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王妃嘘寒问暖,对她十分体贴。

    三日后,长孙王妃突然收到一个令她雀跃不已的消息,她的舅舅,与她分别已足足九年的高士廉要回来了。

    这个消息是秦王告诉她的,长孙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先是一呆,紧接着内心就被巨大的喜悦所填充。

 第一百五十二章 舅甥重聚(上)

    长孙王妃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实在太过激动,她伸手紧紧抓着丈夫的手掌,语无伦次的开口:“二郎,这,这是真的?我舅舅真的要回来了?”

    “当然是真的,这种事我还能骗你?舅舅这几年明面上虽未归唐,暗里却是帮我李唐做了不少事,前些日子他正式上了表,待也归来父皇不会亏待他的。”深知妻子心事的李世微微一笑,伸手点了点妻子的额头,接口道。

    “太好了,太好了,我要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阿娘,舅母、外祖母还有表哥他们。”长孙王妃放开丈夫的手,人在不断的在房里转着圈。

    “岳母、外祖母和你表兄他们现在应该都知道这个消息了,辅机是和我一起得到消息的,现在肯定已经派人告知他们了,倒是舅舅家的宅子小了些,要不咱们送栋大些宅子给他们?”

    鲜少看见妻子露出小女儿姿态的李世民瞧得好笑又心疼,忍不住轻轻握住她的手,接口道了一句。

    高士廉当年被贬离东都的时候,是独自一人前往,他的妻妾子女、母亲都留在东都。

    李唐进驻长安之后,高家也跟着搬了过来,只不过高家现除了高士廉之外,只有高履行在李世民的军中挂了一个七品武职。

    高家人为了避免外人说他们依仗秦王府骄奢淫逸,只凭着自己的能力置办了一栋普通的三进住宅,其它不属于他们应得的馈赠一概不受。

    李世民和长孙王妃劝了几回,可高家上下一致坚持原则,认为有多大本事享多大福,不属于他们份内的东西坚持不受,长孙和李世民也不好勉强。

    现高士廉回来了,以他的资历,此次回来至少要受封五品官,换个大些的宅子算是情理之中,不用理担心惹人闲话。

    “这事等舅舅回来之后,我们听听他的意思吧,二郎,你知不知道舅舅具体哪日到京?他能赶回来过中秋节么?”长孙王妃听得一怔,心头一暖,不过深知高士廉性格的她并未立即同意,准备等高士廉回来后,问过他的意思再做决定。

    “应该能赶回来,观音婢,你不用这么紧张,舅舅他一切安好。”李二郎瞧着妻子那紧张又迫切的模样,既心疼又好笑,手腕微微用力一带,轻轻将她拉进怀里。

    “二郎,你不知道,舅舅他,他对我,对我哥哥和阿母,真的比许多人家的父亲还要好,如果没有她,我、哥哥、阿母能不能活到现在都两说。。。。。。”长孙王妃靠在丈夫怀里,忽然落下泪来,

    与舅舅分别的这九年,前两年还有书信来往,自李唐坚起反旗之后,高士廉大概是不想引人注目,连书信也断了。

    长孙心里极为担心挂观念,可李家现在身份不一样,她再多的挂念也只能压在心里,不好表露出来,此刻突然听闻他的消息,心里的情感再也压抑不住。

    “我懂,我都懂的,观音婢,在我心里,高家舅舅也是我的亲舅舅,我很感激他把你和辅机都教导得如此出众,我和你一样的挂念她,感激他。。。。。。”李世民轻轻拭去妻子脸上的脸水,将她拥得更紧了一些。

