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公主喜嫁-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琰不了解陆将军,也不清楚他偏心到哪一步。按说,都是他的亲生儿子,虎毒还不食子。
但人心是最难说得清的,有人就是禽兽不如。
刘琰想了想,觉得陆轶这儿应该不会有太大风险。
毕竟他现在是准驸马了,皇上的女婿,这一层身份虽然给他带来了风险,但也应该能成为他的庇护。
皇上眼里可不揉沙子。
刘琰还是提醒了陆轶一句:“你要当心。”
陆轶笑着应了:“我自然会当心,皇上才刚允了亲事,我还没娶着公主,这条命现在可金贵着呢。”
这人总想往亲事上面扯。
其实刘琰是真的不急着成亲。
成亲后的日子她心里没底。
她怕自己变样,也怕……陆轶会变样。
他现在挺好,怎么看都好。长得好,身手好,性情也好……总之,刘琰觉得和他待一块儿,听他说些絮絮叨叨的话也不烦,光看他的脸、手,都能看个半天。
但他将来可能也会变的。
一想到这个,刘琰心里就有些莫名的恐慌。
现在就挺好的,何必一定要急着成亲呢?
她还有一样惧怕的事。
成了亲,就……会有孩子。
生孩子真件可怕的事,二姐姐、三姐姐那时候都疼的死去活来的,听说二姐姐那会儿险些没命。
她一想到那会儿听到、看到的动静,就怕得厉害。
陆轶说起另一件事情来。
“刚才看见五公主的马车,田霖病情听说有好转,他们可能约好了想趁今天见一面。”
刘琰问:“田霖好些了?”
第五百六十三章 兄弟
“好些了,能起身了。”陆轶提起田霖来也是松了口气:“前阵子我都替他担心,睡在那儿喊他都不知道应声,我还以为他挺不过来了呢。”
“怎么病的这么重?”
“嗯,”陆轶喝了口茶,慢悠悠的说:“太医说,他这病也有一半是心病。之前几年里头屡遭变故,家破人亡的,他一个人硬撑下来,外面看着还行,其实这心力、身子骨都煎熬得厉害。”
这倒是,刘琰也听过这么一种说法,说平常不生病的人,一旦真病起来,那病势很可能会来势汹汹,比一般人凶险得多。
“不过他这么一病,他家那一对侄女侄儿倒是懂事多了。这俩孩子以前养得太娇惯,等田家一倒,他们又把满腔愤恨全集中在田霖一个人身上,好象没有田霖,田家就不会出事,他们的父母也不会死,他们依旧是侯府子孙,过着人上人的生活。现在他们总算明白了,他们现在还能衣食无忧,都是因为田霖照料抚养他们,如果没了田霖,他俩就走投无路了。我听说他们现在不但守在田霖榻前,还会端汤尝药了。”
刘琰忍不住笑了:“现在小孩子也这么势利了?”
“家道中落,他们确实也该学聪明些了。”
“可是小小的孩子就这么有心计,会耍心眼了,也不是件好事。”刘琰说:“他们对田霖并非真心感激和亲近,只是为了保全自身。怕是将来有了机会,他们还会反咬田霖一口。”
“那是将来的事儿了。”陆轶坐在刘琰的身边,满心都是她,才没那个闲心去担心田霖的家务事。
两个人坐在一起说了好些话,烤了一大盘年糕,茶水也续了两次,外头日头都偏西了,刘琰这才察觉时间竟然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这么久。
她和陆轶竟然什么也没干,就坐在这里说话,硬是说了将近两个时辰?
他们都说什么了?
一开始的话题刘琰还记得,他们说起了陆轶的家事,这好歹是件正经事。后来呢?
后来他们都说什么了?
