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胡善围-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妙仪,你来接我了!”恍惚中,永乐帝登船,牵着那人的手,再也不分开了。


第287章 洪熙
  永乐帝戎马一生,青少年时作为藩王守护燕地,保家卫国;中年时起兵靖难,夺得皇位;之后对内励精图治,对外以战为防守,在位二十一年,就有六次亲征,最终,他死在征途,而非病床上,算是死得其所。
  榆木川远在蒙古,得知永乐帝死讯,太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迎接皇帝的龙舆为名,把皇太孙朱瞻基打发出去,还把一枚小印给了长子:
  “此乃大行皇帝初授我者,今吾以授汝,但有事报来,即用此识。”
  已经去世的皇帝叫大行皇帝,因为此时礼部还未给永乐帝选谥号,是在去世和确定谥号期间的临时尊称。
  这是太子监国用的印章。
  朱瞻基接过印章,太子又道:“北上凶险,除了要防范瓦剌人惊扰龙舆,也要防着汉王和赵王的残余势力乘机作乱,故,你出城时,将两万八千幼军带上,一路保护。”
  两万八千幼军经历了倭寇之战后变得强悍起来,有了军魂,从杂牌军变成了正规军,三年前跟着皇太孙来到北京,一直在紫禁城作为禁军之一的府军前卫巡逻大内,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
  朱瞻基有些犹豫,说道:“大行皇帝在北征中去世,带走六十万大军,如今京城防守空虚,且赵王还在京城,尚未就藩,赵王府就有两队护卫,人数近两万人,万一……父亲,就留下幼军守护宫廷吧,儿子不用带那么多护卫。”
  此乃朱瞻基肺腑之言,如今的局势,只要太子顺利登基,无论皇室和国家都会平稳过度,免于动荡。
  但是太子被亲爹压制太久了,永乐帝去世,皇室有两个储君等着继承皇位!
  赵王已经被太子暗地里设计“收拾”过了,虽然赵王还没有就藩,但是赵王是藩王,皇太孙是储君,对于太子而言,谁的威胁更大?
  当然是皇太孙了。
  所以,太子忌惮皇太孙,在继承皇位的关键时刻,赶紧把皇太孙和幼军打发出京城。
  太子心中如此想,嘴上却说道:“孝字当先,迎接大行皇帝的龙舆要紧,孤已经下令,命宁阳侯和阳武侯先率三千骑兵回北京防护,还派了驸马沐昕去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还有西宁侯宋琥(也是一个驸马)协助魏国公守备南京,孤已经安排妥当,你莫要担心,专心迎接大行皇帝。”
  其实英国公张辅也在亲征大军里,论威望和武力,这几个侯爵和驸马如何比得过永乐朝最出众的将星英国公?
  但是太子就是不敢召英国公入京城,明显是害怕英国公和汉王有旧,虽然英国公张辅已经把小女儿献给太子当侧妃来表示忠心了,但太子还是不敢相信英国公,宁可退而求其次召回宁阳侯和阳武侯。
  这种的道道,皇太孙心如明镜,见太子执意如此,想起太子妃的叮嘱,莫要和父亲唱反调,便不再提,领命而去。
  现在的父亲,已经不是过去的父亲了。
  对于父亲而言,我,汉王,赵王,都是威胁。
  临行前,皇太孙抱着三岁的女儿亲了亲,叮嘱阿雷,“你每日去太子妃那里晨昏定省,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有人若要试探你,不用理会,只管为大行皇帝举哀便是,等我回来。”
  皇太孙和幼军都要走了,阿雷如何不明白太子的意思?只叹皇室之内无新事,后辈人重复着前辈的做的事情,哪怕当年对此多么痛恨,等到自己成为上位者,便会不由自主的重复、甚至,变本加厉。
