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侯门医妃有点毒-第3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问御哥儿,“你打算买多少股?”
御哥儿轻描淡写的说道:“我打算买四百股。”
我靠!
“你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嫉妒让刘征面目全非,一拳头砸在御哥儿的肩膀上,“好小子,老实交代,这么多钱怎么来的?”
御哥儿笑嘻嘻,绝非故意显摆,“我有一个专门的库房,用来放礼物。从我娘亲怀上我,到我出生,每年生辰,收到的礼物全放在我的库房里。从前年开始,我就能自行支配库房里的东西。
我把这些年大人们送的金银棵子清理出来,没想到也有好几千两。加上逢年过节得的红包全都攒下来,加起来就有这么多钱。”
嘤嘤嘤!
同是皇孙不同命啊!
刘征一脸心酸。
“别人送给我的礼物,全都被我娘收起来。还美名其曰替我保管。管着管着就不见了。你娘真好,不惦记小孩子的钱。”
“以后有赚钱的生意,我都叫上你。”
“好兄弟!你家衡哥儿也买股份吗?”
“衡哥儿也有一个库房,不过他还不到年龄,不能自行支配库房里面的东西。他手头上的零花钱,我估摸着还没有五百两。”
刘征闻言,咧嘴一笑。
总算有个人和他一般,同样攒不下钱来。
他拍着御哥儿的肩膀,他奶奶的,御哥儿真的比他高了一点点,气煞人也。
“五百两也是钱,叫他也买点股份,每年吃分红。”
“我回去问问他。”
出宫之前,御哥儿又偷偷拿出一叠登记表,交给周苗。
周苗赶紧收起登记表,连声说道:“多谢公子御。明儿还在这里碰面,我把钱交给你。”
御哥儿点点头,“晚一两天也来得及。周公公别忘了照顾一下兴庆宫的人。”
“公子放心,咱家不敢忘。兴庆宫那边,保准帮公子办妥。”
御哥儿却摇头说道:“周公公错了,并非帮我办事,而是本公子在帮大家办事。”
“是是是,公子说的对。”
御哥儿含笑离去。
周苗却心有余悸。
一个二个全特么不好伺候。
奈何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
……
周苗打算出宫一趟。
他乔装改扮,蹲守在路边。
一直等到天黑,才看到要等人从衙门里出来。
他尾随在后,小心翼翼。
谁知对方一个拐弯,不见了踪影。
周苗急了,赶紧追进小巷。
“就是你一直跟着老夫?”
周世安从昏暗的墙角下走出来,眯着眼睛打量周苗。
周苗一脸紧张,“周先生,我,我,我……”
“你是宫里的内监?”周世安很诧异,“是谁派你来的?你主子派你盯着老夫,有何目的。”
平日里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周苗,此刻竟然慌了。
他连连摆手,“周先生误会了,没有人派我来。我就是送点东西过来。”
说完,他拿出一张登记表。
周世安一脸糊涂。
周苗急切说道:“寰宇股份很难抢的。有了这个登记表,我保证周先生一定可以买到寰宇的股份。这样一来,就可以坐享分红,不用再为银钱发愁。”
“你对老夫似乎很熟悉?”
周苗竟然扭捏起来,“周先生真的忘了我吗?”
周世安一脸懵逼,“老夫应该认识你?”
