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宫燕-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不做声。
    太子便接着道:“为了父皇的健康着想,请父皇还是吃点东西吧。”
    皇上瞪了太子一眼,道:“你少管。”
    “儿臣不敢管。”太子忙说,又道:“那儿臣和哥哥陪父皇说说话吧。”
    太子边说边朝皇上走近,沛王也跟着上前。
    正当他们快要走到皇上的跟前时皇上猛喝道:“不要过来。”
    两人大惊,赶忙站定。
    皇上指了指距离自己十多尺远的那几张椅子道:“就坐那边吧。”
    两人只好乖乖地坐到那边去。
    沛王看了看皇上消瘦的脸,轻声道:“父皇,儿臣知……”
    太子忙轻拉了拉沛王的衣袖。他怕沛王提起敬庄皇后。
    眼下皇上是受不得任何刺激的。
    沛王了然,马上转换话题道:“儿臣知道您为了曣国的繁荣安定日夜操劳,把身体都熬坏了好几回。这一回,儿臣尤为担忧,生怕您会病倒。父皇,曣国的黎民百姓需要您,曣国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您,望您好好爱惜龙体。”
    皇上盯着沛王看。沛王立即朝他微笑。
    半刻钟后皇上对张公公说:“让御膳房上午膳吧。”
    张公公大喜过望,忙奔跑着出去通知。
    沛王和太子这才敢松口气。
    他们没有离开,就坐在一旁看皇上用膳。
    或许是太饿了,也或许是情绪比先前平静了,皇上喝了一碗汤,吃了一碗饭,桌面上摆着的菜也几乎都尝了个遍。
    等他将碗放下时,他感觉自己的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起来,遂望着沛王和太子道:“今日我们早点把奏折给批阅了吧?”
    两兄弟见他情绪好转,心里也很高兴,异口同声道:“好。”
    皇上随即起身去了英华殿,太子和沛王也跟着去。
    。。。。。。。。。。。。。。。。。。。。。。。。。。。。。。。。。。。。。。。。。。。。。。。。。。。。。
    亲们,二更来了。求订阅、推荐票和月票!

第四百四十章 担忧

从英华殿批阅完奏折后太子和沛王便回了东宫,此时夕阳似火般照在他们的身上,为他们的身影罩上了一层发光的暖色。他们迎着夕阳的光并排而走,脸部轮廓看起来像极了一对孪生的兄弟。在路上时沛王对太子说:“父皇这症状有点让人担心啊。”说罢,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太子。
    太子冲他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回到东宫,太子便一个人钻进了书房里。
    他将棋盘取出,坐在临窗的罗汉床上独自下棋。他下得很慢,边下边沉思。
    皇上的神经出了问题,照这情形,稍一不注意就会做出不智的判断来。而他乃曣国的国君,他的命令又没人敢不从,这就很容易出事。
    若他是神经完全混乱了,太子会毫不犹豫地要过这王位的,可他现在毕竟还有清醒的时候,他清醒时还是能办点正事的。如此,太子又不得不有所顾忌着。
    太子毕竟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浸淫,实在不愿做出暗中谋取王位的事来,然而以皇上的古怪性情,如果他不用点手段恐怕也难以顺利地登上王位。
    太子将手中的一子轻轻放下,眼中若有所思。
    次日,孔武立将自他与郭茂共事后执行过的任务和杀过的人一一列在了纸上。钟士卿看完后递给李元和沈祝看。
    李元看到了里头关于杀害步寻一家人的具体描述,目光便定在了那几段话上。
    据孔武立的描述,因步寻即将调任的地方是凉州武威郡,而那地方正好是令王赵腾管辖的范围,令王早就听说步寻为人清廉、刚正不阿,因深恐步寻到任之后会揭发和干扰到他的篡位计划,所以立即给郭茂去信,要郭茂派人埋伏在步寻就任必经的路段,等其经过时便将之暗杀掉。
    郭茂收到信后立即让孔武立带着二十名武功高强的人到京城之外的一处偏僻地段埋伏,静待步寻的马车经过。
    孔武立的供证纸上接着写道“我们杀了步寻夫妇、步寻的儿子以及他们的下人后便马上离开了,并没有对他们的尸体进行处理”。
    那么,这些尸体的去向三司肯定是要查的,那么,李元的身份很快就要亮出来了。
    李元心里不禁一紧。
    沈祝察觉到了李元的紧张,但碍于在堂上,故没有问缘由。
    待他们看完这些供词,钟士卿将这几张纸收回到了自己的案头,紧盯着孔武立问:“还记得你们杀完步寻一家后多久才下雨吗?”