  阿雷预感到艰难的日子要来了,当皇太孙变成新的太子,当年东宫吃的苦头、遇到的困难,估摸要全部走一遍了。
  两人过了六年神仙眷侣般的日子,说好了共甘共苦,甜了六年,到了苦的时候了。
  阿雷如临大敌,“我知道的,你不用担心,我会稳住皇太孙宫。你在外头要自己保重。”
  朱瞻基遂带着幼军连夜出城,往漠北方向而去。
  皇太孙一走,太子就开始预备登基了。
  八月十一,京城文武百官集体上书,劝太子朱高炽登基,其辞曰:
  “自昔帝王之垂统,皆传嫡长以兴邦(肯定太子无可挑剔的出身)……恭维大行皇帝文武圣神,高明广大……诚以皇太子殿下嫡长仁明……受抚军、监国之大权,摄尊祖配天之大祀(肯定太子监国时的优秀表现)……大行皇帝遗命殿下早登大宝(肯定太子合法继承皇位)……”
  这份劝进书其实不是给太子看的,而是发在邸报里,给天下人看的,让天下人都知道太子继承皇位是出身独一无二、治国有道、且合法继承三大理由。
  按照规矩,第一次劝进肯定要以正在丧父的哀伤之中而拒绝的。
  太子当然想登基了,不过形式还是要走的。
  次日,文武百官开始第二次上书劝进,太子依然以哀伤的理由拒绝。
  八月十三,在京城的赵王朱高燧单独上了劝进表,连同文武百官的第三张劝进书一起送入东宫。
  赵王单独上书,实属无奈。
  赵王被太子大哥收拾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他疯了才会用给父亲投毒、弑父的方法谋反,捏造继位诏书的拙劣方法去谋反!
  他没有做。
  可是,赵王的岳父大人是黔国公沐晟,镇守西南多年。赵王这些年来,一直镇守在北京,无论军政都有根基,势力强大。赵王当然有争一争的心思,但是弑父杀兄这种事情他不敢做,他有底线的。
  不过太子忌惮赵王啊,他被汉王弄得杯弓蛇影,根本不相信三弟。
  于是,太子趁着永乐帝第五次亲征,他负责监国,大权在握的时候对赵王下手了,栽赃弑父谋反的罪名,将赵王在京城的军政势力连根拔起,连宫廷的耳目都一并除了。
  然后,故技重施,跪地乞求永乐帝放过赵王,“都是下面人的错”。
  太子得名又得利,赵王从此对太子刮目相看,胆小窝囊、妇人之仁都是假象,大哥的隐忍谋略,他和汉王加起来都比不上。
  你大哥永远是你大哥。我们兄弟两个都玩不过大哥。
  现在亲爹死了,唯一保护伞倒了,再一瞧,哟,连皇太孙和幼军都被打发出京城去了漠北。
  连亲儿子的防备,赵王顿时有种危机感,害怕太子登基后来个秋后算账,找他这个三弟的麻烦,赶紧上书劝太子大哥登基,说“天位不可久虚,生民不可无主”,表示臣服,没有二心。
  除了这个,赵王还捎信给山东乐安州的二哥汉王,要汉王赶紧上书劝太子继位,争一个从龙之功,将来兄弟两个要在大哥手里讨生活了,要有眼色啊!
  赵王从小就将汉王视为榜样,觉得二哥足智多谋,武艺高强,兵法卓绝,可是汉王收到信后,立刻
  焚毁,就像没收到似的,只是一味在王府举哀,根本没有写劝进表。
  经历了丧子之痛,汉王依然是骄傲的性格,心想老子跪天跪地跪父母,才不会跪大哥,老子就不肯上书,有本事你登基之后给老子按上一个谋反杀了我啊!
  杀了倒干净,让世人看清你虚伪!
  由于汉王不肯上书,太子有些尴尬,他一直等二弟的反应,等两个弟弟都上书了,他就答应登基。
  现在怎么办?尴尬了。
  太子没得办法,只得三请三辞,说“夫国有大戚,四海生民如丧考妣,况于父子情当何如?予惟亮汝之忠,汝尚体予之哀恳,所请不允。”
  八月十四日,大臣,京城名士老人等继续劝进,说“夫为天下国家者,其孝在于安宗社、固基业以为重。忽其重计,圣贤之孝,殆不如此。”
  说你把社稷江山治理好,这就是最大的孝了,赶紧登基吧!
