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家媳妇日常-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福娘对此事的态度,就是装作不知道。
  因为,哭灵结束后。
  永和帝给徐皇后亲手写了祭文,并且上了谥号。
  “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福娘头一回,看着这谥号时,还真是吃一惊。真够长的。
  当然,简称就是仁孝皇后。
  仁,对于女子而言,自然是美谥。至于称赞其孝,更是大大的美谥。
  只是,这些美誉又如何呢?
  福娘头感叹,她的婆母徐皇后终归是不在了。
  皇家的后果,又要有波澜了。至少,福娘瞧着黄淑妃、吕贤妃,这二位妃位的娘娘,就是更自有些小动作了。
  只不过,许是因为永和帝的态度不明确,二人还不敢太张扬罢了。
  等着这一场国母的葬礼结束时。
  永和三年,也是到了尾声啊。
  永和三年过去了,迎来了永和四年。
  元月。
  这一个元宵节,皇宫还算得热闹。
  当然,永和帝的态度,就是小办一回。并不太张扬。而且,那宴席上的席面,嗯,也是尽来素食。
  当然,不是主办了宴会的福娘吝啬,而是这乃帝王的吩咐。
  是的,后宫如今的真正管事人,不是黄淑妃,也不是吕贤妃。而是堂堂大皇子妃福娘,两位妃位娘娘,是给福娘当了副手。
  这事情说起来……
  福娘也是炯炯的。
  可福娘已经品出一点味儿来了。
  元宵节晚上。
  宫中的烟花,甚美。
  在宫宴结束后,福娘和夫君领着儿女们一起回了元熙殿。
  这时候,福娘没什么睡意,精神头好着呢。
  在花厅内,孩子们一个个全让福娘打发去歇息了。此刻,福娘与夫君独处时,福娘问道:“五郎,你觉得父皇是不是有意立你为太子了?”
  福娘这一话,朱高熙听后,是吃一惊。
  然后,朱高熙也愣神了一下。良久后,朱高熙回道:“也许你是对的,福娘,我思索了近日父皇的态度,似乎有这么一丝的苗头。”
  福娘的脸上,有了喜色。
  “这般说来,五郎,你熬出头了吗?”
  福娘泪流了出来。
  “哭什么?这应该是好事儿。”
  朱高熙伸手,是给福娘擦了泪水。
  “我是喜极而泣。”
  福娘是笑说道。
  “多久了,你终于是让父皇对眼儿了。如今,你是真正让父皇欣赏起来,我这也是为你高兴,为你开心。”福娘笑说了此话道。
  朱高熙伸手,搂紧了福娘在怀中。
  “也是辛苦你了。”
  朱高熙自然知道的,其实,妻子也是为他做了许多事情的。
  “我没你在外面奔波来得辛苦。再则,我也是乐意照顾了你和孩子们的。当一个贤妻良母啊,我可是得更多向母后学习。”
  福娘刚说了这话时,又是沉默了。
  朱高熙的目光,也是悠远了起来。
  这时候,夫妻二人松了拥抱。他们彼此靠近坐着。都没有说话,就是这般静静坐着。
  良久后,朱高熙才道:“母后,在天有灵,定然也是盼望着,我等都是好好的。只是近日来,我发现父皇有些变了。”
  “你担心什么吗?”福娘听出来了,夫君口气里的担忧。
  “母后不在了,父皇的脾气更暴燥了许多。”朱高熙叹一声,说道:“今年有人冒范了龙颜,让父皇大怒。有人下狱了。”
  “怎么会?”
  “今天可是元月正朔,是元宵节。”福娘吃惊。
  “是啊,这等日子,不宜见血。所以,父皇只是发话,让暂时关押。可放出来的时间,只字不提。而那狱中是个什么情况?那官员入牢狱后,怕是前途多半没了。”朱高熙苦笑了一下子。
  “究竟为什么事情?”