好象说了钓鱼。
对,是钓鱼。
然后就从钓鱼说到吃鱼,烤鱼、煮鱼、鱼丸,鱼片,鱼汤……说得刘琰都馋了,晚膳琢磨着就让人给上一桌鲜鱼菜。
但后来他们又从吃鱼说到了新书。
这话题究竟是怎么扯过去的,刘琰都不太记得了。总之她很久没有一口气说过这么多话了,口干舌燥的,嗓子都快哑了。
唔……以前她总是担心和陆轶会坐在一起相对无言,面面相觑,现在看来是不会了。
她和陆轶还挺有话说的。
回宫以后刘琰就让人去打听陆家的事,还有那个王氏。
豆羹早有准备。
他早就打听了不少陆家的事儿了,就觉得早晚会用上。
他没猜错,这会儿可不就用上了。
豆羹的消息来源比较驳杂。
陆将军府的事情也不难打听。
陆轶上头有一个兄长,但是以前有人管他叫陆四——这个不难猜到,他上头还有兄长和姐姐,只不过都不是同母所出,而且他们也都早早的不在了。兄长是根本没能养大就夭折了,姐姐倒是一直长大到了出嫁的年纪,但嫁人之后不久也就病逝了。现在将军府中除了陆将军的几个妾室,就只有王氏和两个孩子。
王氏出身平平,家中父母也早就去世,兄长现在不过做个四品官儿,还不是什么要职,这还是因为和陆家结亲得到了提携,不然还过不上现在这样的日子。
桂圆问:“王氏为人如何?”
以前桂圆没怎么关心过这个人,但以后就不一样了,毕竟名份上她是陆参判的嫂子嘛,和公主是妯娌。
“是个挺厉害的人。”豆羹说:“那么大一座将军府,她管的挺严实的。跟外头的交际应酬,也没听说出过什么错儿。”
银杏也插了一句话:“奴婢还听说过一件事儿呢,说陆将军有好些亲兵,有了年纪不能再当差了,还有过去受了伤落了残疾的,陆家都养着他们,平时都是王氏照管着。”
看来不光豆羹早有准备,安和宫其他人也都对陆参判要做驸马的的事情心中有数,早早就打听陆家的消息。
听起来,王氏夫妻两个挺会经营名声的,王氏在外面名声居然还不错,大多数人提起她来都要夸一句,说她能干,会持家。
如果刘琰不是亲耳从陆轶那儿听到内情,也不会想到陆家这父子、兄弟之间关系这么错综复杂。
其他人不知道陆轶那个兄长根本不是他的一母同胞,自然也不会想到兄弟间情分如此淡薄,甚至早就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所以当然也不会想到王氏背地里做了多少小动作,一心想败坏陆轶的名声,操纵他的亲事,坏他的前程。
这其中的内情豆羹虽然不知道,但豆羹可不傻。他凭借一些蛛丝马迹,早就猜到陆家兄弟之间关系不睦。
这很容易就能猜出来。陆轶都不住在府里,不与父亲兄长有什么来往,他回京后崭露头角是因为四皇子提携,能顺利授官得职那是皇上看重,跟陆家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不说陆家父子间有什么心结,这兄长对弟弟一直不闻不问的,从来没有一点儿关照好处,这象是手足情深的样子?