  都第四次了,不能再推了。
  八月十五,正值中秋节,太子朱高炽登基,大赦天下。宣布父亲永乐帝的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与妻子仁孝皇后合葬长陵(后来明世宗,也就是喜欢修仙嗑药的嘉靖皇帝时改庙号为成祖,后人把永乐帝统称明成祖,但由于本书写不到嘉靖年间,所以只称太宗皇帝)。
  同时,也颁布了明年的年号——洪熙,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启用新年号,目前还是永乐二十一年,所以朱高炽成为洪熙帝。
  除此之外,洪熙帝还封了妻子张氏为皇后,良娣郭氏为皇贵妃,嫡长子朱瞻基为太子,嫡长媳胡氏为太子妃,三岁的大孙女封为顺德郡主。
  除了太子朱瞻基以外,所有的儿子都亲王,所有的女儿都封公主,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另外,洪熙帝还没有忘记自己兄弟姐妹,反正都是仁孝皇后一个娘生的,洪熙帝大手一挥,所有姐妹都升了长公主,两个不省心的弟弟也都加了俸禄。
  此时朱瞻基还在送太宗皇帝龙舆在京城的途中,中途迎来敕封的圣旨,皇太孙转身变太子。
  长陵再次开启,太宗皇帝棺椁抬进墓室,终与仁孝皇后合葬。
  太宗皇帝葬礼结束,洪熙帝赶紧把赵王打发到藩地河南安阳,彻底结束了赵王在京城当钉子户的想法。
  不过,汉王和赵王远在藩地,洪熙帝反而对两个亲弟弟亲厚起来了,各种赏赐不断,世人皆赞洪武帝宽厚仁慈,兄友弟恭。
  洪熙帝搞定了“位置”的问题,随即发布了治国新政,一共三十五条。
  一看到洪熙帝登基诏书的长度,太子朱瞻基,群臣都看得头晕,实在太长了!
  建文帝登基时诏书的新政是八条。
  太宗皇帝登基诏书新政一共二十四条。
  洪熙帝搞出了足足三十五条!真是内容之丰富,和他庞大的体型极其相称。
  可是一看诏书内容,太子朱瞻基的面上平静,心中却起了骇然大波:
  三十五条,其中就有十四条完全和皇爷爷太宗皇帝的积极进取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
  表面上看,是停止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尔罕取马匹等等是,是为了减少皇室享乐开支。
  实际上是郑和下西洋是了大明开拓官营海外贸易、云南不是宝石,交趾不为采金珠,都是为了扩宽西南疆土,防止交趾再次割裂出去,去撒马尔罕也不是为了马匹,是为了西北边疆安全,以攻为守。
  而现在,洪熙帝要放弃大明海外贸易、放弃叛乱不断的交趾、同时不再发动军队出征,国防策略从攻击改为防守了!
