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痞子相公-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诫还不忘回头和媳妇说:“瑀儿,若京城来信,别管是岳母家,还是你的小姐妹,记住,一封也别回,一切等我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越越越shy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1章 
  时日暖风宜人,后园子已是花红柳绿,春日下,岸边垂杨柳婆娑有姿,彩蝶于花间翩翩起舞,湖中的鱼儿也是悠然游荡,浑然一片和煦春光的景象。
  赵瑀每日都带着李实和阿远到后园子散步。
  既是因为两个孩子都喜欢,也是为了躲清静。
  大皇子被圈禁,在外人看来,是李诫有意而为之,毕竟没有他一力查处金矿案的话,大皇子也不会倒台得如此彻底。
  甚至有人认为,李诫深谙圣意,定然已知晓皇上属意的储君是哪位。
  所以总有几个官太太跑到赵瑀跟前,旁敲侧击打听消息,她烦不胜烦,索性装病一概不见。
  但有的人就不好拒之门外,潘太太特地跑来和她讨主意,“我家老爷眼看任期就要到了,京城的本家给谋了个户部的缺儿,现在京城风起云涌的,也不知他这档口回去好不好……”
  赵瑀明白,只怕潘大人不好意思问上峰,便让太太请自己传话,问问李诫的意思。因笑道:“我一个内宅妇人懂什么,外头的事须得问外头的人,别心急,等人回来再做打算也不迟。”
  听话听音,她肯帮忙带话,潘太太心下高兴不已,一时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老实话,我是不愿意回京的。我不懂什么朝政大事,只想在兖州我能当家作主,若是回京城,上有婆婆,下有小姑,还有三四个妯娌,唉,想想就头疼!”
  赵瑀笑道:“别头疼,大老远过来一趟,好好在济南玩玩再走。你说你也真是的,怎么不把潘大小姐带来,我可有好些日子没见她了,这里有几本琴谱,临走时你捎给她。”
  “快别提了,这几天她两腮做痒,恐怕是犯了癣症,连屋子都不敢出,更甭提给您请安。”潘太太无奈道,“姑娘大了,到了该说亲的年纪,唉,其实还是回京城好说亲,我也是发愁,给她找什么亲事好……”
  这点赵瑀倒是能体会,她亲妹子赵玫也是出阁的年纪,同样还没定人家,想来母亲也和潘太太一样发愁。
  送走潘太太,赵瑀心里琢磨道,李诫去京城,肯定要拜见母亲,没准儿会揽下这桩差事,他之前还说有人选,倒是忘记问他是哪位公子……
  话虽如此,李诫一走就是半个多月,眼见快到四月,还没有要回来的意思,而且口信也没有一个,赵瑀也不禁有些着急了。
  清明前后最爱下雨,这日刚过巳时,一大片乌云从天边慢慢压过来,凉风带着雨腥味儿,飒然袭来。不多时,便见茫茫细雨,从灰暗的天空簌簌而落。
  院里的丫鬟婆子忙着收拾晾晒的衣物,乔兰抱着李实站在廊下看雨,赵瑀隔着窗子叫道:“进来,当心受风着凉。”
  李实扭着身子不愿意进屋,指着门口吱吱呀呀地瞎叫一气。
  乔兰十分待见大少爷,难得没听赵瑀的话,“太太,您看少爷玩的这么高兴,不如给少爷裹件小斗篷,奴婢抱着顺着游廊走,淋不着雨,也不怕吹风。”
  赵瑀扶额叹道:“你们一个个都这么宠着……好吧好吧,少玩会儿就回来。”
  结果一个半时辰都不见回来,赵瑀正要打发人去找,却听一阵熟悉的笑声从外传来——李诫回来了!
  他带着斗笠,披着黑色的斗篷,把怀中的儿子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个小脑袋,一大一小都笑着,顺着抄手游廊往正房走来。
  赵瑀趿着鞋迎出去,又惊又喜,娇嗔道:“怎么也不提前打声招呼?害我担心这许多天。”
  “前天才从宫里出来,我想着送信的还不如我马跑得快,干脆直接回家。”李诫把儿子放到炕上,掐掐儿子胖墩墩的小屁股,“几日不见,这小子又胖了,这肉够瓷实,又是长腿长手的,嗯,是块练武的料。”
  许是被他掐疼了,李实抬腿蹬了他爹一下。
  李诫哈哈笑道:“行,够力道,儿子,等你能站了,咱们就开始蹲马步!”
