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侯大勇权势熏天,可是他作风倒也开明,特别是在议事之时很能听取意见,只要是就事论事提看法,哪怕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被责怪,敢于直言的大臣反而会受到重用。
长于纳谏,是明君最优秀的品德,也是一个王朝兴盛的标志,宰相王薄精读史书,他从侯大勇身上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的贞观之治。
既然有明君,则必然有直臣,当侯大勇谈完了整训禁军的设想以后,王薄就实话实说:“侯相所言极是,如今大梁禁军确有整训的必要,刚才各位阁老各执一词,都有道理,就请侯相最后定夺,我突然想起了显德初年的禁军,当时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部,虽然两部有数个军营就隔着一条街,又同为禁军,可是两军的口令、旗帜也略有不同,南征之时,就出现过口令不明导致的混乱,李相也因此受到些牵累,临老因这等小事毁了一世的英名,真让人嗟叹不已。”
侯大勇笑着打断了王薄,道:“王相所言极是,大家可别小看了这细微之不同,打仗是极为凶险之事,同时也有许多偶然性,若是口令、旗号有些差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到在战场上就极为致命,所以说口令、旗号是天大的小事。”
在宰相面前随意插话,这是当年柴荣才有的权利,如今王薄已经习惯了侯大勇在众人谈话之时随意插话的做法,等到侯大勇说完,王薄接着又道:“刚才侯相提议。每个节镇都要派出五个指挥使和两百名精兵到大梁整训,此时新盐政刚刚推行,不少节镇失了一大财源,心中已有怨言,此时又调牙兵入大梁,难免不心生疑虑,如果为北汉、南唐等国所利用,挑起内部不稳,这国事必乱。”王薄又加重语气道:“兵事,各节镇向来都敏感得紧。请侯相慎之又慎。”
“节度使们多是大周忠臣。如二李一般的叛贼毕竟是少数,圣旨一出,这些节镇若敢不遵圣旨。便与叛乱无异,他们必然会考虑清楚。”侯大勇眼中闪出一片历芒,语气也显得颇有些严历,“我们皆为朝廷重臣,若做事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只怕倒真的会被节镇看轻。各位阁老们记住,天下一统,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大唐后期节镇之流弊。,必须从现在得到根除。”
王薄等人如何不明白其中地道理,柴荣在世之时,不懈地执行着巩固中央弱化节镇之策,只是,柴荣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侯大勇虽然权倾天下,毕竟不是皇帝,节镇若想反叛,借口一抓就是一大把。不可不慎重。
侯大勇见众人不语,放缓语气道:“指挥使整训以后是要放回去的,而每州两百名精兵,集中起来不过数万人,按照先帝之遗策,夺取了幽燕之后,就要向南方用兵,这些军士就是为了组建南大营而抽调。”
“魏相,你任过枢密使,熟悉兵事,向各地征调精兵之事就拜托你来全权操办,我只有一个要求,这指挥使和两名军士都须是各地的虎狼之士。”
魏仁浦恭敬地道:“先帝即位之初,也曾经整训过禁军,当时北汉和契丹趁我国新丧,在边境集结了重兵,先帝于是令山林之群盗皆可从军,更从各地军中挑选身高体壮者到禁军中来,这是有先例的,想来各节镇也不会有太大异议,此事就交给老臣办理。”
等到众人散去,侯大勇背靠在胡椅上休息了一会,对手下道:“请折节度过来吧。”
不一会,在中书门下小吏的带领之下,一位雄纠纠的军人走了进来,行罢礼,就抬头挺胸坐在下首,脸上带着黑红之色,很有些陕北汉子的坚毅之色。