  太子朱瞻基久久不得平静,他自幼跟随太宗皇帝北伐,耳提面命的得到皇爷爷的指点,深受太宗皇帝的影响,无论下西洋、征交趾、亲征漠北,还是迁都,以及开辟大运河,朱瞻基是认同这些做法的。
  他觉得太宗皇帝的功绩足以成为千古明君,并以此为偶像,希望将来成为皇爷爷这样的盖世雄主。
  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一登基,立马就将太宗皇帝的治国策略全部毁掉了。
  朱瞻基热血沸腾,恨不得将诏书撕毁。
  这时,洪熙帝身边的太监来请,说有事和太子商议。
  乾清宫,洪熙帝问太子:“你对朕的登极诏书三十五条有何意见?你我父子,畅所欲言便是,你在太宗皇帝膝下长大,深谙治国之术,你的意见对朕很重要。”
  来时朱瞻基还热血沸腾,有一肚子话要说,反驳三十五条,这时看着龙椅上的父亲,耳边响起母亲张皇后的叮嘱:“以后……立场一定要和太子保持一致,他是你父亲。”
  朱瞻基心想,父亲是怎么熬过二十一年的?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管心里如何反感,遭遇何种磨难和为难,立场都和太宗皇帝保持一致,从来不忤逆太宗皇帝,由此,才得以战胜了汉王和赵王两个战功累累的亲弟弟,和皇帝的猜忌,最终顺利登基。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学习父亲,走他走的路,父亲是摸石头过河,我按照他的足迹走一遍即可。
  所以,朱瞻基将一肚子反对的话吞进去,说道:“儿臣觉得三十五条皆是爱民务实,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皇上圣明。”
  “很好。”洪熙帝点点头,“既然如此,太子就替朕跑一趟,要郑和太监去守备南京吧,他如今年纪也大了,受不住海上风浪,北京气候干燥寒冷,他也不适应这里,就让他回南京颐养天年。”
  郑和太监是二十四监之首掌印太监,如今一天朝天子一朝臣,郑和太监才华再高,洪熙帝万不敢再留太宗皇帝的忠臣在宫中,正好找个借口打发郑和。
  这种得罪的人的事情,交给太子去做。


第288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
  朱瞻基不能违抗皇命,去“送”郑和太监去南京。
  郑和在永乐二十年返航,原本计划在今年秋冬第七次下西洋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等季风和洋流转过来,可是太宗皇帝死在夏天,八月办完丧事,郑和太监正要去南下去浏家港集结船队,下西洋的消息没等到,新帝登基诏书三十五条一下来,郑和就知道了大明航海要完了。
  没有人比太子朱瞻基更明白郑和下西洋绝对不是一场好大喜功宣扬国威之举,郑和船队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垄断的、专攻海外贸易的托拉斯国有企业。
  打着外交的幌子,以举国之力在海外做生意,所赚的银子都用来填补帝国交趾和北征的战争亏空,还要暗中购买海外新式火器,送到火药厂里进行拆解山寨仿制,这也是火器在大明军队推行的巅峰时刻。
  下西洋是大明对海外世界打开的一扇窗户。
  但是高祖皇帝命令海禁,这些交易都在暗里进行,明面上是搞外交和以物换物的朝贡贸易,是烧钱的。
  其实则不然,某年天灾加北伐,朝廷发不出工资,太仓库空虚,都是郑和太监从海外运来的胡椒来当做俸禄发放出去的。
  胡椒是昂贵的调料,用来炖肉,可是不能当饭吃,官员拿到外头变卖成现银,因到处都是卖胡椒的官员,胡椒价格猛跌,卖不了几个钱,官员纷纷抱怨郑和太监。
  其实要是没有郑和太监,连胡椒都发不出来。但朝政吃紧,都要有个人背锅啊,总不能骂皇上亲征花钱如流水吧,所以骂太监。
  文官集团和渐渐崛起的宦官本就是皇权用来搞政治平衡的,胡椒抵工资,不用管真相如何,骂太监就对了。
  太宗皇帝在时,没有人敢当面骂郑和太监。
  现在新帝登基,直接禁止航海,郑和太监去守备南京,表面上是平级调遣,实际是贬斥。
  郑和太监倒台,文官集团弹冠相庆,都说这三十五条立的好。
  没等太子去请,郑和太监已经准备出宫了,太子妃阿雷去送他。
  郑和太监表面上云淡风轻,一副看得开的样子,“守备南京,是我所愿,就这样结束也不错,我对大明无愧于心。只是,太子妃,奴婢六年前送给您的船票,已经失效,不能兑现诺言了。”
  阿雷强忍住眼泪,那何止是一张船票?那是她的梦想,她以为以后有的是机会,然而并不是这样的,机会不会永远的等着她。
