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皇商-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枢密,除了和籴如数完成,已经送达西北诸路外。两浙路转运使上札子,说木棉开始被两浙路农民大量种植,并能进行纺织而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很多。和买已经进行了数月,料想不出多久,御寒的棉衣就能运抵西北诸路。”林希将前日得到的消息告诉曾布。

曾布笑着点头道,“此事我亦有所耳闻。”棉衣的大量出现,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朝廷的开支,也许一年不算多,但是做十年计,那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枢密。”林希自斟了一杯热茶,压着声音,“陛下全力支持开边,如今西北边事有利,物资充足,形式大好,但某以为还缺一样东西。”

“什么?”曾布问道,他自觉照这样的形式下去,乐观地估计不需十年,西贼便可讨平。

“西贼国弱,为何敢倾巢而出以贼首小梁太后与李乾顺领兵进犯我大宋,窃以为此乃西贼回光返照,做最后的垂死挣扎。”顿了顿,林希又道,“西贼内部倾轧激烈,外戚乱政已非是今时之事,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某窃以要取西贼七寸,还需——人。”

“人?子中所言差矣。”曾不有些不以为然的摇头笑道,“论武,王赡、折可适、王厚等人均是非凡之将才。论文,王文郁、章楶……”曾布沉吟几许,“吕吉甫也算是其中之一,为何子中会言无人呢?”

“某所言之人,乃是如韩范之人,忠于荆公新学,有才有德,擅于边事,数年之后,等于庙堂之上,也能继承开边之志之人。”林希扬扬眉道,“更重要的是,此人声明远播,能分吕惠卿之功。”

林希的最后一句话彻底地击中了曾布的心坎,他要的结果不正是既能执行开边政策,又可以不让吕惠卿返朝吗。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擅于边事,颇有名望,那么就能分去吕惠卿的功劳,一举两得,琢磨半响,曾布问道,“只是子中可有人选?”他在脑海里搜寻许久,都没有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名满天下的朝堂之人,谁愿意去那西北边境。

林希用手指蘸着溅出的茶水,在桌上写了两个字。

“状元?”曾布忍不住念出了口,心里一想,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名满天下之人莫过于进士科状元,而且如今的状元不似元丰元佑年间,直接除封京官,而是除授地方官职,地方的官员一般需要三年的勘磨期,政绩合格才能调遣入京。

“嘶…”曾布吸了一口气,似乎没有比状元郎更合适的人选了,转念一想,又有一个疑问爬上心头,“进士科的考生长于经义,可是于边事恐怕堪忧。”

林希笑笑,不以为然道,“枢密莫要忘了,状元郎的唱名赐第还有一道关。”

殿试!听了林希的提醒,曾布眯眼着眼点点头,进士前十名入参加殿试,由皇帝出一策论,考查进士,点出状元。

至于这个策论题目怎定……曾布负手于后,看着烧得红辣的石炭,脑海中闪过那日朔望大朝参的种种,不禁叹出一口气,看来这次科举注定不会那么简单了。

“不知蔡京他们阅卷进行了怎么样了。”曾布身后传来了林希的低低的嘀咕。

自从朱勔带着章持的信回来之后,就很少再长出不归了,这倒是让王诩放心不少。至于说彭逢此人,王诩认为他就是依附于章持的小人罢了,并未太放在心上。

从江南近些时候的来信来看,喜忧参半。喜的是新型农具的推广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推广,还有工学院、医学院规模的扩大,以及制度模式的日趋完善。更重要的是水力技术被裴健从纺织业搬到了农业,用水利为水稻脱壳等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农民闲暇时还能进纺织院以及工学院做工,挣取另一份额外的收入。