    武德五年八月十三,高士廉回京,高家的宅子又内内外外被重新整理了一遍。

    鲜于氏和穆老夫人激动得不得了,穆老夫人膝下仅有此一子,一别九年再次重逢,这种心情,没有体会过的人估计很难懂。

    鲜于氏和高士廉的感情虽不像高氏与长孙晟、长孙王妃与李二郎这般恩爱,夫妻间却也一直相敬如宾,高士廉身边的妾室虽然不少,对她这位正室应的有尊重和体面却从未少过半分。

    一别九年,现突闻丈夫归来,她心里的激动丝毫不在穆老夫人之下。

    八月十三,高府诸人刚用完早饭,穆老夫人听到下人来报,儿子马上就要到家门口了。

    已年近七旬的穆老夫人不顾女儿、媳妇、和孙女们的阻止,坚决亲自迎到了大门外。

    她们几人一出来,便看见长孙王妃和长孙无忌的妻子岑氏到了家门口。

    岑氏不仅自己来了,还把六岁的儿子长孙冲也一并带了过来,至于秦王和长孙无忌,则是一大早就和高士廉的两个儿子一起赶到城门外去迎高士廉了。

    鲜于氏看到长孙王妃,正准备请安,却比长孙王妃赶过来一把按住:“舅母,今日我是来迎舅舅的,身份只是舅舅的外甥女,而不是王妃,舅母万万不可多礼。”

    “好孩子,你们都是好孩子。”穆老夫人瞧得感动又欣慰,她拉起长孙王妃的手,轻轻拍着她的手背。

    大家在门口没站一会,高士廉的车驾就缓缓驶了过来,高士廉当年是一人离开,此次归来,后面还跟站两辆马车,李世民,长孙无忌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左一右的跟在他身边。

    高士廉远远看到站在门外的相迎的老母亲,顿时一骨碌从马背上翻了下来,三步并成两步来到母亲身前,双膝一屈,重重跪在地上,以头叩地:“不孝儿子士廉叩见母亲。”

    这句话刚一出口,他的眼眶就红了,满腔热泪情不自禁的涌了出来。

    “起来,我儿快快起来。”穆老夫人老泪纵横,她一边哭,一边伸手拉儿子。

    “舅舅快快请起,不然,你哭,外祖母也会跟着哭,她年纪大了,受不得太激烈的情感冲击。”长孙无忌和李世民齐齐过来,伸手将他拉了起来。

    此时跟在高士廉后面的两辆马车也过来了,车马打开,高士廉这几年在外纳的妾室纷纷从车上来,带着年幼的儿女跟着跪下来给穆老夫人行礼。

    高士廉与大家一别九年,在外又添了两名妾室和二子一女,四子高真行五岁,五次高审行三岁,除此之外,还有个三岁的女儿,另有一妾正怀着身孕。

    “外祖母,您也别哭了,舅舅刚刚归家,咱们一直站在门口不太好。”长孙王妃跟着劝穆老夫人。

    “嗯,嗯,观音婢说得对,进屋,廉儿,快,快让孩子们都进屋。”穆老夫人被长孙一劝,也缓过神来,她伸手擦了擦眼泪,再看着面前跪了一顺溜的大小人儿,忙开口道。

 第一百五十四章 舅甥重聚(下)

    这些人中情绪最为复杂的当属鲜于氏,她与丈夫儿子一别九年,骤然重逢,心头本十分激动。

    可接着看到从马车上下来的那一众小妾和她们的儿女,她的心情顿时变得十分复杂。

    她是正妻,婆母年纪大了不便随着儿子奔波,她要留下来照顾婆母是她的本份。

    但是想想自己在家里辛辛苦苦照顾了婆母九年,丈夫却在外又纳了几名妾氏,并育下儿女数名。。。。。。

    哪怕她一向贤惠,这一刻的心情也复杂之极,心头被一股莫明的情绪堵得难受,长孙王妃和高氏都理解鲜于心的心情,可她们却不知道该如何相劝。

    高履行见母亲神色有异,有心过来说两句话,一时却不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最后还是高士廉反应快,他见妻子面色不太好看,心念微微一转,便知原由。

    进屋的时候,他特意落后了两步,来到妻子身边,执起她的一只手,轻声开口道:“云娘,我不在家的这些年都是你在母亲膝前尽孝,辛苦你了。”

