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慕南枝-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异想  

    康氏和郭氏能来京城省亲,姜宪是非常高兴的。
    她在京城虽然认识很多人,若她愿意,每天都可以和不同的人聊天,到不同的人家里去窜门,可那是应酬,不是亲戚之间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的亲密。
    姜宪笑盈盈地一面请郭氏往屋里去,一面道:“我已经派人去通州码头等着她们了,这两天应该就会到了。她的院子我也收拾好了,到时候我们一起去逛梨香园,听书,吃羊头!”
    梨香园是京城最大的戏院,园主就是杜慧君。他能开这个戏院子,也是因为借了姜宪的光。虽说大多的权贵之家都喜欢请了戏班子到家里唱戏,可那毕竟是锦衣夜行,打赏再多也不过只有戏班的人知道,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去戏园子里听戏。梨香的园的生意就是这样做起来的。
    郭氏也听说过。
    她笑道:“杜大家倒是有个有福气的,遇到了嫂嫂。不然他哪能在京城站得住脚!”
    “他也算老实本份的了!”姜宪笑道,“反正家里少不了唱堂会的时候,还不如就是他呢!”
    这倒是。
    郭氏理解地点了点头,进了一个三进的五间的院子。
    白墙灰瓦,窗棂红柱,花架上的藤萝刚刚抽芽,墙角的迎春花已经枝叶繁茂,绿叶叠叠,零零星星地点缀着红色的花蕾,带着春的气息。
    郭氏不由深深地吸了口气,称赞这院子布置得雅置。
    姜宪笑道:“你满意就好。我已差人去给三叔报信了,他忙完天津卫的事就会赶到京城来。王爷那边也得了准信,庆格尔泰战败,朝廷已派了姚先知为特使,和鞑子谈判开放马市的协议。王爷过几天就能回来了。陕西那边这次虽然没有直接参战,可粮草却是由他们准备的。如果庆格尔泰投降了,骥二叔也有空了,说是到时候会护送康氏一起进京。
    “他们兄弟三人终于可以聚一聚了!”
    这可是李家好多年都不曾有过的盛况了。
    郭氏想说若是李长青和何夫人也在就好了。可转念一想,若李长青和何夫人真的在这里,大家又不可能畅所欲言了。
    只能等以后找机会大家一起回汾阳祭祖的时候看能不能聚在一起了。
    姜宪送她回了客房就告辞了。
    郭氏打起精神来问起这几个月两个儿子在长公府的生活起居。
    两个孩子都开心地和她叽叽喳喳地说着,一看就是真心在这里过得很高兴,郭氏彻底放下心来,两个孩子又去闹几个月没见却已大不相同的弟弟。郭氏让人把三个孩子都带了下去,自己重新梳洗了一番,和三个孩子一起用了午膳,一起睡了个午觉,直到下午酉时,才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了姜宪那里。
    白愫已经过来。
    郭氏看见她上就给恭敬地给白愫行礼。
    先不说白愫和姜宪的关系,就凭着白愫帮着康氏养大了生病的大妞,郭氏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得敬着白愫。
    白愫忙携她起身,温柔地笑着问起她一路上的见闻,又约了郭氏后天去她府上做客,并道:“你这两天好好休息一天,初十我给你洗尘。”
    郭氏高高兴兴地应了。
    结果没等到初十,康氏到了京城。
    和她同行的,还有着大妞儿和她的长子幼哥儿。
    长公主府又是一番热闹。
    康氏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大妞儿和幼哥儿去了承恩公府。
    白愫抱着纤瘦的大妞儿眼泪一下子就落了下来。
    大妞儿也哭得厉害。
    一边是将她养大的白愫,一边是为了她也受了很多苦的康氏,如同手心和手背,她一个也舍不得。
    就在昨天晚上,她还忍着要见白愫的激动问康氏:“我们就不能搬到京城里来住吗?”
    这样她就可以时时来拜访白愫了。
    康氏眼神一黯。
    她当然能搬过来住,可李骥怎么办?