  “才几个月大,就想这么长远。”赵瑀叫奶嬷嬷进来抱走儿子,支开屋里伺候的丫鬟,“你们去厨下盯着,吩咐多添几个菜,老爷回来了,让厨下用心巴结着。”
  李诫知道她有话问自己,待屋里没外人了,直接说道:“皇上叫我去,不只是为了金矿的案子,大爷胆大妄为到这个地步,皇上着实心惊,也着实后怕……唉,皇上明显见老,头上都有白头发了。”
  想起主子惨淡的面容,李诫默然了,好一会儿,心里的酸楚才慢慢过去,他缓缓说:“他叫我一定握住兵权,给他守好这条南北必经的咽喉要道,还给了我随时面圣的权力。。”
  皇上还是信任倚重他的!赵瑀一下子觉得舒畅无比,笑吟吟说:“之前瞒着皇上私自查案,我还怕皇上心存芥蒂,到底是天子,胸怀气度就是不一样。”
  李诫微微一笑,没有说话,又听她问起老娘的诰命,也是一乐,“有了有了,再不给娘讨个封赏,只怕今年她都没好脸色给我。你也有,我一口气求来两个二品诰命,如何?你相公本事不小吧!”
  他洋洋得意的样子逗笑了赵瑀,“是,我相公天下第一。”
  “我的马快,赏赐都在后头,明天就能到,其他倒也罢了,都是绸缎玉器之类的,有一样东西好!”李诫的眼睛灼然生光,透着一股子跃跃欲试的兴奋,“皇上赐我两支鸟铳,比火铳射程远,准头也更好,我再也用不着眼馋唐虎那小子了,哈哈,明天我就要好好试试!”
  翌日前晌,雨刚停,皇上的赏赐就到了。
  周氏穿着诰命服饰,笑得见牙不见眼,也不嫌沉,穿上就不肯脱下,直嚷着要回直隶老家风光风光,让李诫立时派人护送。
  李诫被她闹得没脾气,只得点了一队侍从,赶紧把老娘送走。
  用过午饭,李诫见云开雾散,阳光晴好,便带着儿子媳妇去后花园试鸟铳。
  赵瑀抱着儿子坐在凉亭中,但见李诫一身玄色劲装,腰间系着藏青色汗巾,手里摆弄着一支快一人高的镶金鸟铳。
  男要俏,一身皂,他相貌本就俊美绝伦,这身打扮愈发显得蜂腰猿背,身躯笔挺。
  几个不常见到他的小丫鬟,看着看着,不禁偷偷红了脸。
  李诫的注意力完全放在鸟铳上,根本没察觉别人的目光,摆弄一阵,回头问道:“瑀儿,你说打哪只鸟?”
  赵瑀望着枝头叽叽喳喳的鸟儿,实在不忍心,便指着对岸的一株枯柳,“就那棵枯死的树吧,有些远,能不能打到?”
  李诫目测约有二十丈,遂一拍胸脯,颇有几分显摆的意思,“没问题,看你相公的本事!”
