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徐后传-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套侍女的服装,买的里八剌祖母和母亲都是绝世大美女,他穿上女装,梳起了双环髻,竖领褙子遮住了喉结,将英气的剑眉剃成了柔和的柳叶眉,看上去就是一个貌美大丫鬟的模样。
    眉如远山青黛,唇如红梅初绽。如此容颜,看得王金刚都是一怔,将胭脂收了回去,“看来世子用不上这个了。”
    穿上了女装,买的里八刺并不以为耻,反而得意洋洋的照着镜子问道:“我与徐妙仪孰美?”
    王金刚显然很了解世子骚包的秉性,说道:“君美甚。”
    这时徐妙仪在榻上翻了个身,嘴里发出几句模糊的梦呓。王金刚看了看腰间的西洋怀表,说道:“怕是要醒了,她是我们重要的人质,要好好守着她。”
    言罢,王金刚拿出一个药丸用黄酒化开,要喂给徐妙仪。买的里八刺接过药盏,说道:“我亲自来——这是什么药,对身体可有损伤?”
    王金刚说道:“不敢伤到徐大小姐,只是让她浑身无力,逃跑不能罢了。”
    买的里八剌笑道:“真是好东西啊,可以和玫瑰花在一起,又不用担心被她刺伤。”
    “不过。”买的里八剌看着徐妙仪的睡颜,说道:“玫瑰要是没有刺,就不是玫瑰花了……”
    
    ☆、第120章 燕王心机
    
    承恩伯王金刚长着张飞的容貌,却藏着一颗诸葛军师的心。
    凤阳之行,一路上打着全幅的伯爵仪仗,铜锣开道,排场了得,招摇前行,沿路驿臣县官们纷纷设宴款待迎接,王金刚欣然赴宴,甚少推却,并不赶路。
    王金刚宴席上对洪武帝各种歌功颂德,虽然背后不少人鄙视他这个降臣,但也不得不佩服这位伯爵舌灿莲花的功夫,难怪洪武帝会如此宠信他。
    王金刚不紧不慢的前进,没有丝毫的疑点,连朱棣都被蒙骗了,没有怀疑到他一路上带着买的里八刺和徐妙仪。
    王金刚尚且如此,就更没有人怀疑到邓铭邓铤这对始作俑者头上了!谁会想到邓铭居然因为徐妙仪坚持不肯给她接生这等小事,就记恨在心,想出下药的法子侮辱妙仪,借此想毁掉她一生啊!
    邓铤甚至胆大妄为到了借北元世子之手,挑拨大明和北元两国关系的伎俩,视人命和平如粪土,只为逼迫秦王妃王音奴让位,满足兄妹两人的私欲。
    两个暗中的凶手都藏得如此之深,并不按常理出牌,结果当然是任凭金陵众人跑断腿都一无所获。
    北元世子失踪,使节们在四夷馆撒泼要人,贼喊捉贼,朱棣命人将四夷馆围的水泄不通,整个使团都被扣下。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何况大明和北元目前处于休战状态。使团打不得骂不得,更杀不得,朱棣命人好吃好喝的伺候,使节优厚的待遇不变——唯独不准睡觉!
    平均五个燕王府府兵“伺候”一个使节,只要对方闭眼超过一盏茶时间,立马就强行叫醒,各种提神的茶水甚至珍贵的冰块管够,府兵们态度也都很恭敬,使节困的时候,轮流上去帮忙聊天解困,从今日心情如何,想要吃些什么,到你家中老母身体好不好等等。只是几个话题过后,就立马例行问常规问题:“你来大明真实目的是什么?”
    “背后的支持者是谁?”
    “北元世子在那里?”