豆羹觉得这错儿肯定不在陆参判身上,一准儿是他那对哥哥嫂子面憨心刁,暗里使坏,排挤欺负他。
虽然说豆羹没什么凭据吧,可谁的心不是偏的?陆参判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驸马爷了,豆羹当然要偏着他了,胳膊肘肯定不会往外拐。
公主今天既然这样问,说明豆羹没猜错,陆家兄弟就是不和。
那豆羹可不能马虎,以后打探消息,防备陆家那边儿的人使坏,可够他忙的。
刘琰晚上果然吃了一桌鲜鱼做的菜。
这个时节鲜活的鱼可不易得,也就是东苑这边供给得上。一般人家要么吃冻过的鱼,要么吃干鱼咸鱼。
第五百六十四章 鱼片
膳房张太监亲自下厨给四公主做了道香酥鱼片。
用料有限,做法也简单。就是把鱼肉片下来之后腌了,再油炸。张太监做的时候,膳房里其他人都偷偷往这儿瞅。
一个膳房里也分好几个山头,张太监资历最老,手艺最好,其他人各有各的盘算,有的就抱着偷师的念头。
小宋在一旁给张太监打下手。
旁边这些人的动静他看得清清楚楚,但既然张太监不发话,小宋也权当没看见。
这些人还觉得光用眼看就能把这道菜学了去。
都是痴心妄想。
这道菜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越简单的菜越不容易做好。
比如这鱼,要取多重的,鱼肉从哪里开始片,然后就是腌制,腌料可太重要了,光用眼看、用鼻子闻一闻,那是绝对猜不出来配料的。最后就是油炸,看起来也简单,就往油里一放,鱼肉很嫩,片刻功夫就可以捞起来了。
可是油也是有讲究的,火候更不容易把握。
反正小宋是从头看到了尾,一直给张太监打下手,他都觉得自己没学到这菜的两成,至于那些人,还早着呢。
鱼片做完了安和宫的菜还有剩,张太监也没浪费,顺手做了汤,分别让人送去映霞宫和麓景轩。映霞宫住的就是纹郡主姐弟,麓景轩五公主那边小宋就不爱搭理了。
张太监正经和麓景轩是有仇的,五公主以前脾气坏,找碴生事儿差点把张太监的手给废了。
张太监能混到今天这一步,大半靠了他一双手的功夫,要是手废了,他再能折腾也只好养老了,这仇可结大了。
麓景轩倒霉的时候,小宋没少落井下石。
现在虽然说不敢明着得罪五公主,但是也从来不奉承。反正五公主再有半年功夫就要出宫了,巴结她做什么。
“送去吧。”张太监吩咐:“趁着热乎,要是送慢了就凉了,凉了可就腥了。”
小宋应了一声,和另两个小太监一起手脚麻利的将食盒收拾好。
安和宫的晚膳小宋亲自去送的,映霞宫和麓景轩两处他没去。不是说小宋眼里看不上主子,这其中有点儿缘故。映霞宫里头呢,纹郡主脾气不太好,对于每天的吃食也从来不上心。膳房按份例呈膳也好,想巴结讨好一下也好,她很少理会。
小宋以前还想着奉承一下纹郡主,替以后打算。毕竟四公主要是也走了,东苑这里也就只剩下纹郡主了,可不得好好儿巴结一下?
可纹郡主很不好说话,别说膳房这边的人了,就算映霞宫那里伺候的人小宋也打听过,纹郡主对他们也是一样。
小宋也就不指望郡主这边了。
至于麓景轩,小宋不爱去。
去麓景轩送膳的小太监回来跟张太监说,五公主说鱼片不错,还赏了他,一面说,一面把得的赏钱拿出来。
五公主今天出手很大方,是有什么高兴的事儿?
张太监想了想,兴许因为今天出宫了,见着了想见的人了?
小太监一心想孝敬,张太监可不会看上他这点小钱,应付两句就把人打发出去了,等着小宋回话。
小宋也得了赏钱,四公主不小气,吃着合心意的,总会打赏。
“这个时节要吃鲜鱼,也就四公主了。”小宋不无感慨,看着手里的小银锞子:“等公主嫁出去了,一应份例供给可就没有宫里这么方便了,也不知道到时候公主习惯不习惯。”
张太监乐了:“你还替公主操这个心?你觉得公主嫁出去了难道是和亲发配了?从此就没有好吃好住,没有好衣裳穿了?”
