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官-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应物抬头看了几眼,仔细辨认过后,仍满脸疑惑:“阁下何人?你我见过么?”

那器宇轩昂的贵公子脸色不甚好看,讥讽道:“上次你到京师,在忠义书坊有幸见面,难道真是贵人多忘事么?”

方应物做出恍然大悟样子,“原来是刘二公子!失敬失敬!”

成化十四年那次到京师时,方应物受忠义书坊东家姚先生邀请,参加书坊开业典礼,遇到过这位人称刘二公子的,听说是次辅刘珝的儿子。

传言说这刘二公子凭借父荫在国子监挂了名,但无心读书却喜欢不务正业地混文艺圈,书法不错,眠花宿柳这种事也没少做,有名的风流才子。

方应物无奈想道,看来那次写对联比拼,他莫名其妙地败给了自己,心里还有芥蒂呐。眼下真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八成是想要找回场子的。

不过还想比文艺?小爷我蠢成什么样才与你比这些?方应物微笑着对刘二公子点点头,开口问道:“进士?”刘二公子一愣,摇摇头。

方应物又问道:“举人?”刘二公子又一愣,摇摇头。

方应物两眼望屋顶,口中吟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下浙江乡试第三名亚魁也。不知这翰苑之地,怎么会有白丁出现?”

国子监监生(还是走后门入的)刘二公子登时发可上冲冠……这方应物简直是玩赖啊!要比文艺,他搬出功名作甚?还有,他小小年纪竟然中举了?

这刘二公子今天与方应物一样,是搭着父亲顺风车来参加的,为的就是转一圈出去后可以向好友们炫耀显摆一番。

但方应物可以理直气壮地以士林后起之秀自诩,翰林们也并不排斥神童,刘二公子哪有这个底气?混文艺的就是比混功名的矮一头,他能进来只是因为父亲的宰辅身份而已。

读书人圈子说到底,功名是硬道理,靠父荫的国子监监生在十八岁举人面前,被鄙视是应该的,是受舆论支持的,谁也无话可说,即便刘二公子父亲贵为内阁次辅,也扛不住这个硬道理。

在翰林院这间大堂里,都是天底下最强的考试达人,方应物引以自豪的文凭简直成了最低档次,虽然他不得不服气但多少有点小别扭。

此时忽然冒出个比他还差的,方应物忍不住碾压快感,鬼使神差地模仿上辈子网络时髦话问道:“你在外面这么狂,你爸妈知道吗?”

“当然是装不知道!”忽然有人呼应道,然后满场突然鸦雀无声,陷入了死寂。方应物心下奇怪,谁有这么大威力?他顺着声音望去,愕然不已,这呼应的人竟然是首辅万安……

首辅不怀好意开次辅的玩笑,这可不是说笑时候,稍微有点政治敏感性的,谁敢胡乱捧场?

还用网络上的时髦话讲,方应物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自己这边小辈之间胡言乱语也就罢了,但万安插这一嗓子,性质就变了。老匹夫这时候多什么嘴!

场面继续静悄悄。万安呵呵几声,打破了沉寂,自嘲道:“老夫不该说笑。”

次辅刘珝面无表情,对着众人拱拱手道:“时辰不早,告辞了。”随后瞪了一眼自家不成器的儿子,拂袖而去,刘二公子耷拉脑袋,跟随离去。

宰辅中排名第三的刘棉花背着万安,面无表情但偷偷给方应物竖了竖大拇指。

刚才这短短片刻里,饱含着无数的内涵,足够分析帝分析上三天三夜。方应物脑中不由得闪过了一些史料片段——

次辅刘珝与首辅万安面不和心也不和,刘珝自诩正直看不惯万安行径,公然大骂过万安负国无耻,当然他对首辅位置也有想法。两人之间无论因为个人恩怨还是权利争夺,关系都很紧张。

