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皇书II-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瑾这些年日渐聪慧,对朝堂动向更是观察入微,但即使是她,一时也无法理解韩烨和帝梓元所做的决定。
有什么会比君临天下、权延子孙更加重要?
“我们都还有太多事要做。”韩烨神情坦然,“贵妃不必多问,只需记住孤今日之诺便是。”
谨贵妃未再问,朝韩烨颔首,“本宫谨记殿下今日之言,日后必谨言慎行,不再给殿下和摄政王添麻烦。”她顿了顿,眼底终是露出一抹释然和祝愿,“也希望殿下和摄政王所愿,会有达成的一日。”
她说完,转身朝书房外走去,亦再未多言一句。
半晌,林双从房外走进,将刚才谨贵妃手中的墨盒呈到韩烨面前。
“殿下,这是贵妃娘娘留下的,说是谢过殿下当年对她和十三殿下的救命之恩。”
韩烨望向书房外谨贵妃消失的方向,终是伸手接过了装着京畿兵符的墨盒。
第二日,举朝哗然中,三年后重返大靖朝堂的太子韩烨自封为王,与摄政王帝梓元比肩,韩云东宫太子之位仍不动如山。
至此,大靖两王临朝的时代正式到来。
半月之后,太子生母谨贵妃自请入皇陵,为先帝守墓三年。
与此同时,三军统帅施诤言携靖安侯秘密返回西北。
三个月后,施诤言在军献城率数十万军民祭天,向云夏百姓昭告四年前北秦栽赃、三国始乱的真相,一时云夏之上群情奋涌,北秦风声鹤唳。
在大靖国内朝堂百姓主战之声达至顶峰之时,施诤言和帝烬言敲响战鼓,各自统御二十万大靖铁骑,叩响了北秦边塞最重要的两座城池,与此同时晋南老将洛川率晋南八万水师,绕过大半个国境,在烽火点燃北秦边疆的同时,重兵震慑东骞海域。
大靖师出有名,又有水师重兵震慑。遥遥对望的东骞未免被卷入大靖的复仇之战中,在这场来势汹汹的两国战乱里尴尬而不安地保持了沉默。
除三年前留在西北的十万晋南大军外,帝家此一战中再出兵十八万,晋南帝氏十四年蛰伏的可怕实力正式在整个云夏面前揭开。
至此,两国兵戈兴起,云夏在平静了四年之后,重燃战火。

第九十四章

“殿下,捷报,施元帅五日前拿下怀城,已经入了北秦腹地了。”
上书房内,帝梓元和内阁六部正在议事,吉利端着军报从外面一阵风的走进,脸上扬着喜意。
帝梓元闻言扬眉,轻“哦”了一声,脸上露出一分满意和赞赏,“诤言军神之名,再过两年怕是要盖过当年的施老元帅了。”
施诤言统御大军征战北秦,在帝烬言和苑书的合纵连横下,北秦三方受敌,步步溃退,不过区区半年,大靖就已拿下北秦十二座城池。整个北秦南境,尽归大靖所有。
本来以北秦的战力,不至如此不堪一击,可惜北秦王莫天半年前病亡,他死前将胞妹莫霜迎回王城,并将皇位交给莫霜。莫霜在他驾崩后没有继位,执意拥三岁的皇太子为王,只肯摄政朝堂。奈何莫霜虽得民心和武将拥戴,可惜却不若她皇兄一般能威慑朝堂,她远离朝廷数年,根基不若当年深厚。奇怪的是北秦国师净善在北秦王驾崩的同时宣布支持莫霜掌权,但却自此入关,再也没有出现过。北秦朝堂皆传国师恸于先帝驾崩,早已不在人世,追随先帝而去,是以太子继位两个月后德王一派便在王城发动兵变,带兵闯进欲诛杀她和新帝自立为王。还好秦景侯连澜清临危相助,斩杀德王于宫门内,才保住了新帝和莫霜的性命。此事过后北秦朝堂大乱,德王一派的将领人心惶惶,纷纷逃离王都,造成南境边防溃乱。施诤言抓住机会,半年之内连取数城,以至短短数月便深入北秦腹地,一场边防之战竟成了北秦亡国之始。
