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盛唐宠后-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着说着,王思礼突然停下笔,转过头来瞅了那只从小就胖成球哪有半点猎犬英勇矫健模样、这会儿还围着王忠嗣哼哼唧唧的小东西一眼,也不知道萧燕绥陪祖父回老家的时候,有没有带上那三只毛绒绒的土狗……
  等到这个小东西过去了,可别被人家三个抱团欺负成球,王思礼不自觉的略微挑眉,从鼻音里轻哼了一声。
  ·
  长安城外,青山隐隐,一座格外僻静的庵堂隐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倒是平添了几分远离尘俗的空渺之意。
  李文宁虽然着一身男装,但是,面容、身量上却并不做太多遮掩,从正面看去,依然还是能让人看出来,分明是个五官精致的小娘子。
  李倓将两人所骑的马拴在庵堂正门不远处的一棵树上,微微蹙着眉梢快走几步,跟在了李文宁的身边。
  李文宁已经走到了庵堂门前,双手合十微微一礼,对一个小尼姑轻声道:“劳烦这位小师父帮忙通传一声……”
  那个小尼姑点了点头,却有些踌躇不安的看了李倓一眼,低声回道:“庵中不能……”
  李倓倒是神色平静,不等那个小尼姑说完,便淡淡道:“无妨。阿姊,我在外面等你便是。”
  李文宁当即点了点头,她也清楚,不管是李俶还是李倓,都只是担心她而已,对于她的养母前太子妃韦氏,却完全只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疏离。
  两人分开后,李文宁直接随着那个小尼姑,脚步匆匆的往庵堂的深处走去,李倓却是径自转身,重新回到了刚刚拴马的地方。
  两匹好马正分头咬着山里地上的草叶,见到主人回来,其中一匹马抬起头,打了个响鼻。
  李倓走过去,漫不经心的梳理着这匹马油光水滑的鬃毛,原本神色淡淡的模样里,眼神却沉了沉,隐约流露出几分困惑的怅然之色。
  萧燕绥这次要出的远门实在是来得太过突然,始料未及的,远远不只是她的父母裴氏和萧华,便是她的兄长萧恒和萧悟,骤然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是一脸懵逼的模样。
  太子李亨为了撇清和韦家的关系,同前太子妃韦氏和离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一早就从兄长李俶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对此,李倓自然并不意外。
  只不过,李俶和李倓对此不以为然,可是,对于李文宁来说,这个结局,便是早有所觉,却依然难以接受。
  也就是韦氏膝下所出的那四个孩子,如今都还年幼,虽然被婢女、奶娘照看着,眼下每日里免不了要奶声奶气的叨叨几句,想要找阿娘,可是,小孩子忘性大,没准过段时间,连这些念叨都不会有了……
  毕竟才几岁大的小孩子,终究还是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不出意外的话,时间久了,韦氏的四个孩子被养在东宫之中,父母之间会偏向谁,简直是明摆着的事情……
  念及此处,李倓不由得微微拧眉。
  韦坚一案,到了最后,东宫虽然侥幸并未受到牵连,甚至于,因为东宫和京兆韦氏彻底断绝了关系,圣人对太子李亨也有了些许庇护之意。
  可是,因着韦氏的遭遇,李文宁却对此耿耿于怀,那四个韦氏亲生的孩子尚且年幼不知事,若是最终,只有李文宁和太子李亨因此父女离心,对于一向偏向李文宁的李倓来说,都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另一边,那个小尼姑带着李文宁一路走到了庵堂之中,轻轻的敲了敲门,便听到房中传来一个清丽而疲惫的声音,“是谁?”