    ……
    不管对方是否有回应,燕王府府兵们都不厌其烦的问,如此反复循环,刚开始北元使节们以为是儿戏,嗤之以鼻。可到了第三天,已经有使节受不住精神的摧残,开始道出实话了,各种北元宫廷朝野的黑料猛料陈出不穷:“宣光帝继位后身体不好,已经病了好几场。世子迟迟不归,储位不定,奇太后担心后继无人,为子嗣考虑,挑选易男相的女子进宫。权皇后担心有了其他皇子后,在大明当人质的世子沦为弃子,不满太后的选秀之举,婆媳生了间隙,暗斗不止,大元宫廷血雨腥风……”
    “我奉太后密令,试探世子对祖国和黄金家族的忠诚,倘若世子已经屈服大明国力之下,沦为附庸,当顾全大局,断臂求生……”
    不愧为把持过大元末年朝政的奇女子,为了延续自己对皇权的控制,不惜牺牲亲孙。
    “太后从蒙古卫拉特部落选的女子已经生下皇子,封了嫔位。卫拉特部落首领马哈木给了我两百头牛和一个草场,暗示我来大明除掉世子……不不!不是我!我没那个本事对世子动手,也没有那个胆子,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关系到军国大事,朱棣将这些都回禀了朱元璋。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连一个小小的使团都各怀鬼胎,并不同心同德,可见北元朝野上下人心涣散,黄金家族气数已尽。”
    朱棣说道:“当场就有使节倒戈投降,说回去带着家眷和亲友一起投大明,连带北元的各种机密情报一并托盘脱出,可见父皇这一年对北元怀柔招降的策略确实有效。他们已经从内部开始乱起来了,不仅是黄金家族,整个北元,包括蒙古部落很快也会土崩瓦解。”
    朱元璋点点头,略有欣慰之色,“你做的很好,这些情报对大明至关重要。”
    朱元璋夺了朱棣宗人府右宗令的位置给了三皇子,见四儿子无所事事,便暂由他和新成立的锦衣卫一起查北元世子失踪案。
    只是如今听到父皇的夸奖,朱棣心中毫无成就感,他担心徐妙仪的安危,但又不好在父皇面前显示出来,只得婉言说道:“北元世子去年曾经设计绑架了五弟为人质,借此逃出大明,幸而有徐家大小姐相助,五弟才安然无恙。如今徐大小姐和北元世子同时失踪,很可能是被世子绑架了,一来有报复的意思,二来以此为把柄,威胁大明。”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如今下定论尚且还早,买的里八刺不是这等行事鲁莽简单之人。其实如果是世子绑走了徐妙仪倒好说,我们封锁边关,一路上严加搜索,总会找到蛛丝马迹将其寻回,朕担心的连世子也被人绑架甚至谋害,我们白白失去一枚制衡北元的棋子。”
    见朱元璋闭口不提徐妙仪的安危,注意力全在北元世子身上,朱棣暗暗有些心寒:妙仪救过五弟,还在城墙上护驾有功——哪怕看在魏国公的面子上,也不该对妙仪不管不问啊……
    正思忖着,朱元璋说道:“魏国公是大明第一功臣,你要好好安抚,千万不可怠慢,徐妙仪能救则救,若实在不能——”
    朱元璋迟疑片刻,说道:“无论国事家事,定当以大局为重,不得徇私。朕一直以此为戒,魏国公是忠臣,他知道该如何取舍。”
    言下之意,就是以保住买的里八刺为主要任务,徐妙仪的安危并不重要。朱棣心中很震惊,暗想倘若去年买的里八刺成功绑架了弟弟,恐怕父皇也会选择牺牲朱橚……
    朱棣只觉得心中凉透,说道:“魏国公每日几次派人到燕王府和锦衣卫问消息,徐增寿干脆住在燕王府不肯走了,徐家父子对徐妙仪十分牵挂,倘若她真出事了,徐家恐怕不好安抚,儿臣觉得徐大小姐的安危也很重要——”
    朱元璋打断道:“这个徐妙仪确实有几分本事,可是她固执己见,冥顽不灵,执意干涉谢再兴案,堂堂千金大小姐,居然半夜私会北元世子,她到底要做什么?我看她混迹市井多年,早已不知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女子本分。希望这一次她能吃一堑,长一智,莫要再给家族和国家添乱了。”
    徐妙仪在酒楼私会买的里八刺,是毛骧告诉朱元璋的。无论两人见面的目的是什么,孤男寡女半夜相见,毕竟不光彩。
    朱棣忍不住为徐妙仪解释道:“北元世子十分狡诈,他定利用徐大小姐急着寻找谢再兴案的弱点,将她引出家门,说起来错还是在买的里八刺居心不良。”
    朱元璋不满的说道:“女子未嫁从父,她是徐家的女儿,为何总是和谢家往事纠缠不清?谢再兴案虽然迷雾重重,但是当年谢再兴叛变之后,亲自带着张士诚的军队来攻打我们!战场上人人都看见了,这还能有假?”