半个月前北秦朗城蛰伏数年的老将西鸿率军出征,原本还以为施诤言会遭受阻拦,看当前传来的战报,怀城亦入大靖之手,想来如今的北秦境内人心溃散。念及当年战亡在青南城下的安宁,帝梓元心生感慨,也是明白施诤言这些年背负家族和爱人的血仇隐忍至今,怕是一腔热血之下,北秦再无人可拦他的脚步。
“施元帅素有帅名,果然不负两位殿下的期待,如果施老元帅泉下有知,也算是瞑目了。不过若是摄政王殿下和太子殿下同去,怕是不需要半年,定是三个月前就打到怀城了。”刑部尚书摸着胡子笑道,既赞颂了施诤言的帅才,又直白的给帝梓元和韩烨戴了一顶高帽。
“哪里,没有靖安侯爷的帮衬,怕是也难得把北秦啃下来,侯爷亦是功不可没。”
刑部尚书开了头,除了内阁里的右相和洛铭西尚能不动如山,六部尚书一个劲儿的夸北地战场里的将领,给足了帝梓元脸面。浑然忘记了半年前帝梓元和韩烨要和北秦开战时的阻拦。
毕竟大靖四年前遭逢大乱,再加上战争劳民伤财,当年一战兵力大损,又有东骞虎视眈眈,朝臣们心有余悸,纷纷上书谏言,哪知帝梓元一言不发,扣下了所有折子。直到数日后洛川率领八万水师陈兵东骞国境时,满殿朝臣这才想起他们的这位摄政王除了是帝家掌权人,还是当年称霸大靖南方边界的安乐寨寨主,当年的数万水师历经多年变迁,在洛川的统御下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庞然大物。
谋划数年,当今两位殿下破北秦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打了胜仗心情好,帝梓元也实在为幼弟和好友骄傲,遂愉悦地点了点头,“烬言确实越发长进了。吉利,去,快马加鞭,把这道军报送到江南。”
吉利闻言行礼颔首,笑得意味深长,“是,殿下,奴才这就去。”
战乱横生,为了安抚民心,太子率着朝官巡视江南,离京亦有数月。
太子和摄政王虽聚少离多,但情谊深厚倒是有目共睹。如今大靖朝堂一派祥和,也和两人默契主政分不开干系。
只是,还是有人忍不住瞅了瞅洛铭西的脸色,见他一派坦然,倒也失了看好戏的意思。看来传闻洛大人和摄政王之间乃手足之情,倒也不虚。
一旁的帝梓元将众人的表情落在眼底,微不可见地皱了皱眉。
吉利出去前让一旁的宫奴端上了莲子百合羹。
“殿下,靖安侯夫人一早便入宫了,说是您和几位大人忧心国事,特意给你们准备的。”
苑琴的手艺几位大人得幸尝过,一听眼都亮了,忍不住巴巴朝宫奴手中的羹盒看去,就连右相也倾了倾身,笑了起来。
帝梓元也有一个来月没见苑琴了,一边听着高兴一边忍不住埋怨,“都跟你吩咐过几次了,她如今身子重,让她在侯府休养,没事进宫整这些做什么?”
帝烬言远赴边疆两个月后,苑琴才知道怀有身孕,帝家人丁单薄,这可是件泼天的大事,帝梓元如今对苑琴身体的看重不亚于瞬息万变的北镜战场。
“还不是夫人挂念您,奴才问过太医,说是夫人身子好,多出来走动走动也是好事。”吉利笑着回。
帝梓元神情稍霁,算是放了心,见宫奴为众臣端上甜羹,她抿了一口,眉一皱,眼落在洛铭西身旁的宫奴上,“洛大人那碗拿出去,热一热再端上来。”
帝梓元这话带了几分威势,一旁的宫人冷不丁一颤,忙不迭地端出去热甜羹了。
当初太子还朝后,很是有些人想看这位年纪轻轻便才绝超世的内阁才子的笑话,哪知摄政王和太子对他的尊重更深往昔,便没人敢浮于表面,但一些无伤大雅的笑话总是免不了的。
一旁的六部尚书此时听见帝梓元随口之言后面面相觑,还真没看见袒护人袒护得这么直白的,心惊于摄政王对洛铭西的看重,纷纷想着日后对这位洛大人怕是要更看重三分。
“殿下,昨日东骞送来国书,说是愿意助大靖一臂之力,出兵北秦西境。直言打败北秦后只取西境五城,不知殿下欲如何处理此事?”
