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晋地一家人-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钧放弃了地里的葵花,和六婶一起把后院架子上的葵花盘抱进架子旁边专门修的仓房,有蝗虫不断的撞到脸上来,眼睛都有些睁不开,瑶光和小瑞在仓房把郑钧和六婶抢回来的葵花里上的蝗虫一只只的找出来用随手拿的板子拍死,小家伙三板子才能拍死一只蚂蚱,嘴里还念念有词:“坏东西!坏东西!……”
郑钧手脚虽快,奈何家里人手少,六婶年纪大些,瑶光又有孕,还要照看小瑞,是以,只抢着把后院晒着的葵花收进屋子里,地里的再去收时,大多的葵花盘上已经没了瓜子,甚至好些葵花盘都被吃的只剩下半边了……
村里大人孩子纷纷出动,手里带着剪刀,厨房里的菜刀,凡是能用到的随手拿一把,直接把谷穗,高粱穗剪下来放进布袋里,满一袋就小跑着送回家里,还得关好门窗,万一放进蝗虫去,就白干了……慌慌的干了一天,天黑的时候,地里的庄稼不是被收回了家里就是被蝗虫吃了个干净……
人们被蝗虫闹得,再没了即将丰收的喜悦,有些粮食抢回的少的人家,哭丧着脸,夏天的麦子除了交税,只剩下不多留着改善生活或者过年的时候吃几顿面条,其他的都卖了银子,秋粮几乎绝收,今年他们也得学晋城人出去逃荒了!人家晋城人开了春才用出门讨生活,他们今年冬天就得去,要不就得饿死在家里了……
郑家的黄豆是在葵花前面早早的收了的,打成豆子,收了有五百来斤,葵花却只收回不到四分之一,好在夏天的小麦白面买的不少,瑶光有存粮的习惯,每年都要买够足够三四年吃的粮食,等第二年新粮下来,卖了旧粮,再买新的,每年赔进去的银子就得五六两,六婶曾私下里叨叨过几次浪费,郑钧不是太懂,瑶光却异常的坚持,郑钧宠妻,别说多买些粮食,把银子全买了花戴,郑钧都要拍手说好,说不定还要更努力的去赚银子,再给瑶光买更漂亮的花儿去,六婶是个雇工,就是嫌浪费,也只敢在背地里叨叨几句,是以,郑家每年光麦子就要买入两千多斤,大米也要买差不多两千来斤,别的杂粮也多多少少会买一些。
别的时候嫌浪费,这下却显出好处来,在四处都缺粮食的时候,郑家的地窖里却有两千多斤的小麦四百多斤的细白面,还有一千七百多斤的大米,夏天里晒的干菜也足够吃的,原先都是晒了卖钱的,这几年会晒的人家也多了,新安村里就是家家都跟瑶光学的,哪家都要晒个二三百斤的,虽然没有郑家初卖时那么高的价格,却也能赚些银子,虽不多,也够家里吃盐的银子,农家能赚一文钱的事儿都要抢着去干的。郑家的干菜只卖了两年就没再卖了,一是有了小瑞,瑶光没那么多功夫去晒,二是干菜价低了下来,郑家也不稀罕那几分银子钱,是以每年只晒百十来斤,够自家吃用就行。
白天忙着抢收葵花,午饭都没做,晚饭是瑶光煮的,一锅稀粥,溜了馒头,一碟咸菜,六婶年纪大了,抢命一般的忙了一天,晚饭和一碗稀粥吃了半块馒头就被郑钧送回家歇息去了。
是夜,卧房里点着蜡烛,小瑞窝在父亲怀里睡着了,父母忙着收葵花,午饭都没让他吃,下午又跟着娘亲在仓房里拍了一下午的蚂蚱,小儿虽小,却能看懂大人的紧张,饿着肚子都没哭一声,晚饭竟然喝了一碗稀粥还吃了一个馒头,吃得小肚子鼓鼓的,瑶光看着心疼不已。
郑钧让瑶光坐着别动,他熟练地给孩子洗了脸和脚,脱了衣裳,把他送进被窝里,掖好被子,这些事,之前是两人一起做,自从瑶光怀孕,便是郑钧自己来,瑶光是连个边都碰不到了,邓老大夫知道了直呼:孺子可教也!
