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礼部侍郎,他怎么不去当礼部尚书呢,让邵家赶紧退位让贤,给他腾个阁老的位子好不好,脸大到京城都放不下。
  出榜的日子定在九月初一,赵秉安未出八月中旬就知道了结果,这次不仅他夺得了解元之位,分家中其余几个应试的小子也都上了榜,赵秉安已经开始安排行程,这次要带回京城的人可不在少数。
  按时间推算,东宫现在已经收到了孟薛涛的密信,以太子妃现在的本事,足以消解孟老头早些年留下的疙瘩。可别忘了,太子妃膝下嫡子已经百日,为了孙儿的体面,乾封帝也不能让其母家再这么一清二白下去,反正孟薛涛一直待在河北,也不会回京城碍眼,他老人家大方点,只当人死在北疆就是了。
  九月初一,这日子一听就喜庆,一大清早,留儿街里所有赵氏族人就都聚齐了,只等着送喜报的差役呢。
  结果虽然都已经有数了,但毕竟中举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此次府上有儿郎应试的分家都赶着露脸呢,他们也知道这次是沾了本家那位的光,所以一个个都挺收敛,要不然,鞭炮什么的早就摆到府外去了。
  巳时一刻,第一班顺天府的差役敲锣打鼓的赶到了留儿街,瞬时,赵府大宅人声鼎沸。
  不过午时,北直隶所有有头有脸的人家都派人送上了贺礼,赵秉安倒是没有露面,因为水榭里正来了一位稀客。


第164章 杀才暗留
  “我该称呼您一句座师,还是; 文大人?”
  “……随你。”若不是有求于人; 文濂根本不想踏足赵府半步; 但是师兄时隔二十载好不容易又纳了一个关门弟子; 一身衣钵不能毁了去啊。
  “晚上就是鹿鸣宴,大人怎么挑这个时候过来了?”文濂一直处在层层监视中,他一天三顿吃的什么赵秉安都一清二楚。
  他倒是没想到严君启那小子居然有这样的背景,怪道第一次见面就敢开出那样的天价,可惜,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明人不说暗话; 本官此次来; 是想请你高抬贵手; 放过一个人。你也不用跟我打马虎眼,本官都打听清楚了,此次科场舞弊的乃是严崇福,你根本没有理由将严君启下狱。”
  不出所料; 塞苌府明德书院的山长是文濂同出一脉的师兄; 这严君启是其心爱的关门弟子,也是将来的东床快婿,严崇福入场舞弊被抓,这件事原不该波及身在号房的严君启,但赵秉安留了个心眼,早早就让任重盯紧了这父子俩。
  任重虽不知这两人有何异处; 但既然是赵秉安特意吩咐的,他死死盯着就是了。他一早就知道,严崇福无足轻重,那个小的才是赵秉安看重的,所以严崇福一落网,严君启那边便火速被锁拿下狱,这父子俩在布政使司衙门由重兵看守,甭说文濂,就是孟薛涛,没有赵秉安的手令他也别想见着人。
  “您说的可是那甘于府的次名廪生,明德书院的严君启?”
  “自然是他。”
  “那明诚劝您一句,回去让您那位师兄把揣来的婚书烧了,正好河北的文学泰斗齐聚北直隶,他清理门户正当时。反正严君启身上已经背了个科场舞弊的名头,这时候悔婚,没人会说道什么的。”
  听着赵秉安斩钉截铁的语气,文濂就知道这里面恐怕有很多他不清楚的内情,赵家这小贼的性情他这些日子也摸清了一二,不是事关紧要,绝不会如此不近人情。
  不是说师兄的弟子出身寒门吗,为何会惹上赵秉安这样的人物?
  “无可回转?”
  明德书院背后站着的老家伙和邵雍关系匪浅,赵秉安可以不在乎那劳什子山长和文濂,但他不能让师傅的脸面难看。
  “看在家师的份上,明诚就多说几句。令师兄择人的眼光,那可实在是,一言难尽……”
  “他以为严君启应试无望,便会安心留在明德打磨学问?哼,那小子天生一副名利心肠,甚至不惜以吏身入仕。登科楼当夜,文大人可知他做了什么?”
