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守恒道:“荥泽县令处置得当,新婚之夜,新娘赤身死到新房,应是新郎酒醉失手。”

司法参军事钱向南是一个三十来岁,其貌不扬,一双小眼睛滴溜溜转,道:“荥泽县令已上报了此案。据仵作查验,女子脖子上有压痕,应是被掐死,脸角乌青,应是捂嘴造成的。吕闰醉酒后,由家人背进新房,放在新床上,说明吕闰当时是大醉不醒,既然大醉,何来力气与新娘交合,与新娘交合,为何要捂住新娘嘴巴,最后还要掐死新娘,让人十分不解,下官认为此案于情理不合,已让荥泽县令重查。”

侯大勇想了想,道:“有道理,既然如此,劳烦你到荥泽县走一趟,把案情查清楚,注意查查新郎平时醉酒后是何表现。”

钱向南接令后,带着吕闰的母亲,立刻赶往荥泽县。荥泽县县令本觉案件如此简单,重查已无必要,钱向南来重新侦查更是小题大做,但听到是防御使所命,不敢怠慢,把案件卷宗拿出,让钱向南查阅。

看罢卷宗,钱向南让人把吕闰带来问话,吕闰大喊冤枉,咬定喝得大醉,如何进屋,一概不知。钱向南想到卷宗里有新娘背上被指甲抓了几条很深的印痕,便叫吕闰伸出手,吕闰指甲短短的,钱向南认真察看,吕闰手虽脏,但指甲里面却没有杂物。

钱向南把吕闰左邻右舍传来一一问话,知吕闰南来北往贩货,做点小生意,平日好交游,喜饮酒。众多邻居都说吕闰酒后贪睡,任谁也叫不醒。

钱向南带着县丞等人来到了吕闰家中,重新勘验现场。钱向南问道:“这房间有人动过没有。”

吕闰的母亲道:“那日出事后,家人认为此屋不详,再也没有人来过。”

钱向南让县丞等人在屋外等候,进屋后,床、门、窗台一样样查看,窗台上若隐若现有几个脚印,窗户纸上有两个小孔。屋内陈设按照典型的新房来安设,一应物品皆全,桌前有一面铜境,铜境前有一盆水。

钱向南出来后,已有所悟,对吕家之人道:“把吃喜酒的所有人的名字写出来,不许声张。”

钱向南把女性、五十岁以上的排除,然后叫差人把名单上剩下的二十四人全部带到衙门里来。钱向南令差人把他们全部分开,每个人单独回答:“喝完酒后,什么时候、和谁一起回家的,回家后见的第一人是谁。”

回答完后,钱向南令差人马上到各家去核对情况,凡是各方面情况能相互印证的,则放回家去。

如此一来,有四人的回答不能互相印证。关押一天后,有两人被迫交待,喝完酒,两人相约去了勾栏之地。钱向南找人核实无误后,斥责一番后,放回家去。

最后,只剩下两人。钱向南令两人伸出双手,其中一人指甲很长。再令两人脱下鞋子,亲自拿到吕闰家,鞋子与窗台留下的印痕基本一致。

钱向南已胸有成竹,让两人招供,两人拼死抵赖,钱向南令人狠打两人,然后,关入牢房。

第二天,分别对两人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谁出的主意,罪加一等,从犯从轻发落,好好想清楚。”

第三天,两人开始互相抵赖,至此,案件真相大白。

此案其实案情简单,吕闰结婚之日,他的两位朋友,喝完酒后,相约听壁角,明天好笑话吕闰,再讨一杯酒吃。众人散去后,两人却悄悄回来,躲在窗下。只听见吕闰震天的呼噜声,而蜡烛却未熄灭,于是,轻轻捅开窗户纸,往里看。见到吕闰在床上呼呼大睡,新娘子正对着铜境擦身子。

两人都是单身汉,好吃懒惰,经常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吕闰讲义气,喜欢交友,他俩平素多和吕闰喝酒,见过吕闰酒醉,知就是打炸雷,也惊不醒吕闰。见到新娘子的身体,两人色胆包天,等新娘吹熄蜡烛,上床睡觉后,悄悄从窗户翻进去,等到新娘发现时,嘴已被捂住,两人怕新娘叫喊,一人捂嘴掐脖子,另一人上下其手。正当一人得逞之时,发现新娘一动不动,想来是用力过大,把新娘掐死了。两人见新娘死了,连忙逃之夭夭。

吕闰被捉进县衙后,他俩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应是平安无事了,谁知天算不如人算,竟被钱向南识破。

听钱向南讲了破案经过,侯大勇不禁击节叫好,“精彩,钱判司可比宋慈。”

“宋慈是谁?”

