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家姐妹,无须多礼,坐吧,几位妹妹来找本宫可是有什么事?”长孙皇后摆了摆手。

    她一边招呼大家坐下,一边开口道,青岚则很有眼色的抱着小公主去了偏殿。

    长孙并没有要求宫里的妃嫔每天过来请安,制定的规矩是,除了一些特别的日子之外,平常每月来请安三次即可,而今日显然不是请安日。

    (备注,因不知清楚唐朝的请安标准,只单纯的觉得每天都让宫妃们请安太麻烦,干脆设定一个月三次算了。)

    “也没什么大事,妾身听说前几日孟姜在学堂里不小心踩到了永嘉的裙子,多亏了长乐和豫章解围,才得无恙。”

    “这事妾身之前不知,还是昨个儿晚上听孟姜自己说出来,妾身才知道此事,妾身今个儿是过来向娘娘道谢的。”韦贵妃接口道。

    孟姜是韦贵妃的女儿,生于武德七年,现年七岁,也去了公主的女学随大家一起读书了。

    “孟姜和长乐是亲姐妹,年纪又比长乐小,长乐照顾她是应该的,贵妃无须如此客气。”长孙皇后摆了摆手,随后将目光转到小韦氏和燕氏身上。

    “妾身没什么事,就是听闻姐姐要来皇后这,复想起妾身也有几日没有见过娘娘,就随她过来一同向娘娘请安,同时,也多谢娘娘对高阳的照顾。”韦昭容开口道。

    “臣身也没什么事,主要是过来向娘娘汇报一下关于今年新衣新饰的事。”燕贤妃笑着接口道。

    今春因襄城出嫁,皇后事务太多,忙不过来,长孙就把一些宫务划分了出去,让各宫之人各负责一块。

    “说吧,近来多亏了你们,若非众姐妹帮忙,本宫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长孙皇后闻声脸上不由露出笑容。

    四妃当真个个是人才,即便是脾气急躁了些,比较沉不住气的阴德妃,处理起事情也很不错。

    去岁至今,宫里的杂事不少,若不是她们帮忙,长孙一个人真要忙到焦头烂额。

 第三百零八章 退让(下)

    李世民的后宫现共有一后,四妃,四嫔,外加一婕妤,两美人。

    四妃就不用说了,四嫔中除了韦昭容,和杨昭仪之外,长孙皇后又将以前在秦王府就服侍丈夫,但没有正式名份、并育有子女的通房提了两名起来,分别给了充容和充媛之位。

    婕妤就是去年刚聘进宫的郑婕妤,并在年初的时候,将丈夫宠幸过的两名宫女封了美人,也就是说,现在李世民的后宫一共有了十一人。

    这些人有,位分高的,如四妃,除了韦贵妃有女儿之外,其它人都没有女儿。

    四嫔中的除了杨昭仪,其它人都有女儿,去年刚提上来的那两个,一人还生了两。

    妃嫔们再加上公主和小皇子,如今宫里的人数也不算少了,人数一多,事自然也就多了。

    近年来,长孙已不再独揽后宫事务,很多的宫务都分发了给了四妃,让她们帮忙打理后宫。

    “娘娘过誉了,后宫说到底还是娘娘管理得好,我们分管的这些事,不过都是依照先例,只是略加看顾一下罢了,真没出什么力。”燕贤妃、韦贵妃同时接口道。

    长孙皇后和她们说了会话,等她们退去之后,感觉有些困,便去歇了个午觉,醒来之后,遣人去了御书房,让皇帝傍晚过来一趟。

    经历了这么些事,她已经明白,让所有公主都向襄城学习一事是进行不下去了。

    今日韦、燕等人过来,虽绝口未提半个和此事相关的字眼,长孙却明白,她们心里其实对此都很在意。

    大韦氏和小韦氏就不用说了,她们都有女儿,小韦儿的女儿虽是养女,可那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她宫里养着,加上她自己又没有子嗣,这女儿和亲生的也没啥差别。

    至于燕氏,她现在虽然没有女儿,可谁能保证以她以后不生呢,说白了,大家对帝后提倡的、希望公主们以后出嫁都不要公主府之事,心里有些接受不了。

    “陛下过来了,尚未用晚膳吧,臣妾特意为陛下熬了桑枝鲜鸡汤,你尝尝。”等李世民忙完过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长孙皇后看见他进来,走过去一边动手帮他脱外衣,一边开口道。

