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把后宫当成副本-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上位以来,行事严苛、待人冷漠、喜怒不定而心怀怨恨私下嚼舌头的嫔妃们,倒是消停不少。
因昨日刚省亲归来,贵妃和淑妃脸上都略微有些疲态,看来昨夜是没休息好——或者说,她们希望大家知道,她们昨夜辗转反侧。
去年章和帝和太后恩准后宫众人,达到条件就可以出宫省亲。玉德妃因为忧心生母病情,急冲冲去了,并没有显出天家的威严富贵。以贵妃和淑妃为首的其他嫔妃,却实实在在准备充分、效果绝佳。
即使是一介小小美人,说是怀化大将军的侄女,其实不过皇商出身的王美人;或者名义上荣国公的外孙女,其实生母是荣国公庶兄的庶女,芝麻小官父亲也早早亡故了的薛美人——那都是琼楼玉宇待佳人,满城尽是富贵眼。
辅国公家的外孙女贾思思美人,却是实打实的贵女,听说是定亲时起了波折,后来又不愿意屈就“凡人”,才干脆下定决心进宫搏前程。此女自小长在辅国公府上,因老夫人只她娘亲那一个嫡亲女儿,对这个外孙女是极其看重的,是以,贾思思一直比国公府上正经小姐还要尊贵几分。这次,辅国公府上得了贾思思父母送上的大笔银两,更是打起百倍的精神,将别院修得富丽堂皇,给她撑了好大的面子。
这几位挑了自己觉得最恰当的时机省了亲,各有所得,贵妃和淑妃却是压轴。
本来,姜皇后的娘家虽然远在顺阳,京城势力较弱。但从姜皇后进宫起,姜家自然要加强在京城的经营,这次更是打定主意要力压众人,展现姜家的实力。姜家这些年虽然愈发强盛,但奈何子孙不济,香火艰难,老大人总要担忧自己去了以后,姜家的前路。
本来姜宣文进宫实属无奈,家族也没抱什么希望,谁知道她运到这般好,一步步走得相当稳健,再回头看,竟然能已经足以撑起一个家族的繁荣!是以,在姜皇后还是丽妃时,姜家特意在京城兴修别院,那阵势丝毫不比孤独家和朱家差什么。节度使夫人还给太后递了折子,请求入京,巴望着见一面风风光光的女儿。
哪知道后宫风云忽变,姜宣文居然当上了皇后!
这下本来只求自保的姜家,难免生出更进一步的心思。
要知道,先皇后原先家世可说是低微的,这才多少年,武家就成了一头猛虎!
姜宣文接了无数“家书”,其中种种让她寝食难安——特别是,每个后族,总希望有一位成年皇子,或者,更阴暗的,一位幼年但是“机会很大的”皇子。辗转反侧,数夜难眠,姜皇后最终传了口信——太后、皇上准许省亲一事,本为人伦孝道。如今本宫忝为一国之母,却因私情累得生母徒劳奔波,实属本末倒置。至此幡然醒悟,望族人停土木之事,望母亲保重自身,切勿舟车劳顿。
这,却是姜皇后不肯出宫省亲的意思了。
第二日,太后就给这个比之前那位还要讨厌的“新媳妇儿”传了赏赐。
如此,姜家哪里还敢多言?
贵妃和淑妃倒是松了口气,虽然心里还是不爽,倒底要承姜宣文一份情——独孤家和朱家再怎么嚣张,光天化日下,也不敢公然违背朝廷礼法。所以,若是姜皇后省亲,她俩的规制仪仗是必须谨慎的。虽然因为章和帝昏迷期间行事“不端”,这段日子她们都比较低调,但是要让她俩在这件事儿上明晃晃的低姜宣文一截,实在是,太难忍!