  他点燃火绳,双手持鸟铳瞄向对岸,只听砰一声巨响,火光四闪,再看,对岸的枯柳已是缺了一个碗大的口子,吱吱嘎嘎的,摇摇欲断。
  别说赵瑀等人惊得目瞪口呆,就是李诫也没想到鸟铳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愣了半晌才道:“果真是好东西,比神机营的火铳还要厉害,啧,怪不得能当贡品。”
  赵瑀捂着心口,颇有些惊魂不定的说道:“这东西太吓人了,听着跟放炮似的,眨眼就快把树给打折了,太危险!你可要好好锁起来,千万别让孩子们摸到。”
  李诫心不在焉点点头,盯着鸟铳,口中喃喃道:“鸟铳只有东南抗倭军有,这东西太贵,一支就要十两银子,还不算弹药钱,我们其他卫所的只能看着眼馋。我得想想,怎么多弄几支。”
  李实咿咿呀呀叫起来,伸着小手,拼命往父亲那边够。
  “你小子也喜欢?”李诫抱过儿子,握着他的小手摸摸鸟铳,“你太小啦,腰还竖不起来,等你再大点儿,爹爹带你打猎去。”
  见识了鸟铳的威力,赵瑀先前想让儿子习武的心不由动摇了,却知李诫正在兴头上,不能浇冷水,遂笑道:“往后的事往后再说,你见天的忙,到时候有空没空还两说。”
  李诫叹道:“可不是,也就这一半天的能陪陪你们母子,明天就要开始忙了。哦,我差点忘了,皇上没打算封矿,我得赶紧把开矿的事儿定下来——京城好多人都盯着这个肥差!高掌柜正在养伤……你得空下帖子请高太太过来,还有他家大小子,我有话交代他家。”
  巡抚太太的请帖一送到高家,高太太就带着大儿子火速赶来,一进门就摁着自己儿子给赵瑀跪下了,“阿平,快给李太太磕头,多亏了人家,你爹才能得救。”
  赵瑀忙命乔兰把高平扶起来,“快别这样,高掌柜也是替我家老爷办差才受伤,你这样,我心里太过意不去了。”
  高平只七八岁的样子,闻言瓮声瓮气说:“李大人仁义,我爹心甘情愿追随李大人,他自己也说,这是李大人给高家的机会,他心里不知多感激李大人呢!”
  赵瑀讶然看了他一眼,因笑道:“这孩子年纪不大,说话倒很有条理,高家后继有人啊。高太太,别站着,坐,莲心,拿果子给高少爷吃。乔兰,去请老爷来。”
  李诫很快来了,开门见山道:“今儿叫你来,是为了开矿的事。”
  高太太来之前也大概猜到是为这事,便道:“我们高家的财力是有的,至于如何运作,一切都听大人调遣。”
  “从先皇开始,矿禁就松了,只要能拿到朝廷的批令,谁都能开矿。现在这座明晃晃的金山,谁不眼红?”李诫捧着茶盏,啜了口茶,缓缓吐出一口气,“我这次进京,光我知道的就有五六家打听这处矿藏,哪家来头都不小。”
  高太太不由攥紧帕子,忐忑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我特意把高掌柜的义举禀告了皇上,也算在御前挂上名号了,我想……不如加深下你家‘义商’的印象。”
  高太太马上醒悟,立即说:“来的时候我家老爷也说了,只有太平的世道,我们商人才能赚到钱。你看前阵子闹了那场匪患,死伤不少军营的将士,唉,都是年轻的小伙子,叫人看了心疼……我们打算给朝廷捐笔银子,聊表寸心。”
  李诫一笑,拱手道:“那我就替死伤的将士们多谢高家了!”
  高家捐了两万两银子,敲锣打鼓送到巡抚衙门,李诫当即写了一封奏折,大加称颂高家的义举。
  同时他也腆着脸求皇上:主子,这笔银子能赏给小的买鸟铳吗?招远的土匪窝子里有火铳,其他地方的土匪那里肯定也有,小的总不能叫将士们拿自己的血肉之躯硬抗啊!
  而且他还详细说了自己的打算,山东临海,却一直没人重视海防,虽然不像福建、浙江等地饱尝倭患,但也时不时有海匪上岸抢掠,如果皇上允许,小的想把海防搞起来。
  末了,李诫还说,如果皇上能赏小的一门红衣大炮就更好啦!
  皇上的批复第二天就送到了巡抚衙门,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咋舌。
  李诫的奏请全都准了!