侯大勇想到此时宋慈还未出生,道:“宋慈是古书中的一个高人,也是断案能手。”

钱向南饱读诗书,却未听过宋慈大名,见防御使提起,只道自己孤陋寡闻,不好再问。

通过此案,侯大勇对钱向南大有好感,见其思路缜密,果敢干练,有心提拔他。荥泽县令已过五十,侯大勇保举他到郑州作了司马,由正七品上升为从五品下,钱向南则任荥阳县令,由从七品下升为从七品上。

富巩郑州专为侯大勇代理生意,经过前期的准备,生意慢慢走上了正轨。

首先赚钱的是生产农具的铺子。由于使用了活塞式风箱,提高了箱温,加上有窦田、郭宝义都高手指导,使农具质量明显提高,成本却降了下来,侯大勇出主意,每把农具上都注明是“富家铁铺”四个字,并对外宣传,凡是有这四个家的,保证质量,免费维修。

由于“富家铁铺”比一般铁器质量好,价格反而便宜,很快,“富家铁铺”的产品占领了郑州市场。侯大勇见农具好卖,便令富巩着手开发室内用具,如菜刀、剪刀等日用品,生产规模扩大很快,富家铁铺又招了一批工匠,此次招工,富巩采用了侯大勇上次考他们的考题,把考生考得目瞪口呆。

富家铁铺还接到一个大的订单,忠武节度使属下军需官,无意中见到富家铁铺的产品,觉得质量很好,一问价格,比自己做还要便宜,便为部队定购锉子、钳子、切草刀各二千把。

侯大勇叫富巩到开封去开一家分店,专卖高档铁器。于是富巩带着关自郑州富家铁铺的上好铁制品,前往开封。

注:1、《册府元龟》卷636《铨选部…考课》说:“殊功异行及祥瑞灾蝗、户口赋役增减,当界丰俭,盗贼多少”, 就是吏部考核州、县官吏政绩的标准。

第8章 确定名分

巴公原大战结束后,柴荣通过封赏,不温不火地对重要人事进行系列调整,至此,摇摆不定的重臣才真心实意臣服于柴荣。柴荣经此一战,征服了人心,树立了在大周的绝对权威。

冯道错看了柴荣,再三劝阻柴荣亲征,言语之间颇为不敬,柴荣本有容人之量,也被激怒,亲征之时不让冯道扈从,而让其留守太祖郭威陵墓。显德元年四月十七日,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的长乐老冯道一病不起,享年七十有三。冯道的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一个属于柴荣的新时代开始了。

高平之战让柴荣深切体会到了军队的弊端,于是决心整顿禁军。柴荣对张永德、王朴等人道:“侍卫兵士老少相半,强懦不分,盖徇人情,不能选练。今春朕在高平,与刘崇及蕃军相遇,临敌有指使不前者,苟非朕亲当坚阵,几至丧败。况百户农夫,未能赡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升在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柴荣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召募豪杰,不论出身高低贵贱,都可以投军,还亲自考核投军之人的武艺,选中不少武艺超绝者,设置了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等武职,署为殿前诸班。

而此时,赵匡胤身为殿前都虞侯,跟在柴荣身边,得到了一个天大的美差。当时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司的主官分别是驸马张永德和郭威外甥李重进,两人都是皇亲,却势若水火,两军争斗不已。在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和侯大勇因为作战机智勇猛,得到了柴荣的信任。柴荣见两司主官斗得过于历害,在张永德的推荐下,柴荣令赵匡胤训练、整顿扩充后的殿前司禁军。

赵匡胤实际负责新禁军的组建和训练,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趁机把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等结拜兄弟、原来的部下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等人安排进了禁军,担任各级军官。

在赵匡胤在禁军建立自己势力的时侯,侯大勇却在郑州专心处理各种麻烦事,侯大勇和朝中亲贵极少来往,政局变化只有通过相关公文来往才知晓。侯大勇本是军人,对地方行政并不熟悉,只有边学边干,以实有求是的态度处理政务,解决了安置难民、西军违令等难点、热点问题,根据需要调整了一些官员,在郑州站稳了脚跟。

侯大勇对于到符家提亲之事,态度并不积极,有意无意拖延着,到了八月,才按照当时的习惯,请了媒人,送出礼物,到符家提亲。双方根据侯大勇与符英的出生年、月、日,进行占卜,最后定于显德二年正月成婚。

