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然间,方应物如同五雷轰顶,痛苦地抱着头蹲在地上。
刘次辅为《文华大训》总裁官,那刘棉花是干什么的?不过经他们方家父子齐心协力做过这一场,刘次辅这个总裁官显然是不可能干下去了。
要知道,《文华大训》是天子为了教导东宫太子而下诏编的教材,那么刘次辅现在教子无方,还有纵子为恶的嫌疑,道德上犯了相冲的错误,还有什么资格和脸面负责总编教材?难道让天子学他去教导太子么?
所以顺理成章的,肯定是换刘棉花为总裁官,这总裁位置的功劳在太子面前都是情分。
也就是说,其实在这件事上,是他们方家父子帮了刘棉花的大忙,不然刘棉花哪来的总裁官差事!但是他方应物居然不知道!居然不知道!
否则与刘棉花讨价还价时,他将多一个巨大的筹码,今天在刘棉花面前也不至于如此被动了!
从利益交换角度算计下来,刘棉花也太占便宜了!拿自己的东宫前途换父亲的东宫前途也就罢了,竟然还拿方家帮他的人情当他自己的筹码!
惨败,彻头彻尾的惨败,刘棉花今天到底有多少明里暗里的连环坑?
这不仅仅是朝三暮四狸猫换太子,还是空手套白狼借鸡生蛋!对自己的半子女婿都这样,刘棉花还有没有人性!
方应物气得直跳脚,心里连连哀叹,不停地发誓今后离刘棉花有多远是多远、能不见就不见。穿越以来,他第一次被人打击到没有信心了,找了这么一个岳父,今后日子没法过了……
知子莫若父,方清之看到儿子的苦逼表情,虽不明觉厉,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仍隐隐的有所感觉。
他便主动问道:“听了为父的深刻分析,你是不是感到这次去刘府吃亏了?”方应物沉痛地点头。
方清之严肃地教育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有事情要多多请教为父,不要随随便便擅自当家做主,特别是婚姻大事。下不为例!”
第三百章 密疏
夜已经深了,方应物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夜不能寐,有一个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桓不去。
他比刘棉花高,比刘棉花帅,智商也不比刘棉花差,见识更是超了刘棉花六百多年,又是熟读史书,也不缺乏与大人物打交道的经验,那今天又为何全面落于下风了呢?
自从穿越以来,方应物从未像今天这般有挫败感,好像自己并没有明显错招,但结果仍是那样,仿佛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结果。
找不到里面的原因,方应物真是寝食难安。反复思索后,最后终于让方应物醒悟到,刘棉花其实是因为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所以才对自己占据了上风。
自己虽然对历史走向无比明白,但对种种细节却不是那么了解,上辈子研究的史料也不可能将活生生的、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讲到,甚至绝大部分细节都是缺失的。
自穿越以来,自己自恃了解历史走向,知道各种大人物的未来,很骄傲自满的心理作用下,对细节问题始终关注不够,从而最终导致了今天的不爽。
而刘棉花则相反,他是位居中枢的大学士,虽不像自己熟知未来走向,但对朝廷及宫中各种细节信息的掌握仍然远超自己,这才是他最大的优势。
更进一步说,高层人物与小人物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高层人物常常让人看起来更英明神武?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也许不在于智商区别,一个宰辅和一个乞丐的智商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为越在高层的人物,掌握的信息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充分,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越大。
再联想起来,上辈子常见到“正确领导”四个字,一直以为是拍马屁的空话套话,原来也有一定内涵。一个省长掌握的信息当然比一个市长多,那省长就比市长更容易正确,同理,市长肯定比县长正确的概率要大。
从决策效率角度出发,当然可以汇总为“正确领导”四个字,或者说“领导正确”,不只官场,任何有凝聚力的团体都是如此。
想明白了这些,方应物感到大有收获,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知,心情又愉快起来。没有白吃亏,吃一堑长一智大抵如此罢。
而且今天吃的亏不算严重,没有造成实质性后果,如果真在生死关头栽了这种跟头,那才叫要命。
方应物又想起父亲的话,又感到别说刘棉花,就是身为翰林院编修的父亲大人也不可小看,翰林院毕竟是掌文诰、备顾问、学政务的中枢机构之一,信息自然丰富。
自己长期以来,对父亲比较看低,也很少主动找他交流,大概是因为不觉得能与父亲谈出什么,父亲只需要照着自己安排去做事就行了。这样很不好,等于放着一处宝藏不去挖掘。