侯大勇也不说话,双眼在折德展向上看来看去,折德展原本镇定自若,但是一代权相侯大勇莫名其妙地打量着他,让他很有些摸不着头脑,却忍着不开口,恭敬地聆听着侯大勇地讲话。
侯大勇看了半天,赞道:“折家将威震西北,折节度勇武之名更是闻名天下,今日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
折德展立刻起身道:“侯相当年驻守灵州,打得党项房当族和契丹人抱头鼠窜,下官实在佩服。”说完这一句,折德展又坐了回去,仍然抬头挺胸,一幅军人的姿态。
侯大勇对府州折德展极为看重,在调集吏部档案的同时,专门命令飞鹰堂拨集折家资料,他对于折家已算得上了如指掌,折德展进京第二天,侯大勇就安排他到中书门下谈话。
折家是一个极富传奇的家族,折家原本是党项族,在隋末唐初居住于西北。贞观以后,在吐蕃强大攻势下,被迫北迁,中唐以后,一部分党项族又东迁至府州、夏州一带,其中有两支归附了中原政权,一是夏州拓跋氏,另一个是府州折氏,拓跋氏保持着党项人的血统,而折氏却鼓励部众与中原汉族通婚,到了大周朝,折氏已与中原汉人无异。
折氏领袖折宗本,在唐末战乱中崛起,被任命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五代之时,折从阮独据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原软弱,无力镇守边境,折从阮凭着勇武过人,以一府之力,让西北诸胡均不敢进犯,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之势。显德元年五月,柴荣以折家之忠,下旨升府州为节镇,以永安军为军额,以折从阮之子本州防御使折德展为节度使。
府州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于党项拓跋人李彝殷所占据的银、夏四州的正北方,所以府州之民要到大梁来,必须要经过银、夏四州。
李家和折家向来不和,李彝殷不满府州成为节镇,便下令封锁了府州与银、夏、育等州的通道,这样一来,府州就成为孤悬于大周境外的飞地,柴荣得知此事,特意给李彝殷下旨,李彝殷迫于柴荣地压力,这才给府州留下了一条通道。
侯大勇进驻灵州以来,在河套大败了契丹军,使契丹人地势力龟缩于西京一带,府州这才有了通过灵州进入中原的第二条通道,不过,这一条通道要绕行数百里。
侯大勇很看重折德展镇守的府州,有府州在,若李彝殷敢于异动,就会受到南北两线地压力,而且府州之兵还可以威胁着北汉的侧翼,若失了府州,麟州、延州北面,就是由党项、契丹等胡族一统天下。
由此可见府州的战略地位。
侯大勇见折德展总是一本正经,紧绷着脸,就笑道:“折节度,不必如此多礼,当年在下在灵州、折节度在府州,我们都和耶律大光交过手,河套之战,若不是有你在侧翼威胁耶律大光,只怕耶律大光就会集中全部兵力攻击河套,如此则胜负难料,折节度实在是功不可没。”
说起战事,折德展便不再拘束,他两眼放光,道:“耶律大光号称契丹名将,广顺二年秋天,曾率军五万犯境,我们在长城线上打得天昏地暗,全靠当时麟州刺史杨信率军来援,这才击败了耶律大光,我万万没有想到,耶律大光在河套会败得如此之惨,耶律大光是英雄,侯相是大英雄。”侯大勇“哈、哈”笑道:“折家代代有英豪,在下也是好仰慕。”
两人交谈一会,侯大勇站起身来,挥挥手道:“俗语说,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与折兄有缘,府中已摆了家宴,我们一醉方休。”