符家历代为官,高门大姓,而侯大勇来自北地,虽官高权重,但是并无根基,只能算庶族高官,在中唐以前,要想娶进一位大族小姐,绝不可能。只是自晚唐以来,黄巢的农民军把从南北朝到唐以来的高门大姓打得奄奄一息,特别是五代以来,群雄并起,崔、李、郑、杜等大族更无往日之势。柴荣本自出身贫寒,早年还到南方作过生意,他用人并不看重门弟,大周朝门户之见由此更是大大减弱,符家才肯将女儿嫁给庶族高官侯大勇。

符英对于这门婚事基本满意,侯大勇虽不是心目中最理想的男子,但比起何松来说,不知好上多少倍。符英和侯大勇有过多次接触,现在定下亲,符英便仔细回想和侯大勇见面的细节:在沧州第一次见面之时,自已说他是个浑人;第二次见面之时,他使计策把赵文摔到湖中;第三次跟随他回大名府,在万寿寺射杀了住持;第四次是从炉烽山救出自己。

“怎么会是他,难道是命中注定。”

“他也算英雄了得,并不是酒色之徒,唉,没想到要嫁与此人。”

“他识字,似乎还算知书有礼,并非粗鄙无文之人,只是那一手字,写得太差劲了。”

“侯大勇,字长风,为何字长风,不过,倒有些气势,符合他的身份。”

符英在去大名府的路上,见侯大勇在看《太白阴经》这本兵书,知他需要此类书籍,便叫人四处为他搜集各类兵书,陆续收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鬼谷子》等书。符英想到侯大勇只是略通文墨,看这些书可能有些费力,就先取来仔细研读,以备将来之需。符英还依照侯大勇身形,为其做了穿在铠甲内的衣服。符母见女儿为侯大勇忙里忙外,暗自高兴。

春兰秋菊知道侯大勇的婚事,她俩在沧州曾与符英有过一面之缘,知其是符皇后的妹妹,身份尊贵,“不知未来主母性格如何,如何对待我们。”两女多次谈到这个话题,暗自垂泪,秋菊更是郁郁寡欢。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六百五十一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其中第四篇是《户婚》,共有四十六条,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税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规定,对后世影响极大,大周婚律沿袭唐律,基本未作改动。春兰秋菊都是使女身份,属于贱民,在唐律中,严禁良贱通婚,所以两女虽钟情于侯大勇,但身份悬殊,不敢作他想,只有自叹身世,心中忧愁罢了。

侯大勇知春兰秋菊心事,作为现代人,他心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侯大勇是务实之人,知道到了古代,必须遵守古代的规则,否则不但不能立足,还会害了两女。

侯大勇初到沧州之时,一直陷于战事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解决两女的身份问题。但随着和两女感情的加深,侯大勇决定在符英嫁入以前,解决两女的身份问题。

侯大勇详细问过司礼参军事,知大周律条充许改贱为良,只是要办理相关手续。司礼参军事新任不久,从未办过此类事情,不知具体如何处理,查知律条方知:凡放免必须由家长立手书,长子以下署名,再经申报官府,就可生效。

侯大勇把律条找好,参照司礼参军事给的一个样本,写好了手书:“盖婢以人生于世,果报不同,贵贱高卑,业缘归异。上以使下,是先世所配,放伊从良,为后来之善,其婢厶乙多生同处,劢力今时,效纳年幽,放他出离,如鱼得水,任意沉浮,如鸟透笼,翱翔弄翼。……择选高门,颇为贵室。后有儿侄,不许干论。一任从良,荣于世业。山河为誓,日月证盟”。侯大勇写了两份,最后签上侯大勇大名,再到官府盖上官印。只要把这些手续拿给春兰秋菊,她俩命运就完全改变。

一日吃完晚饭,侯大勇让春兰秋菊到书房来,一般来说,到书房内都是谈比较正式的事,侯大勇和两女常在一起谈笑,但从未在书房内谈事。两女见侯大勇郑重得有点奇怪,心中不觉忐忑。

侯大勇取出两张纸,递给两女。春兰不识字,茫然拿着纸,秋菊看完纸条,浑身发颤,最后掩面而泣。春兰扶住秋菊,秋菊一边抽泣,一边对春兰道:“阿郎将我们放为良民了。”春兰听到此言,初时未反应过来,后突然“哇”地哭了出来。