就拿这次来说,如果自己早从父亲嘴里知道《文华大训》的前前后后,至于那么容易就被刘棉花忽悠了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却说刘棉花与方应物约定好后,便也迅速行动起来了。人才难得,他也想早日把方应物变成真正女婿,这样的年轻人若发展得好了,至少可以保刘家五十年富贵。
次日一大早,文渊阁大学士刘吉便将一封密疏交与了文书房太监,话说这也是宰辅大学士最便利的特权之一。
外朝四方奏疏,除了御史弹劾重臣的密奏之外,虽然名义上是向天子进奏,但一般都要送到内阁。所以无论多么机密的事情,内阁都可以看到并知道,所谓预闻机务也。
而内阁宰辅自身却有一样好处,那就是能够直接密奏天子,而且奏疏只能御前开拆,任何其他人都不会知道密奏的内容。每一名内阁大佬都有天子御赐的私人钤印,专门盖在密奏上。
而在这日,成化天子清晨起来后,先是溜了一圈鸟儿,然后又在太监的陪伴下打了打球。玩到天色近午时,司礼监秉笔太监覃昌带着一箱子奏疏来觐见天子。
每日中外奏疏不知有几百封,天子不大可能全都仔细过目,所以才有了负责帮忙拟票的内阁,才有了负责帮忙批红的司礼监。
成化天子虽然也比较懒惰,但他起码该做的程序都会按照程序去做,这一点比他孙子的孙子万历皇帝强,那厮干脆连程序都不行使了。
一堆奏疏中,阁老密奏自然是最先引起天子注意的。成化天子拿起刘吉的这封密疏,见上头钤记完好,便让小太监拆开给他。
密疏没有什么要紧事情,大意是:“臣奉诏总裁《文华大训》,难以事事亲力亲为,急需分设编纂官,并启用博学文学之士充任。特举荐翰林院侍讲李东阳……”
成化天子想了想,对李东阳有点印象。一是李东阳在天子登基的第一年就入了翰林,又因为极其年轻而轰动一时;二是天子有几次令大臣唱和御制诗,李东阳的作品总是最有趣的,比较符合天子重生活重自然的审美情趣,不是那种纯马屁的台阁体套路诗。
刘先生举荐的此人尚可,成化天子点了点头,继续向下看。又见密疏里写道:“如李东阳不称陛下之意,不知翰林院编修方清之如何,臣奏请圣裁。”
成化天子又想了想,便开了金口,对侍立的覃昌太监下口谕道:“传话到内阁,翰林侍讲李东阳、编修方清之皆充用为《文华大训》编纂官,并侍班东宫。”
覃昌自然低头领了旨意,又谏言道:“斗胆敢请皇爷手诏,不然内阁那边不好认。”
成化天子随手拿纸写了一张,递给覃昌。之后天子象征性地翻了翻奏疏,见没有其他密疏,又问过没有天灾、兵灾、民变事情,便随手一推,把所有奏疏重新丢回覃昌,起驾用午膳去了。
这样的场面,覃昌已经不知经历过多少次。他低头送了御驾离去,便使唤随身太监收拾起奏疏,原路返回司礼监去,让诸太监开始批红。
第三百零一章 实在太刺激了
如今天气渐好,虽然没有花开但也到了春暖时候,户外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在翰林院大堂后的名胜柯亭中,又开始出现围坐煮茶、谈天说地的风雅身影。
这日又有十来个翰林弄了一包御赐茶叶,齐聚在柯亭中消遣。众君子的名衔从编修到学士不一而足,但依着词林中不论官衔只论前后的特殊学术风气,统称为翰林罢。
侍讲李东阳和编修方清之也在其中,其实方清之手头有点其他事情,没想来参与这次雅趣,但是他有话要与李东阳前辈说,便只好跟着过来了。关于自家儿子的婚事,无论如何也要给李东阳一个交待,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方清之坐在李东阳身边,几次欲言又止,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李东阳此人虽然仕途不大得志,但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诗词作文出类拔萃,在这种雅集场合里很容易就成为话题中心,方清之想找与他单独谈话的时机不容易。
忽然间,远处有人呼了一声:“谢于乔来了!”便使得柯亭众人停了谈话,不约而同地转头望去。
谢于乔就是正五品詹事府左庶子、东宫讲官谢迁了。此人乃是成化十一年的状元,又深得礼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溥赏识,短短六年间,便从翰林院修撰升到了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还跳出了翰林院小天地,成为东宫讲官之一。
再加上本身年纪才三十四岁,谢大人堪称前途无量,是翰林坊局这个词臣圈子著名的政治明星,几乎将来注定要入内阁的。
目前在这个年龄段上,能与谢大人拼风头的只有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程敏政了,但仍比谢大人差了一筹。不过知道另一时空未来历史的方应物总觉得程敏政此人太喜感……
谢迁这样的人出现,当然引得柯亭众人关注,翰林虽然是清流里的清流,但清流不等于是不食人间烟火。
不知道是谁带了头,起身大步前往院首处,做出迎接姿态。于是便引得柯亭里众人纷纷跟随,不论长幼尊卑,一起前往院首地方。仿佛一瞬间,刚才还接踵摩肩的柯亭立刻放空,成了冷清地方。
面对这种情况,编修方清之皱了皱眉头,犹疑了几下。他想起了儿子对他的叮嘱:“在翰林院里,无论见到谁都可以谦卑一点,但见到谢迁,一定要拿出分庭抗礼的气势!一定不能自居下风!他虽然现在混得好,但他曾经见死不救、有失道义,在我家面前永远是理亏的!