家宴之上,郭炯、匡操、何五郎、山宗元、陈猛、白霜勇、房当支金等一干西北将领陪坐,军汉们聚在一起,侯大勇一声“喝酒”,皆端起大碗一饮而尽,黑雕军诸军以及房当支金在大梁禁军中没有多大名气,但是在西北军中却是响当当的人物,折德展久镇西北,这些将领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今日相见,恨不得每人都碰上三大碗。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折德展酒醉南城侯府。第二天,当折德展睁开双眼时,仍然觉得头痛欲裂,刚刚洗梳完毕,管家秦家河就走了过来,行罢礼,笑眯眯地道:“侯相准备了早餐,请折节度一同用餐。”折德展吓了一跳,心道:“难道侯相一大早就要喝酒。”想到酒字,折德展禁不住又有一些翻胃,差点吐了出来。
所幸早餐并没有放酒,皆为西北常用的早餐,折德展美美地喝了一大杯有些酸味的马奶,翻腾的胃才稍稍平静下来。
神采弈弈的侯大勇突然问了一句,道:“折赛花是一位帼英雄。”折德展虽知侯大勇会问此事,但是侯大勇问得毫无征兆,他差点将刚进嘴的马奶喷了出来。”
第317章 南下之路(二十九)
对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侯大勇,杨继业和折赛花的故事绝对是一个传奇,关于杨、折的婚事也是一段传奇,侯大勇在另一个世界的青春荫动期,无意见看过这个故事,还很是幻想了一番。
故事大意如下:相传五代时的后汉朝,杨家将镇守麟、折家军府州,两军不免发生摩擦,经常小动干戈,争斗不止。有一次双方又发生了矛盾,麟州杨家将出马的是小将杨继业,府州折家军上阵的是女将折赛花。这两位青年英雄武艺超群,双方大战数十回合,仍不分胜负。眼看着天色近晚,折赛花心生一计,便卖了一个破绽,佯装败下阵来,拖枪骑马而逃。杨继业年轻好胜,一心想生擒对方,便穷追不舍,说时迟,那时快,两人一前一后到了七星庙,折赛花下马进了殿内,继业不知是计,下马进去擒拿,不想折赛花在门后,反而一下子把他掀倒,捆了个结实。
这时夜色已晚,不辨道路,两人便在殿内等候天亮。折赛花早已听说杨继业的英名,就有意攀谈。杨继业也早知府州节度使折德展有个爱女叫折赛花,不但才貌出众,而且武艺高强,不想今日交战后又相遇于荒郊古庙,并成了她的手下俘虏。双方爱慕之心早已有之,攀谈之间,渐渐情投意合,只恨相见太晚。后来折赛花亲自为杨继业松了绑,两人就在七星庙中对着神像订交了百年之好。
从此,杨、折两家罢了干戈,共同割据西北,大周崛起之后,又双双投了大周,只有改为刘姓的刘继业,抱着对刘崇的知遇之恩,成为了大周朝的劲敌。
流传广泛的古典戏剧《十塘关》。就是表演的这出战场成亲的传奇。后来的一道著名的折子戏,就叫做《七星庙招亲》。从来不看折子戏地少年侯大勇,无意间看了一场《七星庙招亲》,梦里居然扮了一回杨继业。
如今因差阳错地来到了这一个新世界,侯大勇权倾天下,他从内心深处却并不想让这个传奇就此消失,如果因为他的到来,历史传奇中少了一个杨家将。则不免有些让人遗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赵匡胤位高权重,有能力威胁政权,是侯大勇的主要政治对手,不除掉不足以一统河山,而杨继业只是敌方的一员勇将而已,留下来无损大局。
所以,经过磁州之战后,侯大勇仍然准备收降刘继业。
折德展不可能知道侯大勇脑海中转过如此丰富的资讯和念头,听闻侯大勇问起了女儿。知道这种事情根本瞒不住一国宰相。便痛快地承认道:“折赛花是我的女儿,北汉侍卫新军都虞侯刘继业是我的女婿,他们于后汉乾佑二年结为夫妻。刘继业与大周为敌,臣实在有愧。”
侯大勇早知此情,见折德展承认得极为干脆,便笑道:“磁州一役,刘继业率军突破了中军,真是一员勇将,只可惜功败垂成,还伤了一只眼睛,可惜。”
“刘少郎勇武,虽然折了一只眼睛。可是前不久他还带兵出击契丹打草谷的人马。”