  福娘问道。
  朱高熙淡淡的说道:“北面的胡人想议和,想开边市。这本来倒无妨。只是……”
  “有人暗中走私了铁器。那下牢狱的官员,与此事有关连。”朱高熙详细解释了一翻,道:“有官员上折子奏报了此事,人证物证皆在。”
  “按说,以父皇以往的性子,肯定是暂时压下。让拱卫司查核后,再是拘捕归案。这一回,居然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之怒,不像是父皇以往的作风。”
  朱高熙的意思,福娘有些听明白了。
  福娘说道:“莫担心了。”
  “父皇是英明之君,一切行事,自然有父皇的深意。”
  福娘这般劝解了话道。
  “但愿是我太笨,没看出来吧。”
  朱高熙也是借坡下了道儿,顺着了妻子的话。
  夫妻二人又是聊了许久。然后,自然是回屋歇息了。不过,夫妻二人没睡了一起,他们是分房而睡。
  因为,朱高熙、福娘夫妻在为徐皇后守孝。
  这守孝之时,自然是还是夫妻各睡各屋的。
  晚间。
  福娘躺在了榻上,静静的想着一些事情。然后,她发现,她没了半点儿的睡意。
  这时候,福娘觉得,被窝有些凉凉的。哪怕过了这些日子,可她还是不习惯啊。毕竟,以前,他们夫妻总是一起的。
  最后,究竟什么时候睡着的?
  福娘不知道。
  只是迷糊了,还是睡着了。
  次日。
  元晸殿、元孜殿的两位妯娌来了福娘这儿窜门。
  福娘瞧得出来,两位妯娌来她这儿啊,怕是有话想讲的。福娘也是顺了她们的心意,就是请妯娌们吃茶。
  妯娌们一起吃茶,就是聊了家常事情嘛。
  “还是大嫂这儿的茶好。”
  二皇子妃解氏笑道:“喝了嘴里,特别是的觉得香。”
  “二嫂这话合我心意,我也是觉得,大嫂这儿的茶特别的有味儿。”三皇子妃齐氏也是这般笑着说了话道。
  要说,这三个妯娌里,哪个对于徐皇后的过逝,最是淡然的话。
  那么,必然得说了三皇子妃齐氏。
  在徐皇后过逝前,徐皇后是让徐嬷嬷专门暗中透了话儿三皇子妃齐氏,那里面敲打的意思够明白了。
  当然,三皇子妃齐氏也是心虚的。
  因为,三皇子妃齐氏已经听出了某些话,她明白了,她的婆母徐皇后定然是知道了,那元孜殿的全庶妃过逝,就是她这个三儿媳妇的手笔。
  也因为如此,徐皇后去逝消息,刚到元孜殿时。
  三皇子妃齐氏先是松了一口气。毕竟,徐皇后没了,那么,全庶妃的事情,自然就是风平浪静了。至于皇孙朱瞻智?
  这个皇孙如今养在了三皇子妃齐氏的跟前。
  齐氏这位嫡母有信心,给嫡子朱瞻礼将来养出来一个好帮手的。


第228章 
  两位妯娌的话; 福娘也就是听听。若她真信了; 才是怪事儿。
  在福娘看来; 无事不登三宝。
  特别是她在父皇永和帝的吩咐下,接手了后宫的宫务后,嗯,可以说,实际成为了整个后宫的掌管者后。
  这福娘是真忙碌的人。
  当然; 福娘没什么野心,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她就是萧随曹规,随了婆母徐皇后当年的宫规办事。
  当年是什么法子,什么规距; 如今嘛还是如此。
  福娘有自知之明的。她如今什么身份?一个大皇子妃,还不是太子妃呢,名不正言不顺; 有些事情还是谨慎些的好。
  这不,特别是福娘得到了永和帝的看重,给了后宫的宫务管理权后。也是因为这一份差事落了头顶; 福娘才是觉得永和帝是不是有意要立了她的夫君为太子呢?
