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门娇妻作死日常-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书燕听到这话,心头一紧,她呆了呆,然后点头,只是原本脸上带着笑意的转眼没有了。
俞氏脸色也不好看,冷笑一声,说道:“四儿媳妇,我有些想不明白,我秦家到底怎么了,你这么嫌弃,还有我四儿哪儿对不住你了,他一向向着你 ,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于书燕一时间答不上话来,她不明白俞氏这是生气了的意思还是没有?婆母不是一直想要她和离的,为何如今反而是她的问题,甚至婆母还有些不高兴了。
“娘,这不是你的意思么?”
俞氏却是面色淡淡地看着她,虽说她以前是不喜欢这个四媳妇,毕竟不是她为儿子选的媳妇儿,可是都这么多年了,她也习惯了四媳妇的懒,她还是有优点的。
“你且不要说我是什么意思,你就告诉我你是什么意思。”
“娘,我自是……自是要和离的。”
她当然要和离了,不然她这两年为何去了永安寺,尤其是三嫂怀上的孩子没有了,她便想起前一世自己死的时候,还有秦楚那无情的模样。
每每想到他让她滚,滚出京城,她就恨不得咬秦楚一口。
于书燕再次肯定的说道:“娘,我要和离,你能再次弄到和离书吗?”
俞氏不说话,气得不轻,强忍着心头的怒意,劝道:“女子和离后多有不便,你于家眼下就你一个女儿,你大哥当兵去了,你父母总归要老的,将来谁都可以欺负你们一家,你这一份家业也未必守得住,你当真还要和离?”
于书燕苦涩的点头,她要和离。
俞氏见状,不说话了,朝她摆了摆手,叫她先出去,想来她得静一静,若是四媳妇与她秦家离了心,这样的人也不必留在他们秦家了,就早点走吧,免得看得生厌。
于书燕出了正屋,原本还轻松的脸上却是差一点儿落泪,可是心里却是很坚定的,她要和离的。
正在于书燕沉思着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了孩子,正是生哥儿,生哥儿歪着头打量于书燕,于书燕也看着他。
“叔母,你可是不高兴?”
生哥儿忽然这么一问,一双圆圆的黑的像墨似的眼睛看着她,一脸的天真无邪,稚嫩无比。
于书燕看到生哥儿这么一问,收回心神,点了点头,“是啊,叔母不高兴呢。”
生哥儿很快从怀里摸出一颗糖来,很是宝贝的紧,他毫不犹豫的将糖递到于书燕的面前,说道:“那叔母吃糖,这可是我母亲不曾发现的,是银叶姐姐给的。”
于书燕想笑,她在生哥儿面前蹲身,收起生哥儿的糖,说要道谢,于是抱着生哥儿,在他脸颊上吻了一下,生哥儿随即抱住于书燕的脖子,也在她的脸上吻了一下,脸颊上有口水,于书燕忍不住笑了。
“生哥儿最近可有听话?”
