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整整五万多兵马集结,真的无碍吗?”
  得知了黄沙军团的出处,赵秉安心里就没来由的升起一股担忧,毫无疑问,这是一股与皇室仇深似海的孤兵,他们久处荒漠,猛地在玉楼现身,怎么看都不像是冲着区区供给去的。
  “那秉安你觉得圣上真的可能对此事毫无发觉吗,别忘了,那可都是死忠的萧家余孽,若非这些人战力彪炳,死战不屈,圣上当年根本不会给他们外撤的机会。”
  “萧博远就是他们的灵魂,萧氏血脉一日未绝,他们便不会死心,哪怕是在深渊地狱里生不如死的挣扎,也都在绝望的等待着,等待着他们的帅主回归……”
  “清河郡王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是不是……”
  “……对,清河郡王就是捆在黄沙军团颈上的白绫,圣上用了二十几年硬生生将这头猛虎折磨成了哀绝麻木的牲犬,替大朔戍守着最荒凉的疆界。”
  “直至黄沙流尽,残魂都不得归故土。”
  “孙儿抖胆猜想,圣上加封清河郡王,将其与俪王安置在上林苑,恐怕就是想引蛇出洞。毕竟现如今的大朔已经不是几年前积贫积弱的大朔了,国库充盈的钱粮足以支撑大军征讨叛乱。他老人家隐于乾清宫,冷眼瞧着那些人折腾,是想,一网打尽?!”
  “圣上登基二十余年,帝王心术深不可测,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揣测的。不过,这件事确实是要给东宫提个醒,真若是刀口见血,太子身旁那五千宿卫可顶不上什么用场。”
  赵秉安喉头涌过苦意,怕只怕乾封帝压根就没将实情透露给太子半分,他老人家除了金吾卫可是谁都信不过。
  “太子会试之后似与顾椿摩擦严重,这些时日正忙着缓和关系,此时若据实相告,恐怕东宫也抽不出时间应对。”
  “祖父,您给孙儿透个底,若东宫真的身陷险境,京郊驻军能出多少人手勤王?”
  老侯爷眉峰一耸,似是没反应过来,接着在爱孙灼灼的目光下不自在的清了清嗓子。
  “单只是夺嫡之争的话,定海侯与江夏侯他们不会坐视不理,就冲各家那些小辈,至少也会遣出三成兵马护驾。可若直面的是黄沙军团那些悍卒,恐怕,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啊。”
  “也就是说,京郊驻军会做壁上观,甚至有可能倒戈一击?”
  “咳咳,不至于,不至于,南郊全是黑云退下来的老家伙,我们原就与皇家孽债撇的最远,他们就算打得头破血流也跟咱们没什么关系。”
  “但若太子无法即位……”
  “秉安,你着相了……”
  “现如今太子能否即位已经无足轻重,圣上将皇太孙留在身边教养是什么意思天下没几个人不知道的,只要圣上安康,东宫一脉便能延续下去,咱们永安侯府打康王落马那天起就算是从皇家这谭浑水里脱身了,接下来他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跟咱老赵家已经没有关碍了。”
  盛家薄幸帝王,还真当人人都该忠心耿耿呢,做梦去吧。
  刻薄寡恩到他们这份上,没逼反这些领兵大将已经算是乾封帝的能耐,指望他们这些被夺去兵权的武勋出力杀贼,呵呵,不转身捅他两刀就算是很厚道了。
  原来武勋早就抛弃了太子,那所谓的詹事府到底还剩下什么,赵秉安曾经一颗丹心想辅佐的主君到底还有什么,孤家寡人,莫过如此吧……


第203章 收敛
  顺天府的差役没让人等太久,日头刚升上来; 冼马巷口便传来喧嚣锣鼓。
  许多平民也涌入永安侯府门前; 等着那位五元及第的大才子现身。
  赵秉安摘挂; 这个消息早就传遍了京中上下; 顾椿当初没拦得住太子点魁,干脆就把声势闹大,让赵家那小子自食苦果。
  会元的最后一篇策论不翼而飞,纵使他前头两场答得再出彩,也挡不住天下士子的质疑。
  文人相轻,这句老话可不是说着玩玩的。
  赵氏一族今日齐聚侯府,只等着这个好消息。赵秉安呆坐华厦; 听着外面的动静; 却在刹那间恍若隔世。
  瘦削有力的手指掸去袍前沾上的纸烬; 缓缓起身,只是几个时辰而已,他却好似又蜕变了一层,坚定中更见沉稳; 眉宇间最后一丝纤弱也被斩断; 整个人映着外头的朝阳,如山如海,飘渺不清。
  “这盘棋还没定局,孙儿已经在东宫身上投入了那么多心力,绝不会半途而废!”