    “嗯,只要来你这,吃的用的从来不用朕操心,给我端碗过来尝尝吧,忙了一下午,正好饿了。”李世民将外袍脱下来,一边递到她手上,一边接口道。

    长孙皇后先吩咐了人一声去给李世民端汤,自己将他的衣服挂起来之后,又端了盆水和脸巾过来,供他净手净脸。

    大凡李世民来她这里,除了月子里和肚子大太的时候,其它时间,这些近身照顾的事,长孙皇后基本都是亲力亲为。

    李世民也早习惯了这一切,十分自然的净过脸盆,等他净好手腕,汤就碗端上来了,李世民尝了一口,觉得甚合胃口,一碗很快喝完。

    长孙因知道他晚上要过来,也没用晚膳,只在雉奴用饭的时候,随他一起喝了半碗汤,眼见丈夫喝了汤,她又吩咐人把膳食端上来,自己陪着他又用了半碗饭。

    夫妻俩吃饱喝足,走出殿外消食,此时尚是四月上旬,外面的月亮上来一会就下去了,不过殿外到处都是灯笼,也不愁看不见路。

    两人也没走远,就殿前的花园旁转了两圈,李世民牵着妻子的手,边走边开口道:“你特意派人把朕叫来是有什么事要说吧?”

    他这个妻子,若没有正事相商的时候,从来不会派人去请他,即来不来她这里,主动权完全交给他来主导,对此,李世民心里也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

    “嗯,臣妾确有些事想和陛下商量,是关于襄城的事,大家的反应陛下想必也知道了,群臣和百姓几乎都是一面倒的称赞,但皇室和后宫却有诸多不满,包括父皇在内。”李世民的话音落下不久,长孙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他们都怎么说?”李世民不答反问。

    “大家都觉得若让所有公主都学襄城,以后出嫁都不要公主府,都和平常人家的小娘子一般侍奉公婆,会有员皇家的威严。”长孙皇后道。

    “皇家的威严难道是靠排场和高人一等显示出来的?”李世民脸色微沉。

    长孙皇后笑了笑,没有接话,李世民说完这句话后,也沉默了,其实他懂得皇室诸人的心事,若他不是皇帝,也许也有与他们同样的想法。

    但他是皇帝,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话并非戏言,坐在皇位上的人,若想当一个真正的明君,就必须有这样的觉悟。

    否则,总想让皇权凌驾一切之上,不顾天下人的利益,这样的皇朝是不可能长久的。

    君像舟,民像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若不想舟覆人亡,就需放下身段,与百姓打成一片。

    如今他好不容易有个女儿,身体力行的放下身段,让自己与普通人一样,不搞特殊化,可自己家里的人,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让李世民相当恼怒。

    以他的性子,简直恨不得立即下令,全面强制推行襄城的处事之道,任何胆敢抗拒者一律严惩不怠,不过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没。

    他早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很多事不会再意气用事,静下心来想一想,襄城的作为确有利也有弊,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家不能不亲民,但也不能太过亲民。

    否则时日久了,百姓心里对皇家的敬畏会逐渐削弱,说白了,人性本就很复杂。

    “罢了,这事从长计议吧,襄城不要公主府的事,可不必强求其它公主效仿,但是礼敬公婆这一点,绝不许讨价还价。”

    “出嫁的公主,若是让朕听到谁在公婆家盛气凌人,不礼敬公婆,一律严惩不怠。”李世民沉默了半晌,口中才道了这么一句。

    说出这句话,即代表他已经做出让步,这对已在皇位上坐了五年之久,声望日隆的李世民来说,实非易事。

    深为了解丈夫性格的长孙皇后握紧了他的手:“臣妾知道,陛下既已做了让步,剩余的事,就交给臣妾来做吧。”

    他们夫妻已经让了一步,若其它人还不依不饶,她这个皇后,说不得,也得出点手段了。

 第三百零九章 张蕴古之死

    李世民提议让众公主学习襄城的事就这样在双方的退让妥协下揭了过去,公主府不取消,但是所有嫁出去的公主皆不许依仗身份不敬公婆。

    这件事过去之后不久,后宫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李世民的十二子,刚封为代王不久的李简因病去世。

