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饶是长孙小娘子一向稳重懂事,面对这等情况,心里亦是有些难受,眼看着及笄的日子一天天的临近,她脸上的笑容也在一日日减少。

    “观音婢,你不要伤心,等父亲在山西稳定之后,我想法子把岳母大人,和舅兄他们都接过来,到时候大家就都能在一起了。”李二郎知道妻子的心事,他心里也不好受。

    他的妻子,本该是洛阳最亮的明珠,却因种种原因,及笄的时候,身边至亲之人一个也不在。

    “我没事,二郎。”长孙小娘子收起心头的苦涩,朝李二郎微微一笑。

    “观音婢,岳母和外祖母他们虽然都不在,但是你的及笄礼,我不会让它寒酸的,我和父亲说了,让他请太原太守的母亲,穆老夫了来为你加簪,请了王家大房的嫡长女来做你的赞者,二叔祖母亲自为你主持。”

    “穆老夫人与外祖母同出一脉,是外祖母的族妹,有她来为你加簪,就像是你外祖母在一样,再加上王家嫡长女为赞者,二叔祖母这样辈份的人为你主持,这样的及笄礼,不会有任何人敢轻忽你半分。”李二郎道。

    “二郎,这样会不会不太好?父亲刚到山西不久。。。。。。”长孙小娘子听得一怔,李家这般重视自己,她当然高兴,紧接着又有些担心。

    “放心,我和父亲心里都有分寸,穆老夫人很乐意来帮你簪,等你加簪之后,你就正式成年了,我。。。。。。”李二郎拥着她的胳膊微微一紧,眼眸也不自觉的暗了一暗。

    “你。。。。。。”长孙小娘子大羞,忍不住伸手轻轻锤了他一下。

    随着出了孝,李二郎对她越来越放肆,夫妻两人尚未正式圆房,但李二郎逮住机会就抱着她耳鬓厮磨。

    有时候晚上干脆抱着她一起睡,虽然忍得辛苦,却是乐此不疲,除了没有突破最后一道防线,长孙小娘子可以说是浑身都被他隔着衣衫给摸遍了。

    马上就要及笄的长孙小娘子差不多已经长开,身高大约有一米六二左右,和超过一米八的李二郎站在一起,虽然仍显得娇小,看上却已十分和谐。

    身材该凸的地方凸,改细的地方细,面容出落得像初灿的水仙花一般,清丽不可方物,面对这样的妻子,李二郎的眼睛几乎恨不得时刻粘在她身上。

    “观音婢,要不咱们现在就先把房圆了吧。”随着长孙小娘子出落得愈发的清丽,李二郎的自控力是愈来愈差,经常看到妻子,就心神摇荡,浑身燥热。

    他说着说着,手脚就不规矩起来,不仅唇贴到她的脖了上,手也悄然滑进衣衫,想往她身上爬。

    “二郎。”长孙小娘子一把拍下他作怪的手,都忍了这么久,未及笄之前,她不可能任他胡来。

    “娘子,你最近对我越来越残忍了,都不肯让我解解馋。”李二郎一脸的委屈。

    “等我行了及笄礼,你待如何,便。。。。。。”长孙小娘子又羞又恼。

    “真的?等咱们正式圆房那一日,我一定要请三天假,天天和你。。。。。。”李二郎大喜。

    “你这登徒子……”长孙小娘子怒了。

    “哎,娘子,你是不懂身为男人的苦,你夫君我今年都十八了,却……”李二郎一脸委屈的辩驳。

    可怜他今年已经十八了,每日娇妻在怀,至今却没真正尝过女子滋味,谁有他这么苦逼?