  青春年少的时候,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来啊,爱情啊,反正有大把欲望。
  在父母的庇护下,她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先享受爱情,就把梦想先搁置在一旁,排排坐,分果果,总会轮到的,不用着急。
  现实告诉她,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她吃了鱼,熊掌不会留在留在原处等她,转瞬即逝,她想要也得不到了。
  阿雷晓得,如今郑和太监的失意,远超过她梦想的破灭,这个时候郑和太监还反过来向她道歉,是真的把她曾经的话记在心里,并没有当做儿戏。
  阿雷扯出一抹笑容,“朝廷风向如此,郑和太监莫要气馁,将来……来日方长。”
  阿雷本想说太子是支持下西洋的,但是如今的皇宫易主,风向变了,太子的立场必须和洪熙帝保持一致,不能被人抓住父子不和的把柄,隔墙有耳,这种话不能说出口。
  郑和太监心如明镜,无论朱瞻基和阿雷,都是他看着长大的,朱瞻基少年意气,治国理念和太宗皇帝一脉相承,当年洪熙帝监国累成狗,也没见他说一个不字,或者口出怨言,真是比乌龟还能忍,太子现在和洪熙帝意见相左,除了走洪熙帝的老路——忍,没有办法。
  他还能去南京当守备太监,一个嫡长子若坐不稳太子之位,就无路可走了。
  “奴婢知道,奴婢什么都明白。”郑和太监说道:“奴婢已经将航海志交于兵部保管。从海图、船只设计、食水配备等等,因有尽有,将来朝廷若有需要,奴婢六次航海经验能帮上忙。大明人才济济,没有郑和,也会其他人。”
  火种已经留下来了。
  说到这里,朱瞻基来了,看到阿雷惜别郑和太监,顿时有种危机感,六年前,如果没有那一吻定情,阿雷早就随郑和太监下西洋了,她不会是太子妃。
  郑和太监一见朱瞻基,就知是时候离开了,纵有不舍,强留无用,不如体面告别。
  郑和离宫,洪熙帝自有赏赐,郑和朝着乾清宫的方向磕头谢恩,转身离去,临行前,郑和叮嘱朱瞻基和阿雷夫妻,“如今局势,你们夫妻当齐心协力,莫要被他人挑拨,这宫里头,唯有你们互相守望,可以托付信任。”
  从洪熙帝一上台就力挽狂澜,转变治国策略的情况来看,深受太宗皇帝影响的朱瞻基一定被其忌惮,难道朱瞻基隐忍不说,洪熙帝就不知道长子是怎么想的吗?
  洪熙帝少不得一顿磋磨,好好磨一磨太子,让太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
  两人目送郑和太监离去,朱瞻基看着阿雷依依不舍的眼神,心下不是滋味,他牵过阿雷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你,要信我。”
  阿雷回握过去,“我当然信你,现在是你最难的时候,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六年的美好时光,美好得就像婴儿的睡眠,眼睛一闭一睁就过去了,总是嫌太短。
  朱瞻基正要顺势抱一抱阿雷,洪熙帝的太监又来请,说有事情找太子商量。
  朱瞻基匆匆离去。
  洪熙帝当了二十一年的太子,监国十几年,无论政治经验还是手段都无比娴熟,根本不需要适应期,当了十几年监国练习生,干翻了两个弟弟后c位出道,直接登顶。
  刚刚上位,就无缝隙牢牢控制住了皇权,治国策略从攻转为守,以休养生息为主,看似柔和了,其实治国手段比起他父亲太宗皇帝、祖母高祖皇帝一样的强硬,一切都是洪熙帝说了算,从上而下推行下去,一路上都没有遇到强有力的阻拦。
  真正的令行禁止,这是以往刚刚登基的皇帝做不到的,监国这些年,洪熙帝在朝中培养扶植了自己人,在东宫属臣几乎被整治干净的情况下,很快又春风吹又生。
  还是不停的有官员向监国太子靠拢,因为太子是未来。
  现在洪熙帝登基,看着朝气蓬勃的新太子,洪熙帝深深体会到了太宗皇帝为何总是为难他,差点把东宫属臣一锅端了。
  以前总是哀伤父皇为何这样对待他,这不公平,现在轮到他当皇帝,他霎时明白了父皇的用意,没有什么不公平,他必须这么做。
  他老了,身体一直都不好,而太子正值青春,且以前跟随太宗皇帝出征时,太子经常留在北京监国,十三岁就开始处理国事,比洪熙帝更早接触权柄。
  洪熙帝害怕太子太强了,强到大臣提前站队,暗中投靠太子,把自己渐渐架空,一旦太子羽翼丰满,就会——洪熙帝想起去年他修理赵王的计策,父皇对赵王投毒谋反深信不疑。
  权势真的能指鹿为马,遮蔽耳目。
  洪熙帝故意要太子去送郑和,他明明知道太子是支持航海的,他还是要太子去做,但是太子反应太平静了,一句反对的话都没有,好像天生就是休养生息的立场。
  太子越是温顺听话,洪熙帝就越忌惮太子,年纪轻轻的,就有这般城府,将来还了得?