因为刚刚和家人见过,再怎么深受后宫“教导”,在座的几位嫔妃内心还是有几分复杂。是以,一时间倒是没谁先开口说什么。
青青却歪头,口气淡淡地道:“陈才人早前移了宫,不知如今住得可舒心?皇上疼爱才人,本宫也难免挂心些。”
陈才人受封入宫后,得了先皇后青眼,入住长春宫瑾兰苑,可说是风光一时。加之此女确实天生丽质,兼有江南女子的婉约风情、甜软歌喉,章和帝也是有几分宠爱的。但是皇后不久后就“病故”,且明显是被皇帝厌弃,和她相关的人事物真是恨不得改头换面。姜皇后入主长春宫后,更是半点面子不肯给,直接着有司将陈才人一应物事迁出长春宫。
可怜陈才人刚刚兴冲冲伴驾而回,就被太监宫女夹枪带棒的“恭敬”了一顿,一回到储秀宫的新居所,就“病了”。
玉德妃也不知是怎么了,偏要和这么个小女子过不去,有时间就招了陈才人一起伴驾——却是拿她当个玩意儿,什么毁人前程的事儿都命她做了个遍。(记得不,之前还让人家御花园“湿身采菱唱歌”来着)章和帝多宠玉德妃?那是没有不应的,甚至有些“得乐”。
太后、皇后不支声儿,贵妃和淑妃的话玉德妃又只当耳旁风,皇帝又纵着,陈才人可真是倒了八辈子霉,只得生受。
最重要,她一个常常伴君的“处子”,谁肯出手拉一把呢?
不过,这娇弱女子倒是很有几分韧性,竟然再没有病一场——毕竟,玉德妃一直是“仁德”的,她若是病了,那是怎么也能休息几天的。
甚至,在顺王兵变一事上,明明因为皇帝是在她伺候时昏倒,事后,太后是主张处死的。章和帝却因为她在玉德妃离宫那一个月里的“良好表现”,出言保住了她——不然,玉德妃也不至于如此醋意昭然,处处寻她麻烦。
贵妃和淑妃相视一眼,撇了撇嘴。
到底是年轻。
这玉德妃,刚入宫时,那真是挑不出一丝儿错处,为人耿介得令人头疼。也是皇帝实在太过宠爱,渐渐的,也不再那么谨小慎微。虽然言语行为上仍然拿不住实在的把柄,但谁都能感觉到这个女人的慵懒随意和漫不经心。像这样故意为难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嫔妃,真说不上聪明。
但是,谁让现在宫里三座大山都护着她呢?
且得意着吧!
陈才人现在也练出来了,不管心里是怎么恨不得玉德妃立刻去死的,面儿上那是恭恭敬敬,回道:“谢娘娘关心,妾身一切都好,宫里姐妹们都很和善,又有皇上、皇后娘娘和玉德妃娘娘关怀着,真是再无所求了。”
那声音诚恳、表情真挚的,好不可怜见儿!
玉德妃却实在有些恶毒,咄咄逼人道:“妾身?陈才人此言不妥——也是本宫之前没注意到”,玉德妃转头问姜皇后,“娘娘,这姑娘家的,好像不应该说妻道妾的吧?”
姜皇后那是从来都站在玉德妃一边儿的,无理尚且搅三分,这貌似占理的,更是得理不饶人。
“玉德妃此言有理。本宫也想起来了,当年玉德妃初入宫廷,那真是一言一行皆合规矩礼仪——别说称呼,当年玉德妃不曾见得陛下时,还是梳得双环垂练髻,打眼看去,和宫女仿佛。现在的新人们,实在是有些狂妄了。”
皇后这样说,陈才人能如何?
