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慕南枝-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如意冷笑。
看见韩同心的凤驾出现在了视线中。
她换了个笑脸,温声地喊着儿子赵建童:“你太后姨母回来了,还不过来迎接!”
赵建童乖巧地应了诺,和母亲一起站在了坤宁宫的大门口。
而赵玺,下了朝之后难得自作主张一回,没有第一时间去坤宁宫给韩同心请安,直奔慈宁宫东暖阁。
太皇太后早已知道了迁都的事。
她这一生经历的太多,虽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却也让人打探着消息。
韩同心还没有回到坤宁宫,太皇太后已经得了消息了。
她正和太皇太妃歪在东暖阁临窗的大炕上听着小宫女给她们读佛经。听说赵玺过来了,太皇太后撇了撇嘴角,道:“你们去跟他说,我昨天没有睡好,正在补觉呢!”
小宫女应声而去。
太皇太妃迟疑道:“这样不好吧?到底只是个几岁的孩子!若是要迁都,他只怕会落到南方士族的手里!”
☆、第九百零二章 求诉
赵玺就成了个傀儡皇帝了!
太皇太后到底不像曹太后,在朝堂上历练过,心肠经比一般的妇人都要坚硬。
听了太皇太妃的话,她不由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正要和太皇太妃说什么,去给赵玺回话的小宫女又折了回来,有些不安地道:“皇上执意要见您。说是有要紧的事跟您说。”
太皇太后不免心中一软,想了想,道:“那就请皇上去偏殿歇息。”
小宫女听着长舒了口气,口中应“是”,快步出了东暖阁。
太皇太妃见了笑道:“您何不让皇上过来?我回避就是!也免得您来回奔波。”
太皇太后道:“既说我在休息,那就别让皇上挑出毛病来。他虽是小孩子,可总有长大的一天。”
赵玺一进来,看见两人衣饰整齐地坐在炕上,岂不是告诉赵玺,所谓的“休息”不过是不想见他的借口?
太皇太妃闻言若有所思。
太皇太后历经四代,除了孝宗皇帝,其他的三位皇帝都对太皇太后敬重有加,或许正是与太皇太后的这份慎重有关系?
她送太皇太后出了暖阁。
赵玺则见到太皇太后就朝她老人家扑了过去,一面扑,还一面哽咽道:“曾祖母,玄孙有要紧的话跟您说!”
太皇太后立刻做了个手势。
孟芳苓笑盈盈地领着赵玺身边服侍的退了下去。
赵玺的脸色这才好了很多他身边几乎全都是韩同心的人。
太皇太后慈爱地拉着赵玺的手在罗汉床上坐下,温声道:“皇上这才刚下朝吧?那么早就要起来,想必早已经饿了!我已让人传御膳房的人给皇上端几碟点心过来了。皇上先喝水热茶,等会再垫垫肚子。朝中的事虽然重要,可也要爱惜身体!”
赵玺这些日子一直担惊受怕,唯恐一睁开眼自己被下了大牢,韩同心抱着个面目陌生的孩子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指着群臣说这是新继位的皇帝,让众臣们三跪九拜……哪里还听得太皇太后这暖人心肺的话,他拉住太皇太后的衣袖“哇”地一声就哭了起来,还道着:“曾祖母为什么不把我养在宫中?我,我,我如今都没有人管了!”
太皇太后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叹气道:“我毕竟只是你的曾祖母。”又拿了帕子给他擦眼泪,道,“好孩子,快别哭了!等你长大了就好了!”
赵玺接过太皇太后的帕子一面胡乱地擦着眼泪,一面道:“我快是等到长大了!太后娘娘听了那蔡氏的话,要迁都金陵。我听别人说,金陵冬天冷得能让人手上长疮,夏天热的能让人中暑。我怕热。我不喜欢金陵,我想就呆在京城,呆在太皇太后的身边。”
太皇太后听着眉头直皱,安抚赵玺道:“这件事曾祖母也听人说了。已经定下来了吗?是上谁负责迁都?怎么么个迁法?”