  吏身入仕?明德书院引以为傲的骄子居然要去做那不入品级的胥吏,这是当着全天下的面把明德的风骨敲碎磨干呐。
  “混账!”此刻先不说登科楼那档子破事,单就入吏这事就让文濂暴跳如雷。这也就是师兄的弟子,若是他门下出了这样的孽畜,一早打死了事。
  “文大人先别急着发怒,那严秀才做的可不止这一点。登科楼里,数十士子重伤,任重幼子瘫痪,这背后的罪魁祸首一直追查不出,明明当时赵府的铁卫围了整座酒楼,甚至还有顺天府役和布政使司厢军在外襄助,可愣是没抓着人,根子就出在您这位师侄身上。”
  “什么?!”登科楼当夜他也在场,严君启一直默默无闻,怎会惹出如此大祸!这几个月,别看任重似是消了怒火,全力备考,可整座北直隶的宵禁盘查却一日严过一日,到现在都没片刻放松过,要是让他得知,其子的遭遇与严君启有关,那明德书院迎面就是一场大灾啊。
  “是他放跑了酒楼里的细间?”
  “可能,他并未在明诚面前坦诚,只是希望能以自己手中的线索,换一监生的名额。”
  “监生的名额明码标价,他想让你捐在哪里?”陇西士族皆进族学,明德书院的招生面主要针对的是寒门和中低层官宦子弟。河北除了北直隶的府学,便再无一家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严君启想在外挂籍监生,免去乡试,除了府学,还能在哪里?
  “京城,国子监。”
  一开始还没敢这么狮子大开口,后来任重与赵府的关系愈见明朗,那严君启便也活泛了心思。任重官威甚重,他不敢前去招惹,再说无凭无据,单就几句话,恐怕那位左参政能先把他下到大牢里过一遍刑槽,确保他言语的可信性。
  筛来筛去,就剩一个赵秉安对他手里的线索感兴趣。而且,就赵秉安的身份而言,区区一个监生的名额真算不上什么,严君启没料到会那么干脆的被拒绝,一点余地都没有。
  等他第二天醒过神来的时候,却是活活吓出了一身冷汗。沈林手下的暗卫半遮半掩的守在他们父子周遭,生怕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赵秉安设好了这个鱼饵之后便暗地留意,想看看能不能钓出什么东西来,可惜,直到开考之前,这严家父子身边还是一点动静都没出现,等到号房毒烛事件爆发,严崇福昏迷,赵秉安才不得不将这两人提前拎出来特殊对待。
  严崇福也是自作孽,进场科考之前竟以“取暖”之名贪饮了几杯烈酒,酒劲儿上头,白日在考场中半昏半迷,等到深夜便开始拼命答题,只一夜便吸进去根半蜡烛,再多药茶也都无力回天。
  任重将人带出来的时候已经毒入肺腑,现在也只是勉强用人参吊着命。
  这种情况下,严家父子是指定要被灭口的,谁求情都不好使,赵秉安截留着严君启,为的也就是他嘴里剩下的那点线索,什么时候那小子想通了,严家什么时候就可以上路了。
  严君启是个可造之材,胆大心细,胸有谋略,可惜太过功利,身为明德书院未来的乘龙快婿,他什么样的资源不会有,偏偏非要自己往枪口上撞,真是枉作聪明。
  文濂此刻一张老脸已经挂不住了,要是知道严君启是那么个东西,他今日绝不会登门来自取其辱。
  “你打算怎么料理他?”