    五月初七,李世民用黄金、丝织品赎回沦落在突厥的隋朝遗民,使他们归返家园。

    八月十七日,李世民派使臣赴高丽国,祭祀原隋朝的阵亡者,八月二十一,李世民一怒之下杀了张蕴古。

    关于张蕴古这事要从一个多月前说起,七月初的时候,唐太宗接到奏报,奏报上说,市井中一个名叫李好德的人,总是装神弄鬼,妄议朝政。

    这个李好德的哥哥曾是前朝命官,隋炀帝年间曾出任相州过刺史,他本人在民间也小有名气。

    贞观初年,他就自称神仙下凡,经常说些鬼神异事,糊弄百姓,太宗听闻之后,当即下令将李好德逮捕收监。

    李好德被逮捕收监之后关在大理寺,由大理寺丞张蕴古负责审理。

    张蕴古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有着超群的记忆力,看过的碑文能过目不忘,棋局被打乱后能一子不差的复盘。

    “背碑覆局”这个成语即由他而来,这张蕴古不仅书读得好,对朝廷政治得失也有很深刻的见解,因表现出色,贞观二年(628年)调到中书省当差。

    唐朝前期,他主要在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对张蕴古来说,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张蕴古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中书省期间,他除了兢兢业业的干自己本职工作外,还上了一道名为《大宝箴》的奏疏。

    奏疏上劝诫唐太宗李世民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劝诫他爱惜民力,不要贪图享乐;开门纳谏,虚心听取大臣意见。

    不要自以为是、拒谏饰非;要豁达大度,“安彼反侧”,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方针,安抚好曾经的对立面。

    张蕴古这个折子不但文辞好,道理更是讲得透彻,对于刚经过玄武门之变,极需稳定朝局收揽人心李世民来说,不啻一服良药。

    李世民看过奏疏之后,龙心大悦,立马赏赐张蕴古两匹绸缎以示鼓励,并认为让他在中书省起草诏书埋没了他的才华,将其提拔为大理丞。

    大理丞和他之前的官位级别一样,皆为从六品上,但大理丞分管涉及尚书省六部官员和徒刑以上案件的审理,担负的责任重了很多,显然属于重用。

    李好德的这个案子交到张蕴古手中之后,他没有立即判决,而是经过多方调查走访,在此过程中,发现另有蹊跷。

    这个李好德喜怒无常,还间歇性地疯言疯语,经常神志不清,此人患有精神上的毛病,既他的言论不能代表民众意见,也不见得是出自他的本心,依法不应受到惩处。

    张蕴古将这个调查结果报给李世民,李世民看完之后心中一片豁然开朗,大为欣慰。

    据此看来自己悉心为民执政,还是颇有成效的,天下安泰,四海归心,哪来什么存心诋毁他的刁民呢?

    李世民心里一高兴,就下令赦免了李好德之罪。

    张蕴古听闻皇帝觉得赦免李好德,就兴冲冲的跑到狱中,把这好消息告诉了李好德,并在狱中摆开棋盘,与李好德对弈起来。

    此举恰好被监察御史权万纪看见,权万纪看见张蕴古居然在牢房里摆开棋盘,和李好德对弈起来,觉得很是不对头,便着手去调查,这一查就查出毛病了。

    张蕴古的籍贯在相州,而李好德的哥哥恰好时任相州刺史,也就是说,张蕴古是认识李好德的。

    这么说来,张好德的疯癫不常之症,很有可能是张蕴古为了帮他脱罪作的伪证。

    一念至词,权万纪没有再查,直接写奏折参了张蕴古一本,即参张蕴古身为主审官,不仅犯有蓄意包庇罪,还犯有作伪证的嫌疑。

    李世民看到这个折子顿时勃然大怒,就在朝会上,直接让人将张蕴古缉拿下来。

    张蕴古懵了,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劲的喊冤枉,李世黑着脸,将参他的那纸奏折扔给他,张蕴古看完之后顿时面色如纸,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拖下去,今日午时于东市问斩。”李世民冷冷的道。

    “冤枉,冤枉啊陛下下。”张蕴古听到这句话,终于缓过神来,立即挣扎着喊起冤来。

    “拖下去。”可满心怒火,觉得自己受了蒙骗的李世民已不想于听他的任何狡辩,此时时刻的张蕴古在他的眼里,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是个十足的龌龊小人。

    房玄龄,长孙无忌,和魏征等人下意识的想劝皇帝冷静,可他们瞧着李世民那张比锅底还黑的脸,以及丢在张蕴古脚下的折子,溜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在他们看来,这张蕴古行事确是不妥,先不说他是否真与那张好德抗瀣一气。

    但说他身为主审官,在朝廷正式的赦令没有下发之前,先跑去和犯人通风报信本就不妥,更别提还公然与其在狱中下棋。

    就这样,张蕴古稀里糊涂的做了冤死鬼,李世民余怒不息,下朝之后气冲冲的去了长孙皇后的立政殿和她说此事。

    长孙听完之后,没有立即接话,她沉吟了半响,才开口道:“既然张蕴古喊冤,陛下为何不给他自辩的机会呢?”