  当然,也因为这一份差事,福娘和两个妯娌之间; 貌似有些不能言明的隔核了。
  “二弟妹、三弟妹说笑了。我这茶; 与你们喝的茶都是皇家的贡茶,一样的茶,除了煮茶的人不同外; 其它皆是相同的。”
  “若是两位弟妹觉得的好,许是宫人的手艺不同。”
  福娘说完后,还是笑了笑。
  这时候,三个妯娌之间就是闲聊了一些话。彼此之间的谈话,自然是转绕了在南书房进学的儿子们。
  说起来。
  目前在南书房里,福娘的子嗣最多,她四个儿子瞻元、瞻亨、瞻利、瞻贞,可都是皇家的读书郎。
  至于二弟妹解氏?
  这一位进学的是她名下的嫡子,当然,是养子,朱瞻仁的生母可是朱高晸的继室小张氏。至于三弟妹齐氏,嗯,这一位倒有一个亲生儿子朱瞻礼是在南书房里进学。
  “大嫂,你可听说了,朝廷有意南征?”
  二皇子妃解氏突然问了这么一句话道。
  福娘听了这话后,是愣了一下。咦,前面朝廷不是在闹腾,说什么北面胡人那儿有官商勾结贩卖了铁器之类的国之重器吗?
  这时候,是冷兵器时代。
  这打仗的武器,自然就是铁锻炼而成的。
  至于钢什么的,那简直是稀罕物。
  “南征?我不太清楚这事情。二弟妹你清楚我的,我不爱管了朝堂的事情。”福娘脸上带着笑容,便是诚恳的回了此话道。
  当然,福娘不是真不管,而是她还真没听说了南征的事情。
  “二弟妹你怎么突然提了此事,莫不成有什么关连吗?”福娘挺奇怪,这事情跟二弟妹解氏有什么关系?
  二皇子妃解氏的目光是转向了三皇子妃齐氏,这两位妯娌是相互对望了一眼后。两人是齐齐叹了一声。
  三皇子妃齐氏说道:“南征多大的功劳啊?夫君是有意想请旨随军南征的。”
  “我也中听了夫君有这意思,这不是想跟大嫂求证一下。”二皇子妃解氏也是说了这话头。这时候,福娘倒是愰然大悟了。
  两位妯娌莫不成以为,她家夫君朱高熙也是想争一争南征的随军统帅位置不成?
  就福娘的认识中,她家夫君是一个喜文不喜武,哪怕学了武功呢?也就是锻炼一下身体。真是指望了朱高熙这位皇子去打仗?
  福娘是不信任的。
  因为,她的夫君自己都是私下里承认过,没什么指挥战争的天赋。
  “未曾听夫君提起过此事。今个儿不听了两位弟妹的话,我还不知晓呢。”福娘说了此话后,望着两位妯娌,问道:“倒是二弟、三弟有心南征,还真是有志气,一心一意为父皇分忧解难啊。”
  “二位弟妹可是舍不得夫君去建功立业了?”福娘嘴里是这般笑问了话。
  心里头福娘在盘算了。这中间对她和夫君,以及儿子们会有什么影响吗?
  福娘觉得,她也许应该好好的跟夫君聊一聊啊。
  最终,这一场三个妯娌间的谈话,最后,还是歪了楼。又是转到了儿女们的身上,当然,免不了又是谈了些家常事情。
  毕竟,妯娌三人也是清楚的。朝堂大事,她们这等皇家的媳妇,还真是做不了什么主的。至多,就是对自家夫君提了建议,最后的结果还是听天由命。
  当晚。
  元熙殿。
  在一家人聊了聊一些当天的趣事儿后。
  福娘的四个儿子回各屋去歇息了。福娘和夫君留在了花厅里,夫妻谈心。
  至于小女儿如意,这小婴儿早是睡得香甜了。
  这会儿,夫妻二人没留了侍候的人,自然是夫妻独处着。福娘也不隐瞒什么,把白天里她与妯娌们的谈话讲了一遍。
  朱高熙听后,自嘲的一笑。
  “看来,二弟、三弟是不甘心啊。”朱高熙讲了此话。
  “五郎,此话如何说来?莫不成里面有隐情?”福娘望着夫君朱高熙神情上的自嘲笑意,忍不住关心的问了话。
  朱高熙摆开着手中的茶杯,慢慢的说道:“就像你讲的,福娘,我这些日子也琢磨了出来。也许父皇在最后的考量了。而且,从某些事情上,我已经看得出来,父皇有意立我为太子了。只是,如今还是没有公开罢了。”
  “真的?”