于书燕将他抱起,就往前院走去。
“我听话,就是银叶姐姐不怎么带我出去玩,我母亲成日在家里呆着,也不带我出去玩,我想跟叔母去铺里头。”
于书燕一听犹豫了一下,说道:“我且与你母亲说说,想来你母亲会同意的。”
这一下生哥儿高兴了,两人来到史氏面前,史氏对这个四弟妹的感情也是有些复杂,当年怪责了她,事后想一想也觉得自己太过偏激,后来她去了永安寺两年,她又有些过意不去了,到如今四弟对她不仅生疏,甚至对她也是有些埋怨的。
生哥儿粘着四弟妹,她也不阻拦,却是让她带去铺里头了。
于书燕将生哥儿带来了布庄,许三娘极为喜爱,总是要上前抱会儿,又陪着生哥儿上街买吃的,的确比在秦家院里好玩的多。
来铺里买布的夫人们见了,都说这生哥儿长得好,这么小却是聪明的很,对人也挺有礼貌,很得这些夫人们的喜爱,总要逗上一逗。
生哥儿这会儿很听话,坐在小八仙桌前,手里拿着两款糕点正在吃着,一双漆黑的眼睛看着铺里忙碌的于书燕,说道:“叔母,这糕点儿好吃,要不要吃一点。”
于书燕算完帐抬头朝孩子看来一眼,便上前坐下,看着他手中的,指了指,孩子将左手的糕点喂到于书燕的嘴中,还说这糕点他尝过了,最好吃了。
于书燕忍不住好笑,这孩子对她挺好的,似乎在秦家院里,跟她还是最熟悉的。
且不说这铺里头的生意,先说那赵府内,赵夫人得知儿子从任府回来后,便问起任府诗会的事儿,儿子醉了酒,事后醒来也不曾过来报备,赵夫人对儿子的期待很高,他们是商户出身,要是家里能出一个举人就好了,至于之后她倒也不期待,儿子如今怎么说也是个秀才郎,在县学里还挂了名的。


第469章 表妹原来这么有钱
然而赵夫人没有想到儿子又出了门,说是去县学里坐坐,平素可不见这么勤快呢,赵夫人没法,只好将那日一同前去的妾室万氏叫了过来。
万怡在赵夫人身边坐下,一副与婆母拉家常的样子,赵夫人倒也不是不喜欢这个妾室,毕竟也是良家出身,只是她讨厌这妾室的侍宠而娇,竟然还敢派人打听她的形迹了。
赵夫人压着性子问起儿子去主簿府参加晚宴的事儿,万怡不过是陪着吃了一会儿饭,后来因为县学秦教谕的夫人离了席,她们这一群妾室便被赶了出来,她随后陪着那任主簿的妾室一起喝了茶,根本不知道什么,但是她知道婆母想听,于是便添油加醋的说了。
说得赵夫人心情大好,想到上一次买来的十匹布,这位妾室似乎也想要,于是一高兴便说道:“今个儿我带你去于家布庄瞧瞧,给你选两匹好布去。”
赵夫人自是不知道上次儿子寻她讨要的两匹布是给这个妾室的,儿子说是给儿媳妇的,所以她才会毫不犹豫的给了,这会儿瞧着万氏说得她心情好,便发了慈悲。
万氏一听到婆母要带她一同出门,还是去于家布庄亲自挑选布料,高兴坏了,回到小院准备的时候,还叫身边的丫鬟将这个消息传出去。
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正妻的耳中,正妻李氏气得不轻,发了一通火气,却也不敢怎么样,心想着万氏最好别落在自己的手中,她必不会手下留情。
万氏也知道那新布做的衣裳绝不在婆母面前穿,她穿着一身旧衣裳出来,与赵夫人一同坐马车出门,赵夫人瞧着她身上的衣裳,便是摇头,便好心给她买几匹布吧。
赵府的马车到了于家布庄门口,这会儿于书燕与生哥儿正说故事,每次歇晌的时候,生哥儿有些闹腾,于书燕手中有忠叔摘录了百事知的故事,她便拿来讲给生哥儿听,生哥儿听着便能入睡,而且还时不时缠着她讲。
说起这故事,每次于书燕要讲的时候,于家父母也是尖着耳朵听的,这故事当然是新颖又好听,便是许三娘也是听上了瘾。
于书燕这会儿正说着故事,生哥儿也是昏昏入睡,没想晌午了铺里还来了客人。
许三娘出门相迎,就见赵府的马车上下来两人,其中一位年轻的夫人,她怎么瞧着眼熟,许三娘见了,忽然记起来了,这不正是侄女儿。
那赵夫人见到许三娘却是很高兴的,上前便是说道:“今个儿过来看看,想必还有新款了。”
许三娘点头,在赵夫人身边的万怡也认了出来,她一脸惊讶的喊了一声,“二舅娘。”
二舅娘?
赵夫人朝万怡看来一眼,接着又看向许三娘,一时间很是惊讶。
万怡却是将许三娘上下打量一眼,瞧着她一身锦衣加身,什么时候二舅娘穿得这么好了,她的记忆当中,二舅娘都是穿着补丁的衣裳。
这会儿于江全也出来相迎了,这一下万怡认出来,又喊了一声“二舅。”
赵夫人却是面上一喜,试探的问道:“你们是亲戚?”