她当然不是不知道进程,她是想知道赵玺那边还有什么她不知道的。
赵玺听了忙道:“如今还没决定呢!是苏佩文老匹夫提出来的。他向来和汪几道一个鼻孔出气,想必汪几道也是同意的。我如今如何是好?我想去求李大人,可李大人未必会听我的。”
阿福常和他说姜宪的事。
他知道李瑶和姜宪的关系非常好。
左以明更是姜宪的姻亲。
太皇太后眉梢一冷,捻着手里的十八罗汉小叶檀佛珠,慢慢地道:“皇上是想让我去跟李大人说一声吗?”
赵玺面露喜色,忙道:“若是曾祖母能出面帮着说一声,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太皇太后思忖了片刻,直接吩咐孟芳苓:“你拿了我的名帖让李大人明天进宫一叙!”
孟芳苓有些意外,但还是恭敬地应是,退了下去。
赵玺忍不住就露出几一个欢喜的神情,在太皇太后面前撒着娇道:“曾祖母,我们去不去金陵,就全靠您了。”
太皇太后呵呵地笑了几声。
御膳房急赶急地的送了点心过来。
赵玺却不敢在这里多耽搁,草草地吃了半块点心,就起身告辞:“母后还在等着我用午膳呢!”
为了让赵玺和赵建童亲近些,韩同心每天中午都招了赵玺过去和赵建童一个桌子上午膳。
这些太皇太后都知道。
在她老人家看来,这就是韩同心没事要折腾赵玺。
可她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孟芳苓送了赵玺出宫。
赵玺赶往坤宁宫。
韩同心已换了常服,和蔡如意一左一右地坐在坤宁宫东暖阁临窗的大炕上看赵建童吃点心,还满脸关切地叮嘱赵建童:“可得慢点。这点心刚刚出锅,还烫着呢!”
赵玺定眼一看,和御膳房送往慈宁宫的点心一样,不过是把茯苓糕换成了枣泥糕,芝麻云片换成花生云片,却正是赵建童喜欢吃的。
他心里顿时像有力火在烧似的,好不容易才控制住情绪,垂下眼帘,上前给韩同心请安。
韩同心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毫不客气地道:“听说你去了慈宁宫,可是太皇太后那里有什么事?”
“太皇太后一切安好!”赵玺恭谨地道,“不过是有些日子没有看见朕了,叫了朕过去说了两句话。朕心里惦记着太皇还没有用午膳,就提早过来了!”
韩同心冷笑。
她心里倒不是不相信,只是不想让赵玺好过,觉得这样吓唬吓唬赵玺,心里就会痛快很多。
好像她为难了赵翌似的。
至于赵玺到底找太皇太后做什么,她压根不关心。
反正太皇太后只要保住王家,只要保住姜宪就行了。其他的人,就算赵翌活的时候,太皇太后也没有放在心上。
赵玺见了果然吓得有些瑟缩。
韩同心高兴,神色微霁。
蔡如意却直皱眉。
她觉得韩同心和赵玺荣辱与共,大可不必如何对待赵玺,遂笑着给赵玺解围,道:“太后娘娘,您看皇上,可真是孝顺!还忙着您的午膳,和太皇太后说了会话就回来了。您再看我们家建童,除了吃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你什么时候也跟着皇上学学,娘也就不用总是担心你不会讨好你爹了!”
最后一句,她是跟赵建童说的。
赵建童不知是真是假,面露委屈,跑到了韩同心的身边,一副寻求韩同心庇护的样子。
☆、第九百零三章 去向
韩同心忙搂了赵建童,对蔡如意嗔道:“你也是的,孩子又没有犯什么错,你这脸红赤目的是在做什么呢?阿童,别怕!万事都有姨母给你做主呢!你好好地吃你的点心去。你爹要是嫌弃你,你就来告诉我,我帮你教训你爹!”
