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谋天下-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倒不如你所说这样!”
第四一六章 凌烟阁
当今皇帝追忆往昔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往昔,要在皇宫之中建造凌烟阁,供奉有功之臣真人大小画像。
消息传出,群臣激昂,莫不是拍手称好,翘首期盼,这可是身为人臣的荣耀之最。同时,这一举措也将人们从太子被废黜的愁云惨雾之中脱离出来,对能否入选以及排名几何等问题议论不已。
经过一番筛选,又配合司天监给出的命理术格资料,最终有二十四人因为功勋卓著而被确定下来,其中也包括刚刚被处斩的侯君集。
群臣莫不感激与皇帝的仁慈宽容,侯君集以罪臣之身入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足可见李世民赏罚分明。
隋末,天下纷乱,群雄从军报国,跟随李唐者最终功成名就,这就是对他们功绩的最好见证。所以,对于其中的人选,众人并没有太多异议,接下来关注的就是排名问题。
当初玄武兵变,房谋杜断的策划让李世民成功除掉劲敌,登上太子之位,继而顺利成为天子,众口一词,当为首功。
房玄龄则认为,自己比不上杜如晦的计谋与简朴等美德,当以他为首。但是不少人也提出质疑,一是杜如晦的儿子驸马都尉杜荷参与太子谋逆之事,给祖宗抹黑,另外杜如晦在贞观四年之时便去世了,在纷乱动荡的唐初之时也并没有做出太大贡献。
李世民也对这些人做出了客观而公正的评论,各有优缺,最终综合李世民为秦王以及贞观年间的功绩,长孙无忌权势颇重,所以最终敲定,他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一位。
众人没有太多异议,而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安抚人心,毕竟长孙无忌是自己几个孩子的亲娘舅,文德皇后的亲哥哥。于公于私,长孙无忌对于李家费心费力,贵戚豪族,英冠人杰。都是旁人所无法比拟的。
咱们费点笔墨,简单来陈述下其他的二十三位功臣,权当做是了解些历史人物。
宗室名王,独称军功的河间王李孝恭,战功赫赫。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人物,因为在玄武门兵变之时对李世民颇有成见,所以贞观时期不太受重视,贞观十四年暴卒。
贤辅谋深,遭逢明主的莱国公杜如晦,功劳显著,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杜如晦便不会有李世民登基为帝,更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这位病死在朝堂之上的忠臣。成为彬彬书生中的佼佼者。
智者尽言,青史美臣的郑国公魏征,关于魏征的轶事趣闻,相信很多人都能列数一二,值得一提的是,魏征因过世时的豪华葬礼,以及皇帝亲自为其立碑等行为,难免遭人嫉妒。而且参与太子谋反的杜正伦以及侯君集都是他极力推荐上来的,所以李世民认为魏征有结党之嫌,甚至还在别人的谗言之下取消了自己女儿和魏征儿子的婚事。当然再后来。这些事情被证明为子虚乌有,李世民对此也深有悔意。
命世之才,善建嘉谋的梁国公房玄龄,李世民的得力谋士之一。无须赘述。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的申国公高士廉,也是长孙无忌和文德皇后的舅舅,当初高士廉收留在婆家不受待见的寡居妹妹,对于长孙兄妹也十分照顾,最终一个成为大唐重臣。另一位则是青史贤后,就凭这一点,高士廉都称得上是国民好舅舅。
夺槊陷阵,智勇双全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当初为刘武周的部将,处处被人怀疑其忠心,甚至还被李建成禁锢,李世民力挽狂澜,对他寄予最高的信任,尉迟恭不负期望,军功赫赫,威震天下。
南平吴会,北定沙漠的卫国公李靖,文韬武略,不仅擅于征战,还著作了几部兵书,太平盛世又懂得急流勇退,淡出权力核心,受人尊敬,一生无大过。
