将甄氏母女抛到了脑后。
不过孟素蓉这句话却说错了,甄太太早就看见了她,更看见了顾嫣然。
本来,甄同知在做了半年的代知州之后,终于得了朝廷调令,正式做了沔阳知州,可算是意气风发,在沔阳州几乎都要横着走了。只可惜好景不长,今年正月里朝廷来了户部的官员调粮,忙了他整整半个月,等他忙活完了之后,却被一道旨意罢了官,罪名是调粮之时办事不力,贻误军机。
办事不力也就罢了,贻误军机可是个大罪名,更何况那时候西北刚被羯奴偷袭端了粮库,谁不知道皇上正为了粮草的事发怒,偏偏你在调运粮草上办事不力,只罢了你的官,不曾下狱,还是从轻发落哩。
可怜新上任的甄知州,累死累活忙了半个多月,末了却被扣个办事不力的帽子,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旨意已下,一家子终不能赖在沔阳不是?且被提拔上来的新知州便是从前的林通判,本来就对甄家看不顺眼,虽不致落井下石,可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单是交接之时查账就纠缠了好几个月。甄家一家最后只得灰溜溜离开沔阳,决定到京城再走走茂乡侯府的关系。
甄太太先是托了嫂子,又是送银子又是托人情,折腾了差不多两个月,终于打听到了消息。可是这个消息还不如打听不到,因为说得含糊,只听说是令自上出,嫌甄知州身为地方官员,却连自己治下的河道都不熟悉,以致于调运粮草之时耽误了时间。
令自上出,意味着最初不满甄知州的是皇帝!
这消息一打听出来,甄老爷简直觉得天都要塌了。皇上不满意他,他这官也就算当到头了。虽然皇帝日理万机,过些日子大概也就记不得他甄义文是谁了,可架不住下头的官员要奉承皇上,只要有人从中做梗,他将来这仕途难道还想再上去不成?
思来想去,甄老爷只能想到茂乡侯府,如今也只能紧靠这棵大树了。好在茂乡侯世子是个纨绔,甄老爷索性自己进了京城,拿出银子来陪他冶游,总算是把这关系搭紧了,甄太太和甄真才得以登堂入室,来奉承陆家的女眷们。
方才孟素蓉进来的时候,甄太太早就在座了。虽说搭着点关系能进侯府,可这府里却没几个人当真看得上她们,也只得在角落里坐着罢了。人坐着没事,可不是就直打量陆续进来的客人么?故而孟素蓉一进来,甄太太就看见了。
这近两年没见,孟素蓉没丝毫变化,还是那么端庄淡雅,眉眼间带着从容。甄太太可没想到能在茂乡侯府看见她,连忙跟身边的人打听:“那位夫人是——”
“那是孟祭酒家的姑奶奶。”她身边那妇人也是个爱说话的,看了一眼就滔滔不绝起来,“夫家姓顾,如今在户部做郎中呢。”
甄太太在心里一算,户部郎中是正五品,这么说,顾运则贬官之后又升了,且比从前的知州还要高了一级!若算上京官与地方官员的差异,升了可还不止一级!
甄太太心里吃惊,甄真却忍不住了:“那位顾太太身边的——是她女儿?”她记得这个不是顾家大姑娘,应该是庶出的那个,哪有出门不带嫡女,倒带个庶女来的?
那妇人瞥了一眼:“是顾家二姑娘,听说是庶出的。”
果然。甄太太笑道:“那大姑娘呢?莫非是定亲了不好出来?”
“甄太太不知道?”那妇人顿时来了精神,“这可是件大事呢。”
甄太太心里火烧火燎的:“我素来在京外,这还是前几日才进的京城,并不知道有什么事。”
这样的闲话本就是妇人们最爱讲的,何况甄太太问对了人,正遇上一个爱说话的呢。当即绘声绘色,将顾家姑娘定亲的本是周家二房庶子,却过继到了长房,又在西北立下怎样的大功,而顾家老爷作为岳父,又是如何在同文馆默默无声测绘舆图时得了皇上青眼,到女儿出嫁之时被升官的故事,一一讲来,好不生动,简直宛如自己亲眼所见一般。
甄太太越听越是五味杂陈,甄真更是几乎扭烂了自己的帕子。什么?顾家被罢官,被赶出沔阳的情景也不过还在眼前,如今反倒升官了不说,顾嫣然还得了这样的好姻缘,嫁个丈夫都是正四品!这,这究竟是凭什么!
