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贵女谋略[封推]-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孙外孙女。”


  第十章 急祸


  徐妙筠有些不忍,徐景焕也道:“是我们不孝,叫外祖母操心了,外祖母身体可好?”

  岑福家的笑道:“表少爷放心,老太太身体好着呢,一顿能吃两碗饭,走起路来逛半个花园子也不觉得累,这次想叫奴婢请表少爷和表姑娘过去小住几日,顺便喝喜酒,我们家大少爷要成亲了。”

  老太太吃了一惊:“你们家哥儿多大了?定的哪家的姑娘?”

  岑福家的笑道:“大少爷今年二十岁了,新少奶奶是我们家老爷上峰的嫡长女,今年十七,姓连,这亲事也来得凑巧,我们太太去寺里上香,回来车坏了,正好遇见连家大姑娘,连家大姑娘一听是我们太太,便提出请太太做她的车,亲自送回了家,回去后太太就夸连大姑娘知书达理,喜欢的不得了,这才托了人去说,没想到连太太也瞧着我们大少爷人品才学不错,也动了结亲的意思,这才一拍即合,日子就定在九月底。”

  老太太点点头,道:“既是如此,那就叫景焕和妙筠去一趟,也替我送一份贺礼。”

  岑福家的又惊又喜,她没想到这么快老太太就松口了,临来前她家老太太还出主意:“要是亲家老太太还不许他们两个来,你就去求求徐大太太说情,务必要把两个孩子接过来。”

  她还正发愁要是徐老太太一口拒绝,她该怎么去走徐大太太的路子,没想到竟这么顺利,喜得她赶忙给徐老太太磕头:“多谢老太太,老太太放心,奴婢一定好生照顾表少爷表小姐。”

  徐老太太笑道:“既是九月底的日子,也不急于一时,好歹要等过了中秋,再者,景焕也快要下场了,这可比什么都重要。”

  岑福家的道:“嗳,奴婢来时我们老太太也是这么嘱咐的,表少爷的前程比什么都重要。”

  徐老太太盘算道:“从八月二十到二十九这九天是秋试的日子,要是一切顺利,八月底起程,正好赶在九月底能到。”又问徐景焕准备的如何了,徐景焕道:“读书并非一时一刻的功夫,孙儿谨记祖母学无止境的教导,时刻不敢懈怠。”

  徐老太太很满意,叫徐景焕回去用功读书,又叫人把岑福家的带下去休息,徐妙筠很是兴奋的坐到了徐老太太身边:“祖母,您真的答应我和哥哥去外祖母家啊。”

  徐老太太摩挲着徐妙筠的鬓角,笑道:“怎么,你不想去?”

  徐妙筠赶忙摇头,想想又怕老太太生气,又点点头,徐老太太笑道:“傻丫头,你外祖母时时刻刻想念着你们,你们过去瞧瞧也是好的,再者,你觉得景焕能中举人吗?”

  徐妙筠立刻道:“哥哥自然可以中举人。”

  徐老太太点点头,道:“祖母也是相信你哥哥必中,这回去登州,你们就别再回来了,让你哥哥在登州好生念书,等来年春闱便可继续赴京赶考,岂不比杭州来的方便。”

  徐妙筠讶道:“我也要跟着去吗?”

  徐老太太慈爱一笑:“是啊,你和你哥哥先去京城打头站,随后祖母就会跟过去。”

  徐妙筠有些不理解,但徐老太太却不打算再解释,叫徐妙筠回去了。

  徐老太太独坐良久,这才从袖中摸出薄薄的一张信纸,这是昨天半夜接到的八百里加急的书信,用的是上好的贡品玉版纸,上面寥寥八个字却是她熟悉的字迹:此事必成,静待旨意。

  她怔怔流下泪来,似是自言自语:“相公,你教了一个好学生,他到底没有忘记你。”

  徐妙筠立刻跑到徐沛凝和徐静含住的院子里去炫耀:“我要去外祖母家了。”

  徐沛凝和徐静含却没有半分惊讶的样子,徐沛凝反而道:“我还以为祖母要过段日子才告诉你呢。”

  徐妙筠疑惑道:“你们早知道了?”