    放任李骥一个人在西安任上吗?
    让李骥有妻儿像没有妻儿一样,回到家里来连个服侍他、照顾他的人都没有吗?
    康氏最终还是恨心地拒绝了大妞儿的请求。
    大妞儿心里知道这样的可能性很小,不过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万一因为她的要求,她的父母以后能考虑到京城里来任职,那就好了。
    “干娘您都瘦了!”大妞心痛地道,“我前些日子还让人搜了个补身子的古方给您送过来,您肯定没有放在心上!”
    何止是没有放在心上,是根本就不相信。
    京城这么多的名医,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哪一个的里没有几分祖传的本事?她要是想补身子骨,随便找个御医主就行了了。
    只是她不想辜负大妞儿的关切,这才笑着收下了。
    两人说了一会儿体己话,白愫这才有空和姜宪等人打招呼。
    而大妞儿则抱着自己的弟弟去给怀慈和怀恩两兄弟看,还问他们:“他是不是长得特别像我!”
    怀慈温柔地望着大妞儿,好像大妞儿说什么他都会无条件的支持,怀恩则好奇地捏了捏幼哥儿的手。
    郭氏看着心中一动,和康氏耳语道:“你们家大妞儿离开京城也有这几年了吧?却依旧和承恩公府的两位小公子这样的亲近。我看等到大妞要说亲的时候,说不定两家还可以亲上加亲呢!”
    大妞儿刚回去的时候在他们夫妻面前倒是欢欢喜喜的,可背后却因为想念白愫,想念承恩公府流了不少的眼泪,生活习惯也和李家、康家的人全然不同,举手投足间能看到的全是白愫的影子。当时她就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缘浅,大妞儿不像她的孩子,倒像是白愫的孩子。
    康氏当时就有过这样的想法。
    只是孩子还小,李家不够显赫,李骥又是庶出,她怕大妞儿高攀。
    如今郭氏这么说,康氏不免很是心动,想着,要两个孩子真的有这样的缘分,那就再好不过了。
    可此时孩子们都还小,不是说这些事的时候。
    郭氏的话到底还是影响了康氏。
    她抽了个功夫去见姜宪,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姜宪。
    姜宪睁大了眼睛。
    康氏忙道:“是不是我异想天开了!我也知道承恩公门第显赫……可若是能把大妞儿交给清蕙乡郡,我觉得大妞儿这辈子就有了个好着落,根本不用我操心了!”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小辈

    “那倒不是!”姜宪看着手拉手,亲亲热热地说着话的白愫和大妞儿,忙道,“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们都到了说媳妇嫁闺女的年纪了!”
    她说着,情绪有些低落。
    日子好像一眨眼就过去的。她还没有享受够李谦把她捧在手心里的日子,怎么就要做婆婆了?
    姜宪有点接受不了。
    康氏是姜宪救的,在姜宪面前总有半分的小女儿情结。
    她抱着姜宪的胳膊和姜宪低声耳语,道:“嫂嫂,您说,我要不要让三弟媳去探探清蕙乡君的意思?”
    什么事都是不做不知道!
    姜宪道:“你要是觉得合适,你就去说说好了。不管成不成,你总算是没有遗憾!”
    康氏点头,眼睛里的笑意一直没散去。
    只是此时是姜宪给他们妯娌接风洗尘的日子,不是说话的是时候。
    等到大家热热闹闹的听了戏,用了晚膳,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白愫也就到了打道回府的时候。
    她想请大妞儿去承恩公府住两天,但又怕康氏心中不快,不免有些犹豫。
    谁知道康氏却笑盈盈地直称“好”,并道:“这几年我们大妞儿一直惦记着乡君和国公爷,不然我也不会一到西安就带着她来京城省亲了。从前是离京城太远,路上我不放心。”
    大妞儿回去没多久,白愫就曾写信给康氏,让她们母女到京城来窜门,康氏婉言拒绝了。
    此时说起这件事来,白愫很能理解。
    康氏吩咐大妞儿屋里的给大妞儿收拾东西,自己和白愫站在屋檐下说说笑笑地讲了半天的闲话,等以大妞儿梳妆打扮好了,出来辞别康氏和姜宪等人,白愫这才牵了大妞儿的手,和大妞儿一起上了马车。
    郭氏不由在心里暗暗感慨。
    康氏也是个性格刚强的,要是自己,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孩子住到别人家去。
    因而康氏请她帮着试探白愫的口气时,她吓了一大跳不说,还不禁道:“大妞儿可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女儿,也是我们李家的掌上明珠,你就舍得?”