周苗张张嘴,想提醒对方,想了想又连连摇头,“周先生是要做大事的人,不应该同内监来往,以免坏了名声。周先生放心,以后我再不出现。”
说完,扔下登记表就跑了。
第883章 舍得
城北难民营。
难民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夏天的时候,两军休战。
一听到休战,无数难民开始打包行李,准备启程回家乡。
不论工作人员如何解释,这只是暂时的休战,战争并没有真正结束,还是有一部分难民不肯听劝,执意要回去。
拦不住,也就不拦着大家。
知道难民惦记着家里的土地,房子,惦记着地里的庄稼,指望着今年还能有点收成。
工作人员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难民。
整个夏天,偌大的难民营显得有些空荡荡。
一部分一开始听了劝告,没离开难民营的难民,当时间进入秋天的时候,纷纷后悔起来。
他们指责工作人员,耽误了他们回乡的时间。
原本今年还能有点收获,如今秋收已经过去,今年彻底没了收成。
难民营乱糟糟的,人心思动。
每天都有人拖家带口,大包小包,坐着驴车,骡车,打算回家乡。
结果还没走到家乡,就听说北荣军再次南下,战争又一次打响。
于是乎,这些人再一次回到了难民营。
夏天离开的那批人,更是凄惨。
许多人都住在广袤的乡下,这些地方,边军无法守卫。理所当然遭到了北荣军队的洗劫。
北荣军队沿途劫掠,一个村落沿着一个村落。
刚刚忙完秋收的乡农,遭到残酷无情的洗劫和杀戮。
幸运的人逃了出来。
不幸的人则身死道消,或是被俘虏,做了北荣的奴隶。
难民营再一次挤满了从北方各地逃难而来的难民,个个愁云惨雾。
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悲戚的味道。
很多听了劝告没有离开的难民,纷纷庆幸起来。
朝廷不靠谱,不过偶尔说的话还是值得信任的。
……
曹老爷一家,已经在水泥房住了好几个月。
曹老爷每天都去官道对面的窝棚区走一趟,每次回来,都是一脸沉重。
“老张头一家,就剩下他和小孙子两口人。一家十来口人,都死了。哎……”
“东头老李家,全家一个都没活下来。”
曹老爷的妻子曹许氏拜着菩萨,嘴上念念有词。
听到曹老爷的唠叨,曹许氏悄声嘀咕道:“幸亏当初听了大郎的话,没和他们一起回去。否则,咱们一家人,不知道能保住几个。”
曹老爷深深地皱着眉头,“这仗,怕是一年半载打不完。”
曹许氏小声建议,“以后多听听大郎的话。他整日在外面走动,见识多。”
曹老爷盯着老妻,“你什么意思?嫌我老了,光吃不干活,还拖累大家是吗?”
曹老爷一发火,曹许氏顿时不敢啃声。
曹大郎回来了,怀里揣着一份登记证,贴身放着,十分宝贝。
曹老爷冲他吼,“又跑到哪里滚混?整日不见人,钱也不见拿回来,一家人喝西北风吗?”
曹大郎慌了一下,很快镇定下来,“儿子出门帮人跑了几趟货,割两斤肉回来,今儿打牙祭。”
“能出去吗?不是说难民不能随意进出难民营吗?”曹许氏很担心儿子。
曹大郎嘿嘿一笑,掩饰不住的得意,“儿子早就和守门的兵将混熟了,又办了腰牌,如今可以随意进出。还可以凭借腰牌进城。”
“你去了京城?”曹大郎媳妇一脸艳羡,她做梦都想进京城看一眼。
曹大郎笑嘻嘻的,“得东家信任,今儿进城跑了两趟,拉了几车货。”
曹许氏下了竹椅,穿上鞋子,从背筐里翻出曹大郎买的肉。
“这肉得分着吃,不能一顿吃完。”
说着,就要拿钥匙开橱柜,打算把肉藏一半。
曹大郎媳妇十分不满,频频给曹大郎使眼色。
曹大郎赶紧拦住曹许氏,“娘,一家人好长时间没闻到肉味,这两斤肉今儿晚上全弄了。”
说着,强硬地从曹许氏手中抢过猪肉,递给媳妇。
曹大郎媳妇拿到肉,生怕横生枝节,一溜烟地跑了。
气得曹许氏在门口大骂儿媳妇不是个东西。
婆媳矛盾,爷们不过问。
曹老爷语气沉重地同曹大郎说起那些遭灾的老乡。
曹大郎听完,也是一脸唏嘘。
他抹了一把脸,又很庆幸,“亏得当初儿子拦住父亲没跟着他们一起回去,否则我们一家人怕是也要死几个。”
“休要胡说八道。死不死的,休要再提。”
曹大郎笑嘻嘻的,“儿子听父亲的,以后不提死字。”
曹老爷额头上,满是沟渠。
他盯着曹大郎,第一次发出疑问:他老了吗?见识跟不上时代了吗?这个家,他还能当家做主吗?
他斟酌着措辞,问道:“你瞧着这仗,能打赢吗?”
“有西北军在,肯定打得赢。不过儿子听京城的人说,接下来要打拉锯战,估摸着两三年内,都未必有结果。”
曹老爷一听,顿时急了,“家里的土地,岂不是要抛荒好几年。这如何是好。”
好不容易将土地侍弄成良田,这一抛荒,得多少年才能恢复过来啊。
曹大郎心宽,“我们一家住在京城,有吃有喝有活干,每天都有工钱拿,就算两三年不回去,我们曹家也跨不了。儿子打算趁着在京城这段日子,攒点钱,等将来打完仗,回去就买田置地。”
曹老爷闻言,心头松了一口气。
儿子没有扎根京城的想法,很好很好。
他问道:“一大家子吃喝,能攒下钱来吗?”