    这是一场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雨,所以孔武立特意在供词里面提到了。
    “大概一刻钟左右,那场雨非常之大,他们的尸体就被抛在大望河边的路旁,如果河水够大的话应该是足以将他们全冲走的。”孔武立答道。
    钟士卿马上答道:“未必,当朝廷的人去到现场观察时发现马车还在,不仅马车在,一些衣物和日常用品也还在。马车比较重,且抛开不说,如果尸体能被冲走,那么那些比尸体还要轻的衣物和日常用品便不可能不被冲走,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这些尸体并没有被冲走,而是被人秘密处理了。”
    李元听了既紧张又欣慰,一时间心情复杂得无以复加。
    他欣慰的是钟士卿对案件丝丝入扣、步步推进的分析,紧张的是——照这样推断下去,恐怕很快就要查到步寻一家人的尸体的去向问题了。
    果不其然,钟士卿随后便道:“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步寻一家的尸体去向吧。虽然这个在本案中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从法律的程序上来讲,没把尸体找到就表示尚没有取证完毕,是不可以结案的。”
    李元遂问钟士卿:“但是孔武立的罪证是可以确立了的吧?”
    钟士卿道:“这个还得三司会审之后才好确定。”
    李元心里虽然有些忐忑,但也知这个时候不宜多说,遂闭上了嘴。
    回到住处后,沈祝来找李元。
    沈祝将买来的两只大鸡腿打开,递了一只给李元。
    李元接过,但没有马上吃。
    “你有心事?”沈祝边啃鸡腿边问。
    李元摇头。
    沈祝笑道:“少忽悠我,我都看出来了。自从孔武立归案之后你就时常神不守舍。你先前对这个案子投入了那么多的心血,不就是为了这个案子能破吗?如今犯人抓到了,不是应该感到高兴吗?”
    李元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不知该怎么跟沈祝说好。
    沈祝伸手拍了拍李元的后背,问:“是不是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了?”
    李元看着沈祝,在心里斟酌着。
    这事要不要跟沈祝说呢?
    他跟沈祝也认识了将近两年了,这两年里,他们一同查案、一同生活,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而且沈祝这人也很讲义气,跟他说想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吧?
    况且,随着案子的进展,他这身份迟早也是得暴露的。
    思及于此,李元笑了笑,道:“人这一生,无论过得好与不好,其实都是自找的,怨不得任何人,是不是?”
    沈祝愣了片刻,随即哈哈大笑道:“是啊。”
    “那么,对于那些曾深深地伤害过自己的人,是否可以放过?”
    沈祝立即换上了严肃脸,一表正经道:“这个得看具体情况了,如果是事关人命的,坚决不能放过,如果没有严重到这一步的,可以适当宽容。”
    李元若有所悟地点了一下头。
    “孔武立曾经伤害过你?”沈祝忽然问。
    李元吓了一大跳,本能地摇头道:“没有。”
    沈祝没有再问。
    有些事情,他人的好奇也许是对当事者的一种折磨,毕竟,有些伤疤是人一辈子都不愿意揭的。
    但是,沈祝还是从李元的反应中捕捉到了一些讯息,因而更加确定了孔武立与李元之间有些关系,甚至大胆地猜测李元与步寻案也有些关系。
    沈祝起了警觉,决定好好关注此案的进展。
    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在李元需要帮助时能提供到一定的帮助。
    他猜测李元心里有不得已的苦衷。
    。。。。。。。。。
    亲们,一更来了。关于查案和断案,作者君不太熟,都是靠查资料得来的知识,未必全面,未必准确,如果有哪些地方不对的,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第四百四十一章 选择

现在,案子到了该搜索步寻一家人的尸体去向的阶段了,钟士卿立即叫来大理寺卿文志东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宋玉一同探讨。