只得下跪请罪。
皇后还老实不客气地罚了。
谁让这里都是“女人”呢,其他人也确实不愿意和皇后、玉德妃在这种小事儿上纠缠——她俩多一个仇敌,虽然看不上眼,也总有能用的时候。
玉德妃笑得眉眼弯弯,风情无限,终于满意了,微阖眼假寐。
贵妃和淑妃这才开始说宫务正事,姜皇后虽然表情冷淡,但是处事还是公正的(?),贵妃和淑妃一直没能逮住证据。好在皇后对她们手头的权利人手也没什么企图的样子,好歹行事还是便宜的,也稍微放下些心。
后宫还是风平浪静。
章和帝独宠玉德妃,皇后公正,贵妃和淑妃蛰伏,低位妃嫔各自讨好上位,倒是难得和谐。
朝堂却起了波澜。
御史台奏请议太子,群臣复议。
这也是正常的。
其实,如果不是顺王兵变事上,天现异象,哪怕章和帝对群臣和后妃在自己昏倒时候议立储君再怎么不满,大家也敢在事情刚刚平息就提出立太子之事。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不是说着好玩儿的。
说起来,章和帝昏倒,令国家失山陵,国事忙乱,甚至顺王兵变无人主事,那都可以算做是皇帝自己的过错。
谁让你没早立储君,偏要和大臣玩儿暧昧呢?
谁说受害者就是对的?
但是,这天象一事,能压得住大臣一时,终究压不住一世。在利益面前,就是神仙、圣人当面发话,人们还要阳奉阴违呢,何况区区天象?
这次章和帝倒是没有反对的意思。
他毕竟是皇帝,虽然私心重些、权力欲重些,到底还算个明君。自然是心怀天下,看重夏侯氏江山传承的。之前的事情,他自己也很后怕。虽然不爽那些蹦跶的儿子,也觉得自己应该是个长寿的,可以等到小儿子长大,终究还是担心一个万一。
特别是,现在姜氏登上后位,若他有个不测,皇帝还是很怕世家直接灭了曲青青,拥护幼主登位,行乱朝之事。
反正,太子什么的,只要自己这个皇帝还稳稳坐着,实际上也不算什么。
章和帝当朝同意了议立太子之事,且直言——朕年事渐高,常有违和,储君当立。然而,朕为人父,只知凡朕诸子,皆有所长,不为人后也,难以公正。所谓天子,乃天下臣民共主,其储君,自然也非私事,须公议。
章和帝现在愈发难测,之前直接让大家决定皇后之位花落谁家,现在还把立太子的权力下放——没人会觉得皇帝突然学起圣贤垂拱而治,章和帝最重乾纲独断,如今这样行事,不过是天下尽在掌握,不是有算计,就是故意作态罢了。
可惜,即使大家都看得明白,到底奈不过诱饵太甜美。
这世上,能看清的陷阱太多,可是大家总会一头扎下去,宁死不回头,不过是,鸟为食亡,心存侥幸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猜一猜,女主为毛针对陈才人?
真不是无聊啊~~~
第八十四章 本是同林鸟
四月里章和帝一句“众臣议立太子”;让大家昏呼呼地忙了起来。
即使明知道一向喜欢大权在握、乾纲独断的章和帝,提出这个法子绝对是不怀好意。可是这饵太香甜;大家也只好自欺欺人,面带红光;四处晃了。
而且;章和帝亲口说了——“只知凡朕诸子,皆有所长;不为人后也”,这几乎是明言;只要是皇子;那都有机会,甚至包括了之前因南蛮公主一事;几乎断了前程的四皇子!谁让皇帝亲口夸了四皇子“纯孝”呢,前事不能抹消,但毕竟涉及章和帝阴私,也不好时时提起,那可不是触皇帝的霉头嘛!四皇子一脉只要厚起脸皮,完全可以争一争嘛!
独孤家和朱家的联盟瞬间被瓦解。
其实他们未必不知道皇帝打得什么主意,无非是帝王权衡之术罢了。可是,就算心里知道,朱家能毫不防备?独孤家能不动心思?太后的“公正”还能维持?
笑话!
所谓阳谋,所谓离间,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本来贵妃和淑妃都以为,这次的对手就是对方,即使姜皇后心中有谋算,也更多的是站队,算不上死敌。哪知道,当天晚上,她们就收到家族密信——不知不觉间,这大汤朝堂,竟然已经脱离两家的掌握!