万怡立即点头,于江全看到侄女儿,便是叫了一声,于是迎着两人进了铺里。
铺里头于书燕拍着生哥儿,生哥儿已经睡着了,她抬头朝门口看去一眼,便看到了赵夫人,以及赵夫人身边的万怡,于书燕皱眉,万怡竟然来了,这一下她便是知道了她是于家布庄的东家后,想必事后大伯和姑母都要知道了。
瞒了这么多年了,想不到还是没能瞒住,再想到大伯娘与她阿奶的性子,她便开始头痛起来。
万怡却是一脸惊讶的看着于书燕,看到她穿的衣裳也是一身锦衣,她呆了呆,接着三步并做两步来到于书燕的身边,问道:“表妹,你们这是……一家人在这儿做工?”
赵夫人一听就不高兴了,这个万氏没眼力见的,于是开了口,“什么做工,这铺子便是于家人开的,你没有看到是于家布庄么?”
万怡听到这儿,脸色大变,她呆呆地看着这铺子里的布料,“我以为……我以为是同姓的人开的布庄,我从来没有想过。”
谁能想到猎户出身的二舅忽然有一天会做生意了,还有了做生意的本钱,这于家布庄可是在城里好几年了,远近闻名,算起来这生意相当好赚啊。
万怡再看于书燕,眸里神色不明,很是复杂。
于书燕却是没有理她,反而来到赵夫人身边,拿出新布版,赵夫人便翻看起来,于书燕与赵夫人说着这一批新布的好处,又说是今年京城里也流行的纹路和花样,赵夫人高兴坏了。
她拿着布牌不放手了,原本只想买两三匹打发一下万氏,没成想转眼又挑选了上十匹。
万怡却是全程愣愣地看着,忽然面上一喜,起身来到许三娘身边,甜甜的喊了一声二舅娘,又与许三娘拉起了家常。
赵夫人选好了布,放下布版,就看到了万氏与许氏说着话儿,这两家的确是亲戚,她先前怎么不知道,毕竟他们赵家还与于家有生意上的往来,而且赵夫人也是知道的,这于氏可不得了,短短几年间,在四处开了粮铺和布庄,又开了客栈,眼下虽不及他们赵家家底深,但却是挺会赚钱的,想来过不了几年,必不比他们赵家差。
而且这粮食生意本来就好赚,对方顾及着他们在庾县几家的利益,于家的粮铺是不曾在庾县开设的。
赵夫人瞧着万氏的这一层关系,计上心来,万氏倒是成了他们赵家的宝贝了,想来借着这一层亲戚关系,以后也好行事,比如可以在于家这儿多拿些粮食去卖,他们赵家还可以运往别处,这市场的生意可大了,只要有货还是挺好卖的。
于书燕自是不知道赵夫人的想法,看到万怡如今的热络劲,再想起在任府时逼着她去换衣裳的高傲模样,她便不知道怎么说她好了,以前万家恨不能与他们于家撇清关系,生怕于家拖了后腿,如今见他们于家有了铺子做了生意有钱了,立即就过来套近乎了。


第470章 开始筹谋周寅回京
于书燕忍不住想笑,想到以后还得大伯娘和阿奶给缠着,她便对眼前的万怡更是讨厌起来。
送赵夫人和万怡终于上了马车,于书燕回头却是叮嘱父母,不必与万怡亲近,她必有所谋,还是划清界限,以后与赵家也好做生意。
于江全夫妻刚才还在疑惑为何这个侄女儿这么亲近了,虽说小时候也只来过于家院里几次,而且于宝莲对他们也是生疏的很,于江全有时候还是在乎这亲情的,也不是说断便能断的,一时间对这个侄女的热情反而应付不来了。
于书燕的话让两人也醒悟过来,女儿说的对,赵家与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也不能因为侄女儿就有什么不一样的,毕竟也没有什么亲情。
然而万府马车上,赵夫人再看万氏却是越看越是喜爱,有了这一层关系,不管亲不亲近,她都好说话些,下一批粮食她便想多拿一点儿货,以后去于家布庄买布也能得个好价钱。
赵夫人一高兴便拿出三匹好布给了万氏,并说道:“早知道你与于东家是亲戚关系,也不至于冷落了你,回去后便将你提为贵妾,儿子的后院我还是能做主的。”
万氏一听高兴坏了,连忙道谢,跟赵夫人也越发的亲近起来,只是内心却不是滋味儿,想不到二舅一家在城里开铺做生意了,亏得大舅一家还在村里头苦苦挣扎,外婆还过着苦日子,她一定要将这事儿告诉大舅去。
二舅家里有了钱,大舅自然也得给些的,至少得将外公外婆养在身边孝顺才是,只是令万怡嫉妒的是,表妹到底是哪来的本钱开的铺子,还有她是怎么能出来开铺子的,今个儿看到她哄着一个孩子入睡,莫不是她的儿子?
