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慕南枝-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啸看着赵玺嘴上急的直起泡,可话却不能那么直白的说出来,怕赵玺反感,只好自己暗暗地调整了呼吸,徐徐地笑道:“镇国公府在辽东的确有所建树,可镇国公已是超品公侯,与其封赏姜律,不如封赏姜家女眷或子弟。我记得姜律好像有两个堂弟,这些年来一直帮着镇国公府做事,姜律也有几个儿子,荫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刚开始赵玺还听着,觉得赵啸说得颇有些道理,不如等姜律真正打下了高丽再说。可他听着听着,越听越心存狐疑。
    他可没有跟赵啸说过要封赏姜律,怎么赵啸一副认定了他会给姜律加官进爵的样子?
    肯定是有人跟赵啸说了些什么?
    赵啸是为了反对册封姜律而来!
    就算不是全为这件事,这件事也与赵啸的来意有很大的关系,至少他这次进宫,就是为了姜律。
    是谁把这件事告诉给赵啸的?
    赵玺多疑的性格在此时达到巅峰。
    他顿时感到风声鹤唳,身边哪一个人看着都像是给赵啸通风报信的人。
    这让他感觉非常的不安全!
    他勉强听着赵啸说了半天,这才暗暗咬牙道:“靖海侯所言极是。若是那姜律真的打下了高丽,到时候我再给他封妻荫子就是了。此时高丽的战事还没有完,说这些都还早了一点。”
    赵啸就知道赵玺压根没有把自己说的话听进去,可看见赵玺一副不愿意多谈的样子,他也不好继续说下去,只得随着赵玺的话转移了话题,想着自己反正已经来了金陵,肯定是要在金陵呆一段时间,再找机会劝赵玺好了,也就把这件事暂时放到了一旁,说起了李谦:“……听说太皇太后殡天,姜律立刻就前往京城奔丧。李谦和姜律前两年还联手抵御庆格尔泰,这两郎舅的感情倒是好!”
    所以他才要大肆封赏姜律,却被你拦着了。
    赵玺冷眼看着赵啸,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赵啸也不知道该怎么跟赵玺说下去。
    这次他从福建过来,一路上都在和心腹的幕僚分析李谦。
    李谦当年答应朝廷,鞑子不再进犯之后,西北的官员将由朝廷任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赵啸压根不相信。等到太皇太后的死讯传来时,他才恍然大悟——李谦可以不遵朝廷旨意,但这样做却会陷太皇太后于不义。因而不管赵玺的要求要多不合适,李谦也会捏着鼻子认了。大不了在私底下做手脚。
    现在太皇太后去了,压在李谦头上的那顶“忠孝”的帽子也跟着去了,李谦以后行事,只会更强势,更坚持。
    他当年答应的事也就未必会兑现。
    赵啸觉得应该提前提醒赵玺一声。
    谁知道赵玺却一点也没有朝这方面想。
    谁会乖乖地把自己的后背露给陌生人?!
    李谦若是这么蠢,又怎么可能活到现在?
    赵啸想了想,只好笑道:“皇上派去祭拜太皇太后的人回来了吗?不知道李谦对明年朝廷官员的调整有什么看法?”
    李谦从来没有说过这件事。
    他下旨,李谦遵从就是,有什么好说的?
    赵玺在心里腹诽,面上却不显,道:“去祭拜太皇太后的人这两天就应该回来了。至于明年官员的调任,现在说这些还早,先把西北的局势稳定下来再说。”
    赵啸笑道:“自李谦镇守京城,那些官员就没有再调任。几百官吏,只怕到时候吏部要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皇上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难道赵啸是来给谁跑官的?
    不然西北官员的任免与他何干?
    赵玺汗毛都立了起来。
    闽南的事务他听从左以明的建议,一切以赵啸方便为主,根本没有插手,难道赵啸人心不足,还想插手西北的事务?