    康氏叹气,这才说了实话:“她一直惦记着清蕙乡君的好,总觉得就这样回来了对不往乡君,可若是离开我,又怕我惦记。我不想这孩子为难。正巧乡君也喜欢这孩子,家里又有两个儿子,不管是嫁给谁,我都放心!”
    这倒是!
    做母亲的,有谁不是为了孩子。
    白愫是个好婆婆,她若是有女儿,也愿意和这样的人家结亲。
    郭氏笑着应下了。
    姜宪这边却闷闷不乐。原想着两个妯娌来了家里,大人孩子的,家里喧闹些,也更有生气。谁知道康氏居然要把大妞儿嫁到白愫家。
    她给李谦写信,把家里的事一一的告诉他。
    李谦刚刚接待完来和庆格尔泰商谈的姚先知,吩咐谢元希明天陪着姚先知去见庆格尔泰的人。接到姜宪的信心中一喜,先是匆匆看了一遍,盥洗之后舒舒服服靠在床头又把姜宪的信看了一遍,他这才品出点滋味来。
    他总觉得姜宪太溺爱慎哥儿了,常在姜宪的耳边絮叨着“我们不能跟着慎哥儿一辈子,他的事就得让他自己去处置,他以后要有自己的路要走,你和我才是同寝同椁的人”。可姜宪通常是嗤之以鼻。现在看来,终于有了点感触。
    李谦连夜给姜宪回信,委婉地表示,就算是慎哥儿娶了媳妇,她也是他放在心尖上的人。大不了以后让慎哥儿住去西路的院子,或者是他们重新盖一座临潼王府。
    说起王府,他们在临潼的王府倒是修缮好了,可惜他们却从来没有去过。
    他在信中写道,等这边的事告一段落,他们可以回乡省亲,还可以去临潼看看。
    姜宪接到李谦的信,这才打起了精神。
    白愫知道了康氏的用意之后,非常的高兴。
    她想着那康氏毕竟是姜宪的妯娌,姜宪又和她亲同姐妹,她怎么着也得先和姜宪商量商量。遂去了长公主府。
    姜宪早知道这件事,笑着问白愫:“只要你们愿意,我当然希望亲上加亲。不过你想让大妞儿做长媳还是次媳?”
    白愫想到平时念慈对大妞儿的照顾,而怀慈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混小子,笑道:“我回去问问两个孩子的意思,总不能委屈了大妞儿。”
    言下之意,是不管做长媳还是次媳,她都是愿意的。
    要知道,承恩公府的长媳可就是未来的承恩公夫人,曹家的宗妇,不是人人都能担当的。
    姜宪抿了嘴笑,道:“我看天底下就没有谁比你还合适做承恩公夫人的,不管是长媳还是次媳,你自己决定好了。我只愁我们家慎哥儿不知道能娶了谁家的姑娘。能像你这样就好了!”
    “又说胡话!”白愫笑着拧了拧姜宪的面颊,换来姜宪一阵痛呼。
    没几天,白愫就正式给康氏回话,说想娶了大妞儿做长媳。
    康氏没想到承恩公府会这样决定,顿时喜出望外,匆匆给李骥写了封信就往姜宪屋里跑。谁知道姜宪正和白愫在说话。康氏红着脸忙叫住了要去通禀的人,让她不要说自己来过,并道:“我等会儿再来拜见郡主。”
    和白愫成了亲家,她反而有点不好意思见白愫。
    姜宪和白愫两人还不知道康氏来了又走。
    白愫正打趣着自己长子:“……我说女大三抱金砖。你们家驹三奶奶和驹三爷就很是恩爱。所以他们兄弟俩个谁娶了大妞儿都成。念慈顿时就急了,磕磕巴巴了半天,才说清楚想娶大妞儿。怀慈呢,还真是个什么也不懂的,以为念慈在和他抢什么东西,转着对念慈直道:大哥若是喜欢,我就让了大哥。不过大哥要把屋里那把父亲送给大哥的轻霜剑送给我。我最喜欢那把剑了!”