“总有办法。父亲别担心。”
“我不担心。你有空也去隔壁窝棚区看看,看看老乡们,能帮就帮一把。”
“儿子晓得。儿子明日就过去看望他们。”
出门在外,需要同乡守望相助,才不会被其他地方的人欺负。
这个晚上,许久不见肉味的曹家人,终于打了一回牙祭。
每个人都吃得满嘴是油。
曹许氏想留一碗肉,改日再吃。
曹大郎媳妇十分嫌弃。
什么留一碗改日再吃。真让老太婆把肉藏起来,哪还有他们的份。
桌子下面,曹大郎媳妇频频踢曹大郎的脚。
后知后觉的曹大郎回过神来,“爹,吃肉。娘,你也吃。媳妇,你也多吃的。天天忙针线活,这家里的家用都是你挣回来的。”
曹大郎媳妇满心舒服,露出笑容。
曹老爷不置可否。
婆婆曹许氏则大为不满。
很想将筷子一扔,发脾气不吃。又心疼一桌子的肉菜,不吃岂不是便宜了儿媳妇。
哼!
她不仅要吃,还要多吃。
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岂有此理。
什么叫做家用都是儿媳妇挣回来的?这是在嫌弃他们两老吃白食吗?
曹许氏越想越气,越气就吃得越多。
最后吃撑了,一晚上没睡好,闹肚子。
曹大郎媳妇一边伺候婆婆,又偷偷在心里头幸灾乐祸。
忙到半夜,总算安稳下来,可以回房休息。
两口子躺在床上,身体很疲惫,精神却十分亢奋。
“买了吗?快给我看看。”
点燃烛火,曹大郎拿出登记证交给媳妇。
曹大郎媳妇一把抓在手里,“这就是登记证,上面写的什么?”
曹大郎一脸得意,咬着媳妇的耳朵,悄声说道:“最上面一排字,写的是寰宇运输商行股份登记凭证。下面一排写的登记数目三股。最下面写着日期,还有我的名字籍贯之类的东西。有了这个证,就可以买到寰宇运输的股份。”
曹大郎媳妇一脸兴奋,脸蛋红扑扑的,“这纸张真奇怪,捏在手里硬邦邦的,却不粗糙。”
“这是文青书局特意为寰宇运输造的新纸,听说少府钱庄的银票,用的就是类似的纸张。这种纸张,仿都仿不了,而且防水。要不要试试看。”
曹大郎媳妇掐了他一把,“这么重要的东西,岂能往水里扔。我问你,什么时候去买寰宇运输的股份?”
“再过两天,就是正式的认购期。”
“三股岂不是要九十两银子,柜子里的钱还差了些。”
“别担心,我来想办法。”
曹大郎媳妇顿时兴奋起来,“难不成你打算问爹要钱?”
“想从老头子手里拿钱可不容易,我打算从娘手里要钱。”
曹大郎媳妇呵呵两声,“也就是你,才能从娘手里拿到钱。”
“好了,好了,别说了。”
曹大郎很机灵,知道再说下去,又是一顿婆媳矛盾。他赶紧止住话头。
“明儿还要早起,赶紧睡吧。登记证我拿着,免得被娘发现。”
“你得和娘说一说,别有事没事就跑到我们屋里翻箱倒柜。好似我藏了金山银山似的。”
“知道知道,改天我一定说她。”
如曹大郎一般,识得先机,想办法购买寰宇运输股份的难民可不少。
这些人,在老家的时候,就属于头脑灵活,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一群人。
做了难民,他们其中大部分依旧是难民里面的佼佼者,时不时就能买点肉回去打个牙祭。
别人不看报,不舍得花钱买报,他们舍得。
别人不舍得花钱打关系,他们舍得。
当京城小民为寰宇运输发行股份狂欢的时候,这群人跟着一起狂欢。
而且这部分人,大都住在水泥房。
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住在窝棚区。
到了正式认购这股份这一天,一大早,他们拿着腰牌出了难民营,朝京城而去。
第884章 强拆(三更)
看着黑压压的人群,曹大郎差点被吓住。
他和其他难民站在一起。
本以为他们来得够早,没想到京城小民比他们还早。
不少人拿着小马扎,睡眼惺忪的模样。
还有的人,身上裹着棉被。
甚至两口子裹在一床棉被里面。
更有甚者,就躺在屋檐下睡觉。一只脚伸在人群中,权当排队。
曹大郎好奇一问,“你们这是一晚上都守在这里?”