  福娘惊喜的问道:“父皇真愿意立你为太子了?太好了,这说明五郎你在父皇的眼中,是一个担得起家国天下的优秀继承人了。”
  “父皇这是准备承认你这个嫡长子的正统继承身份。”福娘是真为夫君高兴的。
  因为,她的夫君是嫡长子,按着儒家的继承法,本来就应该是天然的继承人。如果真是在夺嫡之中失败了,将来在新君上位后,那日子可不会好过啊。
  “父皇已经提议了,今年春耕,顺天府要开始推广了蕃薯。而我就是这项差事的总负责人。至于瞻元这孩子,父皇也提了话,说瞻元身为嫡长孙,不能只专注于读书。这一回我办差,瞻元随我身边,由和教导一些实务政事。”朱高熙说这等话时,眼神是明亮的。
  这时候的朱高熙浑身上下,都透着一种干劲十足的味道。
  “我当时就听出来了,父皇不光是对我另眼相待了,就是瞻元这个嫡长孙的位置,也是让父皇表示了出来。”
  朱高熙说这话地,乐呵呵着。
  毕竟,这些年了,朱高熙多少次努力办好差事,就是想在父皇面前求了表面。他是儿子,他的父皇是天下有为的明君。
  没哪个当儿子的,不想自己伟岸的父亲夸一夸自己的。
  这种肯定,是一种对朱高熙而言,最大的认同啊。
  “五郎,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成功的。如今,果然不出所料,你得到了父皇的肯定。你将来必然能成为了一位不逊色于父皇的明君英主。”
  福娘在夸赞了她的夫君。
  事实上,福娘发现,她的夫君朱高熙是一个暗暗自卑的人。很不可思议啊,堂堂的皇嗣,如今的大皇子朱高熙居然是一个心头暗暗自卑的人。
  但是,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
  福娘也是在成婚后,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这些年来,她从不说哪儿夫君不够好。她只说,她的夫君在一直进步。
  人嘛,只要进步,一定越来越好。
  至于不够好的地方,那也是努力不够。努力够了,一定更好。
  夸赞什么的?不花了一毛钱,福娘绝对能不用脸的尽数儿,往自己的夫君朱高熙身上堆了。
  “我会努力的。”
  “我会向父皇证明了,父皇选择我这个儿子做为继承人,一定没错的。”
  朱高熙说了这话后,望向了福娘。
  这时候,朱高熙眼光是温情脉脉。他伸手,搂了福娘在怀中。这时候,虽然还在孝期里,夫妻二人只是纯纯的精神上的恋爱法。
  不过,这等温情,也是人歇息时,心灵最好的港弯啊。
  当然,夫妻二人谈话,歪楼歪远了。
  尔后,在夫妻二人都是松开了对方后。朱高熙才是笑道:“南征的事情,这朝堂上是提了。其实,二弟、三弟也应该是看出来了父皇的倾向。所以,他们应该想挣得功劳,在父皇面前好好表现。”
  “三弟也许想有功劳,得了更好的藩地。”
  “至于二弟,我觉得他应该是在找法子表现自己。他应该非常不甘心。”朱高熙说这话时,也是有些戚戚然。
  朱高熙自然清楚着。
  他的二弟朱高晸应该真不甘心的。毕竟,他的二弟对于东宫的储君之位,一直是视为囊中之物的。
  当然,前题是扳倒了他这位兄长。
  朱高熙的本事,自认为是不高的。所以,朱高熙的性格就是够稳重,当然,也可以说够保守。这些年来。
  朱高熙行事,就是踏踏实实。
  这样的朱高熙功劳是没多少的。不过,苦劳还是有的。
  当然,这样的坏处,就是不够显现了来的才干。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不容易让人抓住了小辫子。也不容易招来了大大的麻烦。
  若有小问题,凭着朱高熙的身份容易解决的。
  于是,朱高熙这些年来,那就是表现出来了一个守成之君的性格。开拓,他没份儿,守一份家业还是可以的。


第229章 
  南征。
  自然是因为南边不太平了。
  当然; 这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 对于庞大的大周朝而言; 南边的事情在朝堂上的重臣们眼中就是次要问题。
  真正的大事儿,应该是正国本,立太子。
  是的。
  最近的朝堂上刮起了一阵立太子的风潮。这风到底从哪儿起来,如今有门道的人都知道。这风啊,是从言官那头刮起来的。
  当然; 出头的人更简单,是一位永和二年新登科的进士。
  至于这位进士背后有谁?