孩子睡了,两人坐在灯下说话,照例抱着阿瑶在自己怀里找了个舒适的位置坐定,自己攥着她的小手,心里一阵阵的后怕。
“阿瑶,若不是你,咱们如今……只怕就要挨饿了!”
阿瑶每年存粮,他虽知道有些道理,在边关也曾人说过,一些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粮库,就是三四年不收新粮也饿不着。郑家买粮,一小半是郑钧也觉得却是该买些,一大半却是为着宠阿瑶,不愿为了些银钱小事逆了阿瑶的意思。他生长在乡里,乡人多是存下一年得粮能够得着第二年的新粮就算好人家了,像郑家这样有些银钱的猎户人家,也不过是在秋后买齐能吃到第二年入冬时候的粮食,还是为着多买能算便宜,存粮这种事,只能出在世家大族,他们这样的升斗小民却是不会做的。
如今……有了事才知道妻子的远见,远远不是他这大老爷们能跟得上的,心里复杂难言,既钦佩妻子的远见,又有些羞愧,当初成亲时他还自信满满,自以为能做到不让妻子委屈,结果……唉!
瑶光有些得意,微仰这小脑袋,水汪汪的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郑钧,等着他的夸奖。
存粮之事还是从晋城那些逃荒的花子那里受了启示,家里一年收入快四百两银子,还有些老本在,一年花六十多两买粮,第二年贱卖,也不过是赔三十几两银子,她为她的小瑞不会像那些小花子一样冻得瑟瑟发抖,饿得瘦成一把骨头……
郑钧再复杂的心绪也被阿瑶翘着小尾巴的得意样给逗没了,粗糙的大掌在她头上一阵揉过,漆黑油亮的秀发披散在他的胸前,更加显得笑脸莹白如玉,樱唇红润……
听说整个潞州府都遭了蝗灾,六婶不放心女儿,在草帽上蒙了细纱布,去镇上女儿家里看了看,回来之后,脸色一直不大好,女儿家的粮食,抢回来的都不够一个月吃的,头年的粮食剩下的也不够三个月吃的,夏粮早就卖了,眼瞅着冬天里就得饿肚子了,她自己家无隔夜的粮食,吃喝都在郑家,别说接济闺女,人家瘫在炕上的婆婆都放了明话了,家里可没有她这娘家人的饭!被气了个倒仰,女儿竟然留都不敢留一下,六婶气呼呼的回了新安村。
幸好郑家地窖里存的粮食不少,她也不要什么工钱了,只求郑钧夫妇不要辞了她,有吃有喝的,熬过今年再说吧。
三岁的小瑞也能感受到大人间的紧张气氛,紧紧的跟在母亲身边,哪也不去,倒是省了瑶光不少的事儿,六婶从镇上回来以后,郑钧就找她说了话,家里存的那些粮食,虽能让人不挨饿,却极有可能酿成灾祸,饿急了的人们,知道谁家有粮食,哪有不抢不夺的?
六婶再三的向郑钧保证,自己女儿家并不知道郑家有粮食,她也不会说出去,她去女儿家,被赶出来,生了一肚子的气,哪有功夫说这个去?
不过最终六婶还是在郑钧的要求下,搬着铺盖卷住进了郑家,就连自家养的六只鸡也一并装进冬天用的笼子里,提进郑家。
六婶发现一个事儿,她的鸡很喜欢吃飞的到处都是的蚂蚱,吃完了还爱下蛋,以前下一个要歇一天的,六只鸡一天只能收三个鸡蛋,如今去每天都有六个大大的红皮鸡蛋,不止她的鸡这样,郑家后院的十来只鸡也一样,见天能收十来个鸡蛋,个个都大。
六婶把它当稀罕事儿讲给了瑶光听,反正躲在屋子里也无事可做,屋子里窗户上的小木门都关着,暗的很,得点着蜡烛才行,她年纪大了,眼也花了,做不得针线,只得跟瑶光说些闲话打发日子。
说道自家的鸡吃了蚂蚱下蛋又多又个大,瑶光眼睛一亮,都等不及郑钧回来,急急的要出去找他,六婶知道郑家夫妻感情好,啥时候都是你亲我亲的,可郑家三郎才出去不到一个时辰就想成这样?非得去找回来不可!
