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嫡_莞尔-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先不着急。”嘉安帝动了动手指,黄一兴明了他的心意,将之前傅明华踩着摔倒的珠子捡了过来,呈到皇帝的面前。
那珠子浑圆,宫中之物,每桩每件都有定数,只是宫里人多,要查起来虽难,但若要真查,也不是查不出。
尤其是容妃那样聪明,嘉安帝给她留了脸面,她必也是会投桃报李的。
果不其然,黄一兴为嘉安帝奉了茶水,一盏茶尚未品完,便查了出来,这珠子乃是紫兰殿里,一个洒扫的宫人,偷挖了紫兰殿中太后一件旧衣裳上的珍珠,原本是想拿出宫去变卖,哪知早晨慌慌张张,落在了宫里地上。
嘉安帝要查,容妃便果然让他查出了个人来。
那宫人被拖了出去,傅明华听着她凄厉的惨叫,看了一眼坐在自已对面的容妃,她嘴角带媚,笑意森然。
燕追盯着容妃看,容妃感觉到他的目光,转过头来,脸上露出讥讽之色。
她伸手扶了额,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
“皇上……”
嘉安帝转过了头来,问了一声:“怎么了?”
容妃便作势干呕,又以另一只手拍了拍胸口:“无碍。”她强作出平静的模样,只是脸色有些发白:“不知是不是因为之前妾听闻胆敢有人对太后下手,惊吓所致之故。”
她这话一说出口,一旁崔贵妃便忍不住失笑。
下手的人是谁大家心中都有数,此时她却说着受此事惊吓,也实在是太讽刺了。
“我说了什么话,竟如此好笑吗?”容妃偏头看着崔贵妃,神情妩媚:“竟惹贵妃啼笑不止。”
“只是想起了一个典故罢了。”
崔贵妃拿帕子沾唇,望着这个蛇蝎似的美人儿,心中气实在是难平:“自汉至今,新人拜堂成婚,称之为青庐,容妃可知道是为何?”她问了这句,也不要容妃开口说话,接着便自顾自的道:“魏武帝年少时,与袁绍乃为挚友。观人新婚,夜入青庐,观其新娘美貌,便将其挟之。”崔贵妃说到此处,容妃脸上的笑意便淡了,嘉安帝转过头来,神色平静,傅明华听到此处,觉得不好,想要上前来,唯恐她得罪嘉安帝,她却反手一抬,制止了傅明华的动作:“只是二人慌不择路,滚入荆棘之中,魏武爬出,袁绍却受困其中。情急之下,魏武帝喊:‘贼人在此’,袁绍情急之下,爬出坑中。”
崔贵妃笑着笑着,笑出了泪来。
“母亲。”傅明华心中一寒,轻声的唤她。
嘉安帝的神色晦暗莫名,难以辨别喜怒。
只是在皇帝要求稳的情况下,崔贵妃执意如此,无疑是触怒了他。
“贵妃,失态了。”嘉安帝缓缓开口,崔贵妃笑得便更大声了:“这出贼喊拿贼的典故好不好听?”
崔贵妃怒火中烧之下,理智尽失。
顾不得体面与尊严,径直大声质问容妃,杏目瞪圆。
第四百五十九章 不服
皇帝的神情淡漠,好似一波平静的古井般,幽深沉静得让人害怕。
“皇上,我元娘踩了珠子,摔倒在地,险些伤了腹中孩子,皇上,事情又哪有如此多巧合呢?”崔贵妃心里只觉得说不出的痛苦来,她忍耐了大半生,可是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下,容妃如此嚣张,嘉安帝却仍要如此?
