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皇商-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章惇等人一愣,随即立刻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跪下,直到内侍过来传旨,这方才跟着进了崇政殿。

今次进殿几人都知道意义非常,没有满朝的文武,没有秉承父志的年轻皇帝,只有一位以扇珠帘遮住容颜的皇太后。如今,举国上下的命运都掌握在这扇珠帘后的女人手里。

“诸位卿家辛苦,连夜召诸位卿家进宫,想必诸位卿家已知官家不虞了。”说着,向太后低头啜泣,好一阵子,才缓过劲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诸位卿家又是官家倚重的重臣,今次召各位卿家前来。即是商议立君之事。”向太后直截了当地把眼前的难题摆在了几个宰执面前。

章惇作为宰相,当然是第一个要发言的,他亦是知道自己的此言将关系到将来的仕途,于是出列道。“母以子贵,如果继统的话,应立先帝同母弟简王。”

此言一出。向太后立刻就变了脸色,十分不悦道。“宰相你这是何言?何谓同母弟,这六个皇子哀家个个视如己出。难道不都是哀家的儿子吗?”

章惇一听,立刻就后悔自己太过鲁莽了,细想一下,这才觉得不妥。

因为当今皇上本身就是庶出,不是向太后亲生,而是朱太妃所生。现在如果再立朱太妃所生的简王,那朱太妃就有两个儿子先后为帝。太后虽然是正位中宫,有这个位份,但是倘若朱太妃的两个儿子都当皇帝了,那太后和朱太妃的关系就不好处了。因此,太后勃然变色,章惇的这个提议也就作废了。

既然立简王不行,章惇于是又提了一个人,说道,“睦王向来聪颖,可为一国之君。”

一听章惇此言,向太后更是有些不悦,刚才被章惇的话气恼了,心头此刻在想,方才你提母凭子贵,这会又提还不满十六的睦王赵偲,分明言语中暗指哀家想要临朝听政。

一想到此处,向太后气就不打一处来,即刻否决道,“睦王年幼,心智未开,不足以君临天下。”

章惇见自己的提议接连被否,甚是不甘心,继续提议道,“按照长幼之序,当立九子申王。”

珠帘后的向太后听了,倒还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先帝共有十四子,前五子俱都早殇,第六子便是当今圣上。七子赵价和八子赵倜也俱都早殇,九子赵佖封申王,便是除去当今圣上,最为年长的一个。

“嗯…申王是不错。”向太后点头道,虽然不满章惇,但是心里却是如此觉得。

“诸位卿家觉得章相公所言如何?”向太后不好专断,开口问道其他宰执。

曾布听到了向太后之前所说,既然向太后已经表示了申王不错,那么最好就跟着附和,将来也能捞一个从龙之臣的名头,随即出列道,“臣亦觉申王可立。”

见东西两府皆已表态,许将和李清也听得懂太后的话,随即出列附和,表示自己没有异议。

向太后见诸位宰执均同意,立刻着内侍前往申王府接申王入宫。

内侍们兴高采烈地接到了这档美差事,浩浩荡荡隆重地来到了申王府前。

“咦,申王府为何连一个守门的没有?”为首的内侍很是奇怪,不过马上即将登基的申王可不是他敢去惹的,只得恭敬地上前去敲门。

敲了好半天,这才有人来看门。

“宫中懿旨,传申王即刻进宫继位。”内侍陪着笑脸对开门的人说道。

开门人愣了半晌,好半天说不出个话来。

内侍看得着急,也顾不得什么,拉着开门人就问道,“你没听到吗?宫中懿旨,传申王即刻进宫继位。”

“申王…申王他…疯了!”开门人说完,立刻转身慌慌张张地跑了进去。

“什么?!”内侍也惊呆在了当场。但是皇差不得不办,立刻喊上几个人一道进了申王府。

此刻申王府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比之昨夜的皇宫犹有过之而无不及,传旨的内侍好不容易逮住一个下人。让其带着他们去找申王。

下人一看是皇宫中来人,不敢怠慢,即刻带着一众人来到了申王的住处。

“嘿嘿…神仙…修炼…我要飞升了!飞升了!”