三郎出去的时候可叮嘱过她,媳妇和小瑞都不能出去的。
瑶光急的不行,六婶死命拦着不让她出去,她也知道自己怀着孩子,出去怕是有些不好,只是有些坐立不安,就连小瑞也被娘亲感染的一个劲儿的问爹爹哪去了,“我要爹爹!”
六婶在郑家好几年,虽说是领工钱的,却打心眼里把郑家夫妇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小瑞更是疼的跟外孙一样。
见这娘俩在家一个坐立不安,一个泫然欲泣的,索性带了草帽,蒙了细纱布,叮嘱瑶光关好门户,自己去找郑钧去。
瑶光见六婶要去找郑钧回来,只略一思索就答应了,只让她在村里找找,找见找不见都早早的回来。
郑钧就在村里,地里粮食出了抢收的部分,被蝗虫吃了个干干净净,抢收回去的,还不到收的日子,都还泛着绿呢,等晒干了也大不出多少粮食来,张大牛愁的很,夏天的麦子他家只留了不到一百斤,这还是家境好了,留的多呢,要在往年能留下十来斤就不错了,去年的秋粮也没剩下多少,家里的粮食能撑到十月里,就不错了,十月到明年夏天还有七八个月呢,这七八个月可吃什么呀?
郑钧见了六婶还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急急的大步回了家里。
见瑶光和小瑞都好好的,才松了一口气,在瑶光身边坐下,抱着小瑞亲了亲。
瑶光见郑钧回来,急忙的扒着她,把刚刚从六婶哪里听来的告诉郑钧:“鸡吃蚂蚱,六婶说下的蛋也多!”着急之下,说出的话都有些抽象的让人听不懂。
郑钧不明就里的听了这么一句,自然不懂,瑶光又说了一遍,郑钧楞了一下,猛然间想明白了,大笑着狠狠的亲了儿子一口,又在媳妇儿的脸上来了一下,放下儿子就要往门外冲去,到了门口又返回来,强自压下心头的喜悦,沉声嘱咐瑶光:“不要出门,好好在家,我一会儿就回来。”说完还看着瑶光,得了娘俩一致的点头答应之后才大步的出了门去,在院子碰上刚走回来的六婶,又嘱咐了一遍,才大步的出了院子,往村子里去了。
瑶光知道郑钧必是从她的话里想到了应对蝗灾的法子,或许还找到了不让大家伙挨饿的法子,只有大家都不挨饿,自家存的粮食才敢吃,万一……自家存的一窖粮食就是祸根,被人惦记上是肯定的!自家男人就是再强,也强不过千万的饥民!
☆、第40章 天天吃肉的穷人
郑钧在村子里呆了不到一个时辰就回了家,在院子找出细长的木棍,又找瑶光要了一块细纱布,让瑶光帮她缝成口袋,把细纱布口袋用细木条撑开绑在长棍子上,举着棍子在空中对着漫天飞舞的蚂蚱来回舞动,几下之后查看纱袋里,已经装了不少的蚂蚱。带着装蚂蚱的纱袋去了后院。
当年收留晋城叫花子时,修的露天火炕还留了一个最小的,郑钧在火炕上起了土坯房子,给家里那十来只鸡住了,冬天好下蛋。
郑钧三下两下生着了炕火,就把纱布袋子里的蚂蚱都丢进屋子里关好门,再挥着木杆往纱袋里逮蚂蚱,袋子里蚂蚱多了,就送进带着火炕的土坯房里,两个多时辰下来,郑钧逮了好几百袋子的蚂蚱,土坯房里的土炕的热度也上来了,炕火被郑钧用石炭烧的旺旺的,土坯房里热的人都进不去,那些送进去的蚂蚱一层层的铺在土炕上被烘干了。
郑钧站在门口,从门里边拣出一把被烘干的蚂蚱捏碎了,放在鸡食盆子里,那些鸡也不知道是蚂蚱吃多了还是怎么地,其中只有一两只在盆子里随便的啄了几下,就走开了。
郑钧看了半天,那些鸡大牌的很,只有少少的几只,往盆看了看,啄几下,就走开了,丝毫不给郑钧脸面。
郑钧无奈,又去前院,仔细问了六婶,六婶把看见鸡吃蚂蚱,下蛋多之类又给郑钧说了一遍。
郑钧听完,嘱咐了瑶光几句就扛着他新造的逮蚂蚱网往村里去了。
鸡吃了蚂蚱能多下蛋!