“师父,我不是这个意思。”小宋赶紧解释:“皇上与娘娘这么疼爱四公主,当然不会让公主吃苦受罪的。但这宫外毕竟不能和宫里相比嘛。”
张太监就是笑笑。
他已经拿定主意了,也走了内宫监那边的路子。公主出嫁要带的人不是少数,张太监也是要跟去的。他在宫里混了半辈子了,到了这个年纪,就想过几年安乐轻省日子。四公主的为人,张太监这几年也看得清楚,四公主象皇后娘娘,是厚道人,只要自己好好伺候,将来总能混碗养老饭吃。
但小宋不一样,小宋还年轻,用不着现在就想养老的事。
东苑这边以后也没什么门路了,小宋肯定想往西面儿后宫里头挤。
张太监有时候看着这个徒弟,就象看到了二三十年前的自己。
有时候他也想跟小宋说,别费那个力气了,人上人不是那么好做的,争权夺势到头来又如何呢?太监就是太监。
但是他也知道,即使他说了,小宋嘴上也应了,但他绝不会甘心的。
年轻人都这样。
张太监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他也有师父,他师父也说过差不多的话。
但张太监那会儿也是不想听话,不想服气。
人总是这样,不管长辈怎么说,南墙也得自己去撞一撞,弯路也总得自己去走一走,才能把那种年少锐气都撞平了,磨没了。
张太监心里都明白,所以没有和小宋多说什么,只是快睡的时候又叮嘱了他一句话。
“以后当差勤快些,别轻信旁人。”
最好谁也别信。
宫里看起来花团锦簇,但是待久了就知道了,这儿什么都靠不住,最靠不住的就是人。
张太监在宫里是待够了,他早想出去了。
出了正月之后,天气还一直冷着,一直到二月底还下了场雪。
刘琰又有好一阵子没见着陆轶了,但是不代表他们就不通音讯。陆轶总能想着法子给她传信儿,有正事的时候说正事,比如他兄长给王氏回信了,不过这个人是个很谨慎的人,也许他猜到有人能看到他的信,所以给王氏的回信上真是正大光明一派坦荡,说陆轶能尚主,能上进,这是整个陆家的光彩。
刘琰觉得这人心里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陆将军身板硬朗着呢,虽然说偏心长子,可一直也没给他请封世子呢。
这事儿一天不定,陆轶那对兄嫂的心就不可能定下来。
也不是每次捎信都是正事,也有好些闲事。
比如陆轶说,他前天看见有迎春花已经开了,金灿灿的,这天儿想来快要暖和起来了。
第五百六十五章 故人
隔了几日陆轶捎的信里更逗趣了,两页信纸间夹了一朵桃花。
桃花可见是才采下来没多久的,应该是细心的压平了,夹在信里送来的,花瓣儿还没枯萎,上面还有一点淡淡的香。
刘琰不太舍得把这桃花瓣从信纸上揭下来——揭下来就不是完整的一朵花了,而且这花瓣八成会破损。
刘琰把这朵桃花压在书里,她觉得也许这朵花能做成书签。
说起做书签……以前小津最擅长这个,有时候细心的让人觉得他更象个姑娘。
他就会用花草做书签,通晓琴棋书画,还会作诗。
刘琰偶尔还会有些恍惚,坐在书房里的时候,她常会觉得还有一个人默默的候在一旁陪着她。
只是回头的时候再也看不到人了。
安和宫里没人提起他,这在宫里是常事。已经去了的人,尤其是太监、宫人,都微贱得不值一提。旧的去了,新的又来,就象御园时里的花草,一季季的开了又谢。
“公主?”桂圆端茶递了过来:“公主要写字儿?让莲子来磨墨吧?”