  其实太子除了点头,还有其他选择吗?这是一条单行线啊。
  太子如此懂事,洪熙帝疑心更甚,于是接连开始第二次试探,“你的弟弟们渐渐都长大了,朕封了他们为亲王,将来成婚搬出宫开府单住,朕是过来人,因而不想留他们在京城住太久,成婚两三年,有了孩子,就让他们去藩地就藩。朕已经要工部去藩地选址,制造藩王府。”
  洪熙帝身体不好但很能生,十个儿子,七个女儿,子嗣比汉王和赵王两个加起来都多。
  朱瞻基一听,弟弟们结婚就去就藩,这对东宫而言是大好事啊!
  或许洪熙帝想起当年被汉王和赵王两个京城钉子户支配的痛苦,四十多岁都不肯就藩,时时刻刻威胁东宫。
  洪熙帝当年犹如身处一艘破船,两条大鲨鱼围在船边转圈圈,一有机会就咬一口,一咬就是二十年,那滋味是相当难受。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朱瞻基不敢相信,直觉洪熙帝背后憋了大招,说道:“弟弟们留在京城,方便孝顺父皇和母后,将来有了孩子,孙子孙女们承欢膝下,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
  朱瞻基滴水不漏,顶住诱惑给出标准答案。
  洪熙帝定定的看着长子,从他稍显瘦弱的身躯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不,他比我当年还要优秀成熟。
  不仅如此,他还能文善武,我当年骑个马,都会把马压得半死。
  看着淡定的太子,洪熙帝不淡定了,十分不要脸的使出了大杀招:“你有九个弟弟,要在各地造九个藩王府,王府重地,必须组建府兵看守。朕觉得京城各个卫所,唯有幼军最出色,如果有幼军守护藩王府,朕就放心了。”
  “不过,这两万八千幼军是太宗皇帝为了你而在全国招募组建的,也由你亲自操练而成,只听从你的命令,朕不好干涉啊。”
  朱瞻基上个月刚刚带着幼军去漠北迎接太宗皇帝棺椁,回到京城之后,幼军重新回到府军前卫的岗位上,在紫禁城站岗值班,这让洪熙帝很不顺眼,总觉得是个隐患。
  太宗皇帝好手段,为了朱瞻基的前途大费苦心,创造性的搞出只听朱瞻基指挥的幼军。
  洪熙帝都说得如此露骨了,聪明如朱瞻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幼军是朱瞻基亲自挑选、组建、训练、甚至一起战斗,共甘共苦一起走过来的,幼军眼里只有太子,没有皇权。
  朱瞻基当然舍不得,可是,他不能说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论出于哪一点,他都必须顺从洪熙帝。
  朱瞻基强忍住锥心之痛,说道:“宫廷自有禁军把守,固若金汤。幼军可有可无。如今分幼军去各地藩王府保护弟弟的宅邸,这是儿臣这个当哥哥的对弟弟们的关心爱护,儿臣这就去分兵,二万八千幼军,分为九队,每队三千余人,定能保护九大藩王府无虞。”
  洪熙帝满意的点点头,“嗯,朕就知道你是一个好哥哥。”
  朱瞻基自断臂膀,解散幼军,两万八千幼军在三天之内就奔赴目前还只是一片不毛之地的藩王府选址处,守着一块块空地,毫无作为。
  幼军不是军籍,不像军户那样终身、代代都是职业军人,幼军是民籍,是可以选择退役,重新恢复平民身份的。
  洪熙帝授意兵部,要兵部的人去各个幼军支队宣讲他们可以随时退出、拿着退役补贴回老家的政策。
  如今幼军就彻底完了。
  但是无论兵部的人如何劝说,幼军提前退役者寥寥无几,他们就像一群傻子似的守着一块不毛之地,等待将来有一天被太子召回京城。
  这份忠诚,令太子感动、洪熙帝害怕。
  本以为幼军会埋怨太子软弱,任凭他们被逐出京城呢,结果恰好相反,幼军毫无怨言,以沉默报答太子这八年的栽培。
  洪熙帝更忌惮太子了,这小家伙几乎无坚不摧,没有什么难题能够难倒他!