人都是善忘的,尊贵的人做过的错事更容易被世人忘记!只有父亲不断在他面前摆出另类高傲的样子,别人才会不断记起他理亏的那件事!若父亲自己的态度先放低了,别人更不会帮你较真!”
但自己若不同于众人,会不会显得太特立独行、太突兀、太失礼?方清之为难地想道,忽然眼角余光瞥见身边还有别人,仔细去看是李东阳,便松了口气。
有李东阳这比谢迁更“老”的前辈都没动,他方清之跟着更老的前辈不动也没什么……
悲催的李东阳,年纪与方清之、谢迁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却是名副其实的“老”前辈。
此时李东阳心里五味杂陈,见到后辈人物谢迁的排场,怎能不让他感由心生唏嘘不已?
他从今上登基那年就进了翰林院,至今已经过去十七年,但还只是个六品侍讲,关键是仍然拘于翰林院小天地内,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渠道——词林官中,从来不看品级,关键是看有没有上升渠道,大学士名义上也才正五品而已……
再看看谢迁,比他李东阳入翰林晚十年,虽然说谢迁状元起点高,但这升迁之快速实在是他李东阳望尘莫及的,人生际遇差距实在太大。
话说远了,眼下让李东阳纠结的是,如今环绕周围的众人哗啦啦都去迎接谢迁了,他李东阳去不去?
若去,有点别扭,他李东阳是比谢迁早入翰林十年的老前辈,去迎接后辈人物实在放不下架子,怎么看也有点卑躬屈膝的样子;不去,又显得不合时宜。
正当这时,李东阳眼角余光一瞥,身边竟然还有别人。仔细看去,原来是方清之,而且他一脸对自己有话要说的模样。
李东阳便松了口气,不是自己不合时宜,是有别人要拉着自己说话,所以不便去院首那里了……
李东阳与方清之两人很有默契地对视一眼后,不知怎的忽然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思,齐齐感到忍俊不禁,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意味深长的心照不宣。当然这笑声在外人看来,只能是莫名其妙。
谢迁今天偷得半日闲来到翰林院,也是开年后联络感情来了,关系也是要经常走动的。他习惯性地来到柯亭这里,站在院门处,便见一群人迎了上来。
寒暄过几句,谢迁正想领着众人去柯亭那里坐坐,但远远地望见方清之站在那边,于是乎谢大人停住了脚步。
之所以停住脚步,也许是谢大人面对方清之天然有点心虚,也许是故意为之,但谁也说不清楚,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众人与谢迁就一直这样立在院门处干巴巴地聊着……方清之与李东阳单独被晾在了柯亭,孤零零地面面相觑,看起来很尴尬。
一边是众星捧月,一边是孤立的两人,翰林里九成九都是聪明人,当即就有人感到不对头了,不过没人说破。有些事情是心知肚明但不能说出来的,只能面上若无其事。
方清之根本无所谓,但李东阳长叹一口气,有点懊悔今日不该一时感怀身世闹书生气,结果成了这尴尬场面。都忍了十几年了,还差这一天么?
却说方清之又斟酌片刻,正要开口把方应物的婚事告知李东阳时,又有人冲过来,对着院子大喊道:“方编修!李侍讲!两位大人在否?”
被惊扰到的众人齐齐注目。这大喊大叫的人原来是在翰林院负责杂务的孔目,姓张。
方清之走下亭子台阶,对李孔目道:“我与李兄在此,阁下有何贵干?”