    三月十五,太原李家祖宅宾客如云,今日正是去年刚到任的山西河南抚尉使,现已正式接掌山西一应军权的李渊的次子,李二郎的妻子的及笄礼。

    正常情况女子及笄礼都在娘家举行,可长孙小娘子情况不一样,她早早嫁入李家,为婆婆守了三年孝才及笄,这个及笄礼自然只能在婆家举行。

    李家本是太原的豪门,现唐公李渊又手握山西一省军权,他的次子更不得了,去年雁门关勤王,一马当先,带着几千精兵冲进雁门关,不顾生死,救皇帝于危难之中,以后的前程不用说。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的妻子虽然不在,却请了族中地位最长的长辈来主持,并请到了太原太守的母亲为正宾,为她加簪,这样一份独具风格的笄礼,一时成为太原贵族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及笄当日,由李家三房的年纪最长,辈分最尊的老夫人来主持,先是迎宾,奏乐,长孙小娘子由贴身丫环服侍,沐浴更衣,由郑老妇人领着来到主场。

    随后李渊父亲的身份上来致词,接下来由穆老夫人亲手为长孙小娘子梳发加簪……

 第一百零四章 圆房

    及笄礼既成,接下来自然是圆房了,长孙小娘子及笄的当夜,她的房间被布置得和新婚时一模一样,当年她嫁过来的时候,尚不足十三,所谓的洞房花烛只是个形式。

    今天,才是这对小两口真式圆房的日子,丫环们将李二郎的物品都搬进了长孙小娘子的房间,床上也换上了鸳鸯大红被,如意芙蓉帐,两支大红烛已被点燃,明亮的火苗欢快的跳跃着。

    傍晚,长孙小娘子回到被布置一新的卧房,目光落在那大红的鸳鸯被和绯色芙蓉帐上,再想想前两日李二郎的耳语,清丽的面颊顿如火般烧了起来。

    “娘子,先用些饭食吧。”正值长孙小娘子站房间发呆时,已经梳起妇人头的青岚走了进来,她看着面若桃花,站在房中望着床上的大红锦被和红烛,不知想些什么的娘子,不由抿嘴一笑。

    “好。”长孙小娘子点了点头。

    青岚转身离去,没多大一会就端了一个食盒进来,三小碟菜,一盅汤,加一碗米饭,菜是两荤一素,色泽极佳,看着就十分可口,份量也不多,配这一碗米饭,刚刚好。

    长孙小娘子正好有些饿了,看着这几样搭配恰到好处的饭食,立即食指大开,她坐了下来,端起碗,没多大会功夫,食盒里的食物都被她吃进了肚子,连那盅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娘子,可还需用些?”等她吃完,青岚进来收收的时候,看餐盘点滴不剩,又问了一句。

    “不了,让人备水吧,我准备梳洗。”长孙小娘子摇了摇头。

    青岚没再说什么,应了一声,端着餐盘离去,自家娘子向来没有浪费的习惯,平常吃饭,餐盘内极少剩食物。

    青岚离开没多久,阿里就提着一个大木桶进来了,长孙小娘子看到她不由惊讶的问了一句:“阿丑,怎的是你?”平素送水的都是水房里的婆子。

    “我力气大,一桶水轻易就拎过来了,今个儿是娘子的大喜之夜,若让水房里的人送,一个不慎,洒上一丁半点的,就不好了。”阿里笑道,大木桶很重,加上大半桶水,重过百斤,再上水温又烫,平常一个人是绝对拎不动的,需要两个身体力壮的婆子抬。

    “你这丫头,倒是越来越嘴贫了。”长孙小娘子有些好笑的看了她一眼,阿丑现年已有十七,个头接近一米七,颇为高挑,加上长年习武,力气比军中绝大多数的将士都大。

    阿丑轻笑了一声,将大木桶提进浴房,里面的浴盆早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里面撒了些干的玫瑰花瓣,一桶水倒上去,那些花瓣迅速浮了上来,在水中慢慢舒展,一片片的浮在水面上。