蔡如意要的就是韩同心这句话。
她眼底忍不住闪过一丝喜悦,又很快平静下来,对韩同心抱怨道:“你这样,要把这孩了给惯坏的!”
“我们阿童这么懂事,怎么会被惯坏?”韩同心不以为然地摇头,搂了赵建童在怀里,温声地道,“今天御膳房做的都是你喜欢吃的,你还有什么想吃的,只管告诉身边服侍的人,我让御膳房给你做。”
赵建童冲着韩同心甜甜地笑,歪着脑袋道:“应该让御膳房做些杏仁糕和芝麻云片,太后姨母喜欢吃杏仁糕,皇上喜欢吃芝麻云片。”
“哎哟!”韩同心又惊又喜,捧着赵建童的脸就“啪”地亲了两口,对蔡如意道,“你还说这孩子不孝顺,你看看,你看看,多贴心啊,还知道我喜欢吃的是杏仁糕,皇上喜欢吃的是芝麻云片。皇上,你可得赏了靖海侯世子!”
赵玺干巴巴地道:“一切都听母后圣裁。”
心里却对蔡如意母子腻味的不得。
这样的讨好,宫里随便一拉就能拉出来十个八个的,有什么好奇怪的,偏偏因为蔡如意是靖海侯夫人、赵建童是靖海侯世子,就格外的与众不同。
这两个人也不知道有多恶心人!
蔡如意和赵建童还真没意识到。
他们只是单纯的想向赵玺示好罢了。
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赵玺的心思如此的诡异,在他们看来的讨好和解围,在赵玺的眼里,成了赤|祼|祼的讽刺,并且为以后埋下了恶果。
太皇太后这边,在见李瑶之前,先见了侄儿亲恩伯王廷。
她问王廷:“若是迁都,你准备怎么办?”
王廷不以为然,笑道:“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恐怕没有个十年二十年,不可能迁都。何况朝廷现在根本没银子,怎么迁都?前些日子梅大人家嫁女儿,我去喝酒的时候,曾和他讨论了半天。梅大人也说,就算是大家都同意迁都,那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
太皇太后听了恨不得打王廷几下。
她怒其不争地道:“你也是做祖父的人了,怎么就这么点眼光?迁都有多少困难,那汪几道不知道?那苏佩文不知道?他们怎么就愿意跳出来主张迁都呢?想必是有几分把握的。你现在不想清楚了,一旦事情定下来,别人都已经安排好了,你想插进去,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王廷憨厚地笑,道:“姑母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现说我也一把年纪的人,阿瓒又是个老实听话的,能本本份份地过日子就行了。像镇国公那样的,虽说是权势滔天,可一旦战败,不也有人叫嚣着要把姜家满门抄斩吗?我还是有几碗饭量就吃几碗饭好了!”
太皇太后听着沉默了半晌,这才淡淡地道:“你可要想清楚了。你跟着我,我是要留在京城的!”
王廷大吃一惊,忙道:“你不准备跟着南下吗?”
“我南下干什么?”太皇太后摇头,道,“我还有几年好活。我从小在京城长大,在这宫里生儿育女,在这宫里青灯古佛,孝宗皇帝的陵宫在这里,永安的墓在这里,保宁还时常要来看我,我哪里也不去!”
这样的结果王廷已隐隐猜测到,此时听来并不十分的诧异。他也沉默了片刻,正色地道:“姑母年纪大了,保宁又不在身边,身边更是得有晚辈照顾。若是姑母不走,我也不走!与其客居金陵,不如老死京城。”
他知道自己不是什么聪明人,这么多年来能平平安安,除了太皇太后的庇护,再就是镇国公府的照拂。失去了这两个人的指点,他根本不是那些功勋世家对手,他还不如就呆在太皇太后的身边。
太皇太后也知道。
她叹气道:“也好!你就留下来吧!等以后皇上大婚了,王家也该泯于众人了!”