    “陛下不是一直称赞此人,觉得他心正,有胆色,又有才华,还会做事么?这样的人,理应干不出与人勾结来蒙骗陛下的事,说不定这中间有什么误会。”

    “皇后的意思是朕有可能判错了?”李世民听得眉头一皱。

    “陛下,臣妾不知具体情况,不好随意论对错,只是觉得人命关天,而张蕴古此人之前,一向风评极佳,无论如何,这事都该再彻查一番。”长孙皇后道。

    “你所言亦不无道理。”李世民此时的怒火已经过去,理智回笼,他仔细回想了张蕴古在京任职这几年的所作所为,还有当他他献给自己的那张《大宝箴》,这样的人,确实不像心事龌蹉的小人。

 第三百一十章 刑法变革

    李世民本不是刚愎自用之人,听了妻子的劝谏,复想起三年前张蕴古呈上的那本大宝箴,再忆起魏征时不时在耳边敲击自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一念至此,他心头悔意顿生,觉得在处决张蕴古这件事确实是急躁了些。

    只因看了权万纪的一张奏折,又听了几个狱卒的证词,恼怒之下连个申辩的机会都没给张蕴古便将他给杀了,现在想想,实在有些不妥。

    意识到自己可能犯错的李世民顿时生出要重查张蕴古与李好德之案的念头。

    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心意已决,便立即行动,这一查之下,果然发现诸多疑点。

    根据多方渠道探查递上来的证据,都证明张蕴古认识李好德不假,但和包庇却没有半点关系。

    这李好德确患有癫疯之症,只不过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和常人无异,病情一旦发作,便神智不清,胡言乱语。

    也就是说张蕴古呈上来的案情都是实情,他并没有干什么徇私枉法的欺君之事。

    真论起他的过错,只不过是在司法部门的释放令没有下达之前,他先一步将此事告诉了李好德。

    但因这么点小错,就被自己一怒之下给杀了,实在太冤,李世民搞清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之后,心头既然恼怒又后悔,他先将权万纪召进来劈头盖脸的臭骂了一顿。

    并警告他以后参奏之前,必须要弄清楚原因,不可偏信一面之词,胡参乱参,权万纪被骂得脑子发懵,心里也有几分委屈。

    他心里寻思着,御史本就有望风而奏的权力,更别说他当时还亲自看见了这事,派人去查的时候,又确实查出张蕴古和李好德是旧识,他参张蕴古不过是根据自己所得的情报如实上禀。

    至于如何核实这个事情,应该是你皇帝和司法部门的事吧?怎么你老一怒之下把人给杀了,现在发现杀错了,却是拿我出气?

    不过权万纪虽然委屈,面对恼怒的皇帝也不敢辩解,只能低头认错,李世民狂喷了权万纪一通之后,又召集群臣重议此事。

    “诸位爱卿,你们可知朕今日召诸位前来所为何事?”李世民看着满殿的文武大臣,沉着脸开口道。

    众臣瞧着身上气压明显偏低的皇帝,心头发紧,同时摇了摇头。

    “都不知道是吧,那朕就直说了,今日召集你们是为了张蕴古一事,那张蕴古执法犯法理应治罪,可罪不至死。”

    “当时朕一时气急将他立即处决,行事明显不合章法,可你们这些大臣,明知朕此举不合规矩,却无一人站出来劝阻,平日里,你们一个个都自诩是刚正不阿、敢说真话的诤臣,怎的在这件事上,却都异口同声的保持了沉默?”

    “是你们一个个都看那张蕴古不顺眼,还是你们平日里所表现出来的耿直和刚正不阿都是假象?”李世民的目光落在群臣身上,怒声斥道。

    群臣噤声,有些人则在心里默默吐槽,就您当日那怒发冲冠的模样,即便有人站出来劝阻,也不一定劝得住吧?