  老侯爷脊背一挺,这是什么意思?
  “秉安; 你可不能胡来,咱们府上能有如今的光景可不容易。”
  “祖父,若人人都明哲保身,那这社稷该由何人匡扶。圣上只顾自己身前绝世,却没想过大乱过后,是否会留下一个满目苍夷的江山,他老人家难道还真能万寿无疆不成,幼主难扶,没了太子,盛家皇朝必然风雨飘摇。届时大厦若是倾覆,咱们这些与国同休的勋贵难道还能有活路吗?”
  “这,当不至于。圣上子嗣绵盛,纵无东宫太孙,也不虞后继人选,再说,内阁与五军都督府皆在,他们岂会令事情发展到那等程度。”
  “内阁?祖父该是忘了,江南这些士族已经延续千百年,熬过了一代代皇朝,他们什么时候在意过龙椅上坐着谁了,只要世家不灭,富贵不消,他们可没有忠贞这一说。”
  前朝末年,关北异族入侵,适逢天灾不断,朝廷又是幼主当朝,外戚专权,当时江南士族可是屁都没放,干净利落的回防故土。
  等到天下大乱,各地揭竿而起,太祖于各路人马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时候,这些人又背弃旧主,献出逃难的前朝遗孤,嘴脸之难看,至今为武勋所不齿。
  “我读的是圣贤书,修的是圣贤道,这江山黎民他们不在乎我在乎,不管圣上与萧家旧人之间是什么结局,我绝不会让太子夭折在这场动乱里。”
  “孙儿要造一个太平盛世,不管太子是非明主,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谁敢动他,孙儿必不能容!”
  这番大逆不道之语出自自家爱孙之口,让老侯爷目瞪口呆之余,心里一阵阵激荡。
  “你,你就自忖把控的了太子吗,功高盖主,你难道还想重蹈定远侯的覆辙吗?”
  “萧家之前鉴孙儿时时警戒在心,君若无情我便休,孙儿可从不是什么愚忠之辈。”
  这句话蕴含的深意把老侯爷心肝吓得一颤,一股寒气打脚底涌上脑门,一手指着爱孙,抖得什么话都讲不出来。
  赵秉安恍若未见,转头瞥向窗外层层楼阁,一如瞭望整座京师。
  “太子身边现如今还有旧东宫党围绕,他未到山穷水尽之时,孙儿不会贴上去的。京郊驻军这边,看来要多花些心思了,可惜陆冉去了北疆,姐夫又无统帅之才,纵使兵马游说入手也难发挥平常战力啊……”
  “祖父,您可否援助孙儿?”
  “赵氏早从军团脱身,分家那两个小子是唯剩的带兵人选,你可择一任用。”老侯爷觉得自己好像干了一件错事,他怎么误打误撞将孙子的野心给无限放大了,这难料祸福啊。
  赵秉安摇摇头,并不满足。河北分家之人原就是他的死忠,有无老爷子开口,他都能调动得了,而且那两个人在兵马司磨合的很好,是赵秉安留给家人的护身符,不到迫不得已不能擅动。
  “佑叔久历疆场,阅历丰富,孙儿想请他到身边指点。”
  “秉安,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赵佑是铁卫统领,他的主子必是永安侯府下任家主,以往秉安对他避之不及,现如今这态度,是有意……
  赵秉安能走到今天这步,没少占用永安侯府的资源,不管他承不承认,生而为赵家子孙是他摆脱不了的宿命,在这个世道,朝上朝下都是独木难支,他要成就一番大业,自然需要许多人竭力相助,而同脉所出的族人天然就比其他人靠得住。
  他需要集阖族之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至于长房大兄,爵位他不会染指,但家主之位他们兄弟之间也早就默认了不是吗。
  “求祖父助我!”