内侍刚一迈进圆门,就看到申王衣衫不整,被一群下人侍女保护着,疯疯癫癫地在院子里手舞足蹈。

“这…这是怎么回事?”内侍拉住引路人问道。

“小的也不知道啊,今天早上一大早就听见侍女们吵吵嚷嚷地,说是申王疯癫了,小的赶过来看。就是现在这幅模样。”

“哎”内侍深深地看了犹自在手舞足蹈的申王,心中暗叹,没有天命,果然不能做天子,端着懿旨一摆手,“走吧,回宫复命。”

内侍领着一群传旨的离开了申王府,回到了皇宫。

刚一踏进崇政殿,便跪拜道。“回禀皇太后,申王发了疯癫,怕是接不得旨了。”

“什么?!”章惇第一个惊讶出声。

向太后随即皱眉问道,“你可有看清楚?申王确实疯癫了?”

内侍跪在地上。连忙道,“小的看得千真万确,跟着小的一起传旨的人也看得清楚。小的怎敢欺瞒皇太后。”

向太后一时间没了辙,这时候曾布出列道。“何不请太医前去一探,看看申王情况如何?”

向太后点点头。如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立刻传太医前往申王府。

不出一炷香的时间,太医便回到了崇政殿。

“王太医,申王情况如何?”章惇抢先问道。

王太医对章惇和向太后一揖道,“回章相公,回太后,申王突发癔症,情况极为复杂,恐怕一时间难以治愈。”

“王太医连你也束手无策?”向太后直截了当地问道。

王太医脸上有些挂不住,但是不敢硬着头皮逞强,如果是应了下来,到时候医不好可就不是面子问题了,“恕臣无能。”

“退下吧!”向太后摆摆手,让王太医退下,心中虽有些遗憾,但也甚是庆幸,若真的接进宫来,当了皇帝,到时候癔症再发,那就天下大乱了。

如今申王是没戏了,章惇想了想,这推荐之功决不能让与他人,立刻就站出来道,“既然申王不能立,臣主张立莘王。”

向太后一听即刻问道,“宰相不是说依照长幼之序吗?既然如此,该轮到端王了吧。”

章惇一听,立刻出列反驳道,“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这时候先失一局的曾布已经不能再坐失机会了,若真的让章惇再有了举荐之功,那么这辈子自己也别想坐上宰相的宝座了。

觊觎宰相之位已久的曾布立刻跳了出来,指责章惇道,“章相公何以如此谈论端王,所发议论,简直令人惊骇,不知居心何在?!”

许将和李清臣一见状,立刻知道曾布是要赌一把了,但是二人不知太后意下如何,准备静观其变。

章惇一听,立刻明白了曾布的居心,丝毫不惧道,“臣为江山社稷,黎民苍生,绝无私心,更何谈居心?”

向太后见东西两府有所争执,即问章惇道,“依宰相意思,该立谁?”

“莘王纯良仁厚,德才兼备,乃是不二之选。”章惇毫不犹豫地说道。

曾布话已经说出口,此刻岂能示弱,立刻站出来道,“宰相所言端王又哪一点没有呢?”

“端王轻佻之名非我杜撰,马球蹴鞠画馆时时可见端王身影,如此行径,何以君天下?”章惇立刻反驳。

曾布冷冷一笑道,“宰相可有证据?又是何人何日看到端王行如此之事?”