骨鲠大儒,直言不隐的宋国公萧瑀,前朝萧皇后的亲弟弟,出身长相无可挑剔,就是长了张臭嘴。因为处理太子谋逆之事有功,再次被李世民第五次拜相,只不过谁也不知道这回他能够维持多久。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的褒国公段志玄,前面几章咱们多次提到此人,而且临死之时还为废太子求情,有情有义,令人缅怀。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的夔国公刘弘基,这是一位用一生才养成节俭好习惯的大人物,年轻时放荡不羁,花钱如流水,李世民看重其军事奇才,不忍怪罪,多次包容,晚年懂得节俭,临终时也仅仅留给子女们必要的生活物资。
隋室贵臣,唐朝义夫的蒋国公屈突通,也是降臣,贞观之初,突厥趁大唐政局不稳,兵犯长安,屈突通舍命护主,可歌可泣。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的勋国公殷开山,与刘弘基首入京城,但在在征讨刘黑闼之时病死,是二十四位功臣中最早离世的。
驸马英雄,临危不惧的谯国公柴绍,也是李世民的女婿,平阳公主的丈夫,以战功闻名。
太原从龙,晚节不终的邳国公长孙顺德,晋阳起兵的元老功臣,晚年罪在贪污,病故。
出身寒贱,外恭内诡的郧国公张亮,遭李建成毒打,也绝不泄露秦王机密,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有功。这人奸懒滑馋,样样都占,就是一样好,关键时候不掉链子,是个副将。
摧凶克敌,恃宠矜功的陈国公侯君集,虽然谋反被处斩,但是李世民怀念其功劳,还是留下他一个儿子延续血脉,算是格外开恩。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的郯国公张公瑾,李世民登基时的关键人物之一,因操劳过度,去世时还不到四十岁。
骁勇虎臣,义气将军的鲁国公程咬金,好吧,没有比他更有福气的武将,程咬金堪称第一福将。
德行淳备,良谏纯臣的永兴公虞世南,虞世基的弟弟,却跟哥哥不同的性格,当然服务的政权机构也不相同,深受李世民赏识。
高祖旧臣,举义殊功的邢国公刘政会,战乱被俘,忠心不屈。
忠纯不贰,心存唐朝的莒国公唐俭,因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变相替李世民免去了一场好大的**。
国家长城,义名天下的英国公李勣,深受高祖,李世民两代君主的信任和依赖,但是因为袁紫烟的关系,总是和李世民保持着距离,当然也远离了是非,得以善终。
马槊英雄,勇武绝伦的胡国公秦叔宝,当然,很多人都疑惑,为何秦琼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最后一位?秦琼因其俊朗外貌,武艺不俗,忠心耿耿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他的门神形象更是为世人津津乐道。
客观来讲,秦琼是降臣,并非是一直追随大唐,论出身就要差了些,而且贞观年间一身伤痛在身,几乎没有做过太多的贡献,另外一点,年纪也是比较小的一位。
总体来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能够上榜便是荣幸之至,至于排名反倒不是最重要的。等二十四位真人的大小的画像活灵活现的在凌烟阁摆开时,众人惊得呼出声,李世民更是情绪难以自控,泪流满面,宛若当年锣鼓喧天奋勇杀敌的局面就在眼前。
其余人也是热泪盈眶,因为画像之上已经有半数人去世,还有的不知道他们拥护的皇帝已经开创了罕见的盛世文明。
晚年的李世民十分怀旧,常来此观看,一呆就是多半天。
凌烟阁让众人看到了一位情深义重的好皇帝,而袁紫烟却趁这个机会,让武媚多跟晋王李治接触。
这日武媚回来较晚,小脸上写满了惆怅。
“宝莱,怎么,谁惹你不高兴了?”袁紫烟呵呵笑道。
“没有。”武媚欲言又止。
“应该是治儿吧?”
说到这里,武媚脸上露出羞辱的表情,眼中噙着泪,说道:“烟姨娘,治儿已经有了晋王妃,就不该再有其他非分之想。”
果不其然,李治真的是对武媚有心,袁紫烟也坐了下来,问道:“宝莱,那么你认为李治这孩子怎么样?”