  “没入军奴,发往北疆。”
  “……好歹留他一命吧。”北疆的军户尚且十不存一,没入军奴,那就是送到战场上去做炮灰,就算侥天之幸活下来,那样的环境下恐怕也是生不如死。纵使是那小子自己不争气,可毕竟师兄花了这么些年心血,真毁得一干二净,他肯定受不住。
  赵秉安摇摇头,此事没有转寰的余地,严君启最后的价值就是为他引出河北境内那股神秘势力,否则,以他谨慎的性子,严家父子早就不在了。
  “此事事关陇西士族安危,任重等人绝不会轻易放手,将其流放到北疆,已经是看在莫老先生的脸面上网开一面了。不过,若他能在北疆站得稳脚跟,我倒是可以另给他指条明路。”
  从现在的情形来看,严君启并不是个做暗棋的料子,但赵秉安也舍不下手中的势力去北疆打前站。侯府每届入役千人,三年之后能健全回来的铁卫尚不足百数,这还是打小接受过训练的,要换成沈林手下那些人,全折在北疆都不够。
  再说了,让严君启家破人亡的可是任重,以那小子的心性说不定能凭一口气在北疆撑下去。
  “你想让他弃笔从戎……”这恐怕是唯一的办法,牵涉到科场舞弊,不管是否清白,严君启在士林中已再无立身之地。而军中规制松泛,万事以战功为首,只要能在战场的拼杀中活下来,那脱籍之事也不难。
  这样说,总算是能让师兄安心一二。文濂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师侄没什么深厚的情感,他能上门这一趟,在师兄弟之间足够交代过去了。
  “秋闱马上就要结束了,最多不过半月,本官便要启程回京,考场中的案子你到底打算如何?”
  “这点就不虞您牵挂了,您就回去清清白白做您的通政使,把河北的一切都丢到脑后去,这里于您只是一场大梦,梦醒了就该往前走了。”
  通政使这么重要的位子好不容易握在手中,怎能让其蒙上灰尘。文濂是乾封帝的心腹,就算不是最得宠的那也是颇为得用的一批,有他在,就好似在御案边安了自己人,日后太子就不用那么费心的琢磨乾封帝的心思了。
  而赵秉安也得为他将来的仕途打算,等明年科举结束,不出所料他会留在翰林院,而通政司与翰林院的大部分职能是交叠的,届时他要谋划一些事情还少不得要仰仗这位文大人呢。
  “可那封契书……”那是他唯一的把柄,文濂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如何拿回来。
  赵秉安摸着杯沿,对这位的得寸进尺有些无奈,“早就入京了,想来东宫几日之前就该收到了。”
  一口气久久呼不出,文濂的脸色说不出的灰丧,他这算是被绑上了船,下不去了吗……
  “时辰不早了,布政使司衙门估计正在寻您主持今夜的鹿鸣宴,明诚就不久留您了。”
  “拢住河北官场,你可别玩崩了。”陇西那些世家不是省油的灯,永安侯府这小鬼真的降得住他们吗,东宫对这批投诚的官员又是什么态度,文濂觉得自己回去都得再好好琢磨琢磨。
  赵秉安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收到了这条警示。他又不傻,怎么会为他人做嫁衣,河北官场的变动他寸功未贪,案件真相如何皆在递往东宫的书信中。
  太子不是傻子,水至清则无鱼,官场滑不溜丢的人永不会讨人喜欢,河北这一半势力足以让太子对考场中的失职充耳不闻。王图霸业,哪朝哪代不得牺牲些东西,区区十几个士子,换他对北疆的主动权,这买卖,稳赚不赔。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太子对自己都狠得下心,况乎其它。


第165章 衣锦还乡
  今夜鹿鸣宴一结,河北的秋闱就算完满告终了。