  嗯。人人都清楚。
  这位进士是徐氏一族的女婿。这背后自然就是徐皇后的家族。是皇帝的岳父家。要说,这中间没永和帝的意思,朝臣是不信的。
  燕京、皇宫。
  御书房内。
  永和帝正在批奏章; 至于他的御案前面,是立了三位皇子。朱高熙、朱高晸、朱高孜三兄弟,皆在这儿立着; 似乎在等待了永和帝的一声吩咐。
  事实上是永和帝把儿子们晾那儿,一直没给了一个准话儿。
  过了多久?
  许是许久吧。
  永和帝批完了奏章后,才是搁了笔。
  这时候; 永和帝端了御案上的茶盏,小小的饮了一口,再度搁回了茶盏后。永和帝说道:“高晸、高孜; 你们兄弟二人都有意南征?”
  “回父皇; 儿臣自请南征。”
  “儿臣亦是。”
  朱高晸、朱高孜兄弟是一前一后,都是表了态度。
  永和帝听了这等话,把目光转向了长子。永和帝又问道:“对于你两个弟弟的意愿; 高熙你如何看?”
  “二弟、三弟好勇尚武,实乃我皇家的好男儿。”朱高熙说了这一话后,恭敬的继续回道:“儿臣以为,一切唯听父皇圣裁。”
  “当然,儿臣也有一点点的浅见。”朱高熙表了态度后,说了自己的看法,朱高熙道:“父皇,儿臣以为,南征之事,不可草率。南边山林之地,瘴气迷漫,大军征伐前,还需要更加详细的探查清楚南藩小国的情况。若能多得当地的助力,想来征伐一事,更为妥当一些。”
  “至于是征是伐?全由父皇一意圣裁。二弟、三弟若愿随军南征,当为我皇家表率,此乃佳誉美谈。”
  朱高熙的态度就是朱高晸愿意去,当然好。朱高孜愿意去,更好了。
  两个弟弟一心想立功劳。
  可问题是他父皇怎么想?
  朱高熙想表现出来的,只是一个兄长的态度。他这个兄长啊,一定是支持了弟弟意愿的。
  “是吗?”
  永和帝淡淡的说了两字。
  “南方夏秋两季,皆是雨季绵绵。唯有春冬两季,才合适大军征战。这大军南下,非是一时之功。此事,还是再议吧。”
  永和帝最终,和了稀泥。
  显然,永和帝对于南边的小藩国在边境招惹来的麻烦,还是暂时准备按下不提的。
  至于心头的火,永和帝还是要出一出的。
  不过,不是现在。
  帝王一怒,兴兵伐之,可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永和帝自己也是战上场挣得了许多功劳的帝王。对于草原,永和帝和他的军队是熟悉的。可南边?