“你!”章惇怒指曾布,知道其这是公开的耍无赖,但是亦是没有辙,如今要让他去找什么人证物证,证明端王轻佻,本来就是件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如果找不出,那又是自己妄言。

“两位卿家。且听哀家一言。”向太后见两人越吵越厉害,赶紧开口制止。

章惇和曾布一听向太后说话。也就各自收敛了。

“既然两位卿家对彼此所提议之人均有异议,何不如将莘王和端王一同请入宫中,待哀家和众位卿家一同考察一番,再做定论。”向太后做出了一个折中的选择提议道。

既然向太后已经发话了,章惇和曾布也就没有什么异议可言,只得点头表示同意,而许将和李清臣亦是点头,不过他们心头就明白,将来的皇帝必然会将在端王和莘王中间产生。两人心头暗下决定,等会见机行事,不能站错了队。

内侍一听宰执们和皇太后已经有了主意,也顾不得劳累,又带着人匆匆出了皇宫,兵分两路朝着端王府和莘王府而去。

与此同时,王诩在家中焦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来来回回地踱步,片刻都听不下来。听到了宫中内侍前往申王府的消息时,王诩一颗心险些跳出了嗓子眼儿,如果这时候汪盈盈反水,申王被顺利地接入宫中。不但历史改写,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会前功尽弃,不过好在不一会儿德祥就传来消息。说内侍进了申王府不一会就空手而归。

王诩悬着的心这才落了下来,而派去监视皇宫和莘王府的探子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就交到了王诩手里。当他知道两位皇子一同被请入宫中的时候,心中不免又开始有些打鼓。

“小乙兄。把莘王府的人撤回来吧,现如今我们能做的已经全部都做了,剩下的就只能看天意了。”王诩对燕青说道,言语中不免有种认命的无奈。

燕青点头,立刻照着王诩的话去做了,燕青前脚刚一离开,德祥就带着汪盈盈走了进来。

“汪姑娘,多谢你没有食言,遵守了我们的承诺。”王诩礼貌地朝着汪盈盈拱手,毕竟他心里一直担心汪盈盈会出尔反尔,眼下看来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了。

汪盈盈娇娇一笑道,“我该做的事都做了,我要的东西呢?”

“德祥把解药给汪姑娘。”王诩转头朝着德祥吩咐道。

德祥立刻从怀中掏出了一枚药丸交给汪盈盈,汪盈盈掩嘴服下,又对王诩道,“这样就算了吗?”

“当然不是,汪姑娘应该知道,眼下是非常时刻,对王某来说无比重要。”

王诩话还没说完,就被汪盈盈打断道,“王诩!你可不要戏弄本姑娘。”

王诩眼下确实没有太多精力,也不想给汪盈盈解释太多,径直走到汪盈盈身前,冷眼看着汪盈盈道,“若我的计划失败,摩尼教必然会大肆壮大,到时候你汪盈盈怕是比我先死吧。”

“王诩你!混蛋!”汪盈盈气急败坏地指着王诩大骂。

王诩倒是不生气,负手于后,语气诚恳道,“汪姑娘,我王诩不是无信之人,不管我的计划能否成功,我都有能力完成对你的承诺,只是现在没有时间而已,请你稍安勿躁。”

王诩觉得自己已经解释得很多,立刻对德祥道,“德祥,送汪姑娘去清月楼休息。”

汪盈盈也没办法,只得相信王诩的话,至始至终,她的性命都握在别人里,若王诩能遵守承诺,那全是她赚的。

汪盈盈看了王诩一眼,只得跟着德祥离开了,去了清月楼。

而毫无信仰,不惧鬼神的王诩平生第一次在内心里祈祷起来,希望赵佶能够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此时此刻的崇政殿内,端王赵佶和莘王赵俣并肩恭恭敬敬地站在崇政殿内,他们都深深地知道,今天将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二位皇儿不必多礼,来人赐座!”向太后对内侍吩咐道。

“谢母后!”两人齐声行礼,各自坐上各自的位置。

向太后看看两位皇子,其实心头还是更喜欢赵佶多一些,毕竟赵璎珞时常入宫,经常在自己耳边提起赵佶,言语中尽是赵佶的温良、谦恭。

“宰相、枢密两位卿家,如今两位皇子都在此,两位卿家有何疑虑皆可问二位皇子。”向太后言语温和地对几个宰执道。

下面四人当然知道向太后的用意。把得罪皇子的事直接扔在自己脑袋上,这下没有任何退路。只得力争让自己举荐的人当上皇帝,否则将来不仅仕途难保。恐怕连性命也会堪忧。

章惇自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咳了咳嗽,率先站出来,对赵佶拱手问道,“端王,敢问端王,章某有闻,端王时常出入蹴鞠馆、马球社以及画院等地,不知可有其事?”