折德展见侯大勇并无恶意,沉稳地道:“当年麟州刺史杨信为了接近河东节度使刘崇,将儿子杨重贵送到了太原,杨重贵年少英武,骁勇过人,很受刘崇看重,就收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乾佑二年。刘继业与我女儿成亲,当时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七岁,后汉亡后,杨信投了大周,刘继业则留在了北汉,他常年率军在边境与契丹人作战。”
“刘继业是军人,此次他南下北汉,只是奉命而已。”
侯大勇听懂了折德展地话外之意:有三层意思,一是刘继业归附北汉时,北汉刘崇还是后汉节镇,这一点来说,刘继业和其父杨信都没有过错;二是大周建国以后,杨信投附了大周,刘继业继续在北汉为将,可以说是各为其主,不算是叛逆;三是此次北汉军南下,刘继业只是执行军令而已。
侯大勇赞许地看了折德展一眼,心道:“就凭着折德展刚才这一番陈述,足以证明折德展见识不凡,胆子不小,难怪折家能在党项、契丹和北汉的缝隙中生存。”
侯大勇明确表态道:“折节度大可放心,刘继业行为只是他的个人行为,与折家与杨家都没有关系,我不会为此事为难杨家和折家,刘继业是一个弟弟叫做杨崇勋,在朝中任职,陛下已经下旨,令杨崇勋为麟州刺史,继承其父职责。”
“圣恩浩荡,让臣下感激涕零。”
折德展闻听此言,一路上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去,他站起身来,规矩地行了一个军礼,郑重地道:“侯相生明大义,末将无以回报,唯有守住府州,护得一方平安。”
见侯大勇如此大度,折德展又道:“臣有一事,不知当说不当说。”
“但讲无妨。”
“臣与党项李氏素有仇怨,在侯相面前说此话,实有小人嫌疑,只是有些话不吐不快。”折德展顿了顿,道:“党项拓跋李彝殷拥有精兵数万,占有夏、绥、育、银四州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中原之令其实难以在四州通行,李彝殷为人狡诈,野心勃勃,时间长了,李氏羽翼丰满就难以控制了。”
在另一个世界里,党项拓跋人建立了辉煌一时的西夏王朝,西夏、辽和宋,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多矛盾的三国对峙,只可惜历史上只有一个罗贯中,这一段精彩纷呈的三国演义就远远逊以于曹操、刘备、孙权的故事,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大三国历史,竟渐渐让人遗忘了。
折德展见识不凡,敢于冒小人之名直言,侯大勇心中不由得高看折德展一筹,但是,有些事、有些话并不能说透,就道:“国家初定,内部稳定最为重要,李彝殷镇守四州亦有功。此话不必再提。”
折德展闻言脸色不变,紧接着又道:“北汉是中原强敌,屡次勾结契丹人南下,今年五月,我率儿郎们从其左翼出击,占了沙谷砦,斩首五百,北汉军调集了重兵西来。儿郎们这才退走。北汉赋税过重,百姓贫困不堪,从此役可见其虚弱,只要侯相兵发北汉,臣就率府州兵从侧翼牵制北汉军,破北汉易如是反掌也。”
“先帝在世之时,曾订下过先北、后南、再北之计,先北即取幽燕十八州,再南下扫平南唐、西蜀等国,等到南方平定。就能集全国之力。与北方强敌契丹殊死一战。”
“契丹是大周朝最大的强敌,北汉纯粹是跳梁小丑,随时可灭。现在暂且留下北汉,主要目地是让大周和契丹之间有一个缓冲之地,以利于大周军全力南征。”
折德展脸上露出一丝激动之色:侯大勇将国之大策悉数告之,这些何等地信任,何等的荣耀。
侯大勇正色道:“南征之时,府州位置极为重要,折节度肩上的担子重如泰山,不过,你也并非孤立无援,黑雕军一部已经占据了乌梁素海。开始着手修建永久性堡垒,若府州遇敌,乌梁素海地黑雕军可以迅速来援。”
“太好了,如果黑雕军能在乌梁素海策应府州,胡人再历害十倍,我也不惧,臣就耐心地等着侯相荡平南方之日。”
