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清末当土匪-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持着,这大清说不定已经是没有了。
想到大清灭亡,世泽就不敢想下去了,他也在自己心底暗暗的问自己,难道这又是一次的发匪之乱吗?
“老佛爷,放心,我们还有数百万的雄师,那东北的跳梁小丑相比活不了多长时间的。”世泽压下担心,沉稳的说道。
“恩,看来是哀家担心了,这事就你们军纪里看着办,还有给李中堂个信,让他尽快调集淮军北上。这次的东北叛军,就让他主持吧!”慈禧说了一声后,就也没有了言语。
当李鸿章接到朝廷让他主持剿匪事宜,责令尽快调集大军北上的时候,李鸿章心里就暗笑:这个时候,整个大清,除了我李鸿章还有谁能担当如此大任。
事实上也是如此,朝廷中为了控制汉人大臣的势力,对于得势后的李鸿章可以说是打压在打压,而且为了平衡实力,同时让张之洞,左宗棠的势力做大,已达到防止一家独大的局面wωw奇書网。但是不管是谁都知道,这些只是无用之功而已,李鸿章手中握有数十万的淮军将士,还有即将成军的北洋水师。可以说北洋的实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峰,作为一个成熟的利益集团,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集团中的利益,其次才考虑到朝廷。
但是很明显,每当朝廷出现危机之时,总是少不了他李鸿章,前些年的捻军是这样,去年的越南也是这样,而这次的东北之乱就少不了他了。
这不但是东北在直隶之东,何况朝鲜奉天等也基本上可以说属于淮军的防区,虽然为了避免说满人的龙兴之地不让汉人插手的说法而弄了个奉军出来,但是这个奉军用的武器,训练方法,都是和淮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整个大清,除了李鸿章的淮军外,再也没有一直能打仗的军队,这也是李鸿章为什么能靠着淮军一直身处高位,几经风雨亦屹立不倒的最重要原因。
而李鸿章此时对于清廷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淮军要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耗费的钱粮就不说了,单单是为大战准备武器弹药就花费了大量的巨款。而朝廷的却只在李鸿章的连发数十道的请求军资以购军备的情况下,才从户部中调了三百万两成色极差的库银。而回电李鸿章说:今西海未成,所耗资极大,事关太后之颐享天年,乃至无银。望军士用命,以极勇之心而补军备之不足也!
李鸿章当看到这电文的时候,脸色连变数次,独自走出大厅,看着外面的天,此时天色异变,风雨欲来!
第二卷 展翅 第三十三章 朝鲜
就在清军还是调兵遣将的时候,东北也在发展扩编中,战争,看上去一时半会还打不起来。
可就在人们以为东北军和清军都在积储力量,在一死决战的时候,清军却又和东北军爆发了战斗,这次的战斗并不是说在锦州-新民一线,也不是黑龙江,因为黑龙江在一个月以前就已经被东北军完全的攻下了,战斗发生的地方是在朝鲜,一个让所有让都意外的地方。因为朝鲜原本就有近五千的淮军,在东北事发之后,淮军又通过了水师想朝鲜增援了三千多的部队。
其实在淮军内部的争论中,朝鲜是一个应该放弃的地区,但是由于碍于朝廷的颜面,加上现在满清驻朝鲜的总领朝鲜事务官袁世凯的极力求援,和一再的强调朝鲜的重要性,淮军才没有说从朝鲜撤军,反而通过了水师向朝鲜增派了三千的军队。
袁世凯,目前满清朝廷在朝鲜的全权代表,现在正在考虑着怎么面对从北面压下来的那两万多的东北军。由于光绪十年的时候,朝鲜发生了内乱,在那个时候,作为掌握着清廷在朝鲜的唯一支武装力量的袁世凯,通过了强力的镇压,很难快就平复了朝鲜动乱,这也让他得到了朝廷和李鸿章的赏识,但是由于满清为了和日本以及列强所谓以和处之的意愿,罢免了袁世凯,此后,袁世凯就称病回籍,时值光绪十一年,他才由护送回朝鲜的大院君重新回到朝鲜,由于此期间果断阻止了闵妃通过穆麟德(清廷派遣来韩的总税务司)与俄国的勾结,袁世凯再次获得李鸿章的赏识,于是李鸿章奏请升用袁世凯为道员,赏加三品衔,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委派袁世凯驻朝鲜交涉通商事宜。此时袁世凯就作为朝廷在朝鲜的最高代表官员驻扎在朝鲜,在朝鲜可以说是权势独大,无人能比,此时可以说袁世凯已经把朝鲜当成了他自己的地盘,一个发展实力的地盘,有了朝鲜,也才有他袁世凯的未来。