张孔目三步并作两步地冲上来,对方清之道:“从宫中有诏书到了!两位大人快快去接旨!”
翰林院与内廷联系密切,有诏书过来实在是家常便饭一样的等闲事情,本不值得惊奇。但是方清之和李东阳两个人,一个是最近很有风头的人,一个是十几年的板凳人物,有什么圣意能将两人凑到了一起?这让众人很好奇。
方清之经自家儿子暗示过,心里有所预感,但李东阳却忐忑不安,两人便一起前往大堂接旨去。不只两人,还有一些看热闹的也去围观。
诏书前半段骈四俪六的可以忽略掉,在翰林院都是大家写熟也听熟的东西,关键话只有一句,“侍讲李东阳、编修方清之俱为《文华大训》编纂,皆侍班东宫”。
方清之有心理准备,早在家里闷骚完了,此刻面上不动声色,镇静如常,一板一眼地完成了谢恩仪式。让人看到后,赞一句“方编修遇大事有静气,得恩遇而不忘形”。
但李东阳被突如其来的幸福砸晕了,虽然他被十几年板凳生涯磨练得心性坚强,但是此刻仍旧忍不住恍恍惚惚。还好旁边有个榜样,能叫他学着方清之按部就班完成了谢恩,没有出错。
不过话说回来,李东阳没有当场晕过去,那已经可以说是心理素质非常强大了。
还是那句话,翰林中不看品级,只看有没有上升渠道。比如同样的五品,进入上升渠道的,五品就可以进内阁办事;没进入上升渠道的,就只能在翰林院当一辈子五品老学士。
这次关于李东阳和方清之两个人的任命,表面上看两人官衔品级原封不动,但主修皇家教材和侍班东宫两项差事可是千金难买。这象征他们进入了上升渠道里,不再是普通翰林,而成为有望角逐内阁坑位的翰林。
可以想象得到,只要帮皇家修完《文华大训》,两人肯定是立地升级,转为詹事府左右春坊里的官员,这是在礼节上皇家必须给的谢意。
词臣升迁与其他官员不同,有自己专属的快车道,那就是转为詹事府左右春坊官员,再外放为寺卿、侍郎……到最顶点当然是殿阁大学士。
前来旁观的众人一片哗然,今次这特殊的诏书果然有特殊意义。翰林院是精英荟萃的清流华选之地,随便一次人事升迁,都有可能影响到若干年后的朝堂走向。说得严重些,这诏书等于是在未来阁老候选人名单上增加了两个人。
哗然之后,众人蜂拥而上,一起向李东阳和方清之道喜,一时间大堂中人声鼎沸。
前一刻茕茕孑立,后一刻繁花似锦,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了……李东阳清醒过来后,没有陶醉于别人的恭维,连忙拉住传旨太监,悄声问道:“在下何以沐浴天恩?”那太监答道:“听说是刘博野举荐的。”
李东阳愕然不已,他与刘棉花八竿子打不着一撇……他也曾经梦想过,有人慧眼识珠,向朝廷举荐自己这个人才,但是做梦也梦不到竟然是由刘棉花举荐啊。其实由谁来举荐自己都不奇怪,但刘棉花是这样无私的人么?
人群渐渐散去,方清之可算找到了与李东阳单独谈话的机会,“宾之兄,关于犬子的婚事,实在要对不住了……”
第三百零二章 抉择
方清之又想了想措辞,“承蒙李兄青眼,但我那不孝子三年前年少无知,私下里答应了刘博野招婿之议,如今有些……”
李东阳点点头道:“这些我都知晓,令郎曾亲自与我分说过,我叫他多等些时日,待我仔细设法。在我看来,那刘阁老也不是很急迫,拖到春闱大比之后不成问题。”
“你我两家有意秦晋之好,我这心里也是愿意等待李兄提亲。只是最近几日,刘阁老逼迫甚急,通牒我家会试之前答应,我那不孝子又有三年前的承诺在,不好直接背信反悔,便实在抵不住了。”
李东阳下意识地惊讶道:“刘阁老何故如此相逼?”
但随即李东阳便顾不上惊讶了,更顾不上去想刘吉为什么对这桩亲事忽然变得如此性急。因为他闪过一个念头,刘吉莫名其妙地举荐自己侍班东宫,肯定和方应物的亲事有关!
刘吉给了自己如此巨大的好处,算是对自己有举荐之恩,自己还能去与他抢女婿么?那就太不仁义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仿佛是自己拿亲事换来了一个前途似的……
李东阳低头陷入了沉思之中,此时此刻自己应该怎么选择?是接受这个侍班东宫的美事,还是为了所谓气节拒绝?