甄太太到底还有理智,看女儿脸上的阴沉劲儿已经压不住,连忙打住了这话题,敷衍几句之后就带着女儿走开了,直到没人注意处才低声道:“今儿是太夫人寿辰,你做这副模样做什么?还不快收了,生怕别人看不见是不是?”
“她,她凭什么!”甄真狠狠地扭着手里的帕子,“她哪来那么好的运气!”
“别说了。”甄太太何尝不是心里跟火烧似的,“那是别人的事,如今咱们家的事还理不清呢,哪里顾得上别人?”她看看四周,“陆二姑娘还没来呢?”
“大约是带人去看暖房里种的芍药了。”说到陆宛,甄真更憋气。
甄氏母女进茂乡侯府,就是为了来奉承人拉关系的。但长辈们也就罢了,小辈们里头也是分帮结派的,譬如说陆宛,跟她的堂姐陆盈关系就不怎么好。甄真原本也想两边都讨好,最后发现根本不成——陆宛是个刚硬的脾气,你若不捧着她而去捧别人,那她便不会给你好脸,且她是茂乡侯的嫡长女,又实在是有这资本。
甄真吃过一回苦头,算是明白了。从前她在家里也是众星捧月的,如今到了京城,就只有捧别人的份儿,这可不是一般的憋气,偏偏又不能甩手不干。更憋气的是,她这样放□段,陆宛还不稀罕,这次陆家为了太夫人的生辰在暖房里培育了本该春季才开的芍药花,陆宛带了几个好友去,却根本没招呼她。
“咱们是来求人的……”甄太太深深叹了口气,怜爱地替女儿拢了拢鬓角,恰好看见陆宛从外头进来,忙道:“来了来了,快过去罢。”
甄真抬头看见陆宛脸上自得的笑容就觉得扎眼:“娘,其实陆家二房怕是比长房还要——”说不定跟着陆盈更好呢。
甄太太也不是没想过这事儿,无奈甄老爷当初搭上的是茂乡侯世子,这会儿要是弃了陆宛去奉承陆盈,万一得罪了茂乡侯世子可怎么办?
“去吧去吧,陆二姑娘年纪小,你多哄着她些……”
陆宛哪是好哄的?但甄真也知道,这会儿她已经没有娇纵的资本了,只得站起身来,堆起一脸笑容,向陆宛走了过去。
甄太太看着女儿凑到陆宛身边,心里那股子难受劲儿就别提了。哪个做娘的也不想委屈自己的儿女,可——如今又有什么办法呢?
甄真跟着陆宛去了陆太夫人面前。陆宛极得陆太夫人宠爱,又说又笑地送上自己绣的一条抹额,博得陆太夫人和周围捧场的人一番夸奖,令茂乡侯夫人那张严肃的脸也露出了一丝笑容。甄太太远远看见,便起身悄悄过去,想趁着茂乡侯夫人心情好的时候,再去说几句话。
谁知茂乡侯夫人才从陆太夫人身边退下来,就跟旁边的夫人说起话来,甄太太虽然凑了过去,却不敢随意去插嘴说话,只好退后一点坐下旁听。
“……听陛下的意思,明年小选或许要好生办一办,寿王也该选妃了,还有齐王晋王府里,或许还要进几个人……”茂乡侯夫人说起这些闲话来也是**的,事实上,她的声音就像她那张四方脸一样,有棱有角,就是没有圆润。幸而她的一对儿女生得都不像她,而是继承了茂乡侯的好相貌。
甄太太的耳朵顿时竖了起来。按前朝的规矩,三年一大选,一年一小选。大选是为皇帝和宗室选秀,小选则是选宫女。不过到了本朝,太宗嫌一年一小选太麻烦,须知选进宫的宫女终生不能出宫,是要老死宫中的,每年都选,最后宫女简直积压成灾,每年都是皇宫内库的一大笔开支。
于是太宗颁令,小选不定期,视宫中宫女数量而定,宫女满二十五岁后可放出宫去。如此,就能省下一大笔开销。到了今上这里,自他继位之后只小选过三次,距离上一次小选,已经有差不多六年了。
“若是小选,都是自民间选取,如何能跟与寿王选妃混起来操办呢?”跟茂乡侯夫人说话的贵妇有些疑惑。
“此次所选的,不是粗使宫女,而是女史。”茂乡侯夫人仍旧一板一眼地回答,“宫中六局女史多年长,那些粗使宫女多半大字不识,难当重任。故而陛下此次要选知书达礼的女子,入宫担任女史。”
老话讲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民间的女子,针线女红、下厨炒菜才是最要紧的,至于识字——有钱送儿子去读书的人家都不多,何况是女儿呢?因此民间选来的宫女,不识字那简直是一定的。
在皇宫之中,若只做个粗使宫女,那并不需要识字,可若想再往上爬一爬,读书识字却是必须的了。不说别的,单说六局里稍微能管点事的,至少要会看账簿吧。记录皇上临幸后宫的彤史,你如果连字都不识得,还记什么?