    从地上找到的衣物和日常用品来看大家皆认为他们被河水冲走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这些尸体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朝廷接到报案后便立即派人去现场调查了。然而,由于案发的地点乃偏僻地带,四周方圆几十里都无人烟,因此此事是在临近天黑时才被一个人从距离那里很远的山头看过去发现的,他随即去当地的官衙报案,等到当地的官衙派人去看时已经是深夜。
    朝廷这边是次日上午才得知的。
    等朝廷的人到达时看到的就只有马车、衣物和一些生活用品了。不过他们马上展开了搜索和调查。
    那一个月里,他们将那一带的居民区都去查访过了,居民皆表示没有发现过那些尸体的踪迹。
    他们也搜查遍了那一带,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但也没发现新坟或者埋葬点。
    他们尚不知的是——李元是冒着雨将父母和下人们的尸体拖至草丛深处去的,而且在墓地上方种了几株宽叶草,在一侧种了一棵桃。等到雨停时,沿路的血迹便被雨水冲洗了。由于李元并没有将墓地上方的泥土堆得高出地面,且在上方种植了植物,这些植物和这些新翻的泥在经过这场雨的洗礼之后便没有了新葬的痕迹,因此即便他们经过这里也不会发现异样。
    正因为这样,这个案子的线索便到此断了,因而在当时被喻为奇案。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只是因为人们不明真相,所以才把它想得玄乎罢了。
    “宋大人、文大人,你们有何高见?”钟士卿问。
    他们三个乃三司的最高长官,此案该怎么查,怎么定罪都得经由他们三个商讨决定。
    都察院左都御史宋玉默默地看了看桌面上孔武立写的供词,道:“郭茂的主要目的是将步寻一家杀了,所以杀完就走。而京城那些与步寻不合,甚至是巴不得步寻死的那一小部分高官更不会在此时来插手这件事。当地的居民……不排除有些人心肠好,想要让他们入土为安的。然而,他们也应该看得出来这是一起谋杀案,是得先上报官府,然后由官府来处理的,因此也不大可能会在官府的人没到达现场之前就擅自埋葬了他们,所以……”宋玉挠了挠头,道:“究竟会是谁,又是怎么样处置这些尸体的,我一时间也没头绪。”
    “会不会是有人在发现了他们的尸体后将他们扔进河里去了?”文志东道。
    两人遂朝文志东看去。
    “这分析不妥吗?”文志东问。
    钟士卿道:“如果他们被扔进河里,以大望河河水泛滥时的水势来看肯定会将他们带往下游的,可是那段时间里下游的人并没有看到过尸体。”
    文志东忙道:“也许他们被河里的鳄鱼或者别的敢吃人的东西吃了呢?”
    大望河的水那么深,河里的生物种类又多,这也不是没可能。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
    很快,都察院左都御史宋玉开口道:“即便真的有鳄鱼或者其他咬人的东西咬他们,但毕竟总共有十几条尸体啊,不可能全都被它们吞进肚子里了吧?”
    也是。
    三人继续沉默。
    大约过了两刻多钟,钟士卿说:“我看不如再派人在那一带仔细地搜索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到点蛛丝马迹。”
    文志东反对,道:“要是当时查还好,现在都过去两年了,就算是衣物和用品类的也都风化了,哪里还能找得到什么?”
    宋玉道:“未必,如果当时是将尸体埋葬在地下的话,尸骨应该是还有的。”
    钟士卿也点头道:“嗯,别忘了案发之后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而且下了足足几个时辰,这个时间段正是埋葬他们的极好时机,而且埋葬之后也不会留下血迹,甚至新土的痕迹也会被雨水冲刷掉。”
    经过三人的一番商讨,最后一致决定——先派人去现场将方圆数十里的地挖挖看。
    于是,钟士卿立即将三人的决定通过奏折的方式呈给皇上,请皇上明示。
    因为他们知道太子也很关注此事,所以钟士卿又派人将此决定告知了太子。
    太子得知后立即派人去请李元到桂花楼密议。
    桂花楼乃距离东宫不远的一家茶楼,李元曾经来过,所以接到传话后很快便赶来了。
    既是太子的紧急传见,李元不用多想都明白那肯定是跟父母被害案有关的事,因此来时的心情也非常的忐忑。
    然而他并没有特别的害怕,也不退缩。
    他早已料到——随着案情的展开,真相会一步步地显露出来,到了现在这一步,他就得勇敢地站出来。那就勇敢地站出来吧,有得必有失,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怎么能没有所付出?