    这让赵玺非常的不满,也非常的生气。
    “也不用动那么多的人!”赵玺有些敷衍地道,“只动几个封疆大吏就行了。左以明说,一次性动的太多,容易出事。这个事要慢慢的来。”说到这里,他又怕赵啸不相信,继续道,“比如说山西巡抚胡以良,在山西一呆就是十几年都没有挪地方,任劳任怨,从不曾抱怨,这样的人就应该动一动了。”
    左以明的意思,当初内阁由汪几道一个人说了算,就是因为内阁辅臣太少。如今汪几道死了,李瑶也准备致仕,苏佩文尸位素餐,早就应该换人了。不如选拔几个能吏进入内阁,又是他亲政之后提拔上来的,肯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为他所用,这样他的政令才能如臂指使,朝廷上下才能照着他的意思行事。
    赵玺觉得这个建议非常的好,甚至因此在之前中秋节的时候还赏了左家老安人一根拐杖一串念珠。
    他对赵啸的话不免生出抵触情绪来。
    可赵啸积威深重,他还没有胆量直接反驳赵啸,就继续拖延道:“这件事我已经交给了左以明,你要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去问问左以明。”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两端

    看来左以明很得赵玺的信任!
    念头在赵啸的脑海里一闪而过。
    他想到自己快一年没有和赵玺打交道了,有些话还是不能说得太直白,免得影响他们君臣之关的关系,遂笑着应下,和赵玺说了些朝臣们的逸事,见赵玺有了些许的倦意,这才仿若宾主尽欢般的起身告辞。
    可两人一分手,各自的面色都沉了下来。
    赵玺觉得阿福说得有道理,赵啸如今连打了几场胜仗,就开始骄傲自满,不怎么把他这个少年皇帝放在眼里了,理应趁着赵啸这次来金陵警示他几声才是。
    赵啸却觉得自己离开金陵果然是个错误的决定。皇上年少,喜新厌旧,他一段时间不在赵玺的身边,赵玺就对他没有从前那样的恭敬和顺从了。
    这样下去可不行!
    他已经在战事上输给了李谦,如果不从其他方面赶上,等到他真的和李谦碰上了,只怕未必是李谦的对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和李谦差不多的年纪,若是让李谦占了鳌头,以后这朝廷就只有李谦而没有赵啸了。
    赵啸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不就为了出人投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
    他一路静默地出了宫。
    等在宫门外的幕僚立刻迎上前来,问他怎样了。
    他心里正犹豫着,也就没有客气,和幕僚上了马车,就在车厢里说起了这次去见赵玺的情况。
    那幕僚听着直皱眉,道:“那侯爷您的意思……这个时候要去拜见左大人吗?”
    赵啸虽然不在金陵,却留下了不少的人帮他打探消息。左以明住在哪里,他是知道的。只是不知道此时去方便不方便?
    他只思忖了几息功夫,就决定去拜访左以明了。
    既然皇上和他说起左以明,他去拜访拜访,皇上应该不会生气才是!
    赵啸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没有回府,直奔左府而去。
    在宫里得到了消息的赵玺此时正在练字。
    他久久没有吭声,直到笔中的墨汁不够,需要重新润笔的时候,他这才放下手中的狼毫笔道:“随他去吧?朕正好看看那些人都是副什么样的嘴脸!”
    每次有什么事朝中都有一大堆的人为赵啸说好话。他倒要看看,到底是哪些人在为赵啸说好话?
    赵啸却一无所察。在他到达左家的时候,左以明甚至率领着自己的兄长和两个侄儿一起在大门口迎接赵啸。赵啸有些意外。
    他虽然身份尊贵,可文武殊途,做为内阁首辅的左以明对他未免太客气了点。
    但他也没有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在他看来,左以明为人谨慎,对他摆出这样的一副阵势也是有可能的。
    两人热情地说着话去了书房。
    赵啸直明来意:“……皇上是不是想封姜律为异姓王?若是这样,若是以后也有人立下如此战功,是不是也可以照例封为异姓王呢?”