想她自己也有二十了,却不曾有孕,一直是她担忧的事,若不能生个孩子傍身,就算将她提为贵妾又如何,将来失了宠,没有了丈夫的疼爱,她年老色驰,便在赵府呆不下去了。
万怡想到这儿,又是嫉妒的要命,这个表妹倒是好命,不仅嫁得好,还如此有钱,如今竟然还有一个人这么大的儿子了,当真是样样都比她好。
于书燕自是不知道万氏的想法,当然她也不在乎,她眼下就等着不久后会来闹的大伯娘他们,到时她得想个法子应付才是。
傍晚于书燕将生哥儿带了回来,生哥儿今个儿跟着去铺子,当真高兴的不行,果然还是跟着叔母出门好玩,又有好吃的,还有好听的故事。
史氏问起儿子,得知儿子今个儿过得挺好的,便也放心了,想到儿子那贪玩的劲儿,她便好笑,既然他亲近四弟妹,那就多去几次吧,当初生哥儿捐了菩萨也是这个叔母帮的忙。
生哥儿说着铺里的好玩之处,旁边坐着的毛氏听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她在院里头陪着生哥儿时间最久了,这两年里生哥儿长大了也不记得一岁时的事情,没想才几日光景,孩子反而亲近四弟妹而不亲近她了。
生哥儿越是这样,毛氏越发不喜,孩子不亲近她,她心情也不太好,自己一直不曾有孕,是毛氏心头的痛,她明明求过永安寺的签,说她有孩子缘的,可是肚皮却是不争气,都说永安寺灵验,在生哥儿身上便是这样,为何她却不灵验了呢?
毛氏看着生哥儿,眼神愣住,史氏瞧着毛氏不对劲,便起身抱走了生哥儿。
吕氏从厨房里出来,看着史氏将生哥儿抱去了后院,刚才史氏与孩子说的话她自是也听到了,她下意识的摸向自己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这让吕氏也很是难过。
于书燕回到屋里,她拿出摘抄的故事,翻到了最后,是一篇写孝子救母的故事,这书上的故事,东风戏班大多有排练,甚至如今要出门表演,随时能捏出一个故事来,戏班也扩大了,里头的名角儿不只一两个。
在整个巴东郡来说,东风戏班极为出名,却因为于书燕没有发话,他们也不敢离开巴东郡,旁边几郡偶有去表演,都是落得一个好名声。
于书燕却是坐在书桌前沉思,她已经磨好了墨,想了好一会儿便抬笔在故事书后头再加一篇,却是讲一桩风花雪月的故事。
这种爱情故事市面上的话本子不少,但是她讲的这个故事却是不同的,那故事里头,讲的是一位贵人与一位小家璧玉的少女之间的故事。
只是这两人相遇的场面与相恋的过程,有些人看了必会觉得眼熟了,毕竟这故事写的正是当今圣上与阮贵妃之间的事迹,前一世阮贵妃没了后,官家难过了好几年,而且民间也流传着这一位深情帝王的故事。
于书燕将故事写完,接着又写下下一个故事的标题,却是继母虐子的故事。
自然那寓意便是说周寅了,二哥在庾县呆了这么多年,尤其是永安寺的两年,感觉他受了寺里住持的影响,生了别想的想法,与以前完全不同了。
于书燕担心二哥周寅失了斗志,跟前一世的轨迹不同,她这一世救下了他,发生了改变,他没有回京,所以保住了性命,她怕有变数,毕竟所有有变数的事最后都回到了原点,周寅如今留住了性命,不代表着以后也能平安。
所以她才想出这样一个法子来的,当初找到东风戏班和百事知突然生出的想法,经过两年时光,她深思熟虑了一番,只觉得这个法子将周寅送去京城才是最安全的手法。