如果李东阳是小人,肯定没有心理负担,这边好处全盘吃下,那边继续去挖方应物这个女婿。
但很可惜,他李东阳是讲人品的人,实在做不出这种事。他要么接受了刘棉花的好意,断掉抢女婿的心思;要么上疏请辞,然后继续去抢女婿。
当然,刘棉花也是算准了李东阳人品,所以才敢先行举荐示恩造成既成事实。赔了女婿又折兵的事情,刘棉花肯定不会做的。
另外在刘棉花眼里,文坛名气很大的李东阳也是潜力股,实际年纪又不老,只是缺一个进身机会。那么自己给了他机会,日后他要是乘风而起,岂能不念自己的好?
至于刘棉花所付出的,只是一次举荐机会而已。侍班东宫这种差事,对别人而言是打破头也未必抢得来,就是尚书也没多少发言权,这涉及到内廷和外朝的区分。但他刘吉身为内廷大学士,若想向天子推荐人选进东宫,真的很难么?
闲话不提,却说李东阳与方清之出了大堂,又漫步到柯亭中闲谈,别人都很知趣地没有打扰,谢迁更是已经离开了翰林院。
李东阳叹口气,手抚柯亭廊柱,眼神迷离,“此亭乃昔年掌院柯公所造,当时柯公一代宗师,人称翰苑风流。我初入翰林时,承蒙柯公早晚教诲,获益良多。怎奈天不假年,成化九年柯公便仙去了,其年不过五十。”
方清之看得出,李东阳此时很有些情绪,便没有出声,只默默地静听。
李东阳望着亭前的树木,“说心底话,我辈所学,只为辅佐君王、匡扶社稷。而我等待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十几年了,不知人世还能有几个十几年?如当年柯公,他若不仙去,成化十一年必然是入阁人选,二刘之辈只怕难忘其项背,岂会出现纸糊三阁老这种笑谈?”
方清之继续沉默,只见得李东阳收回目光,坚定地说:“这次机会,我不能错过,我觉得以我的才华,应该得到这个机会,也配得上这个机会!
何况如今庸碌当国、万马齐喑,正该舍我其谁勇往直前,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努力!所以对不住了,真应了令郎一句话,我们两家有缘无分。”
为了自己前途便放弃与友人联姻这种事,按说不管怎么看也该有点不名誉,但不知为什么,放在李东阳身上,却并不显得如何鄙俗,反而别有一番性情。
方清之拱拱手:“李兄的大义,我明白了。”
又问道:“犬子托我向李兄问,他始终不明白李兄先前明知有阁老争婿,为何还有把握?李兄到底打算怎么做?”
李东阳笑道:“我本欲三管齐下,夺此乘龙快婿,如今虽然遗憾终生,但说说也无妨。其一,会试时,我为春秋房考试官,说不得令郎要从我手底下过一遭,到那时有荐卷之恩。”
方清之有所悟,如果真出现这种事,李东阳之恩德足以抵得过方应物对刘棉花的承诺了。
李东阳又道:“其二,王国丈常来我家做客,我可以请王国丈出面找刘阁老说情,并亲自做媒。”
王国丈,乃是当今王皇后的父亲,正牌的国戚,万贵妃的万家虽然号称国戚,但也只是别人抬举称呼。王皇后虽然不得宠,在宫中就是个透明人,半点势力也无,但礼法摆在这里,国丈就是国丈,身份超然得很。
所以要是王国丈出面说情,那刘棉花也不好张嘴拒绝,王国丈要亲自做媒,分量同样足以抵消方应物对刘棉花的承诺。
李东阳最后道:“其三,我昔年与商相公是文友,已经去信说明此事,请商相公来信促成我们两家秦晋之好。”
商辂对方应物的意义,更不用赘述……方清之听完李东阳这“三管齐下”,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李东阳真的布置完毕,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当然如果是方应物听到李东阳对自家父亲的话,少不得要在心里吐槽几句,看看你李大人结识的人——已经去世八年的柯潜柯学士,已经致仕四年的商辂商相公,天子自己都不知道认不认的虚头国丈……难怪你这几年发展如此仆街。
上辈子专业方向偏政治的方应物却不知道,李东阳自祖父起寄籍京师,本人也生长于京师,算是土豪一枚。每日李宅都会大开中门,广纳宾客,以文会友。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李宅常年开文学沙龙。
而李东阳每天下了班回家后,都要与宾客高谈阔论、作诗论文、整晚不倦。在台阁派之后,大明出现的另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茶陵派”就是这样形成的,茶陵两字就是李东阳的祖籍。