“不了,把纸收起来吧。”
桂圆轻手轻脚的收拾了笺纸和书本。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桂圆也想起了那个曾经在书房当值的小太监。
小津在的时候,桂圆一直不太喜欢他。
桂圆当时觉得,那是因为小津是外来的,而且一来就压过了豆羹他们,太傲气,不会做人。而且,桂圆看不透他在想什么。
直到小津死了之后许久,桂圆才有点儿明白过来,虽然她不想承认,但是她当时确实也有些嫉妒他。
都是奴婢,可小津却一点儿不象个做奴婢的样子。他又那么有才——
桂圆记得有一次她到书房来给公主取本书,看见小津坐在书房门外头石阶上,膝上横放着一本书,他一手搭在书上,望着庭院中栽的竹子出神。
那清俊的模样,那安静的神情,让桂圆都有片刻的失神。
这个人真的不象个下人,桂圆就没有再见过哪个太监有他那样的姿态和气质。
很可惜。
他死了,很可惜。但是桂圆又觉得,这似乎是必然的。
他太出众了,旁人容不下他。
他本就不象个太监,他待在宫里,做伺候人的差事,一年,十年?这样的日子就算过个几十年,又有什么意思呢?
那个人是生错了地方,也来错了地方,所以他早早的走了,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太坏的事情。
公主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午后公主歇息,桂圆让人把豆羹找了来问他话。
“怎么到这个时候了,公主府还没动静?”
按着前头几位公主的旧例,公主府早就应该择定地方,然后开始规划修缮起来。皇上不是个爱铺张挥霍的人,皇子、公主们成婚都没有新建府邸,而是直接用前朝留下来的那些宅子修修改改就用了。四公主这一次应该也不会例外。
如果真要从头开始建一座公主府,怕是一两年也盖不好。即使是择一所宅第修缮改制,那至少也得个半年功夫吧?再不赶紧着些,怕是耽误公主的大事呢。
豆羹苦笑:“我的好姐姐,这样的大事我能不关心吗?可是这事儿在皇上那里就卡住了,挑出来的几处宅子皇上都不满意。”
“他们敢这么敷衍差事?”
豆羹忙说:“不不,他们哪里敢,敷衍谁也不敢敷衍咱们公主啊。我打听过了,其实宅子都不错,比三公主、五公主她们选定的宅子都好,建成的时间都不算长,房舍一点儿都不旧。又宽敞又大方,没什么毛病。”
桂圆问:“那皇上怎么会不满意呢?”
豆羹一摊手:“皇上看重咱们公主呗,那些宅子他都能挑出毛病来。要么说位置不好,要么说地方不够大,个个都能挑出毛病。”他压低声音说:“其实我琢磨着,皇上是舍不得嫁女儿。”
“别胡说。”
桂圆虽然不让豆羹胡说,可是她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皇上八成是舍不得公主嫁出宫去,所以看到这些宅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挑一通毛病再说。
可婚期都定了,这事儿总不能老拖延下去啊。
豆羹笑着说:“咱俩别在这儿干着急了,反正皇上和娘娘都圣明着呢,肯定比咱们心里有数。”
这倒也是。
皇上多半也是一时意气用事,总不能一直意气下去。
豆羹看桂圆似乎还有事情要说,但却有些犹豫没开口。
“桂圆姐姐还有事吩咐?”
“也不是什么吩咐。”桂圆略有些迟疑:“你还记得小津吗?”
豆羹也愣了下。
这个人……可不容易忘。
“记得的,怎么提起他来了?”
“也没什么,”桂圆说:“就是无意中想起来……他这个人可惜了。”
豆羹也说了句:“是可惜了。”
“我记是他是藏书阁那边胡太监的亲戚,你认得那个胡太监吗?”
“认得,见过不只一回呢。”
“胡太监还在藏书阁那边当差吗?”
豆羹却说:“我听说他出宫了。”
“出宫了?”