  赵秉安已决定好回京的时间; 分家之中同归之人也早就安排妥当。此次中举的十几个小子全投入国子监苦读; 静待下一科会试; 自家人也都知道自己是什么半吊子水平; 谁也没轴着要急哄哄的参加明年的会试。兵马司两个指挥使的缺已经早早入京了,兵部半年述职一次,他们要是此番错过了,就只能等明年初春再入职了,以兵马司的行情,恐怕到时早就被抢光了。
  文濂现在在北直隶就是甩手掌柜的,在几大衙门之间根本插不进去话; 此次主持完鹿鸣宴; 就算是他履行完主考官的最后一项职责了。
  鹿鸣宴; 从另一方面来看就相当于中举士子的交际场。主考官若能碰上自己的赏识的士子,那纳入门墙内,坐实了师徒名分的也不在少数。可惜文濂此番却没有收徒的兴致,他瞧着赵秉安周旋于河北高官之中; 心里时时都悬着一根弦。
  陇西大小士族最近躁动的厉害; 尤其是凌家,自从收到东宫的回复后,那是一刻都不得消停,死缠着赵秉安,恨不得让他把六部九卿紧要的位子都许下来,可现实是京中实职早被诸位阁老背后的势力瓜分殆尽; 凌何两家要不自己杀出条血路来,谁也没办法帮他们。
  实话易说难听,赵秉安才不会讨这个嫌,他鼓动凌何两家入京就是指望他们和苏家大撕特撕的,可不是想请个祖宗回去供着。
  “户部乃是链接其他五部的要塞,若能拿下户部,诸公不愁在朝中立足。”道理反反复复讲过几百遍了,这年头哪有天上掉馅饼的,想吃肉,总得拿出杀猪的气魄来吧。
  “此事我等也是考虑了许久,总觉得第一站就选在户部,是否不太稳妥,毕竟我等在户部毫无根基,贸然塞进去,短期内也拿不到实权,于东宫无所益处啊……”
  这说辞一听就是士族里那些老家伙教的,那些官场老油条,不见兔子不撒鹰,啃着骨头还想肉,真在一开始就如了他们的愿,那日后绝不会有什么安生日子过。再说,这副嘴脸摆在东宫面前,恐怕印象先掉三分。
  若不是手里没其他合适的选择,赵秉安一定把眼前这些贪得无厌的蠢货踹到天边去。
  “那诸公有何想法,难不成,各位还想到吏部和礼部里抢几把椅子?”
  吏部上上下下都印着沈首辅的标签,真敢把爪子伸到吏部的地盘去,那陇西这些人估计不用担心没事干了。以赵秉安对那位老大人的了解,凌何几家绝对会不自觉的送上门去做炮灰,那位老人家在江南正缺人,陇西整个填进去估计都不嫌多。
  礼部更不用想,那是陇西的大本营,由关邵两家世代把持,现在早就饱和了,想往里面赛新人,除非把关邵两家往外踢,量凌何两家目前也没这个胆量。
  邵关两家要是翻了脸,那不用到京城,在陇西,窝在自家地盘里,就能把这两个不省心的收拾的妥妥帖帖。
  凌瑜抬眼看着赵秉安沉下去的脸色,心里有些忐忑,当时脑子一热在契书上签了字,回去之后族中长辈差点没活劈了他。世家入京,这是能凭着一时冲动下决定的事情吗?尤其涉及储位之争,别看东宫现在位子挺稳的,可当今身子骨那是出了名的硬朗,后宫里头现在皇子排行都快打到“二”字头了,谁能保证太子能一路顺遂的熬成正果。
  再说了,入京一事未曾与邵关两家通气,届时这两家心里有了什么龌龊,那陇西相守相望的局势便不复存在。凌家入京若是陷入“举目无亲”的境地,届时又该如何收场。
  凌家几个老头子给了凌瑜将功赎罪的机会,逼他与赵秉安协商,拿到最优厚的入京条件,最起码也不能一入京就跟一位次辅发生摩擦。
  赵秉安自然不愿意,有那好事他自家人还分不过来呢,凌家想在权力的暴风眼站住脚跟,就得有所牺牲,要不然就安分地在河北窝着,别出来丢人。
  从这点来看,何家的觉悟就高多了,一看赵秉安有翻脸的架势立马退让。自从明确东宫的意思之后,就积极促进赵何两家的关系,对于那些六部基层官职也没有挑挑拣拣,小部分中坚力量已经准备以一种散沙的方式渗入京师。
  太子目前就处于一种面光体虚的状态,手里投靠的武勋大部分都是赋闲在京,卸下兵权的荣光勋贵,他们有军中背景,但不掌实权。扯起虎皮来能唬倒不少人,但其中真能做事的没有几个。