让王诩最忧的便是工学院关于火器的研制进度可谓十分滞后,而王诩身在京城的又不能发动京城的工学院进行火器的研究,天子脚下万事都要小心。还有便是行商会和太湖水利的进度,每次言及这两件事,无论是苏槿儿还是任远,都是支支吾吾,敷衍了事。王诩也知道行商会问题纷繁复杂,他怕就怕苏槿儿过于贪心,想要整个吞下行商会,最终会导致前功尽弃,而且说不定还会让她自己受伤害。至于说太湖水利,王诩只能苦笑,他猜也猜得到,苏槿儿和任远两人都是锱铢必较,唯利是图的典型商人,怎么会乖乖听话做这种耗费财政又无利可图的事。

好在工学院已经完成了对太湖周边的水文地理的勘探和测绘。王诩提起笔,却是避开苏槿儿和任远给裴健写去了回信,让他虽然在眼下不能实实在在地对太湖周边的水利进行疏导,但是必须要做出明确的规划以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要求工学院减少对外的承接生意,调集出一批学生工匠全心投入到水利建设规划,甚至包括陆路交通建设规划以及运河的开凿修筑等等。北宋王朝过度依赖水运河运始终是个弊病,在进汴京的时候王诩就看得明明白白,国家的根基和命脉完全押注在一条汴河之上,而且汴河不仅会受旱季缺水冬季结冰的影响,还时时刻刻受到黄河泛滥决堤的威胁,王诩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千里之行,始终是始于足下,只要能迈出第一步,那就算是成功一半。

王诩如是想着,视线又放在了另外一封信上,这是夏淮的来信,从他寄信来的日子来看,当时他已经到达了永兴军路的京兆府,现在估摸着已经到达了宋夏边境了。

第一百三十章 任家宴请

王诩见马华来到,放下手中的信,起身迎接,“马先生怎么忽然到访,莫不是孔家又要迎娶哪个县主了?”

“哈哈哈”马华听着王诩的调侃哈哈大笑,并着王诩坐下道,“非是他孔家的是,我刚才在进来的当口,遇见一个大大咧咧的公子,他问我是不是拜访这家主人。我应诺之后,就托我把这封请柬交给公子。”

王诩看着请柬上的字,好半天才想起来,“是任家兄弟。”说着,就将自己和任家兄弟结识的经过说了一遍。

“京城贵公子不少,结识一个两个不管于生意场上还是官场,都是有些好处的。不过……哪公子实在是太不通世故,居然让我一个客人就带了进来,也不怕我给他弄丢了。”马华说起那公子不无感叹。

王诩也是笑笑,那任珞比起任吉来说确实要随性了些,恐怕是年纪太小的缘故,“马先生此来有何事?”

“哦对了,多亏公子提醒。”马华放下茶杯,“马某在想,目前行商会还未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让孔家和行商会整合。”

王诩想了想,马华说的也是很有道理的,行商会现在和未来都不确定,而且白天南老狐狸一只,王诩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两家算是汴河上的两股最大的船运势力了,若不能进行整合和调整,还像原来那样相互争斗恐怕不妥……马先生,你看这样行不行,让孔家彻底从汴河的河运中退出来。把孔家原有的运输力量转移向对西北边境的运输。”

如今已经参加了科举,走出了仕途的第一步,王诩心头也已经开始为将来的一盘大棋布局了。西北和东北边境无疑是这个棋盘上最重要的两个地方,而运输则是能否盘活这两个地方的关键。

“能是能,不过还需要做些准备。”马华蹙眉思虑道。

“需要什么准备,马先生不妨直言。”

“我大宋朝运输大多依赖河道。而自汴京去东西北。可借助黄河以及支流,如果公子只是想将生意扩展到东西北的重要州郡,那自然不是难事。”马华笑着看着王诩。

王诩摇头叹气道,“什么事都瞒不过马先生,在杭州如此,如今在汴京城亦是如此。的确,我要的不只是生意上能够贯通整个大宋的南边由东南自汴京。再从汴京去东西北。而是…将运输线延伸到那些能让大宋安宁的地方。”

马华懂得王诩的意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说不定提前规划,将来还能成为王诩在仕途上的一个功绩,“若是依公子所言,那么单单依靠水路是不行的。除了需要完备的地理风貌。山川河流的图绘外,还需要长于运输的人。最重要还有工具。”

“嗯”王诩颔首道,“图绘一事,我已经着夏淮去了西北,此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所以需要孔家把手腾出来,把人力和物力全部投入进去,借着送南运北的机会将图绘完成。而长于运输的人。对孔家来说应该不是难题。至于说工具……工学院目前情况如何?”