    入座后,太子对他说:“三司那边决定派人到事发地点去做深入调查,包括掘地三尺。”
    “那估计他们很快就能挖到我父母的墓地处了。”李元道。
    “你所说的那个地方距离事发地点有多远?”太子望着李元问。
    “大约五里。”李元答道,回望着太子。
    看着太子,他的心定了不少,他知道太子智慧如海,是可以帮他出得了点子的。
    “你把那方位画出来吧。”太子说。
    李元立即提笔将具体的位置给画了出来。
    太子道:“现在,你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你现在主动亮出身份来,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你父母的墓地。要么我让人通融一下,避过那个方位的挖掘工作。选前者,你的身份会马上暴露。选后者,你的身份可以暂时不被透露,但案子恐怕就得迟一点结案了。”
    。。。。。。。。。。。。。。。。。。。。。。。。。。。。。。。。。。。。。。。。。。。。。。。。。。。。
    亲们,二更来了。求订阅、月票和推荐票。

第四百四十二章 斟酌

听得太子这分析,李元的心挣扎得很激烈。
    这两个选择都有利有弊。若选前者,他的身份马上就得暴露,但父母的案子就可以很快进入结案阶段了。若选后者,他的身份可暂时隐瞒,然而父母的案子就得推迟结案。李元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抉择。
    他当然是希望父母的案件早点结案的,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此案的了结之日很有可能就是他的生命终结之日。
    人皆经由父母精血的融合再经十月怀胎才降生于世的,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这对于李元来说确实是个非常难做的选择。
    李元问太子:“殿下,以你的了解,像我这种情况朝廷一般会怎么惩罚?”
    太子的手轻轻地摩挲着茶杯,轻声答道:“最严重的会判腰斩,次一点的杖一百并贬为庶民,且几代之内不许做官,再次一点的杖一百,徒五年到十年不等。”
    李元见过杖刑,晓得那用的是什么棍,执行刑罚者使的是什么力。
    一百杖打下来,即使人不死估计也十有八/九得残废了。
    李元的心头一纠,不自觉地打了个冷震。
    “也就是说具体会怎么惩罚还是得看陛下的意思吗?”李元问。
    “这个案子乃陛下亲自要求重点审查的,所以最终的审判是须得经过他同意。”
    “那么,你觉得陛下会怎么判决我呢?”
    太子道:“不好说。”随即又说:“不管如何,我会尽力保你性命安全。”
    李元立即想起太子上次跟他说‘我在南方一个叫吉隆的海上孤岛上建了一套宅子,如果这边的情况对你不利时你可到那里去隐居’的话来,心里的慌张遂减少了几分,然而,他也知此案的最高决定权在皇上那里,假如皇上的裁决来得忽然,即便是太子也未必就能保得住他,因此他又陷入了左右为难之中。
    想到如果拜托太子让人通融一下以避过那个方位的挖掘工作有可能会将太子也带入不利的境地,李元最终一咬牙做出了决定:“殿下,我选择亮出身份。”
    如果要牺牲,那就牺牲掉自己吧。只要这样能使得父母受害案真相大白,能不让太子和闻莹愫也被牵连就好。
    太子默默地看了李元一会儿,道:“好,那你现在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好给我看看。这份陈述也将作为上交给刑部的证供,望斟酌着写。”
    李元点头,起身来到书桌前提笔就写。
    那段往事,如果要用笔写出来等于是又一次揭伤疤的过程,而且是揭得最彻底的一次,按理说心情应该是很不平静的,然而李元反而平静得很。
    前几天,他的情绪起伏得非常厉害,但现在,他无所畏惧了。反正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亮出身份来吗?
    太子静静地看着奋笔挥毫的他,脸上有细微的感情变化。
    他不禁在脑海中猜想李元出了什么事时闻莹愫的反应,一想到她会难过他的心也揪着般的难过,因此他暗暗地对自己说——无论如何,要尽最大的能力来保护李元。
    李元将事情的经过写好时已经是三刻钟之后的事了。当李元将那写满了字的五页纸递给太子时,太子不动声色地掩饰掉了自己内心汹涌的感情。
    太子将这五页纸里的内容认真地看了,然后道:“你明日将它交给钟大人吧。”
    “好。”李元将纸张接过,眼光从太子的脸上扫过。
    他发现太子的目光中有忧虑一闪而过,便猛地有种‘事情不会太顺利’的直觉。
    李元斟酌了片刻,问:“假如我希望三司帮忙查查我父亲当年被贬的具体原因,这个需要再另外做书面请求吗?”
    “既然眼下正在审此案,你可以一并向三司反映,不必再另外提出了。”
    “好的,多谢殿下。”
    两人道别后太子回了东宫,到邀月居去找闻莹愫。
    “你哥哥选择明日向刑部亮出自己的身份。”太子开门见山道。
    闻莹愫泡茶的手停顿了一下,随即将茶壶放下,神情略显紧张。
    她想问他‘哥哥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会怎么样’,但她还是咽了回去。
    只要是太子力所能及的,她相信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她不想再增加他的压力。
    可是,她实在很担心李元的安危。她的身子在发抖,可她表面竭力装镇定。
    “好的。”她点头道,又问:“哥哥亮出身份后朝廷会怎么处置他?”
