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贤后-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此之外,每逢大型竞技赛中必备的彩旗和战鼓,一样不少,大业十年十月二十日,皇家竞技场中,在一片平坦如砥的球场上,彩旗招展,战鼓阵阵,号角声声。
在如擂的战鼓中,但听得一阵疾风暴雨般的马蹄声响起,紧接着二十四名身着彩色劲装的女娇娥,骑着骏马,分成两队,如旋风般冲进了竞技场。
“好!”一些年轻的郎君们见状忍不住高声喝彩,平日里洛阳城的贵女们,穿的都是华丽富贵的淑女衫裙,好看是好看,可看久了未免千篇一律,有些视觉疲劳。
如今这二十四名相貌不俗,身形窈窕的女娇娥,统一着彩色劲装,满头秀发高高盘在头顶,组成战阵,骑在战马上,给人带来的视线冲击,实在非同一般。
“我原本以为女子就该柔美贞静,没想到,她们穿上利索的竞技装后,竟别有一番风采,显得英姿飒爽,气势非凡!”不仅是年轻的郎君,就是隋炀帝都瞧得眼睛一亮,忍不住击掌赞道。
第九十五章 赛场上英姿飒爽的女娇娥(下)
“那是当然,也不看看如意是谁的女儿,陛下英明神武,她这般热衷的活动和赛事,又是她一手精心挑选出的队员,形像能差么。”
“如意训练的时候,臣妾悄悄去看过,发现这些参赛的队员们不仅形像好,球技也相当出众的。”萧皇后闻声微微笑了一笑,顺手拍了皇帝一记马屁。
“哈哈,能得皇后这般赞喻,想必是真的出众了,今日这场赛事我可得好好看看,同时好生瞧瞧咱们的女儿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
隋炀帝身边环绕的娇妃美姬虽然无数,但他对这个谦恭温良,又明**人的结发妻子却向来尊重,闻声不由哈哈大笑。
不说帝后两人的对话,但说赛场上,双方队员上场之后,分两队,各列其位,等到比赛开始的号哨声一响,双方负责进攻的球员立即旋风般朝着校场中间的彩球冲去。
这种二十四人的大型击鞠赛是双门制,即在两队的后方各设有一个球门,每队的球门前都有两名防守人员,哪方能将球射入对方的球门,则算进一球。
每次负责抢攻的队员也是两人一组,一人为主,一人为辅,其它人各就各位,协同传球、助攻以及防守,长孙小娘子这队第一轮的主攻手是韩三娘,副攻手是郑家娘子。
如意主公这边第一轮的主攻手是宇文乔,副手是隋炀帝的宠臣王世充王家的小娘子,号哨声一响,韩三娘和宇文乔一马当先,同是时朝彩球冲了过去。
郑家娘子和王家娘子紧跟在两人身后,韩三娘的骑术和击鞠的本领,洛阳诸多贵女中,除了略逊李秀宁一筹之外,无人能与其争锋。
面对宇文乔,她也没有半分相让之意,角哨声一响,她便如离弦之箭般朝着彩球冲了过去,宇文乔的速度也不慢,却仍比她迟了两步。
韩三娘冲到离彩球还有四米左右的距离时,身体陡然府了下去,等到马匹离彩球只有两米左右的距离时,她手中的球杆高高扬起,一杆朝着彩球挥去。
却在这时候,变故陡然,原本还落后宇文乔几步、在此之前一直表现平平的王家小娘子陡然加速,就在韩三娘手中的球杆挥出的刹那间,冲到了韩三娘身边。
她胯下的坐骑几乎是贴着韩三娘的坐骑而过,并在擦身而过的瞬间,身形向前一俯,肩膀狠狠朝韩三娘撞了过去。
韩三娘受她一撞,身体歪了一歪,只差几寸就要撞上彩球的球杆也歪了一歪,擦着彩球的边缘而过,因她俯身的时候,并没有勒缰,一杆不中,人立即被马带着往前冲出了十余米才勒住缰绳。