    更别提,当时人证物证俱在,谁知道中间还有这么多隐因啊。

    “魏征,平日里你是最敢说真话的人,大殿之上,当面顶撞朕的事你也做了不只一起两起,为何在这件事上,你却保持三缄其口?”李世民见无人吭气,心头怒意更盛,将视线转到魏征身上。

    “此事确乃臣失职,臣有过,请陛下责罚。”被点名的魏征站了出来,他没有说任何辩解之词,直接开口认罪。

    “哼,朕点你的名不是要定你的罪,这事犯错最大的人就是朕,真要给你定罪,朕自己又当如何自处?朕之所以把你们都召到这里,是想通过此事告诉你们。”

    “人命至重,一死即不能再生,为此,在人命面前,容不得有任何轻忽,朕希望你们都能牢牢将此记在心里。”

    “经张蕴古一事,朕发现我朝刑法有很大弊端,这一点必需更正过来,在死刑法这一条上,加上一个前提,以后再有判处死刑的,京师之内五次复奏,京师之外三次复奏后才能行刑。”

    “你们下去之后,立即着手此事,由三省六部共同修拟,拟好之后拿来给朕复核,有没有人对此有意见?”李世民看了魏征一眼,目光又从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人身上一一掠过,继续开口道。

    “臣等没有异议,陛下的提议甚好,臣等下去之后,立即着手去办。”宰辅房玄龄站了出来,第一个开口道。

    “臣等附议。”其它朝臣立即应附和。

    从太极殿出来,在前往中书省的途中,魏征的脸色颇为凝重,与他关系较好的户部尚书戴胄走到他身边,笑着开口道了一句:“玄成脸色如此难看,莫非是为被陛下点名喝斥之事?”

    “在张蕴古这件事上我确实有错,陛下喝斥得有理有据,即便陛下要罚我,我也不会有半点怨言,我是在反省,反省自己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会对此事无动于衷。”魏征看了他一眼,开口道。

    “哎,说起此事,我等想起来也深感愧疚和不安呐,以前只听说过众口一词,有罪的也被说成无罪,贤者也能被说成大恶,原本对此还有几分不信。”

    “至少不信在陛下的朝堂之下会出现这样的事,可它偏偏就发生了,张蕴古确实死得有些冤枉,而我们这些大臣,每个人都要对他的死负一定的责任。”戴胄也是满脸的感慨。

    “不过张蕴古的死,能让陛下产生这么大的反思,竟生了更改死刑法的念头,他也算死得其所吧,若能以一已之死,为整个国家所有有冤的犯人争取更多自证的机会,这样的冤,我魏征也愿意受。”听完之后,又道了一句。

    刚好从他身边走过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听完,目中同时露出一抹若有所思之色。

    李世民提出的这条死刑法的更改提议,很快被颁布推行下去。

    死刑复奏制度推行下去后效果显著,司法官员都愈发自律慎行,李世民慎行宽法的作风也天下广闻,百姓纷纷严于律己,世风日益清明,贞观盛世正式拉开序幕。

 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孙的苦恼

    死刑复奏制度推行下去之后,李世民这个皇帝的声望在朝野之间达到了顶峰,无数人都在称誉其为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

    世人称颂明君的时候多会搬出尧舜和秦皇汉武来做比较,尧舜也就罢了,他们是帝制建立以来的君王中的翘首,无论是才德还是品行,数千下来,能望其项背者都难以寻觅。

    至于秦皇汉武,在大家看来,今上已经甩了他们几条街,秦皇汉武在武功上确颇有建树。

    至于文治,秦皇汉武皆为穷奢极欲,繁刑重敛之辈,和当今的慎行宽法、严于律己不可同日而语。

    皇帝声望如此之隆,向有贤后之名的长孙皇后的声望自然也差不哪去。

    不过她最近的心情非待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得意,反颇有些苦恼,无它,她又怀孕了。

    换成一般嫔妃,能多为皇帝生孩子,心里只会高兴,绝不会存什么苦闷之念,对于后宫的妃嫔来说,能多为皇帝诞下子嗣,是帝宠深厚的象征。

    对长孙而言,她显然已经不需要这样的象征,她十二岁嫁给李世民,至今已经十八年,从十八岁诞下嫡长子李承乾开始,至今已育有三子两女。

    在她看来,身为一个皇后,生了这么多的孩子已经足够了,却不想到了三十高龄,又怀上了。

    随着孩子越来越多,麻烦事也越来越多,她每日除了管理诺大的后宫之外,还要悉心教导子女,本已颇感疲惫,如今倒好,又怀了一个,长孙心情实在愉悦不起来。

    许是孕妇怀了身孕了情绪本就有些喜怒无常的缘故,她近来总会莫明悲伤和烦躁。

    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去想昔日的那些故人,先是早逝的父亲,族叔,平阳公主,后又想到嫂子郑氏、弟媳杨氏。