“对啊!昨晚上吃过晚饭就来了。还有人比我来得更早,昨日中午就开始排队。”
疯了吧!
“你们排了一晚上,不累吗?”
“累点怕啥,只要能买到寰宇运输的股份,这辈子吃喝就不用发愁了。你知不知道当初投钱修水泥路那帮乡下地主老财,本钱早就收回来了了,现在都是躺着挣钱。”
此话一出,引来一众艳羡的目光。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当初修京城到洛州的水泥路,四海请沿途县府乡镇地主老财们集资,送上门的机会竟然还有人不乐意。那些当初没投钱的人,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
“谁不羡慕那帮当初投钱的地主老财啊!一个个靠着水泥路,能吃好几十年。”
“没什么好羡慕的。水泥路能吃几十年,寰宇运输的股份,我们至少能吃一百年。”
“就是!”
“说不定能吃两百年!”
“能吃两百年,子子孙孙都有福气。有钱读书,说不定我们家也能出个当官的。”
“做梦吧!还想当官,能考上秀才就不错了。”
“考不上秀才,应聘到寰宇当账房,干个几年,还能拿员工股。”
“谁能想到,那帮工匠也有翻身的一天。当初打铁作坊招人,我还去干了两天,太苦了。也就那帮泥腿子能吃得了这个苦。哎,如今轮到我后悔。早知能拿到员工股,说什么也要干下去。”
“听说了吗?”
“什么?”
“京城各个打铁作坊,都接到了寰宇运输的请帖。不知道要干什么。”
“难道是不准打铁作坊抢生意?”
“瞎胡说!四海做生意,从不挤兑小商户,反而还会照顾小商户。肯定是好事。”
“四海是四海,寰宇是寰宇。”
“都是一个东家,寰宇等于是第二个四海。我敢打赌,绝对是好事。可惜我家不打铁,没这样的好机会。”
“别吵了,别吵了,还是想想买了股份,身上还剩下几个钱?够不够过日子。”
“不劳你老人家操心,吃饭的钱总归是有的。”
老人家哼哼两声。
这才几年时间,当年的苦哈哈,口气都变得这么大。竟然敢大放厥词,吃饭的钱总归是有的。
也不想想,当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那个时候,家家户户一到青黄不接的日子,都得借贷度日。
一到过年,都在喊年关难过。
世道变化,人心不古啊!
人越来越多。
曹大郎紧紧捂着胸口。
登记证同银票,就贴身放在衣服里。
听说小偷最喜欢人挤人,好下手。
他怕遇到小偷,手都不敢离开胸口一下。
终于开门了!
队伍终于有了动静。
大门口,有人拿着铁皮喇叭,大声喊道,“不要挤不要挤,凡是有登记证的人,都有份啊!没有登记证的人,就别瞎凑热闹,回去吧。”
“就是!没有登记证,还瞎凑热闹。回去,回去!”
“老乡,有登记证吗?高价收购!”
曹大郎唬了一跳。
身边突然钻出来一个猴精猴精的人,贼眉鼠眼,眼珠子滴溜溜乱转。一看就不是本分讨生活的人。
曹大郎连连摇头,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没有,我什么都没有,你赶紧走开。”
身为难民,面对眼前这个人,曹大郎心头有点怵。
毕竟是别人的地盘,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一个难民,怕是没地方讨要说法。
猴精的小子,原是乞丐,最近几年才过上正常日子。
他嘿嘿一笑,一看曹大郎的模样,就知道对方是外乡人。
外乡人最好蒙骗。
他比划着手指头,“三是一两一股,你手头上有多少股?”
曹大郎哼哼两声,干脆不说话。
“三十一两,转手就能赚一两银子,这么好的事情,你去哪里找?看你也是下苦力的人,你一个月能挣一两银子吗?”
曹大郎还是不理会对方。
其他难民看不过眼,纷纷呵斥,“叫你走没听见啊!欺负我们外乡人是不是?信不信揍你啊?”