大概就在这两三年,首辅万安忍无可忍地发动群众,团结大多数,彻底干翻了不肯消停的次辅刘珝。然后……然后第三阁老刘吉刘棉花顺势进位次辅,别的没啥太大变化。

此后又过两三年,正直大臣们与大太监怀恩里应外合,趁着新君登基机会,彻底干翻了万安。然后……然后次辅刘吉刘棉花顺势进位首辅。

其实只看史书上冷冰冰的文字,方应物始终搞不懂刘棉花是怎么做到这一步的,按理说,身为纸糊三阁老之一的刘棉花也该是被正人君子们打倒的对象。

闲话不提,只说眼下这个时候,不明真相的观众同样也搞不懂,方家小哥儿是怎么做到又气跑一个人的?

另外几个圈子的人远远的只看到,方应物与刘二公子说了几句话,然后谨身殿大学士刘珝便领着自家二公子,面色不善的离开了。

王鏊是第一个,谢迁是第二个,刘珝已经是第三个了罢?不多不少,每个圈子一个人,而且身份越来越高级。

第四个圈子的人纷纷斜视同僚方清之,儿子都这样,父亲肯定更加深不可测啊,方编修应该去第三个或者第二个圈子里混,和他们这些菜鸟和仆街在一起,实在暴殄天物。

此后翰苑便流传起一句话——方家小子,果非常人也。

第二百七十四章 吃错药了?

寒风烈烈,方应物跟随着父亲行走在长安门内的御道上。此时行人稀少(御道本来就不是大马路),黄云白日,令人顿生苍茫感触。

从翰林院出来的方应物叹口气,今天这场翰林公宴真是令他印象深刻。回想起来,他简直就是专门踩地雷去的,而且踩了不止一个——

先是踩了王鏊和商相公之间的地雷,气走了王鏊;随后又踩了谢迁和父亲之间的地雷,气走了谢迁;

最后本以为能避过商相公和万首辅之间的地雷,谁知道又踩上了首辅万安和次辅刘珝之间的地雷,惹得刘次辅拂袖而去。

方应物觉得自己很无辜,这一切与他有什么关系?本心欲低调,奈何求不得,都是一只叫做命运的大手操纵着一切啊。

若不是王鏊挑衅,他会挖坑么?若不是王鏊自己不怀好意,会跳进坑里么?若不是刘棉花突然出来搅和,谢迁也就是与他斗几句嘴,会一怒离开么?若不是万首辅突然插嘴,他和刘二公子之间不过是小字辈吵架,能引发刘次辅的不满,导致刘次辅离去么?

早知道,自己就该只在大堂门口向里面看几眼,长过见识之后迅速抽身走人,而不是自不量力地非要背着炸药包登堂入室。

方应物又仔细一想,只要自己是商辂的学生、方清之的儿子,自然就背上了相应命运。偶然中含有必然,那就注定要有这些遭遇,即使不在今天也要在其他日子。

在王鏊、谢迁、刘珝三人中,方应物并不太担心王鏊和刘珝。这王鏊就是个死文青,就算日后能当尚书阁老,那也不是什么出色的政治家,不用太担心;

至于刘珝,虽然当前贵为谨身殿大学士,但如果不出意外,没两年就要被滚滚的历史车轮碾压了。最没下限的万安和最没节操的刘棉花将会联手收拾刘珝,刘珝能逃得出去就见鬼了。

所以方应物最担心的是号称正人君子的谢迁,这位名声大,将来几乎是注定要入阁的,而且他还很年轻,政治寿命很长,又不像王鏊那么文艺。不要小瞧这种君子,这种君子一般不随便,但随便起来不是人。

方应物眼光落在前面父亲的背影上,他隐隐感到,谢迁与父亲之间……他待要开口询问什么,忽然背后有人呼叫留步。

方应物转过头去,原来还是那位刘棉花身边的老家奴,只见得他拱手为礼,“晚来天欲雪,欲饮一杯无?我家老爷说他今晚在府中恭候。”