北秦西境和东骞相连,东骞观战半年,见北秦溃败之势明显,自然想分一杯羹。东骞四年前被北秦煽动欲吞并大靖,如今又想蚕食北秦,可见当权者反复无常,不能轻信。
对于东骞的国书,几位重臣虽是不屑,但都抱赞成的态度,毕竟若东骞出兵,北秦腹背受敌,况且胜后只取五城,于大靖百利而无一害。
帝梓元却摇头,“他们打的好算盘。西境的五城埋着北秦的矿脉,一直便是重兵守城,割让五城无异于养虎为患,本王绝不会将一城让给东骞,北秦国土更不会让他们染指。”
兵部尚书听见这话,不由谏言,“殿下,东骞国君的这封国书本有修好之意,若我们直接回拒……”
大靖和北秦正当战时,东骞的态度便很重要,若是他们反过来相帮北秦,便是大靖左右受掣了。
帝梓元眉一冷,道:“修好?不过是打着蚕食北秦的主意罢了。东骞泾阳太后掌权多年,这几年年事已高,她儿子不甘心受制,这才想出兵为自己争些威望,好早日把兵权从他母后手中抢回来,泾阳太后自是不会允许。有洛川水师震慑,东骞国内纷争不暇,他们没有胆子在这个时候和大靖交恶。本王当初让诤言在军献城誓师时没有牵扯出东骞,他们就真的以为本王好骗不成,当年一战泾阳太后亦知,莫霜既然没有死在那场大火里,东骞三皇子自然也是早就被救走了。本王何需要他们如今假惺惺地发兵北秦,做些锦上添花的事。当年一战,大靖差点国破,北秦本王不会放过,他东骞亦然。”
这还是帝梓元头一次向众臣袒露她志在云夏的野心和雄图霸业,上书房里的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听得一愣,除了洛铭西,众人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震惊。
还是右相魏谏起身朝帝梓元行了一礼,恭声开口:“两位殿下意在云夏,臣等必以两位殿下之志马首是瞻,创不世功勋。”
有内阁宰辅领头,上书房里众臣纷纷表明心迹。今日帝梓元召众臣入宫的用意也达了个十成十。
又是小半年,西北战局稳定,施诤言和帝烬言步步进兵北秦中枢地域。巡查江南各省的韩烨即将回京,为了迎他回朝,朝内和宫内忙得脚不沾地。唯有帝梓元日日守在靖安侯府,等着苑书生产。
京城下了几日的雪,院内大雪压枝头。靖安侯府产房内隐忍的抽气呼痛声一直未停,半个太医院的太医都守在木廊下。
帝梓元在院内走来走去,不停地朝着里头喊:“让她声音叫大些,这是生孩子,忍什么忍,声音这么低,没力气没意识了怎么办?人参呢?再拿几根百年人参出来!”
她喊着就要往里冲,被吉利和帝府的总管拦住。
“哎哟,我的殿下,人参早就给夫人备了满满一盒了,产房里头大凶,您可不能进去!”
“费什么话,什么地方能凶得过本王,本王有什么好忌讳的!”帝梓元怒急道。
“殿下,你再有能耐也不会生孩子啊!稳婆都说了,夫人这股子疼痛是正常的……”
帝梓元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埋汰,偏生又一句都反驳不得,恼羞成怒,一巴掌朝吉利脑仁拍去,“说什么呢你,这么埋汰本王!就是你家主子在这也不敢拦我!”
甩出去的手被人极有分寸的握住,清冷温润的声音无奈地从身侧响起,“他说的对,你又不会生孩子,进去了也帮不上忙,指不定怎么添乱。好了,稳婆和太医都在,你就安心在外面等着,苑书和孩子都不会有事。”
这句话奇迹般的让接近暴走的摄政王安静下来,帝梓元转过头,韩烨一身朝服,风尘仆仆,肩上还带着雪花,显然是刚回京,连东宫都没回就直接来靖安侯府了。
“真的?”