这便是属于李东阳的独特养望形式,文坛政坛互相烘托,短期内仿佛没有明显效果,但日积月累之下,终将开花结果。等李东阳入阁之后,有了权力声势,文学声望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被天下人视为主持文坛的盟主大宗师。
大明宰辅里,能做到李东阳这样官场、文坛双双登顶的,独此一人。
第三百零三章 会试之前
这两日,朝廷上忽然一夜之间仿佛进入了新闻多发期,很多消息一股脑地传了出来。
分量最重的消息,当然就是天子下诏,正式任命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溥出任本次会试主考官,翰林学士王献为副主考,同时任命的还有其他十八房考官。
这几乎就是直到最后关头才公布人选,为的就是避免各种请托。接到诏书的各位考官大人便纷纷收拾行囊,以最快速度进驻贡院,然后做出避嫌样子,断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
与会试考官人选这类消息比起来,其他消息就不那么引人瞩目了……比如说侍讲李东阳、编修方清之受命编纂《文华大训》。
又比如京师官场传言,文渊阁大学士刘棉花见方清之得了圣眷,便旧事重提、携恩图报,要强行把小有名气的神童方应物收为女婿。而方家迫于承诺,万般无奈下,为了不做失信之人只得答应,只等春闱结束便成亲。
这个消息,还是令很多人扼腕不已,产生了“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或者“好白菜都让猪拱了”之类的感慨。那刘棉花不愧是善于投机的人,硬是骗来方应物这么一个好女婿。
与此同时,刘次辅家的丑闻却渐渐有了平息的苗头。天子把奏章都留中不发,这态度很说明问题了。宝座上那位不配合并且没有回音,只有大臣们一味上奏疏便显得很无趣了,归根结底只是个衙内丑闻而已,又不是刘次辅本人祸国殃民了。
方应物对此无所谓,也懒得继续关注了,本来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刘次辅倒不倒霉并不是他的目的。
如今他已经进入了彻底的临阵磨枪状态。这段时间杂事太多,严重分散精力,临到考试时陡然紧张起来。这日午后方应物正在屋中读书,忽然听到有人叫道:“方贤弟在么!”
这声音分明是项成贤的,方应物连忙走出门口,果然看到项大公子在院里大呼小叫。方应物连忙迎上前去,见礼道:“项兄怎的从都察院出来了?案子审理不会如此之快罢?”
自从敲了登闻鼓后,项大公子便一直被留在都察院里,随时接受都察院讯问,不想现在却出来了。
项成贤回答说:“眼下并没有结案,但后日便是会试开考的日子,难道都察院还能为了审案耽误为兄我应试?故而先放了我出来,等会试完了后再说。”
目前方应物的最大目的已经达到,父亲侍班东宫甚至是超出预料的收获,所以案件审理结果对他而言已经无关紧要了。但方应物还是问了问:“如今案情审理到什么地步了?”
项成贤又答道:“东城兵马司曹大人大概跑不掉了,无论如何,他擅自捉拿我是证据确凿,众目睽睽的无法不认,这项可以定罪。
至于曹大人与刘二公子互相勾结滥用公器的罪名,固然没有实际证据,但旁证很多,也不是他能轻易地赖掉的。不过也有些意外之事,都察院传那杜香琴到衙问话时,不知为何,杜香琴却一口否认了受欺压的事情。”
方应物本来只是随口一问,表现出对好友的关心,却没想到还真问出点状况,“杜三娘子到底是如何说的?怎的突然变了卦?”
“杜香琴姑娘说,她一直仰慕刘二公子才华,所以交往中主动少收了钱财,不存在刘二公子欺压勒索她的事情。至于为何坊间出现刘二公子仗势欺人的传言,大概是因为外人不明真相,故而产生了误会。”
方应物吃了一惊,没想到杜三娘子在公堂上居然全盘否定了先前的说辞,她到底是怎么想的?
难道是刘家在背后使了动作,封住了杜三娘子的口?以刘家的能力,确实可以做到这点,但细想之下,方应物又觉得不太可能,以刘珝那简单粗暴的高傲性格,会委曲求全与下九流妓家讨价还价?
其实杜三娘子是否指控刘二公子无关大局,即便她出面去控诉刘二公子为非作歹也可能没用。而且方应物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凭借一个妓家就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