在婚事作出决定之前,方应物不大想拜见刘棉花,还礼婉拒道:“今日遭遇如走马灯,至今尚头昏昏乎,改天再登门拜见阁老。”

刘府老家奴干笑几声,'w;w;w。w;r;s;h;u;。c;o;m;'指了指方清之,“我家老爷邀请的是方编修。”

“……”方应物尴尬无语,闪开一步,露出父亲来。方清之略一思忖,不想和刘棉花走得太近,也婉拒道:“今日多有不便处,还请阁老多加谅解。”

刘府老家奴摇摇头,又对方应物道:“我家老爷还说,若方编修不肯来,便改请方小哥儿前往本府做客。”

“……”方应物再次无语,刘棉花不愧是刘棉花。这下他不去是不行了,拒绝一人次是婉拒,拒绝两人次就是打脸了,他们父子眼下能打刘吉的脸么?

那就去罢,正好他心中有些疑惑,或许可以从刘棉花那里答疑解惑,方应物想道。

文渊阁大学士刘吉已经回到府中,正在书房,方应物进了刘府,便被熟门熟路地引到这里,又有婢女上了茶然后退出。

此时书房中再无别人,方应物故意先抱怨道:“老大人当真不地道,我正与那谢余姚说话,你却突然插嘴把谢余姚气走了,但别人都把账算在我身上,背了一场黑锅。”

刘吉哂笑道:“不要不识好人心,老夫这是为你帮腔。”

我看就是你想趁机修理谢迁并卖人情而已,方应物心里吐槽几句,但没有说出口,只趁机问道:“谢余姚与家父之间究竟怎么回事?晚生愚昧,只觉得不那么简单,还是与当年的事情有关么?”

方应物到这里来,最大的目的就是想打听明白谢迁与父亲之间的事情。他不怕刀枪剑戟,就怕未知,弄不清楚其中因果,总觉得有层阴影在自己头上笼罩。

刘大学士点点头,“当年令尊下了天牢,那谢迁明哲保身对同乡不管不顾,对你也是拒而不见,这里面自然有更深的缘故。一是当时谢迁正是谋求东宫讲官的关键时候,若触怒了天子,东宫讲官之位必将成为泡影,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

方应物若有所思。东宫讲官别看没有实权,但却是每一个年轻大臣都梦寐以求的职务,乃是通天的终南捷径。做了东宫讲官,那就成了未来天子的自己人,只要自己不犯傻,又能熬到新天子登基,入阁做宰辅真是手到擒来。

若真是如此,难怪谢迁宁可冒着被士林指责的危险也要当缩头乌龟,倒是可以理解……

又听刘吉继续说:“第二个缘故就比较诛心了。如今贵省大臣中,姚冢宰、商阁老、邹春官先后年老致仕,朝中暂时无有首领人物,老夫看那谢迁有这个雄心。”

话只说到这里,但也不必再多说什么,方应物自然听得明白。不过方应物确实没有想到过这里,经刘棉花点拨,登时恍然大悟!

拿自己父亲方清之与谢迁相比较,两人都是浙江人,年纪相仿佛,前后只差一科,而且都是混进了词臣圈子的高名次进士,父亲二甲第四比状元差得也不是太多。

在浙江官员缺乏强力领军人物的情况下,纸面上起跑线优势巨大、看似前途无量的两人就是天然的竞争对手。即使主观上没有想法,但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竞争,这与人品是否君子无关。

方应物又想起,那年父亲因为谏君下了天牢,又经过自己鼓吹造势,可谓是名气大噪、风头一时无两,而当时谢迁心里会怎么想?

按照之前类似事件的一般规律,父亲的下场大概就是贬到外地去,这恐怕也正是谢迁内心深处的期望。大明官场内重外轻,一旦父亲被贬外地,名气再大、声望再高也没用了,不在中枢就没资格去竞争什么,有谁被贬去当过州县官还能入阁的?