侯大勇如此诚恳地交待国事,正是为了将折氏这种势力雄厚的大族团结在身边。
两人聊了一会西北军事,要结束谈话之时。侯大勇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晚唐到如今,中原已经分裂了百余年,也到了天下一统地时候,等到那个时候,我要调刘继业到黑雕军中来,和契丹人较量,刘继业可是行家里手。”说着话的时候,侯大勇充满了自信,显得格外地神采飞扬。
折德展在一个月离开了大梁。
从大梁到府州现在两条路,一条是通过党项拓跋人所占据的夏州,党项拓跋李家与折家有世仇,所以折家经过夏州之时,一方面担心安全,另一方面要受到党项拓跋人的刁难,所以,折德展不是迫不得已,不会经过党项拓跋人的地盘。
另一条路上是先到河中府,顺着洛水到盐州,再到灵州,然后通过河套之地到达府州,这一条路是黑雕军占据了河套之地才打通的,虽然说比前一条路要多行近数百里,可是沿途十分安全,更不用看党项拓跋人的脸色,折德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条路。
一路上,折德展总会浮现起和侯大勇最后一次谈话的情景,特别是侯大勇视天下如探囊取物般地豪情,深深地印在了折德展的内心深处,这次见面,将对以后的战局产生关键影响,这里暂且不提。
送走了折德展,时间到了巳时,侯大勇原想到中书门下,可是走过主院时,听到符英隐隐的斥责声,便停下了脚步,来到符英主院。
侯大勇进了屋,符英忍住怒气,强带着笑容道:“阿郎,折节度走了。”侯大勇已瞧出符英脸色不对,就走了过去,揽着符英略显丰谀的腰身,脸贴着浓密的头发,“小英,什么事情惹你生气。”
这是符英极喜欢的亲密姿势。符英感受了侯大勇强健的身体,头微微后仰,靠在侯大勇的胸膛之上,胸中地怒气似乎也消减了不少,“没什么,都是一些小事情,阿郎就不要管了。”
自从符小妹被圈禁以来,符英就变得有些敏感而忧郁,她数次想进宫去看这一对可怜地母子,可是数次都走到宫墙外面,她地勇气就烟消云散了,符小妹和柴宗刮,就是符英心中最大的阴影,不时会在最欢乐的时候涌出来,让情绪从高峰降到深谷。
今天之事却不是由符小妹引起,符英想起了那个成天在侯府惹事生飞地顽劣少儿,禁不住又有些怒气。
侯大勇和符英成婚多年,对符英的性格知之甚深,嗅着其身上的菊花香味,道:“小事,只怕未必吧,让我猜猜,能让小英烦心之事是什么?”
“富家商铺出了什么问题?”“不是。”
“宗林惹着你了。”“嗯,不是。”
“大名府的事情?”
符英叹了叹气,道:“别猜了,是侯虎把宗林砸伤了。”
“原来是小孩子的事情,这事又什么值得烦忧,伤得历害吗,我们去看看。”
来到了隔壁的偏房,侯宗林已经睡着了,床头一本打开的书,侯大勇有些好奇地看了看封面,居然是一本《虬髯客传》,侯大勇有些好奇地看了符英一眼,符英解释道:“宗林最喜欢唐人的传奇故事,我已经给他读了三遍了。”
侯大勇注意到侯宗林额头上包着绷布,上面还有血丝,看来伤得还不清,就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符英有些怒意地道:“还不是侯虎干的好事,前几天,他还将宗林摔在地上,这一次更过分。”
问清楚了缘由,侯大勇不禁笑了起来,原来侯虎带着侯宗林在院子里玩,侯虎看到院子树上有一只叫不出名字的小鸟,就和侯宗林商量着打鸟,两人从花园里找了一块石头,侯虎年龄大一些,力气也大些,他拿起石头朝天上一扔,想把树上小鸟砸下来,结果,石块没有砸中树上小鸟,落地之时,却将正抬头观看地侯宗林砸了一个满头开花。
见到满脸鲜血,又不知是否破相,难怪一贯大度的符英很有些恼怒。更令符英恼怒的是侯虎母亲居然没有过来陪罪。
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