她只写下标题,至于故事情节得好好酝酿一下,她要通过三个故事,传得人尽皆知,只有知道的人才会去考虑这故事的前因后果,比如若是传到官家的耳中后,他必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
于书燕想到这儿,心情大好,收了笔墨,也到了该吃晚饭的时候了。
秦楚又回来晚了,想必也不会吃晚饭了,这会儿秦家人聚在一起吃着饭,到了各自洗漱后回房了,秦楚才回来的,身上有酒味,想必又出去喝酒了,也不知道这杜才子什么时候离开庾县,还秦楚一个安宁。


第471章 去风月馆
这种贵公子就是这样花天酒地,所谓游学,也无非是出门吃喝玩乐,于书燕想起上一次任府酒宴,她就越发的郁闷。
于书燕扶着秦楚入屋,不由问他,“今个儿又是在哪儿吃酒。”
秦楚却是看着于书燕,忽然开口说道:“三年,这三年还没过去,没成想不过两年,他们都来了,还是相遇了。”
于书燕疑惑不解,秦楚说的什么话呢?她怎么听不懂,可是看秦楚的眼神,就觉得他心事沉沉,于是试探的问道:“秦楚,你是不是担心会试?”
秦楚点了点头,“杜志渊很有才。”
两位新科状元同年出士,谁中了状元,另一人的命运便改变了。
于书燕自是盼着秦楚中状元,看到秦楚最近忧心重重的,她担心秦楚失了斗志,于是劝慰道:“你一定能金榜题名的,我信你。”
秦楚听到媳妇儿这话,却是笑了笑,他伸手摸了摸媳妇的脸,拉着她坐在自己的身边,“我并不担心这个,我虽然有心出士,但我更看重家人,我更希望与你一起平安到老,一起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么?她自是也想的,可是明显的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世发生的事情,这一世仍然在发生着,除了一些小事因为她的重生而刻意改变了外,便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她将来的下场想来也不会改变,虽说这一世秦楚不愿意去会试,会晚上三年,但她还是担心这件事一定还会再来。
于书燕呆呆地看着秦楚,接着捧起他的脸,吻了吻他的唇,她很眷念秦楚的温柔,这几年着实给了她安稳的几年,可惜了。
于书燕松开他,却转身出门打热水去了,服侍秦楚睡下,于书燕大半夜都没有睡着。
去祥瑞客栈看看帐目,看看最近的生意如何,只是于书燕和周寅才到街头,便看到不少街坊往城南的方向涌入,还有人议论着,说是城中新开的风月馆里来了一位京城的名伎,此女在京城极为出名,不仅懂得诗词歌赋,还很神秘。
但凡想要一睹芳容的客人,必定有学识的,此女琴棋书画皆为一流,她会每隔一段时间出一副对联,对上了的才能为入幕之宾,却也只是卖艺不卖身,能与她相见的多是才识之士,自是有礼貌。
于书燕听到后,脸色便不好看了,她立即叫石泉停车,下去打探一下那风月馆的来头,看看那风月馆里来的是什么人物,竟是如此神秘。
这庾县一个小小县城, 她一个京城出名的名伎却来了庾县,也太离谱了。
于书燕坐在那儿,脸色很差,她听到京城名伎便想到不少前尘往事。
周寅却是看向她,自永安寺回来后,周寅一身白衣,似乎看破红尘,像当初于书燕初从永安寺回来时一样,她才知道当初秦楚看到她那模样时非要她换上颜色鲜艳的衣裳过来。
“庾县风月馆,我前几日去过。”
“二哥你去过?”