所以谢迁若是从自己前途角度出发,完全有理由坐视父亲方清之的死活不理。只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自己父亲从天牢里出来后没有被贬谪,还能继续在翰林院混,保住了竞争资格还更上一层楼。

事情真相是不是这样,谁也说不清,只能是猜测而已。至于相信不相信如此诛心的猜测,就看每个人自己的判断了,比如方应物大概就是选择相信——作为方清之的儿子,他能有立场选择不相信么?

另外,方应物发现刘棉花今天居然很配合,如此痛快地便把真相倒了出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也有所求。

至少可以说明,刘棉花很烦正道后起之秀谢迁。再进一步想,如果将来亲事成了,某亲家能取代谢迁的地位,绝对是刘棉花乐见其成的。

想明白了后,方应物不由得感慨万分,官场之中,利益纠葛实在是千头万绪,一不注意就能发现一条线头。

聪明人说话真的很省力气,不用明言就有了默契……

却说刘吉不急不慌,一直等到方应物再抬起头,才饮了口茶,仿佛漫不经心地问道:“方才在翰林公宴上,老夫偶然听说,你父亲曾经在翰林院中为你求亲?可曾有人选?”

方应物不假思索,坚决果断地答道:“没有!”

刘棉花笑眯眯的,摆出长辈架子道:“你如今只怕也是炙手可热的少年郎,不知有多少家愿意结亲。老夫比你多活了几十岁,论人情世故确实比你多见识过一些,如今却有几分婚事心得说与你听。”

方应物相当好奇,以刘棉花的实用主义性格,会说出什么样的话?

难道刘大学士要对自己说“老夫是宰辅大学士,论权势地位几乎能秒杀所有人,给你功名富贵轻而易举,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只见刘吉轻轻咳嗽一声,谆谆教诲道:“这婚姻大事,最重要的是看对方人品,讲究性格契合、性情相投……”

方应物猝不及防,毫无心理准备地愕然不已,这种很务虚的话真是刘棉花说出来的?

又见刘吉手臂一挥,语气加重了几分,“寻求亲事时,不要看重女方的门户、钱财、权势、官爵、名声、相貌这些东西,太俗气了!要讲一个心字!”

方应物目瞪口呆,刘棉花难道今天吃错了药?

按刘大学士的意思,结婚找老婆,不用看任何物质条件,要讲究精神和心灵……若是别人说这些话,方应物不奇怪,但从刘棉花嘴里说出来,有种太阳从西边出来的奇诡感觉。

刘吉神色依旧如常,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淡然地抬手道:“老夫言尽于此,你回去仔细想想罢!”

第二百七十五章 谜底

从刘府出来,方应物还是没想明白刘吉是什么意思,想不明白就暂时不想了,拖一天是一天,形势迟早会明朗化。不过与自己的婚事比较起来,方应物觉得父亲的前途更重要一些,或者说更值得他关注。

无论如何,至少就目前情况来看,自己还挺吃香,预计婚事不会太差,无非是选择问题而已。有自己的“眼光”在,找老泰山不会撞上仆街,但父亲的前途可就有些莫测了,不确定性更大一些。

到了家后,方应物没有回自己的西院,向门子打听过后,便去了东院书房寻找父亲,旁敲侧击地询问道:“父亲大人与那谢迁之间,是否有过什么心结?有人拿你们二位对比过么?”

方应物已经从大学士刘吉处得知了内幕,但仍来询问父亲,主要是为了与刘棉花的话互相对照,同时对刘棉花所言进行核实。古人云兼听则明,多长几个心眼没错。

方清之正襟危坐,放下书本,盯了方应物片刻,才开口道:“你不要胡思乱想了,且认真读书备考去,明年春闱才是要紧大事,这些事情不该由你胡思乱想。”

父亲居然还不肯承认或者坦白直说?方应物暗暗叹口气,父亲与谢迁之间明明有内幕,但却不肯明言,不知道是为什么?大概是碍于君子身份和脸面,在自己面前不想谈论这些罢?这种心态,就是君子耻于谈利也。