她想起多年之前,自己折在容妃手中的一个孩子,那时也是如此,嘉安帝的手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当时容妃的眼神,至今她仍记得。
“朕已经令人在查。”
说话时,一干人等被拖了出去,经手太后药物的宫人也都俱被拿了下去,交由黄一兴去审问。
这些人被拖出去时,各个脸色惨白,仿佛如失了魂,可想而知下场是不见好的。
皇帝神情冷漠,崔贵妃浑身冰凉,手足俱抖。
嘉帝帝站起身来,脸颊如刀削斧刻,冰冷得不近人情。
刚要开口,燕追站了出来:“皇上,太后中毒一事,赵长言、戴守宁等人有失职之嫌,应该重重查办。”
嘉安帝看了儿子一眼,似笑非笑。
殿内气氛如拉紧的弓弦,崔贵妃软软的靠在清容等两个大宫女身上,身躯还在直抖。
不远处的容妃脸上的笑容十分刺目,嘉安帝神情难测,傅明华突然捂了肚子,身体摇摇欲坠。
嘉安帝目光转了过来,落在傅明华身上,傅明华强撑着身体,皇帝的目光恍如两道寒意逼人的刀光剑影,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她几乎要支持不住,后背瞬间沁出大量冷汗来,燕追上前一步,将她身形严严实实的掩盖在他阴影之下了。
许久,嘉安帝才缓缓道:
“三郎,你在此地照看傅氏。”嘉安帝的目光落在崔贵妃身上:“贵妃失仪紫兰殿,罚俸两月,抄经书十遍,为太后祈福。”
“臣妾,谢皇上。”崔贵妃软软的跪了下去,皇帝已经起身离开。
容妃眼波流转,拿了帕子掩唇。
周围人的目光看着崔贵妃,她靠在清容怀里,脸色煞白。
傅明华忙上前扶她,才将手伸过去,她便紧紧捉住了,力道很大,握得傅明华都有些疼了。
“元娘,元娘。”崔贵妃忙不迭的唤她,将那难受强忍了下去,强作欢笑:“你可有哪里不适的?”
就是曾经与崔贵妃之间有再多恩怨,此时在她关切的目光与话语里,都尽数烟消云散了。
“没有事。”傅明华取了帕子替崔贵妃压了压眼角,温声的安抚她:“张缪都说了,没有大碍,我摔下去时,碧云与薛嬷嬷扶了我一把,摔得也并不重。”
崔贵妃点了点头,还没说话,容妃便笑道:
“姐姐之前说的故事实在是精彩。”
她笑弯了一双眼,“姐姐讲了典故与我听,我也送你一句。《庄子·天运》有言: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
说完这话,她‘咯咯咯’的笑了起来,一抚头发:“扶我且去收拾一番,坐了半日,实在乏了。”言毕,起身便走。
气焰十分嚣张。
燕追才将过来,后殿温新便出来唤傅明华:“王妃娘娘,太后想要见见您。”
崔贵妃神色一整,忙颤抖着站稳了身体,替傅明华整了整衣襟:“太后要见你,兴许是你之前救她之故,结的善缘。”
傅明华点了点头,又看她苍白的脸,有些担忧:“您不要往心里去。”
崔贵妃嫣然一笑,拍了拍她的手:“不必担忧我,有话回来再说。”傅明华应了一声,提了裙摆上台墀,温新弯了腰,恭敬的为她领路。
她问了两声太后身体情况,温新便道已经取了生姜汁在煎煮了,不时便会送来。
说了几句,两人便都沉默了。
太后躺在层层帷幕之后的榻上,傅明华过来时,隔着随风微微晃动的纱幕,她闭着眼睛,一动不动,仿佛是睡着了。
傅明华远远的看到,止了脚步,正想说自己等上片刻,太后却咳了两声,问道:“可是元娘来了?”