  南边就未必了。
  大周朝,天下十三州。
  南北的风土人情是不同的。南北的气候更是不同的。
  大军打仗又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成的事情。没把握前,永和帝自然不会轻易的开了战端。就是要打,也得让手下的拱卫司出动,把情况摸清楚了再谈。
  大军不动,情报先行。
  永和四年。
  春。
  三月三,风光秀美时。
  永和帝这一天没在燕京城的皇宫中。
  这一位帝王去了城外的灵谷寺。
  寺里的道衍和尚接风了帝王的到来。永和帝在灵谷寺中,给佛主上了香。然后,就是由得道衍和尚陪着用了斋饭。
  饭后。
  饮茶之时。
  禅室之内。这宾主二人静座着。
  檀香袅袅。
  “事情查得如何了?”
  永和帝慢慢的问了话道。这时候,永和帝的语气是平静的。平静的他自己都以为,其实,也许他想知道的答案,他早就知道了。
  他只是在求证了,自己的猜测。
  “按圣上的吩咐,有眉目了。”
  道衍和尚恭敬的回道:“一切如圣上吩咐的查证。此事当是灵仙道姑以妖法诱惑了德妃,由德妃在后宫之中使用了秘药。”
  “皇后娘娘之死,与二十八前的事情,还有灵仙道姑确实相互关连甚深。”
  道衍和尚说了这话后。
  就是再度起身,尔后,拿了一个木匣子,恭敬的递到了永和帝跟前的小桌上。
  永和帝这时候并没有打开了小木匣子,而是静静的坐那儿。
  其实,有些答案是经不起推敲的。
  哪怕没有实在的证据呢?
  二十八前的旧事,永和帝很清楚,当年害了皇后的人是谁?与之相关连的人又有哪些?当年的旧事,已经是查的很清楚。
  只是,永和帝一直有些逃避罢了。
  因为,永和帝放不下帝王的自尊心。他不想承认了,曾经还是燕王的他,是一个有眼无珠的男人。
  二十八年前,他爱上的女子,他在意的女子,也许一直拿他当一枚棋子。
  否定自己,从来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
  特别是永和帝这等帝王。
  那又如何呢?
  事实就是事实。
  “朕会让拱卫司配合你,查出来她的下落。”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永和帝拿着那个小木匣子离开了,他走之前,对道衍和尚吩咐了此话道。
  “诺。”
  道衍和尚对帝王的吩咐,拒绝不得,自然是应承下了这一份差事。
  这一年,春末。
  高丽国的使节来大周朝的燕京城朝贺。
  当然,除了高丽国王奉上的贡礼外,又送来了两位高丽国王的义妹。当然,意思不需要多表明了,这是高现国王奉给上国皇帝的女人。
  永和帝这一位自然是收下了高丽国王的贡礼,而且,还是赐了回礼。
  当然,两位高丽国王的义妹,永和帝同样笑纳了。
  如果不笑纳,这不是打了高丽国王的颜面吗?对于高丽国这等一心一意想抱了大周朝粗腿,还是非常听话的藩臣之邦,永和帝是不会扫了对方国王颜面的。
  毕竟,对于草原上的胡人,永和帝一直没安了好心。他可想在草原上开疆拓土的。
  嗯。高丽一个小藩臣,也许有大用,也许没用,谁知道呢?
  至少,这个藩臣是他父皇在时收纳下来的。哪怕为了上国的体面,永和帝也还是要维持一下了东方的传统朝贡关系。
  燕京。
  皇宫。
  元殿熙。
  福娘很头疼。
  两位高丽的国王义妹,注定了的后宫嫔妃啊。问题在于?
  父皇永和帝没说了,给这二人什么待遇?
  福娘疼的地方就在这儿。
  要知道了,后宫不同的品级,那待遇可是万万不同的。
  可这等事情吧,永和帝没发话,福娘又是不敢多嘴的。毕竟,她就是一个大皇子妃,又是一个暂行管理宫务的。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福娘就请这二位高丽国王的义妹,一起住进了曾经德妃李顺姬所居的景仁宫。然后,两人皆是住了东西配殿。
  至于待遇,就按着嫔位给的。
  因为,一宫主位的待遇,没帝王的吩咐,福娘可不敢自己添的。至于再往下了,怕给低了有麻烦,干脆就比主位低一等的正四品嫔位待遇给一给。
  至于后面如何?
