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江山-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凡是身上有任务的官员都开始失眠,因为每一项仪式都必须执行得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遭到纠仪官弹骇,有可能因此而丢掉乌纱帽,甚至有性命之忧。
这期间,皇帝又生了一次重病。靖王、华容郡主入宫侍疾,近十天后皇帝的病情才稍有好转。
也因为这样,元启帝在钦天监选好的七月、九月、十二月三个日子里,勾了七月初九。
吉日定,所有的流程就开始被无数双手推动着前进。
册立的前一天,内监张元奉旨在皇宫正殿和泰殿陈设御座香案,并在御座前的大殿正中安放好宫中特制的诏书案、册案、宝案。丹陛东边,临时设立册宝亭一座。一应参与册立太子典礼的赞礼官员、百官和所有有关人员都要在册立的前一天排演册立礼仪。
“春晚都要彩排几十趟,册立太子才彩排一趟,正常……”
这时的云若辰已经彻底忙晕头了,只能如此安慰自己,然后将紧张得已经失眠好多天的包子老爹塞进了马车送进宫。
虽然他是主角,不过有那么多导演、场记、配角帮忙,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吧……唉唉……
云若辰回想起流程表上写的什么:某某宝官站在皇太子东边、某某内使站在皇太子西边,各种赞礼官啊、知班啊、纠仪御史啊……文武百官啊……使臣、僧道、奢老巴拉巴拉一大堆……
她就无比的同情亲爱的老爹,并希望他的体力能支撑到彩排结束。因为明天才是正式演出呢!
……………………………………………………
次日天还未亮,靖王府从靖王到刚出生的小云耀就都打扮停当,浩浩荡荡地进宫了。
在宫外下车时,云若辰看见禁卫宫廷的宫廷卫队金吾卫威风凛凛地排列在午门外东西两侧.而胜天门外旌旗猎猎,仪仗森严。
还未进宫,就已感受到庆典的气息。
云若辰与黄侧妃这些女眷是不能在外头观礼的,目送靖王被内侍们簇拥引走后,她们便朝段贵妃的清华宫而去。
云耀躺在奶娘怀里睡得正香甜,一根小手指还含在口中啧啧吮吸不止,丝毫没有被宫中凝重而喜庆的气氛影响。
“星儿真淡定。”云若辰爱怜地看着她的小弟弟,四个月大的小婴儿水灵粉嫩,想不到黄侧妃那样平庸的姿色还能生出这么个水婴儿。
段贵妃一看云耀就喜欢上了,竟也亲自来抱了好久。各宫娘娘们都借着看孩子的名义过来和她们说话。想想几个月前,她们还得逐一到各宫去拜见,如今形势已完全不同。
张淑妃却不在此列。
段贵妃淡淡的说:“淑妃娘娘病了,你们下回进宫若是得空,去看看她也好。”
张淑妃的病,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
皇帝下旨册立已择吉日册立靖王为太子,同时也下了让诚王到藩地就藩的旨意。
诚王的藩地在西南,并不是肥膏之地。加上如今朝廷大幅削减宗室开支,诚王正赶在这关口去就藩,所得待遇可想而知。
云若辰却想,诚王这已是最好结局。以靖王的心慈手软,对他这相当于被发配出京的哥哥不会刻意刁难,更不会寻隙将他们一家赶尽杀绝。但若将靖王诚王眼下的处境交换,诚王会放过他们家吗?
不会的。
可惜诚王并不认为自己算得了善终,整日在家里酗酒,打骂下人。据说他正妃章氏不堪折磨已卧病不起,而侧妃童氏不知为何也被打成重伤,连一双儿女都挨打了。
唉……何必这么看不开?