一时间里,新安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举着一根带着撑开的布袋的木杆,漫天挥舞着,抓蚂蚱,小些的孩子,力气小,也不受重视,没人给做布袋,只能把地上死掉的蚂蚱装满了自己衣服上的口袋,一趟趟的送回家,放在自家烧的烫手的炕上烘干,家里行动不大方便的老人们则是把烘干的蚂蚱放在空着的缸里,簸箕里,或者别的空着的容器里,好把炕腾出来放新逮回来的蚂蚱。
蚂蚱被放在烫手的火炕上,自然是要反抗的,飞的满屋都是,老人们用鞋底子见一个拍死一个,屋子里热的很,那些蚂蚱最终一个个的被拍死送到炕上烘干。
新安村周围的村子得了消息,也不管不顾的逮起了蚂蚱,虽然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可闲着总是闲着,不如找些事儿来做,省的一天总想着几乎绝收了的粮食,心疼得吃不下睡不着。
最后一只蚂蚱被收走以后,新安村里安静了下来,把烘干的快堆成小山的蚂蚱在碾子上碾碎了,弄成粉,装进往年装粮食的大缸里,直到饿了一天的鸡吃了用蚂蚱粉,下了蛋后,村民们才彻底的放下心来,哪家没有个十来只鸡?尤其是往年都靠着冬天养鸡下蛋赚了银子,有了这些蚂蚱粉,鸡们下的蛋再贴些干菜,撑到明年麦收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蝗灾过后,该种的地还是要种,这时节也该整地,施肥,种麦子了,再把抢收回去的粮食摊出来晒干。
这是好多人才发现,自家的猪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自从发了蝗灾竟然都没有好好的喂过几次,一头头的都饿瘦了。
这些猪怎么办?再喂是不能了,自家人吃的粮食没有,又不能像用蚂蚱粉喂鸡那样,一来不知道猪吃不吃这东西。二来就是。哪有那么多的蚂蚱粉够猪吃的?
卖掉?怕是能卖不少钱呢!
城里的猪贩子们成日家在乡间行走,自然是知道的,就趁着大家都还没回过神儿来,开了一斤比往年高出五六文钱的高价挨家挨户的收猪,有那精明些的死撑着不卖,想再抻抻价儿,有那些傻精傻精的,早早的就卖了,拿着银子去城里买粮,等拿着钱去城里买粮时,才发现,城里的肉价竟然是之前的好几倍,还有价无市,而粮食更是贵的离谱,一头猪的钱竟然不够买五十斤谷子的,再慢些,三十斤都买不到。
新安村地处大山脚下,位置偏僻些,来村里收猪的猪贩子也不多,那年大雪,村里跟猪贩子们闹了意见,从哪以后都是自己杀了猪,挑着担子往城里送现猪肉。
如今大家还是用了这个法子。
家家轮着杀猪,瑶光跟郑钧商量了一下,在村里预备着买上二百来斤肉,谁知道冬天还能不能在山上打着猎物,反正手里有银子。
可有一个问题,这么多肉,又不是冬天,能冻上,这时才刚刚八月,天还热着呢!鲜肉只能放两天,第三天就有味了。
“我祖母从小是在南边长大的,我的奶嬷嬷就是祖母在南边时候买的丫头,她们都喜食南边庄子上送来的熏肉!”瑶光是这样跟郑钧说的。
“你会熏肉么?”郑钧大喜,他的阿瑶知道的真多,不愧是豪门大族里出来的。
“不会!”我只吃过,没见过怎么制。
“那你给我说说熏好的肉什么样?”说不定自己能找到熏肉的法子,熏肉?做不过食用木材点了火,用柴烟拷出来的吧?