接下来不用说,球被离她只有几步之遥的宇文乔截了过去,宇文乔手中球杆一挥,彩球嘭的一声飞了出去,紧跟着冲过来的郑家小娘子只来得及看见已经飞出去的彩球的球影。
“四娘子真乃好功夫,好马术。”韩三娘失了先机,干脆不再动手,她勒住缰绳,将目光投到离她只有六七米远的杨家四娘身上,微眯着眼脱口赞了一句。
以此女刚刚陡然加速的的速度,以及驭马与她擦身而过,并能恰如其分的控制着马匹,既不让她的马撞到自己的马,导致犯规,又能把握时间撞击自己,这手功夫丝毫不在她之下。
可此女在此之前,却是名声不显,在竞选的时候,也丝毫不出众,看样子,她一直在藏拙,而如意公主则早知她的本领,把她当成大杀器。
“哪里,较之韩姐姐却是差远了。”王四娘微微一笑。
韩三娘看了她一眼,收回目光,不再言语,不说这两女交锋,但说宇文乔一杆挥出,力度恰到好处,彩球正好落在球道上,负责接球的如意主公立即冲了过来。
骑在骏马上的窈窕的娇躯陡然前府,手中球杆用力一挥,砰!跟过来的长小娘子拦截不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彩球在空是扬起一道美丽的弧线,朝着已方的球门快速飞去。
她这边两名防守的队员飞身来截,却被如意那边拦住一人,另一人球杆飞截,却偏偏差了一点,只能眼睁睁看着彩球稳稳的飞进球门。
如意公主率先博得了一个开门红,她们这边的球队顿时欢呼雀跃不已,长孙小娘子看了一眼已方那名防守队员,微微抿了抿嘴,没有言语。
“第二轮,我来做射手,让李五娘配合你进攻抢球。”韩三娘赶到长孙小娘子身边,看了那守护的吴家小娘子一眼,淡淡的开口道了一句。
长孙小娘子点了点头,没有多言,第二轮抢攻很快开始了,如意公主眼见对手的主攻手换成了长孙小娘子,她立即亲自上阵,宇文乔为副手,王四娘做射门手。
因己方已经输了一球,长孙小娘子不准备再相让,号哨声一响,她就全力朝着彩球冲了过去,如意公主自然也不甘落后,两人几乎是同时冲到彩球边上。
不过长孙小娘子挥杆的速度稍稍快了半拍,如意公主的球杆刚刚扬起,长孙小娘子的杆子已经撞到了彩球上,身为副手的宇文乔慢了一拍,没来得及赶上来阻扰,只能眼睁睁看着彩球朝着韩三娘那边飞去。
韩三娘已经见识过王四娘的厉害,对她早有防备,眼见她朝自己冲来,她用力一拽马头,与冲上来的她擦身而过,并在她的肩膀撞上来的时候,同时对撞了上去。
论力量,自幼随父习武的韩三娘却胜她一筹,杨四娘被撞得歪了一歪,随着马匹冲到了七八米之外,韩三娘则趋势冲到彩球旁,一杆将球接了过来,将其打入球道。
紧接着赶过去再上一杆,球杆一挥,彩球以一个极为诡异的角度,避开对方的拦截,进了对方的球门。
双方的比分被拉平,比赛很快进入白日化,大家都是正值妙龄的小娘子,在这种气氛中,好胜之心尽数被激起,但见这些身姿窈窕的贵女们,手持球杖,忽而府身,忽而仰击。
忽而旁敲,忽而侧打,在马背上上下翻飞,来去如风,时而像回漩冲腾的激流,时而像席卷在地的风暴,好不潇洒威风,观众席上的郎君,官员、帝后的热血几乎都被点燃。
比赛一共持续四局,每次十分钟,等到四局结速后,二十四名女娇娥几乎都累瘫了,如意公主这方,以微弱的优势多进一球胜出。
“不错,着实不错,我怎么也想不到,由这些平日里足不出户的贵女们组成的球队,击鞠竟也能打得这般精彩,对了,那位小姑娘是哪家的小娘子?”隋炀帝瞧得赞叹不已,等到赛事结束后,他指着长孙小娘子问了一句。