  徐静含点点头,放下手中的书,给徐妙筠沏了碗茶:“秋试已是二哥的囊中之物,来年开春必要入京去赴春闱,那时势必要经过登州,岑老太太又是定要写信来接的,与其到时候让亲人重逢的喜悦叫二哥分心,还不如早早过去小住,岑老太太也定会妥善照顾二哥,而且从登州出发去京城可比从杭州出发近多了。”

  徐妙筠有些委屈:“这些话祖母只告诉你们,都不告诉我。”

  徐沛凝笑道:“祖母也没有告诉我们,是我们自己想到的,你呀,就是不爱动脑子。”

  徐妙筠郁闷的将温茶水一饮而尽:“我知道我不如你们聪明,我最笨还不成吗。”

  从两个姐姐这儿没得到预期的羡慕,徐妙筠又跑到张家去找张宝儿。

  张宝儿果真一脸羡慕:“登州啊,听起来很远,哥哥跟着爹去过登州,那儿离京城不远呢。”

  徐妙筠兴奋道:“是啊是啊,哥哥说从登州到京城只要七八天,可是从杭州到登州却要二十多天,这么一算可不是近么。”

  两个人凑在一起叽叽咕咕说了半天,忽然听见隔壁院子发出一声怒吼:“蠢货,我要休了你。”

  随即便是一阵哭喊声,徐妙筠和张宝儿俱是一愣,徐妙筠对张家很熟悉,听得出来刚才的声音是张大少爷的。

  张宝儿急急忙忙的就往外跑,徐妙筠却不好跟过去,这毕竟是张家的私事,她犹豫了一会,跟留在屋里的小丫头道:“告诉你们姑娘,我先回去了。”

  徐妙筠挑了一条偏僻些的路一溜烟跑回了家,正好遇见徐沛凝和徐静含往外走,两个人都是十分惊异,见了徐妙筠赶忙道:“隔壁张家怎么了?”

  徐家和张家就隔了一道墙,这会儿张家闹得声音越来越大了,想瞒都瞒不住。

  不一会,徐家的院子里也聚集了不少下人对着张家窃窃私语。

  徐沛凝见状吩咐身边的茂春去呵斥:“都站在这儿,差事谁当?一个个的都想挨板子是不是?”

  徐家下人都很畏惧徐沛凝的手段,见茂春呵斥,顿时作鸟兽散,徐沛凝也拉着徐妙筠回去了。

  张家的吵闹一直持续了半个时辰,慢慢沉寂下来,快到吃晚饭的时候,张家的小丫头急急地跑过来传话:“老太太,我们家老太太请老太太过去一趟。”

  徐老太太有些诧异,她原本以为家丑不可外扬,出了事张家自己解决了也就罢了,没想到倒请了她过去,难道是什么大事?徐老太太换了衣裳便跟了过去。

  这下谁都没有心思吃晚饭了,徐妙筠跑到和张家相邻的墙边站在假山石上偷偷往那边瞧,刚开始徐沛凝还觉得不好,后来索性也跟着一起站了上去。

  不一会,便可看见徐老太太跟在一个小丫头后面进了张家的园子,徐妙筠知道,穿过园子便是张大少爷和张大奶奶住的院子了。

  人消失在拐角,看不到了,徐妙筠失望的下来,道:“张老太太请祖母过去做什么?”

  徐沛凝也很是疑惑,她道:“你和宝儿走得近,最近张家发生了什么事吗?”

  徐妙筠仔细一想,张宝儿也是跟着张太太刚从外祖母家回来,家中的事情一直是张大奶奶做主,而且张宝儿要是知道什么,肯定藏不住,早就说了,可这几天见她一直是高高兴兴的也没什么异常,便摇了摇头。

  徐沛凝思索道:“那这就奇了,听那意思,是张大奶奶犯了什么错儿,惹得张大少爷那么说,张大奶奶能犯什么严重的错误呢?”