    “我,这些都是我该做的,倒是你不在家这些年,几个孩子我照顾得不太好。”

    “履行他比王妃还大一岁,去年刚刚成婚,膝下一个孩子都没有……”原本心里颇有怨气的鲜氏被丈夫这么一抚慰,只觉心头那点怨气顿时消散得无影无踪,复想起儿子已经二十出头,膝下尚无子嗣,心里觉得有些不安。

    “无妨,履行是男子,迟一些要孩子也不打紧,我听说他现在秦王的军中历练,挺好的。”高士廉道。

    高履行现年二十二,男子二十二岁在这个时代没有孩子,虽不算多,却也不算出奇,鲜于氏被丈夫一劝,便没再多言。

    跟在鲜于氏身后的长孙王妃看到这一幕,颇有些啼笑皆非,只觉舅舅在家事这方面的手段确实非一般人能及,他子女妾室甚多,却总能哄得妻妾和和睦睦,不吵不闹。

    也因为眼前这一幕,一别九年,再次相见的伤感情情被冲淡了不少,高士廉似乎察觉到长孙的好笑的目光,他安抚好了妻子,转目看了长孙一眼:“观音婢,你在笑什么?”

    “舅舅,我,我没笑啊。”长孙王妃神色一正,一脸无辜的看着高士廉。

    等高士廉转过头去后,她却又忍不住低头抿嘴轻笑了起来,跟在她身边的高氏不由嗔了女儿一眼。

    众人进屋之后,高士廉让她的妾室儿女一一过来见礼,长孙王妃面对这些小表弟表妹,自然少不得要做一番散财童子。

    等大家分别见过礼后,高士廉就近坐在母亲穆老夫人旁边,一一和她讲叙这些年在外面的一切。

    当然是挑好的说,这一说很快就说到了午膳的时候,等用过午膳,因穆老夫人岁数不轻了,高士廉没有再继续和母亲叙话,让她去午憩。

    等母亲离开后,高士廉让两个儿子陪秦王说话,自己则朝长孙无忌和长孙王妃招了招手:“无忌,观音婢,你们随我来。”

    高士廉向来对这一对外甥亲厚,现一别九年归来,有私话和他们说,秦王也不觉奇怪。

    高士廉将他们兄妹俩带到书房,详细的问了京里的局势以及秦王的一应事宜。

    秦王李世民,自大唐开国开始,便一路征战至今,关于他的大名,大唐百姓不知道的不多,

    长孙无忌和长孙王妃自然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将秦王这几年干的事细细说了一遍。

    说完之后,高士廉又问了几句长孙王妃和秦王的关系如何,她还没来得及开口,无忌便先一步将话头接了过来:“舅舅,关于他们的感情你就别操心了,秦王对观音婢,那真是好得让我这个做哥哥的都有些看不过眼。”

    长孙王妃有些羞恼的瞪了哥哥一眼,高士廉却满意的点了点头:“如此就好,好了,观音婢,你下去陪你舅母她们聊天,我还有点事要和无忌说。”

    长孙无忌见妹妹离开,脸上的笑意一收,有些迟疑的看了舅舅一眼,道:“舅舅,你突然这般详细问秦王的事,可是有什么担忧?”

    他马上要满三十岁了,以他对舅舅的了解,若无必要,他绝不会把自己和妹妹叫过来,这般详细问秦王的事。

    “这么些年不见,无忌果然是成熟了。”高士廉没有回答长孙无忌的话,却是一脸欣慰的看着他开口。

    “无忌,依你之见,你觉得太子和秦王之间,最终会怎么样?”语意顿了一顿后,高士廉又问。

    “这个,我也说不好,秦王和太子关系一向不错,不过这一年多来,即便秦王在不断退让,他们之间的矛盾还是出来了,太子对秦王比以往生分了许多,显然是心里对他起了忌惮。”长孙无忌沉默了一会才接口。