赵佶不卑不亢地起身。对章惇拱拱手道,“回相公,确有其事。”

赵佶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尤其是曾布,暗暗叹赵佶心智不熟,怎么会就这样承认了。

章惇脸上忍不住露出得色,而赵俣也不由得心中暗喜。

向太后却是不太惊讶,她从赵璎珞口中早就听过这些个东西。反倒觉得是不错的事。

赵佶整理一下思路,把王诩告诉自己的东西理顺,没等章惇追问,就又道。“敢问相公,元佑年间为何我大宋于边事屡屡退让,丧师失地。威严扫尽?”

章惇一愣,没想到赵佶会反问自己。张口就答,“自是元佑臣僚奸邪妄为。不思图强为国,只作一味孤守所致!”

章惇的话刚一说完,向太后立刻就变了脸色,冷冷地哼出声。

经过王诩的指点,赵佶当然明白向太后是非常不满新党的所作所为,内心是偏向旧党的,所以赵佶见章惇如此说,自然知道他中计,心头不免有些小小的得意。

“相公,本王以为不然。”赵佶开口反驳道,“本王以为,守内虚外,重文轻武方才是根本原因。”

赵佶拿出了王诩教他的说辞,“我大宋被三冗所困,所以才有了父皇与皇兄的锐意变革,为的就是一扫我大宋的颓然之势。”

“父皇与皇兄所改在于外,而我所做之事在于内!”赵佶慷慨激昂地说着,顿了一顿,偷偷瞟了一眼众人,心中暗想师父真是厉害,忽又继续道,“我大宋子民须得能文能武,文武兼备,方能于边关抵御贼寇,夺回失地。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强身健体。”

紧接着,赵佶滔滔不绝地将王诩教的一番说辞当着众人说了出来,好在有王诩督促着背诵练习,这时候挥洒起来神采自如。

待赵佶说完,曾布都忍不住想要大声喝彩了,章惇简直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往里跳。

章惇一听完,没想到眼前这个十八岁还不到的端王竟然能神采飞扬地说出这么一大堆的道理,被他如此一说,去蹴鞠、打马球都由坏事变成了好事了。

许将和李清臣对视一眼,立刻就有了主意,已经明白自己该站在哪一边了。

而高高在上的向太后听了这一番话,越发对赵佶是满意了,以前赵璎珞在自己耳边说的那些好话纷纷涌了上来,越看这个赵佶越是喜欢。

莘王赵俣此刻是坐不住了,眼看这样下去,自己还不得又回到自己的莘王府去,于是立刻就站了起来,“我不赞同十一哥的说法。”

章惇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赶紧换上笑脸问道,“莘王有何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岂敢跟十一哥相比,只是一点愚见罢了。”赵俣将姿态放得很低,然后说道,“十一哥说得有些道理,人人强而习武,则可抵御外敌。”

章惇闻言就觉得不对味儿了,怎么开口就赞同赵佶呢。

“但是!穷兵黩武,则文不昌,礼不行,孝不尽,毁家而耗国力,不可为啊。”赵俣面带沉痛地说道,倒是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和赵佶慷慨激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莘王所言甚是,所言甚是啊!”章惇不失时机地出言附和。

赵俣继续悲天悯人道,“史为鉴,知兴替。前有五代十国之车鉴,不可重蹈覆辙。”

赵俣这话说得虽凄凄惨惨,不似赵佶那般振聋发聩,但是短短的几句话,直击众人心底,谁都知道五代十国的频繁更替就是因为武力昌盛的缘故。

第二百八十六节

一时间,曾布也找不出什么话来说了,而章惇则立刻跳了出来,顺着赵俣的话往下说,越说越是直击历代赵家天子的心病。

向太后顿时陷入了两难境地,虽说心底偏向赵佶一些,但是赵俣似乎更加适合做一个规规矩矩的皇帝。

章惇滔滔不绝地一气说完,立刻对皇太后道,“太后,臣以为莘王当立!”