    现在唯一的异姓王就是李谦了。
    他这么问是怕李谦占了他的风头吧?
    左以明在心里暗自好笑,眉宇间却一派正气凛然,道:“我倒没有听说过。不过,当初李谦能封异姓郡王,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是仪宾,以立有奇功。姜世子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及李谦。不过,侯爷的担忧我已经知道了,定会竭尽所能让皇上打消这样的念头的。”
    赵啸迭声道谢,感慨道:“皇上身边要都是像大人这样明理事的人就好了!”
    “事在人为。”左以明微笑着道,“我们慢慢来。烹小鲜如治大国。有些事只能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
    赵啸直叹气。
    左以明好酒好菜地招待了赵啸,之后又亲自送了赵啸出门,对赵啸非常的恭敬。
    赵啸觉得左以明太客气,并没有多想。
    左以明却是松了口气。
    他是那个坚定支持皇上封赏姜律的人。先不说他之前就认识姜律,自认为熟知姜律的为人,镇国公忠君爱国这么多年,不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一高丽王封号就改变主意,而且他和赵玺想的一样——李谦和姜律再壮大,那也在千里迢迢之外,来来往往都不方便,肯定不会主动攻打金陵。可赵啸却不一样。不管怎样轻手轻脚,也在臣榻之旁守着,这要是行宫里有个什么变化,谁知道赵啸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他必须安慰好赵啸。
    说到姜律的爵位,八字还没有一撇,等到姜律打下了高丽再议也不迟。
    两个人就这样各怀心思地道了别。
    高丽那边的捷报传过来,赵玺果然再不提赏封之事。
    赵啸松了口气。
    李谦这边却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太皇太后的棺椁送入陵墓后的第三天,姜律就匆匆赶回了辽东。
    如今在辽东主持战役的是他这几年提拔起来的几个将军,虽说都能独当一面了,但姜律还是有点不放心。
    李谦送走了姜律之后则拉着姜宪去看了从潭柘寺带回来的东西。
    饶是姜宪这样见惯世面的,面对满室的金银珠宝,也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她要是没有记错,孝宗在位的时候就开始拖欠各地的军饷,开始是苏浙一带,之后是两湖两广,再后来才是九边。
    有一段时间宫里的用度非常的紧张,慈宁宫的宫女们的鞋袜都自己动手。她虽然没有印象,却常听那些老宫女们说起,忿然孝宗皇帝的不平,紧着太皇太后也要纵容着贵妃那边。
    姜宪此时想起来,只觉得满心的嘲讽。
    是不是因为这样,太皇太后才会从中截了这笔赏赐?
    太皇太后已经不在了,谁也不知道当初太皇太后是怎么知道的这件事的,是怎么想的了。可太皇太后的心愿却像根刺扎进了姜宪的胸口。
    她紧紧地拽着李谦的手腕道:“我们一定得帮太皇太后单独修座墓。”
    “当然!”李谦不明白姜宪的悲恸,以为她是意外这笔财富如此丰厚,紧紧地搂了搂姜宪,道,“你放心!那是太皇太后的遗愿!”
    何况,就算是没有这笔财富,就凭太皇太后临终前对他说的那番话,他觉得他也应该给太皇太后重新修座单独的陵墓。
    李谦沉默了半晌,心中的念头七转八回了好一会,突然正色地对姜宪道:“保宁,我有话跟你说!”
    姜宪愕然。
    李谦已经有好多年都不曾这样严肃地跟她说话了。她不由紧张地道:“可是出了什么事?”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轻松

    虽然觉得这是个好时机,但真正开口,李谦还是又斟酌了一番,低头亲了亲姜宪的指尖,徐徐地温声道:“去年姚先知来的时候,曾经很委婉地告诉我,皇上想把西北甚至是北方的官员都动一动!”