王诩现在才深刻地体会到。工学院是有多么的重要,工学院的几个分院不仅能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工具,集中地进行有爆发式的科研,还能批量地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产品。

“京城的工学院目前有有一千多人,目前也只是初步分为三个分院,主要是承接木器石器和铁器的制作,比起江南的工学院可能还远远比不上。就拿农具改良这一项来说,进展都很是缓慢。而如今江南改进的农具想必已经在整个东南推广开了吧。”

王诩点点头,权作回答,这也是他从裴健的来信中知道的,改进的农具可能不需多少时日就能在全国推广,这对于农业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京城的工学院不依江南的模式,必须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马华不解道。

“对,除开支应日常用度的承接买卖,其他的所有资源和力量全部投入到冶铁和炼丹上来。”

对于王诩的惊人之语,马华愣了愣,“冶铁马某尚能理解,但是炼丹……”

看着马华无力又无解的表情王诩笑道,“挂羊头卖狗肉!”

王诩进一步解释道,“冶铁乃是在朝廷允许的范围,而火药的研究则一定要小心翼翼。”

马华这才明白过来,一脸释惑地笑着点头。

“冶炼出来的铁加工成各种器具卖掉,我所需要的是,冶炼铁的工艺的进步,而不是单纯的铁的产量和所加工出来的铁器赚的钱。”王诩的心中一直记挂着火器,如今江南工学院没有进展,那么他就打算把火器的制作进行分拆,让京城的工学院进行材料和火药的研究,让江南的工学院进行设计的研究,这样一来江南工学院的压力就要小不少,而且也能掩人耳目,“对于改进冶铁工艺的学生或是匠人,每人奖励一百贯钱。不仅是要通过改进工艺让产量加大,还要让铁的质量加强。至于说炼丹嘛……等几日我陪冉儿去道观烧香,请一个炼丹的道人去工学院,多施些钱财,让他传授炼丹之术,再让工学院的学生和匠人借着炼丹的名义对火药进行研究提纯,同样获得进步的学生或是工匠每人奖励一百贯钱,同时不受次数限制。”对于火枪的射程王诩始终耿耿于怀,哪怕射程是能提高一步或是半步那都是好的。

马华把王诩的话一一地记在心头,这些具体的问题还要他去处理,“公子,对于冶铁马某有些拙见。”

“马先生有何高见?”

“马某曾经去过大理国,见识过大理国的刀,马某以为大理国的刀乃是马某平生所见最为坚韧锋利,若是工学院迟迟没有进展,不妨去四方馆走上一遭,或许有些收获。”

王诩这时才想起和夏淮在杭州初见之时,也曾听他说过大理国的刀器,“四方馆是?”