    阿里刚将水倒进澡盆,小舞就将长孙小娘子晚上要用的衣衫拿进来挂到屏风旁的衣杆上,接着两个丫环就退了出去。

    长孙小娘子嫁人虽已近三年,但她至近尚未圆房,脸皮薄,洗浴之时,不喜欢有人在旁伺候,偶然需要人擦背或加热水的时候,会唤人,她洗澡的时候,贴身丫环都会守在外间。

    长孙小娘子除去衣衫,赤足走进澡盆,水温颇热,又恰好在她能承受范畴内,她一滑进澡盆,那滚烫的水温就激得她皮肤一阵颤粟。

    紧接一股说不出的舒适让她忍不住轻轻闭上了眼睛,只觉得一天的疲惫都在逐渐散去,她靠在木盆的边缘,微闭上眼,一点点的清洗着身体。

    洗完前身,洗后背的时候,发现有些不便,正准备唤小舞,她抓在手里,正在往后背拭的澡巾就被人接了过去,紧接着那人用恰到好处的力度一下下帮着她洗起背来。

    “小舞,你来得真及时,我正要唤。。。。。。”长孙小娘子舒服的闭上眼睛,笑着开口,只是一句话没说话却觉不对,因为背后那人的呼吸逐渐重了起来,温热的呼吸喷到了她的脖项上。

    长孙小娘子吃了一惊,正要回头,可她刚动,身后那人的手已经按住她的肩膀,头附到了她耳畔,微哑着嗓子开口:“娘子,为夫的伺候你可还满意。”

    “二,二郎,你,你怎么来了?”长孙小娘子又羞又窘。

    “今天是为夫的洞房花烛夜,为夫不来这里去哪里?”身后的声音更哑了几分,随着这句话落下,长孙小娘子听到一阵索索声,紧接着一躯硕壮矫健的光裸身体跃进了澡盆。

    长孙小娘子惊呼一声,只是声音刚出一半就被人封住,李二郎跃进澡盆,一把将长孙拉进怀中,封住她的唇,他的吻霸道炙热,充满了侵略性。

    双手更是无所顾忌在她不着寸缕的光洁躯体上游动,本已逐渐变凉的水温因着他的加入,似有沸腾之势,李二郎的气息随着他不断加深的吻而变得急促。

    长孙小娘子几乎被他吻得喘不过气来,李二郎越吻越重,喉中不断发出模糊的低语:“二娘,二娘。。。。。。”游移在她身上的手陡然一托,将长孙小娘子托起来跨坐到他身上。

    “不,不,二郎,不,不要在这里。”感受到某处炙热坚实的触感,被吻得浑身发软,脑子乱成一锅粥的长孙小娘子陡然醒过神来,用力推拒着李二郎的肩膀。

    “好,不在这里。”几近完全沉浸于某种感动探索的李二郎被她用力一推,终微微清醒了一些,他免力拾起一丝理智,抱着她从盆里站了起来。

    并扯下一块干的大浴巾,胡乱将两人的身体擦干,再用搭在衣杆上的那件大红中衣,裹住妻子的身体,大步朝卧室走去。

    走进卧室,将她放在床上,并顺势将她头上的簪子抽下,一头漆黑的青丝顿时倾泻而下,像云彩一般洒在她周围。

    在忽明忽暗的烛光中,一躯纤柔合度,洁白无暇的躯体静静的躺在大红的锦被上,如瀑的青丝四下散开,其中有数缕轻轻的覆在她的躯体上。。。。。。

    已被刺激得热血沸腾,浑身似火的李二郎一时竟被这副美丽的画面给惊呆了,就这么直勾勾的盯着床上的人儿发愣,根本没有下一步动作,唯有喉结不停的上下滚动。

    长孙小娘子羞不可仰,下意识的抓住床上的锦被,想往身上盖,可她的手刚动,就被李二郎抓住:“别动,二娘,让我好看看。”

    随着话音的落下,他一步跨上床榻,如朝圣般跪到长孙小娘子身前,鲜红的芙蓉帐滑落下来,遮住了床内的风景,再接着,结实的步摇床随着烛光不断的摇晃起来。。。。。

 第一百零五章 风云起

    芙蓉帐内春宵短,龙精虎猛的少年将军一朝初尝男女之事,整个人几乎都沉迷到这种全新的、让人无比愉悦的体验中不能自拔,压根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一直折腾得天将破晓才拥着娇妻满足睡去。