    毕竟是做过摄政太后的人,他只一句话,姜宪就懂了。
    功高震主,赵玺这是要玩藏弓那一套。
    不过,姜宪还是能理解的。
    可怎么收场,就要看到时候赵玺派往西北的官员都是些什么人,具体的会调动哪些人的职位了。
    不过,李谦选择在太皇太后去世了之后才告诉她,可见心里早已有了主意,甚至是和太皇太后临终前单独召了李谦说话有关。
    只是她和李谦过了这么多年,她早已相信李谦对她的感情,心中虽有困惑,却也没有过多的猜疑,而是直言道:“你是不是继续镇守京城?”
    继续镇守京城,就意味着继续节制一方,意味着会不听朝廷的调任,甚至会割据一方。
    姜宪说得明白,李谦也听得清楚了。
    他迟疑了片刻,抬起眼睑来,真诚地望着姜宪,道:“所以我很犹豫,想听听你的意见!”
    所以李谦一直不知道该跟她怎么说?
    姜宪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并朝着李谦眨了眨眼睛,道:“你怎么会觉得我会把赵玺看得比你,比慎哥儿更重要?还是我做得不对,给了你这样的错觉?”
    也就是说,就算有一天他和赵玺之间有了矛盾,甚至是他有一天不再遵照金陵的旨意,姜宪也不会责怪他,也会站在他这一边!
    他想到从前姜宪曾经去捉赵翌的奸,想到姜宪曾经拿着赵翌的遗诏千里迢迢支持赵玺上位……他感觉到轻微的昏眩。
    幸福来的是如此猝不及防!
    李谦一把举起了姜宪,忍不住去胡乱地亲着姜宪的面颊:“保宁!保宁!保宁……”
    姜宪惊呼一声,紧紧地拽住了李谦的结实的手臂,这才有了一点安全感。
    “你快把我放下来!”她娇嗔道,“我头昏!”
    李谦一听,忙把她放了下来,心里却满是不舍,不仅没有放开她,还把她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你这又是怎么了?”姜宪不由笑着摸了摸他乌黑的亮泽的头发,忍不住在他的额头连亲了几下。
    李谦呵呵地笑。笑得有点傻。道:“我就是高兴!”
    姜宪这才回过神来,不由笑骂道:“之前不是跟你说过一回吗?赵氏虽然重要,可你和慎哥儿更重要。”
    李谦连连点头。
    他当然相信。
    不过,相比皇权,身份,地位,他还是没有想到姜宪没有片刻的犹豫就做了决定。
    毕竟赵氏王朝存在一天,姜宪就是尊贵的郡主。跟着他,姜宪不过是李氏的长媳。姜宪的自尊心又特别强……
    李谦不禁低声对她道:“保宁,我会对你好的。一辈子都对你好。让你快快活活,无忧无虑……”
    “嗯!”姜宪轻轻点头,温柔地依偎在李谦的怀里。
    事情从来都是变化的,从前的李谦肯定没有想到他会走到这一天。
    可姜宪想到了。
    她早就有了心里准备。
    当权力的游戏玩到顶点,能站在上面的,只有一个人。
    姜宪道:“你还是想办法多存些粮草吧!最好的办法是别在北边开战。”
    一旦开战,就会影响粮食的收成,会让百姓流离失所。战场不在北方,至少那些妇孺活下来的机会更大。
    “我知道!”李谦说到这里,放开了姜宪,牵了她的手重新坐下,正色地对她道,“所以我想把七姑调回来,看看能不能在京城附近再建一个善堂。”
    这几年,李谦军营中的小旗、总旗多半都是善堂出来的,这才是李谦的自己人。
    姜宪笑道:“你是想我主持善堂吗?”
    不然怎么一副要向她借人的样子。
    当年七姑可是他安排在她身边的人。
    李谦含笑道:“你要是去主持善堂,我看那善堂迟早得关了。我是想向你借人——你不是常说,人给你了,我的人就是你的人吗?怎么?现在我可以随意调遣你的人了?”