大皇子成了庶人,二皇子便是长子,又有半个嫡子的名分,可谓占据大义。虽然母家有还似无,武家伤筋动骨,又不是十分信任夏侯扬,但大体还是支持他的。甚至,母家不显,这本身,就让朝廷上许多中立派怦然心动——外戚和权臣,大多数时候,都是死对头。何况二皇子这两年脱颖而出,处处都表现得极好,比起德行上有污点的四皇子;在宗室评价很低的三皇子,夏侯扬才更符合“贤”之一字。如此,二皇子占了长、嫡、贤三点,居然很有竞争力,特别是清流一派,就差摆明车马支持他了。
另外,七皇子很得皇帝宠爱信任,和世家的关系也很良好,朱家一派的很多人其实都在三皇子和七皇子之间犹疑。最重要,七皇子武功了得,是继大皇子之后,在军中最能担起重任的皇子,还有北戎的支持——虽然同时也面临蒙茶等国的反感,可是这些属国,本身对大汤难以构成威胁,他们的观感其实不怎么重要。但他们因国情不同,即使整个民族都挨饿受冻,贵族依然掌握令人眼红的财力,七皇子有北戎的支持,就足以傲视众皇子了。
最后是八皇子,他在诸皇子巡视一事上,表现卓越,麾下人才济济,又有大富商支持,财力上并不比独孤家和朱家差太多。且他在民间很有声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虽然不尽不实,到底也会在大家心里过一过。再者说,八皇子是众皇子里最最礼贤下士的,为人又温和有礼,不说大臣们,就是下面几个弟弟,也是心服的。
另外,九、十、十一、十二甚至嫩生生的十五皇子,心里都起了草。虽然因为实力不济,表面八风不动,或者支持八皇子,实际上,私底下动作也不少。
所以,三皇子和四皇子的确拥有最大的势力,但真说起竞争力来,还真没有和其他兄弟拉开距离。
这一场斗争,一直到五月也没个结果,反而是皇子们的身边人儿、暗里的钉子,死了一个又一个。章和帝似乎并不着急,一再强调,储君也是一国之本,不可草率。他高高在上地看着众人手段百出,甚至连向来比较超然的太后、远在边疆的孤独家、隐世的朱家门下清流,都纷纷按捺不住,露了行藏。恰在此时,三皇子府上出了一件大事。
三皇子新娶得侧妃,独孤家旁支,在端午节早产,诞下一女,半刻后,血崩,不治而亡。
楚王妃本欲命人将此女丢弃,然,其乳母不忍,竟然敲响了登闻鼓,滚了铁钉床,口口声声道是当家主母陷害,之后触柱而亡。未几,乳母尸体旁的小小婴孩也没了声响,御医急救,不治,殇。
这等惨事,居然发生在皇家,实在骇人听闻。章和帝和太后震怒,下令严查。
但事情毕竟是发生在天子脚下,光天化日。调查结果还没出来,民间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三皇子和贵妃一清二楚,这件事不可能和王妃有关。不说独孤侧妃新进府,而王妃嫡长子已经被立为世子,根本不可能威胁王妃的地位。就说,这可是恶月、恶日,还见了血光,王妃也是出身大家,行事自有章法,怎么可能冒着自家爷们名声受损的风险做那种事?
何况,现在可是立太子的关键时刻!
甚至,这还不像是独孤家的手笔。
虽然看起来,除了王妃,就是侧妃自作孽的可能性最大,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四皇子扫除障碍。但是朱家人心里清楚,独孤家可是极重名声的大世家,就算是为了皇位,都不可能让任何一个姓独孤的女子背上“产下鬼子”的恶名——那会让整个独孤家的女儿都蒙上一层阴影!一个大世家里,任何一个女子都极其珍贵,她们能够为家族带来的利益,她们联系的关系网,甚至是男儿也望尘不及的。
所以,顶级世家里,都有这样的潜规则——男儿当自强,凡事以宗族传承为要;女儿当自珍,遇事以自保为先。她们只要活着,就是利益。
这件事,到可能是背后的敌人,一石多鸟的杰作呢!