    姜宪哈哈地笑弯了腰,道:“还是你们家念慈懂事些,都知道要媳妇了。我们家那个,我跟他说,大妞儿要订亲了,他却跟我说,是谁要娶大妞儿?那他岂不是成了舅老爷?别人家新姑爷上门舅老爷都要和新姑爷打一架,续哥儿是不成的了,承哥儿倒是个硬骨头,就是年纪太小,看来只能他出面帮大妞儿撑腰了!”
    白愫想想,两个孩子要是真的打起来,那场面也够混乱的了,也不由的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桃色

    念慈和大妞儿的婚事基本上定下来了。
    不过,婚姻是大事,真正定下来需要三书六礼,礼节繁复,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女儿家为了表明重视未嫁的闺女,还会有意留几年,这样下来,从订亲到出阁,最少也要两、三年。
    康氏除了要告知李长青,还要告知外家康祥云。
    像姜宪那样的没两个月就嫁了的,非常少。
    姜宪想起来就不平衡,写了信去李谦那里抱怨。
    李谦知道姜宪这是要撒娇,每天一封信,好言好语地哄着姜宪,不管姜宪说什么都立刻认错。几个回合,姜宪也觉得自己有点无理取闹了。当年若不是她许嫁,他怎么可能娶得了她!
    她不过是想他哄着她罢了!
    姜宪心情放晴,也就懒得去追究这些事了,反而和白愫、康氏两个商量起两个孩子的婚事,看黄历,问钦天监,对八字,写契书,今天跑这里,明天跑那里,既当娘家人,又当婆家人,比白愫和康氏还要忙。
    郭氏也是个有趣之人。
    把三个孩子都丢给慎哥儿带着,整天和姜宪结伴进进出出的。
    就在这个时候,金陵突然传来消息,说是赵玺新纳了一位贵人,进宫就封了贤妃,还怀了身孕。
    姜宪眨了眨眼睛,半晌才把这消化掉这消息。
    她问来报信的人:“皇上这是什么意思?要我们上表恭贺吗?”
    来报信的是赵玺身边服侍的一位少监,是从京城跟着赵玺去金陵的,姓李,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看上去平平淡淡,看人的时候却目光明亮,一看就是个精明人,虽然还没有修炼到家。可也很是难得了。
    他恭敬地给姜宪行礼,含蓄地笑道:“皇上这是高兴!之前汪阁老不是一直说皇上还是太年轻,应该过几上亲政吗?左阁老虽然引经据典,上了好几次折子,佐证从前也有像皇上这样的,年纪轻轻就亲政了的。可汪阁老不依不侥,就是不松口。因为这件事,左阁老和汪阁老已经对峙好几个月了,就是过年,皇上也没能过个安生年。还好贤妃现如今有了身孕,左又人又是一番上书,汪阁老终于同意过了端午节就让皇上亲政了。皇上心里高兴,就想跟郡主和太皇太后说说。让你们两位老人家也跟着高兴高兴!”
    姜宪觉得没什么好高兴的。
    或者她从前是做皇后的,因而特别能理解那些皇后的凄苦。
    刘皇后受江南世家的期许进宫,这还没有两年功夫,赵玺就纳了新妃,刘皇后的日子只怕不太好过。而且以后就算是生下皇子,庶长子比嫡长子年纪大,也是个非常麻烦的事。
    姜宪不由道:“那位贤妃是什么出生?”