输就输了,好歹要输得漂亮些,别让人看笑话。如今诚王这做派,也难怪张淑妃要托病不出来见人。
……………………………………………
正午吉时到,元启帝身穿最庄严、尊贵的礼服衰冕从内宫行出。靖王同样一身盛装,冕服侍立于胜天门外。
云若辰见不到这辉煌隆重的场面了,她只能在清华宫里,听着外宫鼓乐齐鸣,礼赞声声,感受着那一阵阵澎湃的龙气不断涌起。
父王终于是太子了。
她肩上的重担像是卸下了许多。日后,父王的身边会有很多大臣和智囊来襄助他的帝皇功业,她……可以暂时歇歇了吧?
云若辰有些开心地想着。
日后回想起这一刻的放松,她只想送自己一句话——
少女,你太天真了。
宫廷争斗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
第七十五章:宫中小住(一)
熙华宫。
两名小太监捧着红漆食盒从烟雨湖边的蜿蜒小径疾步走出。迎面碰上同伴,笑问他们往何处去。
“我们是去湖心亭给华容郡主送小食的。”
捧着食盒的小太监边说着边不自觉地挺了挺胸,很自豪的样子。
同伴顿时欣羡不已。“是嘛,你们调拨到清华宫去伺候华容郡主了?真是好福气!”
“没有没有,都是当差……”
两名小太监谦逊了几句,表情却依然得意。
如今在宫里,能够在华容郡主身边当差,那是大大的体面呢!
刚刚下过一场雨,初秋的烟雨湖上凉意渐生。微风拂过湖面,吹动了湖心亭上的两幅帷幔,也吹乱了亭中少女的发丝。
“郡主,天凉了,您怎么还老爱坐在这湖里看书?咱们回宫里看可不更好嘛。”
曾嬷嬷一面唠叨着,一面给云若辰披上薄披风。
云若辰将目光从湖面上移开,失笑道:“嬷嬷,我哪里就病弱到连风都不能吹的地步了。这儿空气好,我在这坐着心里敞快。您就别管我了。”
她见派去御膳房取下午点心的小太监已经回来,欢喜地一拍手,扯开话题说:“好啦,看看咱们今儿吃什么小点心。”
曾嬷嬷只能无奈又好笑地随她去了。
云若辰入宫暂住,已近一月。
她因靖王册立太子一入宫时,段贵妃再次对黄侧妃提起,想让云若辰进宫来住一段时间,“陪陪我这老婆子”。
黄侧妃不太敢替云若辰拿主意,只说看郡主的意思。云若辰却很开心地答应下来,连说早想进宫来多玩几天了。
一开始说住几天,后来段贵妃一直没提让她走,她也就继续在清华宫里住了下来。银翘、连枝她都没带,只带了曾嬷嬷,因为曾嬷嬷过去就是宫里的女官。
云若辰不太相信她那两个憨丫头的情商。宫里可不比王府,真要做错什么事,她可救不了她们。
都说宫里规矩大,以前她的感受还不那么强烈。但真正在宫里住下来,才发现宫廷礼仪真是繁琐得可以逼死人。
虽然她是客人身份,但一样要遵守这儿的规矩,还得做得比别人更好更到位。否则,难免会有些不好听的话传出来。
她的言行举止代表的可不仅仅是她自己。
不过,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在曾嬷嬷周到的提点下,也逐渐习惯了宫中的生活。
既然她能适应一个时空到一个时空、一个身份到另一个身份的转变,如今不过是换个住处罢了……有什么难的呢?