桂圆记得那个胡太监……有四十吧?不过活计轻省,保养得好,看起来也就三十来岁的样子,这个年纪不能算年轻,可也不能算老,没道理现在就被遣发出宫。
“就上回宫里放了一批人,他好象也回乡了。”藏书阁那边是个冷僻不受待见的去处,一般人也不关心那里的事。豆羹消息比一般人广,再加上因为以前小津的事和胡太监也算是相识,要不然这消息他也不会留心记得。
“可能是身子不太好吧,”豆羹当时没有多打听,毕竟和胡太监也没什么交情,平时也无往来:“要是姐姐想问,我再寻人去打听打听。”
桂圆说:“没事,我就顺口问问。”
胡太监她也不熟悉,是不是回乡养老了跟她也没关系,桂圆犯不着为这人多费心力。
她的事情多着呢。
说起公主府,陆轶也跟刘琰说起这事。
他和刘琰又不是盲婚哑嫁,两个人挺熟悉的,刘琰喜欢什么样的风格,陆轶心里大致有数。
第五百六十六章 香砚
刘琰上台阶的时候,正有一阵风吹过来,空中漂浮着白茸茸的毛絮,扑天盖地,乱蓬蓬一团一团的,已经是春日里了,这么乍一看,却象是又下起了鹅毛大雪一样。
刘琰被风吹得险些迷了眼,她站在原地不动,等这一波风停了才往前走。
宜兰殿新换的门帷上面都沾了一丝薄薄的白絮,不远处廊道上有两个小宫女拿着掸子正在清理雕花栏杆——这种天气不勤快些不行,而且可能连着一个月都闲不下来。
曹皇后一看到刘琰就冲她招手:“快过来。”
刘琰发现她母后最近特别……
呃,特别有干劲儿。
实话实说。
刘琰已经很久没见到母后这么热衷这么上赶着为一件事情忙活了。
从父皇变成皇帝,母后变成皇后之后,她就特别有,嗯,就是母仪天下那个范儿,处惊不变,似乎对她来说没什么事是大事,也值得她上心。
但是现在曹皇后卯足了劲儿要嫁闺女,看得刘琰都有点儿心惊。
母后这是多不待见她,多想把她当盆水给泼出去啊。
不过不待见她,就犯不着给她弄这么多珍贵的陪嫁了。
曹皇后叫刘琰过来看的当然又是给她预备的嫁妆。
“看这块砚台,今天内司库的人送来的,这叫香砚。你闻闻,香不香?”
刘琰不用凑上去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
这股香气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香,挺好闻的,淡淡的,不象花香,也不大象木头的香。
“用这个研墨,据说磨出来的墨也带香气,写到纸上,香气可以很久不散。”
刘琰仔细端详这块黑沉沉的砚台,上手摸了一下。
应该是石头的,只是不知道是什么石头。
“这个东西哪里来的?又是贡品?”
曹皇后说:“前朝的物件儿了,一直搁库里。你父皇不好这一套,你用正好。”
刘琰撅着嘴问:“那我就好这一套?这一套是哪一套啊?风花雪月?花里胡哨?”
曹皇后乐得不行:“这些香喷喷的东西,当然是你这样的年轻姑娘用着最合适,你父皇都那把年纪了,弄些什么香砚香墨的,确实不合适。”
“既然给我了,那我就收下。这个东西哪里来的?搁了这么多年还一直香着?”
曹皇后点头:“这个应该是前朝的时候,送进宫中的一件贡品,普天下怕是只这么一块,你好生收着吧,爱用就拿出来用,别轻易送给什么人了。”
“我知道,我不会乱送人。”
呃,如果给陆轶用,那也不算送人。
不过陆轶这个人也挺务实的,对他来说,东西实用就行,完全不必搞得那么花哨。
曹皇后八成让人把内库翻腾了一遍,倒腾出来许多平时不常见的稀罕玩意儿,恨不得全打包塞进刘琰的嫁妆里头让她带着。
刘琰回安和宫旁的不干,先把脸洗了一遍,总觉得那些无孔不入的毛絮沾在脸上了,很不舒服。
她换衣裳的时候,桂圆在一旁回话。有宫里的事,也有宫外的事。
“赵驸马出京了?”刘琰挺意外的:“他不是……翰墨馆那种地方还有外差?”