见韩烨颔首,帝梓元舒了口气,朝严阵以待的太医们扫了一圈,终于放弃了闯产房。一旁的吉利吹胡子瞪眼,心里哀嚎真是待遇不同,明明一样的话,太子殿下说出来就是金玉良言,他在一旁吼了半天,摄政王耳都不过。
“寒气这么重,也不知道回宫休整了再过来。吉利,让厨房给太子殿下煮碗姜茶。”韩烨一出现,帝梓元就倍儿正常了,一板一眼吩咐。
韩烨见她仍是忍不住紧张着朝产房里头望,拉着她朝树下的桌椅上走。
“坐会吧,也陪我喝碗姜茶。”他握住帝梓元的手捏了捏,有些不满,“怎么不让吉利端个火炉子过来,手比我还冷,身体怎么养得好?虽然我母后不在了,宫里也还有些老娘娘,到时候必定是要进宫请安的,她们最喜欢白白胖胖的媳妇,不把身体养扎实了,怕是你以后比苑书吃得苦还多……”
太子殿下碎碎念的声音在本就安静的院子里回响,一众太医和下人个个眼观鼻鼻观心,但若仔细些瞧,便能发现他们的耳朵伸得格外长,嘴角更是笑得意味深长。
帝梓元被韩烨念得一愣一愣的,待反应过来,脸难得涨得通红,正欲发作,产房内一声痛苦的高喊伴着婴儿的啼哭声传来!
“生啦,生啦!”稳婆从产房里冲出来,朝愣住的帝梓元报喜,“恭喜两位殿下,侯爷夫人生了个白白嫩嫩的千金。”
这一年深冬,靖安侯府在沉寂了二十四年后,终于迎来了新一代的子嗣。
靖安侯帝烬言得嫡长女,由当今太子亲自赐名——帝安乐。
惟愿一生,平安喜乐。
她的降生,带着两个氏族几十年来最浅薄也是寓意最深远的希望。

第九十五章

一年后。
北秦王宫,已入夜。
新帝莫凌方四岁,先王驾崩后,新帝很是依赖生母。新帝生母乃朗城西家嫡女西云焕,如今被宫内尊称西太后。西太后在新宇殿哄了莫凌入睡后去了上书房。
西太后入上书房的时候,莫霜正在看前线送来的战报。
“凌儿睡了?”莫霜抬眼,揉了揉额角,眼底现出一抹乌青的倦意。
西太后颔首,瞧见莫霜的神色,担心问:“战报又送来了?”她顿了顿,“是不是爹又失了城池了?”
她出身武将世家,不若一般的妃嫔胆小较弱,一语中的。
当年一战,北秦不世名将鲜于焕败亡云景城,连澜清又重伤而归,再不能领军出战,如今对着施诤言尚有一战之力的只剩下西鸿了,但饶是他,也难以阻挡施诤言和帝烬言的联手夹击,这一年多来步步溃败,战局对北秦而言越发艰难。
“三日前锦城和莫城相继被攻下,西元帅退守漠河之后。王城之外,只剩下五座城池了。”莫霜合上战报,沉声道。
西太后一声惊呼,失了血色,露出震惊之色,“父亲都退到漠河之后了?”
北秦莫氏一族源起于漠河一代,世代盘踞于此,数百年前崛起南下扩张,花百年之功建北秦王朝,自王朝建立后上下历经百战,还从未有过一战能逼得莫氏退居漠河之后。
这是北秦最后的五座重城了,一旦被攻破,北秦已然亡国。
莫霜颔首,“明日西元帅退居漠河的消息就会传遍朝堂。”
到时必定更是臣心涣散,这一年多朝堂上休战的谏声不绝于耳,并非北秦不愿求和,半年前莫霜便将休战求和的国书送到了大靖,称愿意割北秦十城,称臣于靖,年年朝贡。可帝梓元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谕令极不客气地被施峥言当着三军宣读而出,自此北秦更是士气低迷。
“公主,如果这五城也落入大靖之手,王城被围之前,你带着凌儿回雪山里吧。”莫氏起源漠河一代,祖宗根源却是在云夏大陆的极北万里雪山中,那里人迹罕至,气温远低于大陆上的任何一处,只有北秦人才能在那里生存。西太后这么说,是存了保住北秦最后一支嫡系皇族血脉的心愿。
若非帝梓元生了灭秦之心,西太后也不至于有这种想法。
莫霜摇头,“太后,如今已不是百年前了,北秦子民习惯了温热的气候,再回雪山,怕是不用大靖军队绞杀,我们自己就会先死在冰山雪地里头。”
“那如何才好?”西太后忧心忡忡,朝新宇殿的方向望了一眼,目露坚毅,“哀家一条命无足挂齿,自当与王城和北秦共存亡,可凌儿才四岁,先王只有他这么一个子嗣,如果连他也保不住,那咱们北秦皇室……”
西太后声音悲恸,念及幼子生死,再也说不下去。
“公主殿下!”
