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嫡_莞尔-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一动,他的手就伸了出来,按到了她脑袋上。
手下细滑如缎的发丝在他掌心下摩擦,带起轻微的痒。
那酥麻入骨的感觉让他神色一顿,才恢复了正常。
“尚书周官可曾背得?”
他跪坐在厚厚的垫子上,侧着脸看傅明华,嘴里又在问话。
这样其实太不尊重人,不过他神态无比自然,带着居高临下的姿态。
第一百九十一章 考验
几个岳阳楼上的少年看得出来他脸上飞扬的神彩,都猜他来历不凡。
最近江洲谢氏一族赵国太夫人七十大寿,早在半年前便放出了风声来。
从月初至今,进江洲的人络绎不绝,大都身份显赫。
徐子升目光闪动,点了点头,恭敬道:“背得。”
“便从,‘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此处背来。”
徐子升双手交叠举过头顶,认真道:“是。”
说完,他微微整顿了一下衣冠:“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曰:唐虞稽古,建官唯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伯、侯。……”
他声音抑扬顿挫,背来毫不停顿,确实习得书经不是说大话的。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冠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燕追嘴里也说了一句,徐子升额头隐隐现出汗迹,他手放在傅明华头顶,转过头来望着徐子升,神情有些慵懒,嘴角边带着笑意:“此话何解?”
这样一说,便更是托大了。
他是以上位者的语气来考验徐子升的。
傅明华虽然头脑发晕,只觉得脸颊发热,但也听得出来燕追恐怕是有意要提携这个名叫徐子升的年轻人。
徐子升神情更显谨慎,想了想才答道:“冢宰主管国家治理,统帅百官,调剂四海……”
他一字一句的答道,燕追倒是来了些兴致,又考了几句。
中间不乏提问诗经、礼经、春秋等,但徐子升都一一答来。
显然这位名满江陵的年少才子,并非浪得虚名而已。
可傅明华却注意到燕追。他在考校徐子升的同时,也显示出他非凡的造诣与才华。
若是不通六经,恐怕在考问徐子升时,不会这样面面俱到。
虽然早知他颇有文彩,绘画、字儿都颇有大家风范,可是此时见他并非金玉其外,又通武艺,不免有些惊艳了起来。
她仰了头含笑望着燕追看,眼里露出欣赏之色来。
燕追嘴角边笑意更深,说了半晌,才望着傅明华,温声道:“可累了?”
没有人会不喜欢在心仪的姑娘面前展现自己出众的一面,傅明华向来冷静,此时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自然更令燕追心情舒快。
在岳阳楼也坐了有一阵了,这里离江洲并不远,若是此时赶路,恐怕晚间时候便能到达。
她点了点头,燕追就起了身,并将她也拉了起来:“天色不早,还要赶路,便不再耽搁了。”
几个少年之前听他与徐子升对话,一来一往间都颇有体会,此时听燕追说要走,不免有些惋惜,连忙便道:“兄台,后会有期。”
燕追看了徐子升一眼,此人有宰相之才,恐怕将来确实是会再会的。
他与傅明华出了岳阳楼,戚绍连忙跟了上来。
其余几位学子又跪坐了下去,徐子升却维持着恭送他时的姿势,并未直起身来。
傅明华终于还是没忍住,回头望了一眼。
只是可惜没见到这位江陵才子的脸,只看到他穿着的那身宽袖窄袍的深衣,倒是颇具风采。
“好看吗?”
燕追见她头转不回来,不由咬牙问了一句,傅明华愣了一愣,转过头来时含笑看了他一眼:“殿下看来对这位徐家郎君颇为赏识。”
他有意任用徐子升,否则刚刚在岳阳楼上时,便不会与他说这样多话了。
燕追神情不置可否,嘴里却道:“元娘从哪里瞧出来的?”
哪里都瞧出来了!