方应物忽然意识到,不止是父亲,只怕很多正人君子都是这种心态。因为他们是君子,所以嘴上不谈功利,只谈道义。若涉及到不上台面的事情又实在扯不上道义时,最多也就是暗示几句。

而刘棉花则不相同,他可以毫无顾忌,把争名夺利的事情当成吃饭喝水一样的平常事说,并不觉得这是羞耻事情。当然,想让刘棉花言所欲言不加遮掩,前提是彼此关系熟到了方应物这个地步。

方应物不由得在心里暗暗比较一番,发现自己还是与刘棉花说话比较爽快……作为从礼崩乐坏年代穿越过来的人士,还带有上辈子烙印的方应物虽不算恶人,但确实是比较习惯于和刘棉花打交道。让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士耻于谈利,太不现实了!

比如今天,刘棉花很直白地告诉他说“令尊具备与谢迁争夺浙党瓢把子的资格,老夫也想在中间取利”;而父亲方清之则不好意思承认这种可能性,好像承认了就会玷污清誉似的。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对比鲜明,当今主流舆论所推崇的,显然是父亲这种,刘棉花那种很不容易博得士林名声。

想到这里时,方应物突然醒悟到什么,猛地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失声大叫道:“原来如此!”

方清之重重咳嗽一声,“好好地说话,你鬼叫什么?”

方应物之所以叫出声,是因为他终于想明白,刘棉花谈到婚事时,那看似失常的话是什么含义了。这个疑惑一直萦绕在心头,百思不得其解,刚才却豁然开朗。

什么要与女方性格契合、性情相投,什么要用心去考量……刘棉花说的女方并不是指的女子,而是女方家的老人啊,甚至指的就是他本人。

刘棉花的真实意思就是忠告自己——“以令尊方清之的交际,给你找的亲事大概也将是同道中人。换句话说,若有一个古板方正君子给你当老丈人,一言一行都与你不对付,在官场上还与你对着干,那你受得了么?

而老夫很清楚你是什么秉性,对此也不介意。你与老夫谈论问题也很能谈得来,但要是换成别人又会如何?还能像老夫这样理解你么?”

即便方应物两世为人,经历也算丰富,此刻也不得不承认,刘棉花认识问题的水平很深刻,说出来的话真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婚姻确实不能只看门户、权势、钱财、名望这类太物质的东西,最重要的还真是感情啊……若碰上一个八字不合,动辄就要为了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争斗的老丈人,即使对方权势再大、地位再高那又怎样?只怕会起到副作用,那还不如找一个品性比较和谐的。

方应物再回想起穿越以来遇到的人物,若说自己与谁谈话最放得开、最不用玩虚的,好像只有刘棉花了。除此之外就算是商相公当面,自己说起话也要小心谨慎,先在心里斟酌一遍,不敢冒冒失失地随便说出口。

想必所谓的相性契合,指的就是自己和刘棉花这种罢?方应物继续想道,以前刘棉花最大的优势就是权势地位,而今天刘棉花则是对自己有意提醒,他还有另外一种竞争力,性格问题确实应该在婚姻中占有很大比重。

不知不觉间,方应物心里的天平再次倒向刘棉花了,而且优势幅度很大。同时他不得不佩服,刘棉花的技术真是登峰造极,不动声色之间便轻而易举地改变了自己的心境。

从另一个角度往深里说,如果真成了亲戚,刘吉大概可以不讲原则、不惜被骂结党营私也要扶持自己;如果换成父亲的同道成为自己老丈人,那只求对方别把自己当成刷大公无私名声的垫脚石就不错了。

当然他也深知,如果选择刘棉花当自己的老丈人(如果刘棉花不悔婚的话),也不是没有缺点。他方应物作为一个略有名气的小清流,娶了刘棉花的女儿当正妻,似乎不太好向舆论交待。