    本不想向太子问这些的,可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闻莹愫刚问完就有些后悔了,然而想要收回去已不可能。
    太子伸手过来将她的手握在手中,道:“朝廷会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去挖开你父母的坟来看,以确定你哥哥所言的真伪。”
    “之后呢?”
    “三司会审。”
    “再之后呢?”
    “如果一切都无异议便可以结案了,如果还有异议则需视具体的情况来做安排。”太子道,将闻莹愫轻揽入怀,道:“你哥哥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大家都会帮他的,你别担心。”
    “嗯。”闻莹愫伸手将他抱住。
    这晚,李元睡得极不安稳,遂到沈祝的房间去找沈祝说话。
    沈祝虽然困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但见是他来,忙洗了把冷水脸,披了件衣服坐着听他说话。
    李元看着他道:“有件事我想跟你讲一讲。”
    沈祝见他一脸的郑重,便隐约猜着了几分,道:“你说。”
    李元便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向沈祝道了出来。
    沈祝听毕望着李元道:“怪不得你前几天会心情恍惚,原来背着这么个心理包袱,说出来也好,案子就更容易结了,只是你自己的处境又变得凶险了许多。”
    李元点头道:“是,但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沈祝伸手拍了拍李元的肩头,没有再说什么。
    但很快,沈祝的心里便不安起来。
    他担心李元此次难逃一死,因此他又问:“此事你跟太子殿下说了么?”
    “说了。”
    “他怎么说?”
    “他尊重我的选择。”
    “明日之后,你的性命会可能就由不得你自己做主了。”
    “我晓得。”
    “怕不怕?”
    李元摇头。
    怕也没有用。
    。。。。。。。。
    亲们,更新来了,作者君左眼莫名地肿了,又肿又疼,眼皮鼓起老高,所以白天去医院看病去了,更新晚了,很抱歉!二更可能会比较晚,我尽量争取12点前写出来。

第四百四十三章 焦灼

已是初冬了,正午的阳光不太猛烈了,温和地照着大地,空气中已嗅得到秋的气息。
    柳昭训在睡午觉。她惯了午睡时不放帷帐,因此她的贴身丫鬟春香可以看得见她的表情。
    或许是做梦了吧,柳昭训的眉头微微皱着,嘴里发出微微的呻/吟声,似是痛苦,也似是愉悦。
    未几,春香听她喊了两声‘殿下’,赶忙竖起耳朵细听。无奈之后柳昭训又不喊了。
    春香见柳昭训的额头有汗,遂去浴室去拧了条湿手帕出来替她轻擦。
    还没待春香擦完,柳昭训忽然一把握住春香的手,嘴里喃喃地叫着‘殿下’。春香红着脸任由她握着,心里尴尬得很。
    柳昭训不仅紧握着春香的手,还使劲把春香往床上拧,春香没法,只好说:“昭训,奴婢是春香。”
    听得这话,柳昭训这才猛然睁开眼睛,有些茫然地看着春香。
    春香红着脸说:“昭训方才可能是做梦了,连喊了几声殿下。”
    柳昭训毫不拐弯抹角地说:“是,是梦见他了。”
    她不仅梦见他了,而且他们还在梦里……想起梦里的情景,柳昭训才意识到床单被她弄湿了,忙让春香帮忙收拾。
    换过一套干净的衣服后柳昭训坐在梳妆台前端详自己。
    镜子中的女子面色潮红,双眼脉脉含情,一看便知是在想着那些令人脸红耳赤的事。
    没错,她此刻是特别想那种事,特别希望太子现在就在这里。她再过两三天便要来月事了,现在是她欲/望最强的时候。
    然而,太子已经两个半月没和她行夫妻之事了。不仅如此,就连平日里想见他一面也难,因为他大多数时候一回来就直接去了邀月居。
    两个半月,一年有多少个两个半月啊?柳昭训觉得自己的青春都快被浪费掉了。
    既然太子不愿意来找她,那她就主动一些去找他好了,她决定今晚无论如何也要让太子与她同宿一床,于是她对春香说:“你去看看殿下回来了没有。”
    春香了然,立即小跑着去了解情况。