  这也是东宫筹谋几年却连乾清宫大太监的门路都摸不着的原因,指望一班刚从战场退下来的武将在尔虞我诈中争权夺利,那能成什么事。
  凌家现在想不劳而获,踩着永安侯府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不想自己有没有那么大脸。
  今夜算是赵秉安最后废这么一番话,何家已经把陇西中低士族卖了个干净,凌家要是不愿意为他出力,那多得是人想争这个入京的机会,没看见这一会儿已经有很多大人围绕在赵秉安身旁打机锋了吗。官场上没人是傻子,入京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在有心搏一把的人眼里,赵秉安提供的条件绝对算是优厚了。
  到哪个地方吃哪饭,怕死窝家去,出来当什么官啊。
  河北这一榜取了三百举子,原本应该是由榜首来领星魁舞的,但谁也不敢贸贸然从诸位大人那喊人,所以只能等到主考官点完酬圣烛,那小解元脱了身,这鹿鸣宴才走回了正途。
  同乡同年,官场拉帮结派最便捷的两条途径,有赵秉安这跟金大腿在那杵着,直把宴上众多士子衬得暗淡无光。
  也不是赵秉安眼界高,瞧不上在场的这些举子,只是河北士子本身的投资价值真的不高。
  可别忘了,现在离开国已经过去上百年了,举人入仕只能走胥吏一途,将来顶了天就是一个四品,再高的官位就得要求出身和学历了。要么家底够硬,要么二甲出身,总得占一样才能跟人家拼呐。
  但是以河北目前的实力来看,卡死在会试上的恐怕会是绝大多数。此次秋闱首场答卷,居然三成不过关,要知道,这只是四经释义而已,搁在江南,连基本功都不算。想象明年的会试,赵秉安觉得眼前这些人恐怕只是去凑个数,早晚得原路返回。
  懿旨赐婚的日期在十月八日,赵秉安这次回京辎重甚多,赶路少也得一旬,剩下的时间太紧俏了,浪费不得。
  最后给凌家下了一番通牒之后,赵秉安便从这场鹿鸣宴中脱身了。
  在他看来,北直隶的这场秋闱就是一出一波多折的大戏,让河北本身的势力来谢幕才是最稳妥的。现下孟薛涛投了东宫,他与总督府的分歧已经埋下,任重也因为立场的缘故,失了在总督府的先机,现在他们也只能死守布政使司这一亩三分地,与蔡川廷分庭抗礼了。
  赵秉安无意中坑了蔡川廷一把,再在河北久留,他脸上也挂不住,思来想去,还是尽早脱身为妙。
  九月六日,赵府大宴宾客之后,赵秉安带着数百口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这次他一点也不怕苏泽衡使坏,因为他早早的就给苏府备上了一份大礼——河北监察御史翻出了玉楼军粮贪墨案,苏泽均可没有他弟弟那般能耐,能将案子做的面面俱到、天衣无缝,玉楼前任守备的来往书信加上边境粮草的倒卖账簿,这次可算是证据确凿。
  听说河北监察御史的折子一到,朝堂上的武勋就齐齐炸了锅。户部针对武勋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但倒卖军粮,这可真是踩到诸多勋贵的伤口上去了。
  朝廷年年哭穷,连补恤银都死扣,每个季度往北疆运的军粮恨不得以粒数,武勋稍有意见,便是一顶“穷兵黩武”的帽子扣下来,被喷的是无颜出门,谁让他们打了几十年也没能绝了后患呢。
  前线将士不能说吃不上饭,但想顿顿吃饱那也不现实。以前大家还安慰自己,好歹有口吃的,可现在,苏泽均倒卖军粮的事一经暴出,那真是寒了一票武勋的心,连带着苏家的风评都急转直下,苏阁老大义灭亲都未能挽回局势。
  九月十五,京都冼马巷里,永安侯府的老少爷们已经等了大半日了,长房尚不过四岁的幼孙等的直打哈欠,大少奶奶在后头看得心疼,却也不敢将次子抱进后帘。
  “到了,到了,十少爷已入京门了!”
  “啪!”