于书燕刚才还在想着二哥再这样下去要做那尘世外的人了,这会儿听到这话,她忍不住想笑,是她想多了,竟然还去过那样的地方。
周寅点头,“不仅去过,也看过那两幅对联,很有才气的女子,我也没能对出来。”
周寅一脸的轻松,但明显的他很赏识这样的女子。
于书燕却是一脸的郁闷,“二哥可是想见那位神秘的京城名伎?”
周寅挑眉,怎么瞧着她像是吃醋的样子,周寅扬起唇角,“一般正常男人都会想见,毕竟她与别的女子不同,不仅有才气,也很高傲,男人都喜欢征服女人。”
于书燕听后冷哼一声,“果然全都是一个样。”
周寅却是带着诱惑的问道:“要不,我带你去见识一下。”
于书燕心动,她也好奇啊,而且京城来的。
“我扮成男装?”
于书燕试探的问。
周寅点头,他这是真的要带她去呢?
待石泉回来,已经打听到了,在城中刚开张没几月的一间风月馆,便有这么一位京城来的女子,才智双全,如今风月馆成了庾县的会诗楼,那些才子都爱去,虽说上联出了快半个月了也没有对出来,令这庾县的才子们都很郁闷,都在奔走相告,甚至连着福城的才子都来了。
于书燕听后更是心动,于是看向周寅,周寅却是心照不宣的点头。
于书燕不打算去祥瑞客栈看账本了,却是叫石泉将马车赶回去,回到于家院内,于书燕再从内室出来,已经是一身男装的少年郎,身姿不高,却是稚嫩无比,一袭紫衣袍服,模样可爱又俊郎,石泉见了,忍不住惊呼,“燕子,你穿成这样打算去哪儿?”
于书燕打开折扇,说道:“走,去一趟风月馆。”
石泉惊呼,“那儿可是男子出入之地。”
“那又如何,我跟二哥去,二哥同意了的。”
于书燕怕石泉再制止,便将周寅拉出来,周寅一袭白衣早已经站在廊下等着了,听到两人的话,唇角上扬,便直接朝院外走去。
石泉不得不跟着一同出来,三人再次上了马车,却是往城中的风月馆去了。
新开张没几月的风月馆没成想是整个庾县最热闹的地方,于书燕的马车才到风月馆外,便见馆前已经围满了人,原来这副对联已经贴出来了。
半个月了,整个庾县的才子被一位女子给难住了,整个庾县的男人都觉得没有面子,这些贫寒出身的才子也会过来打探,就想知道谁能对出来。
人群中有人说道:“怎么不叫县学里的教谕大人上前一对,秦公子之人和可是众所周知的,想必只要秦公子出手,必能挽回颜面。”
于书燕刚要下马车的动作一停,尖着耳朵继续听,就见又有人说道:“听说秦公子也来风月馆喝过两次酒了,并没有对出来。”
“啊?不会吧,秦公子可是咱们整个巴东郡的希望,便是秦公子也对不出来?那可如何是好?”
于书燕下了马车,周寅却在前头领路,于书燕看到周寅熟悉的入了门,便直接往楼上去,她就知道,他也必定是来过几回了,这么熟悉,绝不是一两次的模样。


第472章 果然费钱
周寅上了二楼,却并不是去包房,而是来到会诗馆的二楼大厅,这儿由屏风隔开,已经有几桌才子坐在一起吃喝,聊着那对联的事。
于书燕跟着周寅在一张屏风后落座,这儿雅座小些,三人倒是足够。
风月馆的伙计问三位要喝什么酒,于书燕正要说是果酒,周寅便先开口,“来一壶雨前龙井。”
于书燕松了口气,不过又有些好奇起来,这风月馆果然不同,以前的庾县可吃不到雨前龙井,茶也绝没有好茶。
周寅接着说道:“将你们这儿所有招牌菜还有点心都送上来。”
那伙计的发觉是一位有钱的富人,立即含笑应下,手脚麻利的去了。
于书燕起身来到窗户边,看到窗户外能看到二楼的花园,此时花园里传来琴音,于书燕听到这空灵的琴音,也不免听呆了。
她站在窗户边听了好半晌,直到琴音停了,她才回过神来,却发现先来的两桌客人也站在窗边听琴音。
其中一人说道:“这位神秘的美人每日弹琴三次,若没有遇上便是听不到了,瞧着那假山流水后似有竹院,莫不是美人儿住在那竹院里,如此诗情画意之地,又有这么优美的琴音相伴,当真是难觅佳人一聚,便是短寿几年也愿意了。”
另一位才子却是笑道:“想不到兄台如此着急呢,不用急,佳人尚有约,只须对上那下联即可。”
两人却是相视一笑,想来对不上了。
于书燕回身看向周寅,在他身边坐下,忽然露出一脸的讨好,很是狗腿的说道:“二哥,你可有法子将对联对上?”