向太后一时间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回答盛气凌人的章惇。

崇政殿里的气氛似乎在此刻到了临界点,要是章惇再说话,向太后势必要开口应允了。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崇政殿门口响起了一阵喧闹,而陷入纠结的向太后顿时松了一口气,似乎找到了缓解的当口,立刻呵道,“何人敢在宫中喧哗!”

向太后一呵,章惇气势全消,不由得恼怒地看向了殿门外。

好一阵,几个内侍才押着一个哆哆嗦嗦的小黄门进了殿中,向太后还没开问,章惇就上前怒斥道,“目无体统!胆敢在此喧哗!”

向太后不悦地打断章惇道,“宰相且听他们说来。”

章惇这才一甩衣袖,愤愤退下。

“回太后,小的刚才看到这个小黄门在殿门口鬼鬼祟祟地鼓捣什么,就上前将其拿住,细问之下,他说,他捡了一个包袱。就在殿门口。小的怀疑他盗窃宫中之物,就要将他拿下。哪想他却鼓噪起来。”内侍小心翼翼地解释了一番。

向太后本想挥手让几人下去,待大事完毕再行处理。不想忽然瞥见了小黄门手中拿的包袱,便问道,“你手中所持何物?”

小黄门颤抖着将包袱捧在手里道,“小…小的也不知道,这是在殿门口捡着的,小的本想上交,哪想就被他瞧见,无赖小的。”

“胡说!本就是你鬼鬼祟祟地,定然没有什么好事!”

两人随即在崇政殿里争吵起来。

向太后眉头一皱。呵斥道,“统统住嘴!如此吵闹成何体统!你们可知此乃何地!简直放肆!来人!将他二人押下去!”

“太后!小的冤枉啊!冤枉啊!”小黄门“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手里的包袱也咕噜落到了地上。

“押下去!”向太后不想再听二人吵闹,袖手一挥道。

曾布眼尖目锐,一眼就看到了包袱里似乎滚出来什么东西,趁着混乱上前将其拾起,拿在手中一看,立刻吓了个百骸俱散,瞬间又似乎明白过来什么。立刻大声喊道,“启禀太后!”

曾布震天一声喊,殿中众人纷纷停下,都朝着他看去。

“启禀太后!这包袱…”

“包袱有何异样?枢密直说便是!”向太后不满曾布扭扭捏捏。

“臣不敢望断。还请太后定夺!”曾布知道这是决定乾坤的一局,是故处处走得小心谨慎,不敢大意。

“拿上来!”向太后对身边的内侍道。内侍很快讲曾布手里的包袱捧给了向太后。

向氏将包袱放在龙案上,一层一层地掀开。最后一层布打开之后,出现在向氏眼前的东西。让她惊愤莫名。

片刻的惊怒之后,仔细地看了几遍包袱里的东西,好半响说不出一个字来。

而殿中的诸人隔着帘子看不清太后的表情,又将其半晌没有开口,没有一个人敢出言询问,都揣着一颗忐忑的心等待着。

尤其是章惇和赵俣两人都觉得这一出来得太过巧合,偏偏就在这个当口发生。

“啪!”

好一会没有一点动静的珠帘后忽然传来一声拍案响声,紧接着便是向太后怒气冲冲的呵斥,“来人!将两人押下去!交由宗正寺审问!”

“是!”上殿侍卫立刻将内侍和小黄门拖了下去。

众人一片惊愕,小黄门和内侍连呼冤枉被拉拽了下殿去。

章惇见此大松了一口气,而曾布却是惊疑重重,没有料到向太后怎么回不做任何处置和说明。

章惇见机不可失,立刻上前道,“太后!臣仍以为莘王当立!”