傅明华还有些头晕,走得较慢,燕追拉了她的手,陪她缓缓下山。
等到几人走得人影都不见后,徐子升才又重新坐了下来。
与他同座的人有些不解,替他斟满了一杯酒后才问:“子升看起来对那位兄台十分看重的样子。”
徐子升闻名江南,在宇文氏的族学中学习,与他来往的都是有识之士。
虽说众人都瞧得出来燕追似是来历不凡,但却没有谁猜到燕追真实来历。
徐子升端起酒,抿了一口:“再过些时日是江洲谢府赵国太夫人的七十大寿,张大人有意为我引荐谢家大爷,诸位可愿前往?”
宇文氏虽然是望族,可与四姓相比,又有差别。
若是能得谢家举荐,将来入朝为官便是青云直上,前途无限了。
一群人听了这话,神色不由一振,自然都乐意前往的。
徐子升握着酒杯,脸上显出几分红晕来。
这倒不是醉酒之后的窘态,而实在是因为此时兴奋得很。
他看出燕追气势神态非同一般,再加上又考验他功课文采。
“子升可是瞧出刚刚那位郎君与太太身份了?”
有个少年凑了过来,他是江陵知府丁昌的嫡子,丁昌向来提携徐子升,当初徐子升便是由江陵知府丁大人引荐给太守张嵩的。
此时见说话的人是知府嫡子,徐子升便有意指点他一番:“你可知他是谁?”
几个少年一听这话,都有些好奇。
“能见到他,都是我们今日之幸了。”徐子升叹了口气,见众人都面露焦急之色,催促他快说,便也不卖关子了:“他极有可能是,当今,”他伸手指了指了天:“那位大人的三子了。”
‘嘶。’几个少年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
“此话何解?”
丁鲂又问,徐子升便笑道:“江洲谢府赵国太夫人大寿,前来拜寿的人最近已经要将江洲谢家的门坎踏平。”
“那也不能说是三皇子呀。”另一个少年也张嘴。
徐子升看了他一眼:
“这位赵国太夫人出身青河,当今三皇子生母贵妃娘娘同样也出身青河,乃是嫡亲。”
“可是,可是三皇子只是定了亲事,并未大婚,怎么会带着妇人来江洲,并且还自称是他……”丁鲂喃喃道,话未说完,他便伸手拍了拍自己脑袋:“错矣,错矣。”
“伯鱼,此话怎说?”
徐子升笑着,没有开口的意思,丁鲂明白他是有意让自己来解释,便苦笑道:“三皇子与长乐侯府的长嫡女定下亲事,而这位出身长乐侯府的大娘子,其母族便是谢家嫡女。”
第一百九十二章 身份
如此一来,两人同时回江洲,便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更何况只是对外称呼罢了,又未表露身份,再加上两人未婚夫妻,此时还未成婚,将来总也是会成婚,出门在外掩饰身份,也不算是什么让人意外的事情。
只是看起来三皇子对长乐侯府这位大娘子似是多有爱护,徐子升若猜测不错,将来恐怕能成一桩佳话。
但除了燕追身份让丁鲂等人吃惊之外,倒是让几位学子都心里暗叹的,是这徐子升眼力过人,颇有相人之术。
当日他师从严本之,如今看来确实非同一般人。
一群少年脸色阵青阵白。
方才只将燕追等人当成过路的行客,此时悔得肠子都青了。
三皇子不止是当今嘉安帝宠爱的子嗣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母亲乃是出身青河崔氏。
他的启蒙恩师乃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孟孝淳,此后更是将当初太祖都请不出山的姚释收归身侧为谋士。