“太后,是秦王妃到了。”
“让她进来。”太后说话有气无力的,伸手扶榻,便有宫人上前将她扶了起来。
“元娘,过来坐。”太后拍了拍榻,已有侍人备了杌子,上面铺了厚厚的褥子,显然是精心准备的。
傅明华坐了下来,太后便伸了手,将她一只柔若无骨的手掌握住:“元娘,你可有哪里不适?”傅明华也反手将太后握住,太后的手冰冷极滑,仿佛打过了蜡似的。
虽说年长之后哪怕养得再好,那皮子依旧是现了皱褶,但她指节细长,指甲细细修理过,依旧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的风韵。
傅明华将太后手握紧了一些,认真道:
“没有事,其实张缪就是不把脉,我也觉得没有大碍的,您不要担忧,还是好好将养身体,长命百岁才是。”
太后微微一笑,深深的看了她一眼:“你是个好孩子,我唤你来,是有话想与你说的。”
她咳了两声,温新要上前来为她揉背,她却抬手拒了,又示意温新离远一些。
“今日殿中情形,元娘,你可看出了些什么?”
她眼里蕴含了复杂之极的情绪,傅明华与她对视一眼,便点了点头,看太后才说话这半晌的功夫,便满额头的汗又沁出来了,身体可见实在是很虚。
“我知道,您不要往心里去,晚辈的心中,都是希望您好好的。”
傅明华叹了口气,双手将太后的手紧紧握住,她突然便笑了起来,眼中却有泪珠滚动:“我的儿,难为你年纪小小,却想得通透,还知来宽慰我了。”
她一连咳了几声,才道:
“元娘,当初先帝诛世家,灭世族的事,你想必也是知道的。”
不知为何,傅明华心跳开始快了起来,血液加速流动,使她嘴巴发干,喉间涩哑,一时竟开口说不出话来。
太后也不是真要等她答案,自顾自接着便道:“世家之祸,我不说你也清楚。”
前朝陈氏,便是毁在了世家手中的。
第四百六十章 祸患
到了后期,各地权势分割,朝廷竟无力管束各地世族、门阀等。
朝中世家势力割据,各分阵营,真正忠于皇帝的人少之又少,有识之士大多掌握在世家手里。
说起世族之祸,却是由来已久的。
自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起,到后来汉高祖首下求贤诏,而开启察举制先河。
地方长官在所治之内网罗品德高尚、才学出众之辈,再举荐至朝廷,经过考核再任以官职。
如此一来,有利有弊,因选材之权集中于皇帝、地方官员之手,官员对于选人有决定性的影响,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等情况便十分严重了。
到了后期,举荐有功者,当与所举官员联合一气,形成世族门阀,察举制被世家操纵利用,门阀士族左右乡闾舆论,那个时期,便如世族的温床般,谢氏、王氏等纷纷崛起。
被举者前途远大,一步登天,豪族世家更是势力鼎盛,而寒门学子则被摒弃于权势的中心。
世族掌控朝政,使当时政局混乱,选官问题上,世族与寒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
直到魏国武皇帝去世后,魏文帝在大臣陈长文的建议下,正式开创了中正九品制。
这是察举制的延伸,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三者并重。
魏武帝并非出身名门,其祖父乃与名士对立。当时名士俱都看他不起,与他对抗,乡里评议之时,对武帝名声是一大打击。
在当时武帝政权还需依靠地方士族名门,因其威望很高,不能完全废除评议,若是强行为之,只会使人诟病。最终武帝只得将名士与政权合作,以设立中正官,对名士、门阀进行控制。
这样做同样有利有弊,初时看来,武帝控制了世族、门阀及一些名士之流,使他们评议说话之时多有顾忌,但同时因为评议的合法化,也为世族、名门的发展筑下了基础。
郡中正长官由郡任官员推举,这一举动将形成朋党的名士评论之流收归朝廷管束,将所选之人,制九格登用,将来考核以便任用。
而中正亦分九品,重出身门第,上三品乃属上品,中正几乎都由二品担任,而二品又有参预推举之权,与此同时,二品中正几乎都出身门阀世族,这便使官吏选拨的大权受到了世族门阀的把持。
以至于到后期,世族名门子弟年及弱冠,不经察举,直接由家族铨选入仕,借家族门第,得中正高品。
那时谢氏之中,就有少年未及弱冠,便入仕任高官厚位。
至后期,州中正出现之后,世族门阀的势力在这一时间疯狂的发展。
曾在晋时,有记载中,一年入仕二百零九人中,一百一十九人都出身自世族门阀。
其余诸人,或多或少与世家大族亦有牵扯不断的联系。
那时选拨官员,重门第而轻德才。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傅明华轻声的呢喃,这段话是指:三公的后代亦可继位为三公,王卿贵族的后代亦是王卿,贫贱的人地位一直低下,贵族依旧身份高贵。