“在我心中,我只把他当做是弟弟一般,照顾他,保护他,没有其他心思。”武媚低着头说道。
哎,袁紫烟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我知道你心性高,看中的都是做事果断,雷厉风行的男子。但是宝莱,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的依靠,又有何不可呢?”
武媚诧异的抬起头,满以为自己和李治这些微妙的情感关系,会引来袁紫烟的呵斥,没想到这口气中传达的意思,竟然像是鼓励。
“姨娘,如果我跟治儿有什么,我会害了自己的家人,也会害了他的。”武媚认真的含泪说道。
“女人啊,都需要一个依靠。宝莱,姨娘知道这些年你受苦了,但这也是你选择的结果。治儿是真心想待你好,跟他在一起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内疚感。”袁紫烟点拨道。
“哎呀姨娘,我不要听了!”武媚羞红了脸,转身跑进了里屋,就是不肯再出来,肯定是窘的没法见人。
第四一七章 前朝后人
袁紫烟一阵苦笑,自己这算是干什么,鼓捣人家红杏出墙,儿占父妻?
古今中外,无论如何,这件事儿都是那么的荒唐,但是历史上确确实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儿。所以,袁紫烟想方设法的让武媚远离李世民,导致她进宫之后,其余人都妃嫔晋妃,还有生了孩子的,而武媚还是当初那个武才人,没有一点变化。
皇宫之中,难免会有人替武媚打抱不平,暗中埋怨国师的霸道与自私,荒废武媚的青春。古代女子都是十几岁结婚,此时的武媚已经二十岁出头了,算是大龄女,竟然还都没被皇帝宠幸过。
除了同情可怜,宫人也难免会带着有色眼镜,嘲讽武媚的机遇,曾经有一段时间,武媚有些想不开,一心想要勾引李世民,被袁紫烟呵斥一通,再后来便放弃了这方面的幻想,踏踏实实工作,其他的都不再考虑。
李治从小被武媚带大,而且不少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也是受其熏陶颇多,除了母后文德皇后之外,在李治心目之中,武媚便是最为亲近的女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关系。
古代人思想都极其保守,开放如大唐亦是如此。武媚那份蠢蠢欲动的少女情怀,以及对李治的欲拒还迎,都让她感到莫大的压力,甚至是耻辱。如果这个时候,袁紫烟能痛斥她一通,也许两人从此之后不再有交集,而袁紫烟的鼓励还有沉闷的后廷生活,让武媚对此犹如上瘾一般,欲罢不能,惊心动魄,却又酣畅淋漓。
武媚的心中也有了种莫名的情愫,也许可以称之为思念,每日盼着能看到李治的身影,逐渐的也将注意力从开始显出老太的李世民身上转移开,开始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温文儒雅的晋王李治。
太子之位空闲。虽然李世民一直没有表态,但是呼声最高的当属吴王李恪和魏王李泰。首先一点,两个皇子都是博闻强识之人,相貌堂堂。哪个当皇帝都无可厚非。支持吴王这一方的,当然是以前朝老臣为主。
他们认为李恪身上流淌着两代君王的血液,高贵无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个难以超越的神话。如果立李恪为太子,那将是难以想象的盛大场面,前今两代朝臣都会对李恪死心塌地,忠心不二。
当然这是往好处想,反对的一方则认为,李恪是前朝后人,隋炀帝的外孙,如果立他为太子的话,岂不是等于把将士们浴血奋战打来的江山再拱手交回去?那样不是太窝囊了嘛,别说是李世民。就是朝臣们都不会愿意的,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功臣们必定会死谏。
李世民也是这么想的,辛苦大半辈子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个坎他实在是过不去,何况吴王也不是嫡出皇子。
说起嫡出的皇子,顺延下来,便是魏王李泰。李泰也自认为终于要轮到自己当太子了,整日以太子自居,行走坐卧都得按着太子的规矩来,甚至其门下也都暗中称呼其为太子。
李泰喜不自胜。高兴的嘴巴一天到晚都咧着。
因为急着做太子,李泰每日都向李世民来请安,不管他有没有时间。这天李世民正与群臣商议,李泰又来献宝了。说是得到了一方稀有的砚台,送给父皇。
李世民随便看了一眼,让李泰放在一边,继续跟众人商议。
“父皇,我那里还有些上好的毛笔,要不派人一道送来?”李泰笑眯眯的又建议道。
“不必急于一时。”李世民头也没抬。
“父皇。还有……”
“住口!”李世民怒了,猛拍案台,怒指李泰,恼道:“你大哥承乾现居黔州,郁郁寡欢,患上重病,你从未问过一句,反倒是每日华服美食,嬉皮笑脸,简直是无情无义,畜生一般!”