第九十六章 过年
“她啊?唐国公李家二郎的妻子长孙氏,也是已故的右骁卫大将军长孙晟的幼女。”萧皇后顺着皇帝指的方向一看,开口答道,炀帝在此之前并没有见过长孙小娘子,自然不认得她。
“竟是李将军的女儿,李二郎的小妻子么?你唤她过来,我见见。”隋炀帝听得微微一怔,开口道。
萧皇后看发皇帝一眼,什么也没说,抬手招人去传唤长孙小娘子,没一会,长孙小娘子就过来了,她规规矩矩的朝帝后请安:“李府长孙氏见过陛下,见过娘娘。”
“平身吧。”隋炀帝缓缓开口道。
“谢陛下。”长孙小娘子起身站起了起来,微垂着视线,看着自己的脚尖。
“你是大将军长孙晟的女儿?”炀帝问。
“回陛下,是。”长孙小娘子答道。
“你击鞠击得不错,球场上的这些小娘子除了韩三娘之外,球技当数你最好,如意能险胜一球,多半是你相让之故吧?”隋炀帝笑着开口道。
“父皇,你这什么意思啊?觉得女儿球技和领导能力不行,需要别人相让才能获胜?”长孙小娘子尚未接口,如意公主的声音已经响了起来。
“回陛下,公主能胜,全凭她们队的队员球技出众,队员之间配合密切无间,臣妇已经尽力。”长孙小娘子心头一紧,略带着两分惶恐的接口。
“呵呵,好了,你很不错,所谓将门虎女,没有堕你父亲的威风,退下吧。”隋炀帝没有为难长孙小娘子,他看了女儿一眼,又看了看长孙小娘子,便挥手让她退了下去。
从帝后身边退下来,长孙小娘子心里惊出了一把冷汗,知道自己今日行事有些高调了,若因此惹得如意公主不高兴,或让陛下的目光因此而落到李家身上。。。。。。
好在她的担心没有发生,接下来的日子风平浪静,皇帝没有关注李家,如意公主也没来找她的麻烦,到了十一月,朝中连续发生了几件大事,皇帝就更没事心来关注她这么个小人物了。
原本隋炀帝三征高丽,逼得高丽王交出了斛斯政,并认了错,心里对这个局面是颇为满意的,哪知携胜班师回朝不足一月,各地就连续传回叛军造反之事,着实令他恼怒不已。
十一月中,司马长安破长平郡,帝下旨令派兵征讨,十一月末,离石胡刘苗王举起了反旗,自称天子,并封其帝为永安王,帝大怒,令将军潘长文讨之,一时不能克,战事僵持不下。
与此同时,贼帅王德仕聚众数万,占山为王。十二月初,帝为表仁慈,安抚百姓,于东都下旨,大赦天下,可此策见效甚微,旨意颁布不久,贼帅孟让率众十万,企图攻占梁都。
帝遣江都郡丞王世充率兵征讨,王世充奉命率领部队抵御,以都梁山为据点,设置五道营栅,敌我相对而不交战,还扬言撤退,部队表现出毫无战斗力的样子。
孟让见状耻笑不止:“王世充不过是个只会吹嘴皮子,看文令的小官,哪能带兵打仗?我要活捉他,一直打到江都,打到洛阳去。”
此时当地百姓都住进了部队营垒,遍地没有东西可抢,叛军找不到吃的,又为营栅挡道,天寒地冻,一时不能向南方进军,就分兵包围王世充的五处营栅。
王世充每天出兵打上一场,稍出现失利趋势,便跑回营栅,如此持续数日,孟让更加小看他,一边分派人马到南边去搜抢财物,只留一部份兵力围住营栅。
王世充眼见敌人放松了警惕,开始反攻,他命军营填平了灶坑,拆下了帷帐,摆设起方阵,四面朝外,拔掉栅栏,麾下十万大军出笼的猛虎,朝着敌军冲了过去。
敌军很快被冲乱了阵脚,大败,孟让带着几十个人悄悄溜走了,王世充杀敌一万余人,俘虏了十多万人。
帝收到捷报,龙颜大悦,认为王世充有将帅之才,赏其金银锦帛无数,封为大将军,又派他率领部队讨伐各个小股叛军。
王幸不辱命,凡他所接征命,无不荡平匪寇,风头之盛,一时无两,当然,这是后话。