    李少监恭敬地道:“是皇后娘娘世交之家的闺中密友。两人算是一起长大,从前还曾姐姐妹妹的叫过,不曾想居然真的有缘分做姐妹。这也算是一大幸事了!”
    既然是熟人,在姜宪看来,也就是蛇鼠一窝的要固宠,没了兴趣再问,承诺会写表恭贺,就端茶送客,让人把李少监送去了慈宁宫,给太皇太后道贺云。
    这件事很快就在北京传开来。
    可有一天郭氏却幸灾乐祸地把姜宪拉到一旁八卦:“嫂嫂可听说皇上新了新妃?”
    姜宪懵然地点头,道:“不要说京城了,恐怕辽东的人都知道了吧?”
    “是啊,是啊!”郭氏掩了嘴笑,把姜宪随身服侍的丫鬟内侍打发去了花园亭子里等着,自己和姜宪在一旁香樟树下的石椅上坐下说着悄悄话,“前几天我接到了我嫂子的来信,原本是问我在京城过得怎样的,谁知道后面话题一偏,说起了皇上新纳的这位贤妃,进宫不过三个月,可已经有四个月的身孕了。这且不说,据说这位贤妃父母都是世代耕读之家出身,外祖母却生养过五个儿子,母亲生养过六个儿子,姨母也生养过四个儿子,有个出阁的姐姐,也有三男二女,如今正怀着身孕……”
    “宜男之像?!”姜宪道。
    这种事情很正常啊!
    汪几道不是说赵玺年纪轻,没有子嗣,不够稳沉,所以不同意赵玺亲政。
    赵玺就找个宜男之像的女子宠幸。若是那女子生下了长子,汪几道的话也就不攻而破,汪几道等人也就没办法拿这个借口阻止赵玺亲政了。
    这是很好的破解之法!
    郭氏笑着更暧|昧了,声音又低了几分,和她耳语道:“可在这之前,刘皇后要把这位贤妃嫁给靖海侯,据说靖海侯也同意了,还见了那女子一面,两家就差正式交换庚贴了。也不知道是谁,在皇上面前说了一句,皇上就惦记上了。去年的年夜宴,把那女子就留在了宫里,等那女子一怀上身,就封了贤妃。
    “从大年三十进宫就没有出来过。
    “靖海侯那边还在为靖海侯要娶江南士族的女子为妻而纷争不断,这边皇上却已封了那女子为贤妃。
    “靖海侯这次丢脸可算是丢到了西南去了。
    “就连我爹都知道了。
    “京城这边怕是王爷有意封锁了消息,别有让人胡言非语,所以嫂嫂一直不知道!”
    “可这也太……不成体统了!”姜宪目瞪口呆,半晌才道,“皇上在江南依靠靖海侯良多,他怎么在这个时候做这种糊涂事!这岂不是让靖海侯心生罅隙?”
    郭氏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道:“怕是病急乱投药吧!皇上这大半年不就一直在为亲政的事忙活吗?”
    赵玺这样做,恰恰就印证了汪几道那句“年轻还太小,行事不够稳重”的评语吗?
    可见赵玺的确不符合亲政!
    姜宪皱着眉道:“这么隐秘的事,是怎么传出来的?”
    郭氏嘻嘻地笑,道:“自然是靖海侯府的人传出来的?您是不知道啊,原来靖海侯府是不满意这门亲事的,可现在却被皇上截了胡去,之前又是刘皇后做的媒,据说靖海侯府的人知道那女子封了贤妃之后都气坏了。还有比这传得更难听的呢!”她说着,看了看见四周没人,这才又和姜宪耳语,“还有谣传说,若不是皇上没有儿子,说不定靖海侯要给别人养儿子了!”
    这话就说得十分恶毒了!
    姜宪不太相信这样的话是靖海府传出来的。
    郭氏也不相信。
    她幽幽地道:“不管怎么样,反正那些黎民百姓相信,那些市井之徒相信。这就够靖海侯膈应的了!”