李泰一怔,慌得就跪倒在地,不停的磕头,说道:“父皇冤枉啊,儿臣也十分惦记大哥,回去后便命人给他送些衣物接济!”
“接济?你怎能对你大哥用这个词?承乾性情傲慢,只怕是贫困而死,也不会受人牙慧!退下吧,朕不想看到你!”李世民恼火的说道。
“父皇!”
“滚!”
“是,是!”
李泰郁闷的退出大殿,一直都想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废黜太子为庶民的是你,又不是我,干嘛把邪火发在自己身上。生了一路闷气的李泰回府之后,手下人为了讨他欢心,又是安排歌舞,又是举办盛宴,把李泰哄得十分乐呵。
而得知这一切的李世民更加恼火,觉得李泰缺乏些人情味,而且李恪方面的势力也呈上来不少奏疏,都是弹劾魏王的,说他如何如何给前太子设圈套,离间陛下的父子之情。
既不能立李恪,更不能立李泰,李世民心力交瘁,再次病倒了。群臣跪倒一地,都劝李世民保重身体。
“陛下,魏王虽然略有轻浮,但好生管教,日后定会有大作为。括地志洋洋洒洒数十万字,见者莫不是交口称赞,魏王确有旷世之才。”长孙无忌违心的说道,说实话,几个外甥他最不喜欢的就是李泰,这孩子滑头不说,而且性情孤傲冷漠,为人做事十分挑剔,很难跟他相处融洽。
再说了,一代贤主明君,首要的便是心胸宽阔,从谏如流,就如当今陛下一样。而李泰喜欢阿谀奉承赞美之词,对于意见向来是充耳不闻,甚至还有不少谏臣因仗义执言被赶出魏王府,只留下了一些献媚邀功的小人。
“君王可以无才,但不能无德。辅机啊,如果文德皇后在世的话,想必也不会同意泰儿为太子把?”李世民幽幽的说道。
这?长孙无忌颇感无奈,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李泰根本不服管束,喜欢用自己的人,将来这些老臣都得被他拒之门外。
太子之位悬而不决,这个期间李治想要来探望李世民,袁紫烟则吩咐武媚,一定要制止他,另外劝李治多往黔州送些物资,尤其是冬天所需要的。
李治性情单纯,也对武媚言听计从,何况是大哥的事情,当真就送出去好多东西,棉衣棉被,木炭等御寒物品,一应俱全。
宫里的任何举动都瞒不过李世民的耳朵,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欣慰。又逢文德皇后忌日,李泰忙着结交大臣,而李治则用自己的积蓄为亡母操办了祭日大典,还将多余的财物散发给穷困百姓。
李治的转变也落入了长孙无忌的眼中,这个略有些胆小怯懦,甚至还喜欢哭鼻子的小外甥,眨眼之间也长大了,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眉眼之间颇有文德皇后的影子,令人欣慰。
李恪在封地也开始有了动静,听说是暗中招兵买马,还与前朝武臣走动很近,令人担忧;李泰也不消停,挥金如土,身着衣物虽不是太子服饰,但是也相差无多。
李世民对这两个儿子都不太满意,这日朝堂之上,还是要面对太子人选的问题。
“恪儿和泰儿都深得朕心,论才情,泰儿为首,为韬略,恪儿最佳,然泰儿性情张扬浮躁,恪儿又绝非心胸敞亮之辈,二者之间,难以取舍,诸位爱卿,可有高见?”李世民问道。
无非是二选一的问题,大臣们根据自己的倾向,都给出了答案,虽然以李泰多一些,但是李恪的势力也不容忽视,两者基本上算是势均力敌。
“前些时日,有人弹劾泰儿,说他暗中算计承乾,令朕十分失望。”李世民拿出基本奏折说道。
众人哗然,言外之意,就是要立李恪为太子了?长孙无忌惊出一头大汗,上前跪倒在地,哽咽道:“陛下,瑕不掩瑜,泰儿还年轻,难免轻狂。但是吴王为隋朝后人,拱手将江山让给隋炀帝之后,只怕是将来隋臣权倾朝野,炀帝的灵位都要搬进太极宫了!”