那孟孝淳乃是历经两朝五代的名满天下的大儒。
他出身江陵府,幼年时父母双亡,而遭同父异母之兄赶出族里。幸亏得舅舅孟士谍收养,并看他聪明伶俐颇为好学,亲自为其启蒙。
孟孝淳曾师从前陈赵国公顾谅辅,学六经大义,博通文史。
前陈赵国公顾谅辅师从大儒荀栛学帝王之术,出师之后一心一意想要报效陈朝,可惜满身学识为帝王嫉妒。
他在手掌陈朝大权,治理天下的时间里,陈朝百姓安居乐业,被称为‘惠康’之治。可惜好景不长,顾谅辅竭心沥血为陈朝大业,却不足五十之数便故去。
赵国公顾谅辅死后,早就嫉恨他已久的陈孝康帝抄顾府而流放顾家后人。
那时的孟孝淳正值年少之时,却为恩师奔走。
直到悼帝时期,朝廷才恢复顾谅辅赵国公一名,而后陈朝不久灭亡。
等到太祖上位之后,曾数次邀孟孝淳入仕。
只是看过了恩师下场之后,孟孝淳却对太祖相邀一一婉言谢绝。
但他当年不畏强权,对故去恩师情深义重,安置顾谅辅的家人,孝顺他年迈的父母却是在天下传为美谈。
他精通帝王之术,太祖在位时,曾数次前往孟孝淳所居故里请求良策。
太祖故去后,年少的嘉安帝登位之时,将已经年逾七十的孟孝淳接入宫中教养自己的三子,并任命其为太傅。
直到孟孝淳七十有六而驾鹤西去,他在宫中教导燕追足有四年。
他的门生旧故遍及天下,就连当今声名鼎盛的严本之也曾得他指点。
孟孝淳故去之时,天下文人学子痛哭。每年三月初九时,江陵府学子总会一身素服以祭奠他老人家。
正是因为燕追有这样一层缘故,所以宫中容妃虽然得宠,但是这些年来,无论是朝中以文见长而提拨出来的大臣,亦或是民间有识之士,都将其视为正统。
丁鲂满脸懊恼之色,不止是遗憾错失了与三皇子结交的机会,更是遗憾孟孝淳精心教导的弟子曾在自己面前,却错过了向他求教的机会。
在江洲一带,孟孝淳的大名哪怕是如今,依旧是十分令人尊敬的。
“难怪,难怪。”
丁鲂还曾在想,一个看起来年不及弱冠的少年,如何会有那般沉稳果断的气势、那样渊博的学识。
“何必思滤那般多?”徐子升看众人愁眉苦脸的模样,举起了手中的酒盏来:“不过只是一猜,不一定算得着数,若是诸位有意随同在下前往,后日谢府一行便可一窥真假。”
他这样一说,众人也只有叹了口气,举杯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请满饮此杯。”
岳阳楼上几人一家欢喜几家愁,傅明华好不容易下了山,酒劲还没有全过。
不知是走得疾了些,还是饮酒的缘故,她脸颊微红,额角鼻翼有汗珠都沁出来了。
她穿了杏色胡服,玉似的细长脖子嫣红粉糯。
此时腰间上只轻轻束住,显出纤腰不堪一握,腰上佩戴香囊,头戴青色幞头,显出一股有别于以往冷静模样的妩媚多姿来。
燕追扶着她回来时,江嬷嬷吓了一跳,看她双颊泛红,吐气含着淡淡的酒味儿,像是喝醉了。
江嬷嬷伸手要来接她,一面取了臂间挂着的披风替她裹上,燕追却未将她放开了,反倒扶了她上马车。
少女娇软的身体柔若无骨,看起来似杨柳,实则靠在他身上才知道那种销魂蚀骨的感受。
她提了衣摆上车,进去时伸手抓了车门望着燕追嫣然一笑:“殿下猜,徐子升可曾猜出您身份了?”
傅明华是真的醉了,燕追心里有数。
否则不可能会这样与他说话的。
可是正因为难得稀罕她这模样,燕追却着没动,任她折着腰肢望着他看。
“元娘说呢?”