王廷不住地点头。
回到家的曹宣也正和白愫商量这件事:“……昨天大朝会吵了一天,今天又召开大朝会,又吵了一天,到现在还没有个结果。不过,汪几道既然已经打定了主意,又有靖海侯在后面推波遂澜,迁都是迟迟早早的事。我们也要早做打算才是。”
白愫正在喂大妞儿吃米糊。
因要和曹宣说正说,她给大妞儿擦了擦嘴边的糊糊,就把碗递给了大妞儿的乳娘,示意大妞儿身边服侍的把大妞儿带下去,然后又亲手给曹宣续了杯茶,这才坐到了曹宣对面的大炕上,温声道:“国公爷是个什么意思?我去哪里都可以!”
虽说京城离姜宪更近,可她还要照顾曹宣。
曹宣犹豫了一会,这才道:“我想留在京城!”
白愫稍一思忖就明白过来了。
若是迁都,肯定有人会跟着去金陵,也必须有人留下来。
姜宪走后,曹宣在公务上干得并不舒服。有一部分原因是别人觉得曹宣是姜宪的人,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曹宣是曹太后的侄儿。汪几道等人不说,却十分的忌憧曹宣。今年年初就弄了个人到五城兵马司任了副都指挥使。
从前可没有这个职务。
明眼人一看就是来和曹宣争权夺利的。
人来了之后也没少找曹宣的麻烦。
曹宣这是怕他不跟着去金陵,也就个闲散的差事等着他了。甚至从此与仕途绝缘,怕她嫌弃他没本事。
从前的承恩公曹大公子,什么时候会顾忌有人嫌弃他了?
白愫抿了嘴笑,心里泛起点快活来,道:“还好我出身北定侯府,我爹也好,我祖父也好,我弟弟也好,都多半的时候闲赋在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
曹宣听了眼睛一亮,磕磕巴巴地说了一声“是吗”,就没再言语了。
白愫继续去给大妞喂食。
曹宣望着窗外盛开的石榴树,低低地笑了一声。
到了八月底,江南大雨不止,长江水患,高邮等地尽量淹没。
京城粮价再涨。
☆、第九百零四章 落定
迁都的事再次被大臣们提起。
远在西安的姜宪却吃着甜瓜看着热闹。
她已经带着孩子回甜水井。
因九月二十二是她的生辰,虽因有长辈在不能大肆庆贺,加上姜宪也不想去应酬别人,那天家里还是要吃长寿面的。
李谦很早就把手中的事都推了,准备陪姜宪一整天。
姜宪却和董珊瑚商量着冬天在暖棚里种些小黄瓜和青菜的事:“……从前还是种得太少,你们自己家都不够吃,更不要说送人了。今年你们多种点好了。”
董珊瑚笑道:“那我们再搭个暖棚好了。家里的今年种了很多的花,准备春节的时候各家都送一些。”
董家的暖棚很有名,当初他们也是因为这样才和姜宪搭上话的。
姜宪就寻思着要不要给白愫送点,道:“这瓜果蔬菜的,容易保存吗?”
董珊瑚想了想,道:“不太容易保存!”
姜宪就给她出主意:“你们家不如做这生意吧!在京城附近弄一个,生意肯定很好。还可以接受定单。像我这样的,就想给承恩公夫人也送点就好。”
郡主是不知道这温棚里种出来的蔬果有多贵吧?
就算是功勋世家,也不会可着劲儿吃的。
不过,郡主这主意了还是不错。
他们不缺那点银子,若是在京城附近弄个温棚,到时候就用这个做年节礼,又体面又讨喜……
董珊瑚的脑子飞快地转着,不由就说起了这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迁都之事:“您说,这件事能成吗?”
“这天下有什么事是下了决心成不了的!”姜宪倒挺希望赵玺搬到江南去的,到时候他就知道什么叫厉害了。
江南饭,可不是那么好吃的!