  府外喜声沸天,通报的下人已经跪在华厦外面候着了。老爷子望着眼前清俊朗逸的青年,霎时觉出迟暮之感。
  罢了,当初既将暗令相授,打的不就是这般主意吗,秉安外进,秉宣守成,赵氏文武兼济,权赫朝野。
  秉安到底不是孟璋,斩断了最后一丝柔弱的孩子该当能成为傲视九霄的雄鹰吧……
  “晓得了,人给你,兵也给你,记着不要将祖宗几代打下来的基业赌没了就好。”
  “孙儿必不会辜负祖父的期望,我赵氏一定会成为大朔最煊赫的家族,世代罔替,绵延不绝!”
  拱手退出书房,赵秉安朝侍立在门外的老管家点了点头,便大步流星,朝着府门而去。
  赵忠从门缝里瞥过平和安静气势渐松的老主子,心里既唏嘘又感怀,这侯府的担子终于能卸下了,主子锁了自己五十多年到今天终于能喘口气了。
  往后的路就该他们年轻人自己去折腾喽……
  侯府上对喜报早有准备,整箩筐的铜线往外撒,喜得看热闹的百姓们好话不断。
  冼马巷的街邻对赵家这档子事早就麻木了,从县试到会试,喜酒喝的他们都快吐了。赵家的亲故们都笑谈,这几年往永安侯府去的人情这辈子估计都收不回本了。
  气氛在赵秉安现身之时达到顶峰,无论勋武文清,大家都承认京城里小一辈中已无人能出其左右,现在端看他入朝之后表现如何了。
  毕竟上一届春闱,也是出了三位天骄,最后邵辞何休楚才尽,落落一场空啊。
  赵秉安并没有对会元的身份大肆炫耀,一来,五日后便是殿试,他没有时间应酬往来;二来,江南那些士族现在正恨不得抓到他的把柄群起攻之呢,顾椿倒也放得下格调,真的就放任底下人煽动士子情绪,尤其是那些名落孙山的学子,最近对赵秉安颇多微辞,若非国子监这几年声势渐盛,压得住场子,恐怕局面不会好看到哪里去。
  其实江南士族一开始是站了上风的,众口铄金,他们一度将赵秉安黑的满身污点,可惜啊,湖湘与陇西士族也不是吃素的,这里面的内情寻常人不知道他们还能不清楚吗,江南那些人恼羞成怒在前,现如今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还要欺负自己人,怎得,看不得他们北方连续两届拿下榜首啊,气量忒小了些。
  当年,赵秉安尚未从国子监结业就单挑京城六大书院,将远道而来的江南高士好一番羞辱,这件往事至今仍为京中爷们津津乐道,那些士子黑什么不好,黑才学不济,忘了几年前是谁啪啪打脸了,真好意思往外说。
  顾椿与沈炳文之间有人情债,首辅一开口,他就不能再出手,再说,真把事情搞大,赵家狂生毁了声誉,他与太子指定也捞不着好,说到底,会元还不是经由他们两个点出来的。
  而且,最近东宫与他关系和缓,日渐亲密,永安侯府身为东宫中坚力量,他不好不给面子。
  太子最近的举动让满朝上下一头雾水,起先会试出了那样一道考题,本以为是东宫有意改革朝政,没成想这几日,太子却收敛了大部分气焰,詹事府日日传出训诫之声,东宫党人再不复起先跋扈模样。
  乾清宫里头,太子将会试转手尽托顾阁老之后,便时常前来请教君父执政之道,谦逊卑微的模样似又回到了一年以前。
  若无皇太孙,乾封帝说不定真能被这迷途知返的东宫打动,可惜时移事移,一切终是不同了。
  若但只这般也就罢了,可詹事府呈上的一封折子至今押在通政司,通政使文濂这几日愁得是嘴唇都冒火,迫不得已他深夜将赵秉安约了出来。
  “太子有意为膝下二子请封!”