  徐妙筠是想不通这些的,便不再想,想跑到张家去打听打听,被徐沛凝拉住了,带了回去。

  大太太要打听消息可比姑娘家灵活,只半个时辰就知道了事情头尾,只是却不好对姑娘们说,只叫来了徐景焕:“你最近可见过董少爷?”

  徐景焕眼中惊讶之色一闪而过,随即道:“上次见他还是中元节。”

  大太太道:“你抓紧去董家走一趟,看看董少爷有没有什么事,我听说他和沈知府的独子走得很近,沈知府要倒霉了,你叫他不要淌这个浑水。”

  徐景焕这下子惊讶表现在了脸上:“大伯母消息可准?我怎么一点风声没听到。”


  第十一章 打听


  大太太道:“你瞧见张家没,闹起来就是因为张大奶奶巴结错了人。

  沈知府能做到杭州知府这个位子,靠的便是白阁老,沈知府的女婿和白阁老的女婿是同一科的进士,走的又近,白阁老因为贪污受贿被撤职查办了,这下子顺藤摸瓜,沈知府也要跟着倒霉——他可是白阁老一手提拔的。”

  徐景焕皱眉道:“就是那个弹劾祖父离间皇子,意图动摇社稷的白阁老?”

  大太太点头,当年公公只是上了一道立太子的折子,却被白阁老第一个弹劾,说这是离间皇子,动摇社稷,这个帽子太大了,也太笼统了,可偏偏端王爷就抓住了这个大做文章,浑水摸鱼,把公公给告倒了,如今白阁老下台,对于徐家来说也算是报了仇。

  徐景焕上回已经警告过董子澄了,按理说董子澄不会那么糊涂,再去招惹沈公子,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徐景焕还是决定走一趟。

  董子澄正在书房被董老爷骂的狗血淋头,听说徐景焕来了赶忙借口出去了,见了徐景焕,董子澄就是长长一揖:“幸亏你上回告诉了我,我没再去找沈公子,不然可要闯下大祸了。”

  徐景焕见他说得郑重,道:“沈家究竟怎么了?”

  董子澄迎着他去了书房,悄声道:“有人弹劾白阁老贪污受贿,可抄家时却没抄到多少银子,这时便有人说白阁老的银子都是交给沈知府存着呢,一来江南富庶之地,有沈知府帮着用那些银子做生意赚钱自然是翻倍的利润,二来白阁老一旦落了水,那银子也不会便宜了旁人,于是皇上便派锦衣卫上门搜查,果然搜出不少银子,可沈知府却说这些银子并非白阁老的,而是杭州的商户孝敬他的,这会正在查那些银子的来历呢。”

  徐景焕不动声色喝了口茶,要是再平时,官商相护,私下里的孝敬也没什么,可正好赶上白阁老这事,往清了说是贪污受贿,往重了说,官商勾结,到底是想干什么?定是要严办的。

  到时候只怕不只沈知府,就是那些贿赂的商户也难逃干系,难怪张家请了祖母过去商议,张家是杭州首富,和沈知府自然“关系密切”。

  徐景焕道:“董家可有什么把柄没有?”

  董子澄深吸一口气:“这样的银子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跟着节礼送过去的,中秋节还没到,所以这礼还没送出去,我前一阵子打算走沈公子的路子,想趁着请教沈知府乡试流程的事情送些东西,你说了后我便打消了这主意,呼,幸好没送,为这事我爹刚才把我臭骂了一顿。”

  徐景焕有些疑惑:“锦衣卫上门这样大的消息我们怎么一点不知道,这两天可是一点风声没有。”

  董子澄悄悄指了指外面:“这才下午的事,先发制人一向是锦衣卫的作风,这些估计都是悄悄来的,要不沈知府能坐以待毙?”