  李文宁忍不住捂住了嘴。
  那个小尼姑冲着李文宁行了一礼,便悄悄的退开了。
  李文宁推开门,心情颇不平静,她放轻脚步缓缓的走了进去,安静的坐在韦氏的面前。
  看到李文宁的神色,韦氏的眼圈已经有些泛红了,她的面色极为苍白,似乎这些天一直都未能休息好。
  良久,韦氏的眼睫颤了颤,终于低声开口道:“文宁,你不该来的。”其声悠沉,宛若叹息。
  李文宁没回这句话,她很想问,“你这些天还好吗”,可是,看到韦氏的模样,李文宁却无论如何都问不出口了。
  韦坚一案,京兆韦氏遭逢此难,相较之下,已经出嫁的她才是真正被牵连的那个,只不过,比起留在东宫和太子李亨心生间隙,如此了断,其实也是韦氏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可是,如今落入这般处境,她又怎么可能会好?
  良久的沉默后,韦氏勉强露出了一个苍白的笑容,却还在试图安抚李文宁,柔声道:“僩儿他们几个,我如今顾及不到,倒是要劳你多照看两眼了。”
  李文宁嘴唇紧抿,半晌才低声道:“这个自然。”
  顿了顿,李文宁又有些语气复杂的轻声道:“前些日,杨贵妃因为恃宠骄纵,被圣人遣逐出宫——”
  韦氏微微一怔,“这个,我倒是不知道……”
  李文宁却眼神一暗,沉声继续道:“不过昨日,高将军便再次将杨贵妃迎回了宫中,只道是圣人念她,因而茶饭不思。”
  话到此处,两相对比,韦氏恍然惊觉,李文宁言语间分明是在暗指太子李亨对她无情,连忙阻拦道:“文宁,慎言!”


第89章 
  待到李文宁终于从庵堂中出来时; 抬头便看到,李倓正背靠着树干; 微微低垂着头站在那里。
  他的那匹马嘴里还嚼着草叶; 牵引着缰绳,时不时的往李倓身边绕一圈。
  “三弟。”李文宁缓步走过去,她刚刚已经用冷水敷过眼睛了; 却依然还是隐约透出些微浅浅的血丝,应该是哭过。
  “……”这种时候,李倓也不知道还能安慰她什么,只能是轻轻的叹了口气,低声唤道:“阿姊。”
  “我没事。”李文宁摇了摇头; 率先动作干脆利落的翻身上马,“时候不早了; 我们回去吧!”
  李倓点了点头; 一抬手,松开了还牵在一起的两条缰绳,陪着李文宁在长安城外稍显放纵的策马跑了一会儿,权当是发泄心中郁气。
  待到夕阳欲落之时; 两人才终于回到了东宫。李文宁简单的束冠的发丝在纵马奔驰的时候,被风吹得有些散乱; 她的眼神也有些复杂悠远; 背后便是苍茫如血的暮色,倒是透露出了一股凌乱不羁的美感。
  李倓神色淡淡,见状; 也只是在心中轻轻的叹了口气。
  ——李文宁因为韦氏的遭遇,对自己的父亲太子李亨心存芥蒂,略过那些尚且不知事的小孩子不提,这些事情看在李俶、李倓等人的眼中,也是同样的心中各有计量了……
  就在朱雀大街路边的一家茶馆楼上,萧恒一直看着李倓和李文宁两人骑马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方才漫不经心的收回了目光,才一抬头,便看到,自家兄弟萧悟、还有燕国公府上的九郎张岱,正有志一同、目光灼灼的盯着自己。
  萧恒被他们两个的目光盯得顿时失笑,端起杯中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方才好笑道:“你们两个盯着我做什么?”
  “你刚刚看什么呢,那么认真?”面对自己的亲兄长,萧悟说话自然随心所欲。
  至于张岱,既然有萧悟开口了,他便只是安安静静的听着,只是眼睛却一眨不眨,摆明了同样的满心好奇。
  “只是碰巧看到一个认识的人刚刚过去了。”萧恒笑着回答道。
  “谁?”
  “是谁?”萧悟和张岱几乎是异口同声道。
  萧恒也不在意,端着杯盏,放轻声音低低的笑道:“东宫,李文宁。”
  顿了顿,不等两个小的做出反应,萧恒便直接继续道:“她骑着马,应该是刚刚从城外回来的。”
  这个时候,张岱的反应也快了起来,尤其他的母亲宁亲公主乃是太子李亨一母同胞的亲妹妹,自然更加清楚近来东宫的事情。
  “出家了的太子妃韦氏……?”张岱没出声,只是用嘴型向萧恒和萧悟两人示意道。
  萧悟下意识的看向萧恒,萧恒则是略微点了点头,同样轻声道:“或许!”