他引她多说话,傅明华就笑了笑:“肯定猜出了。”
两人下山时,徐子升可是一直弯腰行礼到看不见他们影子时才起身的。
这样隆重的大礼,可不值得向一个随意遇上的陌生人行的,尤其徐子升是江陵才子,心高气傲。
燕追眉梢扬了扬,只是伸手替她整理了一番襟领,将披风替她遮严了,才温和道:“江陵寒冷不输洛阳,仔细别受了凉。”
他虽没回答,但态度却是十分明朗。傅明华也不说话,只是笑了笑,进了马车,顿了半晌才细声细气道:“殿下也是。”
一句话令燕追神彩渐渐飞扬,抓着车厢沿的手掌握紧,心里觉得有数不尽的话要说,可惜半晌之后才开口应了一声:“嗯。”
他说完又有些后悔,可惜再要张嘴时,又总觉得时机已过。
戚绍牵了马过来,他纵身跃了上去,看江嬷嬷等人也是小心翼翼上了马车,才跟在了马车一侧,向傅明华介绍起江陵风光来。
江陵府也属于江洲一系,宇文氏族的人一早已经得到了消息,候在了进入江陵府要道之上。
与宇氏氏族的人同行的,还是谢氏的人。
第一百九十三章 势大
江陵府也属于江洲一系,宇文氏族的人一早已经得到了消息,候在了进入江陵府要道之上。
与宇氏氏族的人同行的,还是谢氏的人。
江洲是谢氏的地盘,耳目比宇文氏族的人更灵通,此次前来迎接傅明华与燕追的,是傅明华早就见过的,谢家二爷、三爷了。
除了谢三爷谢利贞傅明华与燕追之前都见过外,二爷谢利亨则是极少离开江洲。
他长得与风流潇洒,衣冠楚楚,如玉公子般的谢利贞又不同,谢利亨长得倒是谢家人独有的精致,神情也颇为冷漠。
谢利贞穿了窄袖圆领的锦袍,头戴青色幞头,谢利亨则是穿着宽袖深衣,上松下窄,走动间飘飘欲仙,头发并未全束,倒是颇有几分风流姿态。
“据说这位谢二爷不通庶务,只好吟酒耍乐。”
燕追脸上带着笑意,目光望着谢府的人与宇文氏族的人看,身体却微偏,朝马车方向靠嘴,含着笑意轻声说了这么一句话出来。
傅明华坐在马车里便低头抿了抿嘴角。
她酒意早就醒了,只不过是些水酒,只是她实在不盛酒力,才晕了半天。
这位谢二爷的传闻,她也是听说了的。
谢利亨最好的便是踏寻江洲河山,他对于江洲有一种异样的狂热,将骨子里谢家的高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
众人上前一番拜见,燕追坐在高高的马背之上,连下马的意思也无,只是懒洋洋的唤众人起来。
此次前来的宇文氏不敢像谢家一般托大,宇文氏那位只听其名而少见其人的族长宇文邑也来了。
二月底的江陵带着一股阴湿的寒意,若说洛阳的风似凛冽的钢刀,江陵的春风便如绵绵细针了,刮得人脸上生疼。
外头下着小雨,官道之上倒是铺整得干净。
有下人替他们撑了伞,可是宇文邑脸上额头还是沁出密密实实的大汗。
他实在是怕了如今坐在天子之位上的皇室血脉。
这是当年陈太祖一副誓要杀尽宇文氏才肯善罢甘休而留下的后遗症,哪怕事隔这样多年,陈太祖留下来的基业都拱手让人,江山改由姓燕的来坐,但宇文家的人依旧害怕。
尤其是安稳之后,更担忧遇到当年那场险些灭族的灾难。
他显得有些束手束脚,便越发显出谢三爷的风神俊朗,以及谢二爷的冷清姿彩。
“殿下一路而来,可是辛苦了?”
众人一一上前行礼,虽说下着雨,但几人却都齐齐跪了下去。
燕追久久不唤起来。
谢利贞不免心里开始开始盘算,莫非三殿下是在介意,父亲没有前来?