    可怜初尝人事的长孙小娘子被他折腾去了半条命,自嫁入李府,从未赖床、睡过懒觉的长孙小娘子次日直睡到日上三更才睁眼。

    “娘子,你醒了?”她睁开眼的时候,身边已不见李二郎的身影,青岚正在轻手轻脚的在整理房间,听到床上的动静,顿时抬目朝她望了过来。

    “青岚,什么时辰了?”长孙小娘子望着穿外那明媚的阳光,吃了一惊,一个翻身就准备坐起来。

    结果这一动,才发现全身都在疼痛,昨晚的记忆顿如潮水般涌来,让她一张脸红得像那刚挤出来的凤仙花汁。

    “娘子,现在大约是辰时末,郎君出去的时候交待了,说他已和大人打了招呼,今天你不用过去请安。”青岚显然知道她在担心什么,抿嘴轻笑了一下,开口道。

    长孙小娘子的脸愈发的红了,青岚体贴的让人送了一桶热水,并在水里加了点能缓解身体不适的药物,等她泡好澡,穿好衣服出来,李二郎回来了,外面小厅内已摆好了早饭。

    “娘子辛苦了,来,为夫伺候你用膳。”李二郎看到妻子,目中荡起七分怜惜,三分顽皮,略带捉狭的打趣了一句,尚未退出去的丫环听得抿轻偷笑。

    长孙小娘子狠狠瞪了李二郎一眼,当着丫环的面却不便说什么,只能乖乖坐到桌前,与他一同用早膳。

    时间继续往前滑行,转眼就到了五月初一,大业十二年五月初一,发生了全日食,天下百姓惶恐不安,不少人跪地向苍天祈祷请罪。

    “父亲,突然发生日蚀,只怕东都要生乱子,咱们是不是想法子把大哥他们给调出来?”日食当夜,李二郎忧心重重的来到父亲的房间。

    这年头发生全日蚀,大家本能的会认为是帝王不仁,是上苍对君王的警告,再加上这几年各地匪患四起,民间民声怨道,大家心里的这种认知就更加强烈。

    “我也想把他调出来,可是在此敏感时期,除非陛下自己开口,否则,咱们胡乱插手不仅帮不了大郎,反而会给全家人惹来杀身之祸。”

    “二郎,你不用太担心,你大哥行事一向稳重周全,不像你这般大胆妄为和激进,他知道分寸,不会惹祸的。”李渊叹了口气,一脸无奈看着次子开口。

    李二郎有些不满的看了父亲一眼,他胆子比较大不假,但什么时候妄为过?不过这时候显然不是和父亲理论的时候,更知父亲的话有理,只能怏怏退下。

    不说山西李家这边的事,但说东都洛阳这段时间确实颇为动荡,日食之后,有那耿直朝臣站出来谏言,希望皇帝能祭天请罪,并减轻税赋,开仓放粮,振济天下百姓,好让天下归心。

    炀帝闻言非但不听,反将所有站出来说这些话的人都给处以极刑,一时之间,朝堂之人人人自危,众臣噤若寒惮,再也没人敢随便说话。

    皇帝却是不管不顾,自顾四处巡游作乐,不久,被皇帝派出去征讨匪寇的潘长文将军兵败战死,时年七月,民部尚书、光禄大夫、济北公樊子盖病逝,百姓哀痛,无数人自动为其送葬。

    七月中,隋炀帝准备临驾江都,命越王杨侗,留守洛阳,并命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梭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协政,协助杨侗处理洛阳一应事宜。

    众官惶恐,耿直的奉信郎崔民象、王爱仁,眼见天下狼烟四起,匪患肆虐,皇帝这个时候不仅不思安抚百姓,处理匪患,还要下江都。

    这两位言官顾不得皇帝高不高兴,梗着脖子,冒死站出来谏言:“陛下,现天下匪患四起,臣以为陛下应该做的是抚民心,安社稷,而不是四处巡游。”