  手上杯盏一顿,赵秉安心凉了半截,太子何至于选上这么一条路。
  “司礼监每每越过这封折子,想来圣上已经知道其中内容了。”
  文濂最怕搅合到这种事里,天家父子有话不直说,一封奏折推来推去,可苦了他们这些底下人。现在他揣着这个烫手山芋,是吓得夜不能寐啊。
  “封号可拟好了?”
  “嗯,折子是太子的笔迹,大皇孙为璐郡王,二皇孙,为景郡王。”
  “景?这封号可是贵重了。”
  孝宗逝去之前曾暗示礼部可上尊号为孝景皇帝,然此谥号太过厚重,非文成武德之君不可戴,孝宗虽是明君,但寿元所限,真没那么大成就,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现如今太子想为二子上景字王号,是否荣宠过重了?
  文濂不敢往深处猜东宫此举含义为何,但他知道,这封折子若是呈了上去,只怕刚平稳下来的朝局立时又要波澜横生。
  “东宫既然走通政司的途径上折,只怕就没想着遮掩,这件事早早晚晚得拿到朝局上说。”
  “能否劝动东宫,撤回这道折子?”
  若是年前,文濂扣下这道折子,或者寻个借口打回詹事府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有那一纸契书在,他委实不敢朝东宫呲牙,所以应对起来难免畏首畏尾。
  赵秉安摇了摇头,干脆的断了文濂的念想。
  “不可能了……”
  乾封帝开的好头,养一回龙蛊,吞了数百中小世家,杜穆两家更是倒了血霉,啥好没捞着反倒将阖族赔了进去。现如今太子“子承父业”,头回就挑中二皇孙做饵,可真下得去手。


第204章 殿试
  定国公府对东宫而言始终都是一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陆家兵权在握不假; 可陆翼江死摁着人手; 从不出头; 东宫早先势微的时候多次卑躬求援; 结果呢,老岳丈视若未见,任凭太子被人吊着打。
  后来,永安侯府站了出来,在武勋中为太子摇旗呐喊之后,陆氏一族又在外面风言风语,话里话外怨怼东宫不把他们当自己人看。
  赵秉安几番劝说定国公拿出诚意; 哪怕是为了陆良媛与二皇孙着想呢; 瞧瞧人叶家; 为了大皇孙,五军都督府的传承都舍了出去,更不用说纠结的一大帮姻亲了,卫家冯家; 哪个不是东宫麾下干将。
  相较而言; 陆家盛则涌败则退的嘴脸可谓凉薄到了极点,若非陆良媛个人心智了得,只怕早被人扒皮吞骨了。
  赵秉安不意外二皇孙首先被抛弃,他只是心寒东宫的选择,老话说的好,虎毒尚不食子; 尤其是皇太孙已立,这种时候还将二皇孙推出来,将来那孩子的下场绝不会比废诚王好到哪去。
  而且,太子不比圣上,膝下满打满算也不过立住了三个后嗣,届时真有个万一,悔都来不及。
  “明诚给您出个主意,文大人权且一听。”
  “你说。”这小子是东宫心腹,从他的言语中总能揣测到几分储君用意。
  “将詹事府那封折子转呈内阁,交由诸位阁老票拟决定。”
  “啪”,“你,你让我甩锅给内阁,顾阁老、邵阁老可都是太孙的师傅,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经由您手直入乾清宫,顾邵两位阁老会更加生气。”
  “可这是天子家事,内阁也没有插话的余地!”