他悄悄抬起头,却发现燕追正笑着低头与马车里的人似是在说话,像心情颇为愉快,压根儿没发现面前跪了人一般。
谢利贞愣了一愣,便眯了眯眼睛,抿起嘴角安静的将头低下去了。
“起吧。”燕追唤了几人起来,宇文邑才在随从的挽扶下起身。
谢家的人在前面领路,他们骑来的马匹正拴在前面不远处的驿站。
都到了这个地步,自然一行人不会歇在驿站中了。
谢利亨与谢利贞各自上了一匹马,宇文邑则也是上了一匹矮马,几人才朝谢府而去。
一路上谢利贞小声的与燕追解释今日谢氏族长未能前来的缘故,天气寒冷,“祖母那腿脚痛风便发了,父亲听说城南郊外,有户姓田的人家,猎户十分了得,猎了张虎皮,便想向他求来,虎皮可献与殿下,顺便还可买几张上好皮料,为祖母缝制褥毯。”
他既表了忠心,又解释了谢应荣未来的缘故,燕追笑着点头,看不出喜怒。
几人前头走着,马车跟在后头,傅明华透过窗柩,看到前方一行人被淋得苦不堪言,却又因为燕追而不敢开口说话的模样,忍不住抿了抿嘴角。
这江洲的一草一木俱都是透着江南水乡的细致秀美。
街道每块青幽的石砖,仿佛都透着传承的气息,显得雅致不凡。
起伏的楼道与随处可见的桥梁都美得似入了画般,蒙蒙细雨下,显出一种细致婉约的美感来。
道路已经被清过,路上不见行人与挑担的货郎,干净得有些冷清,只是傅明华能感觉得到,不少门缝后怕是有人在盯着这边看。
回到了故里,江嬷嬷显然也显得有些兴奋,她指着路过的亭台水阁给傅明华看,一边说起这些典故来。
傅明华也听得饶有滋味儿,似是并没有因为谢氏而排斥这江洲的大好景色般。
江嬷嬷小声道:“这一回主人倒是安排得妥当。”
谢家谢应荣并未入仕,哪怕人人都知道他的地位不会比一个知府、太守低,可也叫不得他一声老爷,反倒以主人称呼。
江嬷嬷出来自谢家,倒并不是对谢家还有旧情未了,但这一句称呼也只是下意识的说出口来罢了。
只是她满脸赞叹,傅明华却不以为意。
谢家以为是安排得周到妥帖,恐怕在燕追眼里,便看到的只是谢家在这江洲只手遮天。
越过弯弯曲曲的街道,进入了上东区后,人便渐渐少了。
整片以江洲城中心,以城南为梁,横至城东,占地极广,恐怕规格大小只在洛阳皇宫之下的谢家主宅出现在众人面前。
那墙足有丈把高,门口亦是气势不凡。
门前安放着的石狮子看得出来已经上了些年头,应该是出自名家之手,唯妙唯肖的。
马车进了重重院落,进入院中心,谢家一干人等已经候在了主殿之外。
进入江南之后,才知大唐富贵。
而进入谢家之后,才知这里仿佛集江洲灵韵为一体。
触目所及雕梁画柱,所用木材都是名贵之极的降香黄檀。
雨水清洗下的石道透出古朴而庄重的颜色。
赵国夫人由祝氏扶着,缓缓的朝燕追跪了下去。
这一回是要见皇子,自然礼仪要该重些。
赵国太夫人穿了一身厚重的翟衣,一头花白的头发整齐的梳了起来。
虽说已将年满七十,可是这位赵国太夫人却并不显老态。
说说最近晚更的问题
说说最近晚更的问题……
讲真的,我这两天满累的。
最近出了个借梗的事儿。当然这种事情年年都有,对于我来说,一年一两次,我早就应该已经习惯了,有时外站抄袭,别人做好调色盘艾特我了,可能我才会发现这个事情,也懒得去管理。
这次的事情呢是同站一个作者,用别的话来说,可能就是借了一些梗,就是借得比较多,而且没跟我这个作者说而已……
举报之后我的糟心事来了……
我不在意作者的承不承认,也不在意作者某些激进粉丝跑到我书评区来留言的事儿,但是我不得不说,对某点的做法感到极度心寒。
编辑推说没办法,四组责编萌萌甚至直接与作者私聊,问她说莞尔可能会坚持上告,极有可能此事还会事态严重,问她有没有准备。