  金矿继续开采,采用朝廷督办,民商经营的方式,自然,高家拿到了开采权和经营权。
  高家捐的银子,俱拨为购置鸟铳及弹药的专款,直接调给山东巡抚衙门,此外,皇上还拨了五万两银子,用于李诫筹建火器营。
  至于红衣大炮,也咕噜咕噜从京城运过来,不是一门,是三门。
  把李诫给高兴的,像个小孩子一样,抱着赵瑀又蹦又跳,“瑀儿,有了这些东西,任凭是谁,也别想在我山东的地盘儿上兴风作浪。”
  赵瑀手里捏着封信,无不感慨道:“皇恩浩荡,这份殊荣也就你独一份了,少不得惹人嫉恨,你别一时得意忘乎所以,让人揪住你的不是。”
  李诫一怔,眼皮跳了几下,目光看向她手里的信,“谁的信?”
  赵瑀递给他,“两封信,这是张妲的信,她下个月出门子。这是我母亲的信,有人给玫儿提亲,你知道是哪家?杨家!”
  “哪个杨家?”李诫略一思忖,猛然惊道,“难道是杨通判那个杨家?”
  “就是他家的旁支,拐了七八个弯的族亲,谁想起的这门亲事!”赵瑀皱着眉头,点着信纸说,“我母亲竟然还挺满意,你看,说什么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翰林院当差,玫儿嫁过去就是当家的官太太,我真是……嫁过去就和温家成了远亲。”
  “温家尽在后宅上动心思,真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席!”李诫不屑道,“回信告诉岳母,这门亲事不能应,你妹子的亲事……唉,我本来打算说给唐虎的,现在这小子跟着二爷,水涨船高,也不知能成不成。”
  赵瑀给母亲回了信,没有细说他们与温家的纷争,只说杨通判曾对李诫大放厥词,颇为不尊重,她本人是相当不满意和杨家结亲的。
  至于张妲的信,她犹豫了很久,终究没有回。
  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张妲无意是被家族充作争权夺势的棋子,这点齐王知道,张妲知道,张家知道,温家更是明白。
  齐王和张妲都不满意对方,可他们谁也没办法反抗。
  随着大皇子的彻底倒台,皇后只剩下齐王一个嫡子,不管齐王有无意愿争夺储君之位,皇后都会坚决把他推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温首辅两朝元老,为文官之首,温家又是清流中的砥柱,在朝堂上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的确是扶持齐王的不二人选。
  张妲,相比自己当初被逼赴死的困境,更没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救张妲。
  暮色降临,赵瑀望着晦暗不明的天空,轻轻叹了口气,今后,京城的争斗只怕会愈演愈烈。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晓晓、佐佑妈妈 8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2章 
  端午临近,这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气,各家各户虽也包粽子、悬艾草,给孩子们驱五毒,但到底不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大节热闹。
  唯一可以看热闹的盛事,大明湖赛龙舟,也因四月里一场大水泡了汤。
  当然这场大水没发生在山东,在河南,黄河大堤没抵挡住汹涌而至的春汛,十几处决口,河南几乎三成地方都被淹了。
  大批的灾民流入山东,一个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李诫怕出事,果断取消辖下各府各县一切端午龙舟事宜。
  毕竟人家刚经历灭顶之灾,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看见你们在这里锣鼓喧天过端午,一边是嚎天嚎地的哭声,一边是喜气洋洋的笑声,映在眼里,扎在心里,保不齐这些灾民一时不平,做出过激的事来。
  在赈济灾民、维定局面上头,李诫已是做熟了的,设立粥棚,安置灾民,增派人手巡逻,加强宵禁力度,有条不紊地一一吩咐下去。
  顺便上奏朝廷,伸手要银子要救济粮——养上万的灾民,每天白花花的银子泼水似地花,我藩库再有钱也经不起这般折腾。
  夫唱妇随,赵瑀自然也牵头捐粮捐钱,整日也是忙得很。
  就在一片繁忙当中,王氏带着赵玫突然登门。
  看着风尘仆仆,满面疲倦的二人,赵瑀忙命人伺候着梳洗,又亲自服侍母亲用饭,待她二人缓过来,才问道:“家里可是出了什么事?”