    想到杨氏,又想起去年刚由她指的另一门亲事:永嘉和窦奉节的亲事,自襄城出嫁一事的风波之后,永嘉和她这个皇嫂是愈来愈生分了。

    两月前,永嘉有几次在外面碰到襄城,竟然无所顾忌的当面奚落她,此事被长孙知道之后,大为恼怒。

    鲜少动怒的长孙皇后将永嘉召到身边,十分严厉的喝斥了一顿。

    永嘉被她教训了这么一顿,倒是不敢再公然去找襄城的麻烦了,却也因此,本就和她关系很淡的永嘉,现在恨不得见了她就绕道。

    永嘉对她都如此不满,对她那未婚夫婿的态度就不用说了,看着这样的永嘉,长孙皇后几乎都能预见,永嘉嫁出去之后,这对夫妇的生活状态。

    曾有一度,长孙皇后甚至都产生了劝皇帝取消这门婚事的念头,可这种念对只在她脑中转了一转,就打消了。

    先不说这样做太上皇那一关怎么过,但说真这样干了,窦家那边只怕也没法交待。

    这尚公主的事,要是你们皇家一开始不提也就摆了,现在婚都指了,又来取消,这不是当面打他们窦家的脸么。

    窦家是皇帝嫡亲的外家,这脸怎么着都不能随便打,或者说,即便能打,也打不得,只要打上这么几回,皇家在大家的心里就没有诚信可言了。

    相对皇家和世家的脸面而言,区区个人喜欢和幸福实不足一提,长孙皇后每每想到这里,心里头就堵得难受。

    九月下旬,刚查出身孕不久的长孙皇后到了该用午膳的时间,却丝毫没有去用膳的打算。

    她挥开身边的宫女,一个人站在寝殿的窗台边,怔怔的望着窗外的一株梧桐发呆。

    青岚和阿丑眼见皇后近期的心情一直怏怏不乐,尤其是用膳的时候,很不喜欢有人催劝,之前提过一回,皇后没有反应后,她们便不敢再多言。

    正值为难的时候,长乐公主过来了,今个儿只有半天课,她一下学就赶过来了,长乐小姑娘见母亲近来情绪不佳,只要有时间,定会过来陪伴长孙。

    “公主殿下来了。”青岚和阿丑看见她,连忙开口打招呼。

    “嗯,我母后可是还没有用膳?”长乐公主看了她们一眼,问。

    “嗯。”青岚和阿丑点了点头。

    “我去叫她。”长乐公主说着,便走进了长孙皇的休息的寝殿。

    “母后,午膳时间都快过了,您该用膳了。”长乐公主走到长孙身边,轻声道了一句。

    “长乐下学了?”长孙听到女儿的声音,回头朝她看了过来。

    “嗯,母后,女儿还没用午膳呢,您也没用,正好,女儿陪您一同用膳吧。”

    长乐公主点了点头,随即眼珠一转,一脸笑容的看着母亲开口道。

    “傻丫头,走吧。”长孙心头一软,伸手点了点头女儿娇俏的鼻子,随女儿一同走到用膳厅。

    她这次怀孕妊娠期反应比较大,味口不太好,桌上的菜都是青岚根据她的喜好,亲自下厨整出来的,只有四小碟,两素两荤外加一个汤。

    长孙的衣食都很精细,都按的是皇后的标准和规格,但她绝不靡费,尤其是在吃上面,她的吃食都很精细,但量都不多,因自小养成的习惯,她向来是吃多少,就让下面的人备多少。

    以前和儿女们一起用膳的时候,一般也就备十几个菜,受襄城拒绝公主府一事的影响,她虽没有刻意扣减自己的分例,可在饮食方面的要求,却是愈发的严格起来。

    即吃多少,就拿多少,绝不浪费,平常皇帝不过来的时候,正餐的菜数不许超过八个,现在怀孕了,食欲不振,让备的菜色就更少了。

    “母后近期胃口不太好,食物比较简陋,这些你还吃得习惯吧?”长孙走到餐桌前坐了下来,看了女儿一眼。

    “当然吃得习惯,青岚姑姑做的酸脆笋条和白灼虾儿臣最喜欢不过了。”长乐笑道。

    她这话倒不是假话,青岚做的小菜,比御膳房的御厨的手艺还好,不仅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喜欢,她的几个孩子都很喜欢。

    长孙微微一笑,有女儿陪着,胃口好了不少,她喝了一碗汤,又吃了一碗米饭。

    用完午膳,在女儿的陪伴下走动了几圈,消完食,正准备去歇个午觉,却听得外面传来吵闹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