“今天的点心是糖蒸酥酪啊。”
她满意地点点头,拿小银勺勺了一小口送进嘴里,那滑嫩甜美的口感让她的心情更加愉快。
嗯嗯嗯,就是这个,住在宫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
云若辰觉得可以用“骄奢淫逸”来形容自己进宫后大吃大喝的生活。
宫中饮食月月新鲜,节节变化。据说二月里要吃河豚,三月则是吃凉糕、糍巴和烧笋鹅。四月宫中会设宴品尝芍药花、玫瑰花等花卉果品。五月端阳喝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六月要吃过水面银苗菜,七月吃鲥鱼,中元节时甜食房要进供佛的波罗蜜。
起初段贵妃不知道她是个小吃货,发现她谈起饮食头头是道时,便笑她:“辰儿爱吃是好事啊,能吃是福气!看你这瘦的,是该多吃些补补身子。”
她便笑嘻嘻地捧起段贵妃让人专门给她做的桂花糕,一口一口填进肚子里。
一口一口,她努力地将自己对世界的美好感觉都沉溺在食物里,假装自己就是个爱吃能睡的小孩子。
吃到好东西她就很幸福了。
不需要再想别的。
比如感情。
她已经有许久不曾见过聂深。自从舒王谋反身死后那天夜里,她在梦中呼唤他被他撞见,她就再也没有在窗外挂出那只特制的小香囊。
他说,只要你需要,我会来的。
是的,她相信他一定会来,永远都不会爽约。
可她却不敢再见他。
元宵夜,她将自己的感情放入水灯,让它随河水漂走。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伴君好。
恨不生同时……她的悲哀又何至于此呢?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他爱着一个已经不在世上的人,而这人偏偏又是她的母亲。
所以她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竞争的资格。若只是简单的年龄差距,她又怎会不曾开始就放弃?
没关系,男欢女爱不过一场过眼云烟。我只要享受美食就好。食物可以溺毙一切悲伤。
…………………………………………………
“郡主,皇上召您到静心殿去。”
又一个小太监赶来禀报,云若辰刚刚吃完最后一口酥酪,闻言点点头放下了勺子。
唉,又是下棋吧?
皇上也真是的,就算你最近不爱玩修道了,那么多国家大事等着您去处理呐,为什么就总是找我去陪您下棋呢?
和皇帝下棋最不好玩,只能输不能赢,还得输得恰到好处。如果完全的示弱,让皇帝陛下体会不到赢棋的快感,那也不行。再然后,每次都一样刚刚输了,还是不行,必须要制造不一样的赛果……
云若辰觉得和老皇帝下棋是最耗费脑细胞的一件事,没有之一。
她来到静心殿时,发现一向不怎么勤政的老皇帝居然还在看奏折。
“皇爷爷,都快用晚膳了,您还忙着呢?歇歇吧。”
云若辰很自然地替元启帝整理起桌面上散放的那几本奏折,这些天她没少在静心殿呆着。
“咦?”
她不小心看见奏折上的几句话,才明白皇帝在忙什么了。的确是大事啊……
“皇爷爷,秋闱结束了?”
“嗯。”
元启帝放下手上的奏折,有些疲倦地揉了揉眉心。
“你能看懂?”
他挑起眉毛瞥了她一眼。云若辰笑道:“刚好看到里头写的是秋闱的事……”
三年一度的大考又来了。
先是由下面的县、府等进行秋闱选拔,通过乡试获得举人身份的学子,才能进京参加明年的春闱大考。
当然,还有历年来没考上进士的那些举子们,也会涌到京城来考试。可以想见,再过两个月,京城的人口会增加好几千,肯定很热闹的了。
“你现在懂多少字了?”
云若辰不知为何元启帝要关心起自己的文化问题,只能斟酌字眼回答说:“只跟着曾嬷嬷读了《三字经》、《千字文》,还没读《女诫》。”
她一点都不想读什么《女诫》,这种东西有什么好看……还不如看《笑林广记》。好歹还能让心情愉悦点呢!
“都九岁了,才学了这么几个字?”
老皇帝习惯性板起脸来教训人,云若辰心中腹诽不已:你也知道我才九岁,想要我满腹经纶吗?也不想想你养儿子的时候,十几岁才给他们找老师开蒙呢!
面上却要摆出羞愤欲绝的表情来配合下皇帝的责备,低头讷讷地说:“是辰儿愚笨,学得慢。”
“哼。”老皇帝似乎对她态度还算满意,但嘴里还在念叨着:“你如今在宫里住着,也不能每日里光是吃吃睡睡,听说连针线都不拿?”
“呵呵呵……”云若辰企图用傻笑蒙混过关。
我说,老爷子您有话就直说呗,教训了半天,到底想怎样啊——云若辰很郁闷,只能默默想着美味的晚膳来开解自己。
皇上叫自己过来,就是为了满足下他的吐槽欲?