  赵玫眼圈一红,埋怨似地看了一眼王氏,撅着嘴说:“母亲偏不同意杨家的婚事,又怕父亲擅自做主,就带我投奔你。这一路着急忙慌的,可累死我了。”
  王氏揉揉疲倦得发酸的眼睛,暗瞪小女儿,“杨家小子再好,咱也不能答应——凡是你爹看好的,准不是什么好事!”
  “你别怨母亲,是我不叫她答应的。”赵瑀听妹妹似有抱怨,遂坦然道,“你别急着发牢骚,杨家和温家连着亲,而且杨家明里暗里总和你姐夫过不去,你嫁到他家做什么?你姐夫可没打算和他们化干戈为玉帛!”
  身为封疆大吏的太太,平日里总与带品阶的诰命打交道,处在满省贵妇人的顶端,赵瑀的气势倒是练出来了,说话间,不自觉就带了一丝威压。
  赵玫身子向后微缩,眼神飘向一旁,莫名就不敢与姐姐对视,小声嘟囔,“我没说嫁啊,这不是跟着母亲来了么?做什么吓唬人……”
  王氏忙替她说好话,拉着赵瑀的手说:“玫儿现在懂事多了,你跟着姑爷在任上,你大哥也一直在外游学,你爹……唉,我都不想提他!多亏身边有她陪着,我才觉得日子好过点儿。”
  赵瑀知道母亲的心事,因笑道:“好好,我不说她,你们安心在这里住着,杨家的亲事我让你姑爷想法儿打发掉。后宅院子多,你们随便挑,喜欢哪处就住哪处。济南府底蕴深厚,名门望族有的是,我带玫儿四处走走,还怕寻不到好人家?”
  赵玫一听高兴了,再看赵瑀脸色霁和,心情明显不错,便一咬牙,撒娇似地笑道:“来得匆忙,我好些东西没带,大姐姐你现在是二品诰命,好东西定然不少,你就我这一个亲妹妹,可不能小气!”
  王氏拍了她一巴掌,急急道:“你这丫头,你姐姐的嫁妆都给咱们买了宅子,哪来的钱?二品巡抚听着风光,其实俸禄也没多少,姑爷又没个家底儿,这人情往来,场面上的事处处要花银子……你少伸手朝你姐姐要东西!”
  赵玫的脸瞬时耷拉下来,扭着身子不做声。
  这话确实不假,李诫不贪墨不受贿,名下也没有任何产业,只一年一百六十两的俸禄,偶有皇上的赏赐,手头并不宽裕。
  赵瑀没想到母亲细心到这个地步,心头微酸,强忍着泪意笑道:“看您说的,没到那个地步。前些日子您姑爷面圣,得了不少好东西,待会儿开库房,让玫儿挑几匹料子做衣裳。”
  赵玫复又喜笑颜开,讨巧说:“我在家也给外甥做了小衣裳,可惜没带来,正好这几日有空,我给小外甥做件袄子穿。”
  赵瑀笑着说好,王氏左右瞧瞧,低低叹了一声,待赵玫回房休息,她过来悄悄塞给赵瑀一张银票,“瑀儿,这二百两你拿着,给我外孙子买点好吃的,别让你妹妹知道。”
  她不肯要,却听母亲说,“姑爷清廉,我从你穿戴上就看出来你过得节俭,快拿着,别让娘心里难受。”
  晚上李诫下衙回来,赵瑀就把这事和他说了,叹道:“我都当娘了,还让母亲这么惦记,想想心里也是难过。”
  李诫摸着下巴沉吟片刻,忽从椅子上一跃而起,仰头笑道:“我有主意了!”
  “你怎么了?吓我一跳。”
  李诫原地转了几圈,嘴角挂着掩饰不住的笑意,大约因为兴奋,声音听上去很高昂,“我一直琢磨怎么能减少贪腐,丈母娘一句话提点我了——俸禄太少!”