各宫里管事的大宫女和姑姑们,道理也是一样的。因此宫女入宫之后,还有内讲堂会对她们进行一些识字的教育,而担任内讲堂女先生的宫女,自然要比别人更加知书达礼才是。
如此一来,这女史的位置还是颇为重要的,而民间又不易采选到。今上登基十几年,宫里的女史们凋零得差不多了,急需再选一批人接任。因此这一次,采选对象就不仅仅是平民小户家的女儿,连同小官吏家的女孩儿,只要年满十五岁而又自愿入宫的,都可做为采选对象。
既然也采选官家女孩儿,那么将品级再放宽一些,替寿王选个侧妃、替齐王晋王选个侍妾什么的,也就是顺手的事儿。
茂乡侯夫人这番话,引起了旁边不少人的注意。今儿来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家的女眷,当然她们的女儿不会去做宫女,多半也不愿去王府做个没名份的侍妾,但皇帝还有三门穷亲戚,各家也多少都有些这样的女孩儿,若是父母愿意,倒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甄太太不由得就往甄真的方向看了看。甄真今年已然及笄,容貌也算得美丽,甄太太自然是不愿让女儿去做宫女的,但若能给寿王做个侧妃——当然甄家如今的门第是绝配不上的,但若是做个侍妾呢?听说寿王是好美色的,甄真倘若能得了寿王喜欢,生个一子半女,不是照样可以升位份吗?再说今上偏爱齐王,若是齐王将来登基,寿王就是铁打的富贵亲王,那不只是甄真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甄家也能被带契起来……
“齐王、齐王妃到,寿王到,景泰公主到——”外头丫鬟的声音打断了甄太太的遐想,连忙起身跟众人一起行礼。
陆太夫人是齐王寿王和景泰公主的亲外祖母,自然是要来贺寿的。带来的寿礼也都是价值连城的珠宝玉器之类,齐王妃还带来了三岁的齐王世子,顿时成了众星捧月的对象。陆太夫人连外孙都不要看了,只顾搂着小世子说话。
顾嫣然看齐王世子白白胖胖的模样,就不禁想起了顾蔚然,拉着孟素蓉小声道:“过几日娘带着蔚哥儿来玩嘛。”
虽说顾嫣然头上没有婆婆,但毕竟二房还有亲爹和从前的嫡母呢,又是新成亲不久,孟素蓉也不好时常上门,闻言有几分心动。
“园子里地方大,让蔚哥儿好好玩玩。”顾家现在的宅子小,蔚哥儿又正是好动的时候,院子里确实不够他跑的。
孟素蓉正要点头,就听外头丫鬟又跑来报了:“安阳郡主到!”
安阳郡主是已故大长公主的女儿,今上的表妹。今上没有同胞姊妹,只有两个异母妹妹,可惜关系素来不好,故而连着驸马都被打发到了偏僻的封邑去,有一位长公主甚至听说已经病入膏肓了。
倒是安阳郡主这位表妹,当初在夺嫡之争里一家子都坚决地站在今上这边,表兄妹关系又素来不错,如今的封邑十分富庶不说,儿子前程也不错。安阳郡主本人爱游玩,去年长子成亲之后,她就将中馈交给了儿媳,自己和郡马到处游玩去了,没想到这会儿会回了京城,还到茂乡侯府来了。
“老夫人寿比南山——”安阳郡主人未到,声先到了。人人都知道这位郡主出的名的大大咧咧性情开朗,从前无论是跟已故的皇后还是德妃关系都不错,自然也就跟潞国公府和茂乡侯府关系也都不错了。
“郡主几时回来的,怎么悄没声的,也不让我们接风?”陆太夫人顿时笑了,“还是这么好精神。”
安阳郡主今年也才三十六岁,身量高挑,肤色微黑,陆太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又到处去晒的!又去哪儿了?”