    姜宪“扑哧”笑,觉得李谦有点掩耳盗铃,笑道:“刘冬月你不是想用就用吗?这个时候又来装什么装?”
    李谦只是笑,道:“那你就是答应了?”
    “自然是答应了。”姜宪笑着,笑容却不知不觉地敛了,肃然道,“我知道你跟我说这番话的意思。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到了生死关头,我不会妇人之仁,让你放过谁,让你顾及谁。你最要紧的是要保着我们一家人。”
    “我知道!”李谦又亲了亲姜宪的指头。
    这也是他一直以来都非常佩服姜宪的一点。
    关键的时候总能抓住重点。
    “你放心,我行事有分寸!”他喃喃的道。
    但和姜宪的谈话顺利还是让李谦时不时地会莫名地露出笑容来,这让和他议事的谢元希心生惊恐,还特意抽了个时间去找云林喝酒,问他是不是又出了什么事。
    云林毕竟从小就跟着李谦,又一直帮李谦和姜宪俩口子做事,对李府内宅也很了解,他也隐约感觉到了李谦和从前的不同,可要是具体地说有什么不同,他一时又说不上。
    好像自从太皇太后殡天之后,李谦就像一只装成小鸟的鲲鹏,情绪高涨不说,还突然伸展亮出遮天蔽日般的翅膀,更威严,更强大,更震摄人了。
    王爷……不会是觉得郡主没有人帮着撑腰了,要立威了吧?!
    云林想着姜宪的模样,止不住就打了一个寒颤。
    王爷这要是真的和郡主有了矛盾,北边恐怕要飞沙走石,日月无光了!
    到时候他们是站在王爷这边还是站在郡主这边呢?
    要不,都不站?
    直接跑到西北去,能避开一时是一时?
    或者,把慎哥儿拉出来顶着。
    反正以后这些产业都是慎哥儿的。
    想到这里,云林不由暗暗庆幸李谦和姜宪只生了慎哥儿这一个儿子。不然他们就算是躲,也不知道躲到谁麾下好。
    他道:“三奶奶有没有说来京城看儿子?”
    谢元希不解,道:“这与三爷有什么关系?”
    他们所说的三爷,就是李驹。
    云林嘿嘿地笑,总不能说郡主和三奶奶最能说到一块儿去,三奶奶又是个伶俐通透之人,这种家务事,还是需要三奶奶这样的人去调停才好。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真傻

    云林的不说,在谢元希的眼里就变成了不能说。
    而有什么事是云林不能说的。
    那当然是李谦的家务事了!
    不过,李驹如今管着天津卫的那一摊事,而且还做得可圈可点的,就算是李谦有用着他的地方,也不可能因此就一副海阔天空任我翱翔的模样吧?
    谢元希想了半天也没有想个明白,索性不去想了。
    这些年来他为李谦的事兢兢业业,姜宪对他也以国师之礼相待,不仅为他娶了妻,还为他的长女淼淼保媒,与北定侯府的子弟订了亲,女婿不仅长得相貌堂堂,而且还人品端方,聪慧持重,他非常的满意。
    谢元希也就不再问李谦的事了,反而和云林商量起另一件事来:“……前两天我那亲家请我吃饭,提起一个人来,我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好今天和你说起这件事来,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云林非常的惊讶。
    他们虽同为李谦做事,可管的事不一样,怕有时无意间透露了不该透露的消息,私底下来往并不多,更不要说因为对方的事而彼此商量了。
    可谢元希并不是一个没有分寸的人,谢元希找他说这件事,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云林犹豫了片刻,就坦诚地道:“先生有什么话直管说,我见识浅薄,也不知道能不能给您拿主意。”
    谢元希知道云林是个很慎重的人,轻易不会答应些什么。这样的回答恰恰说明他很重视这件事。他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一半,道:“你可还记得原山西总兵杨俊杨大人和原浙江总兵李道李大人?”