“也没见过熏好的什么样,我只见过盘子里切好的。”瑶光很无辜,她偶尔进厨房也是嬷嬷很把食材洗好切好之后,她看着嬷嬷们下锅炒好就行,哪里注意过熏肉长什么样啊。
“额……嗯……你没见过很正常,我去熏点试试,做好了你尝尝,要是能熏出来,咱就多买些。也能让村里存些肉,当口粮。”
“嗯,我给你帮忙吧”瑶光跃跃欲试,她很想看看三郎能不能熏出南边的熏肉。
“呵呵,阿瑶还是等着吃吧。”笑嘻嘻的说着,扫了她的肚子一眼,瑶光郁闷不止,本来有了身孕,她还很高兴呢,可现在……什么都不能干,她都有些……嗯,‘绝对不能嫌弃肚子里的孩儿’,瑶光连忙制止自己的想法,她都被自己吓了一跳,怎么能因为这些小事不喜欢自己肚子里的孩儿呢?这是她和三郎共同的宝贝呢!
直接熏?不行,熏废了三斤肉后,瑶光想起来,嬷嬷闲话时说过,熏肉之前还要腌过才行。这个好办,又从村里买了十来斤,切成一斤一条的头条,用碾碎的咸盐,花椒茴香大料桂皮等等在盆里腌了,瑶光思摸着,肉的块比较大,所以腌的时间长些,嬷嬷说熏肉一般在腊月才做,那个时候南边应该比较冷吧,想到这里,瑶光让郑钧把盛这腌肉的大盆端进地窖里,哪里比较凉快,多少能贴近些南边腌肉的条件。
肉腌了两天,瑶光有些坐不住了,盐虽然放的不少,却耐不住现在天热,地窖里虽然比外头凉快,却也比不过南边的冬天,况且她也不知道得腌多长时间,两人只能尝试着做。
肉腌了四天,郑钧拿出来挂在木杆上,等滴干了水,就架起火堆,用柴烟熏了起来。
反反复复的试验了三十来斤肉,第四次,熏出来的肉,瑶光切了,配着辣椒炒了,郑钧尝着味道还不错。
郑家试验熏肉,弄得柴烟满天,新安村里,杀猪早的,往城里卖肉,肉价虽然长了,比以前能多卖布少银子,可粮价涨的更狠,还往往买不到,几天下来,大家也就不敢再卖猪肉了,如今粮价涨的这么厉害,再把猪肉卖了,手里攥着银子等着饿死么?
家里存着猪肉的家里只得用盐把肉细细的抹了,也能多放些日子,农人虽然见识短,但遇上生计问题,一个个的都精明起来,既然没粮食喂猪,只能杀了,卖了。
可卖猪的银子,买不到粮食,谁还敢卖猪,卖肉?都知道拿盐腌了,留着,一家子腌一两头猪,好几百斤的肉,配着干菜,野菜,还有家里不多的粮食,麦麸,虽然还是吃不饱,但总不至于一家子饿死。
一时间里,潞州的盐都比往常贵了好几倍,人们买不起咸盐腌肉,有些人家就索性把猪肉切块,扔进咸菜缸里泡着,只要不坏,就能吃,腌的再难吃的肉都比饿肚子强千倍百倍。
郑家熏肉的法子太过繁琐,是以没在村里传开,郑家只得做了自己吃,可村里谁还敢往外卖肉?
还是张大牛家,今年喂了三头猪,全用盐腌了,给娘家送了几十斤,还给瑶光送来十来斤,张金鱼家也送来十来斤。
瑶光推迟不过,让郑钧一家送了三十斤小麦过去。
在遇到像是蝗虫这样的灾害时,农人的日子要比城里的穷人好过一些,蝗虫过后,天还热着,地里的野草野菜又漏了头,村里的大人孩子们,一个个提着篮子,满田野里找野菜去,刚刚露头,不过长了几片叶子的野菜一颗颗的被孩子们找出来,用小手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的拽进篮子里。
霜降过后,野菜也没了,农人们开始一天只能吃一顿稀的,但是因着有鸡蛋,和腌肉,稀饭里鸡蛋和肉片都有,反而是米粒少的可怜,这也算是天天吃肉的穷人了吧。
☆、第41章
郑家,粮食充足,干菜也有,还存了些熏肉,虽然不多,却足够吃用了,因为蝗灾,早早的没了新鲜蔬菜吃,就是往年存的最多的白菜都没能收回来,小瑞最近挑食的很,干菜熏肉一概不吃,其实瑶光也不喜欢吃,少一点还行,稍微多吃些就能吐出来,这种时候,别人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挑食的余地?