猴精小子嘀咕了几句骂人的话,“走就走,稀罕!你们这帮外乡人,总有后悔的时候。”
“这帮骗子太坏了,竟然敢骗大家的登记证。大家记住,千万别上当啊!报纸上都说了,实名登记,不准私下里转让出售。私下里交易,寰宇运输不承认。”
“既然寰宇运输不承认私下交易,这些人干什么还骗我们?”
“你傻吗?股份是有数的,你一份我一份,我们这些小民买得多,那些有钱人能买的数量就少了,知道吗?”
“他们花言巧语,说是高价收购登记证,等把你骗到小巷子里,抢了你的登记证还不给钱,你找谁哭去?”
“那些有钱人太坏了。我们老百姓好不容易有个钱生钱的机会,竟然还找人骗我们。幸亏寰宇运输要求实名登记,不准私下交易转让。”
“我早就说了,寰宇和四海一个东家。寰宇肯定不会让我们小老百姓吃亏。”
“这么多做生意的商行,还是四海和寰宇有良心。”
“那些打铁作坊要发了。”
队伍缓缓前进。
比起前几天排队登记的场面,今天队伍秩序特别好。
有登记证在手,不用担心买不到股份,大家都很有耐心的等着队伍一步步前进。
终于轮到了曹大郎。
曹大郎小心翼翼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登记证,银票,还有腰牌,路引,户籍文书。
工作人员验证没有问题,收了钱做了登记,曹大郎签字画押。
然后工作人员将登记证换成寰宇运输股份购买凭证,纸张很厚实。
工作人员对他解释道,“记住购买证这一排数字,这排数字就是你的身份证明。你只要报上数字和姓氏,我们这边就能查到你的原始记录。以防有人冒充你。”
“我这算是买到了?”
“对啊!你已经是寰宇运输的众多股东之一。”
“谢谢,谢谢!”
“不客气!把东西带好,不要有遗漏。下一位!”
曹大郎挤出人群,难掩一脸激动和兴奋。
他将购买凭证以及各种证件,用棉布包裹起来,贴身放着。
在约定的地方,等候其他难民。
众人一会合,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今儿是大日子,值得庆贺。
……
城南百家坊。
过去这里是典型的窝棚区,不到一里的坊市,住了几千人。
棚子搭棚子,人挤人。
原本只能住二三十个人的宅院,进行各种隔断改造后,硬生生挤了上百个人住在里面。
居住条件有多差,可想而知。
每天为了打水,上茅房,洗衣服做饭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天天发生争吵。
绣衣卫都不乐意来这边巡视。
环境差,气味难闻,人口流动大,难以管束。
也就意味着治安差。
经常发生偷盗事件。
多年前,四海房产就打算拆迁改造百家坊。
因为价格没谈拢,产权混乱,各种扯皮,拖延了将近十年,直到四海耐心耗尽,决定放弃,百家坊的房主们才松口,接受了四海的拆迁条件。
去年秋天,百家坊开始了拆迁改造。
几千人责令在半个月内搬走,为这事,还发生了械斗。闹到京城府尹衙门,打了一场官司。
半个月期限一到,四海房产开始进行强拆。
又是一次械斗。
总而言之,百家坊从计划拆迁,到正式拆迁就没太平过。
房主们没闹事了,租客们反而闹起来。
若非四海足够强硬,肯定会被这帮贪心不足的租客咬下一块肉。
磕磕碰碰,直到今年,全新的百家坊建了起来。
这里变成了文房四宝,图书档案一条街。
同文青书局有合作的商家,很多都在百家坊租了铺面,就近做生意。
在百家坊最里面,有个偌大的宅院。
仿造兰台寺,这里成为四海和寰宇和资料库,档案室。
在四海内部,这里被称之为“内书房”。
顾名思义,四海寰宇的内部书房。
档案室公房内,几十个书办,正在埋头登记每个购买寰宇运输股份的股民信息。
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家庭成员,大致模样,居住何处,购买几股等等信息,全都被登记在信息表上,一式五份。
旁边,还有能工巧匠,将股民信息刻在竹片上。
以防发生意外,比如发生走水,还有挽救的机会。
这些书办,大部分都是从山河书院聘请。
雕刻的工匠,则是从百工学院聘请。
他们日以继夜,已经在档案室公房工作了数个日夜。
若是他们愿意,可以一直留在内书房,成为这里的正式员工,拿着丰厚的薪水,享受各种福利津贴。
第885章 消息灵通的崔七
“甲壹归档!”