    云林心中一跳,想起李驹,想起了天津卫,道:“我记得。我还记得杨大人后来进京勤王,被留在了京卫。”
    当然也记得杨俊后来做为御史到江南和李道剿倭,因战事不利被人赵翌革职,永不录用。
    李道因此也没有了消息。杨俊却被赵玺起用,如今管着金陵水师,据说风头直逼靖海侯。
    当然,这都是些表面上的消息。
    在他们这些内行人的眼里,如今能打水仗,会打水仗的,除了靖海侯府出身的那些将领,就是杨俊和李道了。
    谢元希不由俯身,压低了声音对云林道:“杨夫人携李夫人带着家眷来了京城,就住在城北的高升客栈里,深居简出的,说是来给慎哥儿拜寿的。不曾想遇到了太皇太后殡天,他们也就不好提这事了。如今两位夫人已经在京城住了快两个月了,回也不是,留也不是。杨俊和定北府的一位爷有旧,就通过他找到了我,想我探探王爷的口吻……”
    李家暂且不说,杨俊是和李谦、姜宪有旧的,他的夫人若是想来拜访姜宪,姜宪无论如何也会见上一面的,更何况他们是打着给慎哥儿拜寿的名义。
    这样藏着掖着,显然别有所图。
    云林和谢元希都想到了天津卫的水军。
    谢元希把自己调查到的消息告诉云林:“杨俊就不用说了,自他起复,当年发生的事都已经被大家传了个遍。到是李道,一直隐居在江南,又突然间和杨夫人来给慎哥儿拜寿。要说他想起复,大可走杨俊的路子。若说他想投靠王爷,天津卫的兵力不到一千,根本不可能成什么气候……”
    鄱阳湖那边到是有五千水军,可这五千水军就是李谦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李道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两人心中也不由升起几分忐忑来。
    如果万一那李道真的是冲着鄱阳湖的五千水军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谓的保密根本就形同虚设,除了李道,肯定还有其他人知道,他们所谓的部署,已如同一纸笑话。
    云林感觉到事态的严峻,他想也没想地道:“这件事必须告诉王爷,由王爷来判断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李道真的想投靠王爷,我们的水军就有了主心骨,假以时日,说不定真的能和靖海侯一战。”
    谢元希抓了抓脑袋,道:“可这样一来,我们怎么向郡主解释鄱阳湖的那五千水军?”
    他们在北方军,以骑兵见长,训练水师,岂不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之?
    云林道:“那也是王爷的事!我们听命于王爷。”
    谢元希急起来,道:“万一王爷和郡主意见相左呢?”
    云林不说话了。
    两人沉默良久,最终还是决定让李谦去伤脑筋。
    夫妻和别人不同。有时候床头打架床尾和。李谦这些年来总能哄得姜宪高高兴兴,说不定这次也能在姜宪面前自圆其说。
    李谦知道后却流了一身的冷汗,不由暗暗庆幸太皇太后提醒的及时,也更敬佩太皇太后目光如炬。
    他一直想寻了李道过来帮他管理水军,一来是李道是被革职的正三品大员,不管他住在哪里,当地的父母官都很了解他的行踪,万一打草惊蛇,不仅会暴露他的野心,还可能给李道带去灭家之灾,二来是他当时还在犹豫不决,没有拿定主意,当李家和赵玺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是俯首称臣,想办法保全李家,还是拥兵自重,一力降十慧,和朝廷对着来。
    李谦望着自己两个忠心耿耿的臣下,笑道:“这件事就交给郡主吧!毕竟对方来的是女眷,我也不好多说什么。”
    两人纵然诚腹再深,此时也止不住面露诧异。
    李谦想到刚才两人说起这件事时满脸的凝重,此时再看两人的表情,他莫名其妙的陡然间变得十分愉悦,说话的语气也轻快起来:“你们也知道,郡主性子随和,并不太管军中的事。鄱阳湖的水军倒不是我不告诉她,是她根本就没有问起。这件事交给她,她不会生气的。”
    两人恭声应诺,走出书房的时候腿还有点发软,觉得像做梦似的。
    这么重要的事,就这样完结了?