侯大勇道:“春兰、秋菊都没有家人,我可以为你们置办一些田产,将来嫁入好人家。”当听到侯大勇此言,秋菊愣了一下,哭道:“我不嫁人,我愿意侍候阿郎一辈子。”春兰道:“我从小没有父母、也没有亲人,这个世上只有阿郎对我们姐妹好,打死我也不离开阿郎。”

侯大勇见两女如此,深受感动,道:“若你们不走,也可以,但不要做使女了,可作我的妹妹,还可作。”说道这,侯大勇本想说可作某的媵,可他作为现代人,对纳媵实在说不出口。秋菊听到他说此言,道:“还可作什么?”问完,脸先红了,她知道侯大勇要说什么。

侯大勇为妥善解决两女的问题,专门研究了大周律法,知道从唐时开始,由于物质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崇尚风流,法律严禁重婚,但允许纳妾,而且不限人数。纳妾不仅是豪门权贵的事,有些小家小户也有一妻一妾。在姬妾中,身份最高的是媵。按古义说,媵是从嫁之意,后代常将媵、妾合称,并无十分严格的界限。媵、妾实是有一定区别,媵是正妻之外名分较高的侧室,一般人家没有媵的名位,唐制规定:亲王等可以有媵十人,二品官媵八人,三品及国公媵六人,四品媵四人,五品媵三人。这些媵各有品级、名位,此外就都算作妾了。

侯大勇道:“依律法,我只能有一妻,陛下已经亲自为我赐了婚,是魏王之女符英,如你们原意,可作我的媵。”

两女听到此,惊喜万分,哪有不愿意之理,秋菊含羞道:“全凭阿郎作主。”这个结果,两女先前想都不敢想。三人从书房出来后,两女恍惚在梦里一般。

侯大勇此举,经过了深思熟虚,按现行周律,有媵而无妻,则仍为未婚。因此先下手为强,定下两女名分,以免符英到后,生了意外。侯大勇还是抱着固有的想法:“拯救不了世界,就拯救身边的人吧。”

名分已定,两女见到侯大勇,和以前又有不同,更增温柔和甜密。特别是秋菊,眼神中充满了柔情蜜意。

侯大勇洗过澡,趴在床上,秋菊知道侯大勇劳累后,特别喜欢按摩,便按照侯大勇教的方法,站在床上,为侯大勇踩背。侯大勇趴在床上,专心享受。秋菊踩了一会,便用手轻轻抚摸侯大勇的后背,侯大勇紧绷绷的肌肉,淡淡的汗水味道,散发着成熟男子的魅力。秋菊今天有种特别的感觉,总想靠到侯大勇怀里,紧紧抱住他,想到这,又觉实在难为情。

侯大勇感觉到秋菊手心烫烫的,大腿靠着自己,细腻的肌肤不经意摩擦自己。侯大勇也是久经风雨之人,如何不知其心意,便翻过身来,正面对着秋菊,伸手把秋菊宽大的衣服扯了下来。秋菊羞红了脸,不知所措,道:“阿郎,你好坏。” ,拿起衣服遮挡住身体,眼神中却充满了期待。侯大勇指引秋菊坐在了自己身上,秋菊受不了如此刺激,“啊”了一声,用手撑住了侯大勇胸口。

第9章 何去何从

对于和符英的婚事,侯大勇始终心存忧虑,主要原因是由于符英是符皇后的妹妹。娶了符英,侯大勇将成为柴荣的连襟,如果说不了解历史,倒也罢了,侯大勇却明明知道在几年后,赵匡胤将和他的部下在陈桥驿上演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本来谁当皇帝无所谓,作为一般大臣,只是换个人来磕头而已。但作为柴荣的连襟,就是皇亲国戚,命运就很难说了,现在是显德元年九月,距柴荣去世,只有区区几年时间。

通过公文往来,侯大勇知道赵匡胤已开始训练禁军,事情正在一步步朝着历史记录的方向发展。对于赵匡胤的崛起,侯大勇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能力去阻止。平心而论,侯大勇认为赵匡胤还算是一个好皇帝,他夺得皇位后,文治武功都十分了得,武功表现为“平荆南、定湖南、灭后蜀、灭南汉、灭南唐”,打下了宋朝的江山。文治则表现为“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为新兴王朝迅速聚拢了人心。