我看到这一幕时,突然有点崩溃。
我被人抄袭了,最终背上了一口欺压新人的锅,对方还在想尽方法抵赖,抄没抄见仁见智,如果连简介都相似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做好了调色盘送到编辑那里,最终无数书友替我寻访客服的后果是四组编辑萌萌有意包庇,睁着眼睛说瞎话之后。
这桩公案给我一种告御状般的艰难痛苦的感觉。
好像古时候受了冤的百姓,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喊。
甚至对方的作者大言不惭的说,就是闹起来又怎么样,反正我吃亏不多。
她的读者甚至说还可以借这阵东风出名,对她有好处的时候……
我突然发现我不懂这个社会了。
难怪前辈都告诫我当个忍者神龟,大家都说这样撕逼不行,说吃亏的只是我而已。
但是我不甘心,我写小说的初衷,不止是为了钱而已,更多的还是兴趣。
我一路从小透明,从写得狗屁差到现在,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在我心里,网络文学可能不入大流,但绝对也不应该是以这种炒作的方式出名。
人家劝我为了我的马甲名声忍耐,说撕逼的后果可能对双方都没好处。
可是我凭毛要忍?
我不在意名声,我也不在意后果,哪怕是从此之后编辑恨死我了,不给我安排广告又怎么样呢?
如果起点不能为我主持公道,这个马甲我不要了~
如果这个环境是为了炒作的人准备,我不在这里写了~
我在起点写书,签了六年长约,哪怕我是只驴,也应该给我一片遮风挡雨的棚吧?
都说我仗势欺人,那么好吧,这几口锅,我一起背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安顿
手捧着巾子水盆等物的丫环鱼贯而入,递了帕子前来给燕追和傅明华擦手。
不远处装饰的八宝阁上,摆了不少物件,许多摆件看起来都是时常把玩的,古香古色。
不是如长乐侯府中装扮得极尽奢华,恨不能让人知道府中富贵一般,谢家里却是低调中显得素净。
头顶正中的高堂上悬了匾额,上书‘海纳百川’的字样。
看手笔,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般,是汉时王氏一族的手笔。
汉时王中坤拥兵助汉明帝建都江左,立汉朝,而被封为异姓王。
王氏一族权势在汉立之后达到鼎峰时期,王家那时掌汉朝半数兵马。
而内政之中则由谢家子弟一手掌握,那时曾有‘王与谢,并天下’的说法。
只可惜随着汉朝的没落,到晋朝时期,中原势力割据,王朝政权混乱,王朝频繁交叠,战乱纷争,不少世家贵族在这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中消逝。
宇文氏族是晋朝时最终的皇族,却死于外戚势力陈太祖杨氏的屠刀之下。
直到陈朝之后,才结束三百余年混乱纷争的局面,直至如今唐朝取陈而代之了。
晋时因为征战连连,政局混乱,许多前辈遗留下来的东西早就消失不见,更不要提书籍字画等珍贵异常的传承之物。
王家当年名声极响,与谢安石并称‘王谢’,王家以书法、围棋见长,尤其是书法,传承至今,十之八九都已经毁得差不多了,珍贵异常,十城不换。
就是嘉安帝的私库之中,也不见得有几幅‘王谢’手笔,可是谢家却能将这样一副匾额保存得如此完整,倒是令傅明华连连看了好几眼。