恰在此时,房外侍卫长肖恒提声禀告。
莫霜来了精神,一下子坐直身子抬头望去,“快进来,秦景侯如何答复的?”
战报送到后她便遣肖恒入侯府去请连澜清,意在请他领兵出战。
新帝年幼,莫霜要留在王城主持大局,如今唯有用兵神鬼莫测的连澜清有希望拦住大靖的虎狼之师。
瞧见莫霜希冀的眼神,肖恒有些踟蹰:“殿下,秦景侯说四年前一战后他已功力全无,实不能再领兵作战,请公主和陛下恕罪。侯爷还说……”
“说什么?”
肖恒忐忑回:“说他欠先帝的一条命,德王作乱时,已经还给公主和陛下了。而老先王当年的恩情,他有生之年,亦不敢忘。”
连澜清说的老先王,指的是先帝莫天的父皇。
连澜清知道当年连氏族人被灭的真相了!
莫霜心底重重一沉,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莫天临死前把连氏一族被灭的真相告诉了莫霜,并嘱咐她永远也不要对连澜清提及。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当年父皇的一番算计,终是让北秦皇族十几年后尝到了苦果。
“公主,连秦景侯也不愿领兵出战,我们北秦难道真的只有国破家亡这一条路了?”西太后哀声问。
莫霜比她顾忌得更深更远。当年北秦铁骑南下大破大靖潼关,坑杀大靖百姓无数,安宁和施元朗皆亡于北秦之手。如今北秦皇权覆没在即,北秦亡国后谁能护得住那十万北秦子民?血仇累累下,帝梓元又怎会给北秦皇室和百姓一条活路?
莫霜朝王椅上靠去,一阵疲惫感袭来,两年执政,北秦风雨飘摇,她掌北秦王权,早已独木难支。
“肖恒,去崇善殿内一趟,请灵兆师父过来。”
北秦国师净善两年前闭关,崇善殿交由他的入室弟子灵兆执掌。朝内关于净善离世的消息纷纷乱乱传了数年,但只要北秦皇室一天不公布,便无人敢断他生死。
“公主,国师已经……”西太后收住声,朝房外扫了一眼才道:“只是一个灵兆又有何用?”
“太后,国师善观星象,数年前便观出我北秦有灭国之祸。”
西太后顿时来了精神,“那国师可是留了解祸之法?”
莫霜半晌未言,她抬首望向南方,目光悠久而绵长,透着不知名的企盼和希冀。
“但愿当年之言,他愿意允诺。”
这日深夜,崇善殿掌殿灵兆领着一队侍卫从王城而出,趁着夜色朝漠河的方向而去。
两日后,大靖帅帐中。
一身道衣的青年望着目光沉然的施诤言,微微弯腰。
“施元帅,涪陵山一别数年,元帅可还安好?我为旧诺而来,还请元帅看在当年师尊舍命相救之情上,准我入大靖帝都,面见贵国诏王。”
(前两章忘记给自封为王的韩烨取称呼了,他叫诏王嘿嘿嘿…)
除了北境战局牵动着大靖朝堂的一举一动外,这几年大靖朝上平稳得紧,连带着京城里也少了许多热闹。但临近年关,还是有件事破格让安安稳稳的京城热闹了起来——靖安侯府的嫡小姐帝安乐,即将周岁了。
她的生辰日还未至,日日等着送进侯府的礼物就已络绎不绝。摄政王和诏王本欲在昭仁殿为她举办盛大的周岁礼,可惜被靖安侯夫人以战乱未休的理由婉拒,两位殿下尊重靖安侯夫人的意见,将周岁宴挪到了帝府举行,亦只延请亲近之人参宴。