“四夷朝觐我大宋之时,在汴京就住在四方馆。”马华解释道。

“嗯”王诩思量着,反正这些断时间无所事事,到处走走也不错。

“若是公子公子不知四方馆何处去,待马某交待妥了工学院的事,就着两个机灵的人为公子引路。”马华提议道。

“那就多谢马先生了。”王诩笑着拱拱手。

王诩又嘱咐马华将田家的产业拆分,运输的方面全部交给了孔家,其余的方面并入了工学院,如今要让孔家放弃多年来的经营,必然要给予足够的甜头才行。

马华起身告辞后,王诩也换了身衣裳,拿起请柬前去赴任家兄弟的宴请。

第一百三十一章 比画

任吉说话间就迎了上来,着下人接过了马绳,拉着王诩就往里走,而任珞也背着手蹦蹦跳跳地跟在身后。

王诩虽不习惯任吉的这份热情,但也只能客随主便,被任吉拉着来到了宽大的庭院内。

王诩一路走来,很是纳闷,这院落的布局委实太过简单,没有前后院之隔,没有主仆厢房之分,唯独一个大大的庭院,有些突兀地出现在王诩眼前。

虽说眼下是冬季,万物凋敝,但庭院周遭却是点缀着常绿的松柏,芬芳四溢的腊梅,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庭院正中的湖内,一个四周封闭,只留进出一扇门的凉亭孤傲地立在院落中,从王诩的脚下就能踏着湖中的踏石走到凉亭中去。

这哪里是住宅,简直是就临时搭建的供人娱乐之处。

“邵牧兄,布置得粗陋简单了些,切勿见笑,咱们去凉亭中再说。”任吉笑着伸手作请,王诩踏着石板走到了凉亭中。

一进入亭中,王诩才发现这亭子甚大,足以放下一张十人围桌的大圆桌了。此际,亭中摆放着一盆炭火,一张方几,几根木凳,还有一个老者和一个中年人。

任吉和任珞紧接着也跟了进来,任吉放下隔帘,向王诩介绍道,“这位是我的挚友王诜,字晋卿,亦是对邵牧兄你的字画钦慕有加。”

中年男子长须长眉,身材亦是修长,面净肤白,俨然一副风流样,“在下王诜。久仰邵牧大名。今日总算是得以一见呐。”

“咳咳”坐在一旁的老者满面不悦地咳嗽出声,半睁半闭的眼睛虚看着王诩,坐得笔挺的身板显出很好的修养,浑身散发着敌意。

“王邵牧,这位是汴京城大名鼎鼎的画师,燕寒先生,可比那日在相国寺的半吊子强出了不知多少倍。”任珞站在一旁斜睨着王诩。脸上一副掩饰不住的看好戏的表情。

王诩也不知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个少爷,只能拱手朝着老人道,“邵牧见过燕先生。”

老人冷哼着拱拱手,并不着答。

任吉见气氛要僵,瞪了妹子一眼,随即展笑对着王诩。“邵牧兄,你且请坐。”

王诩坐下之后,任吉和王诜热络地和他聊起了诗赋字画,正在三人谈得不亦乐乎之时,一旁早就看不过眼的任珞忽然出声,“纸上谈兵,能见着什么真本事,咱们来比划比划。”

“好好好。比划比划。晋卿也是很想一睹邵牧亲自执笔的风采。”王诜跟着附和道。

只有任吉无奈地看向王诩,他知道自家妹子是个谁都不服的脾气。所以今天才把燕寒找来,想要给王诩一个下马威,说实在的,任吉心里对王诩是仰慕,但还没到迷信的地步,他和燕寒认识已久,内心认为燕寒和王诩是不相伯仲的,所以他有些担忧王诩会出丑。

“不知燕先生意下如何?”王诩起身拱手朝着老人道。

燕寒缓缓地睁开半闭的眼睛,“后生可已过弱冠之年?”

“二十出头。”

“二十的年纪能达到如此的造诣,已经是难能可贵,老朽见过你的字画。字且不必说,饶是我这个半个门外汉看来,行、草、楷三书你都算是能登堂入室了。”

“燕先生谬赞了。”王诩赶紧自谦道。

老人抬手阻止王诩继续说,“老朽向来是半点不让人,能对你说这些话,也是发自肺腑。至于画嘛……”老人忽然眼神一厉,盯着王诩道,“老朽浸淫画技半生,实不信你这后生能有这等神乎其技的技艺,老朽今日愿与你一较高下。”

王诩听着老人的话中多少带着些妒忌的意味,他也能明白老人的心理,任谁也收不了自己辛苦努力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被一个小孩超越了,但是王诩也不能不接招,他不能退缩,若是今日保全了老人的脸面,自己的名誉就会扫地,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以及之后要做的一切都会化作乌有。