第七十六章:宫中小住(二)
“上学?”
云若辰没料到皇帝特意将自己召来,竟是为了她的“教育问题”。
这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有没有?她该喜极而泣受宠若惊吗?
诚然,她是个小孩子,应该上学的。不过这年代的姑娘,贫家的固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即使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也只是在家里断断续续学些东西,并不像后世的女孩子那样能够进入学校系统地学习。
但就她过去读到的史书与眼前所见,纵使在这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虽然有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贵族人家对女儿的教养可是从不松懈的。
只不过,这些教养大多是由家里的女性长辈代代相传。是以世人对嫡庶的偏见并不止在出身上,还在于教育上——嫡出的女儿有教养良好的主母养育,言行举止都是经过精心培养的,庶女却往往跟着出身卑贱的生母过活,哪里上得了台盘?而能够有幸被抱到嫡母膝下养大的庶女,在世人的评价里又略高些。
然而具体到云若辰身上,情形却有些特别。
靖王府缺了一位当家主母,她这自幼受到的教育其实是有缺憾的了。若在普通的富户里,这样的丧母长女,是不太好说亲的。
说来说去,还是元启帝的错,都是他漠视靖王,懒得这鳏夫儿子再娶个正妻。
“难道说皇帝陛下觉得对自己有亏欠,终于想要补偿我悲苦的童年了吗?”
尽管元启帝“良心发现”的可能性实在不大,云若辰也唯有往好处想了。
元启帝淡淡地说了几句,大意是既然你父王已是太子,你身为未来的公主,也要好好立起体统来。过去是他疏忽了,总之从现在起,他要让人给云若辰安排全套宫廷教育课程,务求将她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皇家公主。
“呃……全套,宫廷教育?”
云若辰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元启帝当然不可能和孙女儿就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儿谈太细,挥了挥手就让她下去了,继续批阅那堆与秋闱有关的奏折。
云若辰行礼离去,走时竟想着,元启帝和现代社会里那些看学霸考上清华北大,然后逼自家孩子去学奥数英语什么的兴趣班的家长……何其相似啊!
等她从喜气洋洋的曾嬷嬷口中听完那“全套宫廷教育”的内容时,才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大事不好”。
庆朝内宫中,自是有内书堂的。皇子、后妃、公主,甚至出挑些的宫女宦官,都有机会到内书堂读书,学习的内容自然各有不同。
认真算起来,后妃与公主的教育倒是相类似,只稍有区别。
虽说大庆后宫选秀女时大多是选平民良家女即可,但也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完全不识字可也不行。像前几代的后宫妃嫔里,甚至有些才名卓著的才女。
例如太宗贵妃杨氏,据说自幼熟读《女诫》、《烈女》,过目不忘,还亲自撰写过本朝著名的《大庆女事》。而世宗的贤妃高氏更是因为才华过人、十三岁便有诗文传遍京城被召入宫,深得皇帝喜爱,虽无子女却终身受宠。宫中有传言说,世宗皇帝那时可不称呼高贤妃的封号,而是叫她“高学士”,还令她在宫中修建女学堂。大庆后宫的女史制度也是从高妃起逐渐完善的——这些当然是曾身为女史的曾嬷嬷很自豪的告诉云若辰的了。