只是朱家和独孤家目前的敌人稍微有点儿多,一时间也不能找到真凶。
事实上贵妃心里并不怎么着急。
恶月鬼子什么的,确实让人膈应,但那孩子已经死了,又不是嫡妻生的,其实影响并不大。毕竟是皇家,心里再怎么不舒服,也不好拿这些鬼神之事到台面儿上来说。过几天,随便扔出一个下人,“查明”是她害了侧妃早产,再几个月,事情也就平息了。就像是四皇子——和庶母私通,这在民间就是浸猪笼的命,可为了照顾章和帝的面子,不是也没人敢提么?事过境迁,即使大家心知肚明,朱家也只能在民间编些戏曲说书,不痛不痒罢了。
流言?
民心?
等夏侯毅登上帝位,还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章和帝够昏庸残暴了,那民间不是也处处歌功颂德么?
贵妃想得挺好,也这样嘱咐了三皇子,却没料到,三皇子早就和她生了隔阂,不信任的种子早早埋下,如今确实生根发芽。再有小人挑拨,三皇子在兄弟们不怀好意的“关心”下,终于爆发了。
到底没受过什么挫折……
这日,贵妃正在长春宫和众人闲聊,却有小太监着急忙慌的找了来,皇后不悦,审问之——
竟然是,三皇子上了折子,请休王妃。
贵妃当场摔了杯子。
皇后倒是没怪罪,还大度地让贵妃“自便”,因为姜皇后现在也正疑惑着呢——这三皇子,莫不是脑袋被门夹了?
出了这样的事,名义上大家都是三皇子的长辈,自然不好再聚在一起闲聊——现在皇帝心情恐怕不怎么美妙,要是碰上走在一起的女人们,很难说会不会迁怒。
淑妃挑高眉毛,淡淡地对姜皇后微微鞠躬,转身就走了。她素来对皇后不太恭敬,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这位子本来是她志在必得的。只要大面儿上还过得去,皇后也从来不怪罪,谁让当今太后姓独孤呢?本来太后就对姜皇后非常不满,看在玉德妃面儿上还要时常敲打,和先皇后早年的待遇差不多,姜氏再怎么桀骜不顺,心中也有诸多牵绊顾虑,不敢为难淑妃。
卓美人、王美人、陈才人和林宝林也乖乖告退,许美人和玉德妃却留了下来。
青青是因为和姜宣文还有事儿要说,许美人却是交了好运。
章和帝对八皇子十分满意,也觉得许氏还算懂事,便想要升一升她的位分。世妇及世妇以下,皇后是可以全权处理的,章和帝打了招呼,姜皇后对太后报备一声,便可以直接下令了。
未至九嫔,也不是年节众人一齐晋升,自然没什么晋位大典。章和帝也没有再加恩的打算,并不会发下圣旨,是以,皇后也只是对许美人交代几句,便让感恩戴德的女人下去了。
其他琐事儿,自然有尚宫局和许氏自己准备,皇后只需要发一道懿旨即可。
“唔,宫里还是人太少,冷冷清清的。”青青抱着小凤凰逗着,语气淡淡地道。
姜皇后不雅地翻了个白眼,说:“你可积点儿德吧!选多少人进宫,皇上不宠幸,不是让人守活寡么?你自己春风得意,倒让别人怎么活?”
青青不答话,皇后也不在这上面多言。
再怎么看得开,她也做不到拿曲青青和章和帝之间的事调笑,每次装作无事地说起,心里总是酸涩的。
青青突然问道:“往年也就算了,今年七月,你的生辰就要变成千秋节了,可有什么打算?”
姜宣文叹了一口气,道:“还能怎么办?先皇后一贯简朴,数年不曾置办千秋节,都混过去了。太后也只在皇上登基那年办过——本来就看我不顺眼,我要是还作两下,可不得拍死我么?”
姜皇后倒也不是眼馋千秋节的风光,只是她今年初登后位,若是不举办千秋节,天下人恐怕还不知道这皇城里换了女主人呢。
也是,她算什么女主人呢!