若说是这场闹剧发生之前,曾布确实失了先机,无话可说,但是已经被他发现了这个皇室秘密,就不能坐视机会溜掉。

曾布刚想上前说话,忽听向太后冷言道,“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是故哀家以为,端王当立。”

“太后!”章惇不明白怎么向太后忽然就如此坚定了,正要想挽回局势,却又听向氏道,“宰相不必多言!哀家意已决!”

“太后圣明!”曾布一见峰回路转,立刻就站了出来。

许将和李清臣亦是跟着曾布出列,纷纷表态道,“太后圣明!”

面对如此局势,章惇即便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得承认这个事实了,虽然他永远不可能知道那个忽然出现的包袱里究竟是什么东西了。

尘埃落定,端王赵佶被留在宫中,在大行皇帝灵柩前继位,依旧以元符为年号。历史因为王诩的出现,出现了些许的弯曲,又重新回到了它应有的轨道上来。

消息传到王诩府上,王诩仰天长笑,压抑担心多年的事终于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他比任何时候都要轻松高兴,赵佶的继位,意味着不仅他将来必将平步青云,更意味着他规划的北宋改革有了最有力的保障。

这一天,王诩在家摆满了酒,请来了所有能请的人,一直喝到了失去知觉,不省人事。

数天之后,赵煦获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将归葬于永泰陵。而力主立莘王赵俣的宰相章惇接手了这项任务。

另一方面,赵佶继位之后。向太后立刻要求莘王赵俣等人迁居应天府,即刻出京。不得怠慢。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风云,正当王诩准备在京城大展拳脚之时,没有料想到的事悄然而至。

这些天王诩天天出入皇宫,均是和赵佶谈论天下之事,虽有时候赵佶玩性大起,想要出宫蹴鞠打球,但均被王诩劝阻,此乃非常时期,在朝政不稳。自己还没有获得大权的情况下,不能让赵佶太过任性。

好在如今的赵佶对王诩是言听计从,也压住了性子听了王诩的话,屡次放话要立刻给王诩升官,也被王诩劝阻了。

如今朝堂局势不稳,赵佶刚刚登基,不能操之过急,一步步地往上走,要得到赵佶的认可同时。还要得到官僚和百姓的认可,这才是王诩想要的。

王诩从皇宫出来,刚回到家中,就接到了江南的来信。

这封信虽是出自苏槿儿之手。但是说的却是石勇从大理带回来的消息,王诩看完了信的前半部分,俱都是极好的消息。这让王诩喜出望外,有江南一方的支持。事半功倍。但是信的后半部分,却是让王诩顿时从云端跌落到了谷地。

信中后半部分乃是高丽方面的消息。王昱虽然身处江南,但是时时刻刻地关注着高丽的消息,信中说,其叔鸡鸣君已经得到了辽国的册封,正准备遣使入宋,请求册封。

王诩放下信笺,心中忐忑不已,他知道王昱的焦虑,亦知道古人讲求名正言顺,一旦鸡鸣君获得了宋朝的册封,那么王昱就在没有任何复位的可能了,而高丽的百姓也会接受被册封的鸡鸣君为国主。

绝不能失去高丽这颗重要的棋子!王诩重重地将手拍在信笺上。

但是眼下又该怎么办?王诩思忖良久,都没有想出一个办法来。

与此同时,一封来自西北的奏札却在此时被送进了枢密院。

曾布这些天心情极为愉悦,他甚至能想得到在不久的将来,自己骑着高头大门穿过宣德门的景象。

曾布悠然地品着茶,这几天嘴角都挂着向上的弧度,极为舒坦。

“枢密,这是西北来的奏札。”胥吏将刚送来的奏札呈递进来,放到了曾布的案头。

曾布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却没有看一眼,直到胥吏离开,一杯清茶饮尽,这才信手拿起了奏札,随意地翻看一看,忽然一个打了一个激灵。