  徐景焕略微一思索,道:“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最好什么都不做,张家估计被牵扯进去了,大伯父在苏州还未回家,家里不能没人,我先回去了,有事情你再来找我。”董子澄心中也正慌乱着,胡乱点头应了。

  徐景焕回到家里,徐老太太还未回来,三个妹子都聚在大太太屋子里,面色都不大好看,徐沛凝悄声道:“刚才隔壁锦衣卫上门把张老爷和张大少爷带走了。”

  徐景焕眉头一皱:“竟然这么快。”

  徐妙筠低着头,显然受了惊吓,刚才锦衣卫上门拿人,她听见张家的哭号声,张宝儿一声声的叫着哥哥。

  徐景焕略微一想,拱手道:“家里的事情交给大伯母,我想去张家瞧瞧。”

  大太太赶忙道:“你放心,家里有我呢,你大哥受了张老太太的托付去衙门上下打点了,张家没个男人撑着,你过去瞧瞧也好。”

  徐家和张家比邻十几年,早非寻常邻居之情,此时张家有难,徐家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张家上下一片肃穆,看门的小厮见是徐景焕,也不顾先去通报了,赶忙就领去了正堂,堂上张家人都在,张太太脸色灰白,旁边坐着泫然欲泣的张宝儿,张老太太躺在罗汉床上,徐老太太在旁边低声安慰,见徐景焕进来,徐老太太道:“你来了?外头的事情怎么样了?”

  徐景焕道:“祖母放心,我刚从董家回来,董家还没出事,我听子澄说,一向孝敬的银子都是跟着中秋节礼送过去的,正巧今年的还没来得及送,怎么单单逮住了张家?”

  张太太顿时双目赤红,咒骂起来:“都怪那个贱人,趁着我不在家私自做主,偷偷给沈太太送了五万两的银票。”

  徐景焕很是惊诧,一出手就是五万两,虽然这对张家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可是张大奶奶究竟是为了什么事?

  张宝儿低泣道:“大嫂羡慕景焕哥哥要考举人了,便也动了心思想叫哥哥也去参加,便送银子给沈太太,给哥哥买个秀才的功名好下场,还说秋闱过后,再送去十万两给哥哥买个举人身份。”

  徐景焕这下是真的诧异了,要单是给官府送礼还说得过去,买卖功名,这可是大罪,抄家问斩都不为过,张家这一关,只怕是难过。

  徐景焕沉吟道:“这事也只能等大哥回来,看看衙门那边是个什么情况再拿主意。”

  张老太太像是突然间老了十岁,颤微微地伸出手道:“好孩子,你要是能救出他们爷俩,我给你做牛做马……”

  徐景焕忙道:“老太太这话就严重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以咱们两家的交情,我自然竭尽全力相帮,只是这件事牵扯甚广,上头的大鱼争斗,我们这些小虾米说危险也危险,可到底不重要,只要咱们应对得当,自然能夹缝求生,化险为夷。”

  徐老太太也安慰道:“越是这个时候,你越是要打起精神来,有什么事也有个拿主意的。”

  张老太太闭了闭眼,这才挣扎着起来,吩咐一旁的管家:“去库房取两万两银子,要有什么要打点的,咱们不能叫人家出力又出钱。”管家赶忙应了去了。

  正说着,徐润安从外头进来了,脸色铁青,张老太太急急地问:“怎么样了?”张太太也露出希冀的表情。

  徐润安摇摇头:“人已经关进大牢,如今沈知府也下了大狱,衙门里是锦衣卫当家作主,可差遣的还是原来的衙役,我托了人照顾,想来张世伯和张大哥不会吃什么苦头,那些锦衣卫的来头我也打听出来了,带头的是锦衣卫指挥佥事杨大人,一共带了十二个人过来,我使了银子原想见杨大人一面,却碰了壁,我回来的时候东边李家,王家,彭家都有人在打点呢,他们各家老爷也都被抓了,那群锦衣卫倒是发了财了。”

  李家,王家,彭家都是杭州城有名的富商。

  张老太太抱了极大的希望,此时身子一软,差点没倒下来,张太太和张宝儿已经哭起来,徐老太太道:“那杨大人是什么来头你可打听出来了?”