“好嘞,甲壹归档!”
伙计们用箩筐装着一千份登记完整的档案,以及竹片,运送到档案室。
高高的档案室,书架快修到了房顶。
伙计们按照序列号,将每份档案放在甲壹室。
“都放好了吗?”管事走进档案室问道。
“都放好了,也检查了一遍,都是按照序列号排,没有出错。”
管事拿着检索用的册子,随意抽查,很容易就从书柜里面找出了要找的档案。
不错,不错。顺序没乱就好。
“放了药吗?”
“放了药包。保证虫子老鼠都不敢来。”
档案储存,最怕虫蛀以及老鼠啃咬。
所以要经常更换驱虫驱鼠的药包。
管事指着房屋吊顶,“那里面的药包更换了吗?”
“这就去换。”
几个伙计搭着梯子上了吊顶,更换放在里面的药包。
忙活完了,伙计问管事,“那些外地的股民,领分红的时候,怎么查他们的档案?万一有人冒领怎么办?”
管事说道:“这事不用你们操心,上面早就想到了。陈总管这些年一直在外面跑动,已经跑到了江南,手头上捏着大把的资料。不是我吹,查个人,我们四海比地方官府的效率还高。”
陈二壮领着差事,深入广大乡村,推行乡村农业经济。
跑完了京畿每个县,每个乡,每个村,一路南下,已经跑去了江南。
凡是四海农业合作商行的伙计到过的地方,别管多封闭的乡村,伙计们都能将村子里的情况摸个底朝天。
人口,人名,各家经济情况。
当地风俗人情,土地肥瘦,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等等情况,全都有着完整的记录。
这些记录资料,全都在四海的“内书房”资料库,分门别类存放。
四海农业合作商行,配合其他商行合作商,将买卖深入乡村。
对这些村镇,进行着持续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准确的掌握着这些村落的人口变化,经济增减。
这些资料看似繁琐,对于官府来说,太宝贵了。
当年先帝还在的时候,顾玖透露过一点边角料。
文德帝登基后,关于人口统计这一块的信息,顾玖是半点没透露。
皇孙同皇子的待遇,总归是不一样的。
陈二壮这几年都不在京城,恐怕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四海肉菜店当年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忘了京畿乡村市场的开发,全是沾了四海肉菜店的光。
四海内部人员,也从不主动提起这一块。
时间一长,就没人议论。
大家只关心四海肉菜店每天价格波动,不再关心这些肉菜从哪里来。更不关心记忆中贫困的乡村如今又是怎么一番面貌。
但是有一个人关心。
王学成的老家,在京畿最偏远的山区里面。
他们村,在整个京畿都属于最穷的那一撮。
他们家因为他父亲有一门木匠手艺,日子还过得去,在当地就算是少有的富户。
若是放在别的地方,只能算勉强解决了温饱,根本称不上富户。
王学成请假回了一趟老家。
他是切实感到了老家的变化。
通往村里的路拓宽了一倍,靠镇子这一截路,还铺上了水泥。
村子里,以前就他家,还有里正家里,修着砖瓦房。
如今,村里多出了好几栋砖瓦房。
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养着鸡鸭,山上种着红薯。
红薯可以用来酿酒,还可以当做口粮。
这是一个贫瘠的村子,靠着种红薯,种药材,搞点家禽养殖,日子渐渐火红起来。
日子好了,大家都想着翻修翻修旧房子,打几件新家具。
王家父子,身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接到的木工活也随之增多。
所得收入,足够一家人吃穿住用。
王家父子三人,一手木匠手艺,也多了不少活计。
然而,这个村落依旧保守闭塞。
京城炒得沸沸扬扬的寰宇运输招股一事,在这个小山村,在王学成请假回来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王学成说了买股份的事情,王家人都沉默不语。
他们的态度出奇一致:钱,捏着在自己手里头那才是钱。放在别人口袋里,那还叫钱吗?怕是整夜整夜都睡不好觉。
什么股份不股份,那都是糊弄人的玩意。
摆摆手,不买,不买,完全没兴趣。
家人如此保守,完全出乎王学成的意料。
以前,他从不觉着家人保守。
这次回来,却处处感受到了保守闭塞落后。村子日复一日,几十年上百年,可能都不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