  “藩王封号封地都要经内阁核印,两位帝孙的前程挡是挡不住的,让几位阁老早有准备也是好事情。”
  关键是要让世家明白,新一轮的游戏已经开始了,太子重开了棋盘,可不能空置着。
  东宫早先露出来的棱角被自己磨平,但世家的警惕不知能消解几分,现如今,太子抛出膝下二子为饵,那些走投无路的士族未必不愿再搏一次。
  投奔东宫的两位小殿下,纵使短时间内不能见到成效,但最起码是站在东宫这棵大树底下了,能争得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对这些因站错队而屡遭打压的世家来说难能可贵啊。
  乾封帝现如今抗拒东宫所做的决定,一部分可能是不想太子走他的老路,但极大缘由是被踩到了痛脚。诚王、魏王、康王,纵使是棋子,那也都是亲生的血脉,养了二十年,疼宠爱重总不都是演出来的。
  帝王于天下多情,却对自己最是无情。乾封帝真不知道太子恨他吗,心底总是明白那么一点的吧,只是不愿戳破,天家这出戏啊,不怕演的假,只恐无人捧场……
  赵秉安断定内阁不会掩下这封折子,毕竟顾椿独自脱身,剩下苏张两位还在浑水里挣扎着呢。就算明知道这是太子设的局又怎么样,人只要有贪欲总会自己寻摸出各种各样的借口。
  东宫两位皇孙的出身都够硬,外家无一不是重权在握,若能再得一位阁老之力襄助,那霎时间便能追上皇太孙拉开的距离。
  别忘了,孟家说到底已经落寞许久了,皇太孙身后除了乾封帝可啥都没有。一旦圣驾早崩,以东宫目前的态度,那国储移位未必没有可能啊。
  以江南士族之力施压乾封帝,这封奏折不会不准,只是,太子走了这步,可就是把自己最后一点伪装扒了下来,日后与乾清宫那位的父子之情怕是再难回缓。
  话说回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谁又能分得清楚呢。
  文濂腹中千千怒骂,临到口又憋了回去,能做到正三品大员,御前心腹,他自不是愚鲁之人,赵明诚此举背后的含义他一听便知,正因如此,他才明白,折子转道内阁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圣驾绝不会轻饶了他!
  “文大人不是一直筹谋着摆脱东宫的控制吗,眼下正是个好机会啊。”
  “什么意思?”
  “将折子交到内阁,您就可以从通政司隐退了,说不定圣上会着意将您外放。离了京城这摊浑水,去地方上做一封疆大吏,执掌一方水土民生,岂不快哉。”
  “你就如何肯定圣上不会直接将本官罢黜了呢,我文家赶不上永安侯府家大业大,阖族富贵可全担在本官这顶乌纱帽上了。”
  “呵,文大人休与明诚玩笑了,您服侍圣上十余载,深得信重,岂会因为这区区一件小事就被罢官革职,最多不过是错失进阶礼部的良机,您说是不是?”
  “你!一派胡言,本官何时着眼礼部升迁了,再说,这与你何干!”
  “哼,文大人,不要当所有人都是傻子,您当初在河北如何忌讳明诚的回京之后也不该忘了。想拿陇西士族当踏脚石,也得看您有没有那跟脚啊。明诚觉着,人呐,还是不能好高骛远,您要是真看不上东宫也没关系,人可以走,我们不强留,但通政使的位子,得留下来。”
  “这是你的意思还是东宫的意思?”
  “您觉得呢?”
  太子不是没给过文濂机会,秋闱结束之后,东宫便私下里往通政司试探过,可惜无一不是碰壁而返。
  尤其是沉都一事,乾清宫提前三日便收到了消息,太子却一无所知,致使行差踏错,差点一败涂地,从那时起,太子便对文濂失了期望。
  从没要求过你知无不言,但最起码的漏漏口风都做不到,那还要你何用!