  关系好的张岱和萧悟忍不住互相对视了一眼。
  萧恒将他们两人的小动作看在眼里,面上不动丝毫,却心中暗道,在太子李亨竭力和韦氏撇清关系的时候,李文宁如此举动,虽说是重情,可是,却也很容易一个不小心便触怒太子乃至圣人。
  至于李倓,应该是为了陪着李文宁而已。
  说实话,自从萧燕绥突然神来一笔一般,竟然高高兴兴的随着祖父萧嵩回了兰陵老家,并且,临别之前,也没有专程给李倓或者是张岱等人留书一封,说明自己的行踪,原本对李倓尤为戒备的萧恒,反而突然就放下心来。
  李倓生母地位卑微,母族不显,从身份上来说不占嫡长,唯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不过是他和太子长子李俶兄弟两个关系亲近而已。
  但是,这点身份,在没有了自家妹妹萧燕绥很重视他的前提之后,如今的形势下,自然完全不值得萧恒去特别重视——尤其是,徐国公府无心去争什么从龙之功,对于东宫之争,就只想远远的避开。
  ·
  钓鱼看似简单,其实却是个很有门道的事情。
  只不过,有些时候,技术和门道,反而抵不过运气,萧燕绥第一次跟着祖父萧嵩来玩,兴许是初学者的运气总要旺一些,到了暮色时分,竟是收获了两条大鱼!
  湖边的雨早就停了,萧燕绥和萧嵩也都各自脱下了身上披着的蓑衣。
  萧燕绥站起身来,一边帮忙收着两人的鱼竿,一边还和正拎着鱼篓打量今日一天收获的萧嵩说道:“阿翁,回头咱们在钓线上邻着水面的的位置上绑两根鹅毛,这样,回头鱼一咬钩,牵动鱼线的时候,一眼便能看到。”
  “行!”萧嵩答应的格外干脆,也乐呵呵的笑道:“六娘你钓鱼钓得少,其实啊,这个鱼食上也有讲究!”
  萧燕绥随便应了一声,“嗯?”
  “不同的面食、活饵都是钓不同的鱼的。”萧嵩侃侃而谈,在这方面,竟是也颇有见地。
  萧燕绥随口帮他补充了一句,“在不同的时间、位置钓鱼,想来也是不一样的。”虽然她完全没这方面的经验,不过,按照生物群落的不同习性来判断,这么推测应该是没错。
  萧嵩笑道:“这个自然。”
  眼见着萧嵩已经把那一鱼篓大大小小的鱼都拿出来了,收拾好钓竿就放在旁边的萧燕绥琢磨了一下,提议道:“要不,我们把那些个头小的鱼都放了?”
  哪怕是自己拎回去炖汤,个头小的,刺多肉少,估计也上不了她和萧嵩的饭桌,再说了,那两条个大的,也足够了。
  “也可。”萧嵩并不介意,他享受的是面对青山绿水,薄雾雨后,悠闲垂钓的乐趣,至于把自己亲自钓上来的鱼拿回去炖汤什么的,完全就是吃个情调罢了。
  将其它的鱼都放回到湖水中之后,萧燕绥将两支还算轻巧的钓竿交给了祖父,至于从水中拎起来之后,又开始不老实的使劲甩尾蹦跶的两条鱼,则是被她自己拎在手中。
  才从湖心亭回来,已经有仆从匆匆迎上来,接过两人手中的东西。
  萧嵩乐呵呵的伸手,一指那鱼篓,吩咐道:“回去便让灶上把这鱼炖了,正新鲜着呢!”