    “自古天家无父子,这话不是说着玩的,以秦王现在的地位,除非他能抛弃一切,辞官归隐,做个真正的闲散王爷,他与太子之间或许还能善始善终。”

    “但以大唐现在形式而言,尚不允许秦王作这样的选择,或者说即便是有这样选择的机会,以秦王的性情只怕也做不到。”高士廉道。

    “那舅舅的意思是?”长孙无忌心头一跳。

    “我没什么意思,只是想提醒你一句,毕竟秦王现在的身份和以往不一样,你一直跟在秦王身边,想必对他的性情比我更了解,有些事不管愿不愿意面对,我都希望你们是能事先有个心里准备。”高士廉道。

    长孙无忌没有说话,心情却陡然变得沉重起来,高士廉看了他一眼,没有再继续开口,书房内陡然陷入某个可怕的沉寂。

    舅甥俩沉默了好一会,就在长孙无忌正打算说点什么的时候,,高士廉的声音响了起来:“当年在洛阳的时候,王通收观音婢为学生一事你还记得吧?”

    “记得。”长孙无忌点了点头。

    “你可知王通在收她为徒的时候说过什么?”高士廉又道,长孙无忌摇了摇头。

    “王通当时对我说,你这外甥女日后贵不可言。”高士廉接着往下道。

    “。。。。。。”长孙无忌听得陡然瞪大了眼睛。

 第一百五十五章 高士廉的远见

    高士廉文采风流,才华卓绝,颇具晋魏名士风采,加上情商极高,极会做人,在隋朝的时候,官职虽然不高,名气却不小。

    尤其是在文人士子中声望极高,连王通这样的大儒都是他的座上宾。

    也正是因为有了高士廉这么个舅舅在,当年长孙晟逝世,长孙王妃母子被兄长赶出家门,当年的唐国公,如今的高祖,能听从妻子的意见,没有坚持退掉李家和长孙家的这门婚事。

    大业十年,高士廉受杨玄感、斛斯政牵连被贬到朱鸢县做九品主簿。

    他到了那个穷乡僻壤之地,不仅没有自抛自弃,自怜自苦,反在那穷山恶水中做下了不菲业绩。

    大业十三年,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军进攻岭南交趾,高士廉临危受命,以一介书生之身出任行军司马,大败宁长真。

    李唐起兵之后,他暗中帮着李唐做了不少事,李孝恭当年能轻易击败萧铣,他就有莫大的功劳,面对这样的一个人,高祖对其也是颇为欣赏器重。

    高士廉归来不久,就被高祖任命为雍州治中,同时怜他久未与家人老母团聚,特旨让他来年再行赴任。

    而李世民此时正好挂了雍州牧的职位,由此可见,高祖心里想补尝次子,知道次子与其王妃感情深厚,对其妻族也颇为照应,便将高高归唐的高士廉放到次子麾下做事。

    高士廉因在京还有几月时间,就趋此机会给次子说了一门亲事,其余时间就在家里陪伴老母妻儿,日子过得很是平静。

    若说高祖对高士廉只是欣赏,李世民对他的态度则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因他与长孙的婚事是幼年定下的,长孙女子住到高家之后,他没少与高士廉打交道。

    在李世民看来高士廉是那种拥有定国安邦之能的贤才,他猎古涉今,心术明达,视野心胸,韬略操守都绝非凡俗之辈能比,能多和他交流,以他的为师,是莫大的造化。

    为此,自高士廉回来之后,李世民一有空就往高府跑,向他请教一些国家大势、以及自己感觉有些迷茫的问题,如突厥,刘黑闼、还有李唐朝堂内部的问题。

    说话这刘黑闼今年三月在洛水被秦王李世民打败逃往突厥后,满心愤恨,一心想要报仇雪恨,突厥新上位的可汗颉利野心勃勃,心里时刻想着谋取中原。

    他与刘黑闼一拍即合,借兵给刘黑闼,自六月初开始,刘黑闼便带着小规模的突厥兵在山东边境一带抢劫,频频挑衅。

    而李唐此时外面尚有不少中小势力需要扫荡,一时半会没有精力、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只派了车骑将元绍为边境行军总管,以防突厥大兵来犯。