瑶光逼着自己,也逼着小瑞多吃,郑钧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恨不能明天就热起来,地里赶紧找出新鲜菜蔬出来,后院的鸡早被装进笼子里送进带着土炕的土坯房里去了,用蚂蚱粉做的鸡食很对鸡大婶们的胃口,下起蛋来也是一天一个,连上六婶家的六只鸡,郑家土坯房里有二十只鸡,一天二十个鸡蛋,喜得六婶整天打扫鸡粪都笑的合不拢嘴。
冬天外头冷,鸡才不下蛋,放在暖屋子里,鸡暖和了,就能下蛋……那么?茄子豆角,韭菜白菜是不是也是暖和就能长出来?
郑钧说干就干,把后院堆着的早些年的旧箱子柜子拆了,用木板钉了五六个一尺高,大小不一的木盒子,木盒子里填了土,全放进土坯房里,浇了水,再把家里存着的各式的菜种撒进去,瑶光知道了,也觉得有趣,提着让郑钧再把前院小菜地里的韭菜根刨了些也埋进木盒子里。
木盒子有些浅,下头又有热炕,土里存不住水,郑钧每天看着,稍微干了,就浇些水进去,一次也不多浇。
不到一个月就吃上了新鲜的小葱。
……………………
尽管有了蝗虫粉喂鸡,每天能收几个鸡蛋,还有腌好的咸肉,可挨饿的人家是多的数不过来,新安村算得上是富裕的村子,村里还有十来户人家到了十一月就只剩下下蛋的鸡了,靠着每天的五六个鸡蛋,一家子十来口人,根本不够吃。
去旁人家借点?谁家能有余粮够给别人借的?整个新安村里也数不出五家来,郑家就是其中一户,大家虽然不知道郑家有没有粮食,但郑家的富裕却是村里头一份的,还管着六婶的吃住。
饿的不行了,心思也就不那么死了,人托人的托到了几家跟郑家来往惯熟的几家,像张大牛家,张金鱼家,张大年家,还有几家孩子在瑶光这里学字,给瑶光送过东西,帮过工的,就来郑家,想借些粮食。
可这个时候,虽敢借粮食出去?一旦开了口子,村里粮食能吃到明年夏收的没几乎人家,要是都来借粮,给谁不给谁?得罪人是小事,把人逼急了上来偷抢,郑家只有郑钧一个壮年劳力,哪里能抵得住几个?
可不借吧,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饿死,自家守着粮食吃不了,明年再卖点旧粮,别人能把你脊梁骨给戳断了。
☆、第42章 送粮
这天一大早,就有人在大门外叫门,屋子里刚刚吃完饭的众人皆以为又是村里来借粮的,六婶反应最大,‘啪’的一拍饭桌,怒了:“三郎你别出去,我去!今天来的不管是谁!一粒粮食也不能借了!咱家没粮!”
郑钧和瑶光无语,这些日子来借粮的人多了些,六婶天天回村去哭诉,每每回来才发现郑钧又拆了她的台,借了粮食出去,这次终于恼了!
小瑞放下手里的勺子,看看身边的父母,大眼睛眨呀眨的,小手把自己盛着半碗白粥的小碗向父亲推了推,“六奶奶,把小瑞的饭给他们吃!”
郑钧好笑,问他:“小瑞不吃了么?”
小瑞扭捏了一下说道:“六奶奶晌午还给小瑞做,这个给他们吃,他们饿,还哭,好可怜!”