屋里谢家子弟都在,因传承之故,谢家家风秉承汉晋时的风气,娶妻不纳妾,家中养妓人以娱客同时也娱自身,其余逢场作戏算不得真,哪怕就是有了子嗣,也绝不认领。
正是因为家风严谨,谢家传承至今,对血脉十分重视。
但哪怕是不纳妾,可是谢家子嗣也是不少,别说早些时候,就是如今谢氏族长谢应荣便还有两个兄弟,开枝散叶后谢家嫡系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会儿一堆人进了厅堂,还有不少到如今血脉稀疏了许多,没有资格进大厅的人还候在门外。
人多却显得并不杂乱,反倒都极有礼,并没有露出好奇打量之色。
迎接燕追的人中,并没有年轻后辈,倒是谢府几房人都来了。
傅明华看了一眼,除了其余三姓的人因为赵国太夫人生辰早早到来,满满坐以位上之外,谢家长房嫡系传承之中,除了二房、三房的人,她的外祖这一支里三位舅母都在,但唯独不见她的母亲谢氏。
她不动声色捏了帕子压了压嘴角,眼里带着几分漠然之色。
“殿下远道而来,实在是老妇人脸上有光。”赵国太夫人微笑着,她年纪大了,燕追允了她坐下。
不过也不敢真坐实了,只是堪堪沾着一点儿椅子的边儿罢了。
燕追就笑着道:“太夫人严重了。临行前母妃殷切叮嘱,让我一向要替她向太夫人祝寿。”
他虽然是笑着说话,可神情里却带着世家门阀特有的矜持,冷冷淡淡的,与谢家谢利镇几兄弟神色颇有相似。
若他太过殷切,谢家哪怕表面恭敬,心里恐怕也要瞧他不上的。
可这会儿他一旦露出这样并不热切的神色,反倒令进入厅堂中的众人神色一振。
赵国太夫人低垂下头,牵了腰间系着的襟子擦眼睛,神情有些动容:“劳娘娘惦记着老妇人了。”她说完,转头往洛阳方向拜了一拜。
众人扶了她起身,屋内众人又一阵寒暄,好一阵之后赵国太夫人才道:“天色已经不早了,殿下一路舟车劳顿。舍下已备了薄酒,为您与元娘接风洗尘。”
燕追自然点头。
临分别时,他看了傅明华一眼,才与谢应荣等一干人离开了。
余下女眷时,赵国太夫人也看了傅明华一眼,才笑着温声道:“好孩子,一路可是累了?”
她说话时与之前面对燕追时的恭敬又有不同,带着亲切与慈祥:“听风轩里已备下了酒菜,你随我来。”
她只字不提谢氏,只与傅明华介绍起崔家、祝家、以及阴家的来人。
几家分别备了礼,傅明华与燕追已定下了亲事,虽说未成婚,但四姓显然都不愿得罪这个将来极有可能会母仪天下的少女,因此送的礼都一个赛一个的珍贵。
崔家礼最重,兴许是崔贵妃的原因。崔大太太送的是一对可编为裙坠挂在腰间的玉环,那环通体洁白,一看便知价值不菲。
另外还送了一双臂环,也是价值连城。
几人分次落座,席间赵国太夫人不时与傅明华说上几句。
她年纪虽大,但精神却极好,活了大半辈子,又曾是谢氏掌权的内宅太太,赵国太夫人性格手腕自是玲珑。她一旦有心,席间便是欢声笑语,再没有冷场的。
用过了膳,又笑闹了半天,祝大太太提议打叶子牌,耍了半天,赵国太夫人脸上显出疲备之色,崔大太太便提出告退。
赵国太夫人也不挽留,等到众人走了之后,才向下人使了个眼色,望着傅明华温和的笑道:“赶路这些日子,可是累坏了?”
她与傅明华说笑,一面站起身,让下人来领傅明华回她的院子。
“府中歇息之处已准备妥当,你去瞧瞧,若是有不满意的地方,便尽管与你外祖母说来,你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不必那样客气。”
她一句话说得意味深长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