侯大勇来到古代以后,一直为生存而奋斗,现在地位提高了,依附于他的人也在不断增加,如春兰、秋菊,粥场救下来的小武、小文兄妹,还包括未过门的符英,侯大勇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侯大勇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不断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现在有三个选择,一是服从于历史,任赵匡胤称帝,则现在必须要主动示好于赵匡胤,表示自己没有野心;二是扶助柴荣,让其避开那一场重病,则历史又不同;三是若无法拯救柴荣,则和赵匡胤争一日之短长。”侯大勇不原意选择第一种方案,第二、三种方案可以考虑,但是能否挽救柴荣的生命,确实是个未知数,因为其间不可预料的变数太多,江猪岭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

“现在赵匡胤地位和我相仿,但占有中枢之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我也有优势,我毕竟是柴荣的连襟,有郑州这个基地,还有一支战力强劲的黑雕军。也许上天让我回到这里,就赋予了我神圣的使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为何不能挑起这个重担?”

“宋朝承继隋唐帝国,却长期积弱,先后被辽、西夏、金、蒙古等打得丢盔卸甲,从此以后,中国慢慢从极盛走向衰弱,这和当时宋朝发达的科技、文化和经济极不相称,若我取代赵匡胤,能否做得更好?”

侯大勇翻来覆去思考,觉得还是需要未雨绸缪,利用来自现代、对历史发展大方向基本明了的优势,好好经营郑州,以此为基地,增强实力,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退。

打定主意后,侯大勇开始主动行动。前三个月,侯大勇并没有明确思路,只是尽忠职责而已,现在总体思路是要以建立根据地为目的,经营郑州,但又不能让任何人看出意图。

侯大勇拟定做好四件事,一件事是再次安抚难民,使流落到郑州的难民成为侯大勇最忠实的支持者,这件事做好最容易赢得人心;其次要成立一所类似黄埔军校的学校,当然,不能叫做军校,取名为“嵩山学院”,可训练一批忠心耿耿的干部,具体操办事宜还要细想;三是研究这个时代已出现的新式武器,在不提高军队数量的前提下,改良装备,改变战术,提高军队战斗力;四是要加大贸易,聚集财富,提高经济实力。这四件事只能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在合法的外衣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力争二到三年产生效果。

理清思路后,侯大勇首先在难民中开展工作。难民大多安置在郑州以北、黄河以南的荒地上,随着安置工作顺利进行,流入郑州的难民近千户,达到五千多人。郑州先前筹得粮食八百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约一百二十斤。八百石约九万六千多斤,但是分到每个灾民头上就很少了。

侯大勇再次到各大户、寺庙中去筹粮,好说歹说,连哄带骗半威胁,再加上出了一些军粮,又筹得三千多石粮食,虽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可有点总比没有好。

然后,郑州府出了告示,在各县设立了自愿的捐粮点,凡是能吃的能用的,均在捐赠范围之类。当时民众多信佛,大多愿意行善事积功德,捐粮还是比较踊跃。设立捐粮点十天后,各捐粮点总共收到捐赠粮食近二千石、还有钱币七百多贯,另外还捐有一些衣物、生活用品和蔬菜种子。

在唐代以来,户籍制度已很严密,侯大勇在沧州立下战功,获得刘三庄园后,就在沧州登记入户,成为大周朝正式一员,以前没有户口,只能算是黑户。

大周户籍主要包括户口、土地、赋役三项内容,规定三年一造。凡季年正月上旬,各县主管户籍的户曹官员,携带本县上两年所造的手实、计帐,到州府去造一州之籍,籍依乡、里次序逐户登记,每户以户主为首,记其姓名、年龄、性别、丁中、户等、身分,若有官勋;其次登记家庭成员(包括良、贱民);最后还登记当户应受田数、已受田数、未受田数。

造籍一式抄写三份,以乡为单位,粘接成卷。粘接处,骑缝写上某州某县某乡某里籍,州、县名上各盖州、县官印,以杜绝改换作弊。制作完成后,装潢一份送尚书省户部,两份存州、县籍坊(库)。造籍后三年内的人口滋生、死亡、没落、逃亡、新附及奴婢买卖而引起的变化,既要在每年一造的手实、计帐上登记,也要在下次造的新户籍上附注明白。

侯大勇为增强难民的归属感,命令凡在郑州分得荒地,或在郑州有营生的,都可入郑州户籍,并令各县户曹官员,加紧登记。难民流落郑州后,意外获得一份土地,还得到活命的粮食,大部分难民愿意留在郑州入户。如此一来,郑州竟多了九百多户,四千多人。