  那仆从立即点头称是。
  至于萧燕绥,低头看了一眼自己衣服上沾染的尘土、还有被鱼甩在身上的水渍,觉得自己回去之后,得先洗个澡,便只是略微挑了挑眉,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同祖父一起,一老一少两人说着话,慢慢悠悠的往萧家老宅走着。
  萧家老宅的占地面积十分大,有些院落的年份已经有些久了,正好最近,萧嵩琢磨着把一部分太老旧的地方拆了翻新一下。
  至于到了老家这边,根本就是在帮着萧嵩掌管家中事务的萧燕绥,则是盘算着,翻建新房子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尽量减少木质结构,改用一下水泥这种能够有效促进冬暖夏凉的建筑材料……


第90章 
  所谓水泥; 它的本意其实是就是粘合剂,从这个定义上来说; 其实; 鱼胶和浆粘也在水泥的范畴之中,只不过,萧燕绥要鼓捣的; 肯定就是后世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硅酸盐水泥了。
  诸多的建筑材料各有优缺点,不一而足,至于水泥,在没有足够工业基础的唐朝,可以说是最容易获取的一种了。
  到了萧家老宅后; 萧燕绥和祖父萧嵩分开,直接回去自己的院子先换了衣服; 然后看看天色; 想着厨房里的鲜鱼汤应该也炖的差不多了,便先按捺住了的拿出纸笔开始整理水泥简易制作法的心思,擦干头发之后,便去祖父那处一起吃晚饭了。
  等到萧燕绥出现的时候; 萧嵩正颇感兴趣的坐在案边看着桌上的鱼汤,闻声抬起头; 便伸手招呼着笑道:“六娘快来; 这鱼新鲜,烧起汤来味道也是不错。”
  “嗯,我第一次钓到的!”萧燕绥的心里多多少少也有些兴奋; 虽然鱼本身并不稀罕,可是,自己亲手钓上来这件事,却让它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饭桌上,哪怕只有祖孙二人,两人闲聊起来,却也依然热络。
  萧嵩致仕后,不必再每日惦念着朝中政事,整个人看起来都松快了许多,再加上此时又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听着阔别已久的乡音,更是心满意足,怡然自乐。
  至于萧燕绥,喝鱼汤的时候都还在满脑子琢磨着水泥的配比,这些天也一直都有盘算着各种感兴趣的事情,更何况,她作为一个比较纯粹的理科生,在共情、抒怀上,确实比不上古代那些文豪的神经纤细,融情入境,各种有感而发……
  然而,不管萧燕绥再怎么心静如水,每日都盘算着搞建设,萧嵩却是一直挂念着自家孙女的。
  萧燕绥在萧嵩的眼中,自然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子,小孩子么,好奇心强,回了老家之后,兴奋劲还没下去,自然是千好万好,可是,若是过些时日,周围的一切都玩得差不多了,免不了就会开始想家了……
  略微斟酌了一下,趁着萧燕绥还没表现出想家的情绪来,萧嵩便直接声音温和关切的笑道:“六娘这些时日,可想家了?”
  “啊?”还在努力思索增加水泥强度的几种常见方式的萧燕绥回过神来,眨了眨眼睛,不太确定的迟疑道:“就,还行吧!今晚等会儿回房,我便给阿耶阿娘他们写封信。”
  萧嵩也眨了眨眼睛,手里还拿着筷子,看着萧燕绥刚刚明显在琢磨什么事情的模样,颇感兴趣的问:“六娘刚刚在想什么?”
  “盖房子!”萧燕绥顿时来了兴致,“后面有个院子不是打算翻修么?我前些日正好在一本道士炼丹的书里,看到了石灰岩煅烧后的些许用途,想来能用得少,我先实验两次,等到差不多入秋的时候,天高气爽,那个时候再开始建造刚刚好!”
  其实这会儿,镇上、村子里的人家盖房子,一般都是会选在清明前后,春耕农忙之前,一是天气开春后渐渐暖和了,方便在外面干活,第二也是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房子墙壁泥胚里的水分也都差不多晾干了,正好冬天天冷的时候就可以住进去了。
  不过,这些农户需要考虑的事情,放在萧府,却是无需多虑的,再说水泥本就有快干的制法,秋天天气干燥少雨,正好符合萧燕绥的要求,至于这个夏季,她刚好有时间先把水泥的不同配比鼓捣出来,然后先简单做一下实验,记录一下比较适宜的数据。
  萧嵩:“……”
  萧嵩:???