    “不管栾凤夫妻之死有多少疑问,包括有人暗中拦截她查案的线索,甚至放火烧她,背后之人确实可恶,朕已经命锦衣卫盯着了,绝不会善罢甘休。但是这些难道能够改变谢再兴谋反的事实?朕当年如此信任谢再兴,和他结为儿女亲家。还撮合他女儿和魏国公的婚事,对谢家待遇优厚,可偏偏是谢再兴背叛了朕,谢家死有余辜!”
    说道最后朱元璋明显动气了,他想起当年的四面楚歌艰难,不禁感慨道:“朕和陈友谅决一死战的时候,谢再兴在背后捅刀子,若不是朕洪福齐天,绝处逢生,休有今日大明万里江山,国破家亡,覆巢之下焉有安卵?那时候你也才八岁,恐怕难逃一死。这才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就忘记当年的艰难了?”
    朱棣忙说道:“儿臣不敢忘,儿臣永远都记得母后带着我们逃亡迁移,舟车劳顿的岁月,五弟在路上生病了,身体如火炭般滚烫,那时候又找不到药物,五弟差点没熬住,那时候儿臣就发誓,要快点强大起来,帮助父亲平定江山,永远不要再过那种颠沛流离的日子。”
    朱元璋问道:“既然如此,你为何还帮着徐妙仪查谢再兴案?”
    在这种时候,朱棣当然不能说出真相,他解释说道:“因为儿臣觉得徐妙仪是个重情义之人。当年她效仿花木兰替兄从军,在北伐军里当军医,为的是成全义兄一家团圆。回到徐家后,得知当年外祖父和母亲的惨死,她自觉不能白白享受富贵,便决心查清十年前的旧案,儿臣见她一片赤子之心,有情有义,难得可贵,何况查清谢再兴案,对父皇肃清朝纲也有好处,所以儿臣为她提供了一些帮助。”
    不知不觉中,对父亲绝对服从的朱棣已经开始说谎了。
    朱元璋问道:“锦衣卫已经在查了,难道你觉得朕的心腹军队比不过一个徐妙仪?”
    “锦衣卫是父皇挑选的精锐,当然比徐妙仪强多了,但是在谢再兴案上,锦衣卫并不占优势。”朱棣对答如流,说道:“父皇经常教导儿臣,要多看事实,而非人们的口舌。而现在的事实是谢再兴案关键线索几乎都是徐妙仪找出来的,锦衣卫收效甚微。儿臣对她提供帮助,其实也是一种监督,随时将她知道的消息暗中告诉锦衣卫和父皇。”
    朱元璋蹙眉说道:“岂有此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难道徐妙仪要执意瞒着朕不成。”
    朱棣说道:“此女幼年经历巨变,性格多疑偏执,不过她确实有过人的才华,立下不少功劳,要掌握一柄剑,最好是顺势而为捏着剑柄,而不是硬碰硬把着锋利的剑刃。”
    听儿子的话好像有道理,朱元璋这才改口说道:“好吧,在保住北元世子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徐妙仪的安全。留她的命可以勾出幕后真凶。一想到这些人有本事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做出这些事情,朕就寝食难安啊,这些人八成就是朝中大员,到底是谁呢?朕一定要把他揪出来!”