王世充击败孟让,捷报传回东都的时候,时间已差不多到了新年,帝见梁都大捷,心情愉悦,也没再找朝臣们的麻烦,大家欢欢喜喜的开始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八日傍晚,唐国公府,国公李渊的书房内,李渊将两个儿子召集到身边,看着两人开口:“梁都大捷的事你们都知道了吧?之前这位王郡丞,我们都以为他是个拍马溜须之辈。”
“他能跟在陛下身边盛宠不衰,是他会察言观色,能讨陛下观心罢了,如今看来,此人竟有大才,能屈能伸,能文能武,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父亲,王世充再能干和咱们也没什么干系,自去年杨玄感一事后,陛下对臣子多有猜忌,我觉得咱们家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韬光养晦,尽可能的低调和顺从。”长子建成开口道。
“我同意大哥的说法,咱们目前确实应该低调,尽量少让陛下把视线放到我们身上,不过,却也不能低调得过了头,得让陛下觉得我们听话,忠诚,但也能做事。”次子世民沉吟了一会,才接口道。
“你们能这样的觉悟,为父深感欣慰,好了,马上就要过年了,府中杂事不少,你们都回去吧,对了二郎,你媳妇上个月在击鞠赛上大出风头。”
“若非后面各地不断传来叛军的消息,陛下的目光怕就要落到我们李家身上来了,以后让她注意点,不该出的风头,尽量别出。”
眼见两人就要转身离开,李渊喊住李二郎,又叮嘱了一句,话说他一开始对长孙小娘子这个自幼丧父的儿媳妇是不太满意的。
可长孙嫁到李家之后,极会做人,不仅与家中妯娌兄弟们的关系处得好,更擅打理家务,窦氏去世,皇帝对李家诸多不满,后来家里的男人都随着陛下上了战场。
国公府在京都可谓是举步为艰,若非有她撑着,郑氏这个长嫂可不一定扛得住,再加上元吉惹祸那件事,充分的让他意识到,妻子窦氏的眼光确实比自己好,这个二儿媳,着实娶对了。
因心里对长孙小娘子非常满意,当日长孙小娘子在皇家竞技场上大出风头,他并没有说什么,可帝心难测,为了避免意外,却不得提点一句。
“我知道了,父亲。”李二郎应了一声,转身退了出去。
接下来就是过年了,只不过窦氏去年刚过世,李家几兄弟都在孝期,加上今年年初,玄霸又殁了,家里过年不便隆重,好在一家人能团聚一起,倒是安安稳稳的过了一个年。
第九十七章 东都风云(上)
大年初二,长孙小娘子在家里陪回娘家的李秀宁用了早饭,就准备回长孙家给高氏、以及外祖母穆氏拜年了。
出嫁以来这一年多以来,发生了很多事,她嫁入李府的冬天窦氏就过世了,次年属热孝期,按规矩,正月里头长孙不能回娘家的。
等过了正月,玄霸又出事了,再接着是皇帝东征,李家儿郎和唐国公都跟着皇帝上了战场。
诺大的国公府只能靠郑氏和长孙这两个弱质女流撑着,周边又有宇文家和齐王虎视眈眈,长孙担心连累母亲,在此期间极少与娘家联系。
直到皇帝东征归来,李府一应儿郎安然无恙,她方归宁。
难得今年风平浪静,国公府一家老小都在,大嫂郑氏的娘家离洛阳远,每逢年节她都是在年前把年礼寄过去,至于归宁,数年才有一次机会。
家里有长嫂打理,她这个次媳回娘家住几天,好好陪陪母亲也不算逾规矩。
高氏现和儿子无忌,无逸单门单户的过日子,兄长又被发配到遥远的边陲之地,娘和嫂子都接到了家里来过年了。