豆羹笑着说:“瞧公主说的,怎么会没有呢?听说赵驸马是跟工部的人一块儿走的,去江邺了。”
刘琰想了想:“江邺好象是去年水患的吧?”
刘琰没关心过朝政,但水患这种事情多少听说过那么几句。
“正是,奴婢听说,江邺那儿河堤去年秋里就修过一回,不过当时匆匆忙忙的,只是治标不治本,工部派了人要去勘查一下,多半还要再描补描补,防着今年再发水。”
刘琰还是有些纳闷:“那赵驸马跟去做什么?他画画儿是不错,没听说他还懂水利啊。”
“这个,奴婢也不清楚,不过听说江邺那儿风光不错,有山有水又有好些古迹,驸马爱画画儿,兴许是去那儿画画儿去的?跟工部的人一块儿走,多半是为了有个照应吧?”
“但是石头还小,他就这么走了,倒也放心?”
桂圆替刘琰系好衣带,笑着说:“三公主和石头姑娘待在京里很稳妥,那么多人伺候着呢。赵驸马就算待在公主府里,他又能做什么啊?”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刘琰总觉得有点儿怪。
赵磊这个人挺恋家的,可能因为亲近的人都早早不在了,他成了家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刘芳半步。
这一点和孟驸马、鲁驸马都不一样。
孟驸马是国公府世子,虽然身子不好,但是不代表国公府那边他就可以扔手不管了。三五不时他还在国公府那边,处置府中事务,在父母面前尽孝,有时候就歇在国公府了。
鲁驸马那边儿呢……诶,鲁家的事儿比较乱些,鲁驸马和二姐姐的关系,也不象刚成亲的时候那么好了,鲁驸马待在城郊大营中的日子不少,也常回鲁家,不是天天都住在公主府里。
赵磊嘛,和前面两位不一样。他家里没人,也早败落了,成亲后和三公主感情好,总是待一处。
现在他突然就出京了,而且江邺可不近啊。
桂圆倒没有刘琰想得那么多。
她倒觉得,赵驸马出去也是挺合情理的一件事儿。
毕竟是个大男人,总不好让人说就会围着老婆的裙带转。赵驸马也挺不容易的,好些人都觉得尚公主做了驸马是一步登天了,不仅在背后议论,有时候甚至当面也敢半真半假的嘲讽他。说他吃软饭,不求上进,靠女人得富贵享福之类的。
赵驸马跟工部的一块儿出去,回头江邺那边河堤的事儿没准儿他也能跟着沾沾光,分点功劳嘛,回来之后皇上再褒奖一番,面子名声都有了,可不比现在这样强多了。这男人嘛,总得建功立业才能挺直腰杆,哪怕只是做做样子呢。
“那……预备预备,明天我出宫一趟。”
“公主要去看望三公主?”
“我先去看看大姐姐。”刘琰说:“她这次的身孕听说很折腾,不比上次那么平顺,太医说大姐姐胃口不好,夜里也睡不踏实,母后也有些担心。”
第五百六十七章 探望
福玉公主确实胃口不好,精神也不大好。不过见了刘琰,福玉公主恰似得了灵丹妙药,顿时生龙活虎起来,扯着刘琰就是一通说。
福玉公主和曹皇后现在是一个心情。
好不容易养大的女儿/妹子要嫁人了,既高兴,也不舍,更怕她以后过得不好。
福玉公主不缺钱,这阵子她也给刘琰搜罗了不少好东西,还打算再给刘琰在城外弄个庄子。
“到时候城里住得气闷了,就去城外住住散散心。”福玉公主笑着说:“我和你姐夫都说好了,等天儿热起来我们也去城外住。”
刘琰有点别扭:“不必了,母后也说要给我庄子的,大姐姐不必再给我了。”
庄子可大可小,可想而知福玉公主出手肯定不会小气。
朝云园就已经是一份足够贵重和贴心的礼物,刘琰不想总让大姐姐为她破费。
“那不一样。母后给的是母后的,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