    朱棣从皇宫回到燕王府,他的府邸其实还没竣工,只建了一半,本来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将内宅的房舍、池塘,景观等图纸的样式给徐妙仪看,要她亲自挑选喜欢的,以此来再次表白心迹,心想她一定是欢喜的,可是她却不见了……
    徐增寿已经赖在燕王府住下不肯走,见朱棣回来,忙跑过去问道:“怎么样?有消息了没?我妹妹在哪里……”
    朱棣置若罔闻,他回想起今日和父皇在御书房的一番问答,不知不觉中,本该父子坦率无间的对话,已经用上了揣摩应变的君臣之计,可是为了徐妙仪的安危,这一切都值得。
    
    ☆、第121章 英雄末路
    
    金陵城外,莫愁湖,魏国公徐家别苑。这里本是皇家园林,皇室消暑纳凉之地。洪武帝将这座风景优美的园林赐给了徐达。
    观棋楼上,魏国公徐达和曹国公李文忠对饮,两人都是旷世名将,善豪饮,很快一坛花雕酒就见顶了。
    李文忠看着莫愁湖的景致,这里最美的时候是盛夏,湖中莲叶莲花遮天蔽目般,格外热闹,如今到了初秋,雨滴敲打着残荷,柔弱的花瓣在风雨中摇摆,花自飘零水自流。
    李文忠说道:“听闻皇上和你在这座楼里下棋,你用棋子走出了‘万岁’二字,皇上龙颜大悦,便将这座园林赐给你。”
    都说外甥像舅,李文忠大头圆脸,凤目细眉,和朱元璋相貌相似,只是身形更为魁梧,有种猛将不怒自威之感。相比李文忠的气质而言,大明战功最多的徐达显得内敛含蓄。
    徐达坦言说道:“其实是谣传罢了,你我相识多年,还不知我有几两墨水?棋艺我只是略知一二,哪里有本事用棋子布局万岁二字。是皇上体恤我们这些老臣,多加照顾而已。”
    李文忠面有惆怅之色,“这事常遇春生前告诉我的,他很羡慕这个园子,说等北伐回来,一定要来观棋阁长叹痛饮。可惜我们这些武将,他最年轻,也走的最早,天妒英才啊。”
    提到常遇春,徐达面上也是一片黯然,只是他今日约曹国公来别院小聚,并不是为了叙旧情,李文忠也心知肚明,说道:“你是否还记得,上一次我们两人单独聚在一起喝酒到烂醉是什么时候?”
    徐达说道:“至正二十二年,当时洪都被围,朱文正死守洪都。你我在鄱阳湖康郎山战役携手对抗陈友谅,战船起火,你我都不曾有半点退缩,最终将陈友谅击败,得胜后你我庆功痛快饮酒到天亮。”
    李文忠叹道:“这是你我喝的最痛快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之后至正二十三年,你岳父谢再兴谋反,我率兵讨伐反贼,谢再兴节节败退,尸骨无存。我说服谢家老四老五投降,他们开门缴械投降,我却没能劝阻皇上饶他们一命……你我从此就疏远了。”
    徐达沉默片刻,说道:“其实错不在你,是我心结难开。”
    李文忠直视着徐达的眼睛,说道:“不管你信不信。谢家投降还被凌迟处死一事,我自认是一生的污点,当时我信誓旦旦保证只要投降,我必定会保证他们的性命,可我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没脸说出‘尽力了’这种话,那种颓然自责的感觉,比打了败仗还难受。我一直心中有愧,所以听说谢家老宅闹鬼一事,就容许儿子李景隆跟着去绍兴查案,他身边有我的亲信,本以为可以帮到你的女儿,可事与愿违,最终无功而返。”
    谢再兴案是龙之逆鳞,李文忠这个外甥也不敢碰。李景隆是晚辈,都知道他喜欢凑热闹,即使出了漏子,他认个错,撒撒娇就没事了。可是这个儿子实在太不争气,没有领会到老爹的意思,一心游山玩水,毫无建树。
    李景隆邀北元世子去曹国公府小住,半夜失踪,连带着徐妙仪也遇险。李景隆已经被锦衣卫带走,至今没有消息,但看在曹国长公主的面子上,想必也是轻轻放过。
    徐达说道:“十年过去,谢再兴案一直是我的禁忌,不敢提半个字。可是此案一天不查清楚,我女儿就一天不会停手。正因此案,我女儿频频遇险,遭遇各种刺杀,我一直忧心不已。”