她除了大年初一需要带两个儿子回长孙祖宅祭祖,其它哪都不用去,一心一意在家里等着两个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即可。
初二一早,长孙无忌就和妻子岑氏一起回岳家了,长孙小娘子和李二郎到达长孙府的时候,是无逸在门口迎接他们。
“玄同给姐姐,姐夫拜年。”长孙小娘子刚从马车上下来,长孙无逸就迎了过来。
“无逸,几天不见,你似乎又变好看了。”李二郎的目光落在身穿崭新的宝蓝色锦袄的无逸身上,一边递出红包,一边开口打趣。
“在姐夫面前,玄同哪敢称好看,姐夫莫要取笑我了。”无逸俊面微微一红。
“你姐夫是不错,不过你也不比他差。”长孙小娘子在一旁笑道。
“二姐,你怎的也跟着打趣我了。”无逸顿时不依,忍不住抬目橫了长孙小娘子一眼,俊脸愈发的红了几分。
“哈哈,小弟,你都十三了,个头都快赶上我了,怎的年纪越大,人却越来越害羞?”向来端方稳重的长孙小娘子见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玄同,现在你明白你二姐的真实性情了吧?她平日里的稳重都是装的,真捉弄起人来,我也只能干拜下风。”无良的李二郎瞄了哈哈大笑的妻子一眼,压根没有安抚小舅子的意思,而是毫不留情的跟着捅了一刀。
最后还是长孙小娘子心疼幼弟,眼见无逸孩童的俊脸愈来愈黑,忙止住笑声:“好了,不打趣你了,咱们赶紧进去,姐姐和姐夫想必早来了罢。”
一行三人很快进了家门,进门之后,李二郎和长孙小娘子先去给穆氏和舅母拜年,接着又给高氏拜年,再接下来是给姐姐,姐夫拜年。
等吃过午饭,长孙无忌夫妇回来了,无忌一回来,李二郎便和他一起躲到书房聊天去了,无逸则和长孙大姑娘的儿子王琦一起玩去了。
长孙小娘子陪着外祖母,舅母,母亲,嫂子,和姐姐说话。
次日吃过早饭,李二郎先回了府,长孙小娘子在娘家住了三日,到了年初五,李二郎过来接她,两人才一同回国公府。
临近上元节的时候,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伽折、契丹等国皆派遣使臣来隋朝贡。
与此同时,武贲郎将大破贼帅颜于正于齐都,斩获无数,帝心大悦,在紫薇城瑶光殿广设宫宴,宴请诸国使臣以及文武百官,一时间,紫薇城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气氛欢乐无比。
不过这些事都是郎君们的事,和长孙小娘子没多大关系,她回娘家吃了餐午饭,就回到了国公府,随着嫂子一起准备上元节的一应事宜。
“晚上宫里有宴,大郎二郎和父亲怕是都不会回来用膳,三郎四郎又在军营,府里就咱们几个在,这灯会估计是没机会去看了。”郑氏笑道。
“嫂子要是想看,咱们就去,有阿丑在,再带上几个护卫,看看灯会问题不大。”长孙小娘子笑道。
“算了,现在各地使臣都在洛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郑氏有些意动,接着却是摇了摇头。
上元节,宫宴结束后,隋炀帝大赏各国使臣,喜庆欢乐的正月很快过去了,二月炀帝的心情却像坐过山车一般,急转而下。
先是上谷人王须拨反了,这个尚处于茹毛饮血的野蛮部落的首领自称漫天王,立国号为燕,贼帅魏刁儿率众十余万,占山为王。
炀帝连连派兵遣将、征讨叛逆,可这边刚刚平息,那边叛乱又起,帝心十分恼怒。