  “之前看案卷,我还纳闷怎么寒门出身的官员,反倒容易贪墨,原来是俸禄少又不得不维护门面,才管不住自个儿的手。如果把俸禄提上去,应当会减少他们贪腐的可能。”
  赵瑀却觉得他有点想当然了,“俸禄多几两银子根本没多大差别,若是涨得多,天下多少官吏,多大一笔开支,皇上能答应吗?况且贪墨的人,不会因为一年多几十两银子就不贪了。”
  “说的没错,瑀儿也越来越明白朝堂上的道道儿了!”李诫赞许地点点头,“这只是个初步的提议,具体我要再想想,比如减少不必要的官吏设置——有的县衙竟有一千来号人,简直是荒唐。”
  “还要设立一个专门监督的部门,直接对皇上负责,不受内阁和六部控制。还有……”李诫忽怔住了,只觉一道亮光从脑海中一闪而过,旋即拧着眉头陷入深深的思索当中。
  赵瑀不敢打扰他,静静在旁坐着。
  夜色很浓了,此时正是仲夏夜最深沉的时分,风过树梢,叶子哗啦啦地响,间或几声虫鸣,反而更显寂静。
  半晌过去,李诫无声地笑起来,眼睛亮晶晶的,闪着顽皮的光,一步跳到赵瑀面前,亲昵地抵着她的额头,“瑀儿,你可帮我大忙啦。”
  赵瑀忍不住笑道:“我做什么了?”
  “我想到个一石二鸟的办法!”李诫不无得意道,“官员上任须向朝廷申报名下所有产业,每年复核,如果产业突然增多,嘿嘿,就查他的!……不只自己,还有他媳妇儿的产业,都得清清楚楚报上来。还要鼓励民间告发,所有老百姓的眼睛都盯着,我看谁还敢贪!”
  此法前所未有,简直大胆得出奇!赵瑀呆了呆才说:“太难了吧,满朝文武谁肯把自己的产业一五一十报上来?我看你提也不用提,不然弹劾你的奏折肯定满天飞。”
  李诫挑眉一笑,满不在乎道:“也没指着他们同意,我有密折专奏的权力,直接报给皇上。官员申报产业,那些隐瞒土地的、暗地里兼并土地的人可就要慌了——这便是第二只鸟!”
  赵瑀心中一动,猛然明白过来,讶然叫道:“对啊,皇上曾想清丈全国土地,正好借这机会一并进行。”
  “老子在濠州吃的闷亏可没忘,非得把他们的狐狸尾巴揪出来。”李诫眉飞色舞,说得一时兴起,竟坐不住了,抬腿就往外走,“我这就给皇上写折子,瑀儿,赶明儿好好谢谢丈母娘!”
  赵瑀叫住他,“别着急走,我母亲最担心的是玫儿的亲事。”
  “不就一个杨家吗?”李诫回头笑道,“前些日子各府的藩库账目报上来了,随便挑个错儿,我就能撸了杨通判的官儿。任凭赵老爷再愿意,这门亲事也不能成了!”
  李诫说干就干,在书房冥思苦想一夜,将想出来的养廉法子整理成条陈,歪七扭八足足写了三大页,锁进密折匣子,直送京城御前。
  凌晨的空气还微微透着凉意,李诫从书房走出来,在晨阳中伸了个懒腰,漫步踱回院子。
  院子里的玉兰花开了,一树繁华,满园幽香。
  李诫忽然发觉,一宅子的花木,竟没有一棵梧桐树。
  李实醒得早,由奶嬷嬷抱着,在院子里看小丫头们踢毽子。
  看见儿子,李诫只觉一夜的疲乏全都不翼而飞,嘴角不自觉翘起来,招手让小丫头把毽子给他,拧拧儿子的小鼻头,笑吟吟说:“儿子,爹爹我蹴鞠玩得好,毽子也不差,看着啊。”
  他一撩袍角,掖在腰间,毽子一抛,脚尖一挑,那毽子便稳稳当当地停在他脚上。
  毽子飞起来,绕着他上下翻飞,好像一朵盛开的花,又好像一只跳来跃去的小松鼠。
  李实拍着小手咯咯直笑,兴奋得小胖腿一蹬一蹬的。
  笑声传进屋里,赵瑀倚窗而坐,含笑看着院子里的父子俩。
  毽子飞过头顶,李诫仰起头,阳光灿烂,勾勒出他完美的侧颜。
  李诫也看到了赵瑀,将毽子用力一挑,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毽子稳稳落在窗前,他笑道:“送你一朵花。”
  赵瑀捏着毽子毛摇摇,“不好,我要梧桐花。”
  李诫抱着儿子走来,眼中是融融的光,“我去寻树苗,栽在你的窗前可好?”