“就请燕先生不吝赐教。”王诩恭恭敬敬地一揖。

任珞见王诩落入圈套,沾沾自喜地想着,王诩真是不自量力,燕寒乃是一等一的画师,我的师父,你居然敢应战,看你等会怎死的。

“嗯哼,今天的题目还是由我来出。”任珞见任吉和王诜为二人摆好笔墨纸砚,自己就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

“嗯……”任珞拖着下巴,故作沉吟,随后才把早就想好的题目说了出来,“上次在相国寺出了一题乃是‘踏花马蹄香’,王邵牧你作的画看来像是那么回事,而且好像你也擅长画这种画。所以呢,今儿我就偏袒一下你。”任珞自说自话地所谓施舍让王诩哭笑不得,“唐人常建,有诗云: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今天我们就以此诗为题,画一幅‘山中藏古寺’,怎么样?”

“好题!好题!”王诜拍着手叫好。而一旁的任吉亦是觉得此题不错。

王诩和老人也纷纷点头,随后便开始冥思构图,王诜等三人也默默地走出了凉亭外。

“晋卿,你怎么看这次的比试。”任吉出言问道,言语中对王诩有些担心,他是不会去问自己的妹子的,因为他自己的妹子他比谁都清楚。

“哼,那还用说,当然是燕先生赢啰,那个什么王邵牧,上次只是侥幸罢了。”任珞抢白道,她不管任吉有没有问她。

王诜对任珞的脾气秉性早就习以为常,也不见怪,只是对任吉道,“子墨,你的字体、画风尚未成熟,以我之见,这王诩乃是不世出的奇才,字画皆是一绝,涵百家之长。不如你就借此机会拜他为师……”

“王诜!你的意思是他肯定能赢了?”任珞气鼓鼓地瞪着大眼睛看着王诜。

王诜听任珞直呼其名。也不生气,心平气和地道,“子轩,燕寒先生虽是大才,但其依凭的乃是后天之努力,与王邵牧先天而成不可……”

“哼,那你等着瞧。看看等会到底是谁输谁赢!”任珞很是不服气,她本就讨厌这个把他哥哥带坏的人,现在还要说王诩的好,贬低她师父。

任吉挠了挠头,对于他们之间的斗嘴早就见怪不怪了,“晋卿。我唐突拜师,王邵牧肯不肯接纳,而且他的字体多变,画风不拘一格……”

“子墨太过多虑了,真是由于王邵牧字体多变,画风不拘一格,才能教授你,为你定性定根。从百家之中淬炼精华。找到属于你的风格。”王诜谆谆善诱道。

任吉听着王诜的话,琢磨了半响。喜形于色,露出少年心态,“晋卿所言极是,想来他王邵牧定然会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王诩不单长于字画,还擅长诗赋,他的《邵牧词》可非是伶工商女之词,有婉约倾述之调,亦有豪壮坏国之曲。”王诜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哼唱了出来。

“哼,我看就是下一个柳永吧。”任珞不无揶揄地打击王诜。

王诜得意得笑出声来,“子轩,你这就大错特错了,王邵牧非是下一个柳永,却极有可能是下一个范文正公!”

“范仲淹也是他一个留恋字画诗词的人可比的?!”任珞瞥了一眼王诜。

“晋卿何出此言?”任吉倒是显得很感兴趣,他觉得这个王诩就像个宝藏一样,总是吸引着人去挖,但怎么也挖到底。

“王诩已经参加了今次的大比,依他所著的两本经义《孟子集注》和《经世致用》来看,进士三甲必有他王邵牧一席之地。所以,王诩非但是水墨巨匠,诗词之雄,更是我大宋朝的社稷之柱!”