到了四月的时候,方士安伽陀向帝进言:“陛下,臣夜观天象,紫薇星暗淡,破狼,七杀星大亮,此乃不吉,臣据此推断,能威胁帝星之人为李姓之人。”
“依臣之见,陛下还是诛尽天下姓李之人为妥。”方士安伽陀确是个狠人,只因一个卦象,就建议帝王诛尽天下李姓之人。
炀帝一听,杀心顿起,他可没忘记前年杨玄感叛乱一事,那一役,差一点就要了自己的命,可谓是他登上帝位以来最危险的一次。
诛尽天下李姓之人是不可能的,不管安伽陀的预言准不准,朝中权势过大的李氏官员,确实需要清理一番。
隋炀帝自幼不喜欢李渊这个表弟,李渊出身显赫,几个儿子个个人中龙凤,他自己更是位列国公,听完安伽陀的话后,隋炀帝心里第一个念对几乎就想要除掉李渊一门。
只不过他这个念头尚未来得及实施,主被另一人吸引了视线,安伽陀的话过去没几天,隋炀帝就收到凑报,有人举报成国公李浑贪污受贿,肆意在军中安插自己的亲信。
并暗中豢养大量武士,同时还与突厥,契丹等国有关不清不楚的关系,有不臣之心。。。。。。
隋炀帝收到这个奏报,心里立即升起了浓烈的杀机,相较表弟李渊,这个成国公李浑才是真正的心头大患。
要知道,李姓诸臣中实际掌有兵权的就只有李浑家族,自前右骁卫将军长孙晟过世后,李浑就接任了这个官职,右骁卫大将军是右骁卫最大的官,拥有直接带兵造反的机会和实力。
第九十八章 东都风云(下)
去年东征,李渊临危受命,接任东征粮草总筹官一职,活干得不错,帝班师回朝后,心情愉悦之余就任命他接掌卫尉少卿一职。
卫尉少卿主管军器仪仗、帐幕之类的东西,是国家兵备部的副职,他的两个儿子虽都在军中任职,却都是五六品的小官,根本不具备带兵造反的机会。
为此,李浑很快代替了李渊,成了隋炀帝心里必须要除掉的人,可怜的成国公李浑就因安伽陀的一句话,莫明给自己惹来了灭族之祸。
大业十一业五月初,虎贲将裴会基突然上奏,告李浑企图勾结外族谋反,帝立即命左翊大将军宇文述带兵围困成国公府,并缉拿李浑,将其押进大牢。
随后又命尚书左丞元文都和御史大夫裴文杂共审此案,不出数日,一应证据呈于皇帝御前,证明成国公谋反一事属实。
帝大怒,下旨将李浑一族老小尽数关进大狱,数日后,再下圣旨:成国公李浑一门,三族以内的男丁全部抄斩,女子流放,充当军妓。
五月十三,李浑一门三十余口男丁,尽数被斩于西市。东都权贵无不草木皆兵,瑟瑟发抖。
成国公真的谋反了么?当然没有,李浑此人比较讲排场,喜欢奢华生活,贪点污,受点贿是有可能的,但以他的性情为人,借他两个胆,他也不敢谋反。
李家突遭此横祸,说白了与帝日益加重的猜疑脱不了干系,自大业九业杨玄感一事后,洛阳城中,大凡手掌军权的大臣们都成了他的肉中钉,眼中刺。
尤其是唐国公李渊一门,当李渊得知李浑一门的遭遇完全来自安伽陀的一句话时,内心顿时充满了恐惧,更对安伽陀这个信口雌黄的奸臣恨之入骨。
可当前的情况,他李家除了低调,隐忍,顺从之外,就是再低调,隐忍和顺从,并召来李大郎和李二郎,让他们行事一定要低调再低调,即便如此,他仍不能安心。
这种不安到五月二十日这天上升到了顶点,这一日李二郎下差回来,刚走到家门口,就被宫里来的太监给宣走了。
带走李二郎的太监是炀帝身边的近侍,唐国公李渊瞧见这一幕,一颗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
不说唐国公的心事,但说李二郎随着内侍来到御书房,他进来的时候隋炀帝正在看一本奏折,李二郎问完安,没听见皇帝叫起的声音,只能躬着身体,以朝拜的姿势立在那里。