长孙无忌说完砰砰磕响头,不少人也跟着跪了下来,且不论吴王的血统身份,就说隋朝旧臣的感召力还在,如果吴王登基当皇帝,两朝互相倾轧,势必会造成社稷动乱。
“陛下,自古嫡庶尊卑有别,就算是立魏王,也不可立吴王。”房玄龄也跟着跪了下来,为了大唐,他失去了无数好友,杜如晦险些被隋炀帝的一位外戚给打死,手指被打断,虽然后来给接上,但是灵活度不高,房玄龄本人也遭遇毒打,万幸的是没有留下残疾。
隋朝的奢华**,万不能再来侵蚀当今太平盛世的大好局面,这是老一辈大臣所难以接受的。
“国师,你一直未发言,有何建议?”头大如斗的李世民点名袁紫烟。
袁紫烟不急不慢的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咱们现在的立储立场总是围绕两个人,吴王和魏王,两位王爷都是人中龙凤,无可厚非,但也有无法掩盖的缺点,难以成为万众瞩目的君主。依我看,何不拓宽下思路,再考虑考虑其他的皇子呢?”
众人一愣,其余皇子都未长成,而且没有经历过大风浪,温室里的宝贝疙瘩,看不出什么特长来。
第四一八章 苦海行舟
李世民也感到比较意外,综合起来,也就这两个皇子目前的综合得分比较高一些,其余人都没有想过。
“国师是指?”
“晋王李治。”袁紫烟淡淡道。
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停留在他们印象当中,晋王还是那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小孩儿,怎么突然之间就被推到了立储的风口浪尖上?
“陛下,晋王品行相貌才情俱佳,但性格柔弱,去岁祭奠文德皇后,众人之间还曾痛哭一番,难为君主?”萧瑀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萧大人,男儿有泪不是罪,试问在座各位,谁没有哭过?难道哭几声就说明性格软弱了吗?”袁紫烟环视众人,又说道:“治儿爱憎分明,是真性情。文德皇后仙逝多年,而治儿却视其为在世,若比仁孝,诸皇子当中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晋王。”
“但晋王学识不如魏王,武艺不敌吴王,弃优而择,似有不妥?”房玄龄也忍不住提出质疑。
“房大人,如果以陛下的标准来择选太子,只怕是皇子当中也挑不出一个来。”袁紫烟先给李世民戴了顶高帽子,又接着说道:“治儿在四岁之时便心怀天下,语出惊人,想必陛下以及当时在场的大人们都记忆犹新,且如今太平盛世,不需要马背上拼杀江山。咱们说的实在点,多少唐初的武将们,现在无用武之地,我听说尉迟恭都开始养猫了呢!”
哄,众人大笑,长孙无忌面带凝重之色,太子之位可不是随口指定,上前一步,目光如炬,直视袁紫烟:“国师今日语出惊人,试问所推举之人,偏偏是晋王呢?”