  徐润安道:“杨大人全名叫杨敏之,是京城允国公家的公子,才二十二岁就升了指挥佥事,听说很是严整。”

  “少爷,少爷,不好了,有人往咱们家去了。”

  外头徐润安的小厮南松喊起来,徐老太太和徐润安徐景焕俱是脸色大变,赶忙出了门,在这院子便可看到徐家有人打着灯笼,聚了不少人。

  徐老太太脚下一软,扶着徐景焕赶忙出了张家,徐家门前站了两个穿着飞鱼服,挎着绣春刀的锦衣卫,徐润安忙上前搭话:“大人,我们都是徐家人,敢问深夜上门有何赐教。”

  意外的是,那锦衣卫竟格外客气:“不敢当,是我们大人上门拜访徐阁老家人。”

  徐老太太心里虽然觉得诧异,还是松了一口气,道了谢,这才进去,刚进前厅便听见大太太的声音:“…老爷和老太太都不在家,我一个妇道人家做不了主,还请大人稍候片刻。”

  大太太的声音虽然镇定,可老太太还是听出了几分颤音,徐老太太扶着两个孙儿赶忙进去,却看见上首坐着一个穿着正四品官服的年轻人,面如冠玉,鬓如刀裁,不怒自威。

  大太太坐在旁边陪着,却是忐忑不安,见了老太太赶忙迎上来:“老太太,杨大人特意上门拜访。”


  第十二章 分析


  杨敏之已经站了起来,行了个礼:“在下杨敏之,听闻徐阁老的家人在此,特地上门拜访。”

  老太太忙道:“不敢当,不敢当,亡夫早已被贬为庶民,当不起阁老二字。”

  杨敏之微微一笑:“老太太过谦了,谁不知道徐阁老最是清正廉明,他的清名气节朝中无人不敬服,在下贸然上门,有什么叨扰之处还请见谅。”

  老太太忙说不敢,这才分主次坐下,又叫大太太上茶,杨敏之这才望向了徐润安和徐景焕:“这是两位世兄吧,在下有礼了。”

  徐润安和徐景焕自然都称不敢当,杨敏之却笑道:“听闻景焕兄被沈知府点为案首,想来是才高八斗之辈,我等真是十分佩服。”

  徐景焕心中一跳,拱手道:“大人言重了。”

  难道杨敏之想借这个案首之名拉徐家下水?徐景焕顿时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应对。

  杨敏之却不再提这个话,反而询问了老太太一些琐事,问了身体可好,家人可好,然后便提出告辞,老太太也不敢留,亲自送出了门外,徐润安更是送出了大门。

  待到人都走了,老太太这才觉出了一身冷汗,一直躲在西间的三姐妹才出来,徐景焕眉头紧锁,心里猜测着杨敏之的来意,难道真的只是为了问候?

  徐润安回来,道:“刚才张家派了人过来问,我报了平安把人打发了,祖母,您瞧着杨大人打的什么主意?”

  老太太长叹一口气:“这件事情大有深意啊,白阁老突然就被人参倒了,咱们还没得到信儿,锦衣卫就来了,直接就把沈知府给制住了,这一定不是事出突然,而是早有预备,不然锦衣卫不能来的这么快,张家已经被拖下水了,若是白阁老就此下台还好,若是还能起复,不仅朝中要大洗牌,只怕这杭州城也免不了一番血雨腥风。”

  厅内一片静默,老太太道:“大媳妇,今天也晚了,你带着几个孩子下去休息,养足精神再说,这个时候家里上下要严加管束,润安派人去苏州给你爹送信,叫他赶紧回来,外头的事情也都要打点好,是福是祸咱们不清楚,早作准备为好,景焕留下来陪陪我。”

  老太太这么一发话,大家心里也都有了谱,各自忙各自的去,徐妙筠却是不敢一个人睡,于是三姐妹都挤在了徐沛凝那儿,大太太也忙着吩咐下人,严加管束,不许多说话不许多走动。

  徐景焕扶着老太太回了老太太住的院子,老太太屏退了下人,这才从佛龛后面拿出了那封信:“这封信是前两天康王爷送过来的,是他的亲笔,我确认过了。”