“二郎来了,平身吧。”隋炀帝批完手中那本奏折,终将视线转到了李二郎身上。
“谢陛下。”李二郎恭恭敬敬的应了一声,才站直身体。
“李二郎,你可知朕叫你来所谓何事?”炀帝问。
“臣不知。”李二郎答道。
“朕若有事让你做,你可愿遵谕令?”隋炀帝又问。
“陛下是君,二郎是臣,君上有令,臣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李二郎肃容答道。
“如果朕要你休妻另娶,你可能做到?”隋炀帝没有立即开口,静静的看了他一会,才继续往下道。
“陛下恕罪,此事臣不能遵从。”李二郎吓得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并以头伏地,连连请罪。
“你敢违抗圣命?”隋炀帝眼一眯。
“臣万不敢违抗圣命,但长孙氏是臣的亡母早年与臣亲的事,她自嫁给臣后,谨守妇规,没有半点失德之事,不管是基于孝道,还是为官者的品行操守,臣皆不敢休妻。”李二郎满脸惶恐的接口道。
“你这是在指责朕行事不恭,胡乱干涉臣子的家事么?”隋炀帝不辨喜怒的声音在李二郎的耳畔响了起来。
“臣不敢,陛下向来英明神武,又怎会干涉臣的家事。”李二郎愈发的惶恐,语气却无半分的松动。
“罢了,你这顶高帽子往朕头上一戴,朕若再逼你休妻,就真成昏君了,你,退下吧。”隋炀帝紧绷的语气微微缓了一缓,挥了挥手。
“谢陛下,臣,告退。”李二郎朝炀帝叩首道谢,才起身恭恭敬敬的退出去。
“如意,出来吧,你也看到了,李二郎对他的妻子情深义重,无论如何也不会休妻的,你死了这条心吧。”
“当然,这小子若真出于对皇家的畏惧,听从我的命令休妻,父皇也不会让你嫁给他,这样趋炎附势的软骨头如何配我的掌上明珠?”
“还在这小子没让朕失望,不枉他年少时朕对他那番喜爱,你已经及笄,暂时不想嫁人,朕也不勉强,朕可以给你三年时间,三年后,无论你有没有找到新的心仪之人,你都得听朕和你母后的安排,挑选驸马。”李二郎离开之后,隋炀帝转目朝屏风处开口道了一句。
他的声音落下后,如意公主慢慢走了出来,三个月前她已行了及笄礼,她虽贵为公主,按制,及笄之后,也应该挑选驸马了。
不说炀帝父女的对话,但说李二郎从皇宫出来后,背上的衣衫已经湿了一大片,他回到家里之后,立即被李渊召了过去。
“二郎,陛下找你问了什么话?”李渊一脸急切的看着他开口。
“没说什么,就问了些我在军中的事,同时问最近父亲回府都做了些什么。”李二郎只字不提皇帝的话,随便找了个理由搪塞。
以他对父亲的了解,若让他知道了皇帝的心事,天知道他会不会逼着自己休妻。
李渊听了李二郎的回答,愈发的忧心,生怕哪天皇帝就把矛头转到了自家身上,好在他的担心没有发生。
隋炀帝杀了李浑一门之后,不知是想通了还是不相信李渊有颠覆大隋朝的本事,没有再找过其它朝臣的麻烦。
在东都蹲了好几个月的隋炀帝不再找朝臣们的麻烦,便开始静极思动,准备北巡,时间就定在本月月底,宇文叙父子和李渊父子皆在同行名单之内。
“观音婢,我要随帝北巡,府里的一切就交给你和大嫂了。”临别前夕,李二郎握住长孙小娘子的手,殷殷叮嘱。
“我知道,我会协助大嫂看好这个家的,倒是你们跟在陛下身边,要多加小心。”长孙小娘子沉默了片刻,才接口道。
不久前西市午门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