那些士子肚子里的弯弯曲曲多着呢,别说是赵玺了,就是简王,也未必能讨了好去。
董珊瑚道:“那我们还在京城附近弄温棚吗?”
“功勋世家里面应该大部分都不会走。”姜宪笑道,“要走的,也是年轻的一辈。到时候京城没了皇帝,就更宽松了,正是做生意的好时机。”
董珊瑚若有所思地点头。
李谦回来了。
董珊瑚忙起身告辞。
李谦更了衣出来,和姜宪坐在临窗的大炕上喝茶,笑着问她:“和董氏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自两人上次好好地谈了谈心,姜宪的心情又变得开朗了。
李谦觉得这是因为自己从前陪姜宪太少的缘故,如今他不管多晚回来,都要和姜宪说会话。不像从前,只想着怎样把姜宪拉上床。当然,也不是说现在这种晚间的运动就少了,不过是不像从前那样猴急了。
想到这里,李谦不由在心底自嘲自己。
“猴急”这个词还真挺适合他的。
他笑道:“马上要到你生辰了,可有想去玩的地方或是想做的事?”
“就想好好在家里呆着。”姜宪越来越不喜欢出门了,她笑道,“那时候天气应该比现在还冷了,若是天气好,我们一家去划船吧!到外面去划船。”
家里虽然有个湖,和昆明湖相比,还是太小。
李谦笑咪咪地点头,眉宇间露出几分迟疑。
姜宪笑道:“你是不是想告诉我,你那天有事,不能亲自陪我,让谁谁谁跟我一道去。”
这是李谦惯用的手段。
不过,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几年大家好像都越来越怕李谦了,他在场除了她和慎哥儿以后,就没有一个神色自然的。没有李谦在场,有时候更好玩。姜宪也就没有强求。
“那倒不是!”李谦笑着,叹了口气,道,“皇上下了圣旨,同意迁都!”
闹了大半年的事,终于落了定,姜宪扬眉,道:“怎么一回事?皇上想通了?谁承办这件事?不会又要加税吧?今年处处年成都不好,他们就不怕逼得民反?”
李谦道:“汪几道估计了知道朝廷没银子,他们准备先只是让皇上下江南,去金陵避祸。六部三院的官员随行,都成还是定在京城,之后再慢慢谋划。事情是苏佩文提出来的,皇上将这件事交给了苏佩文。还好苏佩文没有糊涂,他找了梅城商量下江南的费用,梅城给他出了个主意,站他找径阳书院的。”
说到这里,李谦的嘴角抽了抽,好像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嘴里也有了几分笑意,道:“径阳书院不是主张迁都吗?他们又在扬州。扬州什么最多?盐商最多!梅城让苏佩文想办法打那些盐商的主意。让他们出银了。现在径阳书院的人肯定已经得了消息,做主正抓着脑袋发愁呢!”
姜宪哈哈大笑,心里很痛快。
前世,径阳书院的人就找了她不少麻烦。
靖海侯能得有朝臣支持,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和径阳书院的人交好。
李谦啧啧地道:“梅城这个人很有意思,可惜他是户部尚书,要是能为我所用就好了。”
前世他就在姜宪手下做事,姜宪倒不觉得这件事难事。
她道:“找机会吧!总有一天能遇上的。”
比如说,梅城致仕之后……
姜宪问起京城的防卫:“知道交给谁了吗?”
“现在还没有动静。”李谦道,“众人都在谋求金陵的差事,京城那边反而没什么举动。不过,有消息说,高岭想留在京城。我估摸着他要是提出来,朝廷十之八|九会让高岭驻守京城。”
姜镇元去了辽东之后,最有资历接他手的就是高岭了。
赵玺能顺利地登基,与高岭与有很大的关系,算得上是有从龙之功了。
只是高岭做了很多年的禁卫军,习惯行事低调罢了。
李谦说到这里,笑道:“你猜猜我今天接到了谁的来信?”