  赵瑀噗嗤一笑,打趣道:“好啊,你再教儿子一手爬树的功夫。”
  想起当年隔窗相望,李诫难得脸红了,支支吾吾道:“那不是怕赵家人欺负你,暗中护着你嘛……”
  “老爷,”乔兰禀告道,“二门传话,曹先生从兖州回来了,正在外院书房候着。”
  “来这么早,定然还没吃饭,吩咐厨房给他送饭,哦,把我的也送过去。”李诫将儿子交给赵瑀,歉意道,“先公后私,我先看看他有什么急事,中午一定陪你们用饭。”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窝嚄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3章 
  曹无离是为修堤之事而来。
  七、八月份是伏汛,紧接着九、十月份是秋汛,两个汛期相连,又是多雨季节,极容易形成伏秋大汛。
  因此李诫早就下令:辖内沿岸各地修堤固坝,不得出任何纰漏。
  至于河务银子,更是给得充足,按道理,不应该再有什么难事才对。
  曹无离呼噜呼噜喝完一碗粥,把嘴一抹,呲着大板牙说:“别提了,河工人手不足,可愁死我了。马上就是夏收,大家伙忙着收麦子,给钱都不来。大人,没有河工,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倒是问题,庄户人家把地看得比天还大,不能强行驱使他们修堤,而且地里的活计也不能撂下,否则粮食欠收,秋后又是麻烦事。
  李诫端着米粥,刚喝一口,就有了主意,“我这有现成的劳力,多了没有,五六千还是有的。”
  曹无离惊得倒吸口气,差点被口水呛到,“您说顽笑话吧?五六千?哪来这么多人?”
  “什么都叫你们想到,我还做什么巡抚大人?”李诫轻瞥他一眼,指指桌上的米粥,“我养了他们快一个月了,怎么也得帮我这个忙。”
  曹无离傻傻问道:“谁啊?”
  “灾民!”李诫口中吐出两个字,起身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了照会,“征调灾民做河工,他们闲着也是闲着,有事做,还有工钱拿,肯定乐意。”
  曹无离这才恍然大悟,“这个法子好……但是河南那边水退了,他们会不会半截走人啊?”
  李诫失笑:“你真是榆木脑袋,田地都淹了,什么也种不了,回去干吗?还不如在这里挣几个钱,而且河工管饭管饱,不比一天两顿稀粥强?”
  他挥挥手说:“行了,赶紧回去当差。我举荐你做经历,虽是个八品的小官,好歹也算踏进仕途。好好干,全省的堤坝我都交给你,干出个名堂来,气死那些瞧不起你的人。”
  曹无离不说走,涎着脸道:“大人,听说你得了两支鸟铳,给我开开眼吧。”
  “哦,你大老远跑我家,不是为修堤,其实是为看鸟铳?”
  “不不,主要是修堤,顺带看鸟铳。”
  李诫冷哼道:“你小子是不是还想打两枪啊?”
  曹无离顿时两眼放光,打蛇随棍上,一抱拳道:“多谢大人成全!”
  哪个男儿心中都有个铁血梦,曹无离心知,自己不是练武的料,这辈子都不能舞刀弄枪,可鸟铳不一样,不会拳脚的人也能用。
  火器营他进不去,可巡抚大人的大门他进得来!
  修堤着实是个辛苦活,风里雨里不说,难得是那一份责任心。李诫也不忍扫他兴,遂道:“后园子地方大,找一处没人的地方让你过过瘾。”
  时过巳时,恰是日头正好,园中月季盛开,一片浓绿当中,艳红粉黛玉白,碗口大的花朵在阳光下晶莹灼然,端的是灿花纷呈,惹人心醉。
  但曹无离此刻无心赏花,不错眼盯着李诫手中的鸟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