  徐景焕眼中精光一闪,道:“看来康王爷是动手了,白阁老这件事只怕也是筹谋已久。”

  老太太点点头,道:“内阁七位阁老,除了白阁老是端王爷的人之外,常阁老和魏阁老更是和端王爷有姻亲关系,首辅郑阁老虽然明面上中立,可暗地里却是偏向端王爷的,端王爷的人居多,康王爷却仍然办成了这件事,可见形势确实于康王爷有利,闹成这样,白阁老下台是肯定的,咱们家只要一平反,便会有更多的人站向康王爷那一边,当年你祖父和你爹你伯父在朝中可有不少故交,虽说官场上的事一向都是人走茶凉,可他们为官多年,看人倒还有几分准头,杨大人出身允国公府,却不知是谁的人,于咱们家是好是坏也不清楚,咱们也只有走着瞧了。”

  徐景焕道:“孙儿倒觉得杨大人此番行为不难理解,康王爷得势,咱们家即将起复,想来杨大人的消息更灵通,那么他上门拜见也可以理解为提前示好。”

  徐老太太摇头道:“凡事不可太武断,端王爷称霸已久,怎么会坐以待毙,他安排杨大人来杭州另出奇招保白阁老也有可能,要是真的在沈知府身上查出了另有人指使,谁还会去管白阁老的事。”

  徐景焕道:“可沈知府是因为白阁老起来的,沈知府出了事,白阁老不更倒霉?”

  老太太却是一笑:“杭州不比京城,天高皇帝远的,一句欺上瞒下便可把事情都推到了沈知府身上,收受贿赂,也可以说成是沈知府自己所为,所有的恶事,也都可以归结于沈知府的自作主张,狐假虎威,这样一来,牵扯的人就多了,水混了才好摸鱼。”

  徐景焕沉思片刻,道:“那祖母的意思呢?”

  老太太摇头:“静观其变吧,咱们家我有九成的把握不会出事,可张家就难说了,咱们刚搬过来时也多承张家的人情,能把一把便帮一把,明天你便去衙门找杨大人说话,你有秀才的功名,他又来家里拜会过,探探口风,只要能把人救出来,这银子就不要心疼,毕竟银子是死的,人是活的。”

  徐景焕应了。

  第二日徐景焕一早去了衙门,杨敏之倒是客客气气的招呼了,可一提及要打听的事,杨敏之便打哈哈,最后倒是什么也没问出来,徐景焕失望之余,越发觉得这个杨敏之不是个简单角色。

  董子澄原本被董老爷拘在家里,可听说锦衣卫也登了徐家的门,便再也坐不住,赶忙过来听消息,家里只有大太太和三姐妹在,一早徐老太太又去张家了。

  徐妙筠年纪最小,便见了董子澄一面,把昨晚的事情说了:“……门房上的人突然跑进来传话,吓得直发抖,大伯母和我们也都吓坏了,祖母和哥哥都不在家,不过幸而不是来抓人的,那个杨大人也只是闲话家常几句便走了。”

  董子澄这才松了一口气,道:“杭州城如今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你们可千万要小心,那群锦衣卫都不是省油的灯,突然上门拜访肯定大有深意。”

  徐妙筠郑重道:“多谢子澄哥哥提醒,我会告诉哥哥的。”

  董子澄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闹成这样,也不知秋闱能不能如期举行,要是错过了,又要等三年。”

  像是回答董子澄的话似的,第二日便有消息说皇上点了礼部左侍郎余大人和翰林院大学士冯大人做浙江省的正副主考官,择日便要到达了,乡试如期举行。

  先松了一口气的便是那些学子,寒窗苦读,为的便是一朝鲤鱼跃龙门,乡试三年一次,错过了这次,除非皇上加开恩科,不然又要空等三年。

  因为张家的事,徐家和张家连中秋节都没有好过,每个人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唯一的好消息便是大老爷从苏州回来了,有了他在,大太太明显松了口气,有了主心骨,脸上也带了笑容,每日跟着老太太去张家商议张老爷的事情。