“去了普陀。”安阳郡主笑吟吟地,利利落落跟周围相识的人打了一圈招呼,在陆太夫人身边坐下,拿出一串檀香手珠来,“这是在普陀山求来的。”
陆太夫人连忙接在手里。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可惜远在南海,京城这些人家的女眷们,轻易连城门都不大出的,更别说跑到普陀山去亲自求什么东西了。
“难得你这样费心!怎么没把吟儿带来?”吟儿是安阳郡主的女儿,今年才十岁。
“她年纪小,这次去普陀都不曾带她。”安阳郡主笑着回答,伸手摸摸齐王世子的小脑袋,对齐王妃笑道,“没想到小世子也来了,有一副长命锁不曾带过来,回头叫人送到你们府上。也是在菩萨面前供过的。”
齐王妃连忙道谢。景泰公主就缠了上来:“表姑母难道就没给我带些礼物么?”
安阳郡主便笑:“没有。”
“表姑母——”景泰公主拉着她的手不放。安阳郡主笑了一会儿,便对后头招招手,一个穿着银红色襦裙的少女便捧了个小匣子过来,安阳郡主拿过来递给景泰公主,“自己去看。”
景泰公主忙打开来。其实她未必是真稀罕安阳郡主送的东西,但这位表姑母与父皇关系极好,纵然送的东西不合心意,她也要说喜欢的。
匣子里头是一枚像是种子的东西,黑亮如漆,硬如金石,顶端为赤黄色,雕成了一只小猴子的模样。安阳郡主指点着道:“这是天茄种子,只有南海那边儿才有的,就长在寺庙后头,都说是得了菩萨庇佑才长出来的。姑母知道你就好收些稀奇古怪的小东西,所以给你带来的。”
一枚种子——景泰公主心里着实有些失望,脸上忍不住就要露出来。齐王妃在旁边看见,连忙笑道:“姑母真是知道景泰——从前二舅舅给她带的那枚桃核雕的小舟,她到现在还仔细收着呢——就喜欢这些东西。”说着,目光一转看向方才捧匣子的少女,“这是哪家的姑娘?”看衣着,显然不是安阳郡主的丫鬟。
安阳郡主笑道:“这是菡姐儿,我在福建遇上的。”说得倒是简单。
顾嫣然和孟素蓉却对看了一眼,这个菡姐儿——虽然已经过了好几年,少女长开了,容貌难免有些变化,可那股子清清冷冷的劲儿却半点没变——这不是他们当年在夷陵有过一面之缘的御史李檀的女儿吗?
☆、第六十二章
安阳郡主这一来;吸引了席间大半人的注意。都知道这位郡主与今上关系好,谁不想要巴结一二?一时间不少人都变着法儿想搭上几句话;对于跟着安阳郡主来的李菡,自然也有人注意,只是安阳郡主并不说出她的身份;李菡也安静地站在一边;众人纵然想知道;却也不好直接开口去问;只能暗自猜测罢了。
周三太太也对李菡有些好奇:“不知道是哪家的姑娘;生得倒是端静美貌。”
“婶娘不认识她?”顾嫣然有些诧异。李檀在京城呆了七八年,又曾那般“名动京城”,他的女儿;居然没有人认识吗?
其实这是顾嫣然不知内情了。李檀在京城那些年;李菡年纪还小,李家家规又严,别说李菡了,就是李夫人都极少出门。自然,这跟李檀不爱结交官员,品级又低,李家女眷没什么机会出门也有关系。
后来李檀因黄河水灾一事被皇帝赏识,才有人来结交李家女眷,但李檀清正自守,并不许妻女与外人随意来往,也只有他意气相投的朋友家,才有些来往。可后来他弹劾茂乡侯府获罪,连同素日来往较多的同僚朋友也被牵连,故而认得李菡的人,如今就没几个还留在京城的。加以李菡离京时才十三岁,如今已是十六岁,三年间少女变化颇大,因此安阳郡主不说出她的姓氏,在座除了孟素蓉母女二人,竟没人认得出来她便是李檀之女。
陆太夫人跟安阳郡主说了一会儿话,客人也全都到齐,便开了宴席。茂乡侯府的宴席,真可算得上炊金馔玉,炮凤烹龙。酒过三巡,外头又下起雪来。这还是今年京城里头一场雪,雪片有花瓣大小,纷纷扬扬,片刻就给那些腊梅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