所以当东北发生动乱的时候,袁世凯就极力的奉军给赶了回去,一方面是不想让朝鲜给其他人染足,一方面也是想让奉军快点叛乱,毕竟如果东北发生了动乱话,他袁世凯在朝鲜也不好过。但是东北军的实力同样让袁世凯也大跌眼镜,十几万的绿营加奉军和那一万的淮军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里面就全部被东北军击败溃散了。不但这样,而且整个东北也变了主人。
一下字,袁世凯的处境就变得十分的危险,当手下人劝他想上面禀报要撤离朝鲜的时候,袁世凯是坚决反对。为什么?因为朝鲜就是他袁世凯的支柱,没有了朝鲜的他,就会变的什么都不是。回去,回到天津吗?到时候,是做一个小小的将领还是去那里,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朝鲜对袁世凯有利的地方了。
所以,不是为了朝鲜的千万民众,也不是为了朝鲜王室里的闵妃,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朝鲜就一定要保住。所以袁世凯才不予余力的想李鸿章还有朝廷连上电报,把朝鲜的重要性从朝廷的颜面,祖宗的遗训,和战略的重要性不管有没有都说了一干二净。这样就弄得本来想放弃朝鲜的北洋体系的淮军为了顾全朝廷的颜面而不得不继续想朝鲜增援。
本来袁世凯是担心东北军在一打败那一万淮军的时候,就会来攻击朝鲜,整日提心吊胆,怕的就是东北军突然南下,兵临汉城。可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东北军那时候已经是属于疲惫之师,根本没有能力继续打下去,如果那时候,在朝鲜的那五千淮军配合当时在锦州-新民一线的清军出动反击的话,占据绝对不会想现在这样。
几个月下来,也没有见到东北军来攻击,还以为东北军出现了什么麻烦的袁世凯却收到了东北军南下的消息,而且以来就是两万大军,这一下可把袁世凯吓的不轻,在紧急向北洋继续要求援兵的时候,他也带着八千多人的淮军北上准备和东北军来个决一死战。现在的袁世凯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退路,现在的他就算是想撤退也是不能够的了,如果这个时候他撤退的话,就算不死,这辈子他也别想要继续当官了。
所以,为了未来,袁世凯必须和东北军决一死战,保住朝鲜。可是他自己是这么想的,但是下面的淮军士兵可不是这么想的,这一年多来,由于东北军几乎每战必胜的因素,使得很多的清军已经对东北军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一种害怕面对的感觉。这样的情况即使在袁世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力,把他这几年从朝鲜搜刮而来的家财散发给军中士兵,也没有能够阻挡这样的态势继续蔓延。
当东北军的第四师和第二师的三团带着陈冬生的秘密命令南下的时候,不但是政务院的一群官员无法理解,解释参谋部的欧阳天也无法理解陈冬生为什么要在东北军还没有真正强大的时候在去和清朝开战。因为这个时候的东北军可以说还是属于那种处于危急之中,面对锦州-新民一线不断增加的清军,第一师的压力已经是越来越大,已经连续爆发了几场小规模的战斗,虽然说都是东北军取得了胜利,但是从这一点也可以看的出来,第一师面临的压力已经快要超出他说能承受的临界点。而这时候,新组建的第四师不是去锦州-新民一线增援第一师,而是去朝鲜,这让他们都接受不了。
在欧阳天等人认为,朝鲜可以说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化外之地,没有重要的战略要低,没有可以大规模的繁华地带,何况朝鲜的地形还是属于那种山地地形。可以说对于东北军来说是一无是处的地方,只要在鸭绿江上守住了,任凭清军的那几千淮军已经起不了什么发的风浪。
说实话,连陈冬生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想要打朝鲜,难道是真的担心那只有几千人的淮军吗?还是其他。
难道是日本,当陈冬生心理面冒出日本这个词的时候,心一震。陈冬生一向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愤青,但对于日本人,他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绝对没有好感。日本的和俄国是我们永远的敌人,这一点,陈冬生是深以为然。
但是现在,陈冬生并不是一个愤青,所以说他并不会为了所谓的后世日本人的所作所为而在现在这个时候用几万将士的生命去弄那些,何况,现在的日本并不想前世的那样,是中国的威胁,现在的日本还只是一个小岛国。
现在他做的,占领朝鲜,不是为了清军,也不是为了日本。那是为了什么?