顿时悠哉的心情一扫而尽,仔细地将奏札看了个遍,好半天才缓缓地放下手中的札子,心情忐忑不安。

王诩怎么会私请吕惠卿出兵,我三番五次告诫他,他为何还要执意让功于吕惠卿。曾布想不明白,只是一时间,觉得王诩背叛了自己,甚至更有援引吕惠卿入朝,抗衡自己的臆测。

不行!王诩颇得圣宠,若再让吕氏凭借战功入朝,我哪里还有半点希望染指宰相之位。曾布越想越是这个理,眼神越发变得锐利。

直到手中的札子捏变形,这才狠声道,“王诩,你对我不仁,可不能怪我对你不义!”

翌日上朝,枢密院的手札就摆上了赵佶的御案上,由于向太后依旧临朝听政,所以赵佶手里的权力其实并不大,事事依旧要看着向太后的脸色。

向太后本就是偏向旧党之人,对于开边政策极为不满和反感,如今收到了这封手札,奏的又是开边的积极参与者王诩,她自然是没有什么好的脸色。

“曾卿家,你为西府之首,对此有何看法?”向太后对曾布问道,由于章惇被派去督建皇陵,所以如今的朝堂上曾布的分量自然大大地提高了。

曾布出列道,“回太后,臣已着人调查,此札所奏之事句句属实,王诩确实有暗结吕氏,擅自调兵之事。”

由于近日非是大朝,所以只有几个宰执在场,许将和李清臣一听,就觉得不对劲,他二人一向是希望能拉拢王诩的,同时亦是不希望曾布或是章惇在朝中做大。

于是许将出列道,“太后,王诩在西北所做之事有目共睹。功绩也是累累,颇得先帝信任。更是因边功升迁入京。是故。其中原委还望太后细查。”

向太后自然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如今赵佶登基。决不能走绍圣元符的老路,对王诩的印象就低了三分,“许卿家说得也不无道理,可若王诩没有如此行为,为何会被人上札弹劾?”

曾布何等聪明,立刻就明白了向太后的意思,接口道,“无凭无据,自然不会胡言。我已得到了王诩写给吕惠卿的信。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毫无疑点。”

曾布说着,就将王诩写的信呈递给了向太后,向太后草草地看了几眼,又着人递给了赵佶。

一直坐在太后身边的赵佶当然是听得明白曾布和向太后是什么意思,几次都想开口说话,但是总是插不上嘴,而且最重要的是,心里牢记着王诩的叮嘱。谨言慎行。

接过向太后递过来的信,赵佶一眼就认出那是他师父的笔记,当真是没错的,那种笔力不是什么人都能模仿得出来的。看来曾布说的话是实话了。

向太后见赵佶看完,就问曾布道,“看来曾卿所言属实了。依曾卿所见,当如何处理此事。”

曾布等的就是这句话。“依臣所见,应将王诩外放为官。”

“不行!”赵佶忽然就脱口而出。丝毫没顾忌身边的向太后。

向太后有些不解地问赵佶道,“官家何出此言?”

赵佶虽觉得自己话出鲁莽,但是为了让师父留在身边,也顾不得许多了,“皇兄很是欣赏和赞扬王诩,而且王诩在西北屡有功绩,不能就这样抹杀掉了。”

向太后看了看赵佶,这个新任皇帝的话不听亦是不行的,随即转头问向其他人,“众卿家还有什么意见?”

李清臣此刻站了出来道,“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何况王诩乃是为了抵御外敌所做的权宜之计,而且臣以为王诩功大于过,不应贬职出京。”

许将亦是上前道,“臣亦以为是。”

向太后决意要改变新党政策,正好拿王诩开刀,岂能白白放过,但是面对两位宰执和皇帝的否定,向太后亦是不太想独断专行,于是对几个宰执道,“此事明日大朝再议,各位卿家以为如何?”

曾布顿时明白了向太后的意思,如今自己场面上没有优势,但是今天下去一联络,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