“呸呸呸呸,你也不怕把他吹得太高了会摔死,礼部的省试还没放榜呢,就什么社稷之柱了,他是章惇还是曾布?”任珞实在是受不了王诜的吹捧,继续批驳道,“还有,什么水墨巨匠?我师父才是水墨巨匠,等会他输得脸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饶是任吉平日里对自己的妹子万般容忍,但此时当着王诜的面这样对王诩一番批驳,他也忍不住开口说了一句,“即便晋卿有些个夸大了,但是他说的都是事实,再有,不管王邵牧能不能赢,我都定然拜他为师。”

“子墨明智,这样的人才多少年才能出那么一个,一定要抓住了。”王诜也不直接去反驳任珞,而是在任吉身边煽风点火。

任珞闷闷地走到一边,也不理会二人,王诜是什么人她一清二楚,她才不会相信王诜说的什么王诩能写经义之类的鬼话,王诩顶多也就是个半吊子的画师,能写些个她也没读过的青楼姐儿唱的淫词艳曲罢了。

任珞和王诜彻底地杠上了,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哥哥拜王诩为师。

“哎”燕寒叹了一声气,从凉亭中走了出来,带着暮气的眼神看了看等待的三人,摇摇头,负手而去。

“燕先生……”任珞喊了一声,燕寒却似没有听见一般径直离开,王诜和任吉对视了一眼,随即进了凉亭中,任珞一跺脚,也跟了进去。

三人一进凉亭,正见王诩在收拾笔墨。

王诜走到两幅画跟前,看了看,遂指着其中一幅问道,“这幅是邵牧你画的。”

王诩点点应诺。

“难怪难怪……”王诜看着王诩的画作喃喃地自言。

任吉也走上前去,并肩站到王诜跟前,欣赏着二人的画作。

任珞瞪了王诩一眼,也跟着挤了过去,指着其中的一幅问,“这是王诩画的?”

王诜笑着点头道,“依出题官看,哪一幅更胜一筹?”

任珞看了看王诩的纸上,除了一个挑着溪水的和尚背影,再无其他,宣纸上是大片的留白,而燕寒的纸上却是一座古寺。

“这…也不能完全说是王诩赢了…”任珞通过上次的事,悟性甚高的她已经明白了意境的含义,就两幅画的意境论,王诩显然技高一筹,而燕寒负手而去,也是明显的认输了,但是她心里不服兀自嘴硬。

“邵牧兄才学非凡,文墨出众,不知能不能…”任吉从画中回过神来,满眼期待地看着王诩,眼看就要把拜师一事说了出来。

“等等!”任珞赶紧出言阻止,“王邵牧,我刚才听晋卿夸你,还有我哥想要拜你为师。但是,你得拿出些别人没有的本事来才行。”

王诩哑然失笑,这是哪跟哪,任吉拜师和他任珞有什么关系,王诩不想让这小子看扁,遂道,“你去给我找一块木板来。”

“你要木板干什么?”

王诩奇道,“不是你要看我独特的技艺吗?”

王诜和任吉也被激起了好奇心,想要看看王诩要做什么。

任珞出去没一会儿,就拿着一块四方的木板回来了,“给!还要什么。”

“你坐到那个木凳上去,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不要动,我给你画像。”王诩放好木板道。

“我看你今儿能画出个什么来。”任珞大咧咧地坐到木凳上。

王诩从火盆中挑选出一块石炭来,将其弄成一个易握的形状,让后拿着石炭就在木板上画开了。

王诜和任吉都是一惊,他们还没见过这样的作画仿佛,两人颇有默契地悄悄站在了王诩身后,静静地看着他画。

作为模特的任珞也好奇王诩用石炭能在木板上画出什么画来。

只听的阵阵的嘶嘶声传来,一炷香的功夫,木板之上一个俊俏的公子翩然显现,嘴角翘起的愠怒,眉梢上的俏意,就连衣衫的皱褶都纤毫毕现,和刚才追求意境的画作简直是天差地别。