  家里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徐沛凝和徐静含,外头的事情则有大老爷和徐润安忙碌打点,徐景焕也开始最后的冲刺念书,预备二十日的考试。

  乡试便在杭州府的贡院,各自来赶考的学子早就提前两天来了,客栈人满为患,大街上也多了不少人,把前几日的阴霾扫去了几分,考试分为三场,每场三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贡院的号舍里头。

  徐景焕虽是第一次,可大老爷却是过来人,甚至其中的艰苦,考试前便对徐景焕细细的嘱咐了。

  八月二十日,徐润安和徐妙筠亲自把徐景焕送到了贡院,徐景焕倒是一点也不紧张,还笑着嘱咐徐妙筠:“我不在家,你可不要调皮。”

  九天一晃而过,饶是徐景焕身体一向强壮,出了贡院也被抬上了马车,一直睡了一整天才缓过来,家里谁都没有问考得如何,徐景焕也不担心,日日在家闲着,董子澄和他一起入场考试,倒是忐忑不安的来了几次,见徐景焕神定气闲的又放心回去了。

  放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便有人敲锣打鼓的到各家去送喜信,徐家也派了人去瞧,这名次是从后往前公布,一直到了正午还不见有消息传过来,徐家上下都有些焦急,可没等多久,就见徐家的小厮和送喜信的一起上门:“恭喜恭喜,贵府二少爷中了,是第一名,被钦点为解元,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啊。”

  徐家上下顿时欢呼如潮,老太太笑着叫人打赏,家里下人也都赏了一个遍,左右邻居也都过来贺喜,这不光是中了,还是第一名,以后见了徐景焕都要叫解元公了。

  不多时又有人来说余大人和冯大人设宴宴请众学子,请徐景焕前去赴宴,徐老太太也高兴地打发徐景焕去了,徐家自己关上门自然又庆贺一番。


  第十三章 启程


  徐景焕回来的很晚,看得出来喝了不少酒,他是解元,自然不少人都敬他酒,可徐景焕酒量很好,倒没有醉,和老太太说起了宴上的情形:“杨大人也来了,而且和余大人关系很好,说说笑笑,像是旧识,冯大人到没有多说话,一直笑着,也看不出什么来,不过显然不如余大人和杨大人关系好。”

  老太太道:“这朝中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时之间也理不清,你只要记住独善其身就行了。”又说起去登州的事情:“你外祖母派来的人也住了半个多月了,就等着你呢,如今再不出发,只怕赶不上成亲的日子,再者这些应酬上的事你如今还不到时候,正好有个借口躲出去,我定了九月初二的日子,到时候你们便出发吧。”

  徐景焕有些犹豫:“那张家的事……”老太太挥手道:“我自有主张,你在这儿除了打听消息也帮不上什么忙,能帮的我自然全力去帮。”

  徐妙筠自从得知哥哥中了解元便十分高兴,又因为快要去外祖母家了,因此整日便是收拾行李,打点行装,把素日里珍爱的蝈蝈笼子,淘来的不值钱的小风车,柳枝篮子也都带上了。

  要是原来,徐妙筠肯定会和张宝儿叽叽咕咕一起讨论带些什么去,可如今张家遭了事儿,乌云罩顶,她也不好上门打扰,遵从祖母的吩咐,她又准备了不少自己亲手绣的荷包帕子之类的东西,到时候送给外祖母家的人也算是一番孝心。

  果真如老太太所说,连着第二日第三日都有人宴请徐景焕,都被老太太亲自出面推了,九月初二,徐景焕和徐妙筠准时起程,徐景焕带了随身伺候的东亭和东竹两个小厮,徐妙筠带了丹桂,银杏,白果三个丫头,另外还有岑福家的带领着的岑家的下人,护院,一路上也安全。

  直到船开了,徐妙筠还有些不敢相信,在船舱里跑来跑去,岑福家的打点好船上的事务,见徐妙筠如此高兴便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