    太阳还没偏西呢,太子一般不会这么早回来的,所以春香在走出柳昭训的住所后便在四周慢悠悠地溜达,直到到了太子每日必经的路段时才装作过路状。
    她在那条路上走了不下五次后回来向柳昭训汇报道:“禀报昭训,奴婢去问过监门率的护卫了,他们说还没看见殿下回来。”
    柳昭训哦了一声,让春香去给她准备糕点和下午茶。
    然而,无论在喝茶时还是在吃着糕点时,柳昭训的心里想着的都是和太子做那件事,便越发地春心荡漾了。
    她看了看天,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呢。
    照这情形,恐怕太子还得几个时辰后才会回来。
    柳昭训有点坐立不安。
    她现在的感觉就像那发情的母狗。
    然而,太子还没回来,她也没有办法。只是,即便太子回来了,她要想将他留宿在这边恐怕也非易事。
    太子的意愿可不是她能轻易改变得了的。
    但她已下定决心今晚无论如何也要将他争取到自己这里来。
    于是她对春香道:“我们到宛玉亭去走走。”
    宛玉亭是建在太子毕竟之道左侧的一座小亭台,亭台里面设有凳子和凳子,亭台的四周则都是园林景色。
    柳昭训坐在里头的凳子上,眼巴巴地望着垂花门的方向。
    她等了大约两个时辰终于看到了太子的身影,然而太子的身边还有沛王、礼部尚书宫泽哲、内阁首辅云一亭和另外两位她并不认识的官员。
    他们脸色凝重、脚步匆匆地往客厅去。
    显然,他们有要事商量。
    如此一来又不知他们得谈到什么时候了。
    柳昭训看着他们进去客厅,自己只好带着满心的失望回了自己的住所。
    回到住处,春香问她:“需要用晚膳了么?”
    柳昭训不耐烦地摆手道:“吃吃吃,你一天到晚只会问我要不要吃,我听得耳朵都快要起茧了。”
    春香知她说的是气话,便乖乖地闭了嘴。
    柳昭训闭着眼睛在床上躺下。
    身体一着床,那种欲/望便更强烈了,她只好坐立起来。
    其实还是可以有办法解决的,只不过得用代替品,只不过那效果比不上真人的那话儿尽兴罢了。
    她不喜欢用代替品,况且也不好意思用。
    春香便提议道:“昭训若是觉得太闷,不妨到花园里去散散步。”
    东宫里共有三个花园,分别分布在东宫的中央、北边和西边。三个花园里面属北边的那个最大,树木长得也最高大。
    柳昭训平时也喜欢到那里去走走看看。
    也好,边走边看,兴许就能分散些注意力了。
    于是柳昭训只带着春香往北边花园去。
    太阳渐渐下山了,花园笼罩在如血的夕阳中。
    柳昭训本想边散步边看风景的,无奈此时一点儿看风景的兴致都没有,便只好在园林里无目的地转来转去。
    她在等着太子和那些官员们的交谈结束。
    她已经交代了另外一个贴身丫鬟,让她密切关注着太子他们的动静,一旦那几个人离开便立即来通知她。
    可是她等来等去也没等到那些人离开的消息。
    真是越想哪样就难得到哪样,柳昭训在心里叹道。
    她在园林深处的一间屋子前的石凳上坐下,继续等着太子那边的消息。
    。。。。。。。。。。。。。。。。。。。。。。。。。。。。。。。。。。。。。。。。。。。。。。。。。。。。。。。。。。。。。。。。
    她已经交代了另外一个贴身丫鬟,让她密切关注着太子他们的动静,一旦那几个人离开便立即来通知她。
    可是她等来等去也没等到那些人离开的消息。
    真是越想哪样就难得到哪样,柳昭训在心里叹道。
    她在园林深处的一间屋子前的石凳上坐下,继续等着太子那边的消息。
    。。。。。。。。。。。。。。。。。
    亲们,由于时间有点赶,先发草稿上来,作者君在后台紧接着修改,请亲们大约二十来分钟后再刷新一下看看,谢谢。

第四百四十四章 事端

也不知是夕阳作怪还是柳昭训此刻心里想太子想得紧的缘故,她越看眼前这率卫越觉得他跟太子长得像,目光便粘在了他的脸上,怎么也挪不开来了。
    这率卫大约十**岁的样子,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见柳昭训看自己的目光有些异样,又见柳昭训模样妩媚,便也忍不住朝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