  他是真的有听没有懂,随着萧燕绥说到兴奋点上,语速越来越快,老人家也就越发的一脸懵逼起来了。
  说着说着,萧燕绥拿起汤匙,喝了一口鲜美的鱼汤,舔了下嘴唇,又继续和萧嵩念叨道:“对了阿翁,那个老院子翻建的时候,我打算在地板下面埋些孔道,”其实就是北方的火炕,不过萧燕绥按捺不住的想要把这玩意搞成地暖的样子,毕竟,山海镇的平均气温不比北方,真好搞出火炕来,睡在上面还挺容易上火的,将其铺在地面上,就正好是一能保证地面的干燥舒适,第二么,在暖和的屋子里睡好木头打造的床榻,绝对比睡在直接发热的火炕上身体舒服不是?
  其实萧燕绥自己琢磨的时候,也考虑过在屋子里管道走水的问题,只不过,唐朝这会儿毕竟没有水泵,就算她知道原理,受制于工业基础,想要弄出来一个好用的也不容易,除非她只是想改良一下古代的水车……
  再加上,萧燕绥毕竟不是专门搞这个的,虽说理工科技术帝的手动DIY能力经常有突破天际的神奇操作,不过,那些大多是小打小闹的模型,真在家里盖房子的时候玩新思路新设计,萧燕绥也怕自己一不小心给玩脱了,等到回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模型上有疏漏,随便拆了就是了,新翻建好的房子,总不能说拆就拆吧?
  不过,在这次翻建房子的过程中,她打算多保留些图纸,下次再翻建别的院子的时候,有了经验,她自然就敢在别处继续下手了……
  说到了兴头上,萧燕绥早就顾不上吃饭了,其实,坐在她身边的萧嵩,也只是一直呆呆的握着筷子,半天都没动一下。
  萧嵩虽然因为很多词句都听不懂,所以难免神色间有些恍惚,不过,自家孙女的话语,他还是都一直有认真听着记下来的,再然后,萧嵩就突然间发现,萧燕绥已经把她的各种计划表安排到了来年开春的时候,而且,看自家孙女这幅意犹未尽的模样,萧嵩毫不怀疑,等到萧燕绥在这里混熟了,对山海镇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了之后,她肯定还有更多令人目瞪口呆的计划要实行。
  至于自己起初有些忧心的,萧燕绥最初的兴奋劲和新鲜感过去,小姑娘肯定会想家的事情,不存在的……
  毕竟,徐国公府就在长安城的大街上,再有皇亲国戚、朝中官员人多眼杂的,便是家里再怎么纵着萧燕绥,她肯定也不好把自家的房子拆了,相比之下,到了天高皇帝远的萧家老宅,她可不就能展开了手脚,鼓足了劲的折腾么?