  既然如此,就不要怪我使绝招了。
  洪熙帝决定从内部击破太子,他把目光放在了太子妃阿雷身上。一个人的弱点在那里,就要看他在乎什么。
  幼军都舍得逐出京城,那么太子妃呢?
  这六年来,太子妃一直独宠,小两口甜得本来就有糖尿病的洪熙帝“病情”都加重了。
  当然,洪熙帝自持公公的身份,这张老脸不好意思直接找儿媳妇谈话,于是找来张皇后,毕竟婆婆教训儿媳妇理所应当。
  洪熙帝说道:“太子今年二十二岁了,至今只有太子妃生了一个女儿,东宫孙侧妃还有三个侍妾肚子一直没有动静。梓童好好和太子妃说一说子嗣的事情,切莫贪于男女之欢,而忽视子嗣大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我们家有皇位要继承,要生儿子的。”
  郑和被贬南京、幼军被雨打风吹去,四处飘零,张皇后当然懂丈夫的心结,不就是忌惮东宫嘛,一代又一代,大家都一样,没什么新鲜事。
  张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皇上太心急了吧,当年皇上二十岁的时候,臣妾才有了太子,头胎得子,已是大幸。皇上二十六岁时李贤妃为皇上生下第二个儿子,之后接连有了八个儿子。可见这子嗣的事情,急不得,时候到了就扎堆一个个冒出来。”
  “太子妃已经生了顺德郡主,可见她是可以生育的,她今年也二十二岁,正是最适合生育的年龄,何况太子妃和太子青梅竹马,感情极好,再次有孕是迟早的事情。至于孙侧妃和三个侍妾嘛……”
  张皇后一笑,“嫡庶天壤之别,殿下就是以嫡长子的身份荣登大宝,为了将来皇室的安宁,应该催促东宫早日生下嫡子才是。”
  作者有话要说:二十一年的太子,九个月的皇帝,大家不要骂洪熙帝了,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哈,他也是压抑太久了。
  这就是为什么胡善围当了五朝尚宫,本书却即将完结的原因,嗯,因为有一朝实在太短了。


第289章 爱过你
  张皇后当年选秀的时候,是以“打蛇少女”而c位出道的,军户出来的女儿,性格果断坚毅,她出身寒微,但嫁入皇室以来,无论遇到什么风浪,都不卑不亢,纵使后来家族封了伯爵,张皇后也一直压着娘家,钳制外戚,这些年来,彭城伯府一直没闹出什么丑闻,没有拖东宫后腿,张皇后功不可没。
  张皇后是大明第四个皇后,无论性格还是才华都不突出,没有什么特点,看似平庸,但多年媳妇熬成婆,靠的是什么?
  不出错。
  从世子妃,到太子妃到皇后,张皇后一直没有出过错,她不管做什么事情,以礼和理占先,纵使面对洪熙帝,她也绝对不是诺诺称是之辈。
  她是个有原则的皇后。
  庶子生在嫡子前面,是张皇后所不能认同的,因而直接怼回去。
  洪熙帝对张皇后的反应是又敬又疑,面上依然一团和气,心下有些堵,去了郭贵妃的东六宫的长春宫纾解心情。
  当晚,长春宫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