城南侯府的主院里有一个小厅,专门用来招待尊贵重要的客人,今天没有客人,却也是热闹得紧。符英、秋菊、师高月明、阿济格以及侯虎、侯宗林,侯宗武、侯宗文、侯小潞全都聚在了小厅。
侯宗林和侯小潞年龄相差不大,两人又常在一起玩耍,此时两人牵着手,坐在角落里,也不知道在悄悄说些什么,小潞时常捂着嘴轻笑。
侯宗文、侯宗武武两人同一晚出生,两人皆一岁多了,到了能蹒跚着走路的年龄,由于是在主院,就由小梅和小柳一人抱着一个,两个小家伙呀呀学语,说不出的可爱。
侯虎是长子,又是初到侯府,但是他的调皮捣蛋功夫早已声震侯府,此时他和母亲阿济格一起,反倒显得有些落寞。
师高月明看着几个神态各异的小孩子,眼圈不由得红了,她的心肝宝贝侯小清远在灵州,看着侯大勇乐呵呵地一会抱宗文,一会抱宗武,心里酸溜溜别提有多难受,在符英面前,她格外坚强,脸带笑容,用天蓝色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众小孩。
符英出自大家,又因为大符皇后和小符太后的关系,常年行走在宫中,见多且识广,很能镇住场面,她脸带微笑,略显矜持地看着热闹的一群人。
等到黄老六亲自端上来一大盆羊肉汤,午餐也就开始了。
“天气眼看着就要热起来,再不好好吃几顿黄老六的羊肉汤,到了夏天就不是这个味道了。秋菊,用大碗盛汤,你看看月明,喝得多爽气。”在侯大勇的带动下、在众妻妾的配合下,以及在小孩的吵闹声音中,午餐吃得极为热闹,很有些正月初一年饭的气氛。这一大家子人,虽说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却极少有机会坐在一起,也算是大户人家特有产物吧。
侯大勇吃完之后,用热毛巾擦了擦嘴,对侯虎招了招手,道:“侯虎,你过来。”
侯虎在府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两个人,一是亲娘阿济格,另一个就是父亲侯大勇,他从小跟着阿济格长大,怕阿济格是纯粹出自天性,怕侯大勇则是受了侯府黑雕军亲卫的影响,侯虎对于这些武艺高强的亲卫们极为崇拜,可是这些亲卫在父亲面前却是毕恭毕敬,这让侯虎对父亲侯大勇心生崇拜和畏惧。
“侯虎,你是家中长子。弟弟妹妹都比你小。你给我说说,你应该如何对待弟弟妹妹们。”
侯虎没有想到父亲突然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他挠了挠头。想起了以前在部落里的生活,就道:“打到了猎物,要分给弟弟和妹妹,不能一人吃,野兽来了,契丹人来了,要带着弟弟妹妹一起跑,不能一个人逃跑。”侯虎说到这里,已经想不出来再应该说些什么,他抬头看了母亲一眼。
又四处看了看,看到侯宗林头上包扎地绷布,吐了吐舌头,道:“还有,不能欺负弟弟妹妹。”
侯大勇对于侯虎的回答很满意,道:“侯虎是哥哥,弟弟被你砸伤了,不管是不是你的错,先给弟弟道歉。就说对不起三个字,以后孩子们做了错事,必须要说这对不起。”
侯虎并不理解“对不起”三个字的涵义,他走到侯宗林面前,低低地道:“对不起,宗林弟弟。”
“宗林,你过来。”等到侯宗林走到身边,侯大勇温和地说道:“你今天受伤,哥哥是为了打鸟,并不是有意砸你,现在哥哥给你说了对不起,你就说没关系。”
侯宗林没有哥哥侯虎的野性,却也并不怯懦,他走到哥哥侯虎面前,大声道:“没关系。”虽然侯宗林也并不理解“没关系”是什么意思。
侯大勇高兴地道:“古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后我的几个孩子,互相之间要用学会说对不起和没关系,小英、秋菊、月明、阿济格,你们作为母亲也要严加监督。”