  整堂站起,老侯爷满面红光,想出门迎迎,又觉得失了尊卑。
  打眼瞥见缩在角落里的小七,直接吩咐他去传信,让秉安人先回来,行李辎重慢慢往回运吗,反正在京城这地界,还没人敢不识时务,惹到他们永安侯府头上。
  七少爷难得在老爷子面前露回脸,倒成了押运辎重的镖头,不过他心眼大,万事不计较,笑呵呵的就准备出门了。
  谁知这档口,二房的三、五两位少爷,四房的八、九两位少爷齐齐涌出,想一同前去接人。这一下子,世子的脸上就有点不好看了。
  大少爷还是一副温和的笑容,一手将长子交给了他七叔,说是让小孩子见识见识解元郎的风采。
  嫡玄孙身份贵重,七少爷推诿不得,只能尴尬的接下了。
  一帘之隔,静养多时的老太太也出了山,看着外面的情景,心里什么滋味就说不明白了。
  老永安侯要为爱孙大办婚事,为此不惜把老妻折腾出来,这府上的风向已经很明显了。


第166章 兄与弟
  “五丫头刚满三个月,你怎就敢让她过来了。”沈氏火速让下人重铺了坐垫; 尔后小心翼翼的把赵映姝扶到了她和蒋氏身旁坐下。
  刚才闺女猛地那一起身把蒋氏也吓了一跳; 目光紧紧盯着那稍显突起的肚子; 真是一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唉呀; 我都在将军府憋了一年多了,阿旦阿耒那两个臭小子自打能站起来以后,就没一刻消停的,好不容易借着阿弟这个由头歇口气,您就让我松快松快吧。”
  赵映姝在将军府那是如鱼得水,她三年抱四,头胎就是两个带把的; 这一胎姚家阖府都巴望着能来个娇娇软软的宝贝丫头。
  魏氏现在每日早膳都特意回避以前钟爱的翡翠酸萝卜; 午膳晚膳恨不得都换成川菜的厨子; 就为了给二儿媳的肚子多添点盼望。
  可惜,赵映姝满三个月后就请太医院的妇科圣手把过脉,这一胎十有八九又是一对男丁。现在,姚鼎诚还没敢把这个消息跟家里的老太太说; 她老人家最近忙着给未来的玄孙女修闺阁; 精神头蹭蹭往上涨,对着孙媳妇的肚子每顿能多用一小碗羹饭。
  镇远将军也是一个意思,太医院那群老丘八绝对是诊错脉了,他连日做梦都是美俏俏的小女娃,错不了!真要是生出来孙子,那绝对是自家儿子用错劲了; 届时看他不到讲武台好好收拾一下这没用的小子。
  “你可消停些吧,子随母女肖父,我以前还说阿旦阿耒像你阿弟呢,现在看来啊,这欢脱的性子真是从你身上扒下来的,一样的不让人省心。”蒋氏说着说着就惦记起两个外孙了,可惜现在天凉,不能带回府来亲香亲香。
  “也就是姑爷纵的你。好生坐着吧,安儿从京门到府上还得用上几刻钟呢,咱们且不急。”沈氏瞧着侄女的肚子那是越看越欢喜,安儿那孩子大婚将近,要是按照五丫头这样的进程,她和三嫂明年此时就能报上白白胖胖的大孙子了。而且,五丫头能连胎双生,那说不得邵家的丫头也能,到时候,家里子孙满堂,可就热闹了。
  侯府里几位少奶奶瞧着嫁出去好几年还稚气未脱的五姑姐,心里再疏阔也不能说一丝嫉妒也无。放眼整座京师,哪家做媳妇有这么轻松的,不掌家生,不理后宅,成日就是吃喝玩乐,生了孩子都不愁人带。
  可谁让人家命好呢,爹妈疼爱,兄弟撑腰,自个儿肚皮又争气。其实,以世子夫人来看,她这三房侄女就是太懒散了,不然手里握着这么好的牌,只要想争,那镇远将军府的爵位也不是不能想。可惜,这五丫头和她娘一般,是个胸无大志的,也就秉安有能耐,提前给置办了那么些产业,在外面又震得住窥伺,要不就五丫头这性子,在后宅里不得被人啃成渣滓。
  唉,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想想她那才德兼备的长女,不是她自夸,就后宅的段位能甩小五八条街,可惜嫁去了宁海侯府,又是宗妇,里里外外料理那一大家子的麻烦事,要不是女婿是个拎得清的,那还不知要吃多少苦。
  老太太从前就看不惯三房在儿女教养上的态度,眼下瞧着五丫头这做派更是不喜,训诫的话憋在嘴边再三咀嚼还是咽了下去,她都半截入土了,再多嘴这几句,恐怕儿子夫君那里都讨不了好。
  老三是个孝顺的不假,可这些年他跟老大之间的龌龊也没少出,自个儿说的话已经不顶用了,老太太现在就想着维持住着平稳的局面就好。
  至于老侯爷心里惦记的那件事,除非她先闭眼,否则想都不必想,都是她九死一生生下来的,谁想让他们兄弟三个同室操戈,她就先弄死谁,儿子当前,相公也得滚蛋!