周寅却是掀眸看她,看到她一脸期待的样子,他颇有些无奈,说道:“你同为女子,为何一定要见这位美人?”
“我也好奇啦,从京城来的,想要见见长什么模样。”
于书燕一脸好奇的模样,周寅却是端直的坐在那儿,手指在桌上敲了一下,于书燕立即反应过来,很狗腿的为周寅倒了茶水。
“所以二哥是知道下联的了?”
周寅拿起茶杯喝茶,然后说他不会。
于书燕呆了呆,她不信,二哥可是鬼才,惊才绝绝的七皇子,凭着自学成才的医书,便能有了这易容术。
于书燕拿起糕点气呼呼的吃了起来,周寅看她不说话,便逗她说话,“这糕点可好吃?”
“哼。”
于书燕别过头去,耳朵却尖着听,周寅却是低低一笑,将那盘红烧肉端到于书燕的面前,说道:“京城里的口味,妹妹且尝尝。”
合着连菜也是京城风味?于书燕立即上前夹来吃,吃了一口,双眸一亮,还当真是京城里的口味,不过她越发的好奇起来,这位名伎到底是谁呢?不会正是她想到的那一人吧?
周寅便在这时开口,“其实我有下联,上联说的其是是一个故事,是说京城一对乞丐父子的故事。”
“乞丐父子?”
于书燕再想起那上联,她恍然大悟,她想起来了,那一对乞丐父子的故事在京城可是家喻户晓的,当年官家还在潜邸之时,曾遭人暗杀,被两位乞丐所救。
而那位乞丐父亲为了救官家也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他拦住了刺客,将刺客骗走了,走了后不曾回来,待官家平安后,再派人去寻,死在了阴沟里,被大卸八块,想来这些刺客被看着老实的乞丐给骗了生了大气。
也因为这样而救了官家一命,事后乞丐的儿子一生衣食无忧,然而此事却在京城流传下来,成为佳话。
她先前还觉得奇怪那上联中为何要写上姓氏,读起来通畅,但是却很奇怪,明明看懂了内容,却有些不知出处,被周寅一提醒,她就想起来了。
周寅却是说道:“妹妹,你有所不知,此人来历有疑,我若是对出来,恐对我不利,毕竟庾县里去过京城的没有几个,我……我当年也是经过京城时听到的。”
于书燕明显的看到周寅想在她面前掩瞒身份的意思,她自是也不点破,只是周寅说的对,这些人来庾县莫不是在打探七皇子的下落不成?可是细细想想又有些不像。
于书燕看着周寅,她也不再坚持。
三人在风月馆里坐了一日,除了听了两次琴,便是看到了花园的一角,越发的显得神秘无比。
除了这些,风月馆里的女子才艺双全,个个都长得美貌,她们出来卖艺,倒也怪不得这些才子们愿意来这儿寻乐了。
傍晚回去,由于天色还早,于书燕便回了于家院,周寅回屋去了,于书燕却想看看石泉练字练得怎么样,两人来到书房,于书燕坐在石泉身边,看着他练字。
于书燕发现石泉眼下的字迹果然有神韵,只是也是越来越像秦楚的字了,她抚额,说道:“为何没有用二哥的字帖?”
不然他们两人的字都学的秦楚的,二哥的字帖多好,刚劲有力,还是鼎鼎有名的七皇子亲自教出来的,想想就是一件乐事。
石泉却是头也没有抬的说道:“被秦楚给烧了。”
“啊?你的意思是秦楚将二哥的字帖给烧了?”
于书燕一脸不敢置信的看着她。
石泉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