侯大勇眼光突然变得极为锐利,眼光每位娘子脸上扫过,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道:“今天在座的所有孩子们,还有远在灵州的侯小清,都流着我地血脉,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番话,让众小孩听得莫名其妙,可是在座的四个女子却听得明白,自古侯门深似海,里面的倾轧与斗争,其残酷并不亚于战争,侯大勇这是在防微杜渐。
“侯虎是我的长子,从今天起,他就叫做侯宗虎。”
阿济格闻言大震,侯大勇的几个儿子,皆是宗之辈,和陛下柴宗训的辈份相同,唯独侯虎一直没有正式的辈份,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事情。阿济格咬着嘴唇,眼睛水悄悄地涌出了眼角。
处理完家务,午餐也就要结束了,侯大勇顾不得休息,便匆匆忙忙地前往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早已等着许多官员,能够在中书门下等候的都是各侍郎以及上地重臣,侯大勇一一见过礼,便进了内院,将这些官员交给了参政知事司马翎。
侯大勇以节度使入相,虽然雄兵在握,可是在朝廷上地根基却无法与王薄、魏仁浦等老臣相比,心腹中理政人才极少,中书门下原来还有一个里奇部的吴若谷,吴若谷成了刺史之后,中书门下就没有得力人手,侯大勇考虑再三,也只有利用原有的人才,便提升才能突出地薛居正、旧相识司马翎为参政知事。
薛居正和司马翎两人升任参政知事,事实就是担任副宰相。
司马翎以前是曾任过吏部侍郎,侯大勇在凤州、灵州之时,曾经通过司马翎调动地不少小官,包括赵普等人均是通过司马翎的关系这才调至了黑雕军中,将司马翎升任为参政知事,也是发挥司马翎在吏部多年的优势,挑选现成的优秀官员补充缺口。
司马翎与前些年相比,瘦了整整一圈,而且每天口渴得历害,因此,每天到了中书门下后院,总是让小吏们烧上水,并随时放在手边,这样他才觉得安心。侯大勇一看症状,就知道司马翎是患上了糖尿病,只是这种病到现代社会亦无法根治,更不用说在大周朝,侯大勇只能在心中长叹息一声罢了。
薛居正以才华扬名大梁,虽是侯大勇旧识却不是嫡系,属于使用中观察、观察中使用的大臣。
鉴于两位大臣的情况,侯大勇特令这两名参政知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从本质上两人就成为了侯大勇的私人高级助手。
此时,司马翎应付络绎不绝的大臣,薛居正就到后院汇报重要之事。
薛居正道:“今日有两仵事情重要,一是礼部送来的春考的奏折,另一个是户部请求整顿赋税地奏折,其余的都是日常小事,这些奏折都已分类归整,侯相有空可阅。”
侯大勇笑了笑,道:“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春考在即,这是大事,我先礼部奏折,你派人去请窦仪尚书来此。”
礼部尚书窦仪原是礼部侍郎,是御吏窦俨族弟,窦俨在审理澶州水祸一案之时,已和侯大勇有密约,对侯大勇暗中多有襄助,此时侯大勇掌握朝廷,投桃报李,将礼部侍郎窦仪升任为礼部尚书。窦仪和其兄长一样,皆为很有风度的儒家弟子,虽是急急忙忙地赶过来,头发、衣饰却没有一丝凌乱。
侯大勇诸事缠身,随意聊了几句,便切入正题,道:“今年春试,有几个问题要与以往不一样,进士人数扩大到五十人。”
大周春试,进士一般也就十人到二十人,窦仪听闻进士人数一下翻辈,脸上吃惊之色不能掩饰。
“科举考试,说到底是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长于考试并不代表着是个能员,百姓有句俗语,叫做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所以,依我的意思,不妨多取一些进士,放在地方上用实绩来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