  “河北的案子等不到幕后真凶,年处仁已经顶了锅,四月大祭之后,河北的折子就会发往京城,届时您再想脱身可就未必像如今那么容易了。”
  文濂没想到东宫下手那么快,那么决绝,没给自己留下一点反应的余地。
  “臣并非不愿替太子出力,只是通政司机关严密,事有规制,所以……”
  “不必解释了,文大人,明诚是看在令师的份上才好说歹说从太子那里为您谋得这最后一丝尊严。
  办完这件事,文家在京师依旧是名门,您的乌纱帽也不会掉,知足吧。”
  没有价值的棋子哪来的自信可以讨价还价,明德书院教出来的这帮蠢货怎么一个个都这么自视甚高。文濂是一个,那所谓的江成云也是一个,不知所谓。
  把话撂完,赵秉安便起身回了侯府,留下文濂一人在小楼里怆然惊骇。
  时隔五日,殿试之期终临。
  赵秉安等三百贡士天还没亮就候在了午门外,只等宫内金鸡啼晓便会被引入太和大殿应试。
  巍巍皇城,气势鸿盛,那一眼望去直通天庭的长街此刻在众人眼中是那么神圣夺目。
  三百士子置身其中,不过是渺小的尘埃颗粒,难藏卑怯。
  两列队伍,前静后动,划分的十分明确。
  领首的二十人目光几乎全集中到了最前面那道单薄消瘦的身影上,他已经连胜五场,今日若是六元及第,日后必能流芳千古。
  身为一个读书人,最大的荣誉莫过如此吧。
  “沈栗,你觉不觉得明诚好似又变了,变得愈发难以捉摸。刚才看着他的眼神,就好像被什么东西突然蛰了一下,我都不太敢抬头跟他说话,那感觉,就跟对着我爹似的……”
  自从赵怀珏出镇两江,沈家与永安侯府的关系就愈发微妙,沈栗一辈的郎君也渐渐从他们的交际圈中划去赵秉安的名字,可惜,有些人纵使不日日相对,也能听见他的声名传扬。
  沈栗垂下头,默默的给双手哈着气。
  “是人都会变的,我们早就不是当初的模样了……”
  “呃,你们一个个的,怎么说话都这么奇怪。”
  明明小时候那么好的情谊,为何现在相逢不相识,宋毅镜不明白,到底是岁月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之间原就什么都不存在。
  “咕咕咕……”
  宫墙高梢,金鸡朗鸣,朝阳的第一缕晨辉撒到了长街上,禁军调位,重戟执面,厚重的宫门一道道打开,远远的就瞧见了疾步而至的司礼监内侍。
  入宫清身,这是规矩。
  贡生们眉梢紧凝,无人愿让这帮阉宦近身,可金銮殿就在眼前,谁又会为这一时之气而葬送自己的前程,就连不可一世的春闱亚元江成云也不得不敞开双臂,任人检测。
  倒是赵秉安,只轻抬了一下手臂,小宦官们立时弯了腰,那恭敬的姿态让身后之人艳羡而又嫉妒。
  太常寺今日敲大钟报时,厚重暗沉的声音传遍了宫中各道,隆宝四年的大比终于到了最后关头。
  响鞭甩足了九声,三百名贡生被延引入殿,行大礼参拜帝皇。
  三公九卿,六部堂首,今日朝廷中枢的栋梁几乎来齐了。唯一与往年不同的,可能就是太子身旁已空无一人了。
  赵秉安是会元,座位就在乾封帝左手边,中间站着沈邵唐几位老大人,瞧见青年谨然落坐,几人眼眸中都闪过一丝暖意。
  到底是自己偏心的后辈,这姿态拿捏的恰到好处。
  殿试是最简单的一场,也是最容易失手的一场,能走到大殿上的士子才学无一不精,唯一能相较的也就是心态了。
  乾封帝瞧着这一届新出的英才,心情不自觉的也畅快了几分,大朔人才济济,保他盛家江山永固不是难事!


第205章 六元及第
  经过夺嫡之争,朝廷刚积攒下来的底子都被挥霍一空; 急需大批人才填补。
  这届大比正赶上了好时候; 殿试上六部九卿的高官们一个个的都在往下瞄量; 预备着过段日子就搜罗人手呢。
  前头太子出了吏治这么一个敏感命题; 乾封帝虽说觉得冒进了些,但确实心里也正惦记着,若非沉都一事绊住了他的手脚,乾清宫在江南的布局应该就快启动了。
  可惜,漠北余孽终究是他的心腹大患,不除了这个顽疾,乾封帝一生难得安寝!