这样的现状使得没有赏赐可以使其努力,惩罚亦不能戒断其怠惰。
发展到陈朝后,陈朝亦深受其害,世族实力全盛时期,朝廷之中官员大多乃是世族门阀子弟,能用、可用之寒门子弟俱都不入朝廷。
一些世族门阀之间相互之间争斗不休,天子威信不足,悼帝又好逸恶劳,喜铺张浪费,性情昏庸,朝政腐败,官员舞弊,民不聊生。
直到太祖起义,推翻陈朝,废中正九品制,推行科举。
因有前车之鉴在,太祖早期欲将世族之祸掐于苗中,手段凶狠,斩草除根。
初时看来此乃雷霆手段,可也埋下了祸根。
寒门子弟中虽不乏有才学之士,但真正才学、品德俱优的,毕竟是少数。
受过良好教养的,大多仍出身世族里。
太祖当年手段太过,使得此后的很多年里,朝廷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无人可用的境地。
“打得下江山算什么?治得了江山才算行。”太后喘了口气,微微一笑。
那时的太祖意识到自己手段过激,应该徐徐图之时,已经是晚了。
科举制开启之初,并没有如太祖想像中的一般,天下名士奔者众,有识之士尽都投奔朝廷,以效其力。
反倒是各路人手、官员缺乏,不少人寒心当年太祖所为,俱怕遭到屠杀,有志愿者隐入山林,自得其乐,不愿受人驱使,一些世族出身真正有才学之士亦怕皇帝将来卸磨杀驴。
“前朝之时,宫里宫外,官员品位俱都制定详细,可如今,元娘,如今任职之中,官员不足前陈朝时期一半而已。”太后忍了咳,傅明华替她拿了软枕,垫在她腰后,又取来养身温补的茶,送到太后嘴边,喂她喝一些。
“这已经是皇上苦心经营多年的结局。”
太后喝了几口水,闭了闭眼睛。
先帝当年的急切,图一时痛快,却给朝局留下了极大的弊端,‘无人可用’这四个字初时听来可笑,可细细推敲之下,又实在值得人深思。
傅明华几乎可以想像得到,当初年轻的嘉安帝尚未登位前,便遇到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他又该怎么解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名士、学子恢复对朝廷的惧怕,进而入仕,为大唐所用,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所以便有了我母亲嫁入长乐侯府。”崔贵妃亦是被崔家的人,在先帝的笑脸下,被迎入了洛阳魏王府中。
太后脸上露出笑容来,叹了口气: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正是因为当时的窘境,所以那时代表了江南的四族之一谢氏,才嫁入了长乐侯府。
她的婚事初时看来只是傅其弦撞了大运,可实则这一嫁,带来的是谢家面对皇帝所愿付出的诚意。
那时谢氏与傅家结的两姓之好,使得江洲谢家为了朝廷人才而付出了一些努力。
那一年江南有不少才子前往洛阳应试,解了朝廷当时的燃眉之急。
第四百六十一章 若有
只是这些士子的到来,对于大唐,不过是杯水车薪。
而之后青河崔家送了当时还不是贵妃的崔氏进入洛阳之中,山东士族才开始渐渐放松了对朝廷的防备与畏惧。
北方崔氏及南方谢氏对朝廷态度的改变,代表了南北双方四姓与朝廷之前试探性的接触,使得不少人对于局势呈观望的态度。
江洲谢家、青河崔氏对于天下士子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在使当时的先帝在长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新的忧虑又涌上了心来。
正如先帝所说的那一句话:打得下江山算什么,能治得了江山,坐得稳江山才算是真行。
“那几年,皇上还年幼,跟在先帝身边,曾亲眼目睹过局势的情况,看过先帝压力重重,兴许是那时,对皇上的影响很深。”年少时的嘉安帝便有壮志,他是先帝第一个儿子,盼了多年才得来的,视若掌珠一般,先帝对他期望很高,亲自带他在身边,手把手教其政事。
与大臣议事时,也不避他,甚至有意的还会考他对事情的见解。
那个时期正处于先帝对世族既恨且又无奈不得不妥协的时候,每一次先帝的叹息与担忧,都曾被嘉安帝看在眼里。
这些对他影响很大,治理大唐多年,内忧外患仍在。
朝内人才缺失,哪怕有谢、崔两姓的努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祖当年的举动,实在太过急切了。
太后说到此处,又咳了两声:
“先帝去后,他登基为帝。”说到此处,太后笑着问傅明华:“元娘,你说说,皇上是怎么样的皇上呢?”