一个不好,被扣上卖身求荣、贪图富贵的帽子都是轻的,更严重的是,自己之前所塑造的正面形象很有可能要全部付诸东流,说不定还会连累父亲的名声。

不过另一个选择李东阳也不算差,如果最后真的是放弃李东阳而选择刘吉,应该不算嫌贫爱富罢?方应物低头左思右想。

还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在这件事上面得罪人,刘棉花不好得罪,李东阳同样也不好得罪。这中间需要自己仔细筹划,而首先要过的,就是父亲这一关。

方应物出了父亲书房,在回到东院的路上仰望星空并长叹一声。想当年刚穿越时,他也是清纯好少年一枚,现在真是变得越发功利了。这是长大成熟的缘故,还是进入名利圈后催生出来的?

第二百七十六章 一片孝心

各家衙门的公宴纷纷扰扰不谈,吃吃喝喝完毕,也就到了过年时候。这个时候,也是各家主妇、管事、仆役最繁忙的时候,里里外外忙得一塌糊涂,买年货、发奖金、准备吃食、打扫卫生、收拾庭院……

但是对方清之、方应物父子这样十指不沾泥的甩手掌柜而言,好像比平时还轻松。轻松到可以坐下来,对酌谈心。

外面小雪下着,屋中小火炉点着,一杯小酒喝着,几碟小零食吃着,场景很是温馨惬意。只是看着毫不拘束、挥洒自如的儿子,方清之心头泛起了浓浓的挫败感,只觉自己扮演“严父”这个角色真失败。

从前父子见面不多,偶尔碰面时,虽然因为生疏导致经常不知道说什么好,但自己摆摆严父架子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自从儿子搬了过来,朝夕相处之下,不知不觉的,自己这做父亲的威严一点点流失了。时至今日,才一个月功夫,眼看着自家儿子就要上房揭瓦了。更可怕的是,自己根本找不到原因,好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态演变成这样。

想到这里,方清之不由得连连感慨,子曰''文''得真有''人''道理,唯小''书''人与女子''屋''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自家儿子这种情况大概就属于“近之则不逊”了。

父母对付子女的大杀器之一就是婚姻问题,方清之问道:“与宾之兄的亲事,你到底作何想?哪能一直拖而不决?为父总要去回话。”

李东阳很好,可惜……方应物下定决心道:“可否拖延到会试结束?若实在不能,那就婉拒了罢。”

刘棉花这边已经起了疑心,开始拿话点自己了,如果还继续态度暧昧,只怕刘棉花那边就交待不过去。

别看刘棉花貌似好说话也不怎么摆谱,但不要忘了他毕竟是内阁三巨头之一,若他方应物自大地忘了这一点,肯定会很倒霉。

换句话说,刘棉花可以对他方应物玩暧昧,但他方应物没资格对刘棉花玩暧昧,刘棉花可以反悔,但他方应物没资格反悔……没别的理由,地位使之然。

对儿子的回答方清之感到很意外,“前几日你还很含糊,今天怎的如此明确了?”

他很快就记起,翰林公宴结束后,自家儿子曾经去过一趟文渊阁大学士刘吉府上,态度变化难道与此有关?“莫非刘阁老对你说过什么?”

方应物想了想,现在没有必要再对父亲隐瞒了,明言道:“刘棉……刘阁老一直有意招我为婿,有八九分可能,还没到十成定局。”

竟然有宰辅大学士想要嫁女过来?本该是心神大震的事情,但方清之却有点麻木了,有点习以为常了。哪怕自家儿子说玉皇大帝要把七仙女嫁给他,那也不值得震惊了,在他身上,诡异的事情太多了。

忽然又想起什么,方清之脸色最终还是变了,放下酒杯,很严厉地说:“你打算为了刘阁老而拒绝李西涯?不求志同道合,却贪慕荣华富贵,做人怎可如此?却叫世人如何看待我方家?”

方应物叹口气,正是出于志同道合才选择了刘棉花啊,再说他方应物哪里像是贪慕荣华吃软饭的人?有什么荣华富贵比他的眼光更好?