    “来人,将这两个胡言乱语,妖言惑众的逆臣给拖下去,先割了他的舌头,再满门抄斩。”炀帝大怒,立即处死了崔民象、王爱仁。

    他们一死,再也没有那傻大胆出来冒这个头,只能眼睁睁看着皇帝浩浩荡荡的离开了洛阳,直奔江都,八月中,帝驾抵达江都。

    十月,开府仪同三司,左翊卫大将军、光禄大夫、许公宇文述在江都病逝,帝悲痛大哭。

    十二月,鄱阳操天成起兵造反,自称“元兴王”,建年号“始兴”,攻陷豫章郡。

    各地匪寇不断恶化的信息讯如雪片般飞到隋炀帝案前,炀帝心情愈发恶劣,身边大臣稍有不慎,惹他不高兴,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时年十二月,在山西出任巡抚使的唐公国李渊在河西打败甄翟儿,俘敌无数,许久没有听过好消息的隋炀帝大喜过望,去旨嘉奖。

    正好此时山西太原太守因病请辞,隋炀帝便命李渊正式接任太原太守一职,同时放其世子李建成回山西,接掌河东军务,至此,山西一应军政大军尽落李家之手。

    大业十三年正月初一,杜伏威率部渡过淮河,攻陷历阳郡,初五,勃海窦建德在河间竖起了反旗,自称长乐王。

    正月初十,徐圆朗攻破东平郡,二月,梁师都杀死郡城唐世宗,占地为王,公然对抗朝庭,隋炀帝派银青光禄大夫张世隆剿叛,反被其打败。

    紧接着王子英攻破上谷郡,马邑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起兵作乱,并联合突厥,自称“定杨可汗”。

    二月底,初掌瓦岗军大权、夺下了荥阳的李密自称魏公,开仓放粮,赈济周边百姓和群匪,立即引来无人响应追随。

    瓦岗军迅速扩张,黄河以南各郡相继被他占领,此至,大隋江山,大半疆土都处于匪寇肆虐之中,皇命传不出三百里。

    眼见江山倾覆在即,愈发暴躁的隋炀帝几乎天天在杀人,企图用酷刑震慑天下反贼。

    其结果不言而喻,除了脾气越来越暴躁之外,隋炀帝在纵乐方面变本加厉,江都行宫日日歌舞升平,酒肉池林……

    如意公主和萧皇后瞧着皇帝昏聩颓废的模样,忧心如焚,却无计可实,唯有心头一片绝望。。。。。。

 第一百零六章 太原起兵(上)

    不说江都隋炀帝、萧皇后、如意公主等人心事,但说身在太原的李氏一门,自去年五月日蚀发生之后,原本就肆虐的民怨和匪患更呈井喷之势。

    天下人都认为日蚀是天子无德,上天示警,原本造反的人多是活不下去的流民百姓,日蚀之事一生,诸多手掌大权的大将重臣和世族也逐渐与朝廷离心离德。

    再加上突厥虎视眈眈,大凡有点见识和眼光的人都能看出如今的朝庭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覆,在这等形式之下,很多人心中都开始为自己谋划出路,太原李家也不例外。

    话说李渊此人,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一开始并无反叛之心,他一心一意的只想保住国公府的荣耀,能让子孙平安。

    但架不住隋炀帝实在不喜欢李姓之人,尤其看与他有姻亲之亲的表弟李渊不顺眼,自幼便喜欢讥讽捉弄他,登上皇位之后,不只一次找李渊的麻烦。

    李渊为了不被猜忌,不惜自黑,自大业十一年,因安伽陀一句话,成国公李浑被隋炀帝安了个莫须友的罪名被诛了满门之后,李渊便时刻处于提心吊担之中。

    后炀帝不知是出于何种心里没找他麻烦,并因他在山西剿匪有功,反让他接任太原太守一职,他的一颗心也没有完全放下来,时常处于焦虑之中。

    李二郎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他看来,以大隋目前的情况,败亡不过是时间问题,他李家想要在这群雄迸起的乱世自保,就不能这样坐以待毙。