傅明华秀眉微蹙,没有说话。
这样的问题,太后问得,她却是答不得的。
嘉安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有后人来评论功过。
太后见她不出声,也不以为然,脸色惨败,又咳了两声:“太祖呢?”
傅明华便道:“太祖开国,为大唐打下不世之基业,自是英明神武。”太祖去世至今,不少书籍及当时旧人,仍对他赞誉有加,他大定天下,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在太祖时期,名将勇士倍出。
又重视文学,设科举制,功劳难以一一述说。
太后便又轻声的笑了起来,有气无力的:
“可是太祖如此英明,为何对于当初皇上与容妃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她又握紧了傅明华的手,含笑道:“那时的郭家,可是功臣,酉阳王妃可是救过我一命,救过皇上一命的。”
太后说到此处,傅明华浑身紧绷。
一直以来,皇上与容妃之间,便颇受诟病。
当初强夺容妃,使容妃进宫之后,十数年如一日的宠。
甚至容家也因此而飞黄腾达,当初在太祖屠刀之下,侥幸留了根在,而后因为容妃的得宠,逐渐发展为名门旺族。
太后与傅明华说的话,让她仿佛摸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她身上寒毛直立,颤粟自脚底生起,让她整个人都轻轻的颤抖。
只是太后却没有给她太多思考的时间,紧接着又道:“大唐初期,国库空虚,百废待兴,朝中人才缺乏。元娘,你可知道,太祖打江山,原因为何?”太后声音沙哑粗砺,傅明华又拿了水,喂了她两口,她长哼咳了一声,才好了许多。
这件事情傅明华却是知道的。
“当初在郦苑中时,曾听中书令杜老相公说过。”傅明华侧头去放水杯,她年纪虽少,但气度芳华,仪态出众,端雅之余却又不失少女的妩媚。
转头时能看到细白如瓷的侧脸与秀气的唇鼻,下巴的线条柔和,是个秀丽绝伦的佳人。
她身上有这个年纪的少女所没有的镇定,太后的谈话不会使她欣喜若狂,所说的内容哪怕是惊骇,也不会使她坐立难安。
太后想起她之前关键时刻果断推自己的那一把,爱怜的又拍了拍她的手。
长长拽地的裙摆规矩的洒在该在的位置,她的规矩好却又不失聪慧,她就像是一幅钟灵毓秀的画卷,气韵天成。
“说先帝是为了替皇上攒下一份家业。”只是先帝雄心壮志未成,却身先死。
等到嘉安帝登位,留给他的还有不少麻烦事。
“先陈末帝时,宫女足有十万,经历战乱,到了先帝之时,仍有七万之多。皇上登基后,国力贫乏,为了安抚人心,节约开支,曾先后数次放宫女出外嫁人,直到如今,宫中仍有宫女四万。”太后说得累了,将头垂在一旁:“他勤于政事,严于克己,宫中每日两膳食,绝不铺张浪费。”太后闭着眼睛,有气无力的笑了笑:“他年纪还未近五十,头上白发,好似比当初的先帝还多。”做了许多的事,百姓安居乐业,仿佛许多人提起嘉安帝时,依旧只记得他的风流韵事罢了。