额……
村里人来借粮时候的把戏被小瑞看到了,那些人每每来了院子里都要哭丧着脸,哭述一番家里没粮的困境,希冀郑家能够借看在乡邻的份上借些粮食过冬,这些日子每日都有那么一两个,郑家就是有再多的粮食也经不住这么借,况且这么借下去,郑家有粮的名声一旦传了出去,再等粮食借完了,非出岔子不可,是以每次有人来借粮,郑钧都要故作为难一番,述说家里粮食也不多,最后忍痛借出那么二十来斤粮食,六婶还要当着众人的面出来大声斥责郑钧大手大脚充大头,回村里哭诉郑家粮食不够,家里几人马上就要饿肚子了,还给别人借粮云云,这些事本来应该瑶光来做最合适,奈何瑶光怎么样也哭不出来,六婶在旁边看得着急,就自告奋勇义务演出,瑶光只在一边观摩,这些本来都是背着小瑞做的,不想还是被他看见了,还当了真。
“可是咱家也没粮食了,六奶奶也不能给小瑞做饭了,小瑞得饿肚子呢!”六婶故作为难的说道。
“有,小瑞去过后院的大房子,还有这么多!”小瑞说着用两只小手比了个很多的样子,
“娘说了,不能说谎话!说谎话的不是好孩子!”说完还看着三个大人,一脸你们说谎话不是好孩子的神色。
额……三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跟三岁的小儿解释有时候说些谎话也是必要的……
“我去开门!”郑钧抢在瑶光之前找了借口躲出去了。
“我去洗碗!”六婶迅速的收拾了桌上的碗筷,只剩下小瑞的粥碗,一路小跑着出了厅堂去了厨房。
瑶光一脸郁闷目送两人毫无义气的找了借口逃了出去,她也想逃,可小瑞就坐在她的膝盖上,想走?先回答了小儿的问题再说。
“那个……小瑞啊……其实吧,爹娘跟六奶奶,并不是说谎话,而是……那个……”瑶光试图给小儿做出解释,以挽救爹娘长辈在小儿眼里的高大形象不被撒谎损毁。
“小瑞,快出来,看看是谁来了!”院子里郑钧的声音解救了词穷的瑶光,小瑞听见父亲的声音,忙从娘亲的膝盖上滑下来,迈着小腿扭着小屁股往院子跑去,瑶光松了一口气,跟着往外走去,在农家并没有那些女人不见外男的规矩,家里有客,无论男女,女主人都要出迎以示对客人的尊重重视。
瑶光跟着儿子出了房门,院子里站着七八个大汉正把身上背着的大箩筐往地上放,竟然是晋城来的刘天成,刘五峰七人,“郑娘子好!”七人见了瑶光纷纷问好,瑶光连忙让小瑞叫人,并让着众人屋里坐。
“伯伯好!……叔叔好!”小瑞之前见过他们几次,还有些印象,听了娘亲的话,迈着小步子走到父亲身边,挨个向众人有模有样的行礼问好。
为首的刘天成伸手摸摸小瑞的小脑袋,向郑钧说道:“今年咱们那边收成还不出,粮食收的又早,并没有被蚂蚱祸害了,家里又都跟弟妹学着年年冬天喂鸡卖鸡蛋,日子都过的不错,听说这边遭了灾,就坐不住了,就说得过来看看,好几家来不了的还给送了粮食,让咱们一定给送过来……”
院子里七个半人高的大箩筐里都用布袋塞的满满的,哪个都得有一百多斤小二百斤,这七个一脸憨厚的汉子竟然背着这快二百斤的东西走了二百多里地,就为着给给郑家送些粮食。
“家里媳妇怕咱们小瑞饿着,来的时候一个劲的叮嘱,路上快着些,别耽搁了,咱们花了三天才走到……”个子不高的王大强老实的过了头,一股脑的说了实话,刘天成一脸责怪,怨他:“说啥呢!”转头跟郑钧说别的,岔开话:“东家,咱这些东西得先收拾进屋子才行!”
他们路上虽然赶了些,可个个都是正当年的汉子,吃点东西好好睡一觉就能缓过来,何必说出来让东家心里不好受,王大强这老实头,心里一个弯弯没有,这实话也好瞎说的?
☆、第43章
七个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在郑家歇息了两天便要回去,家里都是老的小的一大家子,今年虽说收成不错,可也仅仅是不错而已,为了给郑家送来这一千多斤的粮食,他们硬是清了自家除了口粮外的所有余粮,这还是这几年里跟着郑家种些葵花,冬天喂几只鸡卖鸡蛋,攒了些银钱才能把秋粮留下,要搁在过去,秋粮一打下来就得卖了还债,然后接着再借债度日,哪有余力帮扶郑家?
如今背来这一千多斤的粮食,郑家又人口简单,想来过冬也是不愁了,也不枉他们与郑家这几年的情分,送了粮食也了了心里的惦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