    刘黑闼见唐军暂不理会自己,愈发的放肆,抢掠动作愈发的频繁和猖狂,从六月到八月这一段时间,干下了不少事。

    “舅舅,关于这刘黑闼和突厥不知你有什么看法?”八月十五过后,李民来到高府找高士廉,两人一起喝茶的时候,李世民向他请教刘黑闼和突厥的问题。

    “刘黑闼此人确是不可多见的悍将,不过他今年在定州和王爷那场大战,打光了家底,伤了基根,一时半会之间很难再成气候。”

    “他能打仗,善打仗,除了本身勇武,善长指挥之外,还和他麾下那批勇武善战的兵将有关。”

    “王爷本身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帅才,自然知道好兵遇上好将,才能向所披靡的道理。”

    “刘黑闼之前的家底在洛水一战中几乎消耗殆尽,跟着他逃到突厥的残部尚不足两千人,虽然突厥现大力支持他,但突厥的人毕竟是突厥人。”

    “突厥人再善战,那也不是他刘黑闼的兵马,突厥人对外族人有着天然的排斥,他刘黑闼再能,也不太可能如指挥他的原班人马那般容易。”

    “所以,此人即便能闹出些风浪,也不可能威胁到我李唐的大局,王爷现在的劳已经够高了,等陛下想再次派人征缴刘黑闼的时候,王爷能推就推了吧。”

    “当然,即便王爷不想推,我估计近期朝堂之上,都不太有人希望王爷再去征讨刘黑闼了。”

    “至于突厥,说句良心话,突厥现确是咱们李唐最大的敌人,也是目前周边各国间唯一能威胁到咱们李唐的存在,尤其是颉利可汗,此人野心勃勃,时刻妄想着夺取我中原江山。”

    “但他接手草原可汗的汗位还不久,各部落的首领对他还不是那么信服,他若号令不了整个草原,单凭他阿史那氏一族的兵力,显然不具正式备攻打我中原的能力。”

    “为此,我敢断定,边境小规模的骚扰和试探性攻击会经常发生,但大规模的入侵中原,只要我李唐内部没出什大乱子,一时半会间不可能发生。”

    “毕竟咱李唐已经统一了中原,目前国家能战善战的将领不少,王爷和太子更都是数十年难得一见的骁将,颉利可汗只要不是得了失心疯,就不太能盲目对中原发起全面攻击。”

    “当然,他不太可能在近期对我大唐发动全面攻击,但现有刘黑闼这个么媒介在,他可以尽量利用刘黑闼在河北两岸的影响力搅事。”

    “王爷要注意的是,别让突厥和刘黑闼形成里应外合。”高士廉饮了口茶,不徐不疾的接口道。

    “多谢舅舅指点。”李世民听完之后,沉思了半晌,随后起身,恭恭敬敬的朝他作了个长揖。

    果不其然,等刘黑闼闹出的动静越来越大的时候,高祖和朝臣虽派人去征讨,却无人再提秦王的大名,高祖先派了淮阳郡王李道玄为河北行军总管,征讨刘黑闼。

    可他究竟低估了窦建德和刘黑闼在河北的影响力,新上任不久的定州司马董该听闻刘黑闼卷土再来的消息后,设计害死了刺史,带着定州归附刘黑闼,对李道玄对峙。

    董该叛变之后,还没等高祖做出下一步对付刘黑闼的,突厥突然由几处边境李唐发起规模不小的进攻,边兵抵挡不住,很快被击溃。

    突厥对李唐来说,目前是最大的威胁,高祖顾不得再去对付刘黑闼,立即派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各领一支兵马,分两道赴边境抵御突厥。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子征讨刘黑闼