自然,多数妃嫔都只是粗识几个大字。但无论入宫前学识如何,后妃入宫后只要有了封号,都会继续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有些学问好、才情高的,还会被皇帝任命为后宫学堂的“师傅”,教授皇子、公主和其他后妃,地位超然。
公主们在出嫁前,要在宫中读书数年。启蒙时自是由宫中有学问的妃嫔来教育。她们要学习的就是宫廷的礼仪知识,以及妇德、女德的教育,琴棋书画也一样都不能少……
“礼、德、琴、棋、书、画……”
云若辰一样样掰着手指数她即将要学的课程,频频叹气。
重点是想到她的“师傅”们都会是像曾嬷嬷一样严厉的女官,或是那些妃子“奶奶”们,她……更郁闷了。
过去在自己府里跟曾嬷嬷光是学规矩,就把她累得够呛。这一整套课程压下来,学习量就不是加倍那么简单了。
偏生周围的人都欢喜得很,看她的眼神都透着热烈,纷纷说郡主您真是好福气!皇上多关心您!曾嬷嬷甚至还私下对她说,她已出嫁的那几位公主姑姑,都没得到过皇上如此的关注呢。
“张公公说了,皇上下旨要为郡主您一个人开小学堂。”曾嬷嬷一脸的与有荣焉:“张公公推荐的那几位女官,都是宫里学问最好的,尤其是宁女官,她的《女诫》倒背如流,讲学又细……”
“我要再去一趟静心殿。”
晚膳后,云若辰不顾曾嬷嬷的阻拦,让小宫女点着灯笼给自己引路再次再往静心殿。
“嗯?辰儿你又来做什么。”
元启帝用完晚膳后一直坐在静心殿内室中养神,听张元说华容郡主又来求见,不禁有些奇怪。
一般说来,晚膳之后,宫中除了值班的侍卫、宫女与内侍之外,其余人等便都不会离开自己所在的宫殿。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行,但若没有正当理由,是不可以在宫中“夜游”的。
所以曾嬷嬷才会想阻拦云若辰过来,但云若辰却自有主张。她尊重曾嬷嬷,可她并不打算让别人控制自己的生活。
“你想学经史?”
听云若辰提出这个要求,元启帝的眼睛眯了眯,稍微调整了一下坐姿。“女官们教你读书写字时,自然也会讲到四书五经的。”
他说的没错,云若辰也听曾嬷嬷说女官们会教四书五经,只不过是用来教会她写字而已。她们的教学,还是以女学妇德礼仪为主。
云若辰在他脚踏边坐下,以一种闲话家常的语气闲闲说来:“可是皇爷爷,俗话说,贪多嚼不烂。若辰驽钝,要是一下子学太多东西,怕是一样都学不会,每样都是半瓶醋,那岂不是浪费了皇爷爷您的一片苦心?”
元启帝不置可否:“那就先专学《女诫》之类的好了。女孩子家家的,偏要学经史做什么?”
“皇爷爷,话可不是这么说。”云若辰当然早想到元启帝会这么说,忙道:“常言道,皇子有天下国家之责,是以要通读经史,以明是非得失。辰儿身为皇女,虽天资愚钝,却也想多学些经史典籍,增长见识,免得以后长成个不知是非、见识浅薄的女子。”
“尽管辰儿并不欲高看自己,但天下人就是会对皇家子弟频频瞩目,辰儿生怕日后不识大体,一不小心做错什么大事,自个丢人事小,影响了皇爷爷与父王的声誉才是大事啊。”
她意思说得很明白。既然您老人家说我是未来的公主,那我日后一言一行肯定受人注目,所以更应该了解些国家大事。至于女孩子的礼仪规矩嘛,就算没学好,也是“自个丢人”,小事而已!
元启帝人老成精,极有主见,哪是这么容易被说服的。
“你只要学好了礼仪规矩,就不会行差踏错。看看你那几个姑姑,不都是挺懂事的?”
“可是……”
云若辰就知道讲道理是讲不通的,索性把刚才装出来的端庄老练样儿丢开,一把拉着元启帝的袖子摇来摇去撒起娇来:“可是皇爷爷,辰儿就是想跟夫子学经史啊!我以前听顾阁老家的阿澈说,他每天有位学问极好的夫子来教他读经史,就羡慕得不得了呢……皇爷爷,您就依了辰儿吧,让辰儿专心学这个好不好?其他的往后慢慢再说嘛……”
“顾阁老?什么阿澈?”
元启帝愣了愣,又故意板起脸甩着袖子:“你看看你,半点规矩都没有!有话好好说!”