“邵牧真…真神人也…”王诜已经找不出其他的词来形容了,他就看着这木板都能感觉到木板中人透露出的一股刁蛮劲。

任吉出神地捧起木板,看了看木板,又看了看自家妹子,惊得目瞪口呆。坐在远处的任珞看见自己哥哥的痴呆样,不解地走了过来,一把夺过木板,也随即愣在了当场。

王诜趁机用手肘碰了碰愣在当场的任吉,任吉立刻反应了过来,端端正正地走到王诩身前,深深地一鞠躬道,“请邵牧兄收子墨为徒。”

王诩被任吉的忽然袭击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伸手扶起任吉道,“此事能不能……”

任吉见王诩似乎有反悔,赶紧又鞠躬道,“子墨钦慕邵牧兄已久,还望邵牧兄成全。”

“我王诩何德何能…”

“邵牧你就依了子墨吧,否则他今天是不会起身了。”王诜也趁机在旁边推波助澜。

“那好吧。”王诩笑着答应了下来,他心想反正在江南也当过教书先生,再当一回教授艺术的先生也没有什么问题。

“多谢邵牧…多谢师父。”毕竟是心性为熟的少年,任吉见王诩应诺,赶紧欢喜地改了称呼。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依我看,这个拜师仪式不能如此草率,须得好好地筹划一番,找些个唱曲的来热闹热闹。”王诜风流本性发作,借着由头提议。

“哼!”任珞不满地冷哼一声,扫了三人一眼,抱着木板扬长而去。

三人忽然一愣,继而哈哈大笑起来。

第一百三十二章 妖道林灵素

景灵西宫乃是汴京城有名的道观,自大内西廊南去,很容易就能看着这座富丽堂皇,香火鼎盛的道观。

王诩驾着马车,自浚义桥街往北,过了辽国人使驿的北都亭驿,穿过一众热闹非凡的售卖花果纸画的小贩,即来到了景灵西宫。

“官人,我们为什么要来拜道观?”冉儿的小腹已经开始微微地凸起了。

王诩将马车停在一边,小心地把冉儿从车上扶下来,这才编了个谎,“拜了佛,也该拜拜道。多一个神仙保佑,我放心些。”

冉儿“噗嗤”一笑,却也没有怀疑王诩还有其他的心思。

二人缓缓地走向道观,这景灵西宫不如大相国寺那般热闹非凡,但是人流也是不少。王诩护着冉儿先去了雄伟高阔,金碧辉煌的三清正殿,拜过了三清之后,刚一走出三清正殿,王诩正思量着去哪雇一个道士时,身边忽然窜出一个人扑倒在了王诩脚边上。

“滚!要是再让我们看你在这儿招摇撞骗,就把你送到开封府去。”周围的几个小道士愤怒地对躺在地上的人呵斥一通,随即就拨开人群走了。

周围看热闹的人指指点点一通,随即也跟着散开了。

“官人,他会不会死了啊?”冉儿躲在王诩身后,扯着王诩的衣袖问道。

王诩本不想管这个闲事,但是他一瞧躺在地上的人着道士打扮,忽然改变了注意,“娘子你先上马车,我把这人扶上马车,咱们回家再说。”

冉儿本是个爱心泛滥的人,在杭州之时。就曾救过燕三。听王诩如是一说,即刻点点头,返回了马车。王诩扶起那人,见其胸膛起伏,便知其应该无甚大碍,就扶着他将其放在了车上。

“官人,这人好奇怪。为什么半遮着脸呢?”冉儿见那人衣衫褴褛,穿着得也像是个道士,只是浑身脏兮兮的。

王诩也觉得奇怪,但是出于尊重这人,就阻止了冉儿的好奇,驾着马车赶回了自家的院子。

回到家后。王诩又遣陈卯请来了大夫,检查了此人并无大伤之后,这道士装扮的人才悠悠转醒。

“这…这是哪?”道士模样的人一抬起头,半遮的脸忽然露出真容,王诩吓得倒退了几步,抚着狂跳不已的心脏问道,“你…你究竟……”

道人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样貌外露,淡淡地一笑道。“贫道林灵素。字通叟,多谢官人出手相助。”

“什么?!你是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