姜宪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
李谦告诉他:“我收到了杨俊的信。”
姜宪非常的意外,道:“他免职之后回了老家吧?他给你写信做什么?难道想复出?可这时间也太短了,就算是你有心为他谋划,今年肯定是不行的。但六部三院迁到金陵之后,京城又要留人,朝中肯定要大换血。这个时候去找谁,谁也不敢拍着胸保证一定能让他起复啊!”
“他倒没提这些事。”李谦笑道,“他给我的信里写的全是抗倭的战略战术,还有倭寇这几年的动态。看得出来,他是花了下力气的。”
☆、第九百零五章 肥肉
这种事不是应该跟赵啸说吗?
姜宪问:“很有价值吗?”
就算是她自私好了。
如果有价值,还是别落在赵啸手里的好。
朝廷南迁,于赵啸有利,若是他在海上还战无不胜,他们就会变得很被动,特别是天下税赋多来于江南,赵啸兵强马壮的,就更不容易对待了。偏居一隅,时间长了,总是会被淘汰的。
“很有价值!”李谦叹道,“让我都大开眼界。可惜了!不然有杨俊和李政驻守闽南和江南,何愁倭寇不除!”
姜宪握了李谦的手,温声道:“有些事情,也要看时机的。此时不是时候?”
李谦点头。
姜宪问他:“你给他回信了吗?”
“回了!”李谦淡淡地道,手里却没有停,细累地摩挲着她细白的手指,慢慢地道,“我问他需不需要我把信转呈给李瑶。”
如今李瑶依旧是兵部尚书,若是得了李瑶的青睐,杨俊等这风头过去了,肯定能起复。
谁知道过了几天李谦收到杨俊的信,却说不用。并在信中道,他入朝为官不过是为了争一口气。可去了江南之后,看到那些倭寇上岸烧杀抢掠,他突然觉得自己从前很幼稚。他已决定不再为朝入关,并和李政说好了,利用这两年的时候大江南北的走一走,看看这天下之大,能否有一处桃花源。等他倦了,决定写本年鉴,把自己这些年来所经历的事都写下来。
他在信的最后提醒李谦,不要小瞧赵啸。
赵啸的野心大着。
这次南迁,得利的人只有他一个。
如果李谦能阻止,还阻止的好。
这时离姜宪的生辰不过两、三天了,董珊瑚闹着要请了杜慧君到家里来唱堂戏。
杜慧君这两年除了应酬像姜宪这样客人,几乎已经不登台唱戏了。
陆氏掌击赞同。
加上甘州那边写了信过来,说康氏怀了身孕,估计明年三月份就要生了,也算是件喜,姜宪就给杜慧君下了帖子,杜慧君亲自过来在搭戏台子,内院有点吵。
李谦让人把杨俊的书信送给姜宪阅鉴,自己躺在醉翁椅上闭目养起神来。
谢元希找过来的时候就看见李谦像睡着了似的。
他正要离开,李谦却睁开了眼睛,指了旁边的太师请谢元希坐下,道:“什么事?”
谢元希两眼发光,道:“王爷,前两天鞑子进犯,钟天宇以三千骑兵抵御一万鞑子,大获全胜不说,还将其全部剿灭!收缴了五百多匹马,五千多尾箭。”
“哦!”李谦不由坐了起来,感兴趣地道,“具体怎样的,你快跟我说说!”