  “……”想到这里,萧嵩也是不由得有些哑然。
  就和他曾经节度河西那会儿一样,麾下的将士中,有人踌躇满志,想着上阵杀敌,而后建功立业、衣锦还乡,自然也有人满心乡愁,只想平平安安的从战场上离开,早日回家……
  至于萧燕绥,之前,所有人都以为小姑娘的心思会比较细腻,必然是后者,然而现在,萧嵩却突然意识到,萧燕绥其实是前者,自家孙女的脑子里,其实根本没有那些多愁善感,她的骨子里其实和自己一样,带着一种近乎冷漠的洒脱……
  ·
  吃完饭后,重点是正好还和祖父萧嵩详细的汇报了一下自己接下来的诸多打算,等于把这些计划过了明路了,心满意足的萧燕绥溜溜达达的回了房间,趁着夜色笼上来后,雨后的天气还算凉快,便又牵着三只狗子在萧家老宅里四处溜达了一会儿,一边散步消食,一边继续自己琢磨关于水泥的事情。
  绕了一圈,又回到自己的院子里,萧燕绥解开了三只狗子身上的牵引绳,将其交给在旁边时候的婢女之后,便直接进了书房。
  她将桌案上摊开摆放的一大摞书籍全部用书签别好合上,然后又拿出几张纸,抽出自制的蘸水钢笔,开始逐一捋顺关于水泥制作的问题。
  首先,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而用于制取石灰石的石灰岩,由于在各个地区分布广、容易开采,便是在古代,其实本身也是利用率比较高的材料了。
  然后,水泥的次要成分是少量的黏土,大约占据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以及更少量的铁矿粉,大约也就百分之一二的含量。
  至于确切的做法,差不多就是将石灰质原料、黏土质原料以及少量金属矿粉按比例混合,然后磨碎成较细的物料——古代虽然没有工业化机械,不过,这种最初的原料制备工作,直接用村里田间常见的磨盘就可以。
  而后,将混合的物料放入窑中烧制,经过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之后,石灰石最终形成硅酸三钙,并以极其微小的结晶状态析出,这种析出的产物,就是水泥的熟料了。
  这种水泥熟料,基本就可以算是成品水泥了,当然,因为黏土、金属矿物料的含量和种类不同,水泥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不过,对于萧燕绥而言,她就是想要在老家盖房子,期间的些微差距,其实是可以先忽略不计的……
  最终,将水泥熟料加水成浆后,过一段时间,水泥凝结成坚硬的块状,基本上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至于这些水泥,除了一开始她就想到了的,用来盖房子之外,其实,也可以适当的用来扑在地面上的火炕的封边等位置,当然了,唯一的问题在于,建造好了之后,以后想要再拆掉,定然也要多费力气……


第91章 
  夜色渐深; 月色满天。
  山海镇的萧家村上,因为有萧家老宅坐落于此; 显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热闹繁华; 这样一个便是当地郡守也颇为尊敬的村子里,虽说不是城市,不过; 有些生活习惯,依然还是和城里一样,每夜都有专门的打更人走过,悠长的声音里,还带着明显的江南吴侬软语的调子; 和长安城的口音,截然不同。
  书房中的萧燕绥此时正在挥毫泼墨; 洋洋洒洒几千字; 里面还夹杂着大量的化学方程式、水泥锻造流程示意图,不懂行的旁人谁来看一眼,估计脑袋都要大了。
  房中烛火的光亮有限,萧燕绥早就把自己原先手工炮制的镜子翻出来; 对着蜡烛放着,凭借光的反射; 能亮一点是一点。
  平日里; 就因为光照不足的原因,萧燕绥这么一个上辈子的夜猫子,这辈子都养成了早睡的好习惯; 除非有什么事情,否则,罕少会熬夜。
  奈何今日,不管萧嵩是什么心情,反正萧燕绥是被自己吃饭时和祖父念叨着的一系列打算给彻底的振奋到了,恨不得今天一晚上就拿出完整的工作计划、施工流程,明天一早就开始干活,就从水泥生料的制备开始!