“治儿嫡出皇子。相貌俊朗,仁孝无双。也许是哥哥们的光环太过夺目,所以常常让诸位疼爱皇子们的大人以为,治儿还是当初那个哭哭啼啼的小孩子。”袁紫烟略作停顿。动情的说道:“陛下重情重义,最希望看到的是儿女团结安泰,虽太子谋逆,依然留其性命。治儿良善,他做太子。可保兄弟平安,若是换做他人,实在难说会有怎样的结局。”
李世民周身一颤,眼中瞬间闪出一点泪光,这句话才真正触动了他,李恪背后是前朝实力,而魏王排挤太子,也有不少人敌视,否则怎会有弹劾他的奏折接连而至?反倒是不争不抢的李治,或许真的是最佳选择。
李世民虽然有所动摇。但是依然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心乱如麻的宣布退朝,此事再作商议。
群臣们议论纷纷,重心自然是晋王李治。而李世民之所以拖延几天,其实还想再观察下,几个儿子在得知成为太子人选之时,究竟是何反应。
对于李治,袁紫烟早就有所安排,凡事有武媚在旁边指点,不会有大差错。李治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两个哥哥都比他优秀一百倍,做皇帝的事情根本轮不到他,而且李治本人也对于做皇帝没有任何兴趣,最希望的就是能成为一位清闲王爷。琴棋书画,谈笑鸿儒,远离尘嚣。
杨淑妃小心谨慎了一辈子,此时难免心潮澎湃,紧张的晚上睡不着觉。作为母亲,她当然希望儿子有万众瞩目的时候。以前小心做事是怕保不住性命,如今却有不同,陛下对儿子刮目相看,做母亲的当然也要替他争取一番。
思索再三,杨淑妃还是暗中给李恪去了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让他心怀悲悯,安静度日,另外就是些家常关切的话。杨淑妃话外的意思就是,她已得知朝堂动向,仁孝的皇子更受陛下喜欢,所以让李恪安分守己,不要有其他举动。由于担心信件中途被人掉包,所以用词都很简单。
华露殿的萧昭容也敲不下去木鱼了,激动万分。没想到预言成真,自己的外孙真的有天子之命。于是萧昭容给李恪也送去了一样东西,是本手抄写的佛经,里面夹带了一张字条,上面只写了一句话,苦海行舟,内有玄机。从表面意思理解,那就是让李恪静心阅读这本佛经,修身养性。
魏王自然不用说,自幼被一群人高高捧在天上,此时更是兴奋的上窜下蹦,重金结交大臣,为自己拉票。
“烟姨娘,吴王和魏王都在为自己造声势,唯有晋王还和从前一样,不急不缓,真真要急死人了。”武媚跑来找袁紫烟,上来就把李治一通数落。
“呵呵,做不做皇帝是他的事情,你着什么急?”袁紫烟放下手头的书说道。
武媚的俏脸登时就红了,低头嗔道:“姨娘,明明是你力荐晋王的,怎么反倒来嘲讽我?”
“宝莱,我想问问你,这三个皇子,你认为谁来做皇帝最合适?”袁紫烟说完又补充道:“尽管大胆说,以国家社稷为重。”
“吴王李恪。”武媚不假思索,立刻说道。
“不错,恪儿文武双全,颇有帝王之姿。若不是血统有些问题,这皇位啊,八成就是他的了。”袁紫烟点头道。
“不过以个人观点,宝莱更希望治儿能做皇帝。”武媚说着,娇羞的低下头。
“为什么?”袁紫烟笑着问道。
“治儿心里有宝莱,他日若落魄了,还能安享晚年。”武媚壮着胆子说道。
袁紫烟再次点点头,暗叹武媚此时的要求太低,只不过是想老有所依,其实李治给她的远比这一切要多得多,多到无法想象。若说天底下最疼爱女人的丈夫,莫过于李治,能给一个江山,哪个土豪能比得起?