    他们可是要请个水军教头,是准备和靖海侯府开战,准备南下的?
    难道郡主早就知道王爷的野心?
    云林和谢元希面面相觑。
    谢元希觉得自己真傻。这么简单的事就应该直接和李谦说才是,找云林商量什么?白白让云林觉得他做事也不是那么没主见的。
    云林也觉得自己有点傻。这是谢元希的事,他陪着来干什么?王爷不会觉得他多管闲事吧?
    两人出书房的院子就分了手。
    云林回了家,谢元希则让小厮拿着自己的名帖去了北定侯府。
    虽说这件事交给了姜宪,可姜宪对一些礼节很是随意,杨、李两家的女眷以什么名义来拜访姜宪,怎样拜访,他还得安排好了才是。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赏花

    只是谢元希没有想到,他的一张名帖,就让杨、李两家的家眷热闹起来。
    杨夫人一大早就起了床,和随身的嬷嬷商量着去拜见姜宪时所需的衣服首饰。
    李大太太还有些恍惚,听着隔壁厢房的动静,悄悄地和自己体己的嬷嬷道:“我们都等了两个多月了一直也没有动静,怎么突然就这么快了?会不会是那中间人说了大话?”
    不到京城还不知道李家在北边有多显赫!
    那天他们在客栈里遇到的小姑娘不过是李谦身边一个幕僚的女儿,走出来却比正经的王公贵族家的大小姐的排场也毫不逊色。听说还许配给了北定候苗二爷。
    那北定候府是什么样的人家?
    那可是开国功勋,自立朝以来就一直屹立不倒。苗二爷可是正正经经的嫡支,北定候同胞弟弟的次子。居然就娶了一位幕僚家的小姐,还并不觉得有失体面。
    嘉南郡主是天之骄女,又嫁了李谦为妻,恐怕更不容易见上一面。
    那白大人想了很多办法都不得其门而入,反倒是求到了那位谢先生面前就立刻有了机会……难道北定候府还不如那位谢先生吗?
    李大太太有些拿不定主意,道:“你说,我们要不要先给那位谢先生备一份礼品?”
    她这贴身的嬷嬷这几年一直帮她管家,也算是有点见识的,闻言道:“夫人考虑的周祥。不过,我们是跟着杨夫人过来的,还是要看看杨夫人是怎样打算的?我们照着做就是了。等会儿我就去见见杨夫人身边的管事嬷嬷,看看杨夫人是怎么准备的。”
    李大太太点头。
    她的女儿欢快地走了进来,还没有行礼就嚷道:“娘,我们真的能去拜见嘉南郡主了吗?我听人说,她巾帼不让须眉,是女中豪杰。我也想做嘉南郡主那样的女子!”
    京城卧虎藏龙,杨、李两家寻了这个看上去很一般的客栈落脚,就是怕无意间冲撞了贵人,惹出些不必要的麻烦,因而各自约束下人,轻易不出门。那些家仆还好,李大小姐却总是忍不住想上街去看看,有几次还成功地扮成了小厮偷偷地溜了出去。
    李道向来把女孩娇养,觉得女孩若是脾气太软弱,嫁了人也难有主见,主持不好中馈。因而对李大小姐比对儿子更娇惯。因有李道撑腰,李大太太对女儿的顽皮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对李大小姐时不时地跑出去玩耍的行为,除了安排了几个得力的护卫,还悄悄地叮嘱了李大小姐身边服侍的人,若是看着情况不对,就把李大小姐拎回来,不必顾忌主仆尊卑。
    好在是李大小姐虽然顽皮,却很有分寸,出去也不过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