  ·
  从原理到实际上的产业化应用,虽然不能说是依然隔着天堑,但是,却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对于萧燕绥来说,即使在后世,水泥的制造和使用,都是早就民用化的技术了,可是,放在唐朝目前这个连最基本的工业体系都不存在的时代之后,却等同于是零基础的从头开始。
  即使再怎么心情激动踌躇满志,萧燕绥也不会忽悠这些需要攻克的问题,并且,为了确保过程中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发生遗漏,翌日一早,她还把自己屋子里上好的纸笺直接全都裁剪成了约莫后世十六开的纸片,然后又让木匠帮忙弄了个活页夹,专门每天标记上日期作为实验记录册。
  不过一天的时间,萧燕绥几乎就大致理定了接下来的工作流程,然后便是吩咐好手下的婢女仆从,从购进开采出来的石灰石、黏土、以及适量金属矿化物等,一直到寻摸着附近是否有合适的可以用来煅烧水泥的窑。
  至于她自己,则是根据现有的条件,重新规划实验过程——毕竟,萧燕绥了解的原理里,煅烧水泥全过程的温度、时间都是可以计数做量化的,但是,这种现代化学中最基础的实验条件,在这个年代是必然不具备的,砖窑也好瓷器也罢,大多是凭借工匠手艺人的经验,到了萧燕绥这里,她自然也会请合适的匠人做这些,不过,在明知道后世已经验证通过的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她还是更倾向于,减少不必要的反复尝试,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时间得到水泥熟料成品,然后尽量固定制作流程,以后按照工作流程直接开工便是了。
  待到傍晚时分,忙活了整整一天的萧燕绥,终于暂时停下手中的事情,站起身来舒展的伸了个懒腰,打算先去吃饭,饭后再去遛狗,结果,才一出书房的门,便看到阿秀正快步走过来,明显是来找自己的。
  阿秀简单说了刚刚萧嵩的婢女过来传话的事情。
  “阿翁叫我过去吃完饭?”萧燕绥轻轻的“啊”了一声,想想,干脆道:“成,我现在就过去,让人把我的狗也带过去吧!”正好等会儿吃完饭就可以直接在院子里遛一会儿弯再回来。
  阿秀点点头立即应了下来。
  等到萧燕绥溜溜达达的去了萧嵩那处之后,刚在旁边找了个位置坐下,便听到祖父笑呵呵的问道:“六娘,给你阿耶、阿娘他们的信写好了吗?阿翁打算明日一早便让人将书信送往长安城去。”
  萧燕绥:“……”
  她默默的抬起头来,一脸无辜的瞅着萧嵩。
  萧嵩本来正准备着听自家孙女随口说一句,写完了,等下让婢女送过来便是了,结果,看到萧燕绥现在这幅模样,他也突然间如同福至心灵一般,顿时了然,试探着问道:“还没写完?”
  萧燕绥:“……”不,是她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水泥上,早就把这件小事忘到一边去了。
  虽然完全把这件事给忘记了多少有点囧,不过,在自家祖父面前,萧燕绥还是决定亡羊补牢一把,眨了下眼睛,一脸淡定的回答道:“我等下就回去继续写,明早再送过来吧!”
  毕竟,老人家晚上一般都休息得比较早,没必要写完一封家书还专门送过来打扰萧嵩了。
  萧嵩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忍不住笑着捋了捋自己的胡子,见到此情此景,他哪里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今天这种见闻,倒是让他再一次确定,对于自家孙女这么随性的人来说,担心小姑娘会想家委屈这件事,确实是他多想了,这些事情,根本无需烦忧……
  吃过晚饭后,萧燕绥牵着狗绳一溜烟的就从屋子里跑了,只不过,看着三只兴奋的狗子,她依然还是沿着院子溜达了两圈,然后才终于回去,推开桌案上摆放着的今天一天整理出来的各种东西,开始给父母写信。
  提起笔来,习惯性的写上了最常见的问候语之后,然后将这些天的事情向父母简单介绍了一遍,即将完稿时,萧燕绥的笔锋却不由得一顿。
  ——书信这种交流的载体,由于其特殊的情感共鸣、珍藏纪念、或者是素昧平生的笔友等原因,一直到千年后的现代都还保留着,可是,对于萧燕绥来说,她还是更倾向于即时通讯,写信这种自带一派悠然雅致的事情,她是没多大兴趣的。
  简单点说,萧燕绥这个人,不太会抒情,好好的一封家书,她写着写着,差不多就成了便笺。
  看着自己刚刚写出来的,标准的古言问候语之后,捋一捋基本上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几天的日程安排,以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萧燕绥顿时觉得有些头疼。
  她好像是要给父母写信,而不是给老板写工作日志和工作计划来着……
  萧燕绥掀起这张纸,刚打算直接团吧团吧扔了,手上的动作却突然又停住了一下,犹豫不觉了一会儿,萧燕绥最终还是放弃了重新写一份的打算,毕竟,她怕把工作计划删没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