    “可孩子大了,翅膀硬了,我栓也栓不住,这次失踪也是源自于此。为人父母,最怕白发人送黑发人,既然她执念在心,我只能冒着龙颜大怒的危险,查清旧案,解开她的执念,希望她从此能安安生生的过日子,莫要再冒险了。”
    都是家有“熊孩子”的人,李景隆闯起祸来不亚于徐妙仪,李文忠很理解徐达的无奈,他毕生只有李景隆一个儿子,明知顽劣不成材,也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当不知道。
    李文忠说道:“此案沉寂十年,当时是证据确凿的铁案。谁也没想到十年后有这种变故,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徐达说道:“当年你亲自讨伐我岳父,和他几次交手。记录我岳父谋反案卷宗的栾凤也曾经是你的幕僚,没有谁能够你比更了解此案。卷宗的记载我已经全看过了,只是笔触能记录的毕竟有限,我想亲自听你说一说当年的经过。”
    徐达几乎从不求人,看着往昔同袍开口,李文忠明知洪武帝会对此不满,也不得不长叹一声,坦言说道:“徐兄,你我相识多年,一起出生入死,你既然开口了,我肯定和盘托出,不会有任何保留。可是我首先要提醒你,千万别被你女儿影响了,妄想给谢再兴翻案。谢再兴谋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我当初乍闻谢再兴谋反,也是十分震惊,甚至不敢相信。皇上命我带兵讨伐叛贼,我心中十分犹豫,和谢再兴交手的第一战是在东阳义乌,他率领十万张士诚的军队想攻占东阳,我们在义乌交战,他先给我下了战书,说主公无道,吴王张士诚礼贤下士,还劝我和他一起归降。”
    战书一事是卷宗里没有提及的,徐达问道:“你是主公的亲外甥,他明知你不会投降,为何徒劳在战书里劝降?”
    李文忠说道:“可能是为了迎合张士诚吧,想表明态度引得吴王的信任吧。再说了,是亲外甥又如何?谢再兴背叛后半年,主公的亲侄儿、你的连襟朱文正因谋反被圈禁在桐城。”
    朱文正是朱守谦的父亲,因谋反案夫妻都郁郁而终。
    提到朱文正,李文忠眼里有一丝疲惫,“谢再兴谋反尚有证据,朱文正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当时连我自危,怕被猜疑,请求主公给我改回李姓,不再跟着主公姓朱。徐兄,常遇春去世后,我深感自己在衰老,斗志也不如以前壮年时,若不是北元未平,边关一直不太平,肩上责任重大,我就早就告老去乡下隐居了,”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不过当时也是收为养子,叫做朱文忠,连毛骧以前都叫做朱骧,洪武帝登基后,为了明确宗室的名册,将养子都改为了原来的姓名。
    没想到李文忠会如此消极的想法,隐隐间还表达了对皇上的不满,徐达很意外,皇上毕竟是他的亲舅舅啊!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李文忠看见徐达的表情,释然了笑了笑,“我忍了十年,说出来舒服多了,也只有对你才敢讲实话。因为我相信徐兄的人品,绝对不会说出去。”
    原来李文忠因朱文正案,和皇上舅甥之间生了间隙,徐达说道:“我和文正娶的都是谢再兴的女儿,岳父女婿相继传出谋反,我总觉得根源还是在岳父那里——他下了战书之后,你和他面对面谈过吗?”
    毕竟书信是可以造假的。
    李文忠说道:“当日我们隔河对持,各乘坐一条小船在河中心谈判。他毕竟是徐兄的岳父,见面之后,我并没有破口大骂,而是苦口婆心劝他回头是岸……”
    十年前,义乌城外兰溪河,江南两支都打着“吴王”的旗帜的军队隔河相对,只是一面有“朱”字小旗,一面是“张”姓,两边战鼓雷动,犹如天雷般响亮,互相比着士气。
    细雨飒飒,到了傍晚时,两军主帅分别撑着一支小船到河中心相见。谢再兴穿着崭新的银盔重甲,腰垮□□;而李文忠只穿着重甲,手持盾牌,并没有拿兵器。
    谢再兴扫了他一眼,问道:“你为何不带兵刃?”