周岁宴前几日,韩烨循例入涪陵山看望帝盛天。这几个月韩烨发现帝盛天的性子越发疲懒了,以前她还愿意指点梓元和自己几句朝政上的事,如今却是除了下棋看书赏梅品酒,半分涉山下人烟气的话都懒得说了。韩烨倒也没觉得不好,这位帝家老祖宗沉浮跌宕了一生,如今能在涪陵山逍遥度日,也是一桩美事,怕是太、、祖泉下有知,也会安心吧。
韩烨从涪陵山而下,马车走了没几步,便有侍卫在一旁禀告。
“殿下,那位今日又来了。”侍卫望着不远处桃树下立着的人影,禀告得有些迟疑。他本不欲传话的,奈何当年在东宫时也算受了那位一点小恩惠,如今那位恳求到面前来,便这么微不足道地提了一句。
马车里的韩烨掀开马车布帘朝外看去。
不远处的桃树下,帝承恩一身白衣,单薄地立着。
他每隔半月都会上涪陵山看望帝盛天,外间只当他虔诚佛道,不疑有他。自他巡守回京一年来,凡来此处,下山时必有帝承恩遥遥相望。
她不避讳,不上前,只这么安安静静守在涪陵山下的这条路上。
往日韩烨御车而过,从不停留,这次马车停的时间比往常多了一会儿,帝承恩眼底生出一抹希冀,直到那藏青修长的人影从马车上走下,她才猛地反应过来。
韩烨挥退侍卫,独自朝帝承恩而来,不过片刻便立在她身前。
“殿下!”单只韩烨这么立在帝承恩面前,她便已眼中含泪。韩烨还朝后她并无资格觐见,自当年韩烨从东宫出征,五六年光景已过,如今再见,恍若隔世。
“承恩以为、以为再也见不到殿下了!”她盈盈下拜,终是忍不住留下了泪,倒也情真意切。
无论这些年她经历过多少,改变多少,她当年从泰山而下为韩烨之心,经年未改。
韩烨没有阻她相拜,直到帝承恩起身,他方才开口。
“本王离京数年,多谢挂念。”这么多年帝承恩心系于他,从未移志,韩烨这一句,确实实在。
帝承恩想不到会从向来清冷的韩烨口中听到这句话,一时有些愣神,“殿下……”
“此次相见,本王有件事想与你道歉。”不待帝承恩开口,韩烨又道:“当年本王以为泰山上所囚是梓元,十年照拂,让你错生情意,后你下山怒你冒充梓元身份,如今想来你入泰山是帝洛两家一手安排,当时亦不过区区幼童,并无主宰的权利,下山后为求自保不愿言明身份,也是情理之中。本王未给你半句辩驳的机会,自此极尽冷言,是本王的错。”
帝烬言原本以为韩烨即便愿意见她,以他对帝梓元和帝烬言的看重,也会呵斥她这些年暗中所做的事,却不想竟听到了这番话。
“过去种种,都已过去,你做的事本王不再追究,也希望你能放下帝承恩的身份,离开京城,重新开始。”
帝承恩眼中隐有凄苦,“殿下肯纡尊降贵来见承恩,只是想让承恩离开京城,不再碍殿下和摄政王的眼吧?”
韩烨沉默,并未否认,“梓元当年在西北征战的时候伤了身子,太医言她要静心休养,凡劳心累心的事都不必让她沾染。你总归带着太多前朝旧事,不必再出现在她面前。”
涪陵山是帝梓元常来之处,帝承恩既然能正大光明堵韩烨,哪一天想不通了跑来膈应帝梓元也不是不可能的。
“原来如此,既是殿下之命,承恩岂敢不从。承恩见殿下也不过是为了了一桩心愿,如今心愿已了,是该离去了。”
帝承恩垂首,不再多言。
韩烨转身离去,行了几步,帝承恩的声音传来。
“殿下,我做了那么多大逆不道的事,您有一百种办法可以惩戒我,也可以让我不声不响地永远不能出现在摄政王面前,为什么,为什么您愿意饶恕我?”