欧阳天他们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理由来,而陈冬生同样也没有理由,这是一种很莫名其妙的感觉,在陈冬生的潜意识里,朝鲜是一定要拿下,不管是为了什么,都一定要拿下。
然,迷茫的陈冬生不会为了一个迷茫的的理由而去一件事,所以,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绝对够分量的理由。那就是稳定东北军的后方,同时限制日本的发展,要限制日本的发展,就要限制日本登上陆地,这是一个很合乎民族大义的理由,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这个理由。
而关键的是,限制外加打日本,这并不需要理由。
所以陈冬生并没有想他们解释攻打朝鲜的举动,作为东北军的唯一首领,在东北军那几乎洗脑化的训练当中,服从命令,忠于陈冬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准则。所以陈冬生决定打,那是没有人能够反对。
这种一人说了算的感觉真的非常的好,好到让陈冬生有些飘票然然,几乎忘记了自己是谁。怪不得这么多人想要当一个权势熏天的人,尤其的皇帝。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是一般人能够抵抗。
第二卷 展翅 第三十四章 为什么会败?
不管陈冬生因为什么原因决定攻打朝鲜,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东北军的两万大军的的确确跨过了鸭绿江,一路上杀气的朝汉城扑了过去。
因为这个时候的交通问题实在太让人心寒,加上此时已经是初夏时节,天气虽然说比寒冬时期要好的多,但是行军期间那下了几场雨却让包俞有想骂娘的冲动,从丹东跨国鸭绿江后,东北军就顺路占领了鸭绿江口的义州,随后一路南下。可是那场雨却把原本都是土黄路的官道给弄的不成样子,一个个东北军士兵的草绿色的军衣都变成了黄色,严重影响了包俞所部的行军速度,本来打算来个突然南下,希望在朝鲜汉城的清军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拿下平壤,以平壤为支撑,先占据有利形势后在攻打汉城的清军。
可是这个让包俞想要骂娘的天气却让东北军的动作迟缓了好几天,等到第四师的前锋看到平壤的时候,平壤上面已经是驻扎着从汉城急急忙忙赶来的袁世凯所部了。
第四师的前锋是有一个营的部队,当下也不敢强攻,只好等东北军主力赶到。可是出乎第四师这个前锋营的营长意外的是,平壤内的清军没有说加紧备战,而是几千的淮军,一涌而出,企图消灭这一千多的第四师前锋营。
而这担任前锋营的第四师一团下属的这个营的营长确是以前第一师的人,作为曾经在东北军主力部队待过的他,心中对淮军的反应完全没有一丝丝的害怕。
看到淮军的几千人要扑过来后,他下的命令不是马上撤走,而是就地抵抗,期待援军,他想的其实也不错,已自己的这营为诱饵,吸引住平壤的淮军,只要东北军的主力一到,那么这出城的淮军就已经可以决定他们的命运。何况,出了城的淮军总比缩在平壤城内要好打的多。
可是,在第一师待久了的他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他带领的并不是原来的第一师,甚至都还不是一支老兵部队,而是一支新组建的队伍。他们的战斗力并没有这个营长中想象的那么大。
虽然第四师一团的这个营快速的按照他们营长的命令构筑阵地,但是可以看的出来,这些年轻的士兵们即使在老兵的带领下,在看到大队大队的淮军士兵操着整齐的队列向东北军的阵地冲击的时候,子弹不断的掠过自己的脸庞,甚至可以听到子弹掠过是带起的嘶嘶声。就一个个吓的脸色苍白,腿脚发软。
如果说这一场战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其中很大原因都是之前的东北军胜利的实在太简单,以致东北军的老士兵军官们对于淮军的实力有点看小了。
当淮军进入到双方的射程时,场面就开始变的混乱起来,好在这出城的淮军并没有火炮,也许是他们认为,三千多人的淮军去收拾只有一千人的叛军,即使在没有炮火的支持下也是能够轻松完成。
在淮军靠近东北军阵地五十米以前,带队出来的淮军将领甚至已经可以看到胜利后,袁督军给他许诺的那一千两白花花的银子了。
可是当他们靠近五十米后,在后面督军的淮军将领听到了前面阵地上发出的一声声爆炸声的时候,就有点感觉不妙。他很清楚,这不可能是自己这边的火炮,在朝鲜的淮军中一共也就不到十门的火炮,这还是不久前袁督军花费了大量的银子才从水师那里弄来的,现在那些火炮都好好的待在平壤,根本就不能出现在这里。
可是那爆炸的声音却实实在在的不断传到耳边,猛然,他突然想起了一个同僚说过。东北叛军有一种很奇怪的东西,黑黑的,东北军一把它们丢出来,落地后就会爆炸,这玩意,不比火炮差上多少。
现在的他已经很肯定,东北军用的就是这个东西,现在的他想逃,可是想起那袁世凯许诺的那一千两白花花的银子,他就心定了下来。全力攻击!