话说得冷硬,语气却毫无责备的味道,完全像一个寻常的老祖父在教训小孙儿。
云若辰笑嘻嘻地收回手,才不怕老皇帝黑脸呢,他就是爱装严肃啦。
她简单说了几句顾澈的事,当然不会将他们半夜跑出去看花灯的冒险小故事和盘托出。“好嘛,皇爷爷,辰儿真的想学啊。”
“他是男孩子,当然要学经史,将来还要考科举。”元启帝无奈道:“你怎能和男孩子比这个。”
“我就是喜欢呀……过去在府里,父王也有教我读《诗》,那些句子很美呢。”她又扯上靖王当挡箭牌。她不想把时间花在背那些《女诫》上啊,还有什么学琴学画,没兴趣。下棋她本来就会嘛,书法的话,反正她又不打算当书法家,费那么多精神做什么?
而学习经史典籍,却是关系到……她的未来。
她并不是单纯为了兴趣而学习。若是那样,她随便跟着女官们读读书,自己再将宫中藏书拿来研究研究,也就能满足了。
她想要的,是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
父王性子柔弱,如今被皇帝压制,日后登基了只怕也要被那些臣子们拿捏的。她虽不想出头,但该懂的东西,她必须要懂。
可是……这样的理由,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对元启帝说的!
重感冒了几天,存稿用光了。这是赶着码的,抱歉更新晚了……
第七十七章:宫中小住(三)
夜色渐深。
云若辰刚刚离去,静心殿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尽管这殿内外有数十名太监侍卫在伺候,却几乎连呼吸声都听不见,只闻室外夜风拂动着树叶发出的沙沙声。
元启帝咳嗽两声,随手端起案边热茶呷了一口。
“张元。”
“奴才在。”白胖的中年太监轻声应道,恰如其分地俯身趋前。
元启帝一手捧着茶盅,一手拿着杯盖,轻轻敲击两下,并不急着说话。片刻后,他才缓缓说道:“辰儿坚持要读经史。”
张元没接话,他知道这还不是自己插嘴的时候。
“不仅如此……”元启帝想起方才云若辰说“想和阿澈一样跟夫子读书”时的样子。“她还挑剔先生呢,这孩子,嘿……”
虽然云若辰没说出口,意思却是不想跟女官读经史,竟是想与男学生一样请饱学宿儒来教学。
“张元,你看这孩子,是个什么性子?”
张元服侍元启帝十几年了,却还时时感觉自己摸不清皇上的心思。比如现在,他就揣摩不出元启帝对云若辰今晚的举动是赞赏还是反感。
但不回答显然是不行的。张元小心翼翼地说:“华容郡主十分好学。”
“嗯,是的……比她父亲和叔叔可是好学多了……”
人都是善于筛选回忆的,元启帝就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父亲漠视两个儿子成长的失责,一味责怪二人的不成器。也不想想皇子本该八岁入上书房读书,他却因为迷信什么二龙不相见,假装宫里就没这俩孩子似的。搞得本来就天资平庸的靖王和诚王根本没受到什么系统的帝王教育。
“本想趁她在宫里住,好好让人琢磨琢磨她。”元启帝忽然叹息道:“爱读书本来是好事。唉,辰儿要是个孙儿,朕也能安心将江山交给老四了……也不知她那弟弟,将来是否像她?”
“也罢,朕倒要看看,这孩子能学出个什么样儿来?”
元启帝起身,张元忙替他披上外袍,说着皇上仔细风凉。元启帝没理会他,径直走到殿前,感受秋风拂面的凉意,仰头看向头顶苍穹。
“琼姐,居然有个丫头也有和你一样的想法呢……”
他浑浊的眼珠在这一刻似乎变得清明了许多,仿佛想起了许多许多年前的往事。
在元启帝对着夜空发怔回忆往昔时,云若辰已离开了静心殿拐到了大甬道上,却不曾想迎面遇上了一位久违的贵人。
张淑妃。
“辰儿见过淑妃娘娘!”