青青也很无奈。
现阶段,于公于私,她都是希望姜皇后坐得稳当些的,这千秋节,实在很麻烦。
当今太后四柱并不好,一直不喜欢提到生辰,是以多年打着节俭的牌子,不办千秋节。圣上登基那年是躲不过,连带着东太后和先皇后,也只办过寥寥数次。
但她们好歹是受过命妇朝拜觐见的,也是名正言顺了。姜皇后倒是起步很高,祭天时接了金宝,可到如今,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时机接见外命妇,实在显得有些尴尬。
但是,孝道和“先贤”在那儿杵着,姜皇后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两人闲聊一会儿,却半天没等到章和帝来接人——自姜氏登位,青青一般都是在长春宫等着皇帝来接,也算是给皇后撑腰了。
青青仍然和女儿玩耍,不急不躁的,皇后心里却有些慌。
曲青青现在站得太高,若是失了帝王宠爱,怕是会摔得很惨。她自己不在意,姜宣文却每每提着心。
着了红药去打听,倒是没费多大功夫,人就回来了。
“娘娘,皇上今儿可回不了后宫啦!司徒老大人正守着陛下哭呢!太子太保大人、吏部尚书大人、左仆射大人……总之吴家的大人们在太极殿外跪了一地呢!”
吴家,三皇子,楚王妃的娘家。
姜皇后皱眉。
“这吴家历来最是忠心耿耿,不和其他世家同流合污,这次虽然三皇子有些……但他们怎么敢为难圣上!”
青青瞄了眼皇后,那意思——你和吴家有仇?怎么扣那么大顶帽子?
姜宣文瘪嘴——他家在御史台里人可多!每月都要参我家几次。
红药却道:“唉,下官也是这样想,就多听了几句——现在倒是很同情他们呢。其实出了这样的事情,三皇子要休妻也说得过去,毕竟这天下总是男人们更便宜些。但他和吴家商量着,和离也就是了,何苦写了奏折。娘娘,您是没听见啊,那折子上的话,可真是太恶毒了!三皇子还是读书人呢!听说楚王妃已经撞了柱子,好歹就回来了,现在只剩下一口气儿,被忠心的嬷嬷抬回了吴家。您说,那家忍得下这口气?”
姜皇后眉头皱得更紧了,厉声道:“让你问一问程元珍皇上有没有示下,谁准你打听这些闲言碎语!闭上嘴,不许对任何人再提一个字!满宫里都在说,不差你一个!”
青青和姜皇后对视一眼,齐齐叹了一口气——这三皇子才将上了折子,事情倒是紧锣密鼓地出,还闹得人尽皆知,倒像是章和帝桌案上装了传声筒似得!
这里面水太深,本来不干她俩的事儿,必须离远些,可别打湿衣裳!
青青心里很是复杂。
楚王妃,真是个奇女子。
可叹,本是同林鸟,相煎何太急?
第八十五章 春风得意疾
三皇子上请休妻一事,最终还是以楚王夫妇和离作结。
章和帝从来不是个慈父;这段时间虽然看起来和蔼不少;实际上本性的刻薄却半点儿不曾隐藏。他倒是好好安抚了吴家,大把的赏赐;钦赐的赞美原楚王妃吴氏的圣旨——这都没什么,关键是,他发了明旨,以不下于三皇子之前上疏的恶毒语言;严词评判了他“不堪为大丈夫;没有半点担当”。独孤家立刻落井下石,联络许多文生,发表数篇文论,意在针砭时事,明刀命枪地指向“端午弃子”之“恶俗”,其言论振聋发聩,引起极大的反响。
吴家松了一口气,独孤家也避免沾上“不详”之名,挽救了两家的女儿,皇室更是免除了诸多不好的影响,可谓皆大欢喜。
唯有贵妃称病不出,朱家一派厌憎三皇子,而三皇子自己,却是心丧若死。
如今的他,可说是人嫌鬼憎,举步维艰,和之前的风光无限对比起来,落差尤其之大。而且,失了妻族的支持,短期内也难以娶到得力的王妃和侧妃,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好在,虽然章和帝金口玉言,他夏侯毅没有担当,不堪大用,几乎是断送了前途。可是正因为章和帝太毒舌,朕算起来,他这么多儿子,就没有一个没什么污点——唯一的夏侯任,不说年纪,就是之前种种不利传闻,也让这个父皇的“麒麟儿”说不上干干净净。