她仍是心疼儿子。
傅明华知道太后唤自己进来,说这些话必有用意。
她将太后所说的话强记在心里,看太后脸上掩饰不住的疲倦之意,不由伸手为她拉高了罗衾,一面就温声道:“您也不要说太多话,歇息一阵。”
太后顺从的闭上眼,微微颔首,有气无力的道:“元娘,你要记得我说的话,回去吧。”
傅明华点了点头,再看太后,她仿佛实在太累,已经沉沉睡去了。
温新轻手轻脚的过来,傅明华小心翼翼的起身,与温新以口型示意太后已睡,出了宫殿,温新才松了口气,冲傅明华福了一礼:“今日真是多亏了您将太后扶住。”
她说着,眼睛便泛红,傅明华则是忍了心中与太后一番谈话后的感受,微笑着道:“那只是我应该做的,若是嬷嬷站在我的位置,也会扶太后一把的。”
温新拿帕子压了压眼角,应声道:“是,若奴婢站在您身后,也必会将您扶住。”
她这是在向傅明华表达谢意。
傅明华微微颔首,与她道别之后出来时,容妃还未归来,殿外只得崔贵妃在了。
第四百六十二章 所思
“宣徽殿派了人来,将追儿唤走了。只是他仍担忧你的身体,让人在椅子上加了厚褥,若有哪里不舒服,记得跟我说。”
崔贵妃笑着道:“还让人去王府召平日侍候你的余氏了,此时传令的人怕是已出皇宫。”
傅明华坐了过去,胡椅上确实加了柔软的厚褥,舒坦了许多。
崔贵妃的脸上已经瞧不出之前的悲愤与怒火,面上带笑,眼神平静得仿佛一汪死水,让傅明华有些担忧:“母亲……”
“不用担忧我,有话稍后再说。”崔贵妃叹了口气,那头容妃等人阵仗极大的回来。
窦氏脸上掩饰不住的得色,容妃睨了崔贵妃一眼,翘了翘嘴角,也坐了下来。
太后虽然身体抱恙不能出来,但她的位置仍是留了出来。
命妇们依次进来,岐王妃等人也大约听说了之前紫兰殿请了太医,嘉安帝也匆忙来过,只是不知究竟发生了何事,此时也只得忍了心中疑惑,分坐两侧。
一顿宴众人心中各有思量。
直到傍晚,崔贵妃让人去问候了一番太后,得知太后无恙,已经睡下了,才与傅明华离开了紫兰殿中。
今日两人没有说到几句话,崔贵妃心中装了事,傅明华也担忧她心中难受,与她一道回蓬莱阁的路上,两人都默不作声的。
今年的冬天好似比往年更冷,宫中精致的亭台楼阁下,昏黄的灯光仿佛照不亮那蜿蜒的廊道,驱不散树荫廊柱打出来的阴霾,越发让人感到寒冷了。
“你不用担忧我。”崔贵妃仿佛猜到了她的心事,抿唇一笑:“我早就习惯了。”
嘉安帝对于容妃的偏爱与庇护,从当初她还在魏王府时便已经知晓了。
崔贵妃转过头来,目光晶莹:
“我没有事,元娘,你不要担忧我。”她一再强调,傅明华也就点了点头。
今日崔贵妃被嘉安帝责罚,对她来说,嘉安帝的冷淡可能比不上她在儿子、儿媳面前的难堪与尴尬。
只是崔贵妃若不想再提,她若坚持要问,只是让崔贵妃更难受罢了。
“母亲,依您看来,皇上对于容妃,究竟是……”傅明华犹豫再三,回了蓬莱阁才问。
她话还没说完,崔贵妃便冷笑道:
“可是太后也跟你说了?”她接了静姑递来的热帕子擦手,那头清容已经将重新备下的暖炉送来,崔贵妃接过之后,又递到傅明华手上,神色有些木然:“皇上向来偏袒她,这宫中又有谁不知的?”