    李文忠紧紧盯着谢再兴细看,以防是长相相似的替身作怪,污了谢家名声,只是谢再兴一开口,李文忠便失望了——此人确实是谢再兴本人无疑了。
    李文忠说道:“徐达是我兄弟,你也曾经是我生死与共的同袍。我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只要放下武器投降,我就保你不死。”
    “你保我?”谢再兴冷笑道:“张士诚比朱元璋,天下迟早都是他的,到时候是我保你吧。”
    李文忠劝道:“抛开同袍和君臣大义,难道你一点都不在乎两个女儿和两个外孙的前途,还有谢家一大家子人的性命吗?你这样执迷不悟,岂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为敌?”
    谢再兴沉默了一阵子,问道:“栾凤和王夫人呢?你见过他们没有?”
    提起这对惨死的夫妻,李文忠不禁动了怒气,“你亲手杀了他们,还有脸问我?”
    一听这话,谢再兴眼里有一丝难以觉察的悲伤还有疑惑,问道:“你见过他们的尸首?他们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说道:“你那晚喝多了,怎么刺死他们的都不记得了?你还捉走了交接兵权的李梦庚,斩了他的首级给张士诚当投名状。亲手做下的恶事,转眼就不承认了?”
    面对李文忠的责难,谢再兴平静的说道:“李梦庚死有余辜,死的一点都不冤,我问心无愧。至于栾凤夫妇——我没什么好解释的,将来或许你会明白一切。”
    李文忠又劝道:“投降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回头还来得急。”
    “栾凤夫妇死了啊……”谢再兴缓缓摇头,说道:“不行,我现在不能投降。我手上十万吴军,未必会输给你。”
    见谢再兴执迷不悟,李文忠目光一冷,“你确定要与我为敌、与主公为敌、与亲人为敌了?”
    谢再兴缓缓点头,“是的,因为我没得选了。”
    
    ☆、第122章 护犊之心
    
    细雨在银色的盔甲上聚合成了一颗颗豆大的水滴,身为“吴中双碧”大小谢氏姐妹的父亲,谢再兴的相貌十分英俊,下巴蓄着胡须,在军中有“美鬓公”的美誉。
    而此时的朱文忠恨不得拿把刀将谢再兴这副可恶的容颜划烂了,怒斥道:“你效命主公多年,主公待你不薄啊,富贵,权势,你什么都有了,两个女儿也都替你做主嫁入好人家,你为何执意恩将仇报,在主公最困难的时候背叛他?”
    谢再兴冷笑道:“我的女儿,本该由我自己挑选女婿,凭什么他说嫁就嫁,我在外征战回家,都没亲眼看她们上花轿。”
    李文忠说道:“当时你在书信里同意了婚事,只是前线战事吃紧,来不及赶上婚礼。主公本想推迟婚期,可算命的说新人的生辰八字正好和日子对上,改期不吉利,所以主公才做主婚礼如期举行。这事你心知肚明,此时拿出来不过当借口罢了。”
    谢再兴辩解道:“我在信中只是说回来再说,那里同意这两门婚事了?出生入死回到家里,女儿们的绣楼人去楼空!我毕生只有两个闺女,视若珍宝,朱元璋说嫁就嫁,我岂能不怨!”
    李文忠怒道:“有书信为证,岂容你信口雌黄,败坏主公名誉!”
    谢再兴反驳道:“朱元璋刚愎自用,还欺瞒部下,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回去问问他,敢当场把我当年的书信给你看吗?”
    李文忠火冒三丈:“七八年前的旧事,又历经战火,你的书信能留下来个屁!”
    谢再兴呵呵冷笑:“这就是死无对证了啊!没有证据,我说什么你都不会信,不如回去寻根溯源,看到底谁对谁错!清者自清,浊者无论怎么掩饰,都会留下线索。”
    看着昔日同袍无赖撒泼,强词夺理,李文忠心中凉透了,“你带着十万张士诚军队攻打义乌,兵临城下,要我回去寻根溯源找一封早就不存在了的书信?白日做梦!”