“宝莱,你这段时间不必管治儿所作所为,这些银两你拿去。”袁紫烟说着递过来一张银票。
这些都是李密平素给袁紫烟的,她在宫中一应用度都不需要另外花钱,平素都存放着。武媚接过去,上面的数字让她诧异的张大了嘴巴,眼中全是疑惑,姨娘从不收受他人贿赂,怎么会有那么多钱。
“这些钱都是正当途径来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恪儿和泰儿都走错了方向,以为拉拢群臣就能争夺天下,殊不知百姓的拥护才是一个君王该有的基础。”袁紫烟说道。
“姨娘的意思是?”
“你即刻出宫,暗中把这些钱用在疾苦百姓身上,记住要以晋王的名义,同时也不要暴露身份。”袁紫烟叮嘱道。
“可否能大肆宣扬?”
“不用,尽管去做便可。”
“只不过治儿并没有这么多银两,若被陛下察觉,岂不是害了他?”武媚担心的问道。
“究竟花了多少银两,谁又能说得清楚?只管去做,出了事有我担着呢。”
武媚这才放下心来,不仅自己去做,还暗中联络那些与李治关系较好的公主们以及她们的驸马,赈济百姓,救死扶伤,并且从长安为中心向全国覆盖。好事传播也快,百姓都在歌颂晋王的美德,而李治却依然蒙在鼓里,还在为给武媚准备什么生日礼物费脑筋。
自从把心思放在李治身上之后,武媚便有了个担忧,那便是不敢老去。女人的青春也就这几年,何况李治还比自己小好几岁,武媚发现,自己常用袁紫烟沐浴后的水洗澡,皮肤细腻光洁,没有一丝皱纹。
魏王野心勃勃,众人皆知,搞出来的动静不小,还数次与拥护吴王的前朝旧臣发生冲突,让李世民担忧不已。还没成为太子就这样,如果以后做了皇帝,岂不是要斩草除根?
长孙无忌暗中也派人叮嘱魏王,要懂得内敛,陛下最不喜欢浮夸之人。魏王也知道是为他好,可惜他不太长记性,认定自己就是太子人选,没过几天,在府上人的恭维当中,又开始飘飘然起来。
甚至魏王的两个儿子还打了起来,说是等父亲成了皇帝,他们哪个会成为太子。虽说是童言无忌,总归不令人宽心。
而向来郁郁不得志,深居简出的吴王竟然心思也活了,母妃的信他没有放在心上,反倒是萧昭容送给他的那本佛经耐人寻味。
很像是一句佛教偈语,苦海行舟,内有玄机?
看了无数遍,李恪最终注意力放在了舟上,猛然一惊,那不是萧昭容曾经送给自己的那个小桃核龙舟吗?
只不过当初李恪谎称已经丢了,看来萧昭容不死心,依然在暗示他什么。
内有玄机?
李恪屏退左右,拿出那个小桃核仔细研究,难道说里面还藏着什么东西不成?可是这么小,要从哪里下手呢?
李恪研究了半天,只不过这个桃核做工实在是精巧,天衣无缝,根本不像是内有玄机的样子。又或者说是,奥妙在书中?李恪逐页翻看,没有一处特殊标记,不由黯然。
但是李恪深信,这个有故事的本该是称作一声外祖母的萧昭容,她绝不会是随意写这几个字的。
苦海行舟?或许是要将桃核放在水中?李恪怦然心动,立刻端来一碗清水,将桃核轻轻放了进去。
好似没有任何变化,李恪颇感失望,忙活了大半宿,竟然就趴在案桌边睡着了。等他醒来之时,面前碗中发生的变化,令人十分诧异!
第四一九章 普选太子
碗中的桃核在水的浸泡之下,竟然膨胀了数倍,更令人称奇的是,此时桃核龙舟就浮在水面之上。
李恪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的将桃核取出来,手指微微用力,桃核竟然碎了,而且是粉末状的。李恪暗自称奇,原来这龙舟根本不是桃核做的,而是压缩后的桃木粉!
且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