终究是执着了一生的人,帝承恩到最后仍然抱有一丝期待。若是这些年,韩烨曾有一分真心待过她,那她此生亦是无憾。
韩烨停步,沉默许久,终于开口。
“无论一切伊始如何,当年泰山十年囚禁之苦,你代梓元所受,本王一生铭谢。”
这亦是他和梓元终究放过帝承恩一条性命的原因。
韩烨的声音从风中传来,他抬步离去,身影再不可见。
桃树下,帝承恩垂首而立。直到马车的声音在她耳边远去,她都没有抬首。
许久,一滴眼泪伴着飘零的花瓣一同落在地上,转瞬消逝不见。
她作为帝承恩的这一生,从十七年在帝北城遇见洛铭西那一日开始,在十七年后韩烨的这句话面前终止。

第九十六章

安乐周岁宴这一日,恰巧是帝梓元代替帝烬言在崇文阁讲学的日子,她未因安乐生辰提早离阁,循惯例上完了课才从崇文阁而回。
回帝府的时候尚早,韩烨的行辕和侍卫明晃晃在府门外杵着。
“昭王来了?”帝梓元把马鞭交到府门前候着的管家手里。
“是,小姐,殿下晌午便来了,正和安乐小姐在后院玩耍呢。”老管家对帝梓元一直是当年的称呼,这么些年都没改变,帝梓元便也就随老人家的喜好了。
“他又去逗安乐了?”帝梓元挑眉,没有回书房,径直朝后院而去。
孩童清脆的笑声银铃般传来,帝梓元一路走来,眼底泛起淡淡的笑意。
安乐虽然只有一岁,但实打实是个野性子,半分女娃娃的矜持都没有,明明在皇城根下长大,却和在帝北城长大的帝梓元幼时浑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韩烨格外的喜欢她,疼的跟眼珠子似的,连苑琴有时候都叹感慨着若是不知道的,还以为安乐是昭王的闺女。
安乐堪堪能爬的时候,韩烨就亲手给他在归元阁里搭了个秋千,他没事就爱抱着奶娃娃在秋千上晃荡,连安乐学走路都是韩烨手把手教的。还真别说,两人政务繁忙,韩烨这小半年陪着安乐的时间,比陪着自己还多。
帝梓元心里腹诽着,脚步不自觉一顿,为自己忒不成器的想法难得尴尬了一回。这么想着走着便到了归元阁,挥手让一旁的侍女免了行礼,帝梓元抬首,朝院里望去。
归元阁外的小院里,韩烨一身月白常服,正在秋千上晃荡。安乐抱着韩烨的头坐在他肩上伸长脖子朝院外望,小小的布鞋在韩烨肩上胸前踩了不少小脚印,韩烨浑不在意,只带着笑稳稳地托着奶娃娃。
安乐白嫩的小手使劲挥着,不时在韩烨头上亲亲撒撒娇,圆鼓鼓的眼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伯!飞!飞!飞啦!”安乐学会说话没几天,却格外熟悉这这个字,每天不这么疯上一回,整天都焉得没劲儿。有时候帝梓元耐不过她,半夜里头都要陪着她耍上一会儿。也是奇怪,但凡有韩烨在的时候,这种抱着她玩耍的施恩,安乐从来不给别人。
安乐朝一大一小的身影看去,目光在韩烨带着笑意的脸上顿住。
他神情柔和,眼底温煦似海,看着安乐时的欢喜和珍视甚至不需要掩饰。
难怪都说,当今靖安侯嫡女是个有福的。没有人说安乐如她当年一般贵不可言,可比肩皇室公主,所有人只是说,她是个有福的。
望着眼前这一幕,帝梓元突然明白过来。
那十几年暗沉无尽的岁月,是真真正正地过去了。
帝梓元没有入院,她笑了笑,眉眼微展,悄然离开。
安乐的生辰宴在靖安侯府热热闹闹举办完,席间只出了一件无伤大雅的小趣事。东宫太子韩云带重礼给帝安乐过生辰,哪知平日可劲能折腾的小寿星席上却在小太子身上睡着了,偏生好巧不巧的一双白白嫩嫩的小手缠上了太子腰上别着的那块和田玉上的线穗。靖安侯夫人本欲叫醒小娃娃取玉,哪知太子却将线穗剪断,将那方玉一同当做生辰礼送给了帝安乐。
一桩小事,无足挂齿,说出去也只是太子仁厚爱臣的美谈。但若是太子身边照拂他长大的人,便知道东宫对这个侯府的嫡小姐是何等喜爱。
那块和田玉是当今昭王所赠,自三岁起,太子从未离过身边左右。
当然这是后话,亦是另一个故事和际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