  老太太憋着一股气,最近脸色都好看了几分,她老人家现在已经想好了,她就和老侯爷死熬,看谁能撑到最后,只要她赢了,三个儿子永远不会有分家那一天,至少在她升天之前,谁也不能对谁动手。
  四夫人一双眼都快巴到门框上去了,她家十一都两个多月没见着面了,也不知是瘦了还是胖了,她有心往河北多发几封信问问平安,可自家那个死鬼就惦记着秉安的乡试,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倒是不闻不问的。好在秉安是个有良心的,对十一是一顶一的好,这次结下关家的婚事,都靠他这个做兄长的出力,要知道,自从四爷被罢官之后,周氏是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就惦记自家儿子将来找不着好亲事,现下总算松了口气。
  “深秋将至,这府上爷们的衣衫也该置办起来了。我娘家最近从辽东贩回来一批顶级的皮毛,里面有一对雪狐绒,极是柔滑,待会让姝丫头带回去,给两个孙孙做套围脖,冬日里应景又保暖,实用的紧。”
  “是吗,这雪狐可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给阿旦阿耒做围脖是不是可惜了,要不还是留着给四叔缝个手袋吧。”
  四房无事献殷勤,赵映姝才不接招,娘家与关家那门婚事,最近都成了满京上下的谈资了,她是瞧不上四婶这做派,表面嚷着对十一如何母子情深,结果呢,打小就没在孩子的教养上操过一分心。十一从入学到娶妻,桩桩件件靠的都是三房的人脉。四叔也是,脸皮厚的能拿去筑城墙,天天在家里寻欢作乐,一点也不忧虑剩下几个子女的婚事。听说这次为了让十一定亲,他居然半个月之内就把老八老九的亲事都给定下了,七丫头居然被许给了寒门出身的六品主事做续弦,他可真是狠的下心豁得出去。
  蒋氏暗地里扯了扯闺女的袖子,三言两语接过了妯娌的话头。周家每年都往蒋家和三房上贡银子,她拿人手软,吃人嘴短,对四房的事从不多话。再说,十一从小也是在她跟前长大的,看着这孩子有个好前程,她心里也高兴。
  侯府里小一辈瞧不上四房的很多,但像赵映姝这么敢明着甩脸子的还真没有。长房对于府上养着老四一家累赘真的一点意见都没有吗,那当然不可能,如果条件允许,世子夫妇早把四房一家子踢出府了,单就省下四爷一人的开销,就足以给庶女备一份嫁妆。不过老爷子还在,大家也就忍者憋着凑合过吧。
  侯府上五位少爷一路快马,却在刚出东城的时候,就遥遥望见了自家铁卫的战旗。
  赵秉安离家有四个月了,此刻一腔归家的思绪占据了整个心扉,五十匹军马,载着他从河北带回来的所有人,一骑飘尘,将大部队远甩在后面,这偌大的动静,也让京中的有心人第一时间知道,永安侯府那小崽子回京了!
  离别再相见,原本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