    故,在山西这一年多来,他暗中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其中文臣中最为出众的当属刘文静和裴寂,武将则有长孙无忌,长孙顺德等,只待时机成熟,就劝父揭杆。

    这个机会很快来临,大业十三年四月,突厥大军突然兵临太原城,而这个时候李渊正好不在城中,副守高雅君吃了败仗,炀帝暴怒,命人将李渊和高君雅一同打进大狱。

    高雅君为了活命自保,暗中买通狱卒,诬陷李渊与突厥勾结,这才导致他大败,高君雅写下这封密信,悄悄让人送出去,只不过这封信刚出狱门,就被早有防备的李二郎的人缴获。

    李二郎拿到这封信后,并未第一时间去找他的父亲,他手时拿着这封信,静默了许久,当天里,回到家中,他并未与往常那般急切的与妻子亲热。

    他坐在烛光下,静静的看着妻子娟秀雅丽的面庞,半晌后抬一起手,轻轻的抚着她的面容,低声开口道:“观音婢,我准备去做一件大事,此事若成,我李氏一门,日后将再也不必看人脸色行事,若败。。。。。。”

    “二郎,你我夫妻一体,自我决定嫁给你那一日起,我与君便是休戚与共,生死相随,不管二郎想做什么,我都会无条件的支持你。”

    长孙小娘子骤然然听得此事,亦是吃了一惊,不过她到底不是普通女子,见识眼光皆非普通人能及,世道乱象至此,李家想要自保,就绝不能坐以待毙,意念电转间,她轻轻握住李二郎的手,一脸坚定的开口。

    “二娘。”李二郎心头一暖,目中蕴满感动,长臂了伸,紧紧将妻子揽入怀中。

    次日,李二郎来到狱中,遣开狱卒,将这封信递给李渊,李渊接过来一看,又惊又怒,正不知该如何是好,晋阳令刘文静突然进来。

    他走到李渊面前,进言道:“大人,如今天下大乱,您身处嫌疑之地,又立不赏之功,再示忠诚,亦难消陛下对您,对李家的猜忌之心。”

    “如今大人的部将兵败,陛下将您一同打入大牢,显然是陛下已经准备对大人动手,此时大人若是坐以待毙,接下来李氏一门只横祸当头。”

    “依下官所见,大人应当拿出魄力,以大人您的出身本事、以李家在太原的影响力,再加上晋阳之地,兵强马壮,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此举事,可立大功。”

    “关中天府之地,代王年纪幼小,权贵豪强并起,不知所从,希望大人早做决断,发兵西向,以图大事。”李渊听完,颇为意动。

    这一年多来,次子四处交接文臣武将,他并非不知,只不过当成没看见罢了,他并非无能之辈,自然可能在明知皇帝时刻想对付他的时候,完全不生自保之心。

    可他本性有些保守,再加上儒家思想作祟,思虑的事情未免有些多,比如起事不成,兵败之后将要面对的局面,为此,虽然意动,却有几分犹豫不决。

    却在此时,晋阳宫的宫监裴静走了进来,他走到李渊面前,先行了一礼,才开口道:“大人,上个月,您醉酒留宿晋阳宫的时候,侍奉您的那两名绝色宫女都是陛下的人。”

    “什么?”李渊大惊失色,本就因为高君雅吃了败仗,被皇帝打下狱,现还和陛下的宫女有染,此事一旦败露。。。。。。

    至此,李渊再无犹豫,他也算有谋有勇之辈,一旦意定,便认真与一众心腹开始谋划一应事宜,只是还没议出章程,隋炀帝就派人过来了,因突厥兵败一事,要抓他回江都问罪。

    李家父子皆吃了一惊,顾不得再多想,准备就此竖起的旗,斩杀来使,哪知正要翻脸的时候,隋炀帝又来了一道令谕,派了快马追来,赦免李渊,同时也赦免了高君雅。

    一场虚惊,李家父子松了口气之余,决定加快动手的步伐,李渊一边给身在河东的长子建成、长儿的女儿秀宁去信,一边紧锣密鼓的准备着。

    五月十五,李渊趋与王威、高君雅一同办理公务的时候,由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指控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企图谋反。