    突厥对待中原的策略也和高士廉预估的差不多,颉利可汗发动的攻击只是试探性攻击。

    他分别向多处与大唐交接的边境地区发动了袭扰。这些袭扰双方各有胜负。

    有些刚开始交战就被大唐边兵打退,有些兵力强大的部队击溃了大唐守军后,也只掠夺些财物人口,并无深入之意,显然没有无全面与大唐开战之意。

    其中有两处重要关卡,因离大唐的京都长安较近,唐高祖直接派了李世民和李建成过来。

    这两兄弟一出马,突厥在此两地的兵马又非他们的主力,自然讨不到什么便宜。

    双方碰到一起,战了两场,突厥发现这是两块硬骨头,啃不动之后,立即就退了回去。

    倒是那刘黑闼,大唐能战的将领们最近都比突厥频繁边袭给牵制住了,给了他迅速壮大的空间,他到了河北之后,很快又大出风头。

    九月初,淮阳郡王李玄道在定州城外和刘黑闼干了一仗,兵败而退,高祖见状又派齐王为行军总统,前往河北与李玄道合兵共征刘黑闼。

    在高祖看来,自己的第四子元吉,谋略上虽比不上长子和次子,但也算善战之辈。

    加上今年三月份随秦王征讨刘黑闼那一战中大出风头,又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黑闼经三月洛水那场大败之后,实力大不出前,让他和李玄道合兵一出,打败刘黑闼应该不成问题。

    但高祖似乎高估了他这个儿子的本事,低估了刘黑闼的本事。

    齐王单兵武力相当出众,阵前也十分骁勇,但他的兵略战术和刘黑闼比起来差了却不只一筹,没有秦王统筹,他与刘黑闼一碰上,就连续吃了几次亏。

    他到达河北之后,第一次与刘黑闼交手,贝州刺史许善护在交战中殉难,接着是观州刺史刘君会反叛,投靠了刘黑闼。

    再接下来就是淮阳郡王李道玄在大战中殉难,刘黑闼很快攻破了沧州。

    高祖和朝臣们这个时候终于明白,秦王和齐王虽都是驰骋沙场的人,但不代表秦王能战胜的人,换了齐王也一样。

    “诸卿,关于这个刘黑闼你们说怎么办?此人气焰嚣张,今年三月份才刚吃了一场大败仗,这才几个月的时间,现又再次卷土重来,不仅如此,还与突厥勾结到了一起。”

    “若不能尽快铲除此獠,任由他在河北坐大发展下去,到时候外有突厥虎视眈眈,内有他这头恶狠,我大唐危矣。”朝殿上,唐高祖一脸怒容的看着朝臣们问。

    “陛下,依臣之见还是尽快喧秦王回来,让他去对付刘黑闼吧。”唐高祖的声音一落,很快有位姓颜的中书侍郎站了出来谏言。

    “臣觉得不妥,秦王现远在秦州道,他对面的突厥最近又颇为猖狂,秦州道可是我大唐最重要的门户之一,若此关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再说了,今年三月秦王只是打败了刘黑闼,并未能彻底将其消灭,即便现将他调回来也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刘黑闼。”

    “依臣之见,不如调太子回来,由他领兵征讨刘黑闼。”颜侍郎的话时刚落,仆射裴寂就站出来。

    裴寂可谓是高祖身边最受宠信的大臣,他一站出来,朝堂上一时再无人接口,颜侍郎也只微微皱了皱眉,却没再说什么。

    倒不是裴寂真有这么大能耐,诺大的朝堂成了他的一言堂,而是他这个建议确实不算差。

    大唐建国至今,论最会打仗、并至今未尝一败的,除了秦王、以及武德三年才开始冒头,如今风头极盛的李靖外,也就太子建成了。

    大唐立国之初,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可谓是一时双骄,大唐立国之后,他出去的时间少了,光芒逐渐被李世民压住,但这不代表他就不会打仗了。