手榴弹,而且还是假冒伪劣的手榴弹的确给淮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是人数上的优势,加上士兵的素质,使得五十米的距离并没有阻挡淮军的步伐,当付出了重大伤亡后的淮军终于攻进东北军阵地的时候,东北军的阵地终于崩溃了。
东北军的新兵们即使面对长官的枪口也不愿意调转头和淮军战斗。肉搏发生后,局面就更加控制不住了,一千多装备和和淮军相差无几的枪支,而且还有着手榴弹(即使是伪劣手榴弹)东北军新兵,面对着三千多人的淮军,连淮军的第一次冲击都没有抵抗住。这不能说是一个悲哀,因为同样的,淮军的战斗力也高不到那里去,至于为什么会遭受如此惨败,原因实在太多了。连陈冬生事后都说,这是一场错误的战斗。
战争的胜败是没有必然的结果,偶然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的战争。
一千多人的东北军士兵溃散后,只逃回去了三百多人,其余不是战死或被俘就是逃跑当良民去了。
当包俞见到那个带着三百多人逃回来的前锋营的副营长的时候,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一中耻辱的感觉,当初在三河镇的时候,他带的那个营也只剩下了几百人,而这次,同样的,也只剩下了几百人,难道自己就不能胜利吗?就算胜利也要惨胜吗?
气急之极的包俞下令全军加急赶路,他手下的部队遭受了如此的惨败,身为主官的他不单单是面子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自己以后在东北军中的未来,只有在下面的战斗中取得重大的胜利,才能洗刷他的耻辱。
第四师和暂时归为第四师所属的第二师三团在全军加速的情况下,终于在半天后赶到了平壤城外。
包俞并没有看到这次的淮军和之前的面对东北军前锋一样出城迎击,而是只看到了平壤城墙上旗帜招展,一幅据城死守的样子,尽管包俞心中的怒火很大,但身为一个东北军中的一个高级将领,心理素质还是不错的,在一开始,他只是派出了小股部队前去试探一下,试探淮军的真正实力。
而大队人马都在休息备战,准备即将到来的攻城战。现在的东北军攻城战可以说已经打了还很多次了,基本上在没有大炮支持的情况下,都是火力支援外加炸药包。当看到平壤那并不高大的城墙的时候,包俞相信,只要淮军的实力没有突然增大,那么自己拿下这平壤不过是几天的事,而那下平壤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平壤城内的淮军。他们才是重点。
可是就在包俞策划着等下怎么攻城的时候,前去试探的那个营队却报信说,他们已经拿下了平壤,城内的淮军已经那个离去,只剩下了那些朝鲜军队,而那些拿着大刀长枪的朝鲜军队看到杀气的东北军的时候,连抵挡片刻的勇气都没有,直接做了面子上的抵抗后,就打开城门投降。
这下,让包俞郁闷吐血的同时,也看到了这次所面对的淮军并不想以前遇到的那些一样。看来这场的朝鲜争战会很有意思。
第二卷 展翅 第三十五章 人口问题
在认识到面对的淮军并不像以前的那些清军一样的时候,包俞就显得有些谨慎了,在占据了平壤以后,连续扫平了平壤周围的地区,并极力稳定了后路,以确保从东北支援来的后勤供应。
在继续进军的这一点上,包俞派出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稳打稳算的已平壤为中心,构筑起一道战略防御线。
对于这点,不但第四师的其他官兵不理解,就算是袁世凯也是理解不了,原本以为激怒之下的东北军在拿下没有防御的平壤后就会一路南下追击而来的他,就已经做好了埋伏,就等着给急忙南下的东北军一个迎头痛击。可是包俞的这番谨慎的举动让袁世凯的计划流产了,不得已,袁世凯是淮军有放弃了打算打东北军埋伏的打算,而是直接回到了汉城,一方面继续想北洋,朝廷求援,一方面也做好了坚守汉城的打算。
目前可以说,朝鲜的局势已经僵持不下,而包俞这样做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失败,已经失败了几次的他再也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这次他领军南下,可以说是陈冬生给他的一次机会,一次唯一个机会,如果胜利了,那么他在东北军中的前程就会变的光明无比,但是如果失败了,那么他不但失去了继续上升的机会,说不定,暴怒之下的陈冬生会直接撤了他的职,任何一个得到了权力的人,总会特别珍惜手中的权力,并想办法继续增大权力,失去权力,这是对于任何一个身处高位的人都不能接受的。而他包俞就不能接受。