    高君雅万料不到自己先行诬告李渊一事还没有结果,李渊就先下手为强,他想反抗,可早有准备的李渊哪会给他机会,一对私卫冲了进来,将这两人押解下去。

    两日后,突厥果然进犯,李渊趋机传令三军:“两日前,开阳府司马刘政会高发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我本不信,如今看来,事情属实,并非诬陷。”

    勾结外族,企图谋反之辈,乃不赦之辈,李渊当着三军的面,杀了王威和高君雅,随后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与始毕可汗立下盟约。

 第一百零七章 太原起兵(下)

    五月底,收到信的长子李建成只用了数日时间就扫清了河东,随后带着家眷和兄弟回太原,回太原的路上,遇到敌军阻截。

    李渊五子智云为断后,挺身诱敌,被隋军抓走,建成手中兵少,不能力敌,只能舍弃弟弟,一路历尽艰辛、好不容易回到太原的李建成一到家,立即向父请罪。

    智云是李渊妾室万氏之子,勤奋好学,性情纯良,除了元吉见他并非嫡出,却处处受父兄夸奖,反压了他这个比他还大几个月的嫡出哥哥一头,有些嫉妒外,其它兄弟与他关系都不错。

    尤其是李二郎,自幼方方面面都十分出众的李二郎,对顽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四弟元吉,颇有几分恨铁不成钢,时常训导他,反与懂事听话,又谦恭上进的五弟智云非常要好。

    李建成回到太原,李二郎听闻他眼睁睁看着智云被抓走而没有任何作为,大为恼怒,与兄长大吵了一架。

    最后还是李渊站出来呵斥:“二郎,休得对你大哥无礼,当时情况你也听到了,不是大郎不想救智云,而是他确实无能为力。”

    李二郎被父亲喝斥,不再言语,低头沉默了一会,紧接着就闷声不响的离去,李建成瞧着他离去的身影,有些不安的道了一句:“父亲,二郎他,怕是真恼我了罢。”

    “大郎,你不要多想,你弟弟,二郎他,哎,自你三弟病逝,他就存了心结,智云自小就粘二郎,在他心里,多少有些把对玄霸的感情移到智云身上。”

    “他适才发怒,不过是感情上一时有些接受不了罢,并非真责怪于你,等他冷静一下,想通了,自然就无事,你好好休息两日,我李家大军,不日将要挥师西上。。。。。。”李李渊看了儿子一眼,安抚了两句。

    “真搞不懂,二哥为什么对李智云那么好,好歹我们和他才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一旁的李云吉闻声忍不住低声嘀咕了一句。

    “元吉!”李建成和李渊同时对他怒目而视。

    当日傍晚,李二郎回到家,与妻子独处的时候,忽然流下泪来,长孙小娘子吃了一惊,却什么都没说,只伸出手默默的抱着他,让他靠在自己的怀里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

    李智云的事她已经听大嫂郑氏说过,更知道李二郎对智云的感情,这个自幼在同龄人中就显得鹤立鸡群的骄傲男子,外表看上去坚韧无畏,似乎没什么东西能对他造成伤害。

    实则内心极重感情,母亲窦氏,三弟玄霸都是在他心里占了极重份量的人,他们的病逝在他心里已成了一块不能触摸的疼痛,现又是智云,怪不得他情绪有些崩溃。

    不说李二郎夫妇的心事,但说唐国公李渊,于时年六月,正式昭告天下:在晋阳(太原)设定大将军府,建立左、中、右三军,以长子李建成任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军隶属其下。

    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四子元吉为姑臧公,中军隶属其下,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石艾县县长殷开山任掾史,刘政会为属。

    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统军,并开仓放粮,救济周边百姓,此举很快为他博来周边百姓的拥护。

    七月初三,李渊手执军旗,对全军动员、宣誓,打了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号,带领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