钟天宇是李家军的第二代,是他一手一脚培养出来的。他若是能独当一面,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朝廷南迁,会动摇军心,很多人都会想办法跟着南下,北边应该会空出很多的地方出来。钟天宇若是有了将功,他帮着争军功就突然多了。
不过,这样一来,九边恐怕是要荒凉下去了。
两人在书房里说了半天的话,有小厮跑进来说柳篱前来拜访。
李谦和谢元希都大吃一惊,以为远在太原的李长青出了什么事,忙将柳篱迎了进来。
谁知道柳篱却是代表李长青来给姜宪送寿礼的。
李谦和谢元希都松了一口气前者是因为知道父亲身体健康,平安无事,后者却更担心李长青这个时候若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李谦要丁忧。要知道,李谦这两年积威日重,就是夏哲,也不敢随意地反驳他的话,这一丁忧,之前他们的努力可就全完了。而且因为之前考虑到朝廷再派人来不需要重要磨合,李谦一直压着没让夏哲走。夏哲从前不知道,现在全看明白了,心里正堵着一口气,只怕是要趁着这次朝廷南迁有所举动,李谦一动,夏哲肯定也会走,到时候西北的局面可就真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谢元希安排人把太原送来的寿礼送去姜宪那里,柳篱却拉了李谦笑道:“此此前来,是我主动请缨,实则是想和王爷说说话。”
李谦就知道,只要柳篱出现,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
他和柳篱去了小书房后面的凉亭。
等小厮上了茶点退下去之后,柳篱开门见山地问李谦:“王爷应该已经听说了迁都之事吧!不知道接下来王爷有什么打算?”
李谦目光闪闪,道:“不知道柳先生是代表我爹过来的,还是自己想和我说说话呢?”
柳篱笑道:“在其位谋其职。当然是李大人让我过来的!”
李谦却不怎么相信。
不过,柳篱敢这么说,恐怕早已说动了他爹,甚至是,他爹早就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被砸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他不免有些懊恼。
早知道这样,就应该把柳篱弄到他身边的。
不过,他若是把柳篱要了过来,又怕父亲受高怀玉的影响太深,到时候伤及李家利益。
这天下果然没有两全齐美的事。
柳篱看着李谦的样子嘴角微翘。
他就知道,李谦是个聪明人。
而且不仅仅是聪明,还有着野兽般的直觉。
这样的人若是不成功,真上没有天理!
他不禁笑道:“京城里的人都在传,说万一皇上南下,就城的防卫估计会托付给高岭。想必高岭也是愿意的。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不过,我还是要劝劝王爷。有的时候就是个机会,一旦消失了,就不可能再出现。与其在这里犹豫,不如主动出击。姜家如今正是自暇不顾的时候,这个时候和姜家去谈,还能保住两家的情份,若是再拉下去,反而不美!”
李谦闻言,长长地透了口气,眉宇间浮现些许的怅然。
此时朝廷南迁,却因受银财阻力,没有办法把皇宫和六部三院的衙门全都一并迁走。因而名义上是以皇上“南巡”为借口去的金陵,这也只是块遮羞布而已,实际上皇上是去金陵避祸。这样一来,京城就还是国都,名份还在那里,就需要相应的人出面代皇上镇守国都。
普通的人是不行的。
包括高岭。
因为他出身太低。
现如今身份地位能力手段谋略最合适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姜镇。
他是镇国公。
一个是李谦。
他是皇上的姑父。
☆、第九百零六章 争否
从名份大义上来说,姜镇元和李谦是最合适。
而姜镇元又比李谦更合适。
李谦镇守京城,主要还是因为他是皇亲国戚。
姜镇元镇守京城,却是资历、威望所归。
一旦朝廷南迁,就不可能随随便便地重回京城,谁能镇守京城,谁就等于掌握了整个北方。
这样的诱惑太大了!
在李谦听到朝廷要南迁的消息立刻就意识到这是个天下掉馅饼一样的机会。他恨不得派了人去推波遂澜,催着赵玺南迁。
但一想到朝廷南迁之后,他将面临着和姜镇元去争这个位置,他又前所未有的犹豫。
姜宪对姜家的重视是显然而见的,他不想和姜宪发生矛盾。
何况他这么多年之所以这么努力,纵然有是男子就应该遂鹿天下野心,可更多的,是想守护妻儿不被人欺负,想守护姜宪不被人觊觎。
若是因为与姜镇元的争执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