因此,颓丧了几天的夏侯毅反而清醒过来。
既然夏侯松这样和庶母有过瓜葛的人都能厚着脸皮东山再起,他夏侯毅不过是为人刻薄了些,还比不上父皇对先皇后那样“深情厚谊”,他还怕什么?虽然这次太子之争自己必然没了希望,但是太子什么的,离登上皇位,说是一步之遥,实际上,能跨过这一步的,还真没有多少。
在四皇子出事后,夏侯毅和贵妃一直太过笃定,心里压不住的兴奋,导致理智的缺失。夏侯毅还要面对态度怪异的生母,阴阳怪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亲弟,趾高气昂的舅家,甚至是无所顾忌肆意挑衅的老四,心平气和的时间真是屈指可数。如今遭逢大变,跌到谷底,反而涅槃重生,脑子从来没有过的清醒。
就像当初四皇子抛弃了软弱和散漫,现在的三皇子,也抛弃了傲慢与急躁。
此时蛰伏,未必不是好事。
夏侯毅忽然看得很清楚。
首先,父皇的态度非常不对劲。
这不像是要选继承人,倒是像在挑起各方势力的角逐,最后脱颖而出的,很难说是胜利者还是箭靶子。当然,如果章和帝寿命有限,在自己再次积蓄足够的力量之前就……那只能算自己确实没那个命。而且,就算真那样,自己这个早早退出竞争的兄弟,下场至少比现在那些争得你死我活的失败者要好无数倍。
其次,不管现在谁当上太子,无疑必定暴露他自己的大量实力,不说父皇会不会忌惮不满,就说失败者,也能进行针对性的打击。
现在最具竞争力的,其实是老二、老四和老八。
若是老二成功,那么后宫所有势力必然和其针锋相对——太后不会高兴这个一直看不上的孙子压过自家老四;姜皇后、玉德妃和老二有旧怨,几乎是不死不休;母妃和淑妃就不用说了,绝对会再次联合,全力对付他;甚至其他嫔妃和她们身后的势力,也会因为心中忐忑而不敢站到他那边,毕竟,不管是二皇子的生母还是名义上的养母的死亡,都和现在后宫还活着的人——包括嫔妃和宫人,脱不开干系。
甚至,正因为现在清流和中立派势力太大,即使他们本就是父皇一手扶持起来的,但若是他们能左右储君人选,自己那个最怕大权旁落的父皇,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若是老四当上太子,无疑,母妃和淑妃一系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同时,太后和父皇的感情必然不会像现在这样融洽。虽然记不太清了,但父皇早年间,两宫太后、贵妃和淑妃,还有皇帝同两宫太后、贵妃、淑妃、贤妃、丽妃这六个女人之间的关系,那真是一团乱麻。
那时候,现在这位西太后,可没有这样风光呢!
若是老八——那简直不用再说,除了一心想当权臣,迷了眼的,谁都能看出根本就是父皇抛出去的弃子。夏侯毅敢断言,老八真坐上太子宝座,不用三个月,不是被圈禁就是死翘翘!
最后,甚至是最重要的,就是,趁此机会,可以让母妃和舅家看清楚,老七是个什么货色!之前自己看不清,被他算计的,和母妃、舅家都离了心。现在虽然大家都怪罪自己,到底是血脉亲情,等气过了,自然会升起怜惜。特别是母妃,等她看清楚老七的居心叵测,自然会对之前误会自己而产生愧疚。
而且,母妃他们一叶障目,夏侯毅自己却突然想清楚了——他那位父皇可不是什么慈父,这两年对老七如此宠爱,绝对另有隐情。而傻子都知道,如今的大汤,能对皇帝造成巨大影响的,除了玉德妃还有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