    论胆大和用兵之奇险,李建成或许不如秦王,但相对而言,他比秦王更稳。(当年窦建德和王世充那一战,让大家充分的认识到了秦王的厉害,那一战的主帅若不是秦王,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不敢保证胜利,因为太子当时也是一力要求撤兵的。)

    最重要的是秦王的功劳已经够高了,李建成是太子,可这几年却生生被秦王给压得没了光彩。

    若这一战由他来打,又能一举胜之的话,对大唐江山,对太子之位的稳固都极为有利。

    秦王不便再让他建功出头,李靖远在岭南,除了太子外,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出乎这样的念头,裴寂的话音落下之后,朝臣上一时再无其它反对之意。

    高祖看了大家一眼:“看样子大家都支持裴卿这个建议,既然如此,我这就给太子下诏。”

    太子现在豳州,离长安的距离并不算太远,用驿道快马,两天诏书就到了他手上,李建成收到诏书之后,心头又惊又喜。

    他这几年一直坐镇长安,不断的看二弟李世民建功立业,看着对李世民称颂的百姓和朝臣越来越多,心里早就不平衡,早想有一场大仗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为此,接到诏令之后,李建成立马不停蹄的赶了回来。

    高府高士廉的儿子高履行和高至行得知高祖要派李建成去征讨刘黑闼,而不是派秦王的时候,颇为不解。

    某天晚上和父亲一起吃饭之后,他们忍不住问高士廉了一句:“父亲,这刘黑闼卷土重来,陛下不何不派已经击败过他一次的秦王去,而是太子派去?”

    “因为秦王的功劳已经够大了,而且现在的刘黑闼也不像今年三月份之前那么难对付,由太子去对付他已经绰绰有余。”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王现在远在秦州道,秦州道是我大唐与突厥交界中最重要的门户之一,最近突厥频频犯边,此时实不容有失。”

    “太子既然离得近,又足以胜任这份差事,陛下自然是要先这个么建功立业的机会给大子,不过。。。。。。”高士廉看了儿子一眼,笑道。

    “不过什么?”高履行和高至行同时脱口问。

    “不过陛下为了保证此战不出意外,只怕还会多派一人随太子同行。”高士廉道。

    “派谁?”高履行和高至行又同时道。

    “平阳公主。”高士廉笑着接口道。

 第一百五十七章 平阳披甲

    太子建成归来之后,朝堂上果然有人提出让平阳公主随太子一同出征的建议。

    提这个建议的还不是别人,而是当朝国舅、被封为宋国公,同时出任民部尚书的萧瑀。

    就在高祖和众臣商议太子征讨刘黑闼的一应物资粮草问题的早朝上,民部尚书萧瑀站出来谏言:“陛下,刘黑闼和突厥勾结,来势汹汹,那突厥狼子野心,早对我中原有觊觎之意。”

    “只是他们草原统一未久,尚不具备大规模进军中原的实力,现好不容易出现了这么个能帮他们打先锋的合适人选,突厥想必不会轻易看着刘黑闼陷入绝境。”

    “为了一举铲除这个后患,不让他有任何逃窜的机会,臣建议让平阳公主协助太子殿下,一同出征,让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娘子乃晋冀之地的咽喉要地。”

    “当年陛下由晋西入长安的时候,就多亏平阳公主守住了娘子关,此次太子征讨刘黑闼,若能由她驻守此地,一来可以断绝刘黑闼逃跑的后路,二来可以防止突厥突然杀进来援手。”

    高祖和群臣皆听得一怔,平阳公主的武略有多厉害,朝臣和高祖都一清二楚,李唐建国之初,她以一介女儿之身,筹得数万兵马,帮着父兄打了无数胜仗。

    高祖当年率领的大军,能够那般容易攻入长安,有她莫大的功劳,若非她是女儿之身,她的功勋和影响力,绝不会在秦王和太子之下。

    只是平阳再厉害,她也是女儿之身,在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父系统治政权下,开国之初,她帮着父亲建功立业也就罢了。

    如今中原已定,她也早已放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