吱吱说
关于白愫家的两个孩子,之前取了乳名也取了大名,结果发现这样一来名字太多,容易混淆视听,就只用了乳名不用大名了。但因为之前写大纲的时候把名字都已经取出来了,特别容易出错,在这正更正一下。长子念慈,次子念恩。以后再写错了……大家就无视吧!

☆、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憋着

    这倒也是!
    不过,让那些百姓知道,让那些市井之徒知道,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吧?
    这其中要是没有人从中推波助澜,姜宪可不相信。
    她不由看了郭氏一眼。
    郭氏则对着她笑眯了眼睛。
    也就是说,郭家至少是其中的推手之一。不然郭氏的嫂子也不会在信里特意提到这件事事了!
    姜宪觉得自己应该矜持一点,非礼毋视,非礼毋听,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似的,可郭氏一走,她却无论如何也压抑不住自己怦怦乱跳的心,跳下临窗的大炕就给李谦写信,质问他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告诉她。
    李谦自从知道赵啸曾经悄悄地给姜宪送礼之后,就恨不得姜宪从此听不到赵啸的一点点消息,又怎么会把这件事告诉姜宪?
    万一姜宪对赵啸生出同情之心来怎么办?
    他可不是那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人!
    但李谦当着姜宪的面可不能这么说。
    不仅不能这么说,还要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尽量地把这件事给简化了。
    他前前后后拟了三次书信,这才能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对姜宪说这又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涉及到赵啸的私密,还是不要议论的好。
    姜宪收到信气得半天都没有说话,写信给李谦,问:我们是不是夫妻?你不是说夫妻是这世上最体己的人吗?若夫妻之间说话还要有所顾忌,那又算是什么体己人?若是夫妻之说话还要思商一番,那和寻常人还有什么区别?那还不如不做夫妻?
    李谦被她的话吓到了。忙申辩他也只是听到了些许的传言,因之前忙着和庆格尔泰和谈的事,没有让人去打听,不知道是真是假。他总不能传递个假消息吧?
    而此时姜宪已经派人去证实过了。
    赵玺那小崽子的确是抢了赵啸的准新娘!
    赵啸居然被人截了胡!
    而且还是赵玺那样人!
    姜宪想着想就要笑得打滚,忍不住又写了信去和李谦八卦。
    李谦见姜宪全是幸灾乐祸的口气,胸中的堵着的大石头才被搬开了,并且决定抹黑赵啸没商量。在书信中写道:赵啸做臣子做出奴性来了。这种事居然当作没有发生的样子忍了。可见赵啸这个人没什么担当。之前蔡氏和他的长子赵建童死得胡里胡涂,也没有看见赵啸去追究什么,为了权势利益,也太过凉薄了。
    姜宪奇道:谁也说不清楚蔡氏之死与赵啸有什么关系?难道你又得了什么消息没有告诉我?
    李谦忙道:我也只是猜测。若有了实证,肯定会告诉你的。我只是觉得赵啸的这样的不作为颇有些让人费解,怀疑蔡氏和赵建童之死都与赵啸有关系。
    姜宪看了信心情顿时有些低落。
    赵啸是个有谋略的人,否则当初太皇太后为她选婿,赵啸不可能从这么多人里面脱颖而出了!
    没有谋略的通常都难以把小日子经营好,姜宪喜欢有谋略的人,可因为有谋略而变得凉薄的人,她又不喜欢了。
    李谦反她的心思把握得很准。
    姜宪过了段时间就只是觉得赵啸这人太没有性格了,虽然也打听赵啸的事,但没有从前那样关注,看到赵啸倒霉,也没有从前那样好奇了。
    至于远在金陵的赵啸,气得恨不得抓掉几根头发。
    原来赵玺立妃的事他只要否认与贤妃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有流言传出来,他大不了娶了贤妃的妹妹就是,把他和贤妃的事说成别人的误会就成了。谁知道里有人把这件事捅了出去,这下子不仅是他了,就连皇上和贤妃也都很尴尬了——他被说是被人夺妻,赵玺被人说是强娶臣妻。
    大家全成了笑柄!