傅明华听了这话,顿了一顿,崔贵妃将头低了下来:“元娘,我总觉得心神不宁。”
她忧心忡忡,眉头紧蹙,脸上的神情似是有些悲伤,又似是有些惶恐,仿佛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似的。
此时的崔贵妃脸色暗淡,脸上带着迷茫之色。
“母亲。”傅明华心中一紧,小声的开口,崔贵妃便转过头来,如大梦初醒:“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
说了这话,她又唤静姑:
“将我殿中那两个降香黄檀的木匣子拿来,品列的紫檀木箱也一并取来。”静姑愣了一愣,神情不定,领了人下去抱了几大口箱子前来,并排放在崔贵妃身侧。
她又让人将灯火挑得亮了些,静姑开了锁,里面摆放着整整齐齐的小木箱。
静姑的神色有些古怪,崔贵妃却取了一个,才打开一角,里面便隐约可窥见首饰了。
这是一对白玉花鸟纹梳,梳齿上端乃是镂空的花鸟纹,玉质细腻、温润,极为难得的是雕刻花、鸟的地方,色泽呈乳黄,经名家之手而雕刻后越发使得那花鸟活灵活现。
一对玉梳应该是出自同一块玉石,难能可贵的是两把纹梳经匠人经心巧配,花鸟颜色、位置全无二致,这才是这对玉梳身价倍增的地方。
这珍贵非常的东西取出来时,静姑脸上都能看到心痛之色,崔贵妃却是放在了一旁,又取了一个木匣子出来,打开后里面放置了一套玺灵石的镯子。
那玺灵石颗颗极大,色泽鲜艳,傅明华看到这一幕,就有些意外了。
崔贵妃却将箱子一一打开,这些东西应该是她多年珍藏,有些怕是随她出嫁时清河崔氏所陪送的,她此时却全拿了出来。
她拿出来的原因,自然不是为了炫耀而已,傅明华心中一沉,崔贵妃则是笑道:“你瞧瞧喜欢哪些,只管来选。”
说了这话,崔贵妃伸手取了一支玉簪,递到傅明华面前:“这回我的压箱底好东西可全都拿出来了。”
“您这是做什么?”
她没有伸手去接,崔贵妃就顿了顿:“元娘,我这些东西,将来始终是要留下来的。骥儿如今尚未娶妻,就是娶了妻子,你我之间情份又不相同,我自然是要先拿好东西给你挑选。”
一旁静姑低垂下头。
“母亲……”傅明华忍不住开口,崔贵妃温声催促她:“快瞧瞧有什么喜欢的,若是看得中,都心数拿去。”她看傅明华不动,索性自己挑了一些颜色艳丽又贵重的出来:“你年纪小,这些首饰也能配。”
捡了许多,还要再让静姑去取些出来。
其中一颗僧伽罗国进贡的猫眼儿贡珠最珍贵,珠子表面包铜鎏金,镶嵌了漂亮的宝石,价值连城。
崔贵妃却都不留下来,一直挑挑捡捡,直到燕追过来时,依旧还没选完。
傅明华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儿,推了崔贵妃要送自己的珍宝,她却仍是坚持。
“我觉得母亲有些不大对劲。”
燕追神情凝冷,眉峰紧锁,将她从轿辇上扶了下来。
一旁碧蓝已经将早就备好的大氅为傅明华披上,她伸手将大氅两侧捉住,皱了眉说道:“今日……”
燕追眼神森然狠戾,语气却十分温和:“你放心,今日的事我记在心里的。”
傅明华点了点头,夜晚下起了小雪,燕追接过下人手中的伞,亲自撑开了放在她头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