所以,包俞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未来,他必须谨慎。在稳定了平壤之后,他才的挥军南下。而这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突袭的先机,变成了和淮军的硬拼。
就在东北军在朝鲜和淮军僵持不下的时候,东北却又发生了一件让陈冬生头痛无比的事情。东北境内的满人动乱。
东北在满清入关以后就禁止汉人入关,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东北中满人可以说已经占的非常的大,虽然东北军并没有采取对满人的特别措施,但是满人从东北军占据盛京后,就开始变的不安分起来。
原因有很多,主要的还是因为现在的东北军要做的是推翻满人在东北的统治,而身为满人的他们就自然会反对。
一连几场的小规模动乱就发生在东北的各地,而东北军也是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措施,对于反对者,从来都是大刀加子弹。所以,虽然有动乱,但是也没有造成很大的麻烦。
虽然没有很大的麻烦,但是当陈冬生得知的时候,却引起了陈冬生的注意,现在的东北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处境,如果满人的动乱加剧的话,面对内忧外患的东北军根本就没有办法继续生存下去。
为此,他找到了欧阳天他们商量,军队的说法很简单,坚决镇压,绝不手软,对于叛乱者律杀之。而欧阳天的话就比较缓和,对于坚决叛乱的和头领人物采取坚决手段,如果是下面的普通满人百姓,则愿意服从东北军的就不管他们。对于这一点,陈冬生都不以为然,这些建议可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东西。现在问题的根本在于怎么防止满人的动乱,而不是说满人动乱后采取的方法。
就在陈冬生失望之极,还很少参加这种会议的郭丰台却说了一个让陈冬生非常动心的一个建议:那就是人口
郭丰台的想法就是:通过从关内迁入大量的人口,来增大东北地区的满人与汉人之间的比列。同时把满清皇族的土地都分给下面的普通旗人。
这一个可以说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案从郭丰台一说出来,陈冬生就意识到了这个建议的重要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陈冬生都没有注意到人口的问题,现在的东北人数可以说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指数。方圆百里的地方经常件不到人,东北的人口少,也造成了东北军士兵的招收困难,也导致了东北军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征兵。而这样的话,对于东北的本地农业可以说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很多的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人口。所以当郭丰台说出这个不是很详细的方案后,陈冬生就决定采取人口策略。同时,也让陈冬生对于郭丰台的感觉好上一层。
经过详细讨论后,东北军的人口策略终于出台:
一、大力从关内的河北,山东等地吸引无敌农民来东北。
二、对于来东北的农民免费赠送土地,不过,这都是要他们自己扩荒的土地。
三、对于有能力的外来人才,通过考核后,将可以担任东北各地的公职。
四、对于本地的农民,部分满汉,一律容许他们开荒扩大耕种面积。
五、把满族皇庄土地分发给普通旗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决定为辖地内的农民免征收两年的税收。同时外来东北的农民将可以获得五年的免税的条件。其实这免税的措施对于东北军来说损失并不是很大,因为这个时候的东北的农业并不是说很发达,简直就是一个北大荒,真正成为粮仓乃是东北开发后。
对于这些人口的措施,陈冬生可以说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移民的部门。