而且还有句老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刘棉花与李东阳之间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看史书一目了然。

他只能对父亲解释道:“父亲此言过矣,那李西涯与刘阁老没差多少罢,只是李西涯更年轻一些而已。两家都很好,无论选择谁家,都和贪慕荣华没有什么关系。”

方清之勃然大怒道:“差不多?刘阁老怎么会与李西涯差不多?一个是宰辅大学士,一个是郁郁不得志的老翰林,怎么在你嘴里成了差不多?你这样说,难道就是为了遮掩你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思?简直是无理之极的狡辩之词!”

方清之说完,狠狠瞪着儿子。这方应物可以胆大妄为,反正也管不住,但不能侮辱他方清之二甲第四名的智商!李东阳说破天,也没法与宰辅大学士相比!

等等!方应物连忙抬手,他脑子有点乱。

听父亲的意思,历史上功业显赫、谥号文正的李东阳现在是个大仆街?不然怎么称之为郁郁不得志的老翰林?大家说的李东阳是同一个人么?

方应物收拾起心思,小心问道:“西涯公在翰林院不得志?”

方清之答道:“李西涯才华出众,文采奕奕,为父深为钦佩。但李西涯在翰林院中有个不中听的外号,叫做李十八子。”

方应物迷惑不解,李字拆开就是十八子,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种拆法,但这与李东阳仆街有什么关系?

“这个外号,就是调笑李西涯在翰林院快十八年了。”方清之没有卖关子的习惯,很快便给出了解答:“李西涯少年高中,成化初年便入翰林,至今差不多十六七年,但只做到了从五品侍讲,所以称得上不得志。”

方应物无语,事情果然与自己想象的有点不一样,自己受到史书影响,下意识地默认李东阳声名显赫、功业彪炳、春风得意,原来他现在就是个半仆街啊。

翰林里什么样的人算作得志?熬出资历后,能转为寺卿、侍郎、尚书的算是得志,能升迁为詹事坊局官员的算是得志,最后当然是殊途同归的入阁。

但是若一直在翰林院里熬资历,那就只能一直是“有潜力的新人”,当新人不再新时,就是老板凳了。

李东阳如今快十八年了,还在当“有潜力的新人”,还被看做是“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这是什么概念?那商辂商相公,入翰林三五年功夫,便“入阁参赞机务”;再看那谢迁,只用二十年时间便成了内阁大学士。

李东阳的幸运在于,他十八岁中进士,到现在也才三十余岁,还有时间和希望。

方应物回想起翰林公宴的情景,难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东阳没去到第二个圈子里混,只和吴宽、王鏊这些人混第三个偏文艺的圈子,敢情现在李东阳地位还不如谢迁这种晚了十年的后辈。

也难怪自己父亲为自己寻求亲事时,那李东阳居然主动示好……这不是降尊纡贵,他现在也没比父亲强多少,堪称是门当户对。如果他现在是注定要入阁的热门人物,那还看得上方家么?

如果其他穿越者听到这种事,必然欣喜如狂,这可是烧冷灶、雪中送炭、抱大腿的绝佳机会,没准虎躯一震还能把李东阳收为小弟!但是,事情在方应物这里有点纠结了。

按下方应物杂乱的心思不表,只听得方清之苦口婆心地对儿子说:“你的眼光何其短浅!别看李西涯今日郁郁不得志,但为父看得出来,龙潜九渊终有翱翔之时,他日必将名扬天下、青史留名!刘吉虽然一朝得势,但也是靠着当今世道如此,邪不压正岂能长久?”

这些话和道德关系不大,主要涉及到的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辩证关系,这已经是方清之在儿子面前所能说出的极限了。

君子言利简直太羞耻了,但没法子,方清之知道对儿子讲君子大义是对牛弹琴,大义灭亲又下不了狠手。

子不教父之过,只怪自己当年疏于管教,所以才导致儿子三观出现了偏差,方清之心里唏嘘的自责道。

方应物斜视之……看不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