  等上面的意思。
  当然,这亲自去一趟,解释一下原由什么,拉一拉关系什么的,也是非常需要的。福娘不想在中间惹了什么误会出来。
  因为,福娘只是一个暂行代管宫务的。
  福娘能认清楚了,她自己的地位啊。
  皇宫,东六宫、景仁宫。
  这东西配殿住进了两位高丽的国王义妹。自然了,应该给的侍候宫人,福娘早早让白嬷嬷亲自安排送过去了。
  这会儿,福娘是带着贺礼去拜访的。
  当然,也是让白嬷嬷先递了话儿的。毕竟,福娘去了,也得给两位新来客一个准备的时间嘛。
  在白嬷嬷的嘴里。
  福娘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两位新来的所谓高丽国王义妹。嗯,还真是义妹。
  因为,如今的高丽国王他亲爹,就这么一个子嗣。这一位新上位的高丽国王,那是想抱好了永和帝的粗大腿。这是特别挑了高丽国贵族家的贵女,当然,美貌不需要多讲。
  由白嬷嬷亲眼确认过了。
  那容貌当真的千里挑一的好。
  唯一点。
  白嬷嬷当时是这般讲的。
  “那一位权氏贵女的容貌,奴婢瞧着总眼熟。而且,她的做派……对了,奴婢想明白了。这一位权氏贵女,容貌甚像极了皇后娘娘年青的时候。”
  “就是行为举止,也似乎一个模子似乎是的。难怪奴婢总觉得眼熟了。”
  白嬷嬷说了这话时,福娘被咽住了。
  福娘有些揣测了,这高丽国送义妹来的用意了?
  至于另一位韩氏贵女?
  白嬷嬷说法,那就是与权氏贵女恰恰相反。这一位贵女走的明艳的风格。总之,两位高丽国的佳丽,真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姿色都是绝代佳人。


第230章 
  福娘到了景仁宫。
  二位新来的高丽贵女; 皆是出迎。
  相互见礼时。
  福娘从这二人的说话谈吐间发现; 嗯; 不像是外藩之女。到真是有些大周朝贵女的气质。还别说,若不是有人提及了,这是外藩的女子。
  福娘还真会以为,这就是哪户中原豪门出来的闺秀。
  “我此来,也是向二位贵女道一声抱歉。慢待二位了。”福娘态度是诚恳的。当然; 权氏贵女、韩氏贵女因为新来大周朝,肯定是不对大皇子妃张氏福娘有什么不满的。
  相反,两位贵女的态度非常友善。
  不光福娘的贺礼,二人是收下了。同样的二人也赠了福娘回礼; 当然,是高丽的特产什么人参珍珠之类的。
  福娘也是乐呵呵收下了。
  当然,也是这时候; 福娘打量了两位高丽来的女子的容貌。
  凭心而论,两人真的非常的美。福娘在二人面前,只是说声抱歉。她给大周朝的女子容貌拉了低分啊。
  当然; 至于那位权氏贵女,福娘是仔细的观察了。
  容貌嘛,与她印象中的婆母徐皇后似乎并不是特别的像啊。可白嬷嬷却是肯定了; 说像极了年轻时候的徐皇后。
  至于做派?
  倒真是温柔着。
  就是说话时的语气; 福娘听着,也有几分婆母的那种温婉来。
  当然,就是少了一点气势里暗藏的那等骄傲。
  没错。
  就是那种源自于灵魂上的骄傲。福娘与她的婆母徐皇后相处这些年了; 福娘就有些小发现。她发现,她的婆母徐皇后看着是温柔的女子。
  在对待了公婆永和帝的态度上,更是一等一的贤惠。但是,这应味着,她的婆母徐皇后就真是性子绵软之人。
  恰恰相反。
  福娘从她的认知出发,她的婆母徐皇后的真正温柔,只对着永和帝一人。而平日里挂在了脸上的温柔笑容什么的,全是掩饰,又或者一种习惯的面具。
  因为,真正的徐皇后是骄傲的。
  源自灵魂的那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