云若辰不慌不忙后退半步躬身行礼。
在宫人们提着的灯笼映照下,张淑妃的气色看起来竟还不错,与她前些日子的“重病”传闻不太相符。而且,她看向云若辰时的表情还是那样慈祥和蔼,嘴角含着温柔的笑意,完全不似与靖王府有着不可开交的死结。
连云若辰都不得不佩服张淑妃的涵养。靖王正位太子,诚王却灰溜溜地拖家带口离开京城就藩去了,张淑妃在宫里的地位肯定一落千丈。难为她面上一点落寞失落的痕迹都找不到。
所谓输人不输阵,诚王在这点上就远不如他这位在宫斗的大熔炉中锻炼出来的母妃啊。
“华容,刚从皇上宫里出来?”张淑妃笑问道:“是陪皇上用了晚膳吗?”
“回娘娘的话,辰儿只是在晚膳后来找皇爷爷闲聊罢了……娘娘您身子好多了吧?”
要杜绝别人的追问,最好的方法就是抛出新的问题。张淑妃果然没有继续问下去,点头说:“你有心了。宫里新来了位朱太医,本宫吃了新太医的几副药,精神都好了许多。是了,本宫听说你素来有些气喘,不如明儿让他去替你瞧瞧?”
“多谢娘娘关心,那可太好了。”云若辰从善如流地应下来,两人又闲话了几句才分别。
云若辰在原地恭送张淑妃远去,看着她领着宫人进了静心殿宫门,才转身继续往清华宫方向走去。
看来张淑妃也有事要找皇上呢。却不知是否与刚离京的诚王有关?
即使张淑妃已失势,她仍是宫中四妃之一,是有资格不经传召而求见的。但元启帝脾气不好,宫妃们动辄会遭责骂,所以一般也没有什么人会特意去求见皇帝。张淑妃这一趟行动的目的……耐人寻味啊……
撇开彼此对立的立场不说,云若辰对张淑妃的评价很高。有修养,懂做人,而且该决断时绝不含糊。
除夕宫中出事那次,诚王因为靖王主动站出来要主持大局急得跳脚,甚至大叫着这是靖王安排好的阴谋。
要是他再胡说下去,靖王就能以他闹事为理由将他捆起来了,那样诚王的结果保证比现在还惨得多。
但张淑妃当即判断出形势,果断地赶在所有人有反应之前,先给了诚王两巴掌阻止了他继续犯错。这份魄力可不简单!
“果然,这些娘娘们……都是人尖子啊……”
云若辰自诩聪明,可在宫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深深感觉自己的心计快不够用了。不说讨好老皇帝,就是这些娘娘们她都要应付不过来。
所以她才格外想知道,张淑妃特意前去求见皇帝是为了什么?
毕竟如今靖王才当上太子,诚王那边……还是要多多留意才好。可不能得意忘形让诚王一系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这些事,在她心里掂量了下,也就放到一边了。她更关心的是,元启帝是否会同意让人来教她经史典籍呢?
刚才她磨了半天,元启帝虽然没露出什么不耐烦的样子,她却也明白不能太任性。
“自由啊……”
她微微仰起头,看着甬道上狭长的夜空,心里有些发沉。
她渴望能得到更多更多的自由。所以她不能放弃吸收那些她所缺乏的能力,学经史只是手段,更多的……是想学到经史之中所蕴含的朝堂之道。女官们怎能教会她呢?
她对皇帝撒娇说,那些宗室子弟都能入太学读书,她也想让太学里的先生来教。可皇帝……大概是不会同意的吧。
她并不知道,此刻的老皇帝正与她凝望着同一片星空,想起了他年少时久远的记忆。
然而只不过一夜之后,云若辰发现她最近的运气着实不错。
她的两个愿望都实现了!
先是张淑妃昨晚到皇上宫里的消息传回了清华宫。这也不奇怪,段贵妃当然要随时掌握宫里的任何风吹草动,尤其是张淑妃这种终身敌人的动态,更是要时刻在意。
原来,张淑妃是去向皇上推荐那位新来的朱太医的。
众所周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