    偏偏把话说出去的人不仅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反而觉得他拯救了靖海侯府。既让赵啸摆脱了那个不忠不贞的女子,还给靖海侯府叫了冤,让赵玺心生愧疚,以后对靖海侯府好一点。
    赵啸想想就想骂街。
    要不是那小子是他四祖公家的独苗,他早就把人丢到军营里去了。
    如今只能想着怎么收尾了。
    他叫了家中的幕僚过来,让他去宫里递请见的帖子。
    赵玺像所有流言蜚语的主角一样,通常都会是最后一个知道这消息的。
    他这段时间还挺快活的。
    强行留下了贤妃,然后贤妃很快就怀了身孕,他向刘氏求情,刘氏贤良大度,当即什么也没有说,不仅同意他纳了贤妃,还建议他直接封了贤妃超品的内命妇,还派了细心的宫人和内侍照顾贤妃,贤妻美妾,天下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了。
    至于赵啸,他觉得当时两家又没有正式议亲,他这也不算是强抢臣妻吧?
    但赵啸掌着江南大军的权柄,有些事还是要和他缓和缓和。
    赵玺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请赵啸进宫吃饭,席间还特意提及了贤妃。
    赵啸十分上道,立马摆出一副“我和贤妃没关系”的样子。
    可惜这事只让赵啸高兴了几息的功夫。
    谁家的未来老婆被人抢了心里会没有疙瘩?
    赵啸这是装的吧?
    能忍常人不能忍的,通常都是意志坚韧之人,赵啸这只是暂时忍耐吧?
    可他也是没有办法了。
    左以明说不过汪几道,而且他没有孩子的事的确容易让人说嘴,而太皇太后和姜宪又都远在京城,一没有办法帮他选妃,二没有办法为他说话,他只能靠自己。没有子嗣就后继无人,一个后继无人的皇帝,怎么可能坐得稳江山!
    他只好想了这主意。
    只是没有想到贤妃还真是宜男相,这才多久,就怀了孩子。据太医院的新任医正说,这次怀的还是男孩子。
    这下子汪几道等人都没话可说了。
    汪几道向他上了致仕的折子,还推荐了李瑶为内阁首辅大臣。
    他以为这样左以明和李瑶会心有芥蒂。不曾想李瑶也上了书,说自己身体不好,想回老家养老了。
    作为一个皇帝,他当然不能就这样放两位“肱臣”走了。
    他驳了两人的折子。
    按道理,若是真的想走,汪几道和李瑶就应该继续请辞,他继续不准,这样来来回回两、三次,君主之情也就表达完了,他们就可以致仕了。
    李瑶的折子倒是很快就上了,汪几道的却没有影子。
    赵玺不禁要怀疑汪几道是不是在装模作样,以退为进。
    要是这样,可就麻烦了!

☆、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愚蠢

    赵玺苦恼着,心里不由暗暗地骂着汪几道,对李瑶却分外的有了好感,打定主意李瑶的致仕折子他无论如何也不准,但只要汪几道敢再上一道致仕的折子,他就立刻准了汪几道辞官回乡。
    汪几道也的确是呆不下去了。
    这次左以明有赵啸、李瑶和赵玺的支持,他辞官是迟迟早早的事,只是他辞官之后该何去何从,这却是个大问题。
    他在位期间,可是得罪了不少的官宦。如今他要回乡了,还不知道那些人会怎样的对待他呢!?
    要不,他移居别处?远离江南?
    这念头一起,他就再也没有办法抑制。
    可这天下之大,他应该往哪里去才好呢?
    西南,郭永固早已和他翻脸,何况郭永固并不是个心胸宽广之人,他若真的进蜀,郭永固虽不会伤他性命,却也不会礼遇于他。
    李谦,那就更不可能了。
    他不暗下毒手都算是好的。
    当初逼迫姜宪离京,李谦始终把这锅盖在他的头上。
    镇国公那里,那就更不可能了。
    他不可能去那等苦寒之地。
    汪几道愁白了头。
    赵啸却勃然大怒。
    李谦派了手下到福建销售船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