此举令泽州、潞州、晋州、沁州和代州等地官员十分不满,因为户部每年的考核中,人口增减是重要内容,当时劳动力不足,人口增加是地方官员的重要政绩,现在人口流失到了郑州,令这些地方官十分恼怒,于是想尽各种花样,伪造一些户口,以提高政绩。

侯大勇带着杜刚、陈猛等二十多中亲卫,从郑州出发,先后到了汜水、荥阳、密、新郑等县,视察难民安置工作。

侯大勇没有和各县打招呼,都是到了各县后,才去找来县令、县丞和县尉,一起到难民安置区,以免他们弄虚作假。走了几个县,总的来说还不错,粮食、种子和农具基本到位,虽说房屋大多是临时搭建,条件简陋,但基本生存条件已经具备。

九月天气,酷暑已过,秋高气爽,各处荒芜田地基本种上了各式农作物。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最先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了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

除了粮食外,各式蔬菜品种已很齐全。一路上,蔬菜种类之多,远远超出了侯大勇的想象,亲卫们叫得出名字的有矮黄、大白头、小白头、葱、大蒜、葫芦、冬瓜、山药、萝卜、鸡头菜等等,侯大勇只认得少数几种。

见难民安置情况良好,侯大勇心情越来越好,每遇到平坦大道,便和亲卫们一起赛马追逐,“风”好久没有这样畅快地跑过,把亲卫远远地扔在后面。

不知不觉,进入了中牟地面,荒地却渐渐多了起来,有些田土长满了野草,看到此景,侯大勇放慢了脚步。侯大勇记得,中牟有难民八百多人,三百多户,怎么还有这么多荒地?

为探明究竟,侯大勇没有进中牟县城,就带着亲卫先到难民聚集点。难民聚集点是偏远的小村,侯大勇一行人,走了近三个小时,才到了聚集点。走到之时,正是晚饭时间。

聚集点临时建了不少类似于棚户的小房子,一个在外面玩耍的小孩子曾在粥场见过侯大勇,立刻认出了他。一溜烟跑走,一会,一大群人由一名老者带领,迎了出来。

侯大勇下马,让众人起来,问老者道:“老人家,在中牟县过得可好。”

那老者道:“总算有了安身之地,熬过这半年,明年有了收成就好了。”

侯大勇见老者衣衫褴褛,面带菜色,道:“你们分了多少粮食,种子、农具有无?”

那老者道:“都好、都好。”

旁边一个年轻人接口道:“我们这里分的粮食、种子和农具比其它几个县少,粮食每户不足一钧。”

侯大勇一怔,按照从各种渠道收集的粮食,分到灾民手中每人约二钧多一点,一家若有四口人,就有八钧到九钧,“看来,难民实际到手的粮食不多,没有达到分配要求。”侯大勇没有再说,随意走进一家棚户,只见一只破烂的瓦盆里全是野菜。

老者跟在后面,见侯大勇脸色不好看,解释道:“现在有野菜,就少吃点粮食,等到了冬季,挖不到野菜之时,再用粮食。”

侯大勇不知和这些难民说些什么,想了想,对老者说:“我有饭吃,你们就有饭吃,放心吧。现在可根据农时,种一些菜蔬,自己吃之外,还可到城里卖,换点钱来用。”

老者听此言,抹了抹眼,道:“我们不能全靠救济,有了土地,农具、种子,饿不死我们这些农家人,使君的大恩,我们只有来生变牛作马来报答。”

侯大勇又走了几户,家家情况相似。通过走访难民,侯大勇断定中牟县令有问题。于是带着亲卫,快马加鞭赶到城里,到武阳县城之时,城门已关,亲卫通报了姓名,门领见是防御使亲临,赶忙开门。

侯大勇让门领带路,直奔中牟县令住处。

第10章 中牟县令

中牟县令霍知行听到通报,急急忙忙赶了出来。

侯大勇沉着脸,进入武阳县令住所,县令的住所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墙边上种了一些花草,因为天黑,看不清什么品种,随风摇曳,别有一番情趣。整个院子显得简单而干净。出乎侯大勇的想象。

霍知行不到三十岁,未穿官服,只是一袭圆领长衫,潇洒而俊郎,见侯大勇脸色不对,也不问,行过礼后,道:“防御使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可曾用过晚饭,某让人准备。”

“中牟县令霍知行科举出身,学识渊博,为官时间不长,官声不差。”侯大勇在前一段时间,对各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等主要官员进行过考察,对其底细基本了解,这是当时对中牟县令霍知行的评价,霍知行已进入了侯大勇的视线。谁知,竟然敢克扣难民的救命粮。侯大勇心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