    谢再兴无所谓的弹了弹腰间的□□,“那就迎战吧,朱元璋不是经常说一句话么?凡是说服不了的,就用拳头揍服,挨揍也不服气的,就杀了他。”
    李文忠气得双拳紧握,决定揍服谢再兴。
    当晚李文忠出奇兵夜袭谢再兴十万大军,谢再兴仓皇逃窜,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连宽大的云溪河都被尸首堵塞住了河道,蜿蜒十里都是血红的河水,可谓是兵败如山倒,只有主帅谢再兴一人活着逃回了苏州。
    也不知谢再兴是如何向张士诚解释的,反正没过几日,张士诚居然又给了谢再兴十万大军,再次攻击李文忠。
    这一次李文忠依然毫不留情,将谢再兴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谢再兴仓皇而逃,黑暗中追逃困难,李文忠兵分五路追击,念及多年的同袍之谊和徐达的面子上,李文忠命令追击的分队尽量抓活口,不要杀了谢再兴。
    李文忠亲自领的那一支走错了路线,另一支队伍找到了逃亡中的谢再兴,两军在一个河水浅滩附近交战,最后只找到了谢再兴倒地的战马,并没有发现他的踪迹或者遗体。
    李文忠也曾在河水的下游拦网寻找,但打捞上来的尸首要么是面目全非的残肢,要么是别人。当时李文忠还以为谢再兴有可能又逃回苏州城了,可从苏州传来的消息,说张士诚为谢再兴立了一个衣冠冢,并亲自拜祭,确认谢再兴已经死亡。
    “……我将消息报给主公,主公只批了三个字——‘死得好’,随后命我去乘胜追击,平定谢再兴的弟弟谢四谢五和侄儿的叛军。”
    谢再兴如此冥顽不灵,一叛到底,李文忠依然宽宏大量,率军攻打谢家军时,依然先礼后兵,诚恳招降。
    谢家兄弟听说哥哥被杀,全家上吊自缢的惨剧后,才接受了张士诚的安抚,起兵反叛,投靠了吴王张士诚。
    李文忠苦口婆心劝告,并再三表示会保住他们的性命,谢家人本来就不想叛变,于是决定出城投降,李文忠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谢家军的叛乱。
    “……之后发生的事情,徐兄全都知道的。主公不听我的劝告,将谢家人处以极刑。”李文忠长叹一声,“这些年我在沙场杀人无数,唯有谢家人被凌迟时的惨叫一直回荡在耳边,我心中有愧,无脸请求原谅。”
    “如果没有那么变故,今天这里应该是坐满的。”李文忠指着观棋楼四角方桌说道:“有我,有你,有朱文正,常遇春年纪最小,奉陪末座,四个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在功成名就之后聚在这里豪饮,该有多么痛快。可反的反,死的死,现在只有我们两个已经心生隔膜的老人在这里喝闷酒,聊家里不听话的孩子。老朋友一个个都走了,这一生意义何在?富贵盈门,人却越来越寂寞。”
    十年了,这对老朋友首次坐下举杯对饮,却早已没有当年指点江山的豪气。
    李文忠说道:“如果这一次北元世子遭遇不测,大明和北元必会再次开战,到时我会主动请缨求战,在朝中整天见文臣武将吵架,搞什么权谋心术,实在太趣了,还是打仗痛快。”
    徐达说道:“我希望世子活着,并不是惧怕战争,我只是希望女儿能安然无恙。”
    李文忠问道:“倘若她已经成为人质,北元以此相要挟,你自当如何?”
    徐达一怔,随后脸色阴沉起来,连连摇头,“不会,她不会有事的,经历过那么多苦难都挺过来了,这一关定能过去。文忠,我想知道当年和你一起追击之人的姓名、现在何处,我要逐一找他们谈谈。”
    李文忠变脸了,“当年我已经详细问过他们,已经尽力找他的下落了,你不信我?”
    徐达说道:“我信你说的实话,不会骗我。但是我打算从头到尾理一次线索,将这些都交给我的女儿,哪怕确实是个无头案,也要让她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