但是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由于中国人的那种根生蒂固的乡土思想,想要让他们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北荒大地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稍微有点能力的人,甚至说还没有到要饿死人的地步,他们都不会轻易的离开家乡。即使他们想去东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要出关的话,由于东北军正在和清军在锦州一带地区对持,战乱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何况还有清军的封锁,要想突破封锁到达东北军控制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即使是这样困难,陈冬生还是严令移民部要不惜代价做好移民的工作。
同时,也为了能让移民能够避开清军的封锁,东北特地把要移民的人从山东,江浙等地装船运往东北。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题外话。
现在对于东北军来说,人口政策在短时间内还起不了作用,唯一能有作用的就是,采取分化了满人中贵族和普通满人的政策,通过对满人贵族的坚决打击,同时把他们的田地财产都分给那些普通的满人们,使得他们因为利益产生对立。在任何时候,利益总是一个牵扯到很多问题的核心。有了利益的存在,那些闹事叛乱的满人贵族们已经和下面的普通旗民产生了对立,也就不会拉上那些普通的旗民进行叛乱。
同时,东北军对于那些叛军闹事的满人采取的坚决镇压的手段,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东北中几乎所有有点分量的满人贵族都被东北军控制了起来。
一开始……
第二卷 展翅 第三十六章 我们需要他中立
一开始的时候的确有点麻烦,但是在枪支的压迫下,以前作为主人存在的满人贵族们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对东北军的枪口表示屈服。
而那些满人中的普通旗民们,虽然说对东北军还提不起来什么好感,但也至于像以前那样,让那些满人贵族们一说,就提起大刀长枪的来场动乱,总的来说,东北军的这番严厉的镇压举动,在短时间里,的确起到了效果,但这效果也只是暂时的,当东北军爆发出大问题或是面临艰难处境的时候,这些背后的满人们就会想他们的祖先一样——叛乱将永远不会停止。而这一问题需要解决,还是要靠那长久的人口政策,只有当东北地区的满人比例下降到非常低的地步后,满人就会被同化,而同化,一直是汉人解决异族的最好办法。
当满人发生动乱的时候,东北中存在的大大小小土匪们也在蠢蠢欲动,所以,这也给了新组建的东北军新兵们一个练兵的机会。毕竟,土匪不会每一个都想以前的东北军的前身清崖山那样有着强悍的实力。面对他们,不会给东北军的新兵造成太大的伤害,同时又起到了练兵的作用,当这些新兵奔赴与清军作战的前线的时候,就不会对战场发生太大的恐惧感。战斗力明显会提升很多。
这些关于满人叛乱,土匪动乱的事。陈冬生虽然关心,但也只是说了下大概的方针后,就交给手下去办了,毕竟现在的东北事务实在是太多了,现在的陈冬生可以说忙的不得了。
现在的陈冬生已经越来越感觉到人才的压力了,没有人才的东北能支撑到现在,不得不说这是完全靠着陈冬生的个人威望,一个人把清雅山从一个小小的土匪山寨发展成为占据东北三省的大军阀实力,这让东北军上上下下对于陈冬生个人的崇拜是非常严重的,何况在东北军中的训练体系里面的一个最重要的项目,绝对服从,绝对终于陈冬生。
然而,这样靠着个人威望支撑着的政权,在目前来说已经严重影响到东北的发展,尤其是新式人才的缺乏,让陈冬生一直希望做的工业化进程根本就没有希望。
现在的陈冬生的希望也只有放在了去了上海等地的韩章,看能不能带回几个人才,就算是外国的也可以啊!
忙了一天的陈冬生在把那个第四师的战报看了,回复指令说:让包俞见机行事的的命令后,就离开了工作了一天的书房,往后院走去。
现在已经是天色快要暗了下来,身后跟着李俊的陈冬生就一路往饭厅而去,现在的他已经感觉到了肚子在痛苦的喊叫。
来到饭厅后的陈冬生却发现了郭雪也坐在饭桌上,看样子,很明显,她在等自己一起吃饭。
“你也出来吃了!”见了人不说话也不好,陈冬生是没事找事!
“恩!”回答后的郭雪就叫下人开始上菜。
陈冬生现在已经是很饿了,也没有多说话,而是直接的快速的吃饭,一顿饭下来,不用多久就吃完了,留下那还呆着的郭雪就一人先行离去。
而在另一边也在吃饭的李俊看到了陈冬生快离去,也连忙放下饭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