  目前朝廷财政平稳; 这几年浙江福建闽南几个税银大户都风调雨顺; 天灾少出; 朝廷进多出少,省下了不少结余。
  乾清宫将这笔银子视为战略储备,平素自是严防死守,半分不往外出。
  偏偏黄河今年春汛; 只怕又是要决堤了; 屏州、塞余几个临近州府从二月化冰开始,已经往京中接连发了两道示警折子,恐怕今年是躲不过去了。
  这黄河泛滥数百年,哪是一朝一夕就能治理好的,防洪堤坝是毁了修修了毁,平白砸了银子又不顶事。
  只要是洪汛一至; 黄河两岸至少就得冲毁两三个州道,甭说税银了,恐怕官衙还得倒贴银子赈灾抢修。
  谁都知道这是个恶性循环,可实在是没有办法。朝廷不想治理黄河凌汛吗,怎么可能呢,这可是千古功业,史册上说不得都能添上一笔。
  可问题在于,谁也没这个胆魄动手啊。堵不如疏,这个道理三岁的奶娃娃都懂,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黄河大坝后面直辖十一个州县,都舍出去填河神,那就得有三四万户百姓无家可归,朝廷哪来的土地田宅补偿给这些人,这不是逼着人造反吗。
  再者,黄河两岸养着近万纤户,就指着漕运养家吃饭,一旦朝廷大规模移民,这些百姓的生计又该如何打算,一桩仁政可不能成了百姓毁家灭户的灾厄吧。
  解决了上述这两个问题,还有一条最难办的——银子。
  治河是大工程,筑堤建渠,储留分走,一听就知道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没有海量的银子保底,根本别想成事。
  乾封帝愁啊,他根本没想到今年黄河暴发的这么突然,已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内阁票拟拨银,户部那边只怕顶不了多久。
  但乾封帝怎么可能把吃进肚子里的肉再吐出来,手里有钱才有兵,有了充足的战力他才能不惧波澜云诡下的那些魑魅魍魉。
  现如今内阁就与乾清宫对峙着,沈首辅他们就一个意思,拨银赈灾,整修黄河,朝廷又不是没有钱,死扣着不花等下崽呢。
  满朝文武都出不了什么好主意,乾封帝干脆将这个难题抛给了今科新出的三百贡士,不是说新生牛犊不怕虎吗,让这些年轻人撞撞大运也好。
  内阁里几位老大人对殿试内容早有揣测,这会儿都是一副预料之中的神色,倒是太子,觉得这个议题未免太过中规中矩了些。
  治河之策,非深研水利几十年的老臣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些未曾经过朝议办过政务的新人蛋蛋能写出什么花来,工部里老唐大人在那摇头晃脑,十分不看好圣上的用意。
  转身正打算跟小跟班赵怀珺絮叨几句,才猛然想起那人今日避嫌,没上朝来。
  捋着胡子瘪瘪嘴,老大人不太舒服的将言语吞了回去。
  踱脚往后撤了一步,会元的卷面隐约映入眼帘,哟,下笔真不慢,就不知道有几分干货。
  在场的就六位阁老,几乎每一位都来回打量了好几次赵秉安,这般动静岂能不引人注目。
  左手边第二座上的亚元紧握着自己的拳头,恨不得扬声呐喊,“我比他差在哪了!”
  江成云是上届河北会元,明德书院继文濂以来才名最盛的学子,他用了三年时间游学江南,斗文无数未逢敌手,自以为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可到头来却不明不白的输给了个武勋之后。
  这个姓赵的尚不满弱冠之龄,除了河北应试,听说从未出过京师,这种徒有家世的小白脸子,怎么可能写得出经天纬地的治河之策,看着吧,在御前,鎏铜崀壳皮相再高也成不了真金,他今儿就要将这欺世盗名之辈打回原形!
  后面的目光太“火热”,赵秉安想